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口译文化研究论文

摘要: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文化传达是口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传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异文化交流。口译实践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传达,必须注意交际中的共性文化,特别是共性礼仪文化,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宗教、饮食、肢体、数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口译;文化传达;实践

Abstract:Interpretationisavitalandnecessaryeansofunicationao ngnations.culturalexchange,anindispensablepartofinterpretation,ainlyreferstounicationofdifferentculturesaongnation sandpeoplesithdifferentculturalbacgrounds.Effective exchangesofculturesnecessitatenotonlyuchattentionto thesharedcultures,especiallythesharedetiquettes,butalsoagoodandoftheuniqueculturaleleentsofanationi nsuchfieldsasreligion,food,gesturesandnubers.

eyords:interpretation;culturalexchange;practice 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国与国、人与

人之间要达到沟通,就必须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交往的一个必须与必然的手段,作为不同文化传播的媒体,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翻译无论是在书面翻译还是在口译方面,长期以来大多定义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传统翻译的“转换—替换”模式。这种简单保守的翻译模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无形造成了新的隔阂和新的文化障碍。最近,对于“中国龙”和“北京奥运吉祥物”翻译问题的争论,就极好地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背景而给翻译带来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各国所存在的文化差异[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文化传播的桥梁。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交流的障碍就有可能因译者的原因而产生。本文将在概括阐述口译历史、异文化交流以及交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外语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一、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内容

口译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诞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在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除了手势等肢体语言外,大多需要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社会和民族因素相对单一的时代,翻译只需要表达基本的含义,达到简单的沟通就可以了。但社会的发展却使各国呈现出文化发

展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各民族和国家由于出现不同的图腾崇拜,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形态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使世界各种文化信息同享,文化资源共享,促使民族的、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融入到人类共同的文化信息之中。这两种倾向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活动时,既要遵照国际共同的文化规则行事,又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也是对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进入20世纪特别是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口译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关注,可以说口译工作的认可是和所谓的地球村、万维网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和口译工作者所具有的双重文化素质分不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更显现出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交流,即异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异文化交流是文化的相互交流或者跨文化交际的通俗说法,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异文化接触的增加,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时在增多。在交流体系方面,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在与异文化进行接触时,有本国文化圈不能预想的“陷阱”。比如在某种文化圈内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行为,在别的文化圈内则可能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善意表达的语言,因文化的不同,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语言;

同样的耸肩动作,会因国家不同而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没有对异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就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际。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单纯以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的话,不仅会很难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很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国与国之间要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而对于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口译工作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这种异文化的理解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中的文化传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我国口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局限于口译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理论和授课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文化传达方面的研究。在近年的口译理论研究中,即使意识到了口译中文化传达研究的重要性,也大多因种种原因仅仅是一提而过,很少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近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校口译教材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也只能看成是大量口译实例材料的汇编,而根本没有对口译理论,特别是口译中文化传达理论进行阐述。但在我国各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都或多或少地阐述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口译的教学目标阐述为“口译课要通过大量的汉译日、日译汉的听说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口译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的能力”。对口译的教学要求阐述为“在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能承担生活翻译;经过准备后,能胜任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翻译;忠实原意,语言表达流畅,并能区别各种不同的语感和说话人的心态”[3]。从该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在口译过程中,对文化传达有明确的要求,也显示了文化传达在口译中的重要性。二、口译中文化传达的实践

口译工作者接受异文化的普遍形式是通过外国文学和历史来了解外国文化,但是文学和历史所反映的文化一方面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和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仅仅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学和历史的了解,也不能完全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状。所以,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国际交流中的共性文化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独特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异文化理解力。

共同礼仪文化的内涵

国际交流中共同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外交活动中的礼仪文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从而使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世界又表现出空前的统一化,各种局部的经济联合体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出现,比如欧共体、上海峰会、APEc等国际和地域组织也佐证了这种国际发展的趋

