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绪论

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民族和国家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影响下进行,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根,人性之根。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貌独特,汇聚了中国人无穷的创造力,成就灿烂辉煌,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因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政治的种种原因所受的破坏十分严重(“硬件”、“软件”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保护、传承却存在问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短缺、薄弱、甚至无知十分惊人,其结果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普辫下降。

有人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对青少年而言的,这种认识很狭隘。实际上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人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高,这里说的文化素质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学历,把一个人的学历称为“文化程度”是个错误,一个人上过什么学,读书读到什么程度虽和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文化程度。过去有人把识字的多少看作文化程度高低,那么,一个能把字典背下来的人文化程度就最高吗?现实中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相当普辫。既带来现实的问题,又是潜在危机。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的巨大迅猛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历史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所有的一切,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照搬另一个民族的,必须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吸收、消化、融合别人一切先进的、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怎样行才能融入国际大家庭?这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这只是在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别人、同时也发现并不了解自己的时候才强烈地感到传统文化的分量。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教育界大力提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少院校开设了“中国书法”、“绘画”、“古乐”、“文物鉴赏”、“戏曲欣赏”、“国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报以极大热情,十分欢迎。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已被国家指定为普通院校本科外语专业(外语学院各专业语种)的必修课程,原因很明显,因为外语专业培养的是肩负东西文化传播、交流使命,站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最前沿的人才,他们必须了解传统文化,否则很难完成这个使命。我们相信我们民族,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对中华的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节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对象

一、文化的涵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国内外有关文化的概念的解释多达几百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中国最初的“文化”,就是“文治”,是和“武功”—武力征服相

对的,《易·贲ben卦·彖tuan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还必须观察“人文”(即指诗书礼乐、人伦道德,人伦社会规律),“化成”则指教化、化生、变化和造化之意,这里“文化”的意思就是:用观察到的“人文”去“化成”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符合规范的行为。这巳蕴含了“文化”的基本涵意,用人文化天下,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文化”与“武力征服”是相对立的。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有“圣人之冶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的话。意思是:圣人治天下,是先用文德感化(不成)之后才使用武力征服的。凡是使用武力,是因为对方不顺服(不愿接受统治),用文德感化仍不能使对方改变,然后才用武力消灭。(只有对)野蛮、愚昧、顽固不变,无论怎样纯正的文德已不能感化,之后才对其施加武力征服。以后古人说的“文化”则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等涵义,基本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与现代所说“文化”概念存在一定差距。

今天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是十九世纪末由日文转译引进的。

在18、19世纪的西方学术界,“文化”的概念源于拉丁文Culture,具有耕作、栽培、居住等意思,并引申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后来它的含义不断增加。世界著名的人类学之父,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英国)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在人类社会中所能得到的所有能力和习惯。”此外,在西方学者眼中.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包含了文学、哲学、教育、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乃至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典章制度等广泛的内容。在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翻译家就借我国古代的“文化”一词予以表达,不过,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已大相径庭。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于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戊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陶罐是我们祖先进行物质创造的成果,同时又是他们的精神活动产品,因为这是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生活器具,并凝聚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意识;使我们今天不仅可以见到这个古代生活器具实物,还可以从陶罐的彩绘图案上得到远古艺术观念的信息。广义的文化一般分为物质的、制度的、桔神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层面指人创造出来的服务并约束自己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及社会组织;精神层面包括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等。狭义的文化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它主要指广义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今日所言的?非物质文化?,例如民间艺术,即是)。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在中国开始兴起。文化的概念讨论依然是一个热点。学者们不外是从广义狭义对文化定义。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讨论热潮。与此前的讨论根本不同的是,这次讨论人们普辫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虽然并不能使所有问题得到解决,但在文化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文化的本质、内涵等取得了许多共识。大致可归纳如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是文化研究的科学基础;

?所谓文化,一般都指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涵义,应作全面性理解。不能把观念形态与纯抽象的思想意识等同起来;

?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文化,一经产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基于以上认识,所谓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称“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从新石器时代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涵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等。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理论、意识形态,还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方面。是一个民族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系统。它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成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它的陶冶下,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心理、生活实践符合这个系统的要求和准则。

以上意见,都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形态。可概括为物质的、精神的、科学的、心理的各种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古代以来,代表一定民旋特点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埋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按照八十年代我国文化学研究所得观点解释,对传统文化内涵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当然,中国文化及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他鲜明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风貌、民族习俗习惯、传统道德、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固有的社会关系和血亲关系、社会生产力等等都和世界其他民族有明显的差异。当然,作为传统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长处、短处互见。我们应该继承推动民族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清醒地认识那些陈腐文化,并给以理性的批判、改造。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是民族精神。张岱年教授认为“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文

