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九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目的:

(1)学习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紫外光谱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不同极性溶剂对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带位置、形状及强度的影响。

(3)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跃迁类型有:σ→σ*,n→σ* ,n→π*,π→π* 四种。在以上几种跃迁中,只有π-π*和n-π*两种跃迁的能量小,相应波长出现在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光区,且对光的吸收强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共轭体系的电子结构。随着共轭体系增大,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作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紫外光谱中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如有C=C、C=O、NO2、苯环等。含有生色团的化合物通常在紫外或可见光区域产生吸收带;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称为助色团,如OH、NH2、OR、Cl等。助色团本身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不产生吸收带,但当其与生色团相连时,因形成n→π*共轭而使生色团的吸收带红移,吸收强度也有所增加。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外因是指测定条件,如溶剂效应等。所谓溶剂效应是指受溶剂的极性或酸碱性的影响,使溶质吸收峰的波长、强度以及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或极性溶剂分子的偶极使溶质分子的极性增强,从而引起溶质分子能级的变化,使吸收带发生迁移。例如异丙叉丙酮的溶剂的溶剂效应如表1所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K带红移,而R带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作蓝移或紫移)。这是因为在极性溶剂中π→π * 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吸收波长红移(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如图(a)所示;而n→π * 跃迁所需能量增大,吸收波长蓝移(向短波长方向移动),溶

剂效应示意图如(b)所示。

图1 电子跃迁类型

σ

π *

σ *

n

π?

C*—C-△E n>△E p C=0 △E n>△E p

图2溶剂极性效应

(a)π→π * 跃迁(b)n→π * 跃迁

B吸收带,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其强度和形状均受到影响、在非极性溶剂正庚烷中,可清晰看到苯酚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但在极性溶剂乙醇中,苯酚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消失,仅存在一个宽的吸收峰,而且其吸收强度也明显减弱。在许多芳香烃化合物中均有此现象。由于有机化合物在极性溶剂中存在溶剂效应,所以在记录紫外吸收光谱时,应注明所用的溶剂。

另外,由于溶剂本身在紫外光谱区也有其吸收波长范围,故在选用溶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干扰。表2列举某些溶剂的波长极限,测定波长范围应大于波长极限或用纯溶剂做空白,才不至于受到溶剂吸收的干扰。

本实验通过苯、苯酚、乙酰苯和异丙叉丙酮等在正庚烷、氯仿、甲醇和水等溶剂中紫外吸收光谱的绘测,观察分子结构以及溶剂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表2 某些溶剂吸收波长极限

一、仪器

UV—2401,UV—24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试剂和试样

1.苯、苯酚、乙酰苯、异丙叉丙酮、正庚烷、正己烷、氯仿、甲醇等均为分析纯

2.纯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3.异丙叉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氯仿溶液、甲醇溶液,水溶液的配制取四只100mL容量瓶,各注入10μL的异丙叉丙酮,然后分别用正己烷、氯仿、甲醇和去离子水稀释到刻度,摇匀,得到约0.1mg/mL的异丙叉丙酮溶液。

另取四只100mL容量瓶各注入500μL的异丙叉丙酮配制相应的约5mg/mL的异丙叉丙酮溶液。

4.苯的正庚烷溶液和乙醇溶液(约0.1mg/mL)的配制取两只100mL容量瓶,各注入10μL苯,然后分别用正庚烷和乙醇稀释到刻度摇匀

5.苯酚的正庚烷溶液和乙醇的溶液(约0.1mg/mL)的配置配制方法同上

6.乙酰苯的正庚烷溶液和乙醇的溶液(约0.1mg/mL)的配置配制方法同上配制方法同上

三、实验条件

1.仪器UV—2401,UV—24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2、波长扫描范围400~190nm

3、带宽10nm

4、石英吸收池1cm

5、扫描速度200nm/cm

6、参比溶液使用被测溶液的相应溶剂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条件,将UV—2401,UV—24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按仪器操作步骤进行调节(详见仪器操作说明书)。

2、测试各溶液的吸光度

有机合成的一些基本反应

有机合成中的一些基础反应 有机合成,是指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经化学反应合成较复杂的化合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从复杂原料降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过程。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特点,尤其是碳与碳之间以作用力较大的共价键相连,也使得有机合成非常困难。合成路线的多样性让我们有了各种不同的选择,有机合成常常用于工业生产当中,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用料最少,条件最温和,成本最低的合成路线。但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其他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有机合成里的基础反应。 一、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酯化,皂化和水解等。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分别是SN1和SN2。 1、SN1机理(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在SN1机理中,亲核取代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底物上的离去基团L的离去,第二步是L离去后生成的正碳离子与亲核试剂结合。第一步反应速率较

