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

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
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

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

篇一:对《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思考《贝弗里奇报告——社会

保险和相关服务》

读书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20XX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对《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思考

一、《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也是现代从事社会保障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的必读书,他对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英国是最早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国家,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公共福利计划,它勾画了一幅较为完整的福利国家蓝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遭到很严重的创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应运而生。

二、报告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调委会”的工作过程和整个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批评了英国当前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详细论述了报告所建议的二十三项改革的理由及具体建议,如废除批准社团制度,改革工伤赔偿制度等。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

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伤残赔偿途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预算,在分析社会保险支出状况及各方的缴费能力和意愿之后,提出了由财政,雇主,参保人三方共同缴费的方案,并且就各方应承担的比例做了具体划分;此外,还论述了工伤保险费的筹集问题,进一步阐明事故和职业病高发行业承担工伤附加费的原则和比例。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论述了社会保障计划的三个假定明确养老金、补助金、保险金等基本概念,将全体公民分成六个群体,分析各群体的不同保障需要。第六部分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详细讨论了子女补贴、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和维持就业的问题,并将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

贝弗里奇在描绘社会保障计划时遵循了三条指导原则。第一,既充分运用过去的经验,又不被它所束缚;第二,把社会保险作为提供收入保障,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第三确定国家提供福利的原则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局部人的利益,明确社会保障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

他还在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应该满足全体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二是保障基本生活准则;三是统一原则;四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从身份上来说,社会保障多集中在行政部门、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成员,而部分城乡结合的企业、私营企业的员工,个体户,还没有真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区域上来说,城市的社会保障比农村的社会保障落实的更详细,制度更完善,尤其在城乡二元制的情况下,城乡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东西部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尤其在医疗设备上面有明显不足,而且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也不充裕,进一步影响了我们在专业设备与技术上的更新。

第三:法制建设落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够规范,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弱,基金

调剂功能弱。

第四:政府的责任模糊,没有做到权责统一,政府部门间的推卸责任造成公民无法切实享受权利。

然而,我觉得最薄弱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仍然很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在医疗保健上的依附关系。加上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就业形势多样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改变现状。

《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下的制度模

式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过程,一切改革的设想和措施都在反复尝试,但《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提出的诸多原则、观点、方法,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有而且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按照《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有关社会保障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精神,中国只能坚持普遍性与统一性原则相结合,它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康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巨大差别,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使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使社会保障的福利落实到全体人民,使之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更要对社会实行统一管理,维护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与医疗保险体系。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加快,从而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加,资

金紧缺,硬件设施不齐全,基金支付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要改革政策,建立全方位的保障制度,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用。

第三: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集团的利益,所以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使之更好地为其他成员效力。更要加

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体系,由国家建立统一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使制度在法律的监督下更加流畅的进行,从而使大家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使公平之风在社会上永不停止。

第四:社会保障需要政府责任和公民义务相结合。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要做到权责统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政府也有缴费的义务,有为人民、为企业分担的义务,此外,政府还需制定正确的决策,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从公民的角度来说,虽说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基于国家和全民的利益,从集体主义出发,每个公民都有承担缴费的责任。国家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不应扼杀和替代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宜过高,应给个人参加自愿保险和储蓄留出一定的空间。

四、《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虽然借鉴意义重大,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其中的措施,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灵活应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保障事业,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保障成为惠及全体

篇二:公共管理作业参考答案

3 分)

以下哪项不属于公共管理责任的特点?(C)。

客体需求回应性

制定弹性

可量化性

行为结果负责任

( 3 分)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 B 政府上网

政府信息的公开

)。

政府信息化

建立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 3 分)

对当代各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影响最大的是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其产生于( D )。

瑞典

荷兰

英国

美国

( 3 分)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 ABCD )等环节。

绩效计划

绩效监控

绩效评估

绩效结果的应用

( 3

分)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功能( C)。

导向功能

规范功能

营利功能

凝聚功能

( 3 分)

确定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的《世界人权宣言》产生于( B

1983

1984

)。

1985

1986

( 3 分)

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政府决策信息

服务信息

反馈信息

政府之间交流信息

( 3 分)

公民个人作为评估主体,体现了政府绩效评估中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 D)。

经济

效率

效果

用户满意

( 3 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核心是(

绩效计划

绩效监控

绩效评估

绩效反馈

( 3 分))。 C

篇三:20XX年南京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

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

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

公共物品”

