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呕吐指南

2014呕吐指南
2014呕吐指南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

美国NCCN指南(2014,V2),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ASMC)

临床上多种抗肿瘤治疗都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其中以化疗引起的最为常见和较为严重,其他的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和止痛药物等)、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当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本文讨论化疗治疗(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机制、分类、预防和处理原则、常用的预防药物和出现恶心呕吐后的应对办法。

一、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病理生理

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K)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物质起主导作用。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

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

二、恶心呕吐的类型

按照发生时间,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及难治性5种类型。

1. 急性恶心呕吐:一般发生在给药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内缓解。

2. 延迟性恶心呕吐:多在化疗24小时之后发生,常见于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化疗时,可持续数天。

3. 预期性恶心呕吐:在前一次化疗时经历了难以控制的CINV之后,在下一次化疗开始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是一种条件反射,主要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预期性恶心呕吐往往伴随焦虑、抑郁,与以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发生率为18%~57%,恶心比呕吐常见。由于年轻患者往往比老年患者接受更强烈的化疗,并且控制呕吐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

4. 爆发性呕吐:即使进行了预防处理但仍出现的呕吐,并需要进行“解救性治疗”。

5. 难治性呕吐:在以往的化疗周期中使用预防性和/或解救性止吐治疗失败,而在接下来的化疗周期中仍然出现呕吐。

三、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

抗肿瘤药物所致呕吐主要取决于所使用药物的催吐潜能。一般可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轻微4个催吐风险等级,是指如不予以预防处理呕吐发生率分别为>90%、30%~90%、10%~30%和<10%。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参见表1。多种抗肿瘤药物的合并使用时以及多周期化疗后,都有可能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表1 抗肿瘤药物的催吐性分级

四、CINV的其他相关因素

化疗药物、方案和患者自身状况均可影响CINV的发生。化疗方案中化疗药物的自身催吐潜能在CINV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剂量密度、输注速度和给药途径等不同,其催吐潜能也不尽相同。

与CINV有关的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酒精摄入史、焦虑、体力状况、晕动病、基础疾病以及既往化疗的呕吐控制等。其中既往化疗过程中恶心呕吐的控制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可能影响到当次化疗中发生预期性和延迟性呕吐。

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发生恶心和呕吐的频率较高,呕吐更难控制。有长期和大量酒精摄入(每天100g酒精)的患者,呕吐控制较为有效。女性与男性相比,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更高。在以上多种相关因素中,化疗类型、年龄较轻以及女性是发生CINV的独立风险因素。

五、CINV的治疗原则

1. 预防为主:在肿瘤相关治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呕吐发生风险,制定个体化的呕防治方案。如在化疗前给予预防性的止吐治疗;在末剂化疗后,接受高度和中度催吐风险药物进行化疗的患者,恶心、呕吐风险分别至少持续3天和2天。因此在整个风险期,均需对呕吐予

以防护。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主要用药方案见表2。

表2.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措施

A: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用于有胃部疾病的患者;b:NK?1受体拮抗剂仅选择性用于的中度催吐风险的部分患者,例如卡铂≥300mg/m2、环磷酰胺≥600?1000mg/m 2、阿霉素≥50mg/m2

2. 止吐药的选择:主要应基于抗肿瘤治疗药物的催吐风险、既往使用止吐药的经历以及患者本身因素。

3. 对于多药方案,应基于催吐风险最高的药物来选择止吐药。联合应用若干种止吐药能够更好地控制恶心和呕吐,特别是采用高度催吐化疗时。

4. 在预防和治疗呕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

5. 良好的生活方式也能缓解恶心/呕吐,例如少吃多餐,选择健康有益的食物,控制食量,不吃冰冷或过热的食物等。

6. 应注意可能导致或者加重肿瘤患者恶心呕吐的其他影响因素:部分或者完全性肠梗阻;前庭功能障碍;脑转移;电解质紊乱:高钙血症,高血糖,低钠血症等;尿毒症;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肿瘤或者化疗(如长春新碱),或者其他因素如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心理因素:焦虑、预期性恶心/呕吐等。

六、CINV的预防

1. 高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推荐在化疗前采用三药方案,包括单剂量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和NK?1受体拮抗剂。三药方案对于顺铂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推荐为1级别,对于其他的高催吐方案均为2A级别。

2. 中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推荐第1天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第2和第3天继续使用地塞米松。对于有较高催吐风险的中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推荐在地塞米松和5-HT3受体拮抗剂的基础上加阿瑞匹坦。

3. 低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建议使用单一止吐药物例如地塞米松、

5-HT3受体拮抗剂或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预防呕吐。

4. 轻微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对于无恶心和呕吐史的患者,不必在化疗前常规给予止吐药物。尽管恶心和呕吐在该催吐水平药物治疗中并不常见,但如果患者发生呕吐,后续化疗前仍建议给予高一个级别的止吐治疗方案。

5. 多日化疗所致恶心及呕吐的预防: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是预防多日化疗所致CINV的标准治疗,通常主张在化疗期间每日使用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应连续使用至化疗结束后2~3天。对于高度催吐性或延迟性恶心呕吐高风险的多日化疗方案,可以考虑加入阿瑞匹坦。

七、发生呕吐(预防失败)后的解救性治疗

解救性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酌情给予不同类型的止吐药。

1. 重新评估药物催吐风险、疾病状态、并发症和治疗;注意各种非化疗相关性催吐原因,如脑转移、电解质紊乱、肠梗阻、肿瘤侵犯至肠道或其他胃肠道异常,或其他合并症。重新审视上一次无效的止吐方案,考虑更换止吐药物。

2. 针对催吐风险确定给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果呕吐患者口服给药难以实现,可以经直肠或静脉给药;必要时选择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或不同的途径。

3. 考虑在治疗方案中加入劳拉西泮或阿普唑仑。

4. 考虑在治疗方案中加入奥氮平或者采用甲氧氯普胺替代5-HT3受体拮抗剂或者在治疗方案中加入一种多巴胺拮抗剂。

5. 保证足够的液体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6. 除5-HT3受体拮抗剂外,可选择其他药物辅助治疗:包括劳拉西泮、屈大麻酚、大麻隆、氟哌啶醇、奥氮平、东莨菪碱、丙氯拉嗪和异丙嗪等(均为2A推荐)。

八、预期性恶心和呕吐的治疗

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预期性恶心呕吐发生率常有增加的趋势。预期性恶心呕吐一旦发生,治疗较为困难,所以最佳的治疗是预防其发生,预防途径是尽可能在每周期化疗中控制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呕吐的发生。行为治疗,尤其是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和催眠,可用于治疗预期性恶心和呕吐。苯二氮卓类可以降低预期性恶心和呕吐的发生,但其有效性随化疗的持续而倾向于下降。可用药物有阿普唑仑和劳拉西泮等。