势。当然,在各种国际交流中都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所表现的共同礼仪文化,了解这种文化是外语口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共同礼仪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举止。在外交场合,举止是有很多规定的。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口译工作者应保持不卑不亢的举止和态度,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准却因动作滑稽等引起他人注意的不是成功的翻译[6]。口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听众不太注意到译者的存在。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充分注意自己的站姿或坐姿的细节问题。在现代国际性会议和会见中,常用的会见礼仪是握手或拥抱,口译工作者,在自己了解该采用哪一种方式的基础上,也有告知自己的服务对象该用哪种礼仪的义务。

②着装。在国际交流事务中,不同的场合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政治会谈或正式商务会谈时,通常是西装;在旅游兼商务的会谈中,可以是相对自由的便装;在多国文化交流的联欢活动中,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译者应充分考虑自己服务对象的会谈性质和会谈内容,以便采取和与会者相符的着装方式。

③站位。在口译过程中,除会谈时的坐立翻译外,很多时候还要参加互赠礼品时的翻译,或者共餐时的翻译等。参加这些活动时,口译工作者的站位方式也很有讲究。比如在

互赠礼品之后合影时,译者应该主动退后,这些看似小事却极为重要的站位方式直接关系着口译工作的成败。

虽然说国际交流的共同文化还是有分歧的,但是,任何文化规范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共同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或口译工作者应保持对它的敏感性,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新出现的外交礼仪文化。

独特文化的基本内涵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个体文化差别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肢体文化、数字文化等。

①宗教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不同,在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各种社会纷争的今天,外语学习者和口译工作者应该详细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特别是某些禁忌习惯。比如,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能经常提及猪和猪肉,在信仰佛教的泰国不能摸小孩的头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不但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因宗教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②饮食文化。由于宗教不同或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也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人不吃猪肉和无鳞鱼,日本人不吃羊肉,东欧的很多国家不吃动物的内脏,阿拉伯国家做客不能喝酒等。外语学习者既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饮食习惯又要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有无因宗教信仰而忌讳的饮食。

③肢体文化。与人会谈时,我们一般用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三种方式进行沟通。有研究表明,沟通的55%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的,38%是用声音完成的,只有7%是用语言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交流时的重要性。口译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除了注意自己的站位要适当、要保持良好的眼神、双手不要放到口袋里、双臂不要交叉在胸前、不要表现得懒散没有精神等常识性肢体语言外,还要根据所服务的对象来读解交流双方的肢体语言。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和民族不同,耸肩、树大拇指和微笑等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了所学语言国的这些肢体语言和肢体习惯后,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④数字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对数字的喜好也有很大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逢到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时候,最好不要举办任何活动。在日常工作中的编号,如门牌号、旅馆房号、楼层号、宴会桌次等,也尽量避开十三这个数字。其原因主要源于基督教传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为了贪图三十个银币,出卖了耶稣,结果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那天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个人就是犹大,这天又是星期五,因此,人们将十三日又逢星期五的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在这天会闭门不出,唯恐会出现不吉利的事情。日本和朝鲜、

韩国以及中国人不喜欢“四”这个数字,因为在中文和日文以及韩语中,“四”的发音与“死”相近,因此,这些国家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大多会有赠送礼品、安排宴会桌次等活动,这时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数字禁忌,势必会引起一些不愉快,好事办成坏事。

除此之外,在个性文化中,还包括了色彩文化、图案文化等等,对于这种个别国家的独等文化,外语口译工作者除了可以和文学作品相结合进行解释外,还可以通过专题的方式来理解和思考。

三、结语

口译中文化传达的理论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只有在口译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口译中的文化传达。外语口译工作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本国和所学对象语言国文化有的深刻理解。口译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文化的传达,就会成为一种不完整的口译。

如今的世界,文化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可能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翻译特别是口译就是要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来进行跨文化的无障碍翻译,这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有助于人们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陆永昌.翻译:不能再增文化障碍[j].译林,XX:

211-215.

[2]锅仓健悦.异文化间入门[].东京:丸善文库,1999.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5.

[4]高见泽孟.初めての日本语教育基本用语事典[].东京:讲谈社.1997.

[5].外国人との[].东京:岩波新书,1996:194.

