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治理编制说明-全国信息安全

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治理编制说明-全国信息安全
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治理编制说明-全国信息安全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

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13年,经国标委批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研究制定《信息安全技术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国标计划号:20141137-T-469。该项目由国家信息中心负责牵头研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雁联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乾云启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未信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信灵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标准文本已经过多次征求专家意见,标准名称调整为《信息安全技术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二、任务背景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WIFI的广泛铺设、4G 时代的开启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以及IT业云计算、虚拟化技术、远程桌面技术的应用为移动办公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政府政务办公、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已成为移动办公的紧迫需求。政务部门办公人员更期待摆脱时间和空间束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业务处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作为一种灵活的、电能消耗极少的低碳办公模式将成为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趋势。IDC 预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应用功能的增加,移动办公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许多专业人才将其应用于工作中,IT分析师预计2015全球将有13亿雇员应用移动办公,——占全球总劳动力的37.2%。但同时,由于移动办公的特性,也给电子政务带来了信息外泄、网络瘫痪等安全风险。

美国移动办公的快速兴起是基于大公司主导和应用,从而带动整个美国都向移动办公的模式进化。美国移动办公的前提是信任,大公司充分相信那些在分公司只需要偶尔去办公室工作的人的工作态度和效率。美国公司使用的是专业的办公软件平台——企业社交平台,大公司在总部之外只需要设置一个安装着全套虚拟办公服务的地点,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那个分部的人力作用。美国SOHO 的发展是对大生产、大服务、大消费经济模式的一种微调和深化。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关于移动设备

安全状态的报告,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 2013年发布了NIST SP 800-124: 2013 企业移动设备安全管理指南:功能要求、NIST Draft SP 800-164: 2013 移动设备硬件层次安全指南、GAO-12-757 更好地实施移动设备安全控制,对移动设备的安全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英国沃达丰公司的研究表明,截至2011年底,43%的企业接受了移动办公,随着4G服务的推出,超快的网速使得许多公司、单位、企业乐于投资移动办公,诸如手机、智能手机、移动设备等,尽享快速的数据传输、可靠的网络连接和更多的应用功能。Good Technology公司的研究表明,93%的员工有在工作中至少离开办公室一段时间的情况,如果他们拥有移动设备,能够连接上网,这样就可以有效利用工作时间,比如他们可以在外出中,或在另一座城市完成当日的工作。伦敦奥运会期间,移动办公极大地改善了业务连续性。据伦敦商会统计,奥运会期间,500万工作人员中约有150万人在家工作,极大地缓解了交通压力,也使他们免受通勤上班的辛劳,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球无线互联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日本,专门制定了“无处不在”(u-Japan)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政策则不仅要保持有线网络的发展,而且要发展无线网络,如移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LAN),数字化广播系统和传输网络。日本的3G、4G、NFC和二维码非常发达,1亿多人口有4000万人使用3G 服务,日本企业和政府部门纷纷在建立专门的手机网站。手机上网在日本已经成为应用的主流。

据思杰公司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89%的企业都将采用移动办公的工作方式,目前有24%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全面部署了移动办公,另有38%将扩大移动办公的部署规模;还有21%的受访者表示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实现移动办公。这也就意味着移动办公市场从2012年的24%迅猛上升到8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6%。据这份报告显示,北美地区的移动办公市场较为领先,90%的企业表示已经部署或正在扩大部署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紧随其后的是中国(85%),之后则是巴西、印度、英国、法国和德国,其百分比都超过了70%。

但是根据2010年趋势科技针对美国、英国、德国与日本1,600位企业终端使用者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员工对公司整体安全状况的态度既不够谨慎,也显得矛盾。多数员工在上班时间流连社交网站,甚至有十分之一员工曾经躲避公司的

安全措施,以存取某些管制的网站。大约50%的受访者坦承曾经透过(不安全的)网页式邮件帐号传送公司内部信息。美国与英国的使用者比日本的使用者容易承认自己曾泄漏公司机密信息,他们也承认知悉何种类型的公司信息属于机密。

中国的移动办公经历了离线式移动办公、VPN有线移动办公、无线移动办公三个阶段,CDMA和GPRS移动通讯技术的出现为移动办公带来了质的飞跃,移动办公才正式进入了无线时代。近年来,随着各种移动厂商产品的出现,电子政务领域也面临强烈的移动办公需求,我国逐步认识到移动办公安全规范对于加强政务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作用。我国急需在分析我国现有移动厂商产品、移动办公实际需求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信息安全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推荐性标准,提出我国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整体安全框架,切实落实对于移动终端、网络传输、移动接入、服务端安全的相关技术要求,为移动政务系统及其安全体系的运行管理和评估提供标准支撑,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建设的标准化。

三、编制原则

基于调研事实:标准的编制以对国内外移动办公标准或规定的文献资料查阅为基础,以对国内外相关移动办公产品的功能与性能调研情况为基础。

准确理解分析:为了保证对基础材料的准确理解,标准编制组对国内不同行业尤其是政府移动办公应用情况和技术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尤其对其安全架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具备远瞻指导: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标准编制组从最易理解的工程角度将移动政务系统进行分解,结合安全风险描述其安全框架,力求每部分内容可行可落地,对于不同业务的移动政务系统具有统一的指导性。

搭建原型验证:为了验证标准文本的准确、可行与可落地,标准编制组以标准中的安全框架为基础,选择文本中增强要求采用移动终端+VPN认证+虚拟化前置+服务端组合搭建了移动政务系统原型,切实进行移动办公的体验,并结合体验效果迭代调整标准内容。

四、主要工作过程

1、2013年10月,《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编制任务正式下达,我单位在原标准草案V1.0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子政务移动办

公的方法和安全技术。对国际国内移动办公相关标准、国内移动办公相关产品、国内相关移动办公方案进行调研,完成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2.0版本。