慢,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使正碳离子稳定的因素均有利于SN1取代的进行。 2、SN2机理(即双分子亲核取代):亲核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离去基团,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协同进行。若反应按照SN2机理进行时,其立体化学特征是进行反应的中心碳原子的构型反转。影响SN2反应活性的因素有,空间位阻,较好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溶剂的极性。 SN1和SN2的区别在于,在SN2反应中,没有碳正离子中间体产生,所以不发生重排。 二、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 加成反应分成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 1、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是π电子与实际作用的结果。π键较弱,π电子受核的束缚较小,结合较松散,因此可作为电子的来源,给别的反应提供电子。反应时,把它作为反应底物,与它反应的试剂应试缺电子的化合物,俗称亲电试剂。这些物质中的质子,极化的带正电的卤素,又叫马氏加成,由马氏规则而得名“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氢加在氢多的碳上”。 2、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是由亲核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反应发生在碳氧双键、碳氧三键,碳碳三键等等不饱和的化学键上。最有代表性的反应是醛或酮的羰基与格氏试剂加成的反应。RC=O + R'MgCl → RR'C-OMgCl再水解得到醇,这是在有机合成中合成醇常用的方法。 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主要因素有,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离去基团L的离去性。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摘要:对化学反应中溶剂的种类和作用做概述,以及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波谱和液相色谱中的作用。 关键词:溶剂溶剂效应吸收光谱液相色谱 1,溶剂 1.1溶剂的定义 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1.2溶剂的分类 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 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本文主要概述有机溶剂在化学反应以及波谱中的应用) 2,溶剂效应 2.1溶剂效应的定义 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的影响依赖于溶剂化反应分子和相应溶剂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 2.2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中的应用 2.2.1溶剂效应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应用[5] 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带波长和吸收强度,与所采用的溶剂有密切关系。通常,溶 剂的极性可以引起谱带形状的变化。一般在气态或者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中,尚能观察 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但是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使谱 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这一现象称为溶剂效应。例如, 苯酚在正庚烷溶液中显示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而在乙醇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带几乎变得平 滑的曲线,如图所示

2.2.1.1溶剂极性对n→π*跃迁谱带的影响[2] n→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的极性的增大而向蓝移。一般来说,从以环己烷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蓝移7nm:如改为以极性更大的水为溶剂,则将蓝移8nm。增大溶剂的极性会使n→π*跃迁吸收谱带蓝移的原因如下: 会发生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电子。例如C=O在基态时碳氧键极化成Cδ+=Oδ-,当n电子跃迁到π*分子轨道时,氧的电子转移到碳上,使得羰基的激发态的极性减小,即Cδ+=Oδ-(基态)→C=O (激发态)。所以,与极性溶剂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强度基态大于激发态。被极性溶剂稳定而下降的能量也是基态大于激发态。跃迁能量增加而发生吸收峰蓝移,如图2所示;溶剂对n→π*跃迁的另一个影响是形成氢键,例如羰基与极性溶剂发生氢键缔合的作用程度,极性强的基态大于极性弱的激发态,致使基态的能级的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级的能量下降较小,使吸收峰蓝移。 2.2.1.2溶剂极性对π→π*跃迁谱带的影响[2] π→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向红移。一般来说,从以环烷烃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红移10 20nm.增大溶剂的极性引起π→π*跃迁的吸收谱带红移的原因如下。大多数会发生π→π*跃迁的分子,其激发态的极性总是比基态的极性大,因而激发态与极性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其能量的强度,要比极性小的基态与极性溶剂发生作用降低的能量大。也就是说,在极性溶剂的作用下,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别变小了,因而要实现这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相应地小了,故引起吸收峰红移,2图可以加以说明。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有机化学的几个基本反应

重排 酮肟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重排生成烃基酰胺的反应。1886年由德国化学家.贝克曼首先发现。常用的贝克曼重排试剂有硫酸、五氯化磷、贝克曼试剂(氯化氢在乙酸-乙酐中的溶液)、多聚磷酸和某些酰卤等。反应时酮肟受酸性试剂作用,形成一个缺电子氮原子,同时促使其邻位碳原子上的一个烃基向它作分子内 1,2-迁移,其反应过程如下: 贝克曼重排是立体专一性反应。在酮肟分子中发生迁移的烃基与离去基团(羟基)互为反位。在迁移过程中迁移碳原子的构型保持不变,例如: 贝克曼重排反应可用于确定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工业上利用环己酮肟发生贝克曼重排,大量生-己内酰胺,它是合成耐纶6(见聚己内酰胺)的单体。 亲电取代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一种亲电试剂取代其它官能团的化学反应,这种被取代的基团通常是氢,但其他基团被取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亲电取代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之一.芳香烃的亲电取代是一种向芳香环系,如苯环上引入官能团的重要方法。其它另一种主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是脂肪族的亲电取代。 亲电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是烯烃的加成反应,是派电子与实际作用的结果。派键较弱,派电子受核的束缚较小,结合较松散,因此的作为电子的来源,给别的反应物提供电子。反应时,把它作为反应底物,与它反应的试剂应是缺电子的化合物,俗称亲电试剂。这些物质又酸中的质子,极化的带正电的卤素。又叫马氏加成,由马可尼科夫规则而得名:“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氢加在氢多的碳上”。广义的亲电加成亲反应是由任何亲电试剂与底物发生的加成反应。 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过程中,氢正离子首先进攻双键(这一步是定速步骤),生成一个碳正离子,然后卤素负离子再进攻碳正