[6]刘连娣.职业道德与翻译资格[j].上海翻译,XX:74-77.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Module 2 Logical analysis I Theory and skills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 、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第一课介绍的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例如第一课的练习 1.1 介绍了三种错误的饭后习惯,这三种习惯分别是:饭后立即吃水果、喝茶和散步;针对每一种错误习惯,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正确的做法;在原因里又提到几种原因,分别是……。就这样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女口:概括(generalization )、分类(classification )、因果 (cause-effect )、对比对照 (compare & contrast )、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 (sequencing )、列举( simple listing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problem-solution )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 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 , compared to 等;表示对照的有: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 等;表示因果的则有: 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 等等。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II Skills practice Teaching suggestions: Tell the students to form a mind picture or logic tree while listening, trying to associate main point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b-points, and then do the retelling to check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ogic analysis. Instruction: retell the passa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ogic 2.1 有偿搭车 “上班族”借助网络发帖联络搭乘“顺风车”,这种出行方式最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试行) 一、改革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4号文件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要求》)又一次指导和推动全国各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根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还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要求》建议,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是12个学分,不到整个必修课144个学分的10%);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师生比合理;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根据文化的定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反映文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是促进中西方交流不可或缺的,在口译中,我们必须加强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这也是消除语言障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近年来,各位学者纷纷就“跨文化交际意识”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文化对语际的有效转换关系极大。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或形态)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或‘隔膜’阻塞信息通道的畅通。因此,文化因素在语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刘必庆,1999:72)“跨文化交际意识”广义上指,在交流过程中对文化因素形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敏感的思维方式;狭义上指,口译员理解文化中的特殊现象,并以可接受的方式传达出这种文化。 二、口译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员的基本职责是从语言文化两个层面为交际双方搭建桥梁,真实、精确地传达信息。(胡嫣茹,2016:47)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事中-英和英-中双向的语言交流。口头解释起着桥梁的作用,也就是说,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交际活动过程中,口译员将直接触及文化信息,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双方交往意图。如果口译员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之甚少,会导致目标语言不会被不熟悉其文化的另一个交流方理解,更严重的是会造成误会,导致沟通失败。例如,“狗”在英语国家有正面意义,英文中有句话“Every dog has its day” 可以译为“每个人皆有出头之日”。如果读者不熟悉此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很难对这句话做出合适的翻译。此外,当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人沟通的时候,会得到对方的赞扬,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会谦虚地拒绝。经常会说“没什么”,如果译为“It’s nothing. There is still much to improve”,很容易引起歧义。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的关系 知名学者王佐良(2003:3)提到,“翻译人员要翻译单词,但从根本上说,他/她面临着两大文化。”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必须意识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对于翻译口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语言,是尤其有帮助的。口译员具备跨文化意识,会使他们在口译过程中具备是否对目的语做出修改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修改的基本的判断能力。 (一)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承载者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口译员是传播信息的桥梁,让双方有效、成功的交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陈柏艳 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六点措施: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追求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英语课如能激情引趣,这一堂课就一定上得轻松活泼,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众所周知,当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他常会废寝忘食而不觉得苦和累,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得不从事他所厌恶的事,他常会怨天尤人,叫苦连天。因此,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如果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所学的东西就会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发挥英语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教师应注意挖掘其思想内涵,结合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除了运用课外读物、英语谚语、名言警句等,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中值得学习之处,如:时间观念,竞争意识,自信、自立,文明礼貌等,使他们认识到各种美德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谐、融合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学生对某一英语教师失去了情感,这个老师就难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思维、、记忆、理解、想象等一切认识机能,都会受到阻滞和压抑。要克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 3转变教学观念 刚讲完新课或接触一些新的语言现象,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课后不时说两句刚学到的单词或句型,有时听到电视或收音机播放外语节目时也会跟着像样地模仿两句。可见学生对听说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为能说外国人的话而感到自豪。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种爱好,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自己听或讲英语。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前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安排一个dailylecture,让学生到讲台上用英语演讲。内容可以是自己的爱好,也以说理想、小故事、幽默等。这样,对于讲的同学来说,感到自己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英语,很珍惜自己的机会;对于听的同学来说,既练习了听力,又能随时纠正台上同学犯的错误,还能欣赏小故事、幽默等,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真可谓短短五分钟,一举多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为进一步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体教学理论把教学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各个过程揉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还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它不仅有教师积极的教,还要学生努力的学。 4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定位 所谓定位,是指对教学目的和内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位置的确立并做出的评价。固然,高中英语整体教学是各个教学因素和环节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整体教学就是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而且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将从民族习俗、思维模式及文化沉淀等方面浅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引言: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精通不同的语言,还得在不同的文化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想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口译员必须消除语言与文化双方面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口译的定义和类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口译就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口译的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口译被分为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传译、即席口译/传译,简称“交传”或“连传”;英文简称CI 。讲话人说一段,译员翻译一段,然后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交替传译常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户外活动等。)和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即时传译(港台用语),简称“同传”;英文简称SI。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可分为常规会议同传和耳语同传两种)。根据空间工作模式,口译分为现场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同时在场)和远程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不在一地:电话口译、远程视频口译等。)根据活动主题和场合,口译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法律口译和法庭译员等。

