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最新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最新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1.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如在教学《小学生活开始啦》一课时,以“小熊上学的故事”导入,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注意的行为讲出来,让学生在听、讲、议中,知道小熊的行为是不对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和上幼儿园不一样了,明确小学生应该做什么。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让校园更美好》一课时,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校园里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在课中,通过“金点子行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析、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美好。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该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如在教学《快乐的国庆节》这课时,设计用彩笔画出你心中祖国,

让学生将自己平时看到的、感受到的祖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学生们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画,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如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在分组调查花木种养情况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花木的管理、生长情况。每组派一人作记录,调查回来后,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并把写好的建议交给所属地区的管委会和校长室。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合理教学思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易凡)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5:1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作者:金雷[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课程资源要生活化,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要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爸爸妈妈及亲人关爱自己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家中找来一张张温馨而又快乐的全家福照片制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张张照片,请学生自己谈谈当时全家人在一起时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庭的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生动而又真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 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边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行人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他为什么朋友多》,在“说说你的朋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你是谁的好朋友?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只有关爱他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宽容大度的同学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西侧的现河污染较为严重:河上游有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常见烂菜叶、枯树枝;河水呈黑绿色,散发着腥臭味,让人避而远之。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我们联系现河管委会,开展了“现河清清”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上游水库这一段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小区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只有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多篇)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均田小学三年级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成长。本册教材划分为三个单元:《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地成长》、《我的成长与家庭》,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

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内容来源好 )《我和我的同学》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他为什么学习这样好》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小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认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教材实质 这学期,我认真《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材料,进一步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具体的课例带来了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二、利用集体备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

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校园文化重建,把新《守则》、《规范》上墙,并设置一些富有教育内涵、学生易于接受的固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1)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成长。本册教材划分为三个单元:《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地成长》、《我的成长与家庭》,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对之上有问题的孩子特别计划。对于某些班级特别的孩子,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班主任经过几次交流,让班主任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他为什么学习这样好》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 动总结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工作总结李丽红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正确处理同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内的横向联系;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增进校内外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课前做好准备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请教父母、查阅书报、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收集了各种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查阅收集的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认识,为课堂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展示、资源共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采访、调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亲身体验,可增加

学生的感性认知,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3、课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的公益劳动,打扫学校公共场所,清洗拖把池,冲洗厕所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上街跟清洁工人一起打扫马路,捡垃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道理,明白劳动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爱劳动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灵美。通过课前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后开展自主实践 在品德与社会课后,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少先队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活动,搜集各方、谚语或组织收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社会调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有关的思想观点、知识和行为要求。 2、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化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 【摘要】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三、榜样学习,浸润生活;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正文】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能力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回归生活,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呼唤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那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各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左邻右舍》教学反思: 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培养,在提高培养中生活。通过图片出示,再与现实情景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和感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怎样友好地与邻居相处。由于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浅显易懂,因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热情高,潜力大,效果好有利于教学目标。 2.《理解与尊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懂得互相尊重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将学生分组进行排练和表演,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选题,然后在表演过程中明理升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和邻居和睦相处,学会理解他人,钱让他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达到道德行为目标。 3.《邻居有难我帮忙》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学习中本课要求学生建立友好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有利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同时对友邻、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影响。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教材以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图片来说明邻居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使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引导学生逐步成为有爱心的人,当自己身边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力所能及的关爱他人。 4.《身边的规则》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规则来源于我们生活中,怎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规则的概念呢?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让学生总结出要想让游戏顺利地进行,必须讲规则。这样处理,将生活实际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然后我紧紧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将规则明朗化,细致化。潜移默化的使规则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头。理解游戏中规则的必要性,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增强了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引出规则→了解规则→寻找规则→制定规则→拓展规则”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 校纪律。 6.《自觉遵守规则》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了无论对于我们小学生还是成人,规则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向大家学习过的,如果没有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在社会生活中,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7.《说说你的难事》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通过和强者的对比,感受到自己也是生活的幸运儿,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初步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8.《做生活中的勇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知道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面对困难时没有思想准备,或者没有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在挫折面前勇于面对,能够锲而不舍地前进,排除障碍,才能克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

学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新的学科新的挑战,在新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让王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精选】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篇

【精选】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篇,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篇1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品德与社会教学老师工作总结归纳

