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原理导学案

功的原理导学案
功的原理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科导学案总第_节

备课日期:12月10日教出日期:月日备课人:夏国元审核人:学生姓名:

9.5-功的原理导学案

第九章第五节 功的原理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3.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4.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1.想想议议: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 、2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s (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4)照图9.5—1、图9.5—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____。 总结: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反馈练习1 1:一个人用杠杆提升一重为500N 的重物时,手下降的高度是1m 时,重物被举高了0.2m,该过程人做了多少功?人用的作用力多大? 2 一人把100N的重物送到10m 高的楼上,采用下述三种方法:用手直接提,使用动滑轮,使用滑轮组,若不计摩擦和滑轮的重力,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重物做的功( ) A .用手直接提时最小; B .使用定滑轮时最小; 实验内容 物重 G (N ) 提升高度 h (m ) 拉力 F (N ) 实移距离 S (m ) 手对物体做功 W 1 (J ) 手对杠杆和滑轮做功 W 2 (J ) 1 2

(教育教学方案)初中物理教案.docx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初中物理教案 引言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 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 0 一 1 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 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

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 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 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 一 2 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功》导学案(无答案)(2012新版)新人教版

11.1《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导和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没有做功的三种类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公式和单位。 难点: 1、运用公式W =FS 计算机械功; 2、没有做功的三种类型。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什么叫电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 2、找出带“功”字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学习: 1、分析课本P 104想想议议物体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 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2、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讨论物体做功的三种情况并能举例 (1)有力无距离; (2)有距离无力; (3)力和距离相互垂直。 4、功的计算: (1)对图进行分析: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 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W =Fs (3)功的单位:N ·m ,也叫焦耳,简称焦(J ), 1J =1N ·m 物理意义: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1米所做的功为1焦耳。 5、功的原理: 探究:使用任何机械能不能省功 (1)杠杆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使用杠杆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直接提升重物做的功与利用杠杆提升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按课文实验图15.1-3,并参照图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数据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2)动滑轮实验:

机械效率 教案示例之一

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导读:本文是关于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希望能帮助到您!(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械效率总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 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牛的物体,应用功的原理求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动滑轮重忽略不计) 要求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教师讲评并给出正确解答。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 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 (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 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片二:片三 >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科版) 11.4 功的原理及应用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教科版) 11.4 功的原理及应用 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3、应 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习重点、难点 功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三、先学先思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②。 2、功的计算公式是:;功的单位是:。 3、功的原理是。 4、轮轴由两个不等的固定在组成;大的称为,小的称为。轮轴的平衡条件是:,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是:①;②。 5、斜面是一个与的倾斜平面。 四、后教后导 (一)探究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但是能省功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1、要把重为G的物体运到高为h的地方,有什么办法? ①人直接拿上去,人做的功W1= ; ②用动滑轮(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将重物提升h,拉力F做的功W2= ; 2、分析与总结:①使用动滑轮能,但不能。 ②进一步研究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这个结论称为。 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思考:既然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 (二)探究轮轴的特点 阅读教材91—92页,回答下列问题: 1、轮轴是的变形,支点是,动力臂是,阻力臂是。 2、轮轴的平衡条件是:,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是: ①;②。 3、思考: ①怎样使用轮轴省力?;②怎样使用轮轴省距离?; ③使用轮轴能否省功?这是因为;④动力作用在轮上时,轮轴转动一周,重物上升的高度h= (轮的半径为R,轴的半径为r)。 4、轮轴的应用有 (三)探究斜面的特点 1、如图,一光滑斜面长为L,高为h,物体重为G,F 为沿斜面向上拉物体的力,利用斜面将重物匀速拉到 斜面顶端做的功W1= ,如果不用斜 面,直接将重物举高h做的功W2= ,由