化与哲学》)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本质特点,从总体上说,它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对民族精神风貌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第一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自古以来一直鼓舞中国人奋发图强,昂扬向上,努力拼搏,振兴自己的民族。古人善类比,他们从自然无穷的变化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既然天道日夜运行,四季永远交替运动,人也应该向天道一样刚健有为,不论出于何种险恶境地,都要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坚忍不拔。孔子为“仁”而一生努力,办教育、整古籍、说诸侯、著春秋;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无数历史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受内忧外患而始终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尚气节、重操守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一贯鄙弃朝秦暮楚、奴颜婢膝、贪生怕死、边界投敌的无耻行径。这种最初由先秦儒家推崇,以后逐渐深入到全体民众意识之中的民族浩然正气,培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激动人心的古老格言,至今仍广泛传诵。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熏陶培育的强烈民族自信心,形成了我们民族千古不灭的历史传统。恪守气节,秉正刚直的历史人物受到普辫敬仰,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楷模、英雄。苏武、岳飞、文天祥、陶渊明、魏征、包拯等等,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宝贵的民族之魂。崇尚气节,正道直行被认为“重于泰山”,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关头,常常激发中国人无比的勇气和力量,凭着他,人们可以前赴后继英勇献身。他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三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儒道两家是传统文化的主线,而儒道两家都是提倡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未来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把艰难困苦、挫折磨难当作砥砺自己的试金石,道家崇尚自然,要人宽容达观、保持和悦愉快,同样是要人能始终保持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宽容博大.酷爱和平的胸襟,宽容博大表现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流,这不仅存在于本民族内部,而且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玄奘天竺取经,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等,无不表现出兼容井蓄、择善即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宽容精神。并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酷爱和平,如“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古训,反映了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入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以上三个方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总倾向.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传统文化延续不绝.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形成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封建性糟粕,给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发展都带来消极因素和传统的惰性。其主要表现有:小农经济和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思想,即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离状态;

专制主义的官僚政治.养成了诸如独断专行、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特权思想等腐朽作风。“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扼杀了人们的开头进取意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道德信条,成为束缚人们精神的枷锁;“重道轻器”、“述而不作”的观念造成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轻视;“崇本抑末”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为我们沉重的历史包袱,阻碍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应以肃清。但,封建文化并不等于传统文化,封建主义也并不是封建文化,应认真甄别,科学对待,不能“泼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泼出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术界的意见历来众说纷纭。以上所说是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导思想,也就是民族特点和张岱年教授所说的衡量民族精神的两个条件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概括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至于那些虽有较大影响,甚至也包含了合理部分,却并非主流(如“奇偶精神”中的“中庸之道”,则不太符合“激励人们前进、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不能作为民族基本精神看待。如人文精神中的道家思想,所产生的的影响不如儒家思想积极广泛;同样,主流思想中也不应该包括儒家思想的消极成分;各种起消极作用的思想及其表现形态,可能会在一定历史阶段或时期“占上风”,但并不能成为总倾向。

以上所说,主要是抽取教材所说的“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中符合“有广泛影响”,“又能激励人们,促进社会前进”两个条件的部分。因为四种精神中只符合一个条件的部分,不能成为民族精神特点。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各族人民经奋斗所创造的,是在个体家庭农牧业生产为内容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的,长期来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法制度。在这种经济条件和政冶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兼容井包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时产生的几大文化,如”两河文化”,“玛稚文化”等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却影响至今,奥秘就在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客并包的特征。

首先,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同化力。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大多逐步“中国化”,融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的”中国化”。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逐渐走向鼎盛。在佛教流传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文化中的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成果相互融和、贯通,终于在唐代相继形成中国佛教的四大宗派,其中,被称为“本地风光”的禅宗,自觉地与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融为一体,尤其适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从佛教逐步中国化的过程看,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一方面始终保持住自己的主导地位,不为外来文化的冲击所瓦解:另—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身。

其次,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占大多数,

汉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同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传统文化是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晶。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西藏吐蕃赞松赞干布。唐藏联姻,大大促进了汉藏兄弟民族之间杓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藏旅人民向汉族学习先进的耕作技术以及水利、纺织等技术,汉族人民向藏族学习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以及宗教学术思想。

唐太宗非常重砚与边疆各民族以及周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当时大唐的国都长安成为中外文化汇合的中心,来自南亚的佛学、医学、音乐.美术.来自西亚的宗教.建筑.音乐、舞蹈等都被的唐文化广泛容纳、吸收,唐文化因此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我们至今仍可以从敦煌文化艺术和其他实物、古迹看到当年唐帝国的繁荣景象。这充分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来自民族文化的融和。

(二)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讲求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比较开明的君主都把冶国安邦作为实现统治的根本目辬,但要实现这个目辬就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去统摄人们的思想,制约人们的行力,调整社会的各种关系。只有人心齐了,各阶级、各阶层的人都安于本分,恪尽职守.整个社会才可能和统一。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儒家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道德治理。它把人世间最具普辫性的社会关系概括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常关系,并规定相应的道德要求,这就是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弟、朋友友善亲和,并依照这些道德规范去治理社会,调节社会关系。