九、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处理

1. 电解质紊乱持续多日严重的呕吐可导致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包括低钾、低氯和转移性低钠血症等。如果同时禁食禁水,会导致钾、钠、氯的摄入减少,可进一步加重水电失衡。处理方法:血清钾<3.5mmol/L且出现症状时,可给予5%葡萄糖液1.0L加入10%氯化钾10~20ml,每克氯化钾必须缓慢、均匀滴注30~40分钟以上,切不可静脉推注,同时监测血清钾及心电图避免发生高血钾。同时,注意患者尿量在30ml/h以上时,方可考虑补钾。低钠血症多由于低钾血症导致细胞外钠转入细胞内,其总体钠正常,血清钠降低。故治疗以纠正低钾血症为主。

2. 便秘便秘是5-HT3受体拮抗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止吐药物导致肠分泌及蠕动功能受损是临床上引起便秘最常见的原因,此外,化疗药物干扰胃肠功能、大脑皮层功能受损、意识障碍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引起便秘。

处理方法:(1)饮食活动指导: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含纤维多的食物。鼓励患者多活动,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2)按摩:在患者腹部依结肠走行方向做环状按摩。做深呼吸,锻炼肌肉,增加排便动力。(3)针灸:天枢、足三里、委阳、三阴交等穴位;或艾灸上巨虚、内庭、足三里等穴位。(4)药物防治:缓泻剂,以润滑肠道,如蜂蜜、香油或液体石蜡油;中药,如麻仁丸、六味地黄丸和四磨汤等;或使用开塞露、甘油栓以及肥皂条塞肛。(5)用药无效时,可直接经肛门将直肠内粪块掏出,或用温盐水低压灌肠,但对颅内压增高者要慎用。

3. 腹胀腹胀是应用止吐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处理方法:(1)轻度腹胀,不需特殊处理。明显腹胀,应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应用解痉剂。(2)中医药:中药保留灌肠、按摩、针刺或艾灸刺激中脘、足三里等穴位。(3)腹胀严重导致肠麻痹时间较长,可应用全肠外营养,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丢失,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臵换肠腔内的氮气,减轻症状。

4.头痛头痛是5-HT3受体拮抗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处理方法:(1)对于发作不频繁、强度也不很剧烈的头痛,可用热敷。(2)按摩:抚摩前额,揉太阳穴;做干洗脸动作。(3)针灸:针刺太阳、百会、风府、风池等穴位;或灸法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4)药物治疗:在头痛发作时给予解热镇痛药;重症者可用麦角胺咖啡因。

5. 锥体外系症状主要见于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发生率约1%。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1)急性肌张力障碍:尤易发生在儿童和青年女性,多在用药后48h内发作:表现为急性阵发性双眼痉挛性偏斜、痉挛性颈斜、下颌偏斜、牙关紧闭、肢体扭转、角弓反张及舌伸缩障碍等,严重者因喉肌痉挛诱发窒息,危及生命。(2)静坐不宁腿综合征:可发生在用药后即刻,主要累及下肢,表现为深部肌肉酸痛、不适及关节蚁走感,下地活动或改变体位后症状可缓解。(3)Parkinson综合征:用药后数天出现,老年人易发生,表现为震颤、表情呆板、肌强直、少语和动作迟缓。(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长期服用的老年人。

急救处理:(1)立即停药。(2)急性肌张力障碍者,可肌肉注射东莨菪碱、山莨菪碱、

阿托品或苯海拉明或地西泮。(3)对症治疗:少数有急性心肌损害者可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和复方丹参等,有助于改善症状。

十、对症支持及护理宣教

1. 环境与饮食病房内空气流通性差,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异味、噪音及空间拥挤杂乱等不良因素均可刺激患者,诱发或加重恶心呕吐。食物气味过重、油腻、食物过热以及过冷都可引起恶心、呕吐;甜食也往往是引起呕吐的因素。因此,制造愉悦的环境,在病房内选择播放柔和、旋律慢、频率低和患者喜欢的轻音乐,鼓励患者阅读、看电视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等,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有助于稳定情绪,减轻恶心呕吐症状。放化疗期间,宜合理搭配饮食,适当清淡,少食多餐,每日5~6次,在1天中最不易恶心的时间多进食(多在清晨)。进食前和进食后尽量少饮水。餐后勿立即躺下,以免食物返流,引起恶心。忌酒,勿食甜、腻、辣和油炸食品。少食含色氨酸丰富的食物,例如香蕉、核桃和茄子。此外,还应积极做好患者家属和周围人群的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多安慰和鼓励患者。

2. 营养支持加强饮食护理,积极向患者宣传进食和增加营养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嗜好,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计划,给予清淡易于消化的高营养、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食物在胃内滞留的时间。食物要温热适中,偏酸的水果可缓解恶心。调整饮食方式,少食多餐,在治疗前后1~2h避免进食。避免接触正在烹调或进食的人员,以减少刺激。呕吐频繁时,在4~8h内禁饮食,必要时可延长至24h,再缓慢进流质饮食。避免大量饮水,可选用肉汤、菜汤和果汁等,以保证体内营养的需要,维持电解质平衡。

3. 其他治疗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均可通过大脑及脑干激发呕吐,且肿瘤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治疗过程中必须了解病情,熟悉治疗方案,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合理指导,稳定患者情绪。护理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患者的存活质量和生存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对于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尤为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

十一、临床常用止吐药物简介

(一)5-HT3受体拮抗剂

化疗可使5-HT3从消化道的嗜铬细胞中释放出来,与消化道粘膜的迷走神经末梢的5-HT3

受体结合,进而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5-HT3受体拮抗剂通过与消化道粘膜的5-HT3受体相结合而发挥止吐作用。各种司琼类药物具有类似的止吐作用和安全性,可以互换。口服和静脉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的头痛,短暂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和便秘。值得注意的是增加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剂量不会增加疗效,但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QT间期延长)。常用剂量详见附录表3。

1. 昂丹司琼(Ondansetron),半衰期约为3小时,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5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44%~60%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在预防中高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昂丹司琼推荐剂量为第1天口服16~24mg或静脉用8~16mg,第2~3天8mg BID或16mg QD 口服或8~16mg静脉用。解救性治疗推荐剂量为16mg口服或静脉注射,每天1次。昂丹司琼静脉用量不应超过16mg。大剂量昂丹司琼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2012年12月4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宣布,由于考虑到心脏问题风险,单一静脉注射32mg昂丹司琼已经被撤出市场。

2. 格拉司琼(Granisetron),为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半衰期约为9小时,但个体差异较大。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由肝微粒体酶P4503A代谢,12%的原形药物及47%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其余以代谢物形式从粪便排出。在预防中高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格拉司琼国外推荐剂量为第1~3天口服2mg每天1次或1mg每天2次,或静脉用1mg或0.01mg/kg。解救性治疗同上。而国内常用的剂量是静脉用3mg,每天1次。格拉司琼透皮贴剂是格拉司琼预防化疗相关呕吐的新剂型,其作用持续长达5天。格拉司琼34.3mg/52Cm2(贴片),每24小时释放

