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物探生产实习报告体会

生产实习体会

山程水驿,扬鞭催马

一卧沧江惊岁晚,转眼间,野外生产实习已若斑斑往事。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经历是相当有意义的。亲历物探的野外工作环境,仿佛在正如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中唱的:锦绣河山美如画,英雄扬鞭催战马。我且从学习认知和职业认识两方面谈谈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悟。

学习认知

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跟随地震勘探队亲身经历野外生产实习,在这里我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很多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一、自主学习的意识

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除了早上集合统一去观摩地震勘探作业,其他时间不像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硬性要求的上课时间和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时间和内容还是很多的。无论是带队老师还是物探队职工,都从不吝惜他们的经验来指导我们实习,他们总是十分乐意为我们解答种种工作上的困惑。我们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不懂就问,很多工作上的小常识和小技巧从那些工人老师傅的口中得知。

二、温故知新的理念

每天实习之后,晚上还有很充足的时间,可以把当天的学习笔记和现场照片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做一个小结,这使得在以后写总结报告时更方便一些。同

时,知晓第二天是跑野外还是听讲课。如果是听讲课,那么有哪些地方将要重点听听,有哪些问题准备请教老师;如果是跑野外,在心里规划一下第二天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有对知识准备的哪些要求。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三、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生产实习中,不只简单地为了应付一门必修课,而且同时也提高了自己野外勘查工作的素质。像我们这样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一些经验。特别是,这次野外生产实习是大学里唯一一次现场观摩学习地震勘探作业的机会,非常难得。如果态度不够积极,思想不够端正,就可能就把仅有的实习学习时间给荒废了。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对大学本科毕业就业进入岗位后能快速上手,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团队精神的塑造

通过跟随川庆勘探采集项目部去野外看他们施工,我们深切体会到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事,而物探资料采集项目便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工作。从测量组放样到爆炸组安置炸药,从仪器组内部指挥到外部布置检波器,6公里测线长度二维工区作业在团队运作中显得有条不紊。一个企业对员工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是至少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配合默契,团结合作,共赴成功。职业认识

野外生产实习,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并体验自己未来工作的职业环境,是我作为一名物探学生从校园心理通往职场心理的桥梁和转折点。在单位领导的讲解和自己亲身的体验下,我对物探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认识。

我来到勘探现场的第一感觉就是忙碌,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每人手中的对讲机了。物探工作者们的对讲机时时刻刻在响应。他们在野外山头的一呼一应让工区显得忙碌而活跃。听项目部经理何主民说,在放炮采集的环节时,他们还要在山上熬夜,因为只有晚上采集时,干扰信号相对较小。记得那天我们下午就返程了,而他们还需继续忙碌到凌晨。与”忙”相关的就是工作压力,物探工作者在工作任务到来时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甚至节假日也没法休息。物探队施工组副组长是我们04级的校友,他说初涉职场,意气风发,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态,然而,现实却总不能尽如己愿,大量繁琐而简单枯燥的工作很快会把你的激情给消磨殆尽,你再也无心留恋野外工区的风景,因为一年里几乎每天都跑那相同的几个地方。你为编写报告既要跑野外踏勘又要室内编写文档,整理材料,研读卷宗,很是辛苦和枯燥。他强调物探工作者要”吃得,跑得,走得,累得,睡得“,学会忍耐寂寞,投身忙碌。

本次实习单位大川中北部地区二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部经理何主民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他着重为我们阐述了在职场中要注意”做正确的事,正确做事“的道理,同时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适应调节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

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我深有感触的是当项目部经理何主民叔叔将手臂搭在我肩上并肩而行时,令我顿时感到距离拉近了许多。一个领导都如此随和热忱,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进入企业时更应该放下大学生高材生的架子,在物探工作中多和民工老员工老师傅交流,况且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向他们求教经验。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处理人际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开拓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物探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迅猛发展。施工组组长陶师兄说,你们与普通技校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你们的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企业吸纳我们大学生,就是希望我们大学生为企业注入活力,而活力源于创新。例如你的一个施工改进措施被采纳,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晋升的砝码。我们要用自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出新的见解,提出新的思想和做出新的选择。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