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给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

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4.“治理”与“善治”

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方向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的研究》一文确立,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轮》及1927年成洛比《公共行政原理》的出版为标志。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

(1)①“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

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公共组织和私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相同的。

②“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2)共同点:以组织外部定向(关心行政机构以外的东西),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①P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②B强调的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成一种以公管与私管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重视战略管理,关心过程,强调公,私的相似性,很少区别。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

(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有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

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它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或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②新制度主义(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度的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制度形成偏好,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

(2)方法上的突出特征是强调跨学笠研究途径,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1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

A、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1)20世纪30年代前,主张限制国家或政府作用,让商品经济在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下运行,国家昼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运行。奉行三个原则:么有财产神对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

(2)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凯恩斯主义兴起。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为基础论证国家全国干预的合理性,他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

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特别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3)20世纪70年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出现“滞胀”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B、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亦不同。

(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12、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社会资源,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微观、直接干预。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1)市场体制。(2)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3)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C、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2)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

(3)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

13、行政国家: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效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公共组织:广义――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

(1)按财务-会计标准划分(有利于加强审计和对公

共组织的监督):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2)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

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

(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

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

“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代理人”政府;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与信息。6、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

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二者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

A、“尖形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

(1)优点: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

(2)缺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

B、“扁形结构”――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

(1)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

(2)缺点: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大。

7、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旁系结构

8、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1)纵向结构。宏观――中央层次,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

微观――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2)横向结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

在我国,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服务从于纵向结构。

9、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A、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

和委员会制。

(1)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①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

②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

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

缺点: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B、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可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

(1)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

社会保险概述

?福利制度 ?社会保险基金 ?雇员社会保险 ?雇员社会保险的特点 ?员工保险办法 福利制度 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目前的趋势是福利的整个报酬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1. 福利项目 一般包括: ●职工意外伤害保险 ●职工失业保险 ●职工养老保险 ●职工医疗保险、大病统筹 ●职工个人财产保险 ●带薪休假 ●提供职工住房或住房补贴 ●免费午餐、职工食堂或伙食补助 ●提供交通接送或交通补贴 ●带薪培训或教育补助 ●本企业股份、股票或期权优先权 ●娱乐或体育活动 ●厂区整洁园林化,有益员工健康 ●家庭特困补助 ●家庭红白事慰问金、抚恤金 ●公伤残疾、重病补助 ●组织公司旅游,或提供疗养机会 ●节日礼物或优惠实物分配 2. 福利权利差异性 对以上这些福利项目不是供所有职工享受的,而分为: (1)全员福利,对所有职工享有的; (2)特种福利,如对高层人员的轿车、飞机、星级宾馆出差待遇; (3)特困补助,针对特别困难家庭。 企业应合理划分各类、各级员工的福利项目范围,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 3. 弹性的职工自助福利计划 为最大满足不同职工的差异性福利需求,可借鉴西方企业做法,推行有弹性的职工自助福利计划。具体类型: (1)附加型。在现有的福利计划之外,再提供其他不同的福利措施,供员工选择。(2)核心加选择型。“核心福利”是每个员工享有的基本福利,“弹性选择福利”则附有价格供员工任意选择。 (3)套餐。企业推出项目的优惠水准都不同的“福利组合”,每个员工从中择其一。