9.3《功的原理》说课稿

9.3《功的原理》说课稿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功的原理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功、杠杆、滑轮之后,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起到一个梳理、总结的作用。另外,功的原理是所有机械做功都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初中阶段研究功和能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所以说功的原理安排在这里也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特点是十分重视通过实验的分析得到结论,并应用于实际。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很好地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自然科学的心理规律,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懂得功的原理是任何机械工作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律。 ②能力目标:能用功的原理解决斜面等现实生活中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并为实际服务的宗旨,特确定重点、 难点如下: 重点:功的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功的原理的得出。 二、教法与学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适宜探究式教学。为此,本节课采用学生参与、分组实验的科学探究模式,模式的结构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师生互动、会话交流得出结论 知识的运用。 在学法上,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猜想、动手操作、理解现象、联系生活,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活动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为此,我让三为同学上讲台分别演示羊角锤拔钉子、撬棍撬石头、滑轮组提重物,问人利用这些简单机械是否做功,再与不用简单机械直接用手做功相比,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从这里引入上课的主题——功的原理。 2.建立假设 让学生提出各自的看法: 利用简单机械做功小于直接用手做功 利用简单机械做功等于直接用手做功 利用简单机械做功大于直接用手做功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因该是一种合作学习。为此,因把学习活动臵于一个环境中,并使学生自主的在同他人的协作和交往中去形成知识。因此,这一部分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实验探究式学习。 ①利用杠杆提升重物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出优秀方案讨论,演示课件,进行实验。 (注意:引导学生得出:拉力F应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算出) ②利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重物 仍由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我想在做过前面的杠杆实验后,这两个实验的设计应该比较容易,也不会出现什么错误。然后让1、2两大组的同学做定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3、4两大组的同学做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并把数据添入自己设计的表格。选出两组同

9.5功的原理

物理学科8 年级 课题9.5功的原理主备人:宋明建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3.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4.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1.想想议议: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 、2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s (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4)照图9.5—1、图9.5—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 实验内容 物重 G (N ) 提升高度 h (m ) 拉力 F (N ) 实移距离 S (m ) 手对物体做功 W 1 (J ) 手对杠杆和滑轮做功 W 2 (J ) 1 2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11.5 改变世界的机械》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1.5 改变世界的机械》导学 案(新版)教科版 11、5 改变世界的机械 2、分析得出结论: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拉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斜面能够;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时,斜面越长,越。 3、斜面的应用有 【当堂训练】 1、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原理,它的内容是。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或者省,但不能省。 2、使用下列简单机械,在不考虑机械自重和摩擦的情况下,总是能够省力的有:________。(A) 杠杆; (B) 定滑轮; (C) 动滑轮; (D) 轮轴; (E) 斜面 3、若斜面上的长为高的5倍,那么该斜面在使用时,若被拉的重物为2500N,则拉力应为_____N;如果在10s内沿斜面向上拉动了4m,则拉力做功为_____J,拉力功率为_____W。

4、若轮半径是轴半径的10倍,现把动力作用在轴上,则动力是阻力的多少倍?() A、10 B、1 /10 C、5 D、1/ 55、斜面的长为10m,高为 2、5m,若用120N的力把一个木箱匀速从斜面的底端拉到顶端,则木箱重为() A、480N B、360N C、240N D、120N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 B、不可能有省力但不省功的机械 C、可能有做功快但功少的机械 D、可能有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的机械 7、骑自行车上坡的人常走“S”形路线,是为了() A、可以省力、省功 B、不能省力、省功 C、不省力,但可以省功