3.1mg药物。化疗前24~48小时将透皮贴片贴于清洁、干燥、完整健康上臂皮肤上,根据化疗给药方案可保留7天。

3. 多拉司琼(Dolasetron),其活性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经CYP2D6和CYP3A进一步代谢,而后随尿液和粪便排出,半衰期约为8小时。在预防中高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多拉司琼推荐剂量为100mg口服每天1次。解救性治疗推荐剂量同上。2010年12月17日,FDA告知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甲磺酸多拉司琼的注射剂型不应再用于预防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最新数据表明,该注射剂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速)。有心律异常或潜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多拉司琼可导致剂量依赖型QT、PR及QRS间期延

长。

4. 托烷司琼(Tropisetron),清除半衰期为7~8小时,70%以代谢物形式从尿中排泄。有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托烷司琼应谨慎,应避免应用10mg以上的剂量以免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的危险。推荐剂量:只在第1天静脉用或口服5mg。

5. 帕洛诺司琼(Palonosetron),半衰期约40小时,50%在肝内代谢,代谢物生物活性极低,约80%在6天内由肾脏代谢。观察两组接受中度催吐风险化疗的患者,在预防急性呕吐方面单独应用帕洛诺司琼效果等同于多拉司琼,而优于昂丹司琼。而在化疗结束后24~120小时的观察中,化疗前接受0.25mg帕洛诺司琼的患者,与昂丹司琼和多拉司琼相比,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降低19%和15%[8?9]。成人于化疗前约30分钟静脉注射

0.25mg,第1天应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类似。

6. 雷莫司琼(Ramosetron),清除呈双相性降低,半衰期约为5小时,给药后24小时内尿中原形药物排泄率为给药量的16%~22%。雷莫司琼有口腔内崩解片0.1mg和注射剂0.3mg (2ml)两种剂型。成人口腔内崩解给药0.1mg,静脉注射给药0.3mg,每天1次,另外可根据年龄、症状不同适当增减用量。效果不明显时,可以追加给药相同剂量,但日用量不可超过0.6mg。偶可引起休克、过敏样症状(发生率不明确)以及癫痫样发作。

7. 阿扎司琼(Azasetron)清除呈双相性降低,半衰期约为4.3小时,约64.3%原形药于24小时内由尿液排出。成人常用量为1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老年及肾功不全者,应慎用或减量。因缺乏儿童用药安全性研究,故儿童禁用。

(二)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是长效糖皮质激素,生物半衰期190分钟,组织半衰期3日,65%的药物在24小时内由肾脏排出。地塞米松口服或静脉注射用药。临床研究证明,地塞米松是预防急性呕吐的有效药物,更是预防延迟性呕吐的基本用药。预防高度致吐性化疗的急性呕吐,地塞米松与5-HT3受体拮抗剂和NK?1受体拮抗剂三药联合,于化疗用药当天预防用药;预防其延迟性呕吐,地塞米松与NK?1受体拮抗剂两药联合,连续用药3天。预防中度致吐性化疗的急性呕吐,地塞米松与5-HT3受体拮抗剂两药联合,于化疗当天预防用药;预防其延迟性呕吐,地塞米松连续用药2天。预防低度致吐性化疗的呕吐,地塞米松于化疗当天用药。地塞米松用药方案及剂量详见附录表4。

表4. 地塞米松在预防CINV中应用

如果化疗方案或化疗预处理方案已包含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的用量需要调整或不额外加用。

由于NK?1受体拮抗剂是CYPA4的抑制剂,而地塞米松是CYPA4的底物,因此与NK?1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时,地塞米松也需要减量(附录表1?2)。对于用地塞米松有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的患者,长期用药应慎重考虑。

(三)NK?1受体拮抗剂

阿瑞匹坦(Aprepitant)为NK?1受体拮抗剂,与大脑中的NK?1受体高选择性的结合,拮抗P物质。P物质为一种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中的神经激肽,通过NK?1受体介导发挥作用,与呕吐、抑郁、疼痛和哮喘等多种炎症免疫反应相关。

阿瑞匹坦可有效预防迟发性呕吐。研究证明,在应用顺铂后的5天内,联合应用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比应用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降低20%的呕吐发生率。阿瑞匹坦80mg在多天化疗或患者恶心呕吐控制不佳等情况下可重复给药。

阿瑞匹坦口服后4小时即可达血药峰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内代谢,可能与细胞色素CYP3A4和CYP1A2有关,半衰期为9~13小时。

阿瑞匹坦是CYP3A4的抑制剂,阿瑞匹坦与主要或部分经CYP3A4代谢的化疗药物合用时应谨慎。阿瑞匹坦第1天125mg口服,第2、3天各口服80mg一次。

(四)多巴胺受体阻滞药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灭吐灵),系多巴胺受体阻断药,通过抑制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CTZ)的多巴胺受体而提高CTZ的阈值,发挥较强的中枢性止吐作用。起效时间口服0.5~1小时,静脉注射1~3分钟,作用持续时间1~2小时,半衰期4~6小时,经肾脏排泄。

在预防低度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和解救性治疗中,甲氧氯普胺的推荐剂量是每天10~

40mg口服或静脉用,或必要时每4~6小时1次,应用3~4天。不良反应罕见张力障碍,可有静坐不宁腿综合征。对接受低度催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可在化疗第1天单独使用该类药物。

(五)精神类药物

精神类药物可考虑用于不能耐受阿瑞匹坦、5-HT3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或呕吐控制不佳的患者,但不推荐单独使用。

1. 氟哌啶醇,丁酰苯类抗精神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发挥作用,主要为抗精神病抗焦虑作用,也有较强的镇吐作用,用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解救性治疗,口服1~2mg每4~6小时1次,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

3. 奥氮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多种受体有亲和力,包括5-HT2受体、5-HT3受体、5-HT6受体、多巴胺D1、D2、D3、D4、D5、D6受体、肾上腺素和组胺H1受体。用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解救性治疗,口服2.5~5mg,1日2次。

3. 劳拉西泮,又称氯羟安定,属抗焦虑药,是中效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在预防低中高度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及解救性治疗中,0.5~2mg口服或静脉用或每4~6小时舌下含服。

4. 阿普唑仑,苯二氮卓类中枢神经抑制药,用于预期性恶心呕吐,0.5~2mg TID口服。(六)吩噻嗪类

1. 氯丙嗪,属吩噻嗪类药物,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小剂量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时直接抑制呕吐中枢,兼有镇静作用。在预防低度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中,氯丙嗪推荐剂量为每4~6小时口服或静推10mg。解救性治疗:每12小时25mg纳肛或每4~6小时10mg口服或静脉用。