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学习不能只是死读课本,如果只看文字,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实际观察,配合书本上的理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发现全新的问题,收获宝贵的经验,丰富人生的阅历。整个实习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过程,是地震勘探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本次野外生产实习加强了我们对今后物探工作的了解,加深对野外生产的感性认识。并

且,本次实习课程锻炼了我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结束语

山一程,水一程,经历了太多,想说的实习感想有太多太多。这里只重点写了学习和职业方面的感想,其实实习这几天的集体生活也让人印象颇深。带队老师徐峰刘文革丁峰老师给我们包车、联系住宿,联系单位的忙碌身影早已映入我的脑海。那晚上徐老师给我的一盒蚊香,不经意的一个小细节已然让我感动。

最后,我想说,虽然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结束了,但是我相信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

个新的起点。在实习中获得的经历和体会,对于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经过这次实习,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有争取更大的进步。相信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这段经历,都会觉得这很有意义,记得物探领导耐心细致给我们的讲解,记得带队老师忙前忙后为我们的付出,永远铭记于心。

扩展阅读:桂林理工大学物探生产实习报告

绪论

桂林理工大学20xx级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生产实习始于20xx年8月27日至20xx年10月26日。实习地点位于桂林市雁山镇桂林理工大学校内和临桂县会仙镇马面乡。

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位于桂林市南郊(图1),距市中心24公里,桂阳公路贯穿全镇,交通便利。全镇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

图1雁山镇交通图一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总人口20xx3 人。盛产粮食、蔬菜、柑桔、禽畜蛋品以及花卉盆景、竹

木制品等,是桂林南部历史悠久的农贸商品集散地。雁山镇旅游资源丰富,镇上有华南最大的植物研究所,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雁山公园、马君武墓、李四光纪念馆等。桂林理工大学新校区在雁山区委区政府以南约一公里桂阳公路旁。会仙镇马面乡位于临桂县西南部,距市区和临桂县城3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图2)。会仙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与本县四塘乡、六塘镇,永福罗锦镇,桂林市象山区二塘乡,桂林雁山区雁山镇毗邻。主要农产品:西兰花、雍菜、樱桃、黄瓜。距离我屏风校区为平距14.8公里。交通路程大概为40公里,图2马面乡交通图本次物探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结合工作实践,掌握工程物探设计、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资料整理、成果解释和报告编写等一整套实践性工作环节,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图2马面乡交通图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为毕业实习和今后的野外工作打下基础。

本次实习任务:在雁山300×30测区、马面300×70测区内利用物探方法,初步掌握工作区内的地层分层情况,确定基岩起伏、潜水面,寻找覆盖层中可能存

在的各种地质状况,如溶洞、土洞、疏松带基岩中的破碎带等,尽量的提供对场地地下矿体作出评价的信息。

实习所投入的物探方法有:面波法,地震映像,折射波法,反射波法,放射性,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测深,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瞬变电磁法,激电中梯法,激电测深法,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EH4)法。

野外数据采集阶段,我们组利用电法、地震、磁法、地质雷达、放射性等的各种不同方法对雁山校区、马面乡进行了数据采集。按照既定的计划从20xx年9月2日-20xx年10月12日(共29个工作日)进行了野外生产实习;从20xx 年10月15日-20xx年10月26日着手资料处理与解释、实习报告编写。

第一章场地工程地质概括及地球物理特征

1.1雁山场地工程地质概括及地球物理特征

1.1.1测区工程地质概括

雁山测区,整个地表面为土地和少量灌木,粘土深度大概在3M左右,地势起伏不大,可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勘探,而且效果不错。实习结合已经获得的测区钻探资料揭露,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1、黄土2、粘土