高效液相色谱中溶剂效应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中溶剂效应理论 高效液相色谱是有机分析,特别是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而色谱峰峰形影响着化合物的定量和定性。在影响色谱峰峰形的诸多因素中,“溶剂效应”经常被忽视。本文是对高效液相色谱中“溶剂效应”的漫谈,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高效液相色谱已经广泛应用于有机分析,特别是药物分析工作中。分析工作者通常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流动相和仪器方法的选择上,忽视了溶解样品所用溶剂的重要性。高效液相色谱进样之前,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溶剂溶解样品。如果溶剂选择不当则会产生“溶剂效应”,使分析工作者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产生误判,影响分析结果。因此,了解“溶剂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掌握避免“溶剂效应”的基本方法对分析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 溶剂效应的概念 溶剂效应亦称“溶剂化作用”。指液相反应中,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反应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效应。可能造成色谱峰展宽、分叉、保留时间漂移、峰面积变化,双峰等现象。与此同时,较早洗脱的峰出现前沿或分叉,较晚洗脱的峰峰形正常【1】。 溶剂效应产生的原因 样品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中,当溶剂与流动相存在差异时,一部分样品溶解进入了流动相,一部分还留在溶剂里,造成色谱保留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溶剂强度 在反相色谱系统中溶剂强度的顺序为水(最弱)<甲醇<乙腈<乙醇<四氢呋喃<丙醇<二氯甲烷(最强)。溶解样品的溶剂强度大于该样品出峰时流动相强度,样品溶剂可以看成流动相的一部分,一部分样品溶解于溶剂中会被迅速洗脱出色谱柱,而一部分样品溶解于流动相,被流动相洗脱出,这样会造成色谱峰的展宽或者分叉【2】。图1是溶剂强度对色谱峰形的影响。

图1 溶剂强度对色谱峰影响[2] 图2是笔者采用AgilentZORBAX TC-C18色谱柱以乙腈-水(30:70)为流 动相,采用不同的溶剂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处理制备同一浓度的溶液,考察目标分析物的峰面积及峰高。 图2 不同溶剂溶剂效应对比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 反应条件或可逆符号打不上自己补上:)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1 2、乙醇、水、碳酸、乙酸中羟基氢原子的活泼性 O=O= CH3CH2—OH,H—OH,HO-C-OH(碳酸),CH3-C--OH中均有羟基, 由于这些羟基相连的基团不同,羟基上氢原子的活动性也就不同,现比较如下:

3、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它是取代反应中的一种。 CH 3COOH+C 2H 5OHCH 3COOC 2H 5+H 2O 实验装置图: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是本节知识的考点) 1、加药品的先后顺序:乙醇、浓硫酸、冰醋酸。 2、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吸水剂(使可逆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3、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可逆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注意:加热时须小火均匀进行,这是为了减少乙醇的挥发,并防止副反应发生生成醚。) 4、导气管伸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目的:防止受热不均引起倒吸。 5、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吸收未反应的乙酸和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之易分层析出。 6、不能用NaOH 溶液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因为NaOH 溶液碱性强促进乙酸乙酯的水解。 7、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的方法:加入浓硫酸、加入过量的乙酸或乙醇、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 4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浓硫酸 △