2. 苯海拉明,为乙醇胺的衍生物,有抗组胺效应,通过中枢抑制发挥较强的镇吐作用,兼有镇静作用。在预防低度催吐化疗药物所致呕吐和解救性治疗中,苯海拉明推荐剂量每4~6小时25~50mg口服或静脉用。

3. 异丙嗪,吩噻嗪类衍生物,为抗组胺药,通过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受体触发区发挥镇吐作用,兼有镇静催眠作用。解救性治疗中推荐剂量:每4小时12.5~25mg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

成人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

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防治快捷指南

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防治快捷指南 执笔:徐建国 专家组:吴新民于布为罗爱伦田玉科薛张纲黄宇光王国林俞卫锋王英伟

一、PONV的不良影响 1. PONV 导致病人程度不等的不适,是手术病人满意度低的重要原因。 2. PONV 使术后不能口服药物和无法进食,严重者可导致水、电解质平 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性肺炎,是延长病人住院时间 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 二、PONV的危险因素 1. 2. 3. 病人因素 (1)女性 (2)非吸烟 (3)有PONV 史 (4)晕动病史者 (5)青年发病率高于成年和老年人,3 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麻醉因素 (1)卤族吸入麻醉药、氧化亚氮等吸入麻醉药,增加PONV 发生率。(2)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增加PONV 发生率。 (3)全麻较区域阻滞麻醉发生率高。区域阻滞PONV 主要发生在伴有低血压或缺氧的病人。 (4)丙泊酚维持麻醉减低PONV 发生率。 (5)术中给高浓度氧、容量充足有助于减低PONV 发生率。 手术因素 (1)手术时间越长,PONV 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 3 小时以上的手术。 (2)涉及包括迷走神经在内的颅神经手术、胃肠手术,PONV 发生率增高。 三、PONV的评估 1

以VAS 评分或相应的语意法表达(1~4 分为轻度,5~6 分为中度,7~10 分为重度)。 四、PONV的发生机制 1. 2. 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带和孤束核上方,位于血脑屏障内,接受位于血脑屏障外的化学触发带(CTZ)和来自颅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前庭神经、视神经、听神经)的刺激。 CTZ 包括了5-HT3,5-HT4,阿片受体,胆碱能受体,多巴胺受体,大麻受体等多种受体。 五、去除PONV基础病因 1. 2. 3. 适当术前禁食(不少于 6 h) 对消化道梗阻患者术前插入粗口径胃管单次抽吸或持续引流 对术中胃膨胀患者应在手术结束前放入大口径胃管一次性抽吸,抽吸后拔除胃管以减少胃管刺激和返流。 六、PONV的预防和治疗 1. 2. 3. 4. 5. 对于高危病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预防PONV 1)使用丙泊酚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 2)选用短效阿片类药物如瑞芬太尼 3)术中足量补液,避免脑缺氧缺血 4)术后使用非甾体类药物镇痛。 糖皮质激素、氟哌利多和5-HT3受体抑制药是防治PONV 最有效的三种一线药物。 抗胆碱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盐酸戊乙奎醚对PONV 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临床标准剂量的甲氧氯普胺治疗PONV 作用较差 氯丙嗪因可导致困倦和低血压仅用于顽固性PONV 且用量应小(5-10 2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实用标准文档
术 后 恶 心 呕 吐 防 治 专 家 共 识 ( 2014)
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 同 执 笔 人 ) , 罗 爱 伦 , 俞 卫 锋 , 徐 建 国 ( 共 同 执 笔 人 /负 责 人 ) , 黄 宇 光,薛张纲
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 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 20%~30%,某些 PONV 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 达 70%~ 80%,门 诊 手 术 患 者 约 为 30%。PONV 主 要 发 生 在 手 术 后 24~ 48 h 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 3~5 天。 PONV 导 致 患 者 程 度 不 等 的 不 适 ,严 重 者 可 引 起 水 、电 解 质 平 衡 紊 乱 、 伤 口 裂 开 、切 口 疝 形 成 、误 吸 和 吸 入 性 肺 炎 ,是 患 者 住 院 时 间 延 长 和 医 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 的危险因素 1. 患 者 因 素 女 性 、非 吸 烟 、有 PONV 史 或 晕 动 病 史 者 发 生 率 高 。 成人 50 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 3 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 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 麻醉因素 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 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 PONV 发生率。容量充足可减少 PONV 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 TIVA 较吸入全麻 发生率低。 3. 手 术 因 素 手 术 时 间 越 长 ,PONV 发 生 率 越 高 ,尤 其 是 持 续 3 h 以上的手术。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 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 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 PONV 史或晕动病史是 成人 PONV 的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 依此设计了成人 PONV 的风险度 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 1 分,评分为 0,1,2,3 和 4 分者,发生 PONV 的风险性分别为 10%,20%,40%,60%,80%。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 恶心呕吐(PONV)的五个主要高危因素是女性、有 PONV 史、年龄 50 岁 以下、在 PACU 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 PACU 有呕吐史,评分为 0,1, 2,3,4 和 5 分者,发生 PONV 的风险性分别 10%,20%,30%,50%,60% 和 80%。儿 童 PONV 的四 个主 要高 危因 素 是手 术时 间长 于 30 min、年龄 3 岁 及 以 上 、斜 视 手 术 、PONV 史 或 直 系 亲 属 有 PONV 史 ,评 分 为 0,1,2, 3 和 4 分者,发生 PONV 的风险性分别为 10%,10%,30%,50%和 70%。 三、PONV 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 10cm 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 0,表示 无 恶 心 呕 吐 ,另 一 端 为 10,表 示 为 难 以 忍 受 的 最 严 重 的 恶 心 呕 吐( 1~ 4 为轻度,5~6 为中度,7~10 为重度)。 四、PONV 的发生机制 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 带和孤束核上方,分为神经反射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神经反射中枢接受皮层(视觉、嗅觉、味觉)、咽喉、胃肠道和内 耳前庭迷路、冠状动脉及化学触发带的传入刺激。化学触发带包括了
文案大全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2009 V.4.)解读 化疗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恶心、呕吐又是最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之一。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可能导 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能因消化道粘膜损伤而出血、感染甚至死亡,从而使患者对化疗心 存恐惧,依从性明显降低,结果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中止化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尽可能预防和减轻化疗 诱发的恶心、呕吐,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a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是由美国21家综合性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联盟,其制订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不仅是美国肿瘤领域临床决策的标准,目前也已成为全球各国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应用的指南。由于目前抗肿瘤药物日新月异,止吐药物和治疗方案也发展迅猛。因此,2009年NCCN已对止吐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第4次更新,本文就第4版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国内肿瘤专科医师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当今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药物,进一步规范我国的止吐治疗。 1.化疗诱导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 1.1 CINV的分类 CINV按照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预期性、急性和迟发性三大类。 预期性(anticipatory)CINV指既往化疗中出现过难以控制的CINV的患者,在下一周期化疗开始前即发生恶心、呕吐,见于18%-57%有过化疗的患者,恶心比呕吐更常见。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预期性CINV,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比 老年患者既往接受的化疗更强烈,或呕吐控制不佳有关。此类CINV与疾病本身、化疗方案无关,精神心理因素是其 主要原因,与以往化疗CINV控制不良有关,一旦发生,现有止吐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可采取镇静、行为调节、系统 脱敏等治疗手段。 急性(acute)CINV通常在使用化疗药物后24h内发生,5-6h达到高峰,可能持续18h以上,之后停止呕吐或转 为迟发性呕吐。此类CINV程度最为严重,与化疗药物导致的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有关。5-HT3受体拮 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案,急性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增加迟发性(delayed)CINV的发生风险,并增加以后止吐治疗的难度。 迟发性(delayed)CINV一般发生于化疗后24-48h,有时可持续1周,有研究表明约40%-50%的化疗患者会出 现此类反应。多发生在使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或阿霉素等药物化疗间期。此类反应发生晚、持续时间较长、 症状相对较轻,在临床上易被忽视,对患者的后续化疗、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P 物质介导、血脑屏障受损、胃肠动力减退及肾上腺激素分泌等因素有关。 1.2 CINV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CIN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起:一是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相应 受体结合,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二是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器激发 区(CTZ),进而传递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三是感觉、精神因子直接刺激大脑皮质通路导致呕吐,此类多见于预期性CINV。