3、细沙、鹅卵石

4、基岩

1.1.2测区地球物理特征

1黄土:黄色,呈疏松状态,土的含水度比较小,含有少量杂质,密度比较均匀。2粘土:含量较少。

3细沙:含云母,呈湿,稍密状态。

4卵石:卵石的主要成分为砂岩,其次为石英岩和花岗岩,次圆状。5基岩:灰岩,起伏不是很大,埋深大概在5到20M。

1.1.3岩土层电性差异

常见空隙度比较高,又富含黏土矿物的第四系黏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质地致密、空隙度低的灰岩电阻率最高;大多数沉积岩都具有中等空隙度,电阻率一般大约在数百左右。一般土层结构疏松,孔隙度大,且与地表水密切相关,因而它们的电阻率均较低(见表1)。

几种常见浮土和地表水的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表1):名称(ρ)名称(ρ)黄土层0~200雨水>1000粘土1~200河水10~100含水砂卵石50~500海水

0.1~1层隔水粘土层5~30潜水

1.2马面测区工程地质概括及地球物理特征

1.2.1测区工程地质概括

测区位于马面村东侧,地势较为平坦,大多为暂无农作物的田地,地形稍有起伏,地面标高为159.00185.00米。由于无明确的地质资料,根据现场的一些露头,地形情况,测区地层自上而下大致为:1)耕织土

2)第四系残坡积粘土3)粉砂岩4)基岩

1.2.2测区地球物理特征

1)素填土(即黄土):整个场地均有分布,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含少量沙及瓦砾、

有机质,松散,局部地段经人工耕作,为耕植土。该层分布厚度为0.31.5米不等,堆积时间少于20年。

2)粘土:该层呈棕红色,含铁锰质斑点、斑块极其结核,局部含量有增减。根据钻

探资料和原位测试以及土工实验结果知该层又分为硬塑、可塑、流塑状态粘土3个亚层,其厚度分别为1.40-14.60米、2.40-12.60米、2.80米。

3)含角砾粘土:呈褐色-黄褐色,含砂岩角砾,含量为10-30%,角砾成强风化状态,

手捏即成白色粉末。其厚度为1.5-10.0米。

4)基岩(即石灰岩):呈灰白色,细晶结构,块状构造,测区基岩面起伏不大,局

部岩溶发育,按岩体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两个亚层,其一为破碎石灰岩,岩体基本质量体积等级为Ⅲ-Ⅳ级,另一为完整石灰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埋深大概在5到20m。

1.2.3岩土层电性差异

常见空隙度比较高,又富含黏土矿物的第四系黏土、页岩、泥岩的电阻率比较低;质地致密、空隙度低的灰岩电阻率最高;大多数沉积岩都具有中等空隙度,电阻率一般大约在数百左右。一般土层结构疏松,孔隙度大,且与地表水密切相关,因而它们的电阻率均较低(见表3)。

表3几种常见浮土和地表水的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名称黄土层粘土含水砂卵石(ρ)0~20xx~20xx0~500名称石灰岩多孔灰岩雨水(ρ)100~1000090~8000>1000层隔水粘土层5~30潜水图3雁山测区测网布置图(a)(b)图4(a)马面测区物探生产实习布线图(b)马面测区GPS定点图

2.2生产实习安排、工作进度及要求

2.2.1表(5)生产实习安排、工作进度实习队长指导老师第一组欧东新第二组张智程志平第三组李长伟第四组时间地点实习内容准备工作地震折射波法地

震勘探地震反射波法地震面波法电法勘探其他其他激电中梯吕玉增第五组罗润林第六组张智1-9周,20xx年8月27日-20xx年10月26日雁山、马面进程安排整理、购买仪器测网布置9月4日5日9月6日9月7日9月10日9月11日备注8月27日9月30日9月3地震映像9月12日以及10月12日(马面)高精度磁法(马面)放射性(马面)瞬变电磁法(马面)激电测深(马面)EH4电法勘探电阻率联合剖面电阻率测深法高密度电法9月13日9月14日9月17日9月18日9月19日9月20日9月21日9月24日9月26日9月27日9月28日9月29日10月7日国庆节放假9月29日以及10月8日其他机动10月9日其他管线探测10月10日其他地质雷达资料处理室内处理与解释、实习报告编写10月11日10月16日10月28日

2.2.2实习分组

学生85人,共分6个组;一个组配备1名指导老师,每组在学生中选一个组长。

2.2.3要求

2.2.