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比较 淀粉、纤维素水解实验的注意问题 (1)淀粉、纤维素水解都用H2SO4做催化剂,但淀粉用 20%H2SO4,纤维素用90%H2SO4,均需微热; (2)检验产物时,必须用 ...NaOH ........,才能用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进行检验。 ....溶液中和过量的酸 (3)淀粉是否发生水解的判断: 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反应和其水解最终产物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来判断淀粉是否发生水解和水解进行程度。 如淀粉没有水解,则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如淀粉已完全水解,则遇碘不能变蓝色;如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遇碘变蓝色,则说明淀粉仅部分水解。 有机化合物燃烧规律 有机化合物的燃烧涉及的题目主要是烃和烃的衍生物的燃烧。烃是碳氢化合物,烃的衍生物主要是含氧衍生物,它们完全燃烧的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题目涉及的主要是燃烧的耗氧量及生成CO2和H2O的量的问题。 设烃的通式为:C x H y,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通式为:C x H y O z 烃燃烧的通式:CxHy+(x+y/4)O2=xCO2+y/2H2O 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的通式:CxHyOz+(X+Y/4-Z/2)O2→xCO2+y/2H20 (1)比较有机物燃烧的耗氧量,以及生成的CO2和H2O的量的相对大小:根据上述两燃烧通式可归纳出以下规律: ①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取决于(x+y/4) 的值,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取决于x和y的值。还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_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知识点总结 第1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一、有机化合物的共性:熔沸点低、水溶性难溶、可燃性易燃烧 二、 甲烷(CH 4) 1. 存在 : 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坑道气(或瓦斯)的主要成分。 2. 物理性质 颜色 无色、状态 气体、气味 无味、密度 比空气小、溶解性 难溶。 3.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都不反应。 (1) 燃烧反应 实验现象:火焰明亮且成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2) 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②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现象:a.气体颜色变浅b.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c.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有关化学方程式: , , ③甲烷氯代物的性质 CHCl 3可做麻醉剂、有机溶剂 CCl 4 可做有机溶剂 第二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 烃: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氢化合物。甲烷是组成最简单的烃。 2、 甲烷的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特点: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 3、 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 (1) 每个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 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 )双键( )或三键( )。 (3) 碳原子之间可彼此以共价键构成碳链或碳环。 4、 几种常见的烷烃 二、同分异构现象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3. 规律: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数越多,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就越多。 4. 同分异构现象与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关系: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是导致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原因之一。 第2节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 第一课时 石油的炼制 乙烯 一、 石油 1. 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是由分子中含有不同数目碳原子的烃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平均来说,碳元素和氢元素在石油中的质量分数之和可达97%~98%。 2. 石油的炼制 CH 3Cl CH 2Cl 2 CHCl 3 CCl 4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状态 气体 油状液体 油状液体 油状液体 水溶性 难溶 难溶 难溶 难溶 名称 乙烷 丙烷 正丁烷 异丁烷 分子式 结构简式 组成通式

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及其形成原因

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及其形成原因 1概述在反相液相色谱中,死体积附近往往会形成一个或一些正的或者倒的色谱峰,这些色谱峰独立于样品而存在,可以统称这些色谱峰为系统峰。一般地,系统峰的产生与所使用的色谱柱,流动相添加剂以及起始有机相的比例有关。从经典色谱塔板理论出发,流动相经泵混合经由管路系统引入到色谱柱内,流动相内的所有组分,均会在固-液两相之间分配,直到平衡。而当样品或者其他与起始流动相组成比例不同的溶液被注入色谱柱的时候,色谱柱头部的各物质的分配平衡被干扰,每种物质的平衡状态被干扰之后再次回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系统峰,检测到的系统峰的种类与多少和采用的检测器的种类有关(如一些盐离子 在紫外检测器上无法被检测到,却可以被CAD检测器检测到)。如下图1所示,流动相为ACN:Water=4:96,添加剂TFA的浓度为0.1%,进样溶剂组成为ACN:Water=4.4:95.6,添加剂TFA的浓度为0.1%。图中的正负色谱峰即为典型的系统峰。 2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的影响因素如前所述,反相色谱系统中,系统峰的形成与色谱柱,流动相的组成特别是添加剂的种类以及浓度有关,此外配置样品的溶剂的组成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下图2A所示,流动相的组成为乙腈与纯水,

添加剂为1:1的1,5-二氯蒽醌与1,8-二氯蒽醌,进样溶液为与流动相比例相同的乙腈与纯水;图2B所示,流动相的组成为乙腈与纯水,进样溶液为1:1的1,5-二氯蒽醌与1,8- 二氯蒽醌溶液。 由上图2A与图2B,1,5-二氯蒽醌与1,8-二氯蒽醌在两张色谱图中互为镜像,此外区别还在与图2A与图2B中的两个色谱峰的峰面积的绝对值的差异。上述现象,亦可说明反相液相色谱系统峰的形成与流动相的组成以及样品溶剂组成之 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又如下图3所示,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系,流动相中还添加有另外两种添加剂,浓度分别为0.001 M,采用等度洗脱模式。该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多种添加剂存在的反相液相色谱 中系统峰变化的概况。 一般地,当我们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优先使用流动相溶解或者稀释样品,尽可能地减少由溶剂引起的一些不良的色谱现象(如溶剂效应等),此外也能够减小进样操作对于色谱平衡状态的干扰程度。但在医药工艺以及药物分析过程中,医药中间体以及终产品多含有酸/碱官能团,为了获得优异的色谱峰峰形,流动相中往往会添加有机酸碱添加剂甚至需要使用不同种类、不同pH的缓冲盐作为添加剂。由于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导致流动相的组成比较复杂,且各组成成分在色谱柱固定相以及流动相之间分配并达到平衡。