D、能省力,但不能省功 8、如上右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斜面A B、AC以相同的速度从底部匀速拉到顶点A,已知AB>AC,施加的力分别为F 1、F2,拉力做的功为W 1、W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 1、P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1F2,W1>W2, P1>P2 C、F1P29,把一个质量为500g的物体匀速从斜面的底端拉到顶端,用了5s拉动5m,若斜面高为1m。(g取10N/Kg)求:(1)物体的重力;(2)拉力;(3)拉力做的功;(4)拉力的功率。学习目标 1、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学习过程个人总结 【前置性作业】 1、功的原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轮轴由两个半径不等的圆柱____________组成,大的称为轮,小的称为______。 3、轮轴的平衡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1 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功的原理 教学设计 一、预学(教师指导预习) 知新 1.阅读教材“力学中的功”,完成下列问题 功反映力的,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包括两个必要因素:①②。 2.阅读教材“功的计算”,完成下列问题: 在物理学中,把的乘积叫做功。计算公式是,其中W表示,单位为;F表示,单位为;S表示,单位为。 3.阅读教材“功的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时,需要比较和。 功的原理是。 质疑 写出你预习后的疑惑: 二、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答问讨论)、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 教学点1 力学中的功

1.(1)观察体验力的成效:在水平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拉同一辆小车。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是否相同? (2)用力推讲桌,没推动,推理是否有成效? (3)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球的重力是否使球运动的原因,重力是否有成效? 2.功的定义: 由演示实验总计力学关于“功”的含义:如果一个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观察教材力做功和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二是物体在移动的距离。 (2)试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力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学点训练 1.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2.起重机臂将混凝土板从地面的A点吊起,上升观察家B点,又平移到C点。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臂的拉力一起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教学点2 功的计算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九年级物理系列学案【ty】中考一轮复习——力学专题(八)——功和能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理解功率的概念。 4. 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理解机械效率。 6. 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7. 理解能、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8. 知道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二、重点、难点: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功 例1:小明用100 N的力猛踢一个静止在水平草地上的重为6 N的足球,球离脚后在草地上前进了25 m,则人对足球做的功是 A. 0 J B. 150 J C. 2500 J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与解答过程: 要求人对足球做的功,必须知道人对足球施加的力和足球在该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因为脚踢球时,脚对球有力的作用,尽管力作用的时间很短,但球是在力的作用下沿该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因此该力是做功的,所以A错误。因为做功的多少是由小明作用在足球上的力和足球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决定的,由于足球在很短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也很短,且该距离未知,所以我们无法计算小明在这一阶段对足球做了多少功之后足球能在草地上前进一段距离,则是由于足球有惯性的缘故,在这一段距离内,小明对足球没有作用力(分析出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 例2:一个人把重为80 N的水桶从井里匀速提到地面,已知水桶被提起的高度为8 m,水桶到地面后,人又提着水桶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20 m,求人对水桶一共做了多少焦耳的功? 分析与解答过程: 首先要能想到把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桶沿竖直方向运动,第二阶段是水桶沿水平方向运动,其次能灵活运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人对水桶有没有做功。由于人对水桶的拉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且水桶又沿拉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所以在第一阶段人对水桶做了功,第二阶段是人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虽然人对水桶用了竖直方向的拉力,但水桶并没有沿力(这里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方向(竖直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而是沿水平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在第二阶段人对水桶没有做功。在整个过程中,人对水桶做的功为W=W1+W2=Fs1+0=80 N×8 m=640 J。 知识点二:功率 例1:下列关于“功”和“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器的功率越大,做的功越多 B 功率不同的机器,做的功可能相等 C. 机器做功的时间越少,功率就越大 D. 甲做功比乙做功慢,则甲做的功比乙做的功少

定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的演示

定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的演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可以做如下的演示:用硬纸片剪成两条略长于滑轮半径的纸条,分别涂上红色和白色;在两纸条的一端分别穿一小孔,使小孔到纸条另一端的长恰好等于滑轮半径,旋出滑轮轴上的螺帽,将两纸条套在滑轮的框架外,再旋入螺帽将纸片卡住,如图12。 演示定滑轮时,用红、白两纸条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无论动力方向怎样改变,可以看到它都是一个等臂杠杆,如图13(a)和(b)。 关于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周边有槽可绕中心转动的轮,在实际使用时,根据轮的中心轴位置是否移动而分为定滑轮(中心轴不移动)、动滑轮(中心轴随物体移动)。 定滑轮两边的力与轮相切且都绕中心轴转动,因此中心轴即为杠杆支点。由于轮半径处处相等,所以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作用方向而方便使用。 动滑轮由于一边悬于固定点,重物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滑轮中心轴,滑轮的“支点”位于固定边与轮相切的地方。由于轮直径是轮半径的二倍,所以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作用方向。 (2)滑轮组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如图(a)中,动滑轮被两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