品德与社会教学老师工作总结归纳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按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概述 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施行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思想品德、社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讲座。积极开展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积极参与课程的新教材辅导,并在实验中整理经验,发现问习题。 二、获得的成绩与经验 ⑴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⑵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

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别人,遇事互相辞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别人,遇事互相辞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⑷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节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省,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节俭节约的好孩子。 ⑸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习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开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泼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科技造福人类1教学反思 浙教版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科技造福人类 情景说明 《科技造福人类》一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美好的生存环境》中的第一块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以电的出现后家用电器的广泛运用和塑料的发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方便。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懂得科学技术具有为人类造福的无穷力量,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在备课过程中,本人基于一节课只有35分钟的教学时间和想在电器这一块融入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专研,献身精神,希望借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意对科学研究的好奇、热爱之情。于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重组。将塑料的发明这块内容留于课外。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从校园里,教室里进行“电器大搜索”,初步感受科技造福人类 课伊始,我请学生谈谈此刻坐在多媒体教室与普通的教室相比有什么好处?目的是借学生生活的校园里,教室里电器的广泛应用以及带来的好处中感受到科技进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让我意外的是,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不知道是借班上课没有和孩子们事先的感情交流还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太喜欢发言或者是我的话题设计有问题。课堂有些沉闷。学生1说:“我们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非常的概括且理性的回答。赶紧叫了第二个学生。这个孩子说:“电脑里有生动的动画效果,能更吸引我们,增加我们学习的兴趣。”我启发学生说说电脑还有别的什么用处,然而我再也没有看到学生举手。这种不安的安静让我差点僵在讲台上。怎么回事,这些都是城镇的孩子难道对电脑这么陌生。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我很快地进行了小结:刚才我们说的电脑电灯之类的电器,我们都称之为科技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科技造福人类,然后板书课题。 第二板快:从交通工具上展开联想比较,理解科技造福人类。 设计话题:到一个较远的地方,走着去和坐火车去有什么不同?有的说坐火车去,坐在柔软的坐垫上,可以看窗外的风景,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有的说走路的话,非常吃力,走不了多久就气喘吁吁的,而做火车速度又快又舒服。小结交通工具,特别是火车的出现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三板块:从家用电器的应用上,正面论证科技能够造福人类 设计话题:随着电的发现,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人类进入到了电气时代。到现在我们还享受着电为我们带来的方便。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都有什么家用电器,为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这个时候,学生列举的实例比较多,大部分从自己的切身体会电器带来的方便来说,比如消毒柜、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学生发言也开始热烈起来了,班级里有一种流动的热情。老师小结: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的发现,掌握,使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 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 下: (3)2011年机器人竞赛首次普及到农村学校,我辅导的两名学生过 关斩将,依次获得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和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家务之间的关系,虽然我在家是一名家庭主妇,但我 家的家务活不是我干得最多,有很多时候跟女儿去看病也只能由丈夫陪 着去。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 作做好。像"我们是新世纪雏鹰"文艺晚会,我负责训练司仪的工作,而 这次晚会也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 第二,创设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努力搞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是 我这个总务主任有不可推懈得责任,我们的学校比较大,对校园环境卫生 的整治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本学期开学初,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 生的年龄特点,我首先把校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包干给各班负责。每天,我都要在校园的各个卫生包干区进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经过我 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面貌良好,给上级领导和来宾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其次,进一步搞好学校的绿化工作。平时我组织人员定期给 学校绿化带进行除草,花草树木进行施肥、除虫、浇水,有时我自己利用 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亲自来干。

随着孩子在幼儿园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时间的逐渐增长,到了大班,集中活动时间已经从小中班的15—20分钟延续到了三十分钟左右,并活 动中更加注重动静交替,注重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学上课时间规 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 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在集体活动时间的 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让孩子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 一、思想工作方面 《好大一个家》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 单位《心中有故国》中的第一课,它包罗故国有多大、我们都是一家人 两个主题。我说的是第一个主题-故国有多大。它包罗故国的领土、国 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故国的教育,较好地表现了 课程的综合性。课本以中国行政区图和笔墨先容相联合的情势出现,课 本所提供的每一组质料:(中国行政区图、两段笔墨资料、舆图周边的 四幅小图和右下角小男孩的话),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干知识,通 过差另外方法,相识我的海疆领土,知道我国幅员广阔,为故国感触自大。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 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