3.1每个同学都必须亲历实习过程中(包括室内外)的每一个环节;

2.2.

3.2主动思考并尽力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2.2.

3.3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处理一遍资料、绘制成果图、对资料进行解释,可以相互讨论、但严禁抄袭,一旦发现轻则给予差评,重则实习不通过。

2.2.4实习注意事项

2.2.4.1实习考勤:不允许无故不参加实习,有事情必须向指导老师请假;

2.2.4.2实习发车时间:上午8:20,下午5:00;

2.2.4.3午餐:雁山实习在食堂就餐(午餐),马面实习早上带好午餐;

2.2.4.4实习安全:实习期间要听从老师、组长安排,爱护仪器,注意防蛇,严禁进入隆洞、山洞。

2.2.4.5不要随便砍树,不要破坏庄稼和损坏农民物品。

2.3生产实习实用的各种仪器及型号

此次实习对测区采用了各种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方法,同时使用了直流电阻率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高密度电法仪。如下表6所示。

地震勘探综合运用了各种方法,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面波法,地震映像,通过对测线不同方法的比较,了解到各种地震方法的优缺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电法勘探也是应用了电测深,联合剖面,高密度电法,一般能够较好反映地下情况,

受干扰情况影响不大。

表6方法普通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电阻率测深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法地震法磁法地质雷达探测仪器名称WDDS-1电阻率仪WDJD-2数字直流激电仪WDZJ-1多路电极转换器WTEM-1Q瞬变电磁仪WDJD-2数字直流激电仪EH4SWS型多波列数字图象工程勘探与工程检测仪WCZ-2质子磁力仪EKKOPRO地质雷达生产厂家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美国Geometrics公司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加拿大EKKO公司

2.3地震勘探方法

2.3.1地震勘探简介

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当人工震源所激发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的岩层具有不同的弹性特性(如速度、密度等),当地震波通过这些岩层的分界面时,将发生发射或折射,并有纵波横波和面波之分。这些不同的波有不同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振幅,用仪器记录各种波的传播时间和波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解释地震记录,可推断出有关岩石性质、结构和几何位置等参数,从而达到勘探目的。

2.3.2地震干扰波

对于地震勘探而言,首先要进行干扰剖面调查,其目的在于根据勘察任务和工区的具体条件选择检波器频率,记录时窗,偏移距,道间距等技术参数,以达到突出有效压制干扰波的最佳工作效果。

图5干扰波调查剖面图在野外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时,首先最好是能够找到工区附近已知的钻孔资料,如果没有钻孔资料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地震勘探的常见干扰波主要有声波速度在340m/s,工业电流干扰,频率在50-60Hz,机械振动干扰,了解规则和不规则干扰的存在情况,以便选择压制干扰的观测系统和设计采集数据的工作参数。主要参数表现为视数度、波至时间、振幅和波形宽度的差异。干扰剖面(图5)调查是一种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个排列组成的剖面。

本次干扰波调查使用工作参数为:道间距2米,排列长度24道,使用两个偏移距0米和24米。每道采样数2048,采样间隔0.25ms,采样长度512ms,采样延时0。

2.3.3折射波勘探

折射波勘探是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常用方法,在解决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中常用于探测地层的厚度、基岩起伏,断层位置、潜水面深度等。当下伏岩、土层的速度高于上部地层的速度时,地面人工震源产生的一部分能量沿折射路径返回地面,在地面接收折射波,分析解释时距曲线,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

本次实习工区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见下图6):

折射波法是利用人工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当通过波速不同的介质界面时,波就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产生折射。当下层介质的波速大于其上部介质的波速时,在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情况下,折射波就会沿着速度界面传播,产生所谓的“滑行”波。这种沿着界面传播的“滑行”波引起界面上各点的震动,并以新的形式传至地面,在地面上观测其到达的旅行时图6追逐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示意图间和接收点到震源的距离,就可以求出折射界面的埋深。