道德不同于法律,道德是非强制性的。是要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儒家把它作为道德理想,教化民众,使百姓自我修养、自我完善,重气节情操、修身养性,最终成为每个人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

(三)家族中心

传统社会受自然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家庭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家族是社会活动的中心;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事务都在家族内部进行.每一个人都受家族关系制约。

由于家族在社会关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臵,中国人被家族观念渗透;与家族观念紧密配合的是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祖先崇拜的宗教观念、祭祀祖先的礼仪制度、家法族规的法律制度、“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方略等。

中国人浓厚的家族、家庭、血缘关系始终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与此相应的就是血亲意识和“孝悌”的伦埋观念;古代圣贤以及历代封建统冶者都提倡以孝冶天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家族为中心、以孝道为内容的思想意识,归根结底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在古代中国,家庭和家族既是人们生息繁衍的处所,也是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樊篱。

(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文化务实求稳的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以及具有循环特点的恒久意识。

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重实际黜玄想”的特征,不注重纯粹思辨,也较少关心“自然.宇宙本质”此类的玄思,而较多关注政冶(治国平天下)伦理道德(修身、正心、格物致知)等关系国家兴亡、立身处世的现实问题。道家和佛教虽注重对宇宙天体的探究,但落脚点仍在伦理或政治问题上;更何况佛教原是印度文化,其气质和志趣与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有较大差异。

中国占代学者并不讲究逻辑推论,不像西方学者那样着力于概念的确定、体系的构建。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般无细致繁琐的证明,也无条理系统。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能解释生活现象,在实践上使人受用就足够了。学问能与经验贯通,观念能与实际契合本身就是真的证实,而不必做概念、逻辑的过多推敲。因此,中国文化人的冶学方法是“注重务实,讲求效用”——一种实用理性的方法。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是区域性的小社会,农民在故土上世代耕耘,很少迁徙;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活方式是目给自足的方式,较少与外界交换、往来,社会处于高度稳定状态。人们往往以扎根本土,实心务农,为荣为乐,而把外出经商视为不务正业的行为,予以鄙视、谴责在这种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传统文化,“安土乐天”,追求稳定恒久的意识极其浓厚。

虽然中国传统思想中淡到“变易”的地方很多。但中国文化的宗旨是在探求“变易中的不变”,“有限中的无限”,追求人生、社会.宇宙中的永恒、久远。老子说“天长地久”,董仲舒曰“天不变,道亦不变”,其精神实质祁是强调宇宙的恒久、稳定之道。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始终洋溢着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保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但在这种现实乐观的精神背后隐藏着宿命的观念,有一种对命运感到不可摸、无法把握的无可奈何。

(五)崇尚权威

中国文化有崇尚古老和崇尚圣贤的历史传统;历史上的圣人贤士以及他们留下的思想言论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景仰崇拜之情。中国文化这种崇尚权威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重经史,以儒家经典为思想权威,春秋末期,经过孔子的编撰整理逐渐确立了代表儒字的六部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孔子以后,特别是西汉时期.经过几代帝王的极力推崇,这六部著作上升为“六经”。

自汉以来,中国的文人纷纷力“经”作“传”、作“注”、作“疏”,耗尽毕业精力去考据、阐释。随着历史演进,解经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其中不少著作往往假借经义,实质是自我发挥.阐发自己的政冶、伦理思想。这是由于中国人一向认为只有古代圣贤的学说才是最完善的思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就必须从古代圣贤的经典中寻找证据,取得理论的支持,才能令人信服;即使是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也只有采取“托古”的方法,才能博得世人的认同。

中国人注重经学,还有一大原因就是治经与出仕有着密切的关糸。那些企图步入政界,步入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住往带着功利目的,走上艰辛的科举之路;早在汉朝,官方就设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隋唐时,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考试主要内容就是由皇家编定的儒学经典,下少秀才.举子皓首穷经。只为平步青云,出人头地,并不想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明清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没落阶段,经学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明代敢于反潮流的思想家李贽曾对当时经学的腐朽风气予以深刻批判.并对孔孟权威提出了挑战。

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领域。自司马迁创“记传体”正史体例,修史传统持续两千年之久,史学发达,主要原因在统治者十分注重史书对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解释以及对世人的劝诫作用。长达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演进史;从《史记》到《明史》(二十二史)就有四千多万字、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其他的历史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古代文人对史学的特殊感情成为后世对千代圣贤君王、忠臣贤士的景仰和对理想社会的神往。

其二,重“复古”,以古代圣贤君王的理想社会为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认为“先王”的世道是最理想的。进入文明社会反而破坏了自然状态,礼教压抑人的天性,物质财富的聚集,,贫富分化使人伦沦丧,加深了社会危机。这种认为古代的政治胜过今天,古人的智慧胜过今人的文化心态往往形成对圣贤、祖训宗教式的崇拜,将其视为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永世尊崇的偶像。