在给定每个职工福利开支总额前提下,职工在福利菜单项目范围内自行决定的福利结构。一般实际福利消费与福利限额的差异可折发现金或抵扣工资。 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通过强制征收,用于抵御劳动风险的一项基金。筹集对象包括政府、集体和个人,基金来源包括:企业和投保人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社会滞纳金,社会保险基金的增值性收入,政府投入资金以及各种捐赠收入等。 (一)统筹范围 社会保险基金采取统筹方式。所谓统筹,就是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用途做出统一的规定、计划和安排,以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促进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一种基金管理制度,或基金管理方式。统筹范围表明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和保障水平,从四个角度衡量: 1、企业或用人单位。是全部企业,还是部分企业纳入统筹范围,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险主要是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目前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 2、劳动者范围。是全部劳动者,还是部分劳动者纳入统筹范围,与投保企业相对应,我国纳入社会统筹范围的劳动者也在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劳动和扩大到所有工资收入者。 3、保险种类和保险项目。一般而言,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基本险种,也是现代企业雇员基本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各国都强制性的实行社会统筹。保险项目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缴费能力有所不同。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和企业,保险种类和保险项目相对宽泛,保障水平相对高,反之,则只能保障雇员的基本需要。 4、地域范围,即在哪一级的行政区域内统筹。例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目前在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省一级的社会统筹。 按照统筹的原则,社会保险费用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例如在我国目前,由财政拨款的单位,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用由国家负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工伤和生育保险由国家承担;非财政拨款的企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用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一般企业承担大部分,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用,具体比例由地方政府规定。 (二)统筹方式 有三种社会保险的统筹方式: 1、现收现付式,又称统筹分摊式或年度评估式。先对近期(1年或几年)社会保险基金需求量进行预测,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将基金按比例分摊给企业和劳动者。按照这种方式,所筹集的基金与同期的保险金支出基本平衡。 2、半积累式,又称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是指在现收现付式的基础上,按收大于支,略有节余的原则,按比例征收企业的投保费用。其收大于支的部分基金用于转投经营,用于保值和增值。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筹资方式。 3、完全积累式,又称全基金式。是指对被保险群体的生命过程和劳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远期预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所需保险金开支总和,然后按一定比率分摊到就业期的每一个年度,投保人按比率逐月缴纳保险费,同时将积累的保险基金有计划的转投经营,使其保值增值。

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作用,范文,网,重要,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保障,,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调研报告中查看更多范文。 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方面经济在保持高速稳定地增长;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依然突出。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来进行调节,它需要具备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矛盾疏导机制。其中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无疑处在基础和核心地位,它运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它三个机制的运行。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

公平的“调节器”。具体来讲,若想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系统,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和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盘根错节,较为复杂。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制度可以调节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社会救助制度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进而缓解贫富冲突与阶级对抗;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则可以普遍性地增进国民福利,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而慈善公共事业则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利益调节和情感沟通。因此,社会保障及相关机制作为建立在社会公平基础之上并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特别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依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题型;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第一章 1、名义账户制度(NDC):建立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之上,设立一个名义上的账户,账户中的资金,即社会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退休者,支付方式采用缴费确定制(DC)。筹资实行现收现付。 2、资产替代效应:由于人们可以从公共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能促进人们在工作期间减少为退休期消费而进行的资产整理,减少私人储蓄,增加个人消费 3、引致退休效应:相对于没有受到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更倾向于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前积累更多的储蓄,表现为增加个人储蓄,减少个人消费 4、给付确定制(DB):待遇标准由雇主与雇员谈判确定,雇员退休后可按与雇主的约定,按一定的计算公式领取固定的养老金 缴费确定型(DC):为在职的雇员建立个人账户,由雇主雇员共同缴费,按期注资,并进行积累投资,雇员退休时账户中的本金与投资收益归雇员所有,用于养老(DBDC的区别要明白,会出选择) 5、社会保障基金/基金管理的区别(理解)p6-7最后一段 基金常常是为特定目的专设,带有专款专用性质,有结余和投资运作。(社会保障资金比社会社会保障基金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都要宽泛) 6、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有哪些p14第一段(现阶段我国城乡分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群体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整体经常而普遍的流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层次不一、统筹项目不一、征收主体不一导致社会保障资金流程各异,会计核算混乱,严重影响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和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章 1、《社会保险法》的具体内容:生效时间:2011年7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失业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 意义:①《社会保险法》对各项社保制度做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的战略决策与战略布置转换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社会保险法》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强化了政府责任,确保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是社会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从而使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③《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规范和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规定了多渠道筹资、城乡统筹、规范管理服务、强化基金监督等内容,有利于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

我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构成中国特色的劳动保障体系之我见 杨远尚 劳动保障体系是指劳动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我国当前的劳动保障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劳动保障体系也逐步的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各类基本需求都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种保障制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劳动保障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也在逐步的化解。劳动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实现全覆盖。劳动保障正在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农村居民,所有的群体都被纳入劳动保障制度覆盖范围。 3、劳动保障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本养老金不断提高。另外,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低收入生活者的生活保障标准也多次提高。近年来,几次物价上涨,一些城市还发临时物价上涨补贴,建立了物价上涨补贴发放联动机制。

