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朝天宫,高淳老街,天生桥导游词

南京朝天宫,高淳老街,天生桥导游词
南京朝天宫,高淳老街,天生桥导游词

朝天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来到了朝天宫。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现存的古代建筑群中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它位于水西门莫愁路东侧冶山南麓。前临古运河,就是今天所称的淮河,背依冶山,飞阁重楼,绿树掩映,素有“金陵第一胜迹”的美誉。

冶山是城西的一处著名旅游胜地,古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冶城西峙”,是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山虽不高,但其名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设有冶炼作坊,制造青铜兵器,因而得名冶城。三国时,权也在此设冶官,专门从事冶铁。东晋时,冶山辟为宰相王导的西园,又称西苑。以后各朝都曾在此修建各种建筑。南朝宋时建有总明观。集中了全国著名的文人学士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成为全国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家祖冲之等人曾在此任职。唐代,这里被称为紫极宫。大家知道,道教场所分为宫、观、庵三级。宫,是道教建筑中规模最大一种,观次之,庵又次之。到了北宋太宗雍熙年间(985~987年),于山南建孔子的文宣王庙,不久又改为道教的天庆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改名为祥符宫,建太乙殿,仍归道教所有。元朝先后改为玄妙观、永寿宫。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主要用于皇室贵族焚香祈福、祭祀天地,国家大典前百官先期练习礼仪,以及官僚、贵族子弟袭封前学习演练朝贺天子礼节的地方,所谓“百司府庶,有大朝贺,皆习仪于此”。“朝天宫”由此得名,并且沿用至今。

清初至道光年间,朝天宫仍为道观所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同治四年(1865年),将江宁府学移于此地,进行重建,形成东、中、西三大建筑群格局。中路为江宁府文庙;东侧是江宁府学,包括学署、名贤祠、乡宦祠等;西侧为卞公祠、卡壶墓。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中路景点,也就是朝天宫的主体建筑--文庙。文庙为琉璃瓦屋面,整座建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完整端庄,丹墙黄瓦,金碧辉煌,占地七万余平方米,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文庙建筑,1953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现在朝天宫的建筑仍是当时修建的规模,基本上是古代文庙和府学的形制。作为文庙,讲究中轴对称。这里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万仞宫墙(照壁),由南向北依次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下面我给大家一一作介绍。

好,我们首先来到朝天宫的最南面,眼前看到的这条河,是一条自东向西的人工运河,古名“运渎”,为东吴赤乌三年东吴大帝权命人开凿,后来成为淮河之一支,俗称淮河。河畔北侧矗立着一堵高大的照壁,正南面有“万仞宫墙”四个砖刻楷书大字。“万仞官墙”是古代文庙建筑的特殊标志性建筑,出典于《论语·子篇》“子贡贤于夫子”一文,用来形容孔子的儒家学说高深莫测。

绕过照壁来到官,首先看到的是半月形泮池。古称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在泮水之边盖学,称泮宫,后世振兴学校都在学宫前设有泮池,以至形成典制。泮池周以石栏,有涵洞与古运渎河道相通。泮池的北面广场上,东、西两侧的宫墙各建有一座牌坊,三间拱门,上有砖额,东刻“德配天地”,西刻

“道贯古今”,传为曾国藩所书。东西两坊外原设有下马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今仅存西碑一方。

穿过广场,步上石阶,我们迎面看到的是棂星门。棂星门为文庙的南门,是四柱三间式牌楼,斗拱,黄琉璃瓦屋面,棂星门三个字相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手迹。用“棂星”来命名文庙的第一道正门,寓意这里是读书人进出的门第,也象征着孔子思想影响了天下读书人。大门两侧八字墙上有砖雕“团龙”两对,刻工精湛,堪称为清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两边木柱前后分别排列着四对用汉白玉石雕刻的石狮,工艺精湛,形态各异,维妙维肖。

