北京喜讯到边塞

北京喜讯到边塞

过渡语:乐曲由引子、六个乐段和尾声组成,下面我们逐段进行欣赏。

(1)听引子。教师提问:你们听,引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学生回答:引子部分是由圆号演奏的,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好像在森林山谷中的回响等。

(2)听第一乐段。过渡语:引子过后是第一乐段。热烈、欢快的旋律好像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从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听每个乐段时,请同学们创编节奏伴奏,用手点一下就行。(把学生分为六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打节奏,例如本段可以用小铜鼓)过渡语:这段旋律是乐曲的主要主题,我们叫它“欢腾主题”。

(3)听第二乐段。过渡语:在一个过渡性的乐段之后,乐曲进入了第二乐段,这是一段轻松、活泼的旋律,和第一乐段欢快、热烈的情绪形成了对比。(建议不要直白地说出来,可以用叙述故事的方式等等)学生活动:听音乐,随音乐做节奏伴奏。(第二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4)听第三乐段。过渡语:第三乐段在音色、节奏上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提问:你们能听出开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开始是用弦乐演奏的,节奏舒展。

(5)听第四乐段。过渡语:第四乐段的旋律具有典型的苗族音乐风格,优美抒情,我们叫它“歌唱主题”。教师提问:你们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再听听苗族音乐风格中那个独特的音ъ3,当它出现的时候请举手示意。学生回答:是由双簧管领奏的。过渡语:这段音乐非常优美,具有歌唱性,我们一起来唱唱。教师提问:想一想这段音乐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教师操作:出示第四乐段谱例,伴奏。学生活动:视唱第四乐段。(重点的话,让学生多听几遍,学唱)学生回答:好像一位姑娘在独舞,好像大家在跳优美的舞蹈等。过渡语: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苗族舞蹈的录像。教师操作:播放苗族舞蹈录像。(可以放到最后来拓展)学生活动:观看录像。

(6)听第五乐段。过渡语:下面音乐进入第五乐段。教师提问:第五乐段中有几种不同的旋律呢?听一听它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怎么引导还需要再斟酌)教师操作:播放第五乐段。学生活动:听音乐,做节奏伴奏。学生回答:有两种不同的旋律,第一种旋律是用小号演奏的,情绪热烈、粗犷。第二种旋律是用小提琴演奏的,情绪轻快,活泼。()

(7)听第六乐段和尾声。过渡语:乐曲的第六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欢腾主题”,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教师提问:乐曲结尾的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在音乐中又加进了什么打击乐器?有什么表现作用呢?学生活动:听音乐,做节奏伴奏。学生回答:力度渐强、速度渐快,在音乐中加进了锣鼓,使音乐变得更加热烈、奔放。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北京喜讯到边寨讲解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 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说、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师: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神舟一号上天,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喜讯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二、聆听片段,感受情绪

完善版美国文学期末重点

2014 Final Exam Study Guide for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Plan of Final Exam 1.Best Choice Question 10% 2.True or False Question 10% 3.Definition 10% 4.Give Brief Answers to Questions 30% 5.Critical Comments 40%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 Poe’s Poetic Ideas; Major Ideas in Emerson’s “Nature”; Whitman’s Style; Formal Features of Dickinson’s Poetry; Analysis of “Miniver Cheevy”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The Theme and Techniques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me and Technique in The Great Gatsby by Fitzgerald; Comment on Hemingway’s style and them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alysis of “Dry September” by William Faulkner;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Jazz Age Free Verse The Iceberg Analogy

北京喜讯到边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本科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阿佤族、侗族、得便感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以及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连唱时间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才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唏嘘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换棵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的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切分音懂得民族音乐的唱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理解乐曲各段的情景内容; 2、理解各段音乐的表现手法; 3、感受出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0月创作的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人们欣赏此曲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二、游戏、节奏练习;(节奏感与协调性训练) 三、乐曲欣赏: 显示教学目标(齐读)。 了解创作背景: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

【小学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设计(六年级)

(小学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设计(六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Sister Carrie 学生版讲义资料