4、劳动保障资金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规模都在快速增长。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人口正在逐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2、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还存在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等现象。 3、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劳动保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进入城市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研究。 4、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改革的初衷是减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但是现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劳动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 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d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基金由个人雇主和国家承担c 选择性保障 d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优点:强调权利义务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调效率及互助互济 缺点:人口老龄化,退休多工作少,没有资金准备则应付困难,国家收入投资少,消费增加 C国家性社会保障制度 特征:a宪法规定,国家统一管理b个人不缴任何费用,政府和企业承担c对象为全体公民d工会参与社会保障的决策和管理 D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1)含义是指国家立法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的一方或多方

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1)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对于社会稳定有极大的作用。它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基本生活需要,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世界各国都把社会保障看成一种有效的"社会减震器"。 (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 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会使社会问题增多,不利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企业来说,社会如若承担了对员工的社会福利、生活保障,使企业能够按市场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包括进行员工的调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多方面作用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对劳动者收入的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获得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生活保障,保护这部分劳动者,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劳动者家属后代的保障,为新一代劳动力提供物质保证等等。 (4 )经济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和社会支出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有利于减轻需求压力,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社会再分配方式对社会成员面临的生、老、病、死、贫困等各种风险给予安全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矫正和弥补市场经济的各种缺陷、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和手段。 一、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工程需要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近二十多年来总体上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年代逐步向和谐社会迈进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差距、矛盾、冲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格局日益显现,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在日益尖锐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既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分化加剧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得以化解的敏感、复杂时期。因此农村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基础工程。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目标与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公平正义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柏拉图说过,公正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 1.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概念 (1)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 ①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 a.拟定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处理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矛盾; b.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相关法律的实施办法; c.贯彻、组织和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并负责监督、检查; d.受理社会保障方面的申诉、调解和仲裁; e.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f.培养、考核、任免社会保障管理干部。 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包括基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三个方面的内容。 a.基金筹集一般通过国家的财政拨付以及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障费而实现,也可以接受社会和个人的捐助; b.基金支付就是给付受保人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金、失业金、救济金、医疗费补助、家庭补助等; c.基金的管理运营,包括基金的日常财务和个人账户管理以及基金的投资运营。 ③社会保障对象管理的内容 a.社会保障对象的登记、审查; b.保障金的发放; c.丧失劳动能力的医务鉴定; d.劳动技能的培训和职业介绍; e.无生活自理能力人员的家务助理或院舍转介等。 (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障管理组织为维护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而设立的、负责社会保障法令的贯彻、监督和审查的权力机构或办事机构。 ①以行政层次或行政权限作标准,可以分为中央管理机构、地方管理机构和基层管理机构三个层次。 a.中央管理机构,属于领导和决策层次; b.地方(省级)管理机构,属于辅助和传递层次; c.基础管理机构,即地(市)、县(市)级地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属于社会保障事务执行和经办层次。 ②以管理职责、管理性质和业务范围作标准,可以分为行政主管机构、业务经办机构、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第一讲社会保障 1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依法对各种原因其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所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的社会措施和制度的总和 2历史演进 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 A萌芽阶段:自然本性的流露 B慈善阶段:宗教信仰的体现 C济贫阶段: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 A起步阶段:社会救助的出现 B形成阶段:社会保障的产生 C成熟阶段:社会福利出台 D改革阶段:保障危机的出现 3社会保障目标: 总目标: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A经济目标:是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 B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保障,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维持社会安定。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 4 社会保障功能 A稳定功能b调节功能c互助功能d促进功能 5社会保障特征 法律强制性对象社会性福利性特征待遇差别性 经济保障性机会公平性收支互济性刚性发展特征(刚性社会保障强制福利待遇收支公平) 6如何科学界定社会保障(概念实质主体对象标准立法) A概念的使用环境问题 B实质不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问题 C主体是多元化 D实施立法依据是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 E对象是以社会劳动力为主兼具全体社会成员 F标准不宜定得过高 7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其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解就行22页) 1)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坚持机会均等与效率优先相结合 3)实行社会化统一管理 4)实行多类型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讲社会保障模式 1几种社会保障模式(重)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基本特征:a依法实施b普遍保障c公平优先 d 基金主要由雇主和政府承担 e重在提高生活保障 2)缺点:a影响劳动者积极性b通货膨胀 c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市场国际竞争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 赵俊康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平等与效率关系的重要制度,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整合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筹措社会保险基金,消化制度转轨成本;主动创造均等机会,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创新社会保障方法,促进公平效率协调。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保障;平等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5)09-0068-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通过什么途径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从社会保障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就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协调,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社会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社会各个方面经济利益的协调。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最终要体现在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上。而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既是实现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通过社会救助、失业保险等方式,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转移给缺乏收入获取能力的社会贫困人口,可以缩小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它通过养老保险等方式,从制度上实现收入的代际转移,弱化代际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和代际冲突;它通过医疗、生育、工伤保险等制度,以互助共济的方式,满足劳动者的医疗需求,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它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在保障特殊社会群体(包括残疾、孤儿、孤老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使社会成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03年,我国人均GD 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我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在社会生活中也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包括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劳动关系紧张等。在这些矛盾中,贫困问题、下岗失业问题、养老医疗问题等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严重威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度,无疑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协调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任何社会都追求的两大目标。但是,平等与效率之间又存在矛盾。因此,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着的重要问题。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的持续提高需要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具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均衡的供给与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高素质的劳动资源等前提条件下的。这些条件不满足,经济效率是无 收稿日期:2005-05-27 作者简介:赵俊康(1955—),男,山西定襄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从事社会保障专业与劳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86 《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Sep t1,2005 N o19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指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家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开展的基金筹集、待遇支付、基金保值增值的行为和过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理、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和决算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稽核和监督等。 2.社会保障基金决算是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根据有关要求对全年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编制的年度基金财务报告。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基金收支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3.社会福利基金:是指国家为了实施社会福利制度,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通过各种渠道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货币资金。 4.社会救助基金: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救助制度,通过各种渠道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货币资金。 5.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组成。 6.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方式:是指为履行基金监督职能,完成或达到基金监督任务或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 7.负所得税:是一项对那些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人们提供自动支付的计划,是政府转移支付的一种方式。 8.社会保险水平: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险的高低程度。计算公式:社会保险水平=社会保险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9.社会保险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险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超过了应有的适度水平。 10.现收现付筹资原则:是近期横向收付平衡,要求先做出当年或近几年内某项社会保障措施所需支付的费用预算,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分摊到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当年提取当年支付,一般不留余额,但在实际执行时会有一定余额。11.完全积累筹资原则:是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实质是个体一生中的代内收入再分配制度。首先由政府基金管理部门对有关人口寿命、经济发展状况等做宏观预测,然后预测劳动者退休之后所需的保险费用支出,将其平均分摊到劳动者的整个就业期间和投保期间。 12.社会保障基金支付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在遵守政府对社会保险支付管理原则和制度的前提下,将筹集的社会保障基金发给履行了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个人的过程。 13.公平是社会保险的本质和核心。效率是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 14.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有国际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1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含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或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障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使社会保障基金在一定时期内获取预期收益的基金运营行为。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目标:(1)确保基金的完整和安全(2)防止基金贬值,实现基金保值,争取基金增值(3)满足给付的需要,避免支付危机发生(4)保持高效率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原则:(1)依法管理,规范运行(2)坚持收支两条线,征收和支出适当分离(3)实行预算管理,根据社会保障目标编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年度与中长期收支预算(4)严格监督,杜绝漏洞