2、2014年5月16日下午,我单位组织了该标准的启动及工作研讨会。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任卫红研究员、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杨光华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赵勇副教授、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张宝峰、联想集团陈重、中国电信集团杨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黄敏、山东乾云启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张辉、北京瑞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刘文杰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对《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2.0版本进行了充分讨论。会后形成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3.0版本。

3、2014年7月25日,我单位组织召开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专家研讨会”。会上,专家组对《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3.0版本进行了讨论,提出需进一步明晰移动终端、安全框架等概念、范围,以及标准内容结构。会后编制组进行认真修改,完成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4.0版本。

4、2014年8月开始,我单位开展研发移动政务办公系统原型的工作,对照标准增强要求完成由移动终端、VPN隧道、虚拟化平台、服务端共同组成的原型实践工作,实现了移动应用和数据仅在移动终端显示而不落地,通过VPN加密隧道传输,并通过虚拟化平台的应用前置访问服务端应用。

5、2014年10月,结合移动政务系统原型修改的《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V4.0.1版本完成。标准编制组多次邀请了国家信息中心内部精通信息安全VPN、CA认证、虚拟化领域的相关博士进行文本内容的探讨与分析,同时也邀请并听取了部分移动厂商的意见,形成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V4.0.2版本。

6、2015年1月8日,我单位再一次组织召开《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4.0.2版本的研讨会,同时为专家组演示了移动办公系统原型。会上专家组结合原型针对该4.0.2版本提出“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提法应替换为“移动政务系统”,并且应加入说明安全模型的特定条件。会后编制组认真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了调整,将标准名称改为《移动政务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并在文本中加入了移动政务系统安全风险因素的分析,以提高标准的落地性。

7、2015年3月27日,我单位组织召开《移动政务系统安全技术规范》草案V5.0版本的研讨会。会上专家组讨论了“移动政务系统”与“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区别,以及标准文本的前置条件--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风险表达方式。专家组认为,标准名称为“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更符合本标准的目的和实际内容,并且安全风险的表达应更简洁明确。会后编制组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了名称调整,并重新调整了系统安全风险的描述方式,形成《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6.0版本。

8、2015年5月份至6月份,安标委工作组单位包括上海三零卫士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绿盟科技公司、北京江南天安科技有限公司、解放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等对《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6.0版本进行了投票工作,四家单位均赞成6.0版本内容,同意该版本提出的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框架和安全要求,没有提出大的修改意见,具体意见包括运行环境隔离时的防截屏、身份认证的生物识别特征、移动应用支撑与固定办公系统的前后逻辑有误、个别语句的描述或编号不正确等。编制组在认真梳理后,采纳了67%的工作组反馈意见,对6.0版本进行了调整,形成《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五、主要内容

本标准基于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风险,提出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框架,规定了移动终端安全、信道安全、移动接入安全、服务端安全应满足的基本技术要求,其中,增强要求可根据政务系统安全要求选择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设计、产品研发、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也可作为对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进行安全测评的依据。非涉密电子政务系统自身的安全防护按照国家等级保护相关规定执行,涉密电子政务系统的移动办公按照国家保密局的规定执行。

基于对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技术框架应包括移动终端安全、信道安全、接入安全和服务端安全四部分,涵盖了对移动终端、信道、接入和服务端的具体安全技术要求,如下图所示。

(1)移动终端安全:移动终端在基本配置上应根据政务办公系统的安全级别支持如下安全客户端的安装和运行,包括VPN客户端、MDM客户端、MAM客户端和MCM客户端等,支持软硬件形式的数字证书的安装与使用,具备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存储、安全防护、运行环境隔离等安全功能。

(2)信道安全:通过构建VPN隧道满足移动终端从公共无线网接入政务办公网络的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3)接入安全:在政务办公网络边界侧构建接入区,以满足移动终端安全接入要求,以及与政务办公网核心服务区的安全隔离。接入区在基本安全配置上包括接入认证网关、MDM平台和应用前置,以支持移动设备的接入认证、安全管理、以及后台政务办公系统的安全隔离和前置功能,如虚拟化前置、页面适配、接入区与核心区的数据交换等。

(4)服务端安全:在政务办公网的核心服务区加强对移动应用和移动数据的安全控制管理,基本安全配置包括对移动应用进行控制管理的MAM平台、对移动内容进行控制管理的MCM平台。

标准针对上述安全框架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做了细化的安全技术要求。

六、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该标准是一种规范要求,用于指导组织的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及其安全体系的设计、研发、实施和运行管理,也可作为对移动政务系统进行安全测评的依据,旨在通过该规范,保障移动办公的安全,使得组织移动办公的安全目标和业务目标一致,为治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带来移动办公的价值。标准通过了编制组严格按照其文本要求搭建原型的检验,测试者充分感受了在安全条件下移动办公的便利性。

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

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目前国际并无专门针对政府移动办公的安全标准,甚至没有对于移动办公的系统安全描述;再者由于我国政府办公的特殊性,该标准没有采用国际相关标准。

八、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该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

九、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尚无。

十、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

建议该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十一、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该标准的宣贯和应用应重点放在负责组织信息安全的决策层,以及与标准安全要求相关的移动生产厂商。