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数,原则是:n为奇数时,绳子从动滑轮为起始。用一个动滑轮时有三段绳子承担,其后每增加一个动滑轮增加二段绳子。如:n=5,则需两个动滑轮(3+2)。n为偶数时,绳子从定滑轮为起始,这时所有动滑轮都只用两段绳子承担。如:n=4,则需两个动滑轮(2+2)。 其次,按要求确定定滑轮个数,原则是:一个动滑轮一般配一个定滑轮。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变时,偶数段绳子可减少一个定滑轮;要改变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个定滑轮。 综上所说,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关于轮轴 轮轴使用时,一般情况下作用在轮上的力和轴上的力的作用线都与轮和轴相切,因此,它们的力臂就是对应的轮半径和轴半径。 由于轮半径总大于轴半径,因此当动力作用于轮时,轮轴为省力费距离杠杆,如:自行车脚踏与牙盘是省力轮轴。当动力作用于轴上时,轮轴为费力省距离杠杆,如:自行车后轮与轮上的飞盘是费力轮轴。设:轮半径R,轴半径r。如图4所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作用在轮上的力F1和轴上的力F2满足关系式:F1R=F2r。 “滑轮组用力问题”的分类解法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050000)信明军 关于“滑轮组用力的问题”,在中考和初中物理竞赛中曾多次考过,有的较难,有的易错.据本人所见.滑轮组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滑轮组;第二类是复杂滑轮组;第三类是差动滑轮.(设本文述及的滑轮组均处于平衡状态).前两类滑轮组各有通用解法和特殊解法.“通用解法”具有广泛性,用其解题较为

物理导学案 11.5改变世界的机械(无答案)