社会保障理论 题库

简答题 1、现有的7种主要养老保障制度模式(P154) 1)德国模式。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的公共退休金制度,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典模式。资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在责任上采取的是既定给付,养老金收入通常是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支付的风险由制度承担;在财务上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工作人口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支付退休金;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获准政府机构集中管理,投资方面有严格规定,通常只用于购买国债。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态度。 2)加州模式,即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模式。这种制度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与德国不同,在财务上是积累制度,基金是实行市场化运作;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有助于基金保值增值。 3)新加坡模式,即公积金制度(单独账户)。这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账户积累制度。个人养老金完全来自其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由子女继承;政府掌握基金,制定严格投资政策,由特定机构进行集中管理投资,大部分投资于国债。 4)智利模式,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雇员工资的10%进入个人账户,雇员自由选择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实行严格监管制度。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的分散管理模式。 5.、6)混合模式。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合。第五种模式,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代表国家有瑞典,意大利,波兰,拉脱维亚,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以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与名义账户不同的是个人账户实施的是基金积累制度,智力的一些邻国如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采用了这一模式,在中国我们呈其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7)职业养老金计划。是第二支柱,是私人部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强制性(澳大利亚和瑞士)和非强制性(美国)之分。美国制度既有既定供款计划(DC)和既定给付计划(DB)之分,前者以401(k)计划最著名。 2、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龄及相关理论(P167) 1)退休年龄与制度收支平衡 2)退休年龄影响经济竞争能力 3)退休年龄影响消费和储蓄 4)退休年龄影响国民支出 3、贫困的测量(P237) 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 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以上为差距偏大。 2)贫困线。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①相对贫困线②绝对贫困线——一个家庭的收入低 于中等收入家庭的50%~60% 3)贫困发生率 4)贫困缺口率 5)森贫困指数 6)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性支出。 划分贫富标准:E>0.60为贫困,0.50<E≤0.60为温饱,0.40<E≤0.50