进入棂星门后,迎面是一尊青铜孔子行教像,这是孔教学院院长汤思佳于孔历2548年(1997年)所立。塑像后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大成门。这座建筑是在明代朝天宫三清殿基础上改建而成。“大成”典出《孟子》句“孔子之谓集大成”,寓意孔子的学说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门曾设仪仗棨、戟,又称戟门。其建筑为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分设左、中、右三门,中门专供祭祀官员出入,左右侧门供随祭人员出入,一般人员只能走戟门两端的掖门(东侧称金声门,西侧称玉振门)。棂星门两边建筑东庑为文史斋、司神库,西庑为武官斋、司牲亭等,是当时文武官吏准备祭孔的房间以及储备祭品的地方。现棂星门和大成门中间的广场已成为古玩市场。

过大成门朝北就是朝天宫的第二进院落,左右各有配殿一座,东配殿旁原有《重修江宁府学碑记》。大成门后能容纳千人的广场,便是明清习仪、祭孔的场所。明代朱元璋为恢复礼治,倡导文明,建成朝天宫后,钦定礼仪制度。朝廷遂于正旦(春节)、冬至、圣节(皇帝诞辰)三大节日举行大朝会。节前三日,百官威

仪,到朝天宫演习礼仪,盛况空前。史载朱元璋曾亲临朝天宫接受百官朝贺。1994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为中国主会场,这里首次专门安排了仿古朝拜礼仪表演,再现古代朝拜礼仪的宏大场面,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如今,这一民俗表演已成为的一项旅游专项活动。各位游客,等我们参观完整个朝天宫后再到这里观看表演,体会一下古代朝拜的恢宏场面。广场东西两侧有廊房。广场正北的建筑便是大成殿,这是在明代朝天宫大通明宝殿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殿阔46.30米,深18.90米,高26.70米,气势雄伟。殿用于供奉孔子牌位。殿前设露台,围以石栏,是祭孔时进行乐舞的地方。

大成殿后为崇圣殿,是祭孔子祖先的地方,面阔七楹,歇山顶,殿前建有两层台基,围以石栏,殿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牌位。

绕过崇圣殿,我们来到了朝天官最北面,也就是冶山最高处,这里建有“敬一亭”。所谓“敬一”就是对孔学的专一敬业之意。站在“敬一亭”,凭栏远眺,城东、北、西三面景色,一览无余,“龙蟠虎踞”的雄姿尽收眼底。

敬一亭东侧,有飞云阁、飞霞阁和乾隆御碑亭,其间绕以低矮的镂空花墙,是一座典雅古朴的园林庭院建筑,这一组建筑自成体系,有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其间楼阁参差,错落有致,绿树掩映。清朝乾隆皇帝对朝天宫情有独钟,六下江南曾五次到此,每次都题诗一首,镌刻在同一块石碑上,以叙事抒怀,后人将此碑建亭加以保护。进入园门正面便是砖木结构的飞云阁,高二层五开间,檐下悬挂有清代著名书法家莫友芝所书“飞云阁”三字篆体匾额,登楼览胜,给人以置身琼楼仙阁之感,古人赞美此阁为“八方烟树齐横廓,四面云山不遮楼”。《金陵新四十景》将它列为“朝天云阙”一景。它的东边便是飞霞阁。

朝天宫东面为江宁府学所在,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府学围很大,南临运渎,北至后山,西与文庙相接,东达王府大街,现为省昆剧院驻地。至今院东南面尚保存有明朝万历年间的龟碑一通。朝天宫西边是卞壶(音坤)祠,卞壶为东晋名臣,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历阳(今和县)守将峻起兵攻打建康,卞壶率部与峻战于西陵(今鼓楼岗),大败。卞壶及其子盼、盱三人,均死于这场战役,葬于冶城西侧。卞壶父子忠心报国,事迹感人,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皆到此祭祀,立碑建亭。南唐中主璟曾命人在此建祠筑亭,作为褒彰。

朝天宫现为市博物馆所在地,除供大家浏览外,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种馆藏文物展,并推出了“明代朝贺天子礼仪展演”、“古代艺展演”、“古代茶艺展演”、“古玩集藏”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1997年被授予“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好,各位游客,朝天宫的讲解到此结束,大家!

