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孔繁森1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孔繁森1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孔繁森1

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文名:孔繁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聊城堂邑五里墩村 出生日期:1944年7月 逝世日期:1994年11月29日职业:领导干部 毕业院校:聊城技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模范共产党员, 优秀领导干部 目录 人物概述 人物生平 简介 荣誉称号 藏区工作 历史评价 纪念馆舍 简介 相关信息 个人名言 繁森精神 时代特征 世纪课题 展开 人物概述 人物生平 简介 荣誉称号 藏区工作 历史评价 纪念馆舍 简介 相关信息 个人名言 繁森精神 时代特征 世纪课题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概述

孔繁森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山东聊城人。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孔繁森图册(4张)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孔繁森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雪域之歌 ——电影《孔繁森》观后感有一种精神,感动了亿万人。 有一个名字,曾经响彻大地。 放弃本来优越的工作和生活,两进西藏,在那物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你带上“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时时心系百姓。第一次赴藏,在岗巴3年,你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赴藏,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你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3年春天,在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你去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在忘我的工作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每次下乡,你把药箱背在肩上,治好了百姓的病,还带去了治愈贫困的希望。为了养活收养的孤儿,你化名“洛珠”去卖血。你把汗水洒在阿里,你把心血倾注阿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你知道这条路满是荆棘,却义无反顾。两进西藏,你心里牵挂的是百姓,在你心里,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亲人。为了阿里的百姓,你舍小家顾大家。顾不上吐血的妻子,顾不上未成年的儿女,

在你的心里,更重要的是阿里的百姓!以普通的标准来衡量,你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你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共产党员!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涣散,没有希望。偏远,不可怕,可怕的是柔弱的百姓被遗忘。你为西藏人民带去爱与希望,你的勤奋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 你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卖血来救助孤儿,你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大爱,你把一生献给西藏!生前不知身后事,但蓝天白云见证你的大爱,高原深处留有你的足迹,阿里的子孙后代会铭记你的事迹。 我没有机会踏着你走过的路,寻找你的足迹,只好透过书籍、影片,一次次想象你的容貌、你的微笑,还有你望着百姓时眼神里流露出来的爱恋和心痛。 中学时读你,立志要做大爱之人,爱民如家人。 大学时读你,我毕业后奔赴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的农村做一名乡村老师,为了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如今读你,我不断反思自己:心中还有没有爱?少年时的梦想还在不在?我不停的回味电影中的那一幕幕,感悟你流传下来的真情和精神。我感觉我的双手被你握住,我听见你说:“来吧,去追回少年时的理想,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坚持做你自己!”

孔繁森_1

孔繁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小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具学具安排:生字卡、小黑板,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15.孔繁森 接孤儿到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优秀的援藏干部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词、组词、填空、写出同偏旁的字、复述课文。 课外:朗读课文、默写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 (1)画出生字词,正音。 (2)画出长句子,多读,读通。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相机指导。 3.范读课文。 4.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是什么事?三.教学生字词 优部市失养医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指导分析字形。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词。 2.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理解“优秀”。 (3)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面几节。 2.细读第二节。 (1)自由读。 (2)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指名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抚养”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都是说什么?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了什么意思?这说明什么?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三、四节。 (1)指名读。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 (3)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后来为什么又答应了? 引导学生比较近义词:请求、恳求。 (4)“藏胞们知道了这件事”,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感动”

