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理论 主要考点及答案

新闻传播理论 主要考点及答案
新闻传播理论 主要考点及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

文中提出的。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

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

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2.“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

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

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经过群体感染的

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

烈行动。

3.“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

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模式。该系统模式具有: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

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

连接,形成人际传播;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

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的社会系统

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

系等特点。

4.“知沟”: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

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

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

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

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5.“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

主要作用的社会。

6.“5W模式”: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

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即五W传播模式。

7.“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

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8.“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的一种。认知心理学家

认为,很多知识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系统里的。基模跟其他知

识表征的分别在于它的涵盖面较阔和较有组织,但也较抽象和模糊。由于这

些特点,很多人觉得基模这概念难以掌握。

9.“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指不受现

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10.“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

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

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11.“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在1968年就明确提出了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对这一概念作出论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

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得能被重视或普及,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

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流行现象。

12.“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 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

的人群。分众论的核心内容:①社会机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②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③分属

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④在大众传

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

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13.“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

时,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通常

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

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14.“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

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

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

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15.“电子乌托邦”:这种思想是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期待,认为

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6.“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互动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

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

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

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

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

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17.“主流化效果”:这里所说的主流化并不意味着向人口中大多数人靠拢,而是

向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所设定的意识形态靠拢,它是便于顺利统治而制

造的“主流”。

18.“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

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

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

时,由于收看电视实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

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

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19.“受众框架”: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

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价值观

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20.“从众”:个人受他人行为的影响,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1)请概要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②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

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是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这一观点是具有相对性,不同时代或不同个体,对同一媒介冷热度的感受不同。

④地球村。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试分析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的内容和含义。

答:对日间广播剧的调查:①感情释放;②愿望的想象;③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

对报纸的调查: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②日常生活的工具(天气、交通、购物等);③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⑤社交的手段;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的调查:①心绪转换效用;②人际关系效用;③自我确认效用;④环境监测效用。

(3)如何正确理解“新闻框架”理论。

答: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其作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成做框架效果。

(4)请概述“知沟”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5)请概要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容,并尝试分析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适用性。

答: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发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沉

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②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③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④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⑤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⑥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网络传播环境首先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因为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6)请比较分析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中“把关”模式的异同。

答:相同处: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不同处:

在大众传播中,“把关人”仅仅指从事新闻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信息是否传播完全取决于他们,对信息的控制性强。

在网络传播中,随着网众参与传播面的扩大,“把关人”扩大到较广泛的网民,其中不乏具有专业判断消息真伪﹑发现事件真理性的能力的精英。这类精英虽然不是传统的“把关人”,但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他们可以把关,所以当他们接受到网络上的消息很快就可以做出真伪把关,并反馈给其他网众,事实上这类精英就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之后在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广泛传播。

(7)请概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①新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新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③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④新兴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演进;⑤数字化的生产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广泛普及和应用;⑥新型就业形态与就业结构的出现;⑦产生了新的交易方式;

⑧城市化呈现新特点;⑨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⑩产生了新战争形态。

(8)请简要论述“意见领袖”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①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②一般来说,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③在多数情况下,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④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的特点。⑤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9)请概要分析影响和制约“第三人效果”的个人因素。

答:首先,对信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其次,因为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

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介对自己的影响,社会距离则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此外,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最后,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概述议程设置理论的大体内容,并以具体分析“媒介议程”、“公众议程”

及“政策议程”间的互动关系。

答: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内容为:

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④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包括“媒介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它们分别是媒介、公众、政策对各自领域最关注事件的客观反映或主观诉求。议程同构的过程就是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这三种议程的互相接近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意见不断同化与统一,使舆论向着一个主导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舆论引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介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一个通道,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媒介要注意政策议程、媒介议程、公众议程三者之间互动,做到政府要说明的( 政策议程) 、媒介感兴趣的( 媒介议程) 、读者关心的( 公众议程) 三者完美的结合,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相结合,在读者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最终实现舆论引导的合力效应。然而,在现实中,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并不总是接近或一致的。媒介特别要关注公众议程,因为目标议程与受众诉求的叠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议程设置的最终效果。如果媒介设置的目标议程与广大受众所关注的问题出现错位或相去甚远,舆论引导必然沦为“一厢情愿”。因此,媒介要认真研究公众的欲知、应知和未知,捕捉与公众在思想情感、利益利害等方面最密切的新闻事实,并善于将政府的议程巧妙地融入被公众乐于接受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手段上,尽最大可能使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相接近,把政府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变成公众关注的问题,从而实现议程同构,提升舆论引导的实效性。

(2)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尝试分析中国电视的“春晚”现象。

答: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构建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大众媒体规范和提供了名人的穿着方式,并且在大众中塑造出“品牌崇拜”的情结,他们在大众媒体的宣传和引领下,已经开始不仅仅满足于服装实用价值所带来的舒适和方便,而是越过它们,直指服装背后的符号意义与象征价值。

春晚是一个具有庞大文化引导力的文艺联欢节目,涵盖小品、相声、歌舞、魔术等等多种节目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其影响和效应不仅仅体现在节目本身所传达的政治色彩及思想内容。同时,春晚节目饱含了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其中出现的新鲜文化样式与关键词往往成为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热门。它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受众,引导着文化消费。例如,2005年春晚的《千手观音》,观众关注的不仅仅是演员和庄严华美的表演,还有很多人心存疑问,《千手观音》中演员的服饰究竟是根据什么朝代服饰特点制做的,受众关注演员服饰的本身就是对中华服饰文