高淳老街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这里的导游***,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高淳。来到这里,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这里。

省高淳县是个盛产大螃蟹的地方,这里以蟹为媒,第ⅹ届中国固城湖螃蟹节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举办。

“高淳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来到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蟹乡的地方,除了能品尝到鲜美无比的大闸蟹外,还能感受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游览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

1997年8月,薛城乡(现为淳溪镇)在新建卫生院挖地基时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县文保所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控制了施工现场,并同市博物馆一道对此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评为“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提名荣誉奖”的薛城遗址。它占地约6 万平方米,被专家推定为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史前古文化遗存,距今约6 3 0 0 年。

薛城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时代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于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三期,晚期约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其上层为氏族墓地,下层为居住址,遗址位于皖南青弋江,水泄入长江口的“古”之滨,丰富的遗存颇具有特色,代表了、淅、皖交汇地带,山地与沼泽地交界区的一个新文化类型。6000多年前,当土生土长的高淳人在这里生活时,就开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不少唐音,不少唐诗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了韵感,但用高淳方言则句句押韵。目前高淳县专门成立了县长挂帅的申报小组,并抽调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对高淳方言进行科学、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遗址和方言外,吴国宰相伍子胥两千多年前率部在这里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古固城遗址乃是春秋吴濑渚邑所在地,比古代的金陵邑还早两个多世纪;总数达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画,是国保留最完整、涵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东坝戏楼、沧溪戏楼为南地区罕见,折射出当时多姿的民间娱乐活动和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另外,双女抗婚的美丽传说和国大诗人致远的动人诗人令人鬼共泣,在国流传甚广,大学、大学、南师大都因此而举行过致远学术暨中文化交流研讨会……高淳,除了名闻遐迩的“固城烟雨”、“石臼渔歌”、“保圣晚钟”、“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的高淳四宝更是众口皆碑,千秋光彩。难怪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唯独把“江南圣地“的美誉赐于了高淳。

列为“四宝“之首的“保圣寺塔“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的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据说是权为庆贺其母八十寿诞而建。亦说周瑜英年早逝后,权之母痛怜周瑜之爱妻小乔,亲自到当时的周城(今砖墙镇)接她回建业〈今〉游玩解闷,当八牛车驾行至高淳镇〈今淳溪镇〉东龙城山时,被两个打架的醉道士挡住去路。母喝令拿下,不料两道士受惊而死。母一生信佛,待人宽厚仁慈。于是令人在龙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即保圣寺塔),以超度两位死去道士的亡灵。这座寺塔别具一格,国罕见。历代地方官吏都视该塔为镇县之宝。塔高31米,塔身用特制的青砖叠砌。“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登塔鸟瞰,县城风貌,一览无余,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坝被加高三丈,致使流淌了数千年的三湖之水不复东流,高淳被沉田10万亩,固城湖区60余座圩堤

尽被淹没,作为高淳四宝之一的“一字街“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固城湖中,直到明嘉靖年间,人们仍可在枯水季节看到湖中裸露出来的砖、石、木料、水井等。