社会保险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社会保险的内容和基本原则,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待遇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其特征是:强制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和社会性。 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以国家法律保证其强制实施的,参保人资格是由国家通过立法确认的,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社会成员或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参保人或参保单位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性是指当劳动者遇到年老、患病、负伤、残疾、生育、死亡和失业等风险时,在暂时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去工作时,以社会保险的方式给予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一定的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是政府和社会为公众服务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社会保险是政府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都能依法从国家及社会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这些支付和服务都是非营利的。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的互济性贯穿在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全过程之中,依靠国家、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共同筹资,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作用,是社会保险最重要的特征。 社会保险的内容 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政策目标不同,社会保险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五大险种:

一、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老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73073168.html, 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 制度。其基本待遇是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它既是各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主体项目,也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保障项目。 二、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筹集失业保险基金,用以解决符合规定条件的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基本待遇是支付失业保险金及失业医疗救助等,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劳动力市场化发展需要,并缓和失业现象可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不可或缺的稳定和保障机制。 三、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及个人征收医疗保险费形成医疗保险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及其家属医疗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基本待遇是提供医疗保障及医疗补助。 四、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面向企业或用人单位筹集工伤保险基金,用以补偿职工因工伤事故而导致的收入丧失和医疗保障待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一)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一)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功能 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社会稳定系统。只有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所处的地位和功能,把握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正相关关系,才能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失衡,都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及不成熟,既是效率优先走向效率至上的结果,又进一步导致了对效率追求的异化。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近二十多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偏大、劳资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利益冲突、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不健全、不完备及其功能弱化直接相关。要缓和乃至化解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所处的地位,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应当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健全、完备的过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保障 当代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经济运行不仅需要以效率为目的的动力系统,还需要以社会安全为目的的稳定系统,以缓和各种社会经济矛盾,校正各种偏离社会目标的行为,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而连接这两个系统的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控制系统。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有三种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系统,既动力系统、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个系统各有其载体、内在机制和功能。 社会动力系统的载体是市场,内在机制是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平均利润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其功能是激励。即通过上述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效率最大化,使社会有机体充满活力。一个没有动力的社会,它的运行基础是脆弱的,运行秩序是僵硬的,经不起较大的社会冲击,一但出现天灾人祸,社会就会面临解体与崩溃。 社会控制系统的载体是政府,其内在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预测等,其功能是整合。政府行为具有一元化特征的社会中心,不仅对其他的社会个体、社会群众产生较强的吸附力量,使之凝聚、融合为一体,并且这种整合也是以“国家利益”的名义,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制实现的。上述机制综合发挥作用使国家政令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平等、民主化程度和文化道德水平提高,社会成员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保持社会行为的一致性等。 社会稳定系统的载体主要是社会保障,其内在机制是社会公平机制、收入调节机制等,它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处于安全状态,这一张社会安全网的构筑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人际亲密感、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上的向心力、民族精神上的凝聚力,从而达到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双重目标。 这三个系统是互动的。它们并不是天然的高度协调和吻合,不仅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使社会经济运行失衡或失控,而且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也都会使自身功能异化,并且给另外两方的功能发挥造成障碍。如果社会控制系统缺乏弹性,或者在控制的范围、力度、时序上出现失误,或者滥用控制权力,均会扼杀、窒息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由行为主体变成行为工具,其结果是动力衰减、腐败盛行。如果社会经济资源过分向动力系统倾斜,那么就会造成两极分化,矛盾冲突和摩擦增多,直至社会动乱,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状况就是如此。反之,如果社会经济资源过多地流向社会保障的安全体系方面,就会奖懒罚勤,削弱激励。20世纪中后期“从摇篮到坟墓”的“英国病”,就是举世皆知的教训。社会运行状况是社会内在矛盾演变的结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社会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危害社