高一《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一、基本物质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写名称),分子式为,电子式为,结构 式为,空间结构为。 2、可以从石油获得的基本化工原料且可以做水果的催熟剂的是(写名称),其分子式 为,结构简式为,空间结构为。 3、可以从石油或煤中获得的基本化工原料是(写名称),其分子式为,结 构简式为,空间结构为。 4、生活中常见的有特殊香味的,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与水以混溶的 有机物是(写名称),俗名为。其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它的官能团是(写名称和结构简式) 5、生活中常见的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是(写名称),俗名为。 其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它的官能团是(写名称和结构简式)。 6、基本营养物质是,,。 7、葡糖糖和果糖的化学式是,它们属糖,它们互为体。 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是,它们属糖,它们互为体。 米的主要成分是,棉花的主要成分是。其化学式都可表示为,它们属糖,它们属于同分异构体吗?。 8、油脂包括和。它们分别是酯和酯。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9.毛发、皮、丝、酶的主要成分是。 10、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它的特征反应是 ①,②。 11、蔗糖水解条件是,水解产物是 12、淀粉的特征反应是,水解条件是,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 13、蛋白质的特征反应是:①, ②。水解的最终产物是。 14、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和。在碱性条件下 水解为和。后者水解反应也称为。

二、基本概念 1、烃:仅含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例如:苯分子组成中只有两种元素,所以它属于; 乙醇分子组成中有3种元素,所以它烃(填“是”或“不是”)。 2、同系物:结构,相差一个或多个原子团的物质。 例如:乙烷和丁烷都是烷烃,是烃,(填“饱和”或“不饱和”),分子中都是 C4H10、乙烷C2H6的分子组成相差了2个CH2原子团,所以乙烷和丁烷属于关系。(注意C2H4、C4H10不是关系)3、同分异构体:相同,不同的化合物。 例如:正丁烷CH3-CH2-CH2-CH2-CH3和异丁烷CH3-CH-CH3的分子式都是, CH3 但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即结构不同,所以正丁烷和异丁烷互称为 [说明:1、同系物分子式通式相同,结构相似,性质相似。 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不可能是同系物关系。反之,亦然。] 三、基本规律 1、烃类的密度都小于水,都难溶于水。[它们浮在水上] 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2、烃的衍生物中:①四氯化碳(CCl4)、溴苯(C6H5Br)、硝基苯(C6H5NO2)的密度大 大于水,且难溶于水。[它们沉在水底] 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②乙醇、乙酸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3、同系物碳原子数不同。碳原子数越大,沸点越高。例如:沸点比较:C5H10 C2H6 4、同分异构体中结构排列越规则(支链少,直线型),其沸点越高。 例如:沸点比较:正丁烷异丁烷 5、烃的燃烧通式: 四、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或 所的反应。 例如: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中,原子取代了碳原子上的原子。 再如:苯与液溴在三溴化铁做催化剂时反应,取代了苯环中碳原子上的苯与硝酸在浓硫酸催化、加热条件下反应,取代了苯环中碳原子上的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_______________跟其它________或__________直接结合生成新的 化合物反应。

溶剂对反相液相色谱中峰形影响-JXF

溶剂对反相液相色谱中峰形影响 Solvent effect the HPLC performance in 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忆峰(Yvan Lee) -201405-Sino 摘要:随着分析仪器的不断更新,HPLC在常规分析工作中担任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中反相色谱的高性价比及通用性,一直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占较大的比例。关于色谱洗脱条件的筛选,建立,许多文献集中在流动相与色谱柱的调整,而样品溶剂相关的文章则较少。笔者以实际工作经历中发现不同溶出介质对色谱峰形的影响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就样品溶剂对反相液相色谱中峰形的影响进行了一个的归纳与总结。并对其中的机制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 体外溶出;HPLC;溶剂效应;峰形异常;缓冲容量;表面活性剂;离子对试剂;方法开发 Abstract: As the analytical apparatus developing, HPLC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important, and 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plays a big role for its cheaper and suitability. There are lots articles about setting the HPLC method focus on Mobile phase and column screening, but little on diluent. The author summaries some influences of sample solvent in 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daily experiments and references. Some mechanisms ar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also. Keyword: Dissolution; HPLC; solvent effect; abnormal peaks; buffer capacity; surface active agent; PIC; method development 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其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分析快速等优点被广泛的使用在食品,化妆品,药品,石油化工,地质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HPLC按色谱柱填料的性质又分为反相色谱,正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空间排阻色谱,手性色谱等[1]。其中反相色谱由于其普适性原因占到了HPLC分析中大部分。 色谱分析者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色谱峰型异常的问题。这一般可以归结为峰过载,色谱柱柱头筛板堵塞,色谱柱损坏,系统死体积增大,二次保留,溶剂效应等[2]。当出现色谱峰峰形异常时,进一针低样本量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2、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化合物,它们属于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有机物烷烃烯烃苯通式CnH2n+2CnH2n代表物甲烷(CH4)乙烯(C2H4)苯(C6H6)结构简式 CH4CH2=CH2或(官能团)结构特点单键,链状,饱和烃双键,链状,不饱和烃(证明:加成、加聚反应)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证明:邻二位取代物只有一种),环状空间结构正四面体(证明:其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有机溶剂,化工原料 3、烃类有机物化学性质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甲烷 1、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性质比较稳定。 2、氧化反应(燃烧)注: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