2.3.3.1折射波法观测系统

折射波常用多种简单观测系统的组合形式,它综合了相遇、追逐、中间放炮等观测系统的全部优点,并可获得地下地质界面的丰富信息。这虽然延长了野外的工作时间,但在需要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解决复杂地质问题,避免多解性时,这种综合观测系统是最好的选择。

折射波法分层解释的方法T0折射波解释法

作为常用的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它是针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采集发展起来的解释方法。其解释步骤大致为:

1)在时距曲线上读取t1、t2和互换时T,可求出t0(t0=t1+t2-T),且可给出相应t0(x)的曲线。

2)求取k值(h=k*t0)。

3)据式计算各点界面深度h,以各观测点为圆心,以其对应的深度h为半径画弧,作出这些圆弧的包络线,为该折射面的位置。

2.3.4反射波法

反射波由震源沿着波射线向下传播,在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无论界面的波阻抗增大还是减小都会发生放射信号。即使上下岩层的波速度不变,只要密度发生变化,其分界面也能产生反射波。

根据这些信号就能把界面的起伏变化、隐伏低速层、空洞有很好的直观的反应出来。因此在揭示地下地层结构时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反射波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技术及动静校正和数字处理技术,原理如图7所示。

水平叠加技术也称多次叠加或多次覆盖,及对反射界面上的各点作多次重复观测,但每次观测时,

炮点和检波点各不相同。然后将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图7(a)反射波时距曲线图各反射信号,校正对齐后叠加,使来自该点的有效(b)共反射点叠加道集波得到加强,而多次反射波和其他干扰波则相对地

减弱,从而提高时间剖面的信噪比。通过动校正和道集叠加绘制反射波垂直时间剖面图,可以分离出地下的层里结构,确定地下较小的地质构造以及寻找局部地质体;与其它物探

资料结合,了解场地的分层,确定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确定隐伏低速层、空洞的位置等。

这次实习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炮点检距d和每次放炮后排列移动的道数V按照这个关系式确定:

d=(S*N/2n)*△XV=d/△X=S*N/2n关系式中,N为地震记录道数,n为叠加次数,△X为道间距,S为常数(单边放炮取1,双边放炮取2)。

采用单边放炮系统(追逐系统),nN*S=3,每次移动道间距为8米,叠加3次。2*V在测区2线,分别利用反射波法进行勘探,排列长度约为46米,偏移距为16米,道间距为2米,采用24道38HZ检波器,每次移动4道(8米),最多叠加3次。采样时间间隔为0.25ms,每道采样数为2048,采样时间长度2408*0.25=512ms。记录点为炮点与检波器的中点。

2.3.5面波法

1)目的:与其它物探资料相结合,了解场地松散、破碎带信息。2)方法原理:面波沿地表由震源向外传播,其波阵面是圆柱面,其穿透深度约相当于它的波长。面波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准确的获得不同频率面波的相速度VR,同一频率的VR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反映出地质条件的横向不均匀性,不同频率的面波VR的变化则反映出介质在深度方向的不均匀性。由于面波相对于体波而言,其能量较强,速度较低,因此在揭示地下地层结构的物探方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面波波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力学性质有关,面波速度的变化,反映了岩土力学性质的变化,从而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的评价信息,与其它物探资料结合,了解场地松散,地下土洞破碎带等。

3)野外技术参数

野外测量时,偏移距为5米(根据干扰剖面估计得来),这时候的勘探视深度可以达到20-30米,道间距为2米,采样时间间隔为0.25ms,每道采样数为2048,采样时间长度2408*0.25=512ms。面波频率为低于10Hz,所以采用4Hz的检波器,排列的步进距为10米,记录点为检波器排列中点。

2.3.6地震映像法(最佳偏移距技术)

1)目的:了解地层的横向变化。2)方法原理:

映像法就是每一个记录道都采用相同的偏移距记录,且在该偏移距接收到的反射波应具有良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映像法不需要为最终显示进行校正处理,因此避开了动校正对浅层反射波的拉伸、畸变影响,反射信号原有的特征被全部保留,记录的分辨率不会受到校正的影响,当然也不存在水平叠加降低分辨的问题。因而该方法十分适合于外界干扰背景小、地质条件好、地下地质界面起伏较大的情况。

3)野外技术参数

偏移距为24米(根据干扰剖面估计得来),道步距2米,4Hz、38Hz和100Hz 三种各一个检波器接受。记录点为激发和接受距离的中点,反映的是中点两侧射线传播范围内地下的岩层、岩性的变化。每道采样分量为Z-X(2),使用二分量。

2.3.7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也称探地雷达(简称GPR),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工程勘察新技术。其具有轻便灵活、探测速度快、定位准确、可实现连续透视扫描以及二维彩色图像实时显示等优点,已在工程勘察、隐患探测、工程质量检测、地下管线探测、路面质量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地质雷达是利用发射天线(T)将超高频脉冲电磁波能量耦合到地下,当地下介质存在电性差异时,一部分脉冲电磁波的能量会被反射并被接受天线(R)记录下来。若已知电磁波在地下中的介电常数或传播速度,根据反射波的双程旅行时间就可以得到地下岩性界面的深度,同时对返回电磁波的时频特征和振幅特征的分析,便能了解地质特征信息,从而达到工程勘察的目的。

2.4电法勘探

2.4.1电法勘探简介

电法勘探是研究地层电学性质及电场、电磁场变化规律,根据研究对象的电性差异,通过电法仪器测量电场情况,进而研究电场的分布规律,以了解地下深处地质体的状况,从而达到勘探的结果。电法勘探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岩溶、断层、追索断层破碎带、确定基岩起伏、追索各种高低阻陡倾斜地电体及接触面,查岩溶发育带等地质问题,也能利用电法方法进行地下找水、测定地下水流向、寻找金属矿床、确定含水层的厚度和埋深、查区域构造、石油勘探、地壳上地幔研究等。

电法勘探常用可分为两大类即传导类电法和感应类电法,前者以直流电为主,主要的的工作方法是:电剖面法、电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和充电法;后者以交流电为主,如大地电磁测深法,频率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测深法。

2.4.2联合剖面法

电剖面法全称电阻率剖面法,采用固定电极距的电极排列,沿剖面线逐点供电和测量,获得视电阻率剖面曲线。通过分析对比以了解地下岩、土层的电性变化,有效地解决一些地质问题。在一个测区的电阻率勘探中,常用于扫面,以便于快速经济的获得一个测区地电构造分布的整体信息,确定地电不均匀体的轮廓。电剖面的任务是研究倾角较大或水平方向电性变化较大的地点断

图8联合剖面装置图面。在地质调查中能有效地解决有关地质填图的某些问题。如追索构造破碎带,划分不同岩性陡立接触带,地下暗河、溶洞等。主要现场工作方法有:联合剖面法、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装置如右图8所示。

测区2、3线分别用联剖装置做小极距(AB/2=35m,MN/2=5m)和大极距

(AB/2=55m,MN/2=5m)两条剖面,点距为5m。分别记录sA和sB,并绘成联剖曲线图。

图9雁山2、3线电阻率联合剖面图根据2线,在极距为AO=35m时,在175

米附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低阻正交点,反应为地层介质下存在一个低阻体。当米,电法理论反应为勘探深度变深,在165米附近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低阻正交点,由联合剖面交点的位置判断为脉状体,倾向判断为倾斜方向。验证了联合剖面法对破碎带勘探的高灵敏性。受地形影响,和一组(最大米)勘探结果我们决定将电阻率测深设计为号线米,最大米。

观察3线,在极距为AO=35m时,在165米附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低阻正交点,反应为地层介质下存在一个低阻体。当米,电法理论反应为勘探深度变深,在160米附近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低阻正交点,由联合剖面交点的位置判断为脉状体,倾向判断为倾斜方向。