(六)追求中和

中国传统思想的最大特色是贵和谐.讲中道。古代思想家历来注重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和谐统一,包含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人与目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儒家经典《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悖。”宁宙万物既存在差异.但就其本质和根源而言又是统一的。因此中国文化特别强调整体的宇宙观。

“中道”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它特别强调事物的“度”,强调解决矛盾的适度原则,强调为人处世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深远影响的“中庸”之道。

“中和”观念冲满辩证精神,是传统思想家通过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缜密透析而得出的理论总结。

学者们对民族文化特征的人识有以下几种:

?以人伦关系为基本心思想的伦理特性——中国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的互助而不同于西方的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梁漱溟)

?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它影响并造就了农民(几千年的农业国家,一个几千年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冯友兰)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性——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教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任继愈)

?是中国智慧所体现的美学特性——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李泽厚)。

这些观点与教材中的“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可以和以上相对照。

这些观点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哲学的解释意味太浓。实际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三个基本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对这三种关系

的认识和处理,产生了自己的哲学,宗教。科学,伦理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不同的民族对这三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都各有不同,因此文化所显示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特性也不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中国人讲谐凋,讲合一,因而在哲学上产生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等观念,这对中国人的心理结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我们中国人讲认同、讲守常。这是封建社会所以延续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每次社会改革都遭遇巨大阻力甚至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并非不讲逆异不讲拓新,否则就不会有历代农民起义和革新运动。但农民起义都是“逼上梁山”,革新运动也多半昙花一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中国人讲凝合,讲依存。家庭的凝合。宗族的凝合、乡里的凝合;亲属间的依存,朋友间的依存、甚至同事间的依存等都构成中国人特有的群体关系。侨居国外的中国人总喜欢族聚一处,形成所谓的唐人街;而离乡背井的中国人总是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与西方人确实很不相同。

以上表现体现了“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

● 人文精神这还要从人文主义说起。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人文主义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抨击天主教会的罪孽说和禁欲主义,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祟尚尘世的爱情和荣誉,认为人有追求幸福和财富的权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不是欧洲的人文主义,而是有着和它的相似的精神因素。即同样是从人性论出发,但有一定禁欲色彩,祟尚尘世的爱情和荣誉。较集中的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其实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萌芽于炎黄时代,经夏、商、周到春秋末才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人文精神儒教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观念涵盖广泛,后经孟子和后代儒学大师的继承发展,并被其他学派和各学科领域接受,得到发展和创造。孔子自己解释说“仁者爱人”,主张人的自身修养,学习,提倡德、礼;倡导社会的和睦相处,特别强调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规定了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以“仁”为原则,人文精神和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天下为公”。在《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大同”、“小康”的解释和对人尽其才的鼓励,包括以后的儒学大师倡导的人文精神培育了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韧不拔、从善如流、敬老爱幼、救孤济残、勤俭治国、勤俭治家……但,它并非完美无缺,过分强调道德、圣人、忠、孝、家庭,在国家、家庭和宗族中的血缘关系等,又对人文精神有所扭曲,有些导致片面化和绝对化,像道德和法治的对立,个人(神圣、王权)超越社会整体等等。

孤竹国的老国王死了,长子伯夷要把王位让给弟弟叔齐,他认为自己作王不让弟弟作是不仁,不合孝悌之义,就是对父亲的不忠不敬;弟弟不要,弟弟认为自己不该要,王位就该是哥哥的,这是礼法规定的,违反了就是不忠,而且也是自己不孝,那就是不仁了!结果两个人都不要了,一起跑到周。后来武王伐纣,他们挡住武王的马,说这样以臣伐君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武王建周想请他俩兄弟来治天下,两人一起跑进首阳山饿死也不出来!他们后来被称为最高尚的义士。他们的仁爱可说是高极了,要说到“忠孝两全”怕是一样也没做些什么吧?

历史上若行仁,则会“犯上作乱”甚至“不忠不孝”的事经常发生。《铡美案》里,韩奇就自杀了,称他“义士”,还是不能统一矛盾,最后还是要用法来解决问题。

不过,我们仍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哲学特征,以人伦关系为基本心思想的伦理特性所表现的人文精神,的确是对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有重大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

●自然精神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并不全是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各学派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就体现了字然精神。中国很早就有了历算、历法;天文、地理;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以及许多科学发明。而且,古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都和农业相关,和自然相关。道家的“道”,就是“老庄哲学”中所说的“天道自然”,道家认为没有比“道”更大的东西。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能讲说的道,不是永存的道。道,可以说是自然规律,人可以探究了解,但不能创造它,它是客观固有的,人要遵从他。道家提倡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包含了尊重客观,反对不顾自然客观的主观臆断。《秋水》中,庄子借北海海神之口对河伯了批评,就表现了对那种面对博大自然,竟然盲目主观臆断的浅薄人为的嘲笑;《庖丁解牛》则含有人在不伤害自然前提下,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之“道”。