3、取代反应(条件:光;气态卤素单质;以下四反应同时进行,产物有5种)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注意事项:①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②反应能生成五种产物,四种有机取代产物都不溶于水,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是液体,三氯甲烷称氯仿,四氯甲烷可作灭火剂;产物中HCl气体产量最多; ③取代关系:1H~~Cl2;④烷烃取代反应是连锁反应,产物复杂,多种取代物同时存在。 4、高温分解: 乙烯 1、氧化反应 I、燃烧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伴有黑烟)II、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C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 2、Cl 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一氯乙烷的简称)CH2=CH2+ H2OCH3CH2OH(工业制乙醇) 3、加聚反应 nCH2=CH2(聚乙烯)注意:①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九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目的: (1)学习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紫外光谱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不同极性溶剂对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带位置、形状及强度的影响。 (3)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跃迁类型有:σ→σ*,n→σ* ,n→π*,π→π* 四种。在以上几种跃迁中,只有π-π*和n-π*两种跃迁的能量小,相应波长出现在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光区,且对光的吸收强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共轭体系的电子结构。随着共轭体系增大,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作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紫外光谱中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如有C=C、C=O、NO2、苯环等。含有生色团的化合物通常在紫外或可见光区域产生吸收带;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称为助色团,如OH、NH2、OR、Cl等。助色团本身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不产生吸收带,但当其与生色团相连时,因形成n→π*共轭而使生色团的吸收带红移,吸收强度也有所增加。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外因是指测定条件,如溶剂效应等。所谓溶剂效应是指受溶剂的极性或酸碱性的影响,使溶质吸收峰的波长、强度以及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或极性溶剂分子的偶极使溶质分子的极性增强,从而引起溶质分子能级的变化,使吸收带发生迁移。例如异丙叉丙酮的溶剂的溶剂效应如表1所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K带红移,而R带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作蓝移或紫移)。这是因为在极性溶剂中π→π * 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吸收波长红移(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如图(a)所示;而n→π * 跃迁所需能量增大,吸收波长蓝移(向短波长方向移动),溶 剂效应示意图如(b)所示。 图1 电子跃迁类型 σ π * σ * n π?