十二、其他事项说明

无。

标准编制组

2015年6月18日

浅谈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_单松

INTELLIGENCE 科技天地 浅谈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单松 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拓展而不断涌现。病毒传播、黑客入侵、网络犯罪等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如何构建企业级的信息安全体系,保护企业的利益和信息资产不受侵害,为企业发展和业务经营提供有力支撑,为用户提供可信的服务,已成为各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 (一)防病毒 随着计算机媒体的不断出现,电子邮件、盗版光盘、压缩文件、上载下载软件等已经取代软盘,成为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途径,而且也使计算机病毒的寄宿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世界上计算机病毒现已达5万多种,并且还在以每月300多种的速度增加,成为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病毒的防范: (1)隔离法,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信息共享和传递,这一优点也给病毒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条件,使病毒很容易传播到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若取消信息共享而采取隔离措施,可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但此方法是以牺牲网络的最大优点来换取,因此只能在发现病毒隐患时使用。 (2)分割法,将用户分割成不能互相访问的子集,由于信息只能在一定的区域中流动,因此建立一个防卫机制,病毒不会在子系统之间相互传染。 (3)选用高效的防病毒软件,利用防病毒软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监测和清除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 (4)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防病毒软件不同于其它应用软件,它不具备主动性,需要实时追踪新的病毒,因此要不断更新病毒样本库和扫引擎,这样才能查,杀新的病毒。 (二)防火墙 防火墙技术是抵抗黑客入侵和防止未授权访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目前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安全策略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防火墙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可有效地保证网络安全。它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可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它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活动,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 (三)网络入侵检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攻击方式也不断翻新。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单纯的防火墙技术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和弱点,许多攻击(如DOS攻击,会伪装成合法的数据流)可以绕过通常的防火墙,且防火墙因不具备实时入侵检测能力而对病毒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的整个安全系统解决方案中就显示出极大作用。它可以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一个合格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大大的简化管理员的工作,保证网络安全的运行。 (四)数据加密技术 与防火墙技术相比,数据信息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我们注意到,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的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实质上是对以符号为基础的数据进行移位和置换的变换算法,这种变换是受称为密钥的符号串控制的,加密和解密算法通常是在密钥控制下进行的。完成加密和解密的算法称为密码体制。密码体制有对称密钥密码技术和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 (五)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识别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身份证明过程,身份认证是系统查核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 (六)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的主要手段和安全机制,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火墙、文件访问、VPN及物理安全等多个方面。 访问控制是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它是实现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机制的主要手段。访问控制是为了限制访问主体(或称为发起者,是一个主动的实体;如用户、进程、服务等),对访问客体(需要保护的资源)的访问权限,从而使计算机系统在合法范围内使用;访问控制机制决定用户及代表一定用户利益的程序能做什么,及做到什么程度。 二、网络安全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网络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只有通过明晰的安全策略、先进的技术措施以及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才构建一个由安全策略、防护、加密、备份、检测、响应所组成的中小企业网络安全体系,才能完整、实时地保证企业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一)网络边界的信息安全 在内、外部网络实施隔离的是以防火墙为主的入侵防御体系。它可以通过分析进出网络的数据来保护内部网络。是保障数据和网络资源安全的强有力的手段。它可以实现以下三个功能: 1连接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2通过外部网络来连接不同的内部网络; 3保护内部网络数据的完整性和私有性。 在实际的策略制订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即数据过滤、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通过防火墙的安全规则进行数据过滤,通过对发往外部网络的数据进行加密来 162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全面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及答案 信息安全网络基础: 一、判断题 1. 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来考虑。√ 4. 计算机场地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保持在 18~28 摄氏度。√ 8. 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时应套钢管或其他非金属的保护套管,钢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9. 新添设备时应该先给设备或者部件做上明显标记,最好是明显的无法除去的标记 ,以防更换和方便查找赃物。√ 11. 有很高使用价值或很高机密程度的重要数据应采用加密等方法进行保护。√ 12. 纸介质资料废弃应用碎纸机粉碎或焚毁。√ 容灾与数据备份 一、判断题 2. 数据备份按数据类型划分可以分成系统数据备份和用户数据备份。√ 3. 对目前大量的数据备份来说,磁带是应用得最广的介质。√ 7. 数据越重要,容灾等级越高。√ 8. 容灾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周而复始的。√ 二、单选题 1. 代表了当灾难发生后,数据的恢复程度的指标是 2. 代表了当灾难发生后,数据的恢复时间的指标是 3. 容灾的目的和实质是 A. 数据备份 B.心理安慰 C. 保持信息系统的业务持续性 D.系统的有益补充 4. 容灾项目实施过程的分析阶段,需要进行 A. 灾难分析 B. 业务环境分析 C. 当前业务状况分析 D. 以上均正确 5. 目前对于大量数据存储来说,容量大、成本低、技术成熟、广泛使用的介质是一一一。 A.磁盘 B. 磁带 c. 光盘 D. 自软盘 6. 下列叙述不属于完全备份机制特点描述的是一一一。 A. 每次备份的数据量较大 B. 每次备份所需的时间也就校长 C. 不能进行得太频繁 D. 需要存储空间小