2.4.3电阻率测深法

电测深法又称电阻率垂直测深法。该方法是对一个测点用一系列由小到大的级距进行视电阻率测量,反映由浅入深的地层垂向变化情况。通过对现场实测曲线进行分析和解释,可对观测点处垂向各地电性层的厚度和电阻率的大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对称四极电测深装置,如下图10所示。

电测深法最适合解决产状近乎水平且有明显差异的一下工程地质问题:

a、明基岩埋深,确定覆盖层厚度,查明基岩风化层发育深度,划分有较明显电性差异的第四纪分层等;

b、查寻岩溶发育带,确定具有明显电性差异的断层破碎带,并了解其产状。

c、查明基岩埋藏不深,规模较大,划分有图10电阻率测深对称四极装置较明显电性差异的地下局部不均匀体。

d、确定覆盖层厚度、了解基岩起伏和基岩风化壳发育深度等。

现场工作方法主要有:三极测深、对称四极测深、环形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测深。

经过分析2线和3线做的联剖曲线,在2线150200号点,此区间发现异常,故在2线这个区域中做电测深,极距AB/2、MN/2如下表7:

表7电测深极距表

AB/2(m)2491691625355065506580100MN/2(m)0.50.50.50.5333333101010102.4. 4激电法

激电法又称激发极化法,是一种以岩、矿石激电效应的差异为基础从而达到找矿藏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类电探方法。所有的金属硫化物矿床,不论是致密块状,还是侵染状,都具有比较强的激电效应,可以产生明显的激电异常。致密块状的金属硫化物矿床电阻率比较低,可以用电阻率法进行勘探;而侵染状的金属硫化物矿床电阻率比较高,用电阻率发勘探往往没有异常,因此使用激发极化法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比使用电阻率法优越的多。因为石墨及含碳质岩石激电效应也很强,也可以产生明显的激电异常,因此在使用激发极化法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石墨及含碳质岩石地层往往成为最大的干扰因素。

激电法的测量电极必须采用不极化电极(装硫酸铜溶液的陶瓷电极或铅电极)。在自然界中,以电子导体为主的金属矿石和石墨化岩石中可观测到激发极化效应,此外,在含有粘土矿物的岩石中也发现了激发极化效应。激发极化法就是对

含有激发极化效应的地层充电并测量它的一次场电位差△U1,在断电后延时

0.2~0.5s,再测量由于充电所激发的二次场电位差△U2,)用二次场电位差△U2比上总场电位差△U(△U=△U1+△U2)便得

到相应的极化率。图17所示为岩、矿石标本的充放电曲线。在马面工区有一个废旧的硫铁矿场,硫铁矿能产生较大的激电异常,因此,我们布置了1、2、3、4、5、6共6条测线,对这6条测线进行了激发极化法勘探。野外主要工作方法有:中间梯度、联合剖面、偶极剖面、对称四极装置。我们此次实习所采用的方法是:激电中间梯度、激电三极测深。其中,激电中间梯度法:AB=480米,A

与B连线图11岩、矿石标本的充放电平行于测区测线,MN=20米,测点设在三分之一AB间距中间,有200米的测线,点距10米,发电机一曲线台,三台激电仪同时进行观测,工作效率较高。激电三极测深法,三极激电测深法跟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类似,不同的是测量电极是采用不极化电极,其极距选择如下表8:表8激电三极测深极距表供电极距L测量极距aAO(m)

MN/2(m)2553554555556557558559551055125513551455我组对前一天所做的激

电中梯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产生异常较大的45/3、55/3、/65/3、75/3、85/3、95/3、105/3、115/3、125/3、135/3号点进行了三极测深。

2.4.5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根据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而研制的一种多功能、高精度电法电探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高密度电阻率法就其原理而言,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同,它仍然是以岩(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的电探方法,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高密度电阻率法最大的特点是电极可以沿测线同时布设几十到几百根,仪器按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