Chapter III WEE QUESTION OF FORTUNE--FOUR-FIFTY A WEEK Once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wholesale district, she glanced about her for some likely door at which to apply. As she contemplated the wide windows and imposing signs, she became conscious of being gazed upon and understood for what she was--a wage-seeker. She had never done this thing before, and lacked courage. To avoid a certain indefinable shame she felt at being caught spying about for a position, she quickened her steps and assumed an air of indifference supposedly common to one upon an errand. In this way she passed many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houses without once glancing in. At last, after several blocks of walking, she felt that this would not do, and began to look about again, though without relaxing her pace. A little way on she saw a great door which, for some reason, attracted her attention. It was ornamented by a small brass sign, and seemed to be the entrance to a vast hive of six or seven floors. "Perhaps," she thought, "They may want some one," and crossed over to enter. When she came within a score of feet of the desired goal, she saw through the window a young man in a grey checked suit. That he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cern, she could not tell,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looking in her direction her weakening heart misgave her and she hurried by, too overcome with shame to enter. Over the way stood a great six- story structure, labelled Storm and King, which she viewed with rising hope. It was a wholesale dry goods concern and employed women. She could see them moving about now and then upon the upper floors. This place she decided to enter, no matter what. She crossed over and walked directly toward the entrance. As she did so, two men came out and paused in the door. A telegraph messenger in blue dashed past her and up the few steps that led to the entrance and disappeared. Several pedestrians out of the hurrying throng which filled the sidewalks passed about her as she paused, hesitating. She looked helplessly around, and then, seeing herself observed, retreated. It was too difficult a task. She could not go past them. So severe a defeat told sadly upon her nerves. Her feet carried her mechanically forward, every foot of her progress being a satisfactory portion of a flight which she gladly made. Block after block passed by. Upon streetlamps at the various corners she read names such as Madison, Monroe, La Salle, Clark, Dearborn, State, and still she went, her feet beginning to tire upon the broad stone flagging. She was pleased in part that the streets were bright and clean. The morning sun, shining down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warmth, made the shady side of the streets pleasantly cool. She looked at the blue sky overhead with more realisation of its charm than had ever come to her before. Her cowardice began to trouble her in a way. She turned back, resolving to hunt up Storm and King and enter. On the way, she encountered a great wholesale shoe company, through the broad plate windows of which she saw an enclosed executive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合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2.在聆听、演唱、肢体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感受乐曲具有的苗族和彝族民间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欢快、热烈的情绪特点。 2.乐曲主题的听辨与记忆。 三、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管弦乐合奏曲,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粉碎“四人帮”的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乐曲为多段体结构,音乐素材取自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 引子由圆号模仿牛角号在中音区奏出了粗犷辽阔的旋律。这仿佛北京喜讯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山寨的千家万户。紧接着是两小节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乐曲的第一主题,热情奔放的曲调,铿锵明快的伴奏,展示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接着又出现了模仿牛角号的持续长音,与前段形成对比,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仿佛是一群美丽的姑娘在纵情欢跳。乐曲由一个过渡性的乐句,引出第三主题,由弦乐演奏,炽热的情绪不断高涨。乐曲不断转换调性,情绪逐渐向高潮发展。最后,在鼓乐齐鸣声中,再现了第一主题,热烈的情绪发展到了顶点,辽阔的号角声中,象征着人们奔向美好明天的决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聆听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音乐片段。 1.学生聆听音乐片段。 2.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情绪特点,引出本课欣赏的内容。 (二)分段欣赏

1.了解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1)播放乐曲创作时代背景视频频。 (2)学生听后回答出曲作者是郑路、马洪业。 (3)明确乐曲的结构,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聆听各段的主题。 2.聆听引子 (1)出示乐曲引子的谱例 (2)聆听引子音频,感受粗犷辽阔的旋律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引子旋律,进一步体会情绪特点。 3.聆听A主题旋律 (1)出示A主题的谱例。 (2)聆听A主题音乐,体会出热情奔放的旋律,表现出万众欢腾的歌舞场面。 (3)教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敲击桌面,试着参与表演。 4. 聆听B主题旋律 (1)出示B主题的谱例。 (2)聆听B主题音乐,听出演奏乐器是弦乐。 (3)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这一主题旋律,帮助学生记忆主题。 5. 聆听C主题旋律 (1)出示C主题的谱例。 (2)聆听C主题音乐,听出这部分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音,听出后,举手表示。 6. 聆听D主题旋律 (1)出示D主题的谱例。 (2)聆听D主题音乐,感受轻快活波的旋律,表现出男女对舞的场面。(3)教师带领学生,尝试随着音乐用动作表现这一场面。 7. 聆听E主题旋律

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

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师: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师: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师:引子过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欢腾的场景之中。好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第一部分是由三个乐段组成的。你们能听辨出来吗?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 师: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热烈,是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旋律。 学生随教师演唱旋律A。 2.第二部分。 师:现在我们听一听第二部分的音乐,想一想它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好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景? 教师播放第二部分。