化的热爱。2010年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中演员牛莉的穿着引起受众的关注,在网络上,很多人发帖子问牛莉在春晚上穿的靴子、衣服、粉红外套、戴的耳环是什么品牌,同时有很多人跟帖提供相关信息。

再如,我国的魔术已经有十几年不热的窘境。但刘谦连续两年露面春晚,其精湛、新颖、出色的魔术表演不仅成为春晚一大亮点,也吸引了一大批魔术爱好者。魔术的魅力,一方面促进了市场上魔术道具的火热销售,许多魔术道具店也因此“复活”;另一方面牵动魔术学校一路升温,魔术的不解之谜也会陆续被“解”,魔术已经不是神秘的谜,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了文化的分支而由神秘渐渐普及。

此外,每年春晚都形成一定的语言“关键词”或“流行语”现象,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当年的文化事项。

(3)请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热播的原因。答:首先,大众传播娱乐化迎合了观众的需要。大众传播娱乐化的根源在于媒介的商业化运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使得大众媒介不断生产满足社会普遍大众底层需要的娱乐机会和休闲信息。“中国好声音”也是大众传播中娱乐功能的表现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人们更加需要一个娱乐环境来缓解生存和社会竞争中的压力。因此“中国好声音”的出现给与了人们一个“减压阀”。从结构功能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因此有更多的人需要满足文化需求,“中国好声音”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

其次,“中国好声音”是从“荷兰好声音”原版引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 他更加符合“文化工业”商品性、技术化、产品均一化和文化强迫化的特点。“中国好声音”虽然与“V oice”的其他节目具有齐一化和程式化的特点,但是它的“盲选”、“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等特点与国内的选秀节目相比具有独特的内容与风格。而“盲选”“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及“成为大明星”等特点所塑造的整个文化特征即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只凭借实力说话”“平等”“成功”。

第三,“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渠道广泛立体。“中国好声音”在播出过程中,不单单依托传统的电视媒体,更加入了网络直播和微博互动。新媒体的加入使得“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更加广泛,而大量的关注导致报纸、杂志等传统的文字媒体的报道和最后终极PK巅峰之夜以演唱会的模式出售门票更使得《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渠道更加立体、全面化。

第四,“中国好声音”强烈的互动性。“中国好声音”在节目中实时打出滚动的字幕,包括微博互动和短信互动,让观众对“中国好声音”及“比赛选手”的评价即时的表现在大众面前,使得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到极高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好声音”官方微博、百度贴吧在网络中的持续互动,包括:比赛视频片段集锦、网友对选手的评价转发、选手及导师微博的转发评论等等 更使“好声音”具有极高的互动性,同时也激发了观众讨论节目的积极性,诱导了网友对节目内容的讨论。而最后“中国好声音巅峰之夜”的现场8万人更是体现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

第五,“沉默的螺旋”效应。因为“好声音”节目的热播和热烈讨论,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中国好声音”的每一期节目都会引起微博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讨论。这种大量的、高频率的讨论导致很多人因为所处环境中人们都对“好声音”进行讨论而关注、收看“中国好声音”。

第六,节目内容的多层面化。“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播出不只是有对选手声音的表达,还有对选手身份、年龄、家人支持、背景等等内容的表达。包括选手成功晋级与家人朋友的紧紧相拥、选手失败时的坚强与信念同时还有选手与导师在录制

前的学习情况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使得更多的人在亲情、民族、爱情等等方

面制造关注点,同时在坚持、梦想、个性等方面产生情感共鸣。

(4)运用“受众框架”理论尝试总结并分析,网络传播情境中中国网民对信息进行读解的既定框架特征。

答: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

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

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特征:看问题的角度新颖,语言给力,内容贴近民生。

(5)运用“知沟”理论尝试分析,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知识鸿沟”的影响。

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鸿沟”问题渐渐成为关注的议题。“数字鸿沟问

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

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

化问题。”数字鸿沟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同地域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存

在差别,从而产生了信息落差。

但是现阶段学界在此领域研究还比较少,而且观点不统一。对于网络传播与“知沟”的关系,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网络传播加剧“知沟”扩散,

二是认为网络传播有利于弥补“知沟”差距。

网络传播加剧“知沟”扩散的观点从物质层面出发,即网络技术普及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当一种新的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的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

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网络所面临的经济壁垒更高,造成知识、信息

接近程度的差别,“知沟”有扩散的趋势。并且,“因特网的昂贵消费使很多穷人

无法享用,而过去免费适用的信息来源很可能被新的传播工具所排挤而有所减

少。”这加剧了地区间的“知沟”扩散以及阶层之间的“知沟”扩散。

网络传播有利于弥补“知沟”差距,这种看法是基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而言的。在不断加强网络硬件建设的条件下,各阶层接近网络成为可能;同时网络信息

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来说有着平等获知权和平等表达权。知识不再为社

会上层垄断,因此网络传播有利于缩小“知沟”差距。

(6)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合理运用这一理论解释电视媒介的某个具体

传播现象?