最近老是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最近老是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1、病毒侵犯导致的头晕 首先,外感发热后出现头晕、恶心、视物旋转,呕吐,这是由于病毒侵犯内耳引起迷 路水肿,导致耳蜗周围神经病变:人体的位置觉障碍出现的症状。这种情况会影响工作生活。常见的这类病有:美尼尔氏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 2、小脑病变导致的头晕恶心 其次,中老年人头晕、恶心或呕吐,走路不稳,如醉酒状,这种情况是小脑病变导致 共济失调,常见于小脑梗塞或出血,最常见的是小脑后下动脉梗塞;如果头晕伴有心慌、 汗出、肢体震颤无力,可能是由低血糖引起,应补充糖分才能好转;如果病人天天头晕, 神疲乏力,面色微黄,要想到是否有贫血或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应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3、颈椎问题引起的头晕恶心 头晕颈部不适,头胀痛,或有上肢麻木、疼痛:往往是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头晕的疾病。 那么颈椎病引起头晕恶心怎么办呢? 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界普遍认为, 颈性眩晕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适当的颈椎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弥补这 种不足。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 牵引、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4、肌肉疲劳引起的头晕恶心 还有一种头晕是白领阶层常见的: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电脑,下班时头晕,自觉颈部肌 肉酸胀不适,这种情况是由于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颈肌紧张造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 颈椎保健体操或针灸按摩治疗,并加强体育运动锻炼。 5、肝炎引起的头晕恶心 就是我们常说的酒精肝、药物肝、脂肪肝、乙肝以及丙肝等,肝炎患者,肝功能大多 都受损。肝功能是代谢的最大器官,这样会影响到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使得血液 供给营养不足,导致头晕恶心。另外,对于肝炎病因导致的头晕恶心,往往还会出现浑身 无力,烦躁不安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6、贫血引起的头晕恶心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v2.-2011)解读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v2. 2011)解读 化疗和放疗都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而恶心、呕吐则是最常见的化、放疗不良反应之一。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可能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能因消化道黏膜损伤而发生出血、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如何防治化、放疗诱发的恶心、呕吐已是临床肿瘤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1年第2版(v2. 2011)止吐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进一步规范国内的止吐治疗。 化疗诱导的恶心和呕吐 CINV的分类 预期性CINV 预期性化疗诱导的恶心和呕吐(CINV)是指既往化疗时出现过难以控制的CINV患者在下1个周期化疗开始前即发生的恶心、呕吐,见于18%~57%接受过化疗的患者,恶心较呕吐更常见,年轻患者更多见。 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预期性CINV的主要原因,与既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一旦发生,现有止吐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可采取镇静、行为调节、系统脱敏等手段治疗。 急性CINV 急性CINV通常发生在使用化疗药物后24小时(h)内,5~6 h达到高峰,可能持续18 h以上,之后呕吐停止或转为慢性呕吐。此类CINV的程度最为严重,与化疗药物导致的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有关。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常用治疗方案。急性症状若不能被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增加延迟性CINV的发生风险。 延迟性CINV 延迟性CINV一般发生于化疗后24~48 h,有时可持续1周。约40%~50%的化疗患者会出现。此类反应发生晚、持续时间较长、症状相对较轻。其发生机制不明。 爆发性CINV 爆发性CINV是指尽管已对患者进行了预防性处理,但其仍然发生了严重的恶心、呕吐,须行挽救性止吐治疗。 难治性CINV 难治性CINV是指患者在既往预防性和挽救性止吐治疗失败之后再次出现的呕吐。 CINV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CIN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起:①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②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位于第4脑室底部),进而传递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③感觉、精神因素直接刺激大脑皮质通路导致呕吐,此类多见于预期性CINV。 导致呕吐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组胺、5-HT、P物质等;其中多巴胺、5-HT和P物质是与CINV最为相关的3种神经递质,分别与相应的多巴胺受体2、5-HT3受体和NK-1

2019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 解读

2019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解读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CINV)是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最常见、主观感受最痛苦的不良反应之一。据统计,如果不进行止吐预防,70%-80% 的化疗患者 会出现 CINV 。 CINV 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甚至对化疗产生恐惧,使治疗依从性下降,严重时不得不减量甚至终止抗肿瘤治疗。 有效控制延迟恶心和呕吐,是医生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存在着肿瘤患者第二天之后发生 CINV 的防治不足的情况。 国内外止吐指南推荐止吐药物至少使用至化疗后第三日以预防延迟性 CINV ,但调查显示,化疗第 2、3 日使用止吐药物的患者比例仅 71.5% 与54.0%。因此,更多采用中国人群数据的 CSCO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指南, 更适合中国临床实践。 CSCO 止吐指南 2019 更新亮点: 提出「按计划」使用抗 CINV 药物的疗效,要优于「按需」使用,预防为主; 明确全程管理,要做到化疗前提前给药、化疗中持续给药,化疗后 2-4 天 巩固给药; 根据化疗药物及方案的致吐风险、患者个体因素分级管理-个体化治疗; 根据呕吐发生机制进行分时段管理;根据国情,对于单日和多日化疗的止 吐方案分别进行推荐,采取全程管理,直至化疗结束后 2-4 天; 我们需要充分评估呕吐发生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呕吐治疗方案,而需分级管理的关键在于:充分评估患者因素——化疗因素——特异性因素。 注:有研究提示,亚洲女性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较高。既往抗肿瘤治疗师恶心呕吐体验,孕吐史和晕动症为预期性呕吐发生的高危因素