孔繁森观后感_心得体会

孔繁森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孔繁森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孔繁森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孔繁森》,里面讲的是:家在山东的孔繁森上任的地方是阿里。那里海拔高,地广人稀,但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两次赴藏,为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到了阿里后,孔繁森以身作则,给人们送去温暖。然而在赴新疆的考察中,孔繁森以身殉职。 孔繁森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西藏的人民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孔繁森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人民群众深切地怀念着他,而他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将留在我们的心中。他可以称为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的孔繁森,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孔繁森深切的明白西藏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更是迫切的需要我们的援助。从孔繁森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以大局为重,国家与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品质。我也要向他学习,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个人的利益先放在一边,先帮集体解决困难,再去解决自己的困难。 我们还应该该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孔繁森在工作中开拓进取,不管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对自己的标准都没有降低过。他在担任阿里委书记后不畏艰苦,亲自去实地考察,为建设阿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地区的情况有了显着的改善。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长辈们艰苦的奋斗时代,一直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的。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我认为只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难关,长大后就能够为国家献出一份力。 记得在小时候,我做事情一直没有耐心,不能持之以恒下去,只要一有累人的活,我就不想去做。只有在妈妈的威严下,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做。现在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感到很惭愧,孔繁森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说苦,而我出生在这么一个幸福的时代,这么一个幸福的家里,连这么一点活都不肯做,真是恨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

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感想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感想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孔繁森同志,缅怀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孔繁森精神是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的自然延续和时代折射。 孔繁森同志用堂堂男儿血肉之躯,干出了既轰轰烈烈、又平平凡凡的感人事迹,实现了由一个平常人到高尚人,大写的“人”的超越;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党员到优秀党员,模范党员的超越;实现了由一个普通干部到人民公仆,领导干部楷模的超越。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时刻表现出爱人和助人的优秀品质。 孔繁森的情感世界向普通人一样富有,既有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也有对妻子的温温爱心,还有对子女的片片慈心,更有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忠心。他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它深知“忠孝两难全”。人伦之爱,家庭之情,应当服从民族之情,祖国之爱。他摆正了家庭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的关

系。把爱的范围扩展到民族之爱,祖国之爱。为西藏的繁荣,藏胞的幸福忘我工作,直至献出生命。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始终体现出一个先锋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孔繁森对党无限忠诚,他总是用“咱是党的人”,“咱是公家人”来告诫和约束自己,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了他人幸福,自己节衣缩食,挨饿受冻,继承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对事业鞠躬尽瘁,不怕苦、不怕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干劲改变着阿里地区的落后面貌。他以身殉职时,留给群众的是振兴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留给自己和爱人的只有8块6毛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壮烈誓言。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领导干部的楷模,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居官自律,清政廉洁,以权谋公,恪尽职守,是孔繁森同志的工作价值观,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阿里地委书记……这个称谓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履历,更是一份责任,一副担子,我身负党的重任,不能顾小家,舍大家,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 这篇《大学生思想汇报范文: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是特地,供大家参考!相关内容,请查看思想汇报频道。 尊敬的党组织: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孔繁森事迹录像片,我了解到孔繁森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他两次赴藏,历经10载。他把九旬老母.3个未成年的孩子交给了体弱多病的妻子。他在西藏用微薄的工资收养了3个藏族孤儿,为了抚养孩子,他曾3次卖血900毫升。他牺牲时,口袋里仅留下8元6角钱和一份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条建议。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向人民奉献的是比血还浓的炽热情感,是博大、深沉和无私的爱。 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习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孔繁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撇下年迈的母亲和多病的妻子及年幼的孩子。他的这种精神给我们当代年轻人以启迪,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好好学习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位的崇高思想境界。他在西藏曾收养3个孤儿,并为他们付出很多心血。

3、学习孔繁森同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孔繁森虽然是国家干部,但他从不占国家一点点便宜。为了抚养藏族孤儿,他曾3次卖血900毫升。 4、学习孔繁森同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孔繁森两次进藏,都把全部身心放在发展西藏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而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经过学习,我觉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下,将会有越米越多的党员和干部成为焦裕禄、张鸣岐、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在我们的党内有这么多的好党员、好干部带头,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国人民将会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富有更强的战斗力。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和平演变"等策略分化、瓦解社会主义中国,他们面对强大的中国都会望而却步,畏缩不前的。 目前,我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组织上入党。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孔繁森精神,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电影《孔繁森》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孔繁森》,里面讲的是:家在山东的孔繁森上任的地方是阿里,那里海拔高,地广人稀,但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两次赴藏,为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到了阿里后,孔繁森以身作则,给人们送去温暖。然而在赴新疆的考察中,孔繁森以身殉职。孔繁森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西藏的人民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孔繁森同志工作过的地方,人民群众深切地怀念着他,而他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将留在我们的心中。他可以称为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孔繁森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两离家乡、援藏十载,以自己的生命奏响了“支援西部,建设边疆"的雄壮乐章,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模范,是努力学习、认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模范,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模范,是维护和增强民族团结、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模范。他的身上既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有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精神,同时还具有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凝聚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集中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德,实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党性修养与理想人格的完美结合。这种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作风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对“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生动诠释,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孔繁森精神的时代意义,深刻挖掘其丰富内涵,并把向孔繁森同志学习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从孔繁