答:培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格布纳和格罗斯在1976年提出的,通过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提出了“培养理论”。格布纳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大众媒体。我们接触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把电视中所表现的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模糊了媒体的象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界限。培养分析探讨了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过程的影响,它把电视讯息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不同的节目类型中都有一些持久不变的内容模式,反复灌输给受众。日久天长,影响受众对现实的感知,甚至塑造其思维方式。格布纳认为,电视的培养就像“冰川效应”一样,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

到目前为止,培养分析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视暴力的范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培养分析已经转向更一般的“主流化”研究,涉及性别角色、老龄化、政治取向、家庭、环保、科学、健康、宗教信仰、少数民族、职业等。更确切地说,培养分析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理论,它是社会文化指标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a)培养分析理论主要关注商业体制下电视对观众的影响。

b)培养分析把重点放在电视的虚构性内容而不仅限于对新闻的研究。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新闻和电视剧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关于世界的故事。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叙事(故事)的理论。

c)培养研究并不关注单条信息的影响,而是考察整个讯息系统中重复出现的、稳定的内容模式的宏观影响。

d)培养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电视造成的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广泛共享的后果,而不是效果研究所追求的变化。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它们保持稳定。

e)培养意味着系统的文化形象、实践、生活方式和信仰结构的潜移默化。培养分析虽然不否定观众的主动选择能力,但该理论认为由于讯息系统长期积累的培养,要摆脱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宏观理论,培养分析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受众的使用过程和意义解释过程等微观问题上,而是把精力放在整个讯息系统长期的影响上。

f)培养分析考察的是电视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它并不认为电视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在塑造我们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上具有累积的影响。

(7)请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电视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答: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学的“5W 模式”。由此,引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谁),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非诚勿扰》在节目设置、把握受众心理和加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与之契合,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①传播内容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在这个内容为王的传播时代,任何栏目的火爆都与节目设置息息相关,《非诚勿扰》亦不例外。在生活节奏紧凑,缺乏相处时间,生活圈子狭窄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他们在适婚年龄暂时还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另一半———“剩男”、“剩女”成为了一个特别的社会群体。而在这支队伍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婚恋交友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这也正是婚恋节目能够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而相较于以往的交友速配节目,《非诚勿扰》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上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1、这是一档“年轻男女混搭”节目,重点在展现男女之间相互选择的过程,但是改变了一对一的方式,而变成二十四女对一男。节目中除了介绍男选手详细的基本资料,还会附上好友评价的VCR,便于女嘉宾进行侧面了解。嘉宾可以自由发言,直接问答,“面对面的冲突”是节目的一大卖点,同时又加入不少访谈类节目的因素。主持人孟非冷不丁冒出的黑色幽默让人捧腹,嘉宾主持乐嘉的犀利提问和理性分析又会使节目不时出现小高潮,两人一唱一和,一张一弛,让节目锦上添花。2、为了吸引眼球,拉高收视率,节目保持了一定娱乐效果。首先,男女嘉宾身上很有看点,大多是语言能力好的、富有表现力、能产生戏剧冲突的人。而且外形、年龄、性格、背景各方面,也保持着“多样性”。节目中嘉宾的表现不乏表演和演绎的成分。3、注重节目的话题性。从开播到现在,节目已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话题,从“80后”的择偶标准到富二代的价值观,几乎涵盖了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非诚勿扰》火爆的同时也打造了一批网络红人,节目中的语出惊人往往让一些男女嘉宾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比如“宁愿坐在宝马中哭泣”的女嘉宾马诺;要找个“大头、小眼睛、小嘴巴,有老板娘气质”的女孩做女友的男嘉宾“翔总”等等。4、节目中充满了现代时尚的元素。比如嘉宾的青春造型,节目现场的炫目设计,背景音乐的动感节奏和每期敏感话题的设置,无不让人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

②受众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作为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受众,不再是传统效果研究中的被动的、靶子式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主动”的解读者生存在媒介环境中。虽然媒介文本为其提供了特定的解读方式,但现实生活中的受众并不一定接受,他们可能保留其中的一部

分,甚至可能全盘否定。而《非诚勿扰》有着可观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主动抓取大众心态,使受众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反过来更加激发了观众对它的关注。首先,《非诚勿扰》就是一个速配交友的真人秀,真实地展现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诉求和文化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扇近距离观察“80后”精神面貌的窗口,搭建了一座沟通代际情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桥梁。正如“时政新闻不能局限于领导开会,做民生新闻,让老百姓看到自己才是收视保障”一样的道理,综艺节目以明星为主导已逐渐归于平淡,让观众在屏幕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观点,才是现在的趋势。《非诚勿扰》中年轻男女的提问都很直接大胆“请问你有房和车吗?”“结婚之后和父母一起住吗?”“婚后想不想要孩子?”“你跟前任男(女)友分手的原因是什么?”甚至不少嘉宾直言不讳,要“住豪宅”、“坐宝马”、“月薪二十万”。虽然这种对物质要求毫不掩饰的态度不代表所有人,但至少向我们展示了“新速配时代”一种直接的社会恋爱观。其次,满足了观众的某种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望。传播学中麦克卢汉将“求新”本能和“好奇”情绪列为人类主要的本能和情绪之一。观众看节目,不仅是为了看别人恋爱的热闹,还博览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人和事。而男嘉宾被女嘉宾层层挑剔的闯关过程也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探知心理。

③传播媒介的优势互助。《非诚勿扰》的热播,与传播媒介也有直接关系。江苏卫视以“情感世界幸福中国”为频道定位,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体平台。《非诚勿扰》更是找准立足点,超越了“相亲”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境界,站稳了脚跟。“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除了江苏卫视用周六周日晚九点的黄金时间播出外,网络平台与短信平台的使用,充分实现了传与受的互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设置了同步直播官方网站,在网络上可以同步收看。以往各期的节目视频、节目红人的资料及对她们的采访报道之类的信息在网上都可以搜到。博客上、BBS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对《非诚勿扰》精彩瞬间和嘉宾经典语录的回味与讨论。人们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查找嘉宾资料和留言发表看法。人们获取信息的容易程度与新闻的受关注度是成正比的,为节目聚集人气和提升品牌认知度助了一臂之力。总之,《非诚勿扰》的热播不是偶然,它在节目内容设置、受众心理把握和传播渠道选择上都有其优势,这一现象也是值得大众传播领域关注的话题。