止吐药物分类: ?5-HT3RA:第二代:帕洛诺司琼;第一代:昂丹司琼、托烷司琼、格拉司琼等 ? NK-1RA:阿瑞匹坦、福沙匹坦、奈妥匹坦等 ?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等 ?多巴胺RA: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 ? 精神类:奥氮平,吩噻嗪类(异丙嗪、氯丙嗪等)、苯丁酮类(氟哌啶醇),劳拉西潘,阿普唑仑 ? 大麻酚类:屈大麻酚、大麻隆等 ? 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 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索美拉唑等 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处理原则: 高致吐风险 ?预防性用药(不同止吐药的给药时间)是控制恶心呕吐的关键:提前使用、全程管理; ?选择止吐方案基于抗肿瘤药物致吐风险等级、之前化疗呕吐情况、病人自身的其他因素; ?在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间歇下,静脉和非静脉途径给予 5-HT3RA 疗效一致:静脉注射、口服、透皮贴剂等;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 临床上多种抗肿瘤治疗都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其中以化疗引起的最为常见和较为严重,其他的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和止痛药物等)、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当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本文讨论化疗治疗(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机制、分类、预防和处理原则、常用的预防药物和出现恶心呕吐后的应对办法。 一、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病理生理 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K)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 物质起主导作用。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 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 二、恶心呕吐的类型 按照发生时间,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及难治性5种类型。 1.急性恶心呕吐:一般发生在给药数分钟至数小时,并在给药后5~6小时达高峰,但多在24小时 内缓解。

2014GINA指南解读

2014GINA指南解读——与儿童哮喘相关内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09-24 发表评论(1人参与) 分享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尚云晓冯雍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慢性肺部疾病,早期确诊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委员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哮喘的防治策略。GINA方案1995年首次出版后,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反映此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保持了指南的先进性和权威性。2014年5月,GINA委员会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等再次对指南进行了修订,相对于之前版本,在哮喘定义、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有较多更新,并给出了较多的图表和流程图。本文将对GINA2014版与儿童哮喘相关的更新部分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深入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从而有益于对儿童哮喘的防治。 1 哮喘的定义 GINA2014版对哮喘的定义进行了重要更新,将哮喘定义如下,“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的呼吸道症状病史,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既往指南中强调“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而新版指南则更强调了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笔者理解将哮喘定义为“异质性”,是提示我们哮喘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存在个体差异、由多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宿主因素等。新版指南在定义中还尤其强调了“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并且用于以后哮喘的诊断、评估及管理。 2 哮喘的分型 哮喘在临床表现上和对治疗的反应上都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故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哮喘的分型,目的在于更好地治疗和管理哮喘。GINA2012版根据气道炎症,将哮喘分为嗜酸性和非嗜酸性两种表型,但这两种表型在临床实际中难以确定,从而难以起到指导治疗作用。而新版指南则提出,在一些重症哮喘中,表型也许可以指导治疗。推荐了以下几个常用的表型:(1)过敏性哮喘:是最容易识别的哮喘表型,通常开始于儿童期,有个人或家族过敏疾病史,如湿疹、过敏性鼻炎、食物或药物过敏。这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做诱导痰液检查,往往提示嗜酸性气道炎症。这部分患者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反应较好。(2)非过敏性哮喘:是指一些发生在成年人、与过敏无关的哮喘。诱导痰液检查可能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只有一些炎症细胞,对ICS治疗反应差。(3)迟发型哮喘:一些成年人,尤其是成年女性,在成年期首次哮喘发作。这部分患者无过敏表现,并且需要高剂量ICS治疗或ICS相对难治。(4)伴有固定气流受限的哮喘:一些长期哮喘患者,发展为固定气流受限,可能与气道重塑有关。(5)伴有肥胖的哮喘:一些肥胖的哮喘患者,有明显呼吸道症状,但几乎没有嗜酸性气道炎症。 3 哮喘的诊断 哮喘的诊断仍是一个难点,GINA2014版将哮喘的诊断根据年龄,分为5岁及以下和6岁及

2014呕吐指南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 美国NCCN指南(2014,V2),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ASMC) 临床上多种抗肿瘤治疗都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其中以化疗引起的最为常见和较为严重,其他的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和止痛药物等)、放疗以及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当并发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和脑转移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对患者的情感、社会和体力功能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并可能造成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减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严重时不得不终止抗肿瘤治疗。因此,积极、合理地预防和处理肿瘤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将为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本文讨论化疗治疗(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机制、分类、预防和处理原则、常用的预防药物和出现恶心呕吐后的应对办法。 一、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病理生理 呕吐中枢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可能是产生恶心和呕吐的中枢机制。除CTZ的传入信号之外,化疗药物刺激胃和近段小肠粘膜,肠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刺激肠壁上的迷走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入到脑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的神经核,或间接通过CTZ启动呕吐反射。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时,前庭系统的传入信号也可以诱导呕吐。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呕吐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5-HT)、P物质和大麻素,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能够结合神经激肽(NK)受体,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不同的神经递质在不同的呕吐类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存在差别。例如顺铂化疗后8~12h的CINV主要由5-HT起介导作用,延迟性CINV则以P物质起主导作用。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 恶心的机制可能与呕吐不完全一样,可能有不同的神经通路,但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对于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常通常同时进行防治。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卫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 一、术后恶心呕吐得发生率及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得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高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 h内,少数患者可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得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与吸入性肺炎,就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与医疗费用增加得重要因素。 二、PONV得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者发生率高。成人50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高,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胃瘫者发生率高。 2、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 发生率。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越长,PONV发生率越高,尤其就是持续3 h 以上得手术。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斜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就是成人PONV得四种主要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得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与4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成人门诊手术出院后恶心呕吐(PONV)得五个主要高危因素就是女性、有PONV史、年龄50岁以下、在PACU使用过阿片类药物以及在PACU有呕吐史,评分为0,1,2,3,4与5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 10%,20%,30%,50%,60%与80%。儿童PONV得四个主要高危因素就是手术时间长于30 min、年龄3岁及以上、斜视手术、PONV史或直系亲属有PONV史,评分为0,1,2,3与4分者,发生PONV得风险性分别为10%,10%,30%,50%与70%。 三、PONV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10cm直尺作为标尺,一端为0,表示无恶心呕吐,另一端为10,表示为难以忍受得最严重得恶心呕吐(1~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 四、PONV得发生机制 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腹侧面极后区(Area postrema)化学触发带与孤束核上方,分为神经反射中枢与化学感受器触发带。 神经反射中枢接受皮层(视觉、嗅觉、味觉)、咽喉、胃肠道与内耳前庭迷路、冠状动脉及化学触发带得传入刺激。化学触发带包括了5-HT3