溶剂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影响

溶剂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影Ⅱ向 摘要介绍1溶剂对反应速率反应历程竞争反应产物比例和选择性的影 在有机化学中,大多数反应是在溶剂中进行的,溶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合成中如何有效的使用溶剂,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可以把溶剂分为 质子溶剂、极性非质子溶剂非极性非质子溶剂三种。同一反应使用不同的溶剂,反应效果相差 甚大。例如,1一溴辛烷和氰化铺可以发生取代反应,但是如果简单地把1 溴辛烷和氰化铺的水溶液混在一起,既使于100 C回流两个星期也不反应。这是因为溴代烷不溶于水,底钧不能 接触试剂,因而不发生反应}如果用醇类做溶剂,反应虽可以进行,但反应速率很慢,产率低;若 改用DMF作溶剂.其反应速度比以醇作溶剂时快10 倍。可见溶剂,对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 不仅如此,溶剂对反应历程、竞争反应产物比例立体化学选择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l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1 溶剂对离解反应的影响 当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时,溶剂和溶质之间就会产生持殊的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包括:库 仑引力、色散力感应力、氢键和电荷的传递作用等。不同的溶剂知溶质之间产生的作用力也有 区别,由于这些作用力的存在,使溶质改变原来的状态成为溶液对于在溶剂中进行的反应,溶剂的改变,必然强烈地影响反应物和过渡态的稳定性,强烈地影响反应过程和反应速度.影响反应的活化能。 在所有涉及离子的反应中,极性溶剂对参与反应的离子都有很大的稳定化作用。溶剂的离 子化能力主要决定于质子溶剂的给质子能力和极性非质溶剂的给电子能力。在气相中没有溶 剂的离子反应是高度活泼的,反应一般按自由基历程进行。例如:在气相中,HC1离解为自由基只需要430.95kJ/tool,离解为离子需要1393.27kJ/tool,而HC1在极性溶剂中极易离解。又如 叔丁基溴在溶液中离子化疑需要83.68kJ/tool的能量.而在气相中离子化则需要836.8kJ/ mol的能量,二者相差10倍。由于极性溶剂如水和乙醇能有效地溶剂化和稳定化离子,因此能 降低离解反应的活化能,促进离解反应的进行。而在非极性溶剂如苯和环已烷中离子不能很好的溶剂化,因此离解反应需要较大的活化能。因而阻碍离解反应的进行。 1.2 溶剂对取代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效应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根据溶剂效应理论概述如下:①对过渡态涉及电荷 的产生与集中的反应,提高溶剂的极性将促进反应的进行;②对过渡态涉及电荷的消失与分散 的反应,提高溶剂极性将压抑反应的进行。 对于按s l历程进行的反应,增加溶剂的极性和离子化能力(如使用质子溶剂)反应速度 显著增大。因为溶剂的极性有利于碳正离子的形成,溶剂极性越大,电离作用越大,对反应越有利。 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进行的s l反应,反应速度较慢.因为反应中的碳正离子形成时,需 要吸电子溶剂的“帮助”才能使c—x键异裂,而极性非质子溶剂是给电子的,无助于反应物的价键的异裂,因而影响s 1反应的反应速率。 对于按s 2历程进行的反应有三种情况:在第l类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电荷相等,但在过 渡态时有电荷分散.溶剂极性对反应速度有微小的影响,降低溶剂极性对反应略微有利。在第 类中,由中性反应物变为离子型产物.过渡态中有电荷产生.溶剂极性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极 性越强,对反应越有利。在第1V类中,电荷变化情况与第1I类相反,溶剂的极性使反应速度减 小,极性越大.对反应越不利 对于亲电取代反应.s 1历程为离子型历程,中间体为负离子。溶剂的极性有利于碳负离子 的形成,所以增加溶剂极性或离子化强度能使反应加速。二级历程不涉及离子.溶剂对se2(前

溶剂效应图解

溶剂效应图解 图解很好! 其实是样品,样品溶剂,流动相和固定相综合作用的关系.当样品在样品溶剂中的相对溶解度大于在流动相时(可以理解为样品溶剂的洗脱能力大于流动相),样品就更喜欢在样品溶剂中,并很想随之流动.但同时与固定相的强作用只能使之形成追赶样品溶剂的效果.最终导致前延峰或裂峰的出现.(如图2:高溶解性溶剂).但当样品与固定相作用很弱时,大部分样品可能会赶上样品溶剂,但又由于与固定相的弱作用,导致其不可能与样品溶剂同时流出,最终导致拖尾峰的出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般反相色谱中要用低有机相(比流动相低)溶解样品的原因!其效果就如图1:低溶解性溶剂 样品溶剂效应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峰形变差。样品溶液的组成与进样体积很可能就是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 问题 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此种强溶剂效应的例子在图10-1A中可见。此处的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

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见图10-1B。 解释 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 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在图10-2A中, 使用一根短柱,和5U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U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从2.1降到1.5(如图10-2B),分离度为2 或更大是评估一个完善方法的一个必要参数,也是每天方法的验证参数,1.5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离度,任何一个方法或一根柱子都必需满足这个条件,当进样为一倍时,也就是10UL时,分离度更一步降低,此方法就不行了 尽量用流动相去溶解样品,如果样品在流动相中溶解性差不得不用强溶剂溶解,那就尽量减少进样量。

HPLC溶剂效应

样品溶剂效应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峰形变差。样品溶液的组成与进样体积很可能就是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 问题 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此种强溶剂效应的例子在图10-1A中可见。此处的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见图10-1B。 解释 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 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在图10-2A中,使用一根短柱,和5U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U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从2.1降到1.5(如图10-2B),分离度为2或更大是评估一个完善方法的一个必要参数,也是每天方法的验证参数,1.5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离度,任何一个方法或一根柱子都必需满足这个条件,当进样为一倍时,也就是10UL时,分离度更一步降低,此方法就不行了