(8)请运用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分析人际传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答: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的核心观点:①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②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③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④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的角色定位之间阐释个体的行为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与人内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个人到底如何与社会建立联系,从理论层面上说,正是社会角色。“客我”是客观世界在自我中的反映,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那个“我”。“客我”的形成与儿童时期的游戏生活有极大关系。当孩子开始把他们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并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我、社会和世界时,“客我”开始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客我”的发展才得以完成与实现,个人与世界才建立起合适的关系。而从个人角度出发,意识决定行动,角色意识决定角色扮演的主动方向,所以对社会角色意识概念的选择,一方面体现了个人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由此展开论述,以期

实现对个人主动适应社会的引导。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7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练习题7 (总分:5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4,分数:50.00) 1.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 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 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 解析: 2.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国共合作后,《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民国日报》、《新民周》和中央通讯社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共产党和共青团报刊网络的初步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公开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它们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3) 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工人、农民、妇女、学生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4) 军队报刊的出现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它同农民报的兴起一样,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 解析: 3.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人的报刊活动与贡献。(分数:20.00)

2021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河海大学考研 ——新闻传播学

我是河海大学考研的众多人群当中一员,白天需要应付高强度的上班节奏,晚上挑灯夜战,我是“考研党”,留给我的时间很少很少。 为什么要考研?当我进入社会之后,忽然发觉原来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我的本科学历难以对我未来职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考研是我的不二之选!正如我当初毕业的时候,想考却没考的原由,只是我不想给家庭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所以选择新闻传播学是比较贴近我实际情况和期待的目标。 目标明确和决心不能原地踏步,马上把时间花在该做的事情上。首先我从专业课参考书目入手: 《实用写作》张耀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丁法章复旦大学出版社 《现代广告学》何修猛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 [美]里奇著、钟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美]巴兰.戴维斯著、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其中李彬的《传播学引论》是我很想推荐的一本书,涉及到相当多理论知识,有着简单、易懂的特点。我理解这本书上的理论不是很难,也许是我本身的工作就和新闻传播有关系,我认为将参考书目上的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真的让我学习进度快了很多。 说说复习的事:首先我会看知识点,再与实际案例相联系,理解之后通过背诵出来,而且一定要默写一次。我随身会带着红笔简单写一个相关案例,这样就差不多掌握这个知识点了。这样做可以把书看“薄”,在最后复习阶段干脆把书放在一边,随身带着笔记本,有空时翻看两眼,看着红笔写的案例就能回忆起相关理论。考试时通常要求写一篇消息、评论或者特写,只要知道这种文体的格式就可以了。其他参考资料是一些期刊,基本上没有时间看完,也不用全部买,只要去期刊阅览室多翻阅就可以了。 我认为河海新闻传播对考生要求主要集中在写作能力,只要你语言表达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试题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试题(2007) 新闻传播史 一单选20分 二判断10分 三名词解释48分8个 苏报案 万国公报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经济学家 苏联呼声 蜗牛事件 样板戏 语言广播部暂行条例 四简答40分5个 1王韬在新闻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功绩 2狄楚青在经办时报期间的贡献 3抗战时期广播事业的特点 4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 5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后电视改革方面的变化与成就 五论述32分2个 1根据中国商业报刊的发展历程,结合三份商业报纸,论述中国商业报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谈谈你对80年代以来“自己走路”方针的看法。 2006年南师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试题 新闻传播史 一.若干填空题 有几个填空题(新闻史部分)有印象: 1985年法国总理______发表(或签署)了关于广播什么什么的文件. 北京电视台是在________周年改为中央广播电台. 电视台内部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邸报的发行程序:通政司、________、提塘. 第一部肥皂剧________,肥皂之母________. <阿Q正专>发表于________副刊. 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报纸_______. 因报道林肯事件而著名了电视人_________. 还有一个题目我只记得答案是默罗和现场报道.

二.若干多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中国日报》 2.曾格案件 3.三社四边协定 4..心理恐怖剧 5.报人电视 6.收费广播 四.简答 1.民国初期新闻业短暂繁荣的原因 2.列举邹韬奋的四份报纸并说明其办报特色 3.〈新莱茵报〉的宣传特色 4. 5.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异同。 6.弗拉哈迪的记录电影的特点 五。论述 1.根据中外新闻史,试术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2.论述中国电视传播方法的变革历程。 新闻传播理论 一.若干填空题 理论部分 软新闻的写作手法有叫_______(答案:散文笔法) 有关改革开放,<解放日报>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是谁:皇甫平.(我写成皇甫潮了,也不知哪来的印象.) 好象还考到了杰弗逊<人权法案>还是<论自由>的,睡过几天,已经记不清楚了. 选择题 媒介即讯息的含义 "偏倚时间"和"偏倚空间"理论是谁提出的?(闻所未闻,我就选了英尼斯,结果是-----蒙对了!) 二.若干单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 新闻选择 2.宣传价值 3.知情权 4.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使用与满足理论 6.硬新闻 7.休眠效果 四。简答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2受众对传媒的监督控制作用有几个方面? 3国际新秩序的背景、焦点和实质? 4.报业集团经营的优势 5.如何从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6.商品性原则给媒介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论述 1.根据材料论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2.论述当今新闻媒介的趋同与分化。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是考研备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备考资料。为大家整理了2011年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供大家下载使用,并且提供南京大学,更多真题敬请关注! 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生事件 2哈瓦斯社 3霍夫兰 4意见领袖 二、简答 1黄远生通讯有哪些特点 2简述世界上广播电视机构所有制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论述 1试述梁启超新闻观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2谈谈西方现代报业的发展历程 3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电视市场,电视媒体的经营业态和产业链有哪些新变化?结合个案分析 4在广电媒体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广东地区的报业仍然占据着“意见领袖”的位置,并具有辐射全国的影响力?结合个案分析。