社保中心管理制度

社保中心管理制度 一、责任部门 区财政局社保中心 二、责任人 承办人A、B ,主任,分管局长 三、权力行使依据 1、《齐齐哈尔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 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齐民办【2008】 55 号文件 2、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 《黑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黑财社【2010】32号 3、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 作的通知》国发【2005】 36号 4、劳动保障部等十八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 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 6号

5、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 1号 6、黑龙江省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黑财社【2006】 12号 四、办理各项业务所需材料 1、涉及民政部门的各项社保资金 民政部门提供所需社保资金的申请材料、申请表及相关文件。 2、涉及劳动部门的各项社保资金 劳动部门提供所需社保资金的申请材料、申请表及相关文件。 3、涉及卫生部门的各项社保资金 卫生部门提供卫生各项社保资金所需的考核及达标完成情况材料,及相关文件。 五、工作时限

城乡低保金,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农大学生补助,新农保,城居保等项社保资金每月需基层单位 提供相关材料及文件,社保中心审核无误,主管领 导审批后,3—5个工作日内拨付。其他专项社保资金按照省市要求及时拨付。 六、工作制度 1、研究提出财政支持社会保障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建议;负责有关社会保障财政政策的协调工作。 2、监督和分析分管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和 使用,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 建议;审核和批复分管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 3、预算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对财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编制区级社会保障基金 收支预算;年末汇总编制社会保障决算报表。 4、管理好上级财政补助安排的就业、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城镇无收入困难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 置等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制定区级补助标准办法及 各项社保资金的拨付工作。

2015年《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考前复习及答案(答案在最后面)(2)学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体系 3、养老保险基金 4、完全积累制 5、现收现付制 6、社会保险 7、民政福利 8、工伤保险 9、社会保障管理 10、自然灾害救助 11、定期救助 12、养老保险 13、失业保险 14、恩格尔系数 15、城市贫困救助 二、单选题 1、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A、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B、消除贫困 C、保持社会稳定 D 、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 A、自助者公助 B、权利和义务对等 C、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D、维护社会稳定 3、对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福利经济学家是() A、约?梅?凯恩斯 B、阿赛?庇古 C、哈耶克 D米儿顿?弗里德曼 4、人口老龄化是指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A、7% B 、8%C 、10% D 、15% 5、住房公积金属于哪种社会保障基金() A、社会保险基金B社会福利基金C 、社会救济基金D、社会优抚 6、以下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中,适用于养老保险计划、住房公积金计划、教育投资机会的是()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累计式C 、部分累积式D、收支平衡式 7、我国法律规定从事特殊重体力劳动行业或其他有害于身体健康工作的男性的退休年龄是多少岁() A、45 B、50 C 、55 D 、60 8、在下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形式中,具有“保小不保大”的特点的是() A、福利型合作医疗保险 B 、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 C、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9、最早实施失业保险的国家是() A、比利时 B、美国 C、挪威 D、法国 10、实行“无过失赔偿”和“无责任赔偿”制的社会保障类型是()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没有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遗传”优劣势的不同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风险。所以,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 第二,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社会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样,社会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处在困难状态的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予以必要的帮助,使之共享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如是做法,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的离心因素,增强人们对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风气,进而提升社会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强社会的整合性。 第三,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成员潜能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事关这个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社会成员通过必要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可以获得最为基本的发展能力;通过社会保障,可以消除社会成员的种种后顾之忧。这样,便可使这部分社会成员具备正常的发展能力,至少使其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使其发展潜能得到普遍的开发。 第四,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社会保障不仅具有当前的意义,而且具有长时效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预先的制度准备与安排。它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当前的困难,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成员解决未来困难的能力。所以,社会保障对于保持与促进长远的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把社保和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位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十一五”时期,就业继续处于高压状态,社会保障不完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文化体育设施十分匮乏。另外,我国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换句话说,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不同群体享有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一五” 时期,反映在就业方面的突出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以公共卫生为例,由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药费用负担超越了一般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一些农村居民陷入了“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十五”后期,开展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但由于试点刚刚起步,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因此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城镇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也迅速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