A. 灾难预测 B.灾难演习 C. 风险分析 D.业务影响分析 8、IBM TSM Fastback 是一款什么软件() A、防病毒产品; B、入侵防护产品; C、上网行为管理产品; D、数据存储备份产品 9、IBM TSM Fastback产品使用的什么技术( ) A、磁盘快照; B、文件拷贝; C、ISCSI技术; D、磁盘共享 12、IBM TSM Fastback产品DR(远程容灾)功能备份的是什么() A、应用系统; B、本地备份的数据; C、文件系统; D、数据库 三、多选题 1. 信息系统的容灾方案通常要考虑的要点有一一。 A. 灾难的类型 B. 恢复时间 C. 恢复程度 D. 实用技术 E 成本 2. 系统数据备份包括的对象有一一一。 A. 配置文件 B.日志文件 C. 用户文档 D.系统设备文件 3. 容灾等级越高,则一一一。 A. 业务恢复时间越短 C. 所需要成本越高 B. 所需人员越多 D. 保护的数据越重 要 4、数据安全备份有几种策略() A、全备份; B、增量备份; C、差异备份; D、手工备份 5、建立Disaster Recovery(容灾系统)的前提是什么()多选 A、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水灾...); B、人为灾害(错误操作、黑客攻击、病毒发作...) C、技术风险(设备失效、软件错误、电力失效...) 6、IBM TSM Fastback 可以支持数据库系统包括()多选 A、M S SQL; B、Oracle; C、DB2; D、MY SQL 7、IBM TSM Fastback 可以支持的存储介质包括() A、磁带介质; B、磁盘介质; C、磁带库; D、磁盘柜 基础安全技术 系统安全 一、判断题 防火墙能帮助阻止计算机病毒和蠕虫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但该防火墙不能检测或清除已经感染计算机的病毒和蠕虫√ 8. 数据库管理员拥有数据库的一切权限。√ 9. 完全备份就是对全部数据库数据进行备份。√ 二、单选题 系统的用户帐号有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全局帐号和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潍坊科技学院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18年10月9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实践环节是网络安全类专业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在网络安全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和网络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动手编写安全程序,通过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设计,加密算法、计算机病毒、恶意 代码的分析与设计等实践锻炼,解决一些实际网络安全应用问题,同时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相关实验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安全设计、分析、配置和管理 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 (一)定题部分 任选下列一个项目进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系统,要求完成系统需求规约文档、系统分析模型文档、系统设计模型文档、系统测试设计文档、系统编码和测试报告。 以下题目任选,但是要达到工作量和代码量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可以融合几部分的内容。一些功能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实现,也可以不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对常用的安全软件的功能延伸和改进。自由选题不能设计一些不良程序,比如游戏类,不过可以设计监控,限制玩游戏的程序。 1、局域网网络侦听和数据包截取工具 文档要求 系统分析,包括问题的描述、需求确定、系统要完成的主要功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 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模块划分、处理过程等 系统实现,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分模块实现,要求给出程序的功能说明 程序实现要求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教程文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 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1.2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A

信息安全技术教程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概述 一、判断题 1。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来考虑。√ 2。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公共区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 3。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化工厂生产车间附近.× 4。计算机场地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保持在 18~28 摄氏度。√ 5. 机房供电线路和动力、照明用电可以用同一线路。× 6。只要手干净就可以直接触摸或者擦拔电路组件,不必有进一步的措施。× 7. 备用电路板或者元器件、图纸文件必须存放在防静电屏蔽袋内,使用时要远离静电敏感器件。√ 8. 屏蔽室是一个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大型六面体,能够抑制和阻挡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 9。屏蔽室的拼接、焊接工艺对电磁防护没有影响.× 10. 由于传输的内容不同,电力线可以与网络线同槽铺设。× 11. 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时应套钢管或其他非金属的保护套管,钢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12。新添设备时应该先给设备或者部件做上明显标记,最好是明显的无法除去的标记 ,以防更换和方便查找赃物。√ 13.TEMPEST 技术,是指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设备时,就对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连接线、显示器 等采取防辐射措施于从而达到减少计算机信息泄露的最终目的。√ 14. 机房内的环境对粉尘含量没有要求.× 15. 防电磁辐射的干扰技术,是指把干扰器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和计算机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混合在一起,以掩盖原泄露信 息的内容和特征等,使窃密者即使截获这一混合信号也无法提取其中的信息。√ 16。有很高使用价值或很高机密程度的重要数据应采用加密等方法进行保护。√ 17. 纸介质资料废弃应用碎纸机粉碎或焚毁。√ 二、单选题 1. 以下不符合防静电要求的是 A。穿合适的防静电衣服和防静电鞋 B. 在机房内直接更衣梳理 C。用表面光滑平整的办公家具 D. 经常用湿拖布拖地 2。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 可以随意弯折 B. 转弯时,弯曲半径应大于导线直径的 10 倍 C。尽量直线、平整 D. 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 3。对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 EMC)标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同一个国家的是恒定不变的 B. 不是强制的 C。各个国家不相同 D. 以上均错误 4。物理安全的管理应做到 A. 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明确个人工作职责 B。制定严格的值班和考勤制度,安排人员定期检查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 C。在重要场所的迸出口安装监视器,并对进出情况进行录像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 (一次性口令设计)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 任课老师:熊万安 专业:信息对抗技术 小组成员: 张基恒学号: 800 1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口令机制在系统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动态生成一次性口令的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要求】 (1)编写一个一次性口令程序 (2)运行该口令程序,屏幕上弹出一个仿Windows窗口,提示用户输入口令, 并给出提示模式。 (3)用户输入口令,按照一次性算法计算比较,符合,给出合法用户提示;否 则给出非法用户提示。 (4)再一次运行口令程序,如果输入与第一次同样的口令,系统应当拒绝,提 示非法用户。每次提示和输入的口令都是不一样的。 (5)写出设计说明(含公式、算法,随机数产生法,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方式)。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1)MSWindows系统平台 (2)设计语言:C语言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选择一个一次性口令的算法 (2)选择随机数产生器 (3)给出口令输入(密码)提示 (4)用户输入口令(密码) (5)给出用户确认提示信息 (6)调试、运行、验证。 五、【程序流程和功能】 密码系统设计为两个部分:一个服务器上的密码系统和一个用户手持的密码器。 程序使用两重认证,分别在于认证密码系统用户的真伪和认证密码生成器的真 伪。 使用方法为:a )用户分别登陆服务器和密码器,这分别需要两个用户自己掌握