口译中礼貌用语和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答

请随便。 Be at home,please. 、口译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 烦的了。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 下级给上级写信, 可能客气一点,但也没有很多特别的谦词与敬语。 不必考虑对方的年 龄、头衔、地位等。下面是汉、英之间的一些例子: 1、汉语中常用的套语 I have n 'see n you for a long time. Long time no see. How have you bee n for these days? 刘师傅---Master … 令郎---on e s s on 丫头---o ne 'daughter 高见---a good idea 贵姓---Your n ame 久仰大名---I 'e heard a lot about you 哪里,哪里。---Tha nk you. 大作---o ne 'book/article,etc. 府上---your home;the place you are from 耽误您的时间了。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惭愧,惭愧! ---I'm flattered. I m very much honored. 2、寒暄语 您好!吃了吗? Hi! / Hello! / How have you bee n? 上哪儿去啊? 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It 'a nice day, isn 'it ? 回头见。 See you later / soon. 好久不见了。

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教师的课堂讲授能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影响课堂效益的关键因素。从我们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看,教师以讲代学、满堂灌、重复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讲授不适合学生需求,效率低,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时间,只能被动接受被动应付,这样的讲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业负担加重。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结合实际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3.研读英语新课标,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以小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小学生成长特点,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改革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

根本,以科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品质。推动我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积极稳妥,精心指导,循序渐进,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每个学生未来幸福奠基”。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背景 (一)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启发与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发展。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有“一言堂”、“满堂灌”现象。 2.由于客观因素,学生中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现象。 3.在备课方面,同科教师各自为战,集体备课形式多,实效少,对教材和学生的开发不够彻底、全面;对新课标的把握不到位;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和教辅资料。

跨文化意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口译不仅是一种即席的双语间的口头转换,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文章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英汉口译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影响口译交际的文化因素,以阐明在教学中培养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对口译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意识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preters TANG Hao, LI Cha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romptu oral conversion between bilingual, but also a verbal communication,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process, analyze and cultural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如:概括(generaliz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因果(cause-effect)、对比对照(compare & contrast)、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sequencing)、列举(simple listing)、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solution)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 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compared to等;表示对照的有: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等;表示因果的则有: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等等。 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在我国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所设科目中,英语所占之比重恐怕是任何其它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它是学生学位取的的通行证,毕业求职的敲门砖。显然,国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为我国加快与世界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很好的语言桥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对英语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这种新要求,英语改革已势在必行。为此,特拟订本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紧紧抓住当前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有利契机,充分考虑我院示范院校建设这一新形势、新任务,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中的相关规定,依托现有的各种优势教学资源,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引导,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媒介,以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涉外型、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大力创新,不断开拓,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流的示范院校作出应有的学科贡献。 二、改革目的和目标 英语教学改革应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服务于示范院校建设为宗旨,通过在教学领域实行广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的一系列变革,实现教学质量的大突破、大提升,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在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能够运用英语处理日常和专业业务的涉外型、复合型人才。 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使学生在英语能力运用等级考试(A、B级)中的通过率得到大幅提高,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自主学