应当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种“天人合一”。上述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是把天神化,人只能屈服于神化的天,只能顺从不能反抗。这是在人还不了解自然,面对自然的威力心存恐惧时的一种普辫心理。这种心理造成最初的宗教崇拜、宗教意识,以后甚至被统治者利用,像皇帝就是天子,“君权神授”天子以下的所有人必须遵从等等,就是另一种“自然精神”了。

以上两种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有分析,有批判的继承。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精神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古代物质文明的发展,诸如历算、天文、地理、农业、军事、建筑、水陆交通等发明的产生,乃至艺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工艺品、服装、饮食、风俗习惯等含有精神文明在内的创造,都和自然精神有关。不可否认,其中的美感充分显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特征。至今看来,确能反映历史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奇偶精神一般的说阴阳、五行、八卦就属于传统文化的“奇偶”精神的范畴。奇偶精神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人文、自然、艺术、审美、社会等密切相关。不了解奇偶精神的人会觉得这是江湖巫术,或者是道教弄身弄鬼的什么东西,甚至觉得它和文化无关。即使今天好像也难说明其中的道理和奥妙。奇偶精神说,就目前来说,是张岂之的观点。其实它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地位。不仅是哪一个学派,哪一个阶层,而是长期形成的民族思维方式。它与人文、自然、会通精神密切相关。古代的哲学、伦理、美学、宗教中都运用它。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与西方重逻辑归纳演绎、抽象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的思维方式有重直观、直觉、顿悟的特征。在古老的农业发展中,我们的祖先观天地、看风雨变化、观农田接受还是背逆日光,知山南为阳而山北为阴,河北为阳而河南为阴。很显然,这不是就一种事物去抽取它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概念的定义,而是一种奇特的直观、直觉的“隐喻”和联想。由此阴阳就成了解释自然和人事的两大范畴。阴阳是最早的原始意象。中国古代探究自然也是直观直觉的,比如“五行”也是原始的意象,这种思维方式从农业的需要中产生后,很快运用到中医中药方面,直至今日,中医中药仍讲究辩证的诊断和治疗。“五行”之分,物质的:金、木、水、火、土;方向的:东、西、南、北、中;色彩的:红、黄、蓝、白、黑;味觉的:酸、

辣、苦、甜、咸;音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人所尊者:天、地、君、亲、师;不仅如此,阴阳、五行又是“相克相生的”。人们看到事物往往成对出现,对立是两个极端,这是“偶”,是一对,能不偏于其一而居中是“奇”,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这样,它排除了“二”(偶)的两个极端得到“一”(奇),不偏不倚就得到了中和。福、祸,动、静,尊、卑,贵、贱,安、危,左、右,上、下,情、思,知、行,愚、贤,邪、正,得、失……等等。奇偶的分合便成为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宋代大儒朱熹的“一分为二”,看一个事物,要看到它的“二”;这样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一”事物,就是“合二而一”了。也是奇偶的分合。

奇偶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的思维方式,被广泛的运用与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了各文化层面和构成单位,建筑的对称,庙宇,宫殿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律诗的对偶,工艺品造型端庄稳重,卦象的得偶为吉,得奇为凶……无不表现出对“中和”的追求,反映古人对视觉美感,心理平衡,人性人格的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奇偶精神。这种精神是非逻辑的,不是演绎,推理,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意象的思维。

●会通精神会通,就是融汇相通。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文化,是善于吸收、消化各种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这就是会通精神。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吸纳外民族文化发展的,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丰富的。胡服骑射,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之功,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玄装取经,佛教的传入,禅宗的形成,儒、道、释思想在李白身上的的融合,并非本土文化原有的农作物品种,其他民族的乐器,音乐,建筑,文成公主入藏……清代中后叶向西方学习科技,力求中西贯通等等就是会通精神。

第一章炎黄时代和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

中国古文明的源头起于何地?始于何时?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十八世纪至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初,西方学者多以“中国文化西来说”立论。法国著名历史考古学家拉克伯里著《中国文化西源说》一书,认为中国文化起源于西亚细亚。并断定汉族是巴克族,经中国的西北渐渐侵入中国,甚至说黄帝是巴克族的一个酋长,率其族人经土耳其斯坦进入中国西北地区,到黄河南折,建立部落,后来死于陕甘交界地。他把黄帝、神农氏都说成是巴比伦人,目的在证明中国古文明起源于西方。

1920年“中国地质调查所”聘请瑞典人安特生到华北考古发掘。他根据所获资料,提出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是由中亚和南俄罗斯移入的欧罗巴文化。他的所谓根据就是,仰韶出土的陶器与欧洲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陶器相一致,并且与土耳其斯坦的阿瑙、北部西腊,以及加里西亚、特利波里等地区的彩陶分布相一致,由此得出中国仰韶文化是从欧洲经土耳其斯坦传入中国的。此外,美国的亨丁顿、前苏联学者瓦西里也夫、日本学者丘泽修二等,也都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