北京喜讯到边塞

过渡语:乐曲由引子、六个乐段和尾声组成,下面我们逐段进行欣赏。 (1)听引子。教师提问:你们听,引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学生回答:引子部分是由圆号演奏的,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好像在森林山谷中的回响等。 (2)听第一乐段。过渡语:引子过后是第一乐段。热烈、欢快的旋律好像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从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听每个乐段时,请同学们创编节奏伴奏,用手点一下就行。(把学生分为六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打节奏,例如本段可以用小铜鼓)过渡语:这段旋律是乐曲的主要主题,我们叫它“欢腾主题”。 (3)听第二乐段。过渡语:在一个过渡性的乐段之后,乐曲进入了第二乐段,这是一段轻松、活泼的旋律,和第一乐段欢快、热烈的情绪形成了对比。(建议不要直白地说出来,可以用叙述故事的方式等等)学生活动:听音乐,随音乐做节奏伴奏。(第二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4)听第三乐段。过渡语:第三乐段在音色、节奏上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提问:你们能听出开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开始是用弦乐演奏的,节奏舒展。 (5)听第四乐段。过渡语:第四乐段的旋律具有典型的苗族音乐风格,优美抒情,我们叫它“歌唱主题”。教师提问:你们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再听听苗族音乐风格中那个独特的音ъ3,当它出现的时候请举手示意。学生回答:是由双簧管领奏的。过渡语:这段音乐非常优美,具有歌唱性,我们一起来唱唱。教师提问:想一想这段音乐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教师操作:出示第四乐段谱例,伴奏。学生活动:视唱第四乐段。(重点的话,让学生多听几遍,学唱)学生回答:好像一位姑娘在独舞,好像大家在跳优美的舞蹈等。过渡语: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苗族舞蹈的录像。教师操作:播放苗族舞蹈录像。(可以放到最后来拓展)学生活动:观看录像。 (6)听第五乐段。过渡语:下面音乐进入第五乐段。教师提问:第五乐段中有几种不同的旋律呢?听一听它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不同?(怎么引导还需要再斟酌)教师操作:播放第五乐段。学生活动:听音乐,做节奏伴奏。学生回答:有两种不同的旋律,第一种旋律是用小号演奏的,情绪热烈、粗犷。第二种旋律是用小提琴演奏的,情绪轻快,活泼。() (7)听第六乐段和尾声。过渡语:乐曲的第六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欢腾主题”,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教师提问:乐曲结尾的力度、速度有什么变化,在音乐中又加进了什么打击乐器?有什么表现作用呢?学生活动:听音乐,做节奏伴奏。学生回答:力度渐强、速度渐快,在音乐中加进了锣鼓,使音乐变得更加热烈、奔放。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目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 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 能力。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巨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 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全曲共由五 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2、了解作者简介: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 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 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西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 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

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诚奔放、高昂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 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 是第三主题。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 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 是第四主题。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 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第六段:姑 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 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 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 了顶点。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7、总结出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诚弥漫,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 点和地方色彩。三、小组讨论:完成听听想想。四、小

北京喜讯到边塞听后感演示教学

北京喜讯到边塞听后 感

精品文档 《北京喜讯到边塞》听后感 自从上了高雅音乐课后,感觉对高雅音乐深深的喜爱,它不同于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历史韵味,然后自己课后把《北京喜讯到边寨》听了,本来学工科的我向来五音不全,但是歌曲很悦耳,里面引子部分传达的欢庆鼓舞动人的旋律立刻吸引住了我,一下子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完之后,心中早有无数的感情不吐不快。 这是一首管弦乐曲,最初只是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编为管弦乐曲,创作之后深受中国听众欢迎,在建国三十周年文艺会演时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在1979年,此曲作者郑路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据了解,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在1976年正值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喜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作曲家郑路、马宏业亲自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活动,心情非常激动,回来后立即创作了这首乐曲。 歌曲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了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听这首歌时我整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里面充满了民族风情,有一种别样的精彩。 乐曲分为七个部分,营造了山寨的小伙子、姑娘们等欣喜若狂的欢乐所氛和喜气洋洋的心情。乐曲的曲式由引子、六个乐段和尾声组成。音色包括有圆号、小提琴、双簧管、小号、锣鼓等。 在选取乐器表达自己创作心情是还是别具匠心的,为什么选了小提琴、双簧管、小号、锣鼓这些呢?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器,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在器乐中运用非常普遍,声音悠扬细腻动听,而双簧管在乐队善于担任合奏和伴奏的角色,能创造出整首歌得主体旋律,在这首歌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小号,俗称小喇叭,一种管乐器,主打旋律部分或高吭节奏,音域很高。至于锣鼓呢,音响强烈、节奏鲜明,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节奏感,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这些乐器取长补短,充分运用,有了这些旋律,节奏,音色,就能达到乐曲不一样的体验,所以是这首《北京喜讯到边寨》是比较成功的地方之一。 在我看来,一首好歌,就应该像写一篇文章一样,有着起承转合,中间良好过渡,听起来百转千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但是都这样做就没意思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

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师: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1.引子与第一部分。 师: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师:引子过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

sistercarrie赏析自动保存的

s i s t e r c a r r i e赏析自动保 存的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Sister Carrie》 The author of the book is Theodore Dreiser, a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in Amaican literature history .Realism follows the rule of nature “survival of fittest”.《Sister Carri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realism which describes a poor countryside girl′s life c hange after her arrival to ,cruel reality makes Carrie feel lonely and she cohabited with Drouet,a young playboy ,Drouet offered her a easier life .Later,she married with Hrustwood ,who had didn′t have a better life in New York. after they spent the money Hurstwood stole from his ex-wife .At the end of the book, Hrustwood died in a shabby little hotel,and Carrie became a famous star and be in high social classes. Lost the job in shoe-making factory is just the turning point in Carrie′s life ,the turning point of her final success and survie she had to rely on someone .On the surface, writer is describing Carrie′s miserable suffering telling readers that is always very hard for woman .However ,to explore the deep meaning .Carrie is just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ople from working-class who are oppressed by the capitalist .Dreiser shows sympathy to them and reveals the social ′s success is driven by dream and wants to change her destiny she is eager to climb into the high social matter how pimping you are ,dream is important and essential to future success because dream or ambution has the power to drive you forward.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 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说、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师: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神舟一号上天,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喜讯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