课题 §11.5 改变世界的机械(1) 2、分析得出结论: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拉力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 ;斜面 能够 ;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时,斜面越长,越 。 3、斜面的应用有 【当堂训练】 1、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 原理,它的内容是 。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 或者省 ,但不能省 。 2、使用下列简单机械,在不考虑机械自重和摩擦的情况下,总是能够省力的有:________。 (A) 杠杆; (B) 定滑轮; (C) 动滑轮; (D) 轮轴; (E) 斜面 3.若斜面上的长为高的5倍,那么该斜面在使用时,若被拉的重物为2500N ,则拉力应为_____N ;如果在10s内沿斜面向上拉动了4m,则拉力做功为_____J ,拉力功率为_____W 。 4.若轮半径是轴半径的10倍,现把动力作用在轴上,则动力是阻力的多少倍?( ) A.10 B.1 / 10 C.5 D.1/5 5.斜面的长为10m,高为2.5m,若用120N 的力把一个木箱匀速从斜面的底端拉到顶端,则木箱重为( ) A.480N B.360N C.240N D.120N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功的机械 B.不可能有省力但不省功的机械 C.可能有做功快但功少的机械 D.可能有既不省力又不省距离的机械 7.骑自行车上坡的人常走“S ”形路线,是为了( ) A.可以省力、省功 B.不能省力、省功 C.不省力,但可以省功 D.能省力,但不能省功 8、如上右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斜面AB 、 AC 以相同的速度从底部匀速拉到顶点A ,已知AB>AC , 施加的力分别为F 1、F 2,拉力做的功为W 1、W 2,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 1、P 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F 1F 2,W 1>W 2, P 1>P 2 C 、F 1P 2 9,把一个质量为500g的物体匀速从斜面的底端拉到顶端,用了5s拉动5m,若斜面高为1m。(g取10N/K g) 求:(1)物体的重力; (2)拉力; (3)拉力做的功;( 4)拉力的功率。 学习 目标 1、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学习过程 个人总结 【前置性作业】 1. 功的原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轮轴由两个半径不等的圆柱____________组成,大的称为轮,小的称为______。 3. 轮轴的平衡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使用轮轴不能省功,只是改变了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的必然结果。 5. 轮轴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改变用力大小,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 6. 斜面是一个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的__________。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拉力就是物 体所受重力的_________。所以说斜面是一种_________。 7. 螺旋可以看成特殊的_______。它有一个特点:可以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互相转化。 【课堂探究】 目标1:功的原理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但是能省功吗? 1、要把重为G 的物体运到高为h 的地方,有什么办法? ①人直接拿上去,人做的功W 1= ; ②用动滑轮(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将重物提升h ,拉力F 做的功W 2= ; 2、分析与总结:①使用动滑轮能 ,但不能 。 ②进一步研究表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 ,这个结论称为 。 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思考:既然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 目标2:轮轴的特点 1、轮轴是 的变形,支点是 ,动力臂是 ,阻力臂是 。 2、轮轴的平衡条件是: . 轮轴的两个主要功能是:① ;② 。 3、思考:①怎样使用轮轴省力? ; ②怎样使用轮轴省距离? ; ③使用轮轴能否省功? 这是因为 ; ④动力作用在轮上时,轮轴转动一周,重物上升的高度h= (轮的半径为R ,轴的半径为r )。 4、轮轴的应用有 目标3:斜面的特点 1、一光滑斜面长为L ,高为h ,物体重为G , F 为沿斜面向上拉物体的力,利用斜面将重物匀速拉到斜面顶端做的功W 1= ,如果不用斜面,直接将重物举高h 做的功W 2= ,由功的原理可知: W 1 W 2,即 ,则F = 。 课后反思 h L F G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四章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功和功率 教案示例

功和功率教案示例 《第三节功和功率》教学设计 课题一、功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 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 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 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 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 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观察木块、小车的 运动状态,思考并 评价这两个力的 作用成效。 激发学生积 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 识形象、具 体,便于学生 接受。 教学过程设计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 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 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 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 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 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 各图中力做功和 没有做功的原因, 分析、概括、总结 出做功的两个必 要因素。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概 括能力。

《11.1功》导学学案

八年级物理《13.1功》导学学案 课题:13.1 功 学习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4、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中考考点: 1、本节课是中考的重点,主要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今后命题的热点仍是功的计算及对是否做功的理解,,在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中均有可能出现。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结合本节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104—P106“功”部分的内容,并将重点内容做好标记。 二、课内探究 (一)力学中的功 1、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上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观察力的作用是 否有效果。 2、我来归纳: 由课前的演示实验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这个力的作用就 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 3、可能的猜想: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 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4、归纳结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

二是 5、小试牛刀 判断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 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二)功的计算 1、我来归纳: (1)力学里规定,功等于 (2)功的计算公式: (3)单位:,简称,符号 (4)1焦=1牛·米(1J=1N·m),其物理意义为 2、对P105的例题分析计算。 3、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1、观察P106演示实验,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对实验步骤进行分析。 3.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4、我来归纳: 功的原理 三、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我的疑惑 四、我来试一试 1、如图,物重G=100N,拉力F=40N,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了2m,在这个过程 中,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J,拉力做的功为______J. 2、起重机将1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5m后,又将重物匀速水平移 动了5m,整个过程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对重物做功J。 3、如图中的几种情景中,人做了功的是()

功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功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动手实验能力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 片一: 我们的目标: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 讨论后得出: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 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片四片五二、新授 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 实验次序 钩码重 弹簧秤示数 钩码提升高度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1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2 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96 .0 0.1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