与此同时,“五四”时期出现了近代疑古思潮,在胡适影响下,顾颉刚、钱玄同、罗根泽、吕思勉、童书业等人掀起了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疑古思潮。他们断定,殷周以前的古史都是春秋战国的学者为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凭空编造的。所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的人物,如三皇五帝不过是神话传说,都应该予以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的

《五帝本纪》民族起源的源头的记述,不过是以讹传讹。这样,中国传统的文明史被推迟了两三千年,他们甚至认为,夏朝的存在是个问题,说不定就没有这个朝代。这使得“炎黄子孙”、“五千年中华史”发生根本动摇,中国古文明的源头问题更陷入扑朔迷离之中。

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它并不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在非洲或欧洲的大陆上,而是在我们所生活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中华大地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江河纵横,气候多样.宜于农耕、畜牧和渔猎。两条横贯东西的大河——黄河与长江,把中华大地自然联成了两大块“文化哺育区”。在这里生活的原始人类,有足够的天地和自然资源可供栖息和繁衍。中国文化所以能够数千年绵延不绝,中国文比的中心所以能够回旋和转栘,都是跟这个地理环境分不开的。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这里生息。

地质发掘,可追溯到中国旧石器时代。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元谋人,活动在云南地区距今约170万年,此后有陕西蓝田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宁夏河套人以及北京人等。其中蓝田人和北京人距今约60——50万年。长阳人、丁村人、马坝人、河套人距今约有20——10万年。

考古发现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阶段。距今约5万年的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西南郊的山顶洞人便是“新人”阶段的代表,其中,山顶洞人(北京人)尤为典型,他们的体质、体型和现代的中国人基本相同。从地质发掘出土的尖石、圆石、骨针以及人工取火记述判断,那是我们的祖先已经旧石器时代晚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开始形成。

▲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晚期)

从旧石器早期到晚期的人类渡过了数十万到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直到晚期古老的文明才初见曙光。这一文明在最近一万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近五十年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辫布全国各地,据考古学统计,目前已有7000处之多。发掘者也在几百处以上,有些是比较典型的遗址和墓地。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史前存在着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族(华夏集团)、海岱民族(东夷集团)、江汉民族(苗蛮集团)。

河洛文化区,位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陕西、河南龙山文化是其代表。始祖为烈山氏,后来的部落氏族领袖炎帝(即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联盟,产生了族外婚的婚姻形式;繁衍出世代的炎黄子孙.会种谷物.蔬菜,懂得纺织.会烧制陶器,距今8000——6000年。

海岱文化区,位于黄河下游、黄淮之间的广大地区。这里居住着夷人各部,最早见于史书的是伏羲氏为“九夷”部落联盟首领,始作八卦,教人渔猎。大汶口文化是其代表。后来各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被炎黄打败,并入华夏族。

江汉文化区,位于长口中下游,是古苗蛮族各部落居住地;《史记》中说:“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最早培育出水稻,陶器以黑陶、灰陶为主,湖北屈家岭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是其代表,孕育了其后的楚文化。

根据以后考古发掘,划分为这三个文化区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还有珠江文化区、红山文化区;而以上的河洛文化区和海岱文化区就是黄河流域文化区,江汉文化区就是长江流域文化区。这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影视理论与批评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科学学位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影视理论与批评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影视批评写作50分 广播电视传播50分 4)题型结构 论述题:2大题,每题50分,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影视批评写作 考试目标: 系统掌握影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用之于批评实践。 考试内容: 一、广电节目管理与生产 1949年前我国广播法规的“平衡”理念分析 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的法律价值内涵分析 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特点及其启示 传播科技发展对美国传媒监管之法律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 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叙事模式及功能分析