的密码。b )登陆服务器后,服务器自动生成一个 9位数随机码。 c) 用户将随机码输入手持的密码器,由密码器生成一次性密码;同时,服务器用相同的算法 生成该一次性密码。 d) 用户在服务器上输入一次性密码,如果密码吻合,则可 以进入功能性页面操作。 系统的优点在于:a )将两种密码按网络和物理分开,两者由相同的一次性密码 算法相关,但是密码器本身没有能力生成关键的 9位随机码。b )用户只能通过 密码器获得最终的一次性密码,而密码器本身和密码器的密码由用户自己掌握, 从物理上隔绝了密码攻击的风险。 由于能力问题和演示方便,我将系统简化,并且把两个密码部分放在一个程序 里模拟。 设计流程为: 程序流程为: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毕业论文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 摘要 网络发展的早期,人们更多地强调网络的方便性和可用性,而忽略了网络的安全性。当网络仅仅用来传送一般性信息的时候,当网络的覆盖面积仅仅限于一幢大楼、一个校园的时候,安全问题并没有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是,当在网络上运行关键性的如银行业务等,当企业的主要业务运行在网络上,当政府部门的活动正日益网络化的时候,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把分布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分支机构联系起来。它们使用公共的传输信道传递敏感的业务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某个机构的私有网络。组织和部门的私有网络也因业务需要不可避免地与外部公众网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以上因素使得网络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分布地域更加广泛、用途更加多样化,从而造成网络的可控制性急剧降低,安全性变差。 随着组织和部门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一个相对较小的网络也突出地表现出一定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当组织的部门的网络就要面对来自外部网络的各种安全威胁,即使是网络自身利益没有明确的安全要求,也可能由于被攻击者利用而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病毒的泛滥和各种网络业务的安全要求已经构成了对网络安全的迫切需求。 本文对现有网络安全的威胁以及表现形式做了分析与比较,特别对为加强安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做了较深入讨论,并描述了本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网络;网络技术;安全性

. 目录 摘要............................................................................................................. I 第1章绪论 (1) 1.1课题背景 (1) 1.1.1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表现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1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 (1) 1.1.1.2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 (2) 第2章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策略 (2) 2.1防火墙技术 (2) 2.2数据加密技术 (2) 2.2.1私匙加密 (4) 2.2.2公匙加密 (4) 2.3访问控制 (2) 2.4防御病毒技术 (2) 2.4安全技术走向 (2)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习题

1.()作为安全保护策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事物简单便于理解;二是复杂化会为所有的安全带来隐藏的漏洞,直接威胁网络安全。 (单选 ) A动态化 B普遍参与 C纵深防御 D简单化 2.()是指内部人员为了掩盖攻击者的身份,从本地获取目标的一些必要信息后,攻击过程从外部远程发起,造成外部入侵的现象,从而使追查者误以为攻击者是来自外单位。 (单选 ) A被动攻击 B伪远程攻击 C远程攻击 D本地攻击 3.为了实现(),所有的对数组的读写操作都应当被检查以确保对数组的操作在正确的范围内。 (单选 ) A编写正确的代码 B非执行的缓冲区技术 C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查 D数组边界检查 4.现代密码中的公共密钥密码属于()。 (单选 ) A对称式密码 B非对称式密码 C静态的密码 D不确定的密码 5.通常的拒绝服务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多选 )

A资源毁坏 B资源耗尽和资源过载 C配置错误 D软件弱点 6.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有()。 (多选 ) A访问控制 B防御功能 C用户认证 D安全管理 7.目前针对数据库的攻击主要有()。 (多选 ) A密码攻击 B物理攻击 C溢出攻击 DSQL注入攻击 8.定级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系统定级阶段的顺利进行与否关系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后续建设。 (判断 ) 正确错误 9.目前的网络攻击主要是攻击者利用网络通信协议本身存在的缺陷或因安全配置不当而产生的安全漏洞进行网络攻击。 (判断 ) 正确错误 10.数据加密算法有很多种,密码算法标准化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保密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判断 ) 正确错误

11.允许访问除明确拒绝以外的任何一种服务,指防火墙将系统中确定为“不许可”的服务拒绝,而允许其他所有未做规定的服务。 (判断 ) 正确错误 12.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填空 ) 13.信息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策略、系统管理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资源需求分配策略、系统监控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和灾难恢复计划。 (填空 ) 14.涉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各类物品。 (填空 ) 15.九类不准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内容是什么? (简答 )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 (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内容; (四)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内容; (五)散步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 (六)散步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内容; (八)网络诈骗; (九)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E.docx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E 信息安全试题(1/共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安全的基木属性是o A.保密性 B.完整性 C.可用性、可控性、可靠性 D. A, B, C都是 2?假设使用一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方法很简单:将每一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 ________ o A.对称加密技术 B.分组密码技术 C.公钥加密技术 D.单向函数密码技术 3.密码学的目的是 ____ o A.研究数据加密 B.研究数据解密 C.研究数据保密 D.研究信息安全 4.A方有—?对密钥(KA公开,KA秘密),B方有-?对密钥(KB公开,KB秘密),A方向B方发送数字签名M,对信息M加密为:W = KB公开(KA秘密(M))。B方收到密文的解密方案是_______ o A. KB公开(KA秘密(M' )) B. KA公开(KA公开(M')) C. KA公开(KB秘密(M‘ )) D. KB秘密(KA秘密(M')) 5.数字签名要预先使用单向Hash函数进行处理的原因是______ o A.多一道加密工序使密文更难破译 B.提高密文的计算速度 C.缩小签名密文的长度,加快数字签名和验证签名的运算速度 D.保证密文能正确还原成明文 6.身份鉴别是安全服务小的重要一环,以下关于身份鉴别叙述不正确的是—o