四、评论 2010年,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婚恋类娱乐节目异常火爆,但这一类节目也招致了部分观众的强烈不满和广电总局的整顿令。部分节目经整顿改版后,收视率下降。应如何看待电视娱乐节目的火爆现象,此类节目怎样才能做到在追求高收视率的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结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理论和自身体会,自拟题目,写一篇专题评论。800字左右。 4.4.1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新生事件 【参考答案】:上海著名抗日救亡报刊。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被封后,他的好友杜重远于1934年创办。 内容和形式上都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保持了《生活》的战斗精神和传统。鼓吹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充满悲愤的爱国情绪,在读者中影响很大。 1935刊发艾寒松的文章《闲话皇帝》,泛论中外君主制度,也提到了日本天皇。后日本驻沪领事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由提出抗议,要求处罚该报及文章作者。南京国民党政府立即下令,查封《新生》周刊社,《新生》被迫停刊;接着对杜重远起诉判刑。造成“新生事件”。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 新闻史论卷 一、名词解释 1.UGC 2.普利策 3.大公报 4.新闻公正 二、简答题 1.简述沉没的螺旋并举例说明 2.请从传播学角度说明微博微信在传播方式上的区别 3.中西方新闻事业特征区别 三、论述题 1.纸媒危机 2.解放前民营报纸贡献和不足 3.网络谣言的看法和如何治理 新闻业务卷 1.调查性报道失去地位新闻业和新闻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变化还是启示 2.从传媒经营者角度看线上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优势 3.微博问政的看法 4.总结材料写新闻主题100字左右,还有百度阿里巴巴什么兼并的看法 5.新闻策划书还有拟两个新闻标题单独二胎的材料 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 新闻史论卷 一、名词解释 1.论出版自由 2.社会化媒体 3.中国新闻社 4.费加罗报 二、简答题 1.新闻客观性原则确立的社会背景 2.关于传播本质的几种观点 3.标志中国新闻学初步形成的的三部代表性著作 4.英国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的代表和区别 三、论述题 1.就干露露在江苏教育电视台《棒棒棒》节目大爆粗口一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2.新媒体时代记者角色的转变 3.政论报刊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以维新派为例 4.评述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 新闻业务卷 1.就刘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再次摔倒一事,以央视媒体身份,确立采访对象和其中两个采访对象的采访提纲。 2.就《江南style》走红,从互联网文化看法或跨文化传播角度谈谈启示。 3.就“标题党”谈谈对网络编辑的看法。