电视纪实节目中悬念营造浅析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沉浮与美国电子传媒管制政策的变迁 自制剧:电视台博弈的新载体——以电视剧《丑女无敌》为例 二、影视艺术文化分析 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探析 符号、欲望及神话:消费主义与电视 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 影视服饰传播的消费主义解读 电视剧的女性主义、消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绝望主妇》的多维解析论当代社会媒体奇观的建构策略与意义产制——以明星为例 制度变迁视域下的美国传媒娱乐化现象研究 存在与虚无——浅析姜文电影中的生命意识 三、电视剧理论与批评 论大众传播中历史建构的困境——以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从传媒热点透视社会文化——以《士兵突击》为例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演化 当文学名作遭遇“覆盖式”改编——兼谈《倾城之恋》的“编剧中心制” 契合与重构——透视电视剧《夜深沉》中原著与改编的关系 爱,要说出来——从《家事如天》看家庭情感剧中“对话戏”的艺术处理新时期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梦幻童话”的是与非——青春偶像剧的叙事策略及其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 论电视剧叙事者现身问题 美国电视情节系列剧的“透明性”叙事策略 四、广播电视研究史及戏剧戏曲学 民国时期广播研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民国时期的广播播音研究 主要参考书: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附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2018.1) 注:比赛试题参照题库内容,但有可能超出题库范围,备赛时请尽量丰富备赛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B.御C.礼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A.阮籍B.嵇康C.刘伶D.向秀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 4.“豆蔻”是指(A)岁 A.十三B.十五C.十八D.二十 5.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 7.“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 8.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A.嵇康B.曹植C.山涛D.阮瑀 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 1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A.慧思B.慧能C.神秀D.玄奘 12.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C)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13.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 A.汉元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明帝 14.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D ) A.诗佛B.诗仙C.诗圣D.诗鬼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一般不超过8 )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京剧脸谱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京剧脸谱,京剧是一种中国才有的艺术,在几百年前就有了。一看到涂红画绿的脸谱,你一定会想到戏曲。 中国的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有音乐、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人物的造型包括头、面部化妆和服装两大部分。比如眉毛的勾画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等多种画眉毛的方法。这种就改变了眉毛的自然形状,便成为图案化的眉毛了。眼睛也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来画,有蝶翅眼、喜鹊眼等很多样子。 脸谱是每一种颜色的脸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文士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老年枭雄;金和银色多用在神、佛、鬼怪,象征虚幻。 京剧脸谱艺术经过了长期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五彩缤纷、辉煌灿烂的艺术境地,成为世界艺苑一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绪论 一、什么是文化? 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彖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周易正义》孔颖达 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刘向 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 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文化”是不必特意传授,经由耳濡目染就可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则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因而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之类词语相连。民族“文化”已于固守不变,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往往总是在运动中前进,表现出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相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形的影响,“文明”则与未来有关,标示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我们的观点是: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影视批评完整版重点

影视批评资料整理 (1)、1896年4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关于低昂应评论的文章 (2)以爱森斯坦为首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和以巴赞的本体论为代表的经典电影批评是西方电影学理论的重要阶段。 (3)中国电影史上第一种批评传统是伦理批评模式(上世纪20年代) (4)被称作美国影评第一人的是宝林·凯尔 (5)影视批评的文本类型三种:随感型、解读型、研究型 (6)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是第二电影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 (7)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莫尔的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经典文献 (8)1990中国第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是由张元创作的《妈妈》 (9)《四百下》电影史上最经典长镜头,导演[法]弗朗西斯.特吕弗 (10)、米洛斯·福尔曼1973年执导的政治寓言片《飞越疯人院》 (11)、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被称作“电影魔术师”代表作《星球大战》 (12)斯提芬斯提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开创了暑期档电影,成为第一部突破1亿美元票房的美国电影 (13)美国的马丁丶斯科西斯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 (14)影视批评有哪些基本功能:①意义阐释功能②创作引导功能③审美提升功能④鉴赏总结功能 (15)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把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联系起来起来,对影视分析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6)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电影的哪几个方面:①研究影片中人物的无疑是活动和性心理②研究无疑是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③研究电影媒介的文化功能(17)、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成为心里惊悚片的鼻祖 (18)先锋派电影中最有名的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的狗》关注人物的无意识和潜意识(19)瑞典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描述梦境 (20)前苏联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二战期间经典战争片 (21)《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被称为女性必看的一部电影,关于电影与性。 (22)1971年第一代女性主义纪录片的诞生《成长中的女性》《三生》《女性的电影》(23)《人鬼情》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女性电影、现在女性的生存和文化困境 (24)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大众文化浪潮兴起上世纪20年代 (25)大众文化特性:通俗性,再生性。 (26)霍尔的三种解码模式: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的立场、对抗的立场 大众文化 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是与当代工业都市紧密相关,以普通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批量生产的文化制品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二战后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 一种倡导“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理论。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导演阿斯特吕克1948年在《法国银幕》上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他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像

影视批评复习题(1)

一、填空题 1、影视既是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产业。 2、《牧马人》的导演是谢晋。 3、一般来说,电视为了展示场面和环境,更多地使用远景和全景镜头。 4、乔治·梅里爱是法国的电影先驱。 5、电视剧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审美自觉阶段。 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导演是赵薇。 7、表演艺术中“表现派”是以法国演员格哥兰为代表。 8、有声电影中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称为声音 蒙太奇。 9、情绪节奏是 指。10、“样板戏电影”的模式是 指。 二、单项选择题 1、巴赞极力推崇电影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是因为( D ) A、具有巨大的票房 B、首创了蒙太奇手法 C、第一次表现凯恩形象 D、运用了纵深镜头技巧 2、电视剧《秋白之死》属于( B ) A、电视小品 B、电视单本剧 C、电视连续剧 D、电视系列剧 3、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 A、《一口菜饼子》 B、《搬家》 C、《红色的火焰》 D、《谁是姑爷》