A.身份鉴别是授权控制的基础 B.身份鉴别一般不用提供双向的认证 C.目前-?般采用基于对称密钥加密或公开密钥加密的方法 D.数字签名机制是实现身份鉴别的重要机制 7.防火墙用于将Internet和内部网络隔离______ 。 A.是防止Internet火灾的硬件设施 B.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软件和駛件设施 C.是保护线路不受破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D.是起抗电磁干扰作川的硬件设施 8.PKI支持的服务不包括_____ 。 A.非对称密钥技术及证书管理 B.日录服务 C.对称密钥的产生和分发 D.访问控制服务9.设哈希函数H 128个可能的输出(即输出长度为128位),如果II的k个随机输入屮至少有两个产生相同输岀的概率人于0. 5, 则k约等于—。 A. 2128 B. 264 C. 2 D. 2 10. Bell-LaPadula模型的出发点是维护系统的______ ,而Bibd模型与 Bell-LaPadula模型完全对立,它修正了Bell-LaPadula模型所忽略的信息的_______ 问题。它们存在共同的缺点:直接绑定主体与客体,授权工作困难。 A.保密性可用性 B.可用性保密性 C.保密性完整性 D.完整性保密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ISO 7498-2确定了五大类安全服务,即鉴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同吋,ISO 7498-2也确定了八类安全机制,即加密机制、数据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交换、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公证机制。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安全课程设计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08级计科5 班学号3108006629 姓名蒋子源 指导教师何晓桃 2011年12 月

实验一数字证书的创建 实验项目名称:数字证书的创建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型 所属课程名称:《网络与信息安全》 实验计划学时:2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数字证书的概念; 2、掌握创建数字证书的创建; 3、掌握数字证书的签发;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使用Java中Keytool工具创建数字证书 2、使用Keytool工具显示及导出数字证书 3、使用Java程序签发数字证书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计算机及操作系统:PC机,Windows 2000/xp; 2.JDK1.5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创建两个数字证书:使用别名、指定算法、密钥库和有效期的方式创建两个数字证书。 显示并且导出已创建的数字证书的内容。 签发数字证书。 1、创建数字证书: (1)使用Keytool直接从密钥库显示证书详细信息 (2)使用Keytool将数字证书导出到文件 (3)在Windows中从文件显示证书 实现代码及截图:

3、Java程序签发数字证书

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六、思考题 1、数字证书的功能是什么? 答:数字证书的四大功能: 数字证书功能一:信息的保密性 网络业务处理中的各类信息均有不同程度的保密要求。 数字证书功能二:网络通讯双方身份的确定性 CA中心颁发的数字证书可保证网上通讯双方的身份,行政服务中心、银行和电子商务公司可以通过CA认证确认身份,放心的开展网上业务。 数字证书功能三:不可否认性 CA中心颁发的所有数字证书类型都确保了电子交易通信过程的各个环节的不可否认性,使交易双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数字证书功能四:不可修改性 CA中心颁发的数字证书也确保了电子交易文件的不可修改性,以保障交易的严肃和公正。2、k eytool –genkey 所产生证书的签发者是谁? 答:证书认证中心(CA)。

浅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浅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夏杰机制091 109011010 [论文关键词]Web Services 网络完全技术 [论文摘要]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提出了基于XML的Web服务。它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各种异构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平台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实现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的核心技术主要是XML技术、SOAP技术、WSDL及UDDI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 XML技术 近年来,XML已成为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一种新标准。其基本思想是数据的语义通过数据元素的标记来表达,数据元素之间关系通过简单的嵌套和引用来表示。若所有web服务器和应用程序将它们的数据以XML编码并发布到Internet,则信息可以很快地以一种简单、可用的格式获得,信息提供者之间也易于互操作。XML一推出就被广泛地采用,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及软件开发商的支持。总体讲来,XML具有自描述性、独立于平台和应用、半结构化、机器可处理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支持等特点。因此,XML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不同数据源的集成、数据的多样显示等各个方面。XML描述了一个用来定义标记集的方法用于规定一个标记集,填入文本内容后,这些标记和纯文本一起构成了一个XML 文档。 一个良好的XML文档必须满足以下几条规则:(1)有一致良好定义的结构(2)属性需用引号引起来:(3)空白区域不能忽略:(4)每个开始标签必须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结束标签:(5)有且只有一个根元素包含其他所有的结点:(6)元素不能交叉重叠但可以包含:(7)注释和处理指令不能出现在标签中:(8)大小写敏感:(9)关键词“D0CTYPE”、“ELEMENT”、“ATTRIBUTE”和“ENTITY”要大写。为了说明特定的语法规则,XMLDTD(DocumentTypeDefination)采用了一系列正则式。语法分析器(或称解析器)将这些正则式与XML文件内部的数据模式相匹配,以判别文件是否是有效。一个DTD描述了标记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表,定义了文件的整体结构以及文件的语法。在Internet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的交互,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双向数据交流。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物理上分散的、异源、异构的数据环境,能方便地从这些数据中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极为重要。XML 满足这一要求,它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数据转换成XML文档,然后对XML文档进行处理,之后,再将XML数据转换为某种方式存储的数据。XML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本身是纯文本的XML文档、TXT文件、DAT文件等第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全)

信息安全技术教程习题及答案 信息安全试题(1/共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是___。 A. 保密性 B.完整性 C. 可用性、可控性、可靠性 D. A,B,C都是 2.假设使用一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方法很简单:将每一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___。 A. 对称加密技术 B. 分组密码技术 C. 公钥加密技术 D. 单向函数密码技术 3.密码学的目的是___。 A. 研究数据加密 B. 研究数据解密 C. 研究数据保密 D. 研究信息安全 4.A方有一对密钥(K A公开,K A秘密),B方有一对密钥(K B公开,K B秘密),A方向B方发送数字签名M,对信息M加密为:M’= K B公开(K A秘密(M))。B方收到密文的解密方案是___。 A. K B公开(K A秘密(M’)) B. K A公开(K A公开(M’)) C. K A公开(K B秘密(M’)) D. K B秘密(K A秘密(M’)) 5.数字签名要预先使用单向Hash函数进行处理的原因是___。 A. 多一道加密工序使密文更难破译 B. 提高密文的计算速度 C. 缩小签名密文的长度,加快数字签名和验证签名的运算速度 D. 保证密文能正确还原成明文 6.身份鉴别是安全服务中的重要一环,以下关于身份鉴别叙述不正确的是__。 A. 身份鉴别是授权控制的基础 B. 身份鉴别一般不用提供双向的认证 C. 目前一般采用基于对称密钥加密或公开密钥加密的方法 D. 数字签名机制是实现身份鉴别的重要机制 7.防火墙用于将Internet和内部网络隔离___。 A. 是防止Internet火灾的硬件设施 B. 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C. 是保护线路不受破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D. 是起抗电磁干扰作用的硬件设施 8.PKI支持的服务不包括___。 A. 非对称密钥技术及证书管理 B. 目录服务 C. 对称密钥的产生和分发 D. 访问控制服务