习能力显著改善,为以后工作、生活、个人发展或接受专接本及其它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形式改革 1. 大力推行分级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针对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教低的学生至少达到B级水平”的指导方针。依据上述要求以及我院教学实际,拟将在法经系实施积累的成功分级教学经验推广到其它各系,具体措施为:从09级新生开始,每年在新生入学后组织一次面向全体新生(3+2可除外)的英语摸底考试,命题范围为英语能力运用等级考试B级水平,凡在考试中通过一定分数线者(例如65分),均编入A级班,以A级水平要求教学,余者编入B级班,以B级要求实行教学。此外,针对3+2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客观实际,对该类学生实行稍低于A、B级水平的C级要求(学院内部要求),可不再参加A、B级水平统一考试。 2.加强英语选修课建设力度 由于我院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学生想过四级,有的学生仍在为通过B级考试而努力,也有的学生通过A级考试后有将更多精力放到专业课上的要求,故拟加大英语选修课建设力度,具体措施为:对二年级英语课进行多样性改革,由统一要求改为复式要求,增设四级指导班、口语提高班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已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择课;同时面向首次A、B级考试未通过的学生开设B级提高班。此外,还要积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如:概括(generaliz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因果(cause-effect)、对比对照(compare & contrast)、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sequencing)、列举(simple listing)、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solution)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 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 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common with, both, similarly,compared to等;表示对照的有: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wise, instead, still, yet, whereas, differently等;表示因果的则有:so, since, becaus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lead to等等。 逻辑分析要求在听取信息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在全神贯注地收听的同时,结合自己对口译情境和讲话人背景的了解,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讲话人的思路,缓解“听”的压力,使口译理解更轻松更准确。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方式 小学全面开设英语课是外语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它的实施必将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环境、大纲制定、教材编写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儿童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方式 一、注重英语教育的多元观,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要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并增强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 因此,要真正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率,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多层次的创设一个多元化合作性学习环境。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活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倾听、相互激励等。 这样就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并增强英语学习兴趣,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创设软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脱口而出”说英语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学校每天的广播中,增设“大家一起学英语”的栏目;还要求每天播放英语儿歌、英语诗歌、英语笑话、英语小故事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二、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在日常教育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因为工作的繁重

而疏忽了对小学生的情感交流。然而英语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老师的一句关怀、一个鼓励、一次赞许、一个微笑都会使学生感到自信、愉悦与满足,因此对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相关的实践教学证明,如果我们的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恶化,学生就会由对教师的害怕、不满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无法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情感交流?我认为,应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小学生都比较好玩,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让学生学好英语,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起促进作用。如:do the dishes、climb a mountain、draw pictures、clean the room,在游戏中通过 多听多做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课堂充满活力。我们要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其大胆开口说英语。 三、活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内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活化教学内容,从而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那么一定程度上就能满足学生想获得的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持续保持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了非语言行为的身势、表情、情景等外部直观和语言内部直观等积极因素,其中非语言的外部直观比语言的内部直观作用更人。人们在发出有声语言时,

浅谈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有哪些呢?你都有了解吗?今天小编 给大家带来了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经验分享:浅谈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密不可分。而“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 突和故障①。英国有他自己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一般风俗 跟中国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迅猛增长。口译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职业。然而来自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人总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他们相聚在一起时,彼此之间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口译员不仅应该在口译中注意双方的语言障碍,而且还应关注双方的文化差异,文章力图对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作用作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口译;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1. 口译和跨文化之间的关系 交际可分为同一文化内部成员间的交际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 即跨文化交际, 它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 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此过程中, 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 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 旨在传递信息, 促进交际的成功实现。 2. 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差别即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作为口译人员,要想方设法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必要的误解,保证交流双方的初衷,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局面,甚至笑话和不快。口译人员作为交际双方的中间人,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弥合文化沟壑,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关于一些习语翻译上,口译员能否译好习语,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切不可望文生义,以免引起误解。例如,澳大利亚有一位官员访问日本时说,日本在粮食和其他原材料的供给方面可以依赖澳大利亚。”We happen to live in a land which has the capacity to supply you with food, and we will. We are not going to play funny buggers.”其中”play funny buggers”是澳大利亚的俚语,意思是”开玩笑”、”骗人”。但是日本的口译员不知道这一俚语结果把它翻译成”我们的行为不像是可笑的同性恋者”。这位口译员在文化交际这个层次闹出了一个大笑话。这也充分反映了,要把习语口译好,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虽然有些方法可寻,但最终还是要归根到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刻理解上。以下提到的方法可供参考。 寻求对等原则。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往往在文化上体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并且这种一致性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语言接触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同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语言的表述上有着相对的一致性。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