Stroke:2014脑卒中预防指南解读

Stroke:2014脑卒中预防指南解读 众所周知,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在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中显示,卒中(136.64/10万)已超过恶性肿瘤(135.88/10万)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 目前我国卒中发病率120-180/10万,患病率400-700/10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每年死亡病例>150万,幸存者600-700万,且2/3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减少卒中带来的疾病负担,最佳的方式还是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且早期的进行干预,减少卒中的发生。 201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工作组发布了1项针对评估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实践指南,和3项关于减少心血管和卒中风险因素的实践指南,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管理,血胆固醇的治疗,以及超重和肥胖的管理(后者为联合美国肥胖学会共同编写)。由AHA/ACC以及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联合编写发布的第5项指南旨在科学有效的控制血压。 此外,在2013 年12 月,一项来自第八届全国联合委员会(JNC 8) 和AHA/ACC发布的指南旨在管理和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及并发症。以上每一个指南都可不同程度的减少卒中的负担,尽管这些指南的发布代表着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其中并不无质疑声。 实践指南中新的建议和变化 1 新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

11月12日,ACC与AHA联合公布“2013ACC/AHA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该指南以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事件10年风险作为首要关注对象,不再强调胆固醇等单项指标达标值。该指南同时提供风险预测附加公式,并提出不同人群高危者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干预措施。 第一次强调预测心脏疾病和卒中的风险,该风险计算器根据多个大型队列,建立了预测10年内第1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事件风险的新的性别特异性汇总队列公式,建议用于非西班牙裔黑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若用于其他人群,其有效性可能不佳。(在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计算器https://www.360docs.net/doc/3712471187.html,/cvriskcalculator) 但是,一些学者质疑ACC/AHA提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法,认为其高估了75%-150%的患病风险,将导致多数患者将接受不必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但是全世界1/3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60%的人经历心血管事件,因此指南推荐潜在的风险人群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合理的。 对于我国,应当校正该风险评估模型,且应重新研究队列,建立基于我国人群的预测模型,以便有效的预防。尽管指南存在争议,但在理念上有很多先进之处,最重要的是不再强调单个危险因素,而是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以降低整体风险为目标。较以往指南的显著变化是,认可了总体风险评估的特异性模型,并减低了测定CIMT的作用。 2 降血脂 新的指南简化了降血脂的方案,强调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原因是较少证据能证明非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心血管事件或卒中;在新的指南里,因为整体缺乏证据以及对不良事件的担忧,不再以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目标。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v2、2011)解读 化疗与放疗都就是治疗恶性肿瘤得主要手段,而恶心、呕吐则就是最常见得化、放疗不良反应之一。急性剧烈得恶心、呕吐可能导致患 已就是临床肿瘤科医生面临得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1年第2版(v2、2011)止吐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进一步规范国内得止吐治疗. 化疗诱导得恶心与呕吐 CINV得分类 预期性CINV 预期性化疗诱导得恶心与呕吐(CINV)就是指既往化疗时出现过难以控制得CINV患者在下1个周期化疗开始前即发生得恶心、呕吐,见于18%~57%接受过化疗得患者,恶心较呕吐更常见,年轻患者更多见。 精神心理因素就是导致预期性CINV得主要原因,与既往CINV控制不良有关,一旦发生,现有止吐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可采取镇静、行为调节、系统脱敏等手段治疗。 急性CINV急性CINV通常发生在使用化疗药物后24小时(h)内,5~6 h达到高峰,可能持续18 h以上,之后呕吐停止或转为慢性呕吐。此类CINV得程度最为严重,与化疗药物导致得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有关.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就是

常用治疗方案。急性症状若不能被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增加延迟性CINV得发生风险。 延迟性CINV 延迟性CINV一般发生于化疗后24~48h,有时可持续1周。约40%~50%得化疗患者会出现。此类反应发生晚、持续时间较长、症状相对较轻。其发生机制不明. 爆发性CINV 爆发性CINV就是指尽管已对患者进行了预防性处理,但其仍然发生了严重得恶心、呕吐,须行挽救性止吐治疗。 难治性CINV 难治性CINV就是指患者在既往预防性与挽救性止吐治疗失败之后再次出现得呕吐。 CINV得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CIN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起:①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由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传入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②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位于第4脑室底部),进而传递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③感觉、精神因素直接刺激大脑皮质通路导致呕吐,此类多见于预期性CINV。 导致呕吐得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组胺、5—HT、P物质等;其中多巴胺、5—HT与P物质就是与CINV最为相关得3种神经递质,分别与相应得多巴胺受体2、5—HT3受体与NK—1受体结合,刺激CT Z与呕吐中枢,诱发呕吐反应。 CINV得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分为药物与非药物两大类.

恶心呕吐的原因

恶心呕吐的原因 恶心(nausea)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vomiting)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从而起反射性保护性作用。但实际上呕吐往往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等情况。 发病原因 1.反射性呕吐 ①咽刺激; ②各种原因的胃肠疾病; ③肝、胆、胰与腹膜疾病; ④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心功能不全等; ⑤其他原因如青光眼、肾绞痛、盆腔炎、急性传染病、百日咳等。 2.中枢性呕吐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枢神经感染、脑血管疾病、颅内高压症、偏头痛、颅脑外伤; ②药物或化学性毒物的作用; ③其他:代谢障碍(如低钠血症、酮中毒、尿毒症)、妊娠、甲状腺危象、Addison 病危象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迷路炎、Ménière病、晕动病等。 4.神经官能性呕吐胃神经官能症、癔病等。 妊娠呕吐与酒精性胃炎的呕吐常于清晨发生。胃原性呕吐常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有关,常伴恶心,呕后常感觉轻松。喷射性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常无恶心的先兆,呕后不感觉轻松。呕吐物如为大量,提示有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腹腔疾病、心脏病、尿毒症、糖尿病酮中毒、颅脑疾患或外伤等所致呕吐,常有相应病史提示诊断。 呕吐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1.伴眩晕、眼球震颤者常见于前庭器官疾病; 2.伴剧烈头痛者可见于颅内高压症、偏头痛、急性全身性感染的早期、青光眼等; 3.伴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到植物神经失调症状者可见于前庭功能障碍、休克等; 4.伴腹泻者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甲状腺危象、Addison病危象、霍乱和副霍乱等。 家庭应急处理 1.卧床休息,头应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 2.呕吐频繁者应暂禁食。 3.口服镇吐药如胃复安5~10mg,每日3次或解痉剂如阿托品0.5~1.0mg,每日3次,或654-2,5~10mg,每日3次,另外可加服镇静药物如安定2.5~5mg,每日3次口服。 4.指压双腕内关穴可有一定止吐作用。 5.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有帮助 止吐药(antiemetic drugs)防止或减轻恶心和呕吐的药物。止吐药通过不同环节抑制呕吐反应,包括以下几类:①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主要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对各种呕吐均有效。②抗组胺药,常用于晕动病呕吐,如敏克静、安其敏、苯海拉明、乘晕宁等。③抗胆碱能药,如东莨菪碱等。其他还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止吐灵、氯丁醇等。 使用范围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目前,有多种药物用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控制,如吩噻嗪类、多巴胺拮抗剂、抗组胺药等,但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大。抑制5羟色胺类药物,如格拉司琼(Gramisetron,康泉,凯特瑞)、托烷司琼(Tropisetron,呕必停)、拉莫司琼(Ramosetron,奈西雅)、阿扎司琼(Azasetron,苏罗同)和尚未在中国上市的Dolasetrone等。葛兰素、诺华、施贵宝、山之内等外企都拥有一系列原研产品。