“倒栽柏树“相传是晋朝著名道士许逊〈字敬之〉所植。许是人,生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年青时就从师于大洞真君吴猛,晋末大乱时,他弃官同吴猛共游天下。公元374年,许逊从西山拔地飞升,落在高淳,成为转世灵童,自小就读于高淳县东20里外的南道观(即寻真观)。一天,塾师因事外出,学生们进行拔小柏比赛,许逊一连拔起两棵幼柏。正在这时,老师回来了。他害怕老师责罪,匆忙地将两棵小柏分别掷入两口井中,由于慌,将树枝朝下树根朝上了。老师酒后回观也未曾注意。数月后,发现插在井中的小柏,根上抽出了新枝绿叶,而且生机盎然,都以为是神仙所为。于是妥加保护,不几年功夫就长大成材,成了远近闻名的“倒栽柏树“。现存于古柏镇的那棵千年古柏,树围1丈3尺7寸。此树挺拔如铁,倔强似刚,盘根错节,弯弯曲曲,青枝绿叶,生机勃勃,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牡丹“生长在花山石坡上的石隙中。传说古时候,有一姓鲁的青年,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恰逢神仙铁拐路过此地,他忙取出葫芦中的仙丹喂其服下,但毫无效果。这时,树上挂下一只蜘蛛,趴在那青年被毒蛇咬伤的伤口上吸毒。青年得救,蜘蛛无恙。铁拐既惊奇又惭愧,觉得自己悉心炼丹,竟毫无用处,一怒之下,就把葫芦砸了,说:“白费炼丹千年,石上开花一时“。恰巧被砸碎的葫芦中还有一粒仙丹,滚落到石隙之中。日久天长,长出一棵色彩鲜艳、花香四溢的白牡丹花来。

在高淳县定埠镇桥村的一个晒场上,记者再度看到了“跳五猖”的热闹场面:身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一派欢腾景象。不一会,主要角色入场了:先是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4位衣着光鲜、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了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地神”。而随后又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他们的华盖、面具与服饰都以五色相配,红、蓝、黄、黑、白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五猖”与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不知名的舞蹈,整个表演过程要持续两个多小时,上场演员达100余人。

“跳五猖”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起源,更在于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在中国上消失60余年,正濒临绝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跳五猖”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主要流传于高淳县、县及郎溪县等地。在“破四旧”时期普遍被禁止。如今,表演者们多半离世,即使是当年稍谙人事的“小观众”,也已是耄耋老人。在高淳县,除“跳五猖”之外,还留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民俗,如花台会、打水浒、大马灯等。花台会又称社戏(鲁迅散文《社戏》中曾有介绍),是高淳县原薛城乡的保留节目。三年一小戏,九年一大戏。在水边或土地庙旁一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戏文,观众全为村民,很有韵味。而打水浒则为高淳县独有的民间武术。它起源于宋代,真意在于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以传说中被誉为三十六天罡星的梁山好汉为原型,以各位所使器械为道具,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打起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什么武松十八棍、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既可强身健体,又极富欣赏价值。“江南一绝”大马灯则较为人所熟知:两人共演,前者戴道具扮马头,后者屈身紧抓前者腰扮马身,两人互相牵制,表演难度相当大,1993年,大马灯就获得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颁奖晚会上亮相。“打水浒”、“叠罗汉”融民间武术和民间文艺表演于一体,国独树一帜。薛城板龙直径达1米,长百余米,表演者达数百人,堪称中华龙之最。“龙吟车”高十数米,出游时,其队伍浩浩荡荡,伴之以民间文艺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对高淳民俗作了长达12年研究的东南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个民俗学博士思炎思炎博士称高淳为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而这一“富矿区”的形成也是有其历史与地域原因的。高淳虽离不远,但因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陆两路与、宣州等横向地带进行文

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与的纵向来往就少多了,几乎没受到什么六朝都市文化的辐射。历史上高淳也无大量的外地人员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来,直至今日,其语言体系仍属于吴语区,其封闭性可见一斑。

近年来,高淳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当年亲身经历的老人们回忆、整理,同时对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套路、音乐等方面加强指导改进,克服了原来程式化、单纯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个字的笔划进行表演)为主的表演模式,丰富了表演容,并在指导中注重对民间文艺特色的保留,强调原始性、民间化。全县各级各部门对高淳民俗文化的认定与保护力度在逐步增强,但把民间活动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加以开发利用,转化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对民俗区的开放与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高淳仅还只是开了一个头。

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高淳也一定有了一些了解了吧,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活动吧天生桥景区导游讲解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