Module 2 Logical analysis I Theory and skills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即找出逻辑的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对比对照、举例说明等。逻辑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原语讲话的内容,对信息的点(具体的信息内容)、线(各点之间的联系)和面(即整体概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于记忆和表达。信息经过分析加工,便能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逻辑分析练习可分为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练习。纵向分析的训练方法和第一课介绍的概述练习有些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纵向分析要求进行逻辑分层训练,即在听完一篇讲话后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讲话的中心内容,这是逻辑的最上层;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话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二层关系;而每个方面又具体谈了些什么,这是逻辑的下一个层次。例如第一课的

练习1.1介绍了三种错误的饭后习惯,这三种习惯分别是:饭后立即吃水果、喝茶和散步;针对每一种错误习惯,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正确的做法;在原因里又提到几种原因,分别是……。就这样将信息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路图,然后按照逻辑线路对原语讲话进行复述,复述时不必拘泥于原语的顺序和结构。 横向分析的练习则要求我们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的信息结构都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模式,如:概括(generaliz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因果(cause-effect)、对比对照(compare & contrast)、按照时间、空间、步骤、重要性的顺序排列(sequencing)、列举(simple listing)、提出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solution)等。找逻辑关系可以根据线索词汇,如英文里表示概括关系的线索词汇有:to sum up, in summary, in conclusion, in brief, in short, on the whole等;表示顺序的词汇有:first, second, furthermore, before, preceding, during, when, finally, meanwhile 等;表示对比的词汇有:likewise, as well as, in

试论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一)

试论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语言文化差异理解和表达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从口译的过程出发,通过对语官和文化的分析、比较,列举一系列在口译实践中影响口译的文化因素,以阐明口译的实质是翻译文化而不是语言。口译最终的目的是让听众理解讲话人的意思。因此译员应时时兼顾到译出语受众的文化,积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转换与文化跨越相统一已成为指导口译实践的基本原则。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口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了符号学,他把语言定义为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由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构成的层阶系统。然而,任何思想的表达—有声的或无声的,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范畴内体现出来。语言不可能是一种独立于社会以外起作用的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而文化又是什么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具有民族特征。因此,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媒介,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造机制。D.PPattanayak博士在其所著的AspectsofAppliedLinguistics一书中指出:Bothinspaceand玩https://www.360docs.net/doc/374193897.html,nguageisboththeproductandtheexpressionofculture.①同样,约翰.J.迪尼的《熟悉两种文化与翻译》也体现了这种观点:“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 2口译中需翻译文化而不是语言 从口译的表层来看,它是将源语(SourceLanguage)变成目的语(Targetb}88e)的一个语言转化过程。但是,口译绝不是简单地使两种语言的词语等值对应,而是通过语言领会欲说之意而不只是领会语言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口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它是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一曰言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4队20世纪80年代起,在德国研究翻译理论的一系列新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文化而非语言为中心的理论,这主要是把翻译看作是交际行为而非代码转换的过程;把所翻译的内容看成是整个有机世界的组成部分而非将它归于单纯、独立的语言一类。尤金.达奈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口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讲话者和听众能达到思想、文化的交流。任何两种文化都享有共性和特性,而任何一种形式的翻译(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要准确地表达另一种文化都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口译,它需要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表达讲话者的意思。译者若想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源语的内容及文本风格,就需要深刻,及时地解读附着在语言层之外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并传递给听众。 3文化差异对口译过程中理解、表达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译是通过有声的语言在做两种文化的对比。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对于另一个民族的成员来说可能是陌生的、截然不同的,或者是不可接受的。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体态表情等是文化差异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这种形式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审美观、心理因素、感知世界等。整个口译的过程是由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