溶剂峰

未用流动相溶解的样品

溶剂峰还是会有点的。 流动相也出峰的,基线就是稳定流速下的流动相通过检测池的吸收度,即流动相中各物质的混合吸收度。理论上来说,只要进入检测池中的物质浓度发生变化,吸收即会发生变化。因此当你进样时,由于单位时间通过检测池的流动相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吸收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你的色谱图中的表征就是出峰了。这也就是通常液相色谱中的死保留时间或死体积的表征。当然,该吸收峰的大小,时间应该与你所用的流动相组分,柱填料,检测波长相关。使用低波长检测条件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水是有吸收的,特别是非超纯水,通常表现为一个倒峰。 进样后的管路与与进样前平衡的管路是有一段分开的,而在这一段里的流动相成份与其他相比相对封闭,只在进样后流入系统,其成份就会与管路其他部分有偏差,成分的偏差就会造成有吸收差异,并且进样后还加入了样品里的溶剂,(溶剂相比于样品出峰很早),就有了溶剂峰,这个溶剂峰不仅包括了样品溶剂还有原先管路里溶剂。 流动相和稀释剂选择的时候一般就要求使用在检测波长没有响应或响应很低的试剂,比如使用UV检测器的时候一般是乙腈/甲醇;操作中空白进的就是稀释剂,本身不会出峰的; 不过只要进样就会有系统峰出现,和使用什么溶剂没有什么关系;出峰时间很早,基本上不会有更早的峰了(死时间); 只要是梯度,一般在梯度回到起始比例平衡系统的时候也会有系统峰;任何物质都不应该在这之后出峰;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遇到的问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2316106.html,/knowledge/d311729.html 高效液相色谱基线的各种问题 L、基线漂移 原因解决方法 1、柱温波动。(即使是很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基线的波动。通常影响示差检测器、电导检测器、较低灵敏度的紫外检测器或其它光电类检测器。) 1、控制好柱子和流动相的温度,在检测器之前使用热交换器图 2、流动相不均匀。(流动相条件变化引起的基线漂移大于温度导致的漂移。) 2、使用HPLC级的溶剂,高纯度的盐和添加剂。流动相在使用前进行脱气,使用中使用氦气。 3、流通池被污染或有气体 3、用甲醇或其他强极性溶剂冲洗流通池。如有需要,可以用1N的硝酸。(不要用盐酸) 4、检测器出口阻塞。(高压造成流通池窗口破裂,产生噪音基线) 4、取出阻塞物或更换管子。参考检测器手册更换流通池窗。 5、流动相配比不当或流速变化 5、更改配比或流速。为避免这个问题可定期检查流动相组成及流速。 6、柱平衡慢,特别是流动相发生变化时 6、用中等强度的溶剂进行冲洗,更改流动相时,在分析前用10-20倍体积的新流动相对柱子进行冲洗。 7、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品质溶剂配成 7、检查流动相的组成。使用高品质的化学试剂及HPLC级的溶剂 8、样品中有强保留的物质(高K’值)以馒头峰样被洗脱出,从而表现出一个逐步升高的基线。 8、使用保护柱,如有必要,在进样之间或在分析过程中,定期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9、使用循环溶剂,但检测器未调整。 9、重新设定基线。当检测器动力学范围发生变化时,使用新的流动相。 10、检测器没有设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10、将波长调整至最大吸收波长处 M、基线噪音(规则的)

有机合成中展开剂的选择

(一)有机合成中展开剂的选择 做有机合成时走板子是常有的事,展开剂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液相色谱法中,按分离原理分类,液固色谱法属于()。 A、分配色谱法 B、排阻色谱法 C、离子交换色谱法 D、吸附色谱法 2. 在高效液相色谱流程中,试样混合物在()中被分离。 A、检测器 B、记录器 C、色谱柱 D、进样器 3. 液相色谱流动相过滤必须使用何种粒径的过滤膜? A、0.5μm B、0.45μm C、0.6μm D、0.55μm 4. 在液相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可以进行如下哪些操作? A、改变流动相的种类或柱子 B、改变固定相的种类或柱长 C、改变固定相的种类和流动相的种类 D、改变填料的粒度和柱长 5. 一般评价烷基键合相色谱柱时所用的流动相为() A、甲醇/水(83/17) B、甲醇/水(57/43) C、正庚烷/异丙醇(93/7) D、乙腈/水(1.5/98.5) 6. 下列用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器,()检测器不能使用梯度洗脱。 A、紫外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D、示差折光检测器 7.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色谱柱的长度一般在()范围内。 A 、10~30cm B、 20~50m C 、1~2m D、2~5m 8. 在液相色谱中, 某组分的保留值大小实际反映了哪些部分的分子间作用力() A、组分与流动相 B、组分与固定相 C、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 D、组分与组分 9. 在液相色谱中,为了改变柱子的选择性,可以进行()的操作 A、改变柱长 B、改变填料粒度 C、改变流动相或固定相种类 D、改变流动相的流速 10. 液相色谱中通用型检测器是() A、紫外吸收检测器 B、示差折光检测器 C、热导池检测器 D、氢焰检测器 11. 在环保分析中,常常要监测水中多环芳烃,如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应选用下述哪种检波器 A、荧光检测器 B、示差折光检测器 C、电导检测器 D、吸收检测器 12. 在液相色谱法中,提高柱效最有效的途径是() A、提高柱温 B、降低板高 C、降低流动相流速 D、减小填料粒度 13. 在液相色谱中,不会显著影响分离效果的是() A、改变固定相种类 B、改变流动相流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