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习题

1、()作为安全保护策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就是让事物简单便于理解;二就是复杂化会为所有的安全带来隐 藏的漏洞,直接威胁网络安全。(单选) A动态化 B普遍参与 C纵深防御 D简单化 2、()就是指内部人员为了掩盖攻击者的身份,从本地获取目标的一些必要信息后,攻击过程从外部远程发起,造成外部入侵的现象,从而使追查者误以为攻击者就是来自外单位。(单选) A被动攻击 B伪远程攻击 C远程攻击 D本地攻击 3、为了实现(),所有的对数组的读写操作都应当被检查以确保对数组的操作在正确的范围内。(单选) A编写正确的代码 B非执行的缓冲区技术 C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查 D数组边界检查 4、现代密码中的公共密钥密码属于()。(单选) A对称式密码 B非对称式密码 C静态的密码 D不确定的密码

7、 目前针对数据库的攻击主要有 ()。(多选) A 密码攻击 B 物理攻击 C 溢岀攻击 DSQL 注入攻击 设。 定级就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系统定级阶段的顺利进行与否关系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后续建 (判断) 正确 错误 目前的网络攻击主要就是攻击者利用网络通信协议本身存在的缺陷或因安全配置不当而产生的安全 漏洞进行网络攻击。(判断) 9、 正确 错误 10、数据加密算法有很多种,密码算法标准化就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域 的一个重要课题。(判断) rr r 正确 错误 ,就是世界各国保密通信领 11、允许访问除明确拒绝以外的任何一种服务 ,指防火墙将系统中确定为“不许可”的服务拒绝 ,而允许 ’ A 资源毁坏 "B 资源耗尽与资源过载 |7 C 配置错误 ‘ D 软件弱点 6、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有()。(多选) A 访冋控制 ‘ B 防御功能 C 用户认证 D 安全管理

最新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D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 案D

综合习题 一、选择题 1. 计算机网络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C)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联的系统。 A. 计算机 B. 主从计算机 C. 自主计算机 D. 数字设备 2. 密码学的目的是(C)。 A. 研究数据加密 B. 研究数据解密 C. 研究数据保密 D. 研究信息安全 3. 假设使用一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方法很简单:将每一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A)。 A. 对称加密技术 B. 分组密码技术 C. 公钥加密技术 D. 单向函数密码技术 4. 网络安全最终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安全强度和安全操作代价的折衷,除增加安全设施投资外,还应考虑(D)。 A. 用户的方便性 B. 管理的复杂性 C. 对现有系统的影响及对不同平台的支持 D. 上面3项都是 5.A方有一对密钥(KA公开,KA秘密),B方有一对密钥(KB公开,KB 秘密),A方向B方发送 数字签名M,对信息M加密为:M’= KB公开(KA秘密(M))。B方收到密文的解密方案是 (C)。

A. KB公开(KA秘密(M’)) B. KA公开(KA公开(M’)) C. KA公开(KB秘密(M’)) D. KB秘密(KA秘密(M’)) 6.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含义是(C)。 A. 将所有密钥公开 B. 将私有密钥公开,公开密钥保密 C. 将公开密钥公开,私有密钥保密 D. 两个密钥相同 二、填空题 密码系统包括以下4个方面:明文空间、密文空间、密钥空间和密码算法。 解密算法D是加密算法E的逆运算。 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又称为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是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以前使用的密码体制。 如果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这种密码体制称为对称密码体制。 DES算法密钥是 64 位,其中密钥有效位是 56 位。 RSA算法的安全是基于分解两个大素数的积的困难。 公开密钥加密算法的用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密钥分配、数字签名。 消息认证是验证信息的完整性,即验证数据在传送和存储过程中是否被篡改、重放或延迟等。 MAC函数类似于加密,它于加密的区别是MAC函数不可逆。 10.Hash函数是可接受变长数据输入,并生成定长数据输出的函数。 三、问答题 1.简述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的特点,并列举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现象。 主动攻击是攻击者通过网络线路将虚假信息或计算机病毒传入信息系统内部,破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系统服务的可用性,即通过中断、伪造、篡改和重排信息内容造成信息破坏,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被动攻击是攻击者非常截