4、下列电影中哪一部属于“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优秀影片(《锡鼓》) A、《花言巧语的人》 B、《枪击钢琴师》 C、《红色沙漠》 D、《锡鼓》 5、中国80年代前半期的电影创作第三次艺术创新浪潮是( D ) A、反思美学 B、纪实美学 C、形式美学 D、影像美学 6、《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 A、陈凯歌 B、张艺谋 C、谢晋 D、姜文 7、第一次在银幕上运用悲剧样式深刻反映了自“反右”斗争以来,我国政治生活中由于极“左”路线盛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影片是( B ) A、《老井》 B、《天云山传奇》 C、《阳光灿烂的日子》 D、《一江春水向东流》 8、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哪一年前后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B ) A、1905 B、1978 C、1949 D、1932 9、被萧伯纳誉为“电影业造就的唯一天才”的是( C )? A、伯格曼 B、黑泽明 C、卓别林 D、王家卫 10、“卡里加里博士”是( B ) A、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B、法国新浪潮电影 C、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导演 D、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 三、名词解释题 1、长镜头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2、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批评作为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影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创造性的影视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十年代法国以《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新时期的电影创新、特别是对第五代的崛起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性的影视批评本身也可以成为“经典”。 中国传统的影视批评一直比较单一。八十年代开放以来,中国影视学术和批评界曾经有过一个引进西方方法论的高潮,并形成了影视批评方法多样化的格局。各种影视批评方法论为分析影视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工具,并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它们为我们理解电影电视中的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本文试图对这种方法论上的发展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以下文章中,我想先对各种影视批评方法的大的分类及其关系进行一个界定,然后重点对现代影视批评的各种方法进行一个概述。 一 1.新闻性评介和学术性批评 广义而言,影视批评一词被用来描述各种关于影视的写作。但是许多被一般地称为影视评介的新闻性写作和学术性的影视批评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些区别可以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读者,(2)风格,(3)时间性,(4)词汇,(5)长度,(6)论证。 新闻性评介

读者: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发表在日报、周报、和许多通俗杂志上。其写作意在针对广泛的、一般性的读者,即由各种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的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体,他们对影视的知识和兴趣也各不相同。 风格: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在写作风格上强调生动,在文章选题上强调抓住读者的兴趣。换一句话说,文章的趣味性比知识性和洞察力更重要。 时间性: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强调及时性,注重当下的事件和发展。因为报刊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每一期都要有新的信息。对于已经过去的节目和观众无法看到的节目则不予讨论,除非它有新闻的价值。 词汇:一般报章杂志上的影视文章用词讲究通俗易懂,一般采用简短扼要的报道和评述,避免专业的批评和理论术语。 长度:报纸上的影视文章一般比通俗杂志上的文章短,大都在500 到1000字之间,甚至更短;通俗杂志上的文章可以长到2000到3000字;而一般的学术性的影视文章则在5000到10000字之间,甚至更长。 论证:新闻性写作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在文章中充分地展开他们的观点和论述,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即使在一些带有观点性的文章中,作者也更多地是通过他们的机智和感觉来支持他们的评价和阐释。读者除了同意批评者的观点以外,在文章中很难找到更多在东西来估价批评者的可信性和洞察力。 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给新闻性的影视写作进行分类:根据它们发表的媒体(日报、周报、或杂志),根据它们的长度,根据它们的主题,根据它们的风格,根据它们对读者的功能(信息、娱乐等)。根据西方的某些学者的观点,最实用的分类方法可能是根据它们对读者的用途。这样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的影视写作分成侧重消息的报道和侧重观点的评论,它可以包括以下三个类型:(1)创作和工业动态报道,(2)人物或明星花絮,(3)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单元测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C)。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A)。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B)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B.宋代理学学风 C.唐代诗学学风 8、道教创立后逐渐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一支为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A A.对 B.错 9 A.对 B.错 10、“”这一概 A.韩愈 B. C. A.西学 B.心学 C. A. B. C.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A)。 A.《尔雅》 B.《康熙字典》 C.《永乐大典》 日、俄两国的一些汉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是具有威胁性的。A A.对 B.错 要研究和传承国学,必须实现的贯通是(ABC)。

A.文理贯通 B.古今贯通 C.中外贯通 第四章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A A.对 B.错 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B)的提高,类似道家的修炼养性。 A. B. C. “礼”、“ A.对 B.错 A.对以 B.错 A. B. C. A.孤僻 B.自觉 C.谨慎 “ A.朱熹 B.左丘明 C.杨振 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A A.对 B.错 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B A.对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天天英语常识题----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 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题库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第1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A. 以人为本 B. 崇德重义 C. 载道化成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A. 《周易.贲》 B. 《周易.艮》

C. 《周易.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A. 天文 B. 地文 C. 物文 D. 人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儒道互补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4 ?第1部分 ?总题数: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