《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解读

《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解读

CSCO 诊疗指南证据类别(2019) 证据特征CSCO专家共识度 类别水平来源 1A 高严谨的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 床研究一致共识 (支持意见≥80%) 1B 高严谨的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 床研究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支持意见60~80%) 2A 稍低一般质量的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 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 究、病例-对照研究一致共识 (支持意见≥80%) 2B 稍低一般质量的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 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 究、病例-对照研究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支持意见60~80%) 3 低非对照的单臂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无共识,且争议大

CSCO 诊疗指南推荐等级(2019)推荐等级标准 I级推荐1A类证据和部分2A类证据 一般情况下,CSCO指南将1A类证据和部分专家共识度较高且在中国可及性好的2A类证据作为I级推荐。具体来说,CSCO指南I级推荐具有如下特征:可及性好的普适性诊治措施(包括适应证明确),肿瘤治疗价值相对稳定,基本为国家医保收录;I级推荐的确定,不因商业医疗保险而改变,主要考虑因素是患者的明确获益性。 II级推荐1B类证据和部分2A类证据 一般情况下,CSCO指南将1B类证据和部分专家共识度稍低或在中国可及性不太好的2A类证据作为II级推荐。具体来说,CSCO指南II级推荐具有如下特征:在国际或国内已有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提供高级别证据,但是可及性差或者性价比低,已超出平民经济承受能力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对于获益明显但价格昂贵的措施,以肿瘤治疗价值为主要考虑因素,也可以作为II级推荐。 III级推荐2B类证据和部分3类证据 对于正在探索的诊治手段,虽然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专家组具有一致共识的,可以作为III级推荐供医疗人员参考。 不推荐/反对对于已有充分证据证明不能使患者获益的,甚至导致患者伤害的药物或者医疗技术,专家组具有一致共识的,应写明“专家不推荐”或者必要时“反对”。可以是任何类别等级的证据。

常见症状与体征—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可以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紧迫欲呕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流涎、出汗、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呕吐是通过胃强力收缩迫使胃内容物(可含小肠内容物)经口排出的病理生理反射。从某种意义上说呕吐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作用,它可把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但实际上很多呕吐并非摄入有害物质引起,而且频繁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障碍,对机体实为不利。一、发生机制呕吐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其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与呕吐。恶心时胃张力和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可伴有或不伴有十二指肠液反流;干呕时胃上部放松而胃窦部短暂收缩;呕吐时胃窦部持续收缩,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腹肌收缩,膈肌下降,腹压增加,迫使胃内容物急速而猛烈地从胃反流,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呕吐与反食不同,后者系指无恶心与呕吐的协调动作而使胃内容物一口一口地反流到口腔,若再经咀嚼而下咽者则为反刍。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有两个区域与呕吐反射密切相关。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一是化学感受器触发,位于延髓第四脑室的底面。前者直接支配呕吐的动作,它接受来自消化道、大脑皮质、内耳前庭、冠状动脉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传入冲动。后者不能直接支配呕吐的实际动作,但能接受各种外来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洋地黄、吐根素等)与内生代谢产物如(如感染、酮中毒、尿毒症等)的刺激,并由此发出神经冲动,传到呕吐反射中枢,引起呕吐。由中枢神经系统化学感受器触发区的刺激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发生呕吐,称中枢性呕吐。由内脏末梢神经传来的冲动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称为反射性呕吐。各种冲动刺激呕吐中枢,达到一定强度(即阈值),再由呕吐中枢发出冲动通过支配咽、喉部的迷走神经,支配食管及胃的内脏神经,支配膈肌的膈神经,支配肋间肌及腹肌的脊神经,与肌肉的协调反射动作,完成呕吐的全过程。二、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一)中枢性呕吐 1.颅压增高:脑水肿、颅内占位病变、脑炎脑膜炎等,均可引起颅压增高而发生呕吐。呕吐呈喷射性而且可相当严重。多不伴有恶心、但有剧烈头痛。呕吐与饮食无关。亦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受刺激:这种呕吐常伴有明显的恶心。此见于代谢障碍如酮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钠、低血氯、尿毒症。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危象、肾上腺危象、早期妊娠。药物作用于此区亦可产生恶心、呕吐。 3.脑血管运动障碍:如偏头痛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 4.第Ⅷ颅神经疾病:临床常见者如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晕车、晕船等,多伴有眩晕,呕吐较重,亦可为喷射性。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若累及前庭神经核时,均可发生眩晕及呕吐。 5.神经性呕吐:其特点为病程较久,多见于青年女性,反复发作,饭后发生多次小量呕吐,吐物为食物,常不伴有恶心,呕吐不费力,多有神经官能症症状,呕吐的发生或加重与精神及情绪因素有关。虽有较频繁的呕吐但体重无明显的改变。(二)反射性呕吐 1.腹部器官疾病(1)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胃炎可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同时有上腹痛或不适,呕吐后腹痛可缓解。如同时有腹泻则称为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恶心多见,虽可有呕吐但不重。幽门梗阻时,呕吐重,呕吐物量大,有隔夜食物及酸臭味,不混有胆汁。(2)肠道疾病: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皆可引起轻度的恶心、呕吐,急性阑尾炎最早症状为上腹痛、恶心、呕吐,很易与急性胃炎相混。小肠梗阻可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若梗阻的部位在小肠上部,呕吐发生早而且呕吐物量大并混有胆汁。梗阻在小肠下部,因部分肠内容物已在小肠上端吸收,故呕吐物量小但可有粪臭。(3)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皆可引起恶心、呕吐,但不严重。有明显的右上腹痛,并可发生黄疸及发冷、发热。(4)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恶心、呕吐可为一顽固的症状,同时可伴有黄疸。(5)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时,可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同时有严重上腹痛。可有发热、黄疸及休克现象。(6)腹膜疾病:急性腹膜炎时,可出现较重的恶心、呕吐,并有严重的全腹痛。(7)尿路结石:肾绞痛发作时,可有恶心呕吐。(8)妇科疾病:宫外孕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可发生恶心、呕吐,但主要为腹痛。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