信息安全技术使用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

信息安全技术 使用教程(第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 习题一、 1、填空题 (1)信息安全是指秘密信息在产生、传输、使用、和存储的过程中不被泄露或破坏(2)信息安全的4个方面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 (3)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俩个方面。 (4)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结构由物理安全技术、基础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完全技术及应用安全技术组成。 (5)一个常见的网络安全模型是PDRR模型。 (6)木桶原则是指对信息均衡、全面的进行保护。木桶的最大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2、思考与解答题: (1)简述信息安全技术面临的威胁。 (2)简述PDRR网络安全模型的工作过程。 第二章(物理安全技术) 习题二 1、填空题 (1)物理安全又称为实体安全、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火灾、水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2)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电源系统安全和通信线路安全、 (3)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芯片都密封在机箱中,有的芯片工作时表面温非常高,一般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温度在0---45摄氏度。 (4)在放置计算机的房间内,湿度最好保持在40%--60% 之间,湿度过高或过低对计算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都有影响。 2、思考与解答: (1)为计算机系统提供合适的安全环境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计算机机房的外部环境要求、内部环境要求。 第三章(基础安全技术) 习题三、 1、填空题 (1)一般来说,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俩个方面。 (2)面膜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它以很小的代价,对信息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安全保护。 (3)加密使用某种方法将文字转换成不能直接阅读的形式的过程。 (4)加密一般分为3类,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单向散列函数。 (5)从密码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古典密码、对称密钥密码和公开密钥密码。(6)对称加密算法又称为传统密码算法或单密钥算法,它采用了对称密码编码技术,其特点是文件加密和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 (7)对称加密算法的安全性依赖于密钥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浅谈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范技术 刘 辉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天津300451) 摘要: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及其特性,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技术.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Simply Discuss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ecautionary Technology UU Hu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ianjin Coastal Polytechnic Imtitute,Tianjin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Precautionary technology 300451)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某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过程中,人们总是过多地考虑如何能够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资源共享总是在一个局部或者某些特定用户之间进行的,超越了这个范围,就会造成信息泄密,信息破坏等危害网络安全的现象,这是所有设计者和使用者都不希望出现的,因此必须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确

保经过网络传输和交换的数据不会发生增加,修改,丢失和泄露等现象. 1 f1)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即保证信息的来源,去向,内容真实无误.信息的完整性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是影响信息安全的常用手段.许多协议确保信息完整性的方法大多是收错重传,丢弃后续包,但黑客的攻击可以改变信息包内部的内容. (2)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人,实体和过程,或供其使用的特性,即保证信息不会被非法泄露扩散. (3)町用性:是指信息可被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的特性使用,即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能按需求使用.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于..一, 司用性的攻击. 誊'o丘 网络信息安全含义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通常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使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数据受到保护,防止网络本身及网上传输的信息财产受偶然的因素或者恶意的攻击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或使网上传输的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认,控制, 即确保网上传输信息的完整性(Integrity),保密性(confidentimid), 可用性fAvailability)及可控性(Controllability),也就是确保信息的安全有效性并使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由于计算机网络通常由多级网络组成,其信息系统也由多级组成,各级网络信息的安全要求也各不相同. 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信息存在形式和运行特点,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保护,访问控制,加密与鉴别等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计算机取证实用教程

《计算机取证实用教程》 内容简介 在这本教材里,编者阐述了计算机取证的概念和内容,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技术与工具,剖析了主流的磁盘分区和文件系统,分析了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本书所讨论的设备对象涵盖了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设备;分析的操作系统包含了:三种主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Linux和Mac OS X),两种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网络设备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科IOS操作系统。 本书从取证原理、相关技术和常用工具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核心内容,并辅以必需的预备知识介绍,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计算机取证的主要内容和通用程序,掌握计算机取证的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全书通俗易懂的原理分析、图文并茂的流程说明,能够令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良好的实践体验。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法学、侦查学等专业计算机取证、电子数据检验鉴定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取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参考用书。对于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员、律师和司法工作者、信息安全技术爱好者,本书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前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全方位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和方式,政府运作、商贸往来乃至个人休闲娱乐都已进入了网络模式。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调查、民事纠纷、刑事诉讼等案/事件的举证中,数字证据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证据之王。 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和数字证据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计算机取证的复杂性。本书编者试图凭借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博大精深的计算机取证知识体系提炼为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篇章。 只会操作自动取证软件,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取证分析师。本书的编写旨在培养读者掌握技术原理基础上的实践技能,同时注重提高读者对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胜任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取证工作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取证的目的是发现与案/事件相关联的行为及其结果,为证明案/事件事实和重现案/事件提供依据。要了解案/事件的全貌并重建案/事件,计算机取证所关注的设备对象不仅仅是传统的计算机,也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还涉及各种网络互连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系统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第1章是计算机取证和数字证据的基本知识介绍。 第2章分析了计算机取证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并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常用工具。 第3章详细剖析了DOS和GPT两种分区体系以及FAT、NTFS、ExtX和HFS+四种文件系统。在此基础上,第4章给出了主流分区体系和文件系统的数据恢复要领以及典型的数据恢复实例。 第5、6、7章分别讨论了Windows、Linux和Mac OS X取证。Linux在服务器领域尤其是大型服务器领域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本书侧重于分析服务器端的Linux取证。对于Mac OS X取证,主要从客户端的角度探析;而对Windows取证的阐述则涵盖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取证焦点问题。 第8章探讨了以路由器和交换机为代表的网络设备取证,这是目前业内甚少涉足的一个领域。 第9、10章讨论的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取证。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便携式个人计算机,成为互联网的终端,这导致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取证需求日益增长。这两章分别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了两大主流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取证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最后一章给出了几个取证分析的典型实训案例。 文伯聪设计本书的整体结构,编写了第1、8章并负责全书统稿;吴琪编写了第6章的3-6节和第9章,并参与其他各章内容的审阅;刘文编写了第5章、第11章的3-5节;彭建新编写了第2章、第6章的1-2节第11章的1、2节;林素娥编写了第3、4章;张萍编写了第7章和第10章。 本书内容丰富,教师或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内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文伯聪设计了全书的整体结构,编写了第6章和第8章,并负责全书统稿;吴琪编写了第1章和第9章,并参与了其他各章节内容的审阅;彭建新编写了第2章、第10章和第11章的1、2节;刘文编写了第5章、第11章的3~5节;林素娥编写了第3章;张萍编写了第4章和第7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和吸收了大量专家学者和业界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此表达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