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产生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凝聚。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点以及

生活方式是古人面对生存压力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它犹如一本囊括世

间万事万物生存原则的古老书籍,是现代人追根溯源、提升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其内部包含着诸多流派,这些流派

又好似大江、大河,最终汇入了传统文化这片汪洋之中。传统文化本

身就向我们体现了这样一个智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领域,想要

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融会贯穿、学贯中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开

拓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

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后来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作者

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是当时统治阶级无法解决的:一是人口问题,乾

隆十四年清朝的人口为一亿七千万,到嘉庆十七年则猛增到了三亿六

千万,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和强硬态度,是历朝历代所不曾有过的。三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是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清

王朝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定。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能够

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进展目标。当前我国仍然生存

有强国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国内也存有人口问题和资源不足

等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自强不息,从传

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

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迈进的动力。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爱国情怀会将整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纵观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以前多次遭遇外敌的入侵,但

其文化并没有中断,中华民族依旧繁衍生息走向富强,这与爱国主义

传统教育有着必定的联系。我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爱国主义者和民

族英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这些爱国主义者用他们壮烈的一生,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但仅

是说说而以,还必须付诸行动。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必须增强传统文

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当今社会,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大学中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的腐朽思想,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负面影响,部分大学

生功利思想严峻,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目标。增强传统文化教育,

能够协助大学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努力奋斗,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内

容宽泛,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为长远。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

的最高境地。当今社会,随着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的交流持续加深,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增强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与人生态度就显得尤

为重要。同时,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

文化修养。儒家非常重视人性的修养,主张“以和为贵”,倡导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

个人的仪表、言谈、气质,与其自身的文化修养紧密相关。大学生对

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就无从谈起。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他们通过学

习中国传统文化来了解中国,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作为华夏子孙,当代大学生更有必要认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健康的养料,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对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这

样才能够准确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

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理应增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理解到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往往是单个教

师在努力,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要努力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运

行机制。首先理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对人文素养教育实行科

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持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其

次要积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多展开相关传统文化的学术

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能够聘请一些在国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实行演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人文素养教育,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要与当前的社会进展状况联系起来,要与

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进展演变,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些思想已经不符合当前我国社会进展的需要。所以,对传统文化也要实行辨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展

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同时克服陈旧的过时的观点的消极影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其他民族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习,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民

族特色,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长远进展。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2.通过初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养成勤读、善思的读书习惯。3.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4.初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在读哪本书呀?有什么感受? 师:读书讲究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做什么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书的方法。 拿到新书时,我们该怎么去读呢?(看封面、前言后序、目录……)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读本》。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共有几个单元?你已经读了几个单元?你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经典启蒙、古诗诵读、古文今读、品味汉字、中华名人、民间传说、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每一个单元都由经典名段、精彩的故事等内容组成。 2.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读了这些目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是啊,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治国齐家的经典诗文,有的是寄托情怀的诗歌,有的是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还有介绍汉字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关系的。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朗读、理解、感悟。 1.(板书“大学”)谁能说说对“大学”的认识? 2.是啊,在我们看来,大学是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那么,你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大学”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简介《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首篇就节选了《大学》的重要语段,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二、朗读经典名句,渗透阅读方法 1.名句示例,初步学会阅读古文。 出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2)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巩固课改成果,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彰显青少年的青 春活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本学期,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各教研组开展了丰富 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1) 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2)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3)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 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1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粮食,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1、百善孝为先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终坚持“孝”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来孝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与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在古代浓重的重孝的环境下就出现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杰、淳于意等人。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情况确背离了先人所创造的孝的社会,在网上、报纸上等都时常出现对父母不孝的事例。这让我们在中国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感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所以在当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在学校学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我之前只是认为原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平时回家的时候就是给父母买些东西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殊不知动物都知道反哺更何况作为我们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类。通过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知道了孝有四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对比自己平时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

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就根本不用说怎么去做了,通过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终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义,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让父母引以为荣。孝不是嘴上说的,是需要有实际行动做的。特别是在学习了现代孝的榜样之人的做法,感触很深,父母把我养育到这么大,供我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在为我无私付出,想想自己给他们回报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反而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还要与父母争论顶嘴,让父母生气真的很不应该,以后绝不能再犯。 2、学会感恩 我原来觉得只有自己的亲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但是当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时候,那确实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词》中所概括的国家、父母、老师、同仁、农夫、大众,国家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老师教授我们文化知识,让我们今后有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同学的合作帮助,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农夫的辛勤耕云,让我们有了一日三餐;还有一些我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的工作,实际都是一种对我们默默无闻的关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让我学会了谦卑。自己不会再因为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学习生活中有了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如没有来自各方面帮助支持,就凭一己之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学完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学会谦卑,这样就会避免与他人之间的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为了使我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拟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一是贴近生活原则。这次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尤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二是继承创新原则。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实

现“一个年级一特色”,“—个年级一精品”。三是实践体验原则。主体活动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二、活动主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礼、诚”主题教育活动。“忠”:以精忠报国、爱校爱班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生活真情、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要求;“礼”:以、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1、爱国爱校爱班教育(13日—17日)(1)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校园广播站要经常性地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班要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以宣传祖国的发展变化为主。 (2)班主任负责开“我爱我班”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接受教育。 (3)利用升旗开展“爱国爱校爱班”教育。 (4)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感恩教育(20日—24日)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数学课堂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二)各阶段具体安排和计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低年级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中高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

2、校本课程开发: 2018年9月以前完成《经亦求精》校本课程的印制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2018年9月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文化长廊建设,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9月以前,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 5、学科渗透:2018年9月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6、2018年9月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产生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凝聚。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点以及 生活方式是古人面对生存压力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它犹如一本囊括世 间万事万物生存原则的古老书籍,是现代人追根溯源、提升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其内部包含着诸多流派,这些流派 又好似大江、大河,最终汇入了传统文化这片汪洋之中。传统文化本 身就向我们体现了这样一个智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领域,想要 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融会贯穿、学贯中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开 拓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 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后来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作者 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是当时统治阶级无法解决的:一是人口问题,乾 隆十四年清朝的人口为一亿七千万,到嘉庆十七年则猛增到了三亿六 千万,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和强硬态度,是历朝历代所不曾有过的。三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是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清 王朝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定。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能够 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进展目标。当前我国仍然生存 有强国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国内也存有人口问题和资源不足 等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自强不息,从传 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 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迈进的动力。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爱国情怀会将整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纵观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以前多次遭遇外敌的入侵,但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 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篇二: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德育处负责人副组长:年级组长组员:各班班主任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

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 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谷亭街道中心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立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立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立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经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经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

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全校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