4.信息制图受到关注,从传播学角度和新闻业务角度评论该现象。 5.就贵州毕节冻死的五个小孩,写一篇评论。 6.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明星微博和草根微博的传播模式和社会影响。 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 新闻史论卷 一、名词解释 1.全媒体 2.议程设置 3.华尔街日报 4.时务文体 二、简答题 1.公正性内涵 2.新闻责任理论的内容 3.解放日报改革的成果 4.黄远生的通讯写作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网络的典型事件说明微博的新特点(微博的特点) 2.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理念(新闻工作者要有怎样的价值观) 3.新闻传媒如何实现环境监测(结合实例解释,新闻媒体的环境监测功能) 4.传播学的引入对新闻学发展的影响 新闻业务卷 1.浙江温州“7·23”动车事故的材料,列采访提纲。 2.某世界著名火山大喷发,需要配合此消息发一些稿件。作为报社编辑,你认为可从哪几个方面配发哪些稿件? 3.为下列三条新闻分别制作标题。 4.根据材料,谈谈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你对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思考。 5.就重庆卫视改版,写一篇评论。 6.对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节目伦理失范现象进行评析。 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 新闻史论卷 一、名词解释 1.长江韬奋奖 2.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 3.全媒体 4.拟态环境 二、简答题 1.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改革 2.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 3.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4.新闻事业的一般特征 三、论述题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说一说我考研的情况吧,去年3月份中旬进入复习状态,六本书都要看,给自己定量定时,每天写一份计划完成任务。首先每本书都要过一遍,慢慢看,看的时候要自己理解特别是传播学教程。我是六本书先把理论的看完,再看的史论。虽说很多经验说书过3遍就可以了,但是这正是个误区,也是我没能进入复试的原因之一。看书不在于看几遍,重要的是你要把书读薄!透彻的了解一本书的结构,读的遍数越多你就会理解的越深刻。当我11月份背诵时又重新结合书来寻找漏掉的知识点的时候,发现很多东西还是要多看多理解最重要。不光是背会了就能写在卷子上,特别在考理论特别活的题,各个知识点都有联系。 先说说《新闻学概论》这本书(学弟学妹们最好拿着书来看),这个就是入门了解新闻。前面绪论介绍的新闻是什么,包括什么,还有四个主导性理论(这个在传播学也有)很重要。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这些知识点自己能说出一二就行,不需要死记。前两章基本知识一定烂熟于心。第三章是新闻与舆论很重要,舆论现在是热点,也是一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容易出题。第四、十一、十二了解就可以了,了解也就是知道说的什么能自己说出来一二,不代表不用看!然后第五、六、七、八、九、十三、十四五颗星重点章节,互联网,媒体的双重属性,媒体与社会,新闻事业的功能、传播效果,受众,新闻选择等等。十六章职业道德理念,专业理念也很重要,会考新闻人的基本素养,小王子那本书有很好的总结。南师还有一本参考书是骆正林老师写的《新闻理论教程》,这个要跟新闻学概论结合看,查漏补缺,相互补充,我比较倾向于《新闻理论教程》毕竟是南师的院长出的书,但是当初看的少,笔记只稍微整理了框架,感觉远远不够。 《传播学概论》这本书有人说晦涩难懂,我觉得理解还可以,可能是我大三上学期老师讲过,也认真听过,挺有意思的。但是背诵很难背,很痛苦。(也怪楼主记忆力不算好)这本书总体各个章节都不能忽视,要有一个大体框架把每章节融一起,比如说从传播学的发展来看,第一章基本问题,第二章发展进程,第十四章著名流派学者,十五章研究方法。传播模式单出来第四章。传播类型分为人内人际传播(第五章),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六章),大众传播(第七章),国际传播(第十三章)。研究对象分为第九章控制研究,第三章内容研究,第十章受众研究,第八章媒介研究,第十一、十二章效果研究。 特别是第十,十一,十二章效果理论,受众观,传播效果各种概念要熟记。 以上就是我对理论的总结。经验之谈,复习的时候要均衡,自己要定一个计划。后面附图是我自己平时的安排。当然在下学期复习的时候还是要上课的,上课肯定会打乱自己的安排,所以要么跟老师沟通好不去上课(这个方法我感觉行不通,后来12月份老师才放我们去自习室不用上课了),再一个只能是在课堂上看自己的复习书,我觉得此方法效率很低,不如听课也能学习一些东西(除跨考)。所以在上课与复习冲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能找到协调的办法,我是到后来在课堂上看不进去专业书,就带耳塞看政治什么的。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 1、三社四边协议 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 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 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 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 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6、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得名于19-20世纪之交纽约《星期日世界报》漫画专栏《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黄孩子”。这里的“黄色”,并不等于色情。而且最初的黄色新闻并没有色情成分,主要以耸人听闻著称。后来的黄色新闻则不仅限于色情一隅。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策动社会运动。 一般也认为,黄色新闻是现代小型报的前身。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道流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传播学考研常见100题合集

传播学考研常见100题合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大众传播、传播者、传播媒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2次)、传播(2次)、传播效果、大众传播的四项主要功能 2. 受众(2次) 3. “第四媒体”、媒介文化、媒介 4. 舆论、舆论领袖 5. 信息(2次)、信息主权 6. 扩散模式——创新、刻板模式 7. 法兰克福学派(2次) 8. 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试验法、调查统计法、 9. 把关人(2次) 10. 符号(2次) 11. 麦克卢汉、拉斯韦尔、施拉姆(2次)、拉扎斯费尔德 12. 反馈 13. 编码(2次) 14. 民意测验 15. 内在效度 1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 17. BBC 、NHK、CNN 18. 新闻 19. 因特网 20. 枪弹论 22. 知识沟 23. 广告 24. 卫星电视 26. 黄金时间 27. 时代——华纳 28. 《论出版自由》 29. 廉价报纸 30. 频道(频率)资源 32. 反“客里空”运动 3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4. 《纽约太阳报》 35.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36. 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用图示)、5W模式 37. 伊利县调查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3.区别传播与舆论 4.区别信息与讯息 5.区别“热媒介”与“冷媒介” 6.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

7.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8.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9.区别反馈与前馈 10.区别“有限效果论”与“强效果论” 11.简述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类型。 12.简述“两级传播论”的主要观点。 13.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14.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15.简述教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16.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17.简述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 18. 简述说服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20.什么叫把关人?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有哪些? 21.简述知识沟假说的基本内容。 22.简述传播学引入我国的历程 23.广播的传播特点 24.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办报活动 25.“黄色新闻业” 26.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27.简介电视的“教养理论” 28.简述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 29.简述归因理论的三个假设 30.简述预防接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31.区别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32.区别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33.媒介霸权理论及认识媒介霸权理论的现实意义 34.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些部分?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15分) 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研究类型。(25分) 3.传播的主要功能(15分) 4.大众传播的反馈类型的方法。(10分) 5.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6.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7.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 8.举例分析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传播特点。 9.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媒介整合的看法 11.谈谈你对我国媒介集团发展的认识 12.试论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13.什么叫“第三者效果”?试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第三者效果”现象。 14.什么是传播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你怎样看待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陈力丹教你新闻传播学答题技巧

陈力丹教你新闻传播学答题技巧 报名参加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博士生考试的同学,都迫切希望了解考试时如何做答考题;而问每一位阅卷的老师,他们也只能告知,没有标准答案,阅卷时凭借的是一种对学生答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在多数情况下,参加阅卷的老师会有同感,因而才可能给出一个由几位老师共同签署的分数。这样说来,如何才能答得较好,显得很神秘。其实不然。为了说明如何做答最好的方法是拿出一份答得较好的卷子来看看。 这里选登的是2005年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方向博士生的考生刘宁洁做答传播史与传播理论、传播实务两门考试中的各一道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她对问题的思考较为全面,充分而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传播学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冷静地编排回答的思路,逻辑性较强。因而,她的两份答卷分数均较高。 还有两个技术性的方面需要向她学习。 第一,字迹清楚。字迹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字写得好看不好看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写得清楚,字不要挤到一起,没有间隔。拿起刘宁洁的考卷,卷面很干净,还没有看具体的文字,就已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有的考卷字迹潦草,所有的字都挤在一起,线条色调较浅较细,加上一些涂改和添加,看起来很吃力,即使做答的内容真有水平,这样的卷子还没有具体看,就已注定要比同样内容的卷子少几分印象分。 第二,层次清晰。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没有可能查找资料,全凭自己对知识的积累。因而,在动笔前,一定要把自己对问题已经拥有的知识调配好,胸有成竹才可能回答有序。不要把回答的内容挤在一个或两个自然段里。有意识地按照内容分段,分得相对多些,分得准确,本身就提供了不占篇幅的许多无声的信息。刘宁洁的回答且不说内容如何,单就清晰的回答层次和自然而然的较多的段落划分,就会赢得一些分数。我们不要简单模仿回答问题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回答问题的模式,每个人的风格不会相同。分数较高的卷子的共同特点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拥有面对问题迅速调配知识的分析能力。同时,卷面整洁、层次清晰,也是对考卷的共同要求。许多考生误以为考前多联络导师,与导师见个面,送点礼,会有助于被录取。其实这种做法导师们很反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而且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小报 2、媒介权力 3、党性原则 4、有偿新闻 5、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营垒通常分为一些不同的政党和政治集团。它们一般都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为了争夺利润和政治权力,各个垄断财团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经常激化,代表它们利益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工具必然会互相攻讦。当某一垄断财团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对政府制定的某项政策不满的时候,代表该财团的报纸就会批评政府。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总 论)【圣才出品】

第1章总论 1.1 考点难点归纳 一、口语传播 1.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又称口语的传播,是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的一种传播方式。古代口头传播的方式包括“井户端会议”(日本),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2.语言产生的意义 (1)人们能够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简而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3.标记传播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标记传播包括

结绳、实物借代、珠贝传令等方式。 4.声光传播 声光传播是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其表现方式主要有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5.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表现方式包括土人画鱼、埃及古墓和纪念碑上刻画的狗头猴身动物、古罗马庞贝古城废墟的墙壁上的战士图画等。 6.音讯 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二、文字传播 1.文字的产生 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2.苏美尔文字

2018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本科普通211,专业日语系,三跨一战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初试成绩排名第二,政治70,日语83,传播学原理112,新闻业务123,总分388。回想这一年来的考研辛酸路……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好的,作为一个考试型选手,从小到大学的不咋地考的却不错。介绍点个人应试准备方法……干货在后面,请客官慢慢品尝。 【写在前面】 虽然可能很奇怪,还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决定要考研的你,再仔细问自己一遍,是否真的决定了要做一名研究生,是否真的热爱这个学科,是否真的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到一整年的寂寞又枯燥的复习中,又是否能够承受研究生期间天天做到凌晨两点的作业和逃也逃不掉的课题。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或者只是混个文凭,我希望你能再仔细考虑一下。 考研从来不应该是你用来逃避工作的捷径,因为如果你这样想,你终究有一天也会逃避考研期间的种种困难。我希望你能真正在传播学中读到专属于它,又感动到你的东西,真正能在老师问你为何选择传播学时,有自己内心澎湃的想法。 【关于交大】 全国排名第六的高校,和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光这两条应该就已经足够吸

引人了。相比于其它院校,交大凭借理工科优势在新媒体、实证研究方面已跨入全国前列,并且随着大数据中心、国际传播学院的建设,交大的媒设学院前景还将更好。 【关于学硕和专硕】 交大的学硕和专硕培养起来没区别,学制都是两年半,但是在报录比方面还是差距不小。往年看来学硕专硕都是收5个左右,16年是学硕5专硕7,17年招生简章是学硕3专硕7,但由于专硕报名人数太多又扩招6个。 总而言之趋势是学硕保研人数越来越多,专硕收的人可能相对会多些,但18年形势也仍不明朗,估计报考专硕人数会更多,学硕更少。但是我并不认同哪个好考哪个不好考一说,无论学硕专硕都要付出努力,相对于收人数较多的专硕,学硕的好处是可以直博,调剂也更加容易。 【关于交大题目】 交大题目可谓十几年风格没变过。考前我已开始根据往年题目押题,基本所有题目考前都已做过无数遍熟稔于心。交大学硕题目从来不追热点,基础型题目,最爱考宏观效果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大数据和媒介融合每年必考。 专硕题目多了35道时事填空题,题目多为当年大事,政治可以复习到大部

2015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及答案解析全

2015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闭合式提问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提问方式,闭合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相区别。闭合式提问是一种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 2、消息结构 消息结构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主题、背景和结尾。二十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已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和布局的方式。主要包括:倒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结合式结构、立体式结构、故事式结构和散文式结构。消息的结构类型应根据事实的特点和传播效果来安排。 3、报纸定位与设计 报纸的定位与设计是报纸在运营过程中索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有关报纸的定位,有人简单地理解为读者定位。这是想当然。报纸定位是一个多指标构成的系统工程,涉及读者定位、内容定位、管理定位、品牌定位等多个方面。定位的准确与否,事关报纸的成败。而报纸的设计主要指报纸的版面设计,即为每篇文章、新闻、广告和图片分配合适的大小和版面空间,报纸排版是指将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规范,合理的编排在报纸的版面上。“版面一张脸”、“标题一双眼”,一个好版面,会直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在美的形式氛围中浏览到丰富多彩的信息报道。如果版面编排不规范、不美观、不和谐、不便于阅读,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和报纸的宣传效果,降低报纸的可读性。

新闻传播学试卷及答案

新闻传播学考试试卷 200—200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第一套) 科目:新闻传播概论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可以划分为、、业务技能和经 营与管理等内容。 2 . 3 . 电台是1920年11月2 4 . 1948年传播学的奠基者之一、社会学家拉斯韦尔 提出了“五个W模式”,即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它包括: 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 5 . 6 . 性。 :(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8 A.新鲜性 B.重要性 C.接近性 D.

2 . “经验范围模式”是由谁于1954年提出的() A.申农 B.施拉姆 C.麦奎尔 D. 3 . “它是对新闻传播内容和信息的研究。” 究的表述() A.新闻传播本体理论研究 B.新闻传播主体理论 研究 C.新闻传播受体理论研究 D.新闻传播客体理论 4 . 新闻人才的最本质的属性是() A.独创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 5 .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申农 C.施拉姆 D. 6 . 信息分为“物质信息”和() A.“观念信息” B.“本能信息” C.“机械信息” D. 7 . 以下哪个不属于信息的功能() A.知识的功能 B.价值的功能 C.社会服务功能 D. 8 .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A.陆定一 B.王中 C.甘惜分 D. :(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 A.社会调查法 B.比较分析法 C.内容分析法 D.实验分析法 E.观察法

2 . 新闻工作者的综合修养有() A.政治修养 B.学术修养 C.业务修养 D.理论修养 E.文化修养 3 . 以下哪些是信息的特性() A.依附性 B.再生性 C.可传递性 D.可储存性 E.浓缩性 4 . 模式具有哪些特性() A.整体性 B.解释性 C.对应性 D.概括性 E.实用性 5 . 以下哪些属于媒体策划的特点() A.计划性 B.功利性 C.创新性 D.引导性 E.增效性 :(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5 表现形态。() 2 . 3 . 可以互换的。() 4 . 5 . :(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9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五——传播实务

传播实务笔记 第一部分新闻实务 (一)新闻采访 一、基本名词 1、第一手材料 2、“身入”与“心入” 3、采访基点 4、新闻敏感 5、新闻角度 6、新闻线索 7、报道思想 8、采访的临时准备 9、采访计划 10、现场观察 11、巡回采访 12、易地采访 13、交*采访 14、隐性采访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2、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共性和个性? 3、简述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和任务。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简言之,就在于获得新闻,并迅速地传播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善于从纷繁复 4、简述新闻采访的作用。 5、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6、新闻敏感在采访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7、记者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 8、在采访过程中新闻线索有什么作用? 9、谈谈记者怎样去获得新闻线索? 10、记者应如何做好采访的平时准备? 11、记者应如何做好采访的临时准备? 12、记者提问中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13、记者访问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4、简述访问活动的要领。 15、简述现场观察的作用。 16、简述进行现场观察的技巧与方法。 17、隐性采访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8、怎样进行蹲点采访?

19、如何做到“比较中观察,观察中比较”? 20、记者在现场观察中进行细察应注意哪些问题? 21、记者采访时思考写作体裁有什么条件? 22、采访中思考写作的原因是什么? 23、“面上找题目,点里作文章”应怎样操作? 24、报道的角度应怎样理解? 25、记者接近采访对象的方法有哪些? 三、实务操作应用 1、有位居委会主任,今年50多岁。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天为居民的事儿操心忙碌,受到居民们的交口赞誉,并且受到市里的表扬。现在要对这位主任作人物报道,请拟订一个简要的采访计划。 根据新闻线索提供的情况,初步拟定以下采访计划: (1)采访的中心思想:这位居委会主任把群众放在心中,着力赞扬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采访的重点对象:居委会主任本人,她的家人,对她特别感激的居民,主管街道的领导,居委会的同事,其他居民,片#。 (3)采访方式:主要是个别访问,也适当召开座谈会,观察她着力帮助过的居民的家庭或工作场所,观察居委会办公室和居委会的环境等。 (4)采访的突破口:初步定为“一天忙多少小时”。 (5)提问提纲(对居委会主任本人): 第一,居委会基本情况:多大范围,多少户,多少人口,有何特殊性。 第二,主任本人概况:年龄、籍贯、经历、家庭情况、工作成绩、性格爱好。 第三,主要问题:①居委会工作,每天忙些什么?听说您总是早出晚归?②什么事情,您办得比较满意?③工作上遇到哪些困难?哪件事情您感到是最难的,花的力量也最大?④您是怎样让居委会其他同志发挥积极性的?⑤我听好多居民说,您是“一心为大家”?⑥您的工作和家务有没有矛盾?家里人支持您的工作吗?⑦您现在受到市里的表扬,今后有什么打算? 以上问题只是基本的。如果有的问题在准备时已经知道了,就可以不问。在对方回答的过程中,还可以循着有关话头进行“追问”或即兴提出一些问题。 2、石家庄市发生恶性爆炸案件,你作为机动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采访。请在采访公安局负责同志前列一个提问提纲。 3、今年“五一”期间旅游部门组织得比往年好,在去采访本市旅游局负责人之前,请你列一个提问提纲。 4、北方某城市起了特大沙尘暴。在出席市政府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之前,请你列一个提问提纲。 5、去年春运铁路涨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之一,今年春运前就这一问题采访铁道部负责人,请你列一个提问提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