孔繁森

《孔繁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认识孔繁森 1、小朋友,你知道刚才那首歌唱得是谁?歌里唱的就是——孔繁森。(出示照片) 举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名字! 谁来亲切的叫叫他的名字?(指名读,齐读)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去认识他。 3、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繁森这篇课文的词语,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这课的词语。 (开火车读,齐读)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想大家介绍一下孔繁森吗? 出示句子——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指名读) 你能用“优秀”来说一句话吗?(再读这句话) 他的优秀体现在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二、走近“孔繁森”。 (一)学习第二段 1、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故事,指名读一读课文的的第二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知道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吗?? 3、是啊,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悲惨情景,相信我们还历历在目。就在

1992年,西藏的拉萨市附近也发生了这样惨痛的事,许多人都被夺走了宝贵的生 命,失去了可爱的家园。(幻灯片展示画面) 4、曲尼、曲印、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出示句子) (1)你知道怎样的孩子称为“孤儿”吗? (2)那一年,曲尼12岁,曲印7岁,贡桑才五岁,你觉得他们怎么样啊? (3)那你能用朗读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5、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小小年纪,就没有妈妈疼,没有爸爸爱,这时候谁出现 了,他是怎么做的?自己读一读。(紧接着出示句三) (1)指名读。说说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动?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儿女,他们平 时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呀?(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父母是多 么疼爱你,关心你啊。) (2)孔繁森也是这样关心三个孩子的,你们看:出示一组照片。 (3)从照片上,你感受到了什么?(亲如一家) (4)(说话练习) 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年幼的孤儿,从此,他白天当市长,晚上当爹娘: 空空空平日里,他得为这三个孩子……节假日,他带着三个孩子……一天深夜 ,曲尼发高烧了,孔繁森…… 6、如果你是哪三个孤儿,你会对孔繁森说些什么呢?你们说得真好,三个孩子 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亲人,他们有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孔繁森这里 找到了父爱,找到了温暖的家,孔繁森是多么关心藏族同胞啊!真可以说“不是 亲人,胜似亲人”。就这一点,同学们你能做到吗?你的父母能做到吗?老师也 不一定能做到,而孔繁森做到了,这就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所以大家都说他是 一名(指着板书,生齐说:优秀的援藏干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孔繁森事迹5则_短故事

《孔繁森事迹》 孔繁森事迹(一):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山东人推崇的仗义性格,他的口头语就是有事吗,是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心目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那种热情厚道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理解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有名的三哥,你有困难,不等你张口,他就会主动出手帮忙。他能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买电视的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的发言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的发言 孔繁森同志用堂堂男儿血肉之躯,(来自)干出了既轰轰烈烈、又平平凡凡的感人事迹,实现了由一个平常人到高尚人,大写的“人”的超越;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党员到优秀党员,模范党员的超越;实现了由一个普通干部到人民公仆,领导干部楷模的超越。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时刻表现出爱人和助人的优秀品质。 孔繁森的情感世界向普通人一样富有,既有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也有对妻子的温温爱心,还有对子女的片片慈心,更有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忠心。他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它深知“忠孝两难全”。人伦之爱,家庭之情,应当服从民族之情,祖国之爱。他摆正了家庭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的关系。把爱的范围扩展到民族之爱,祖国之爱。为西藏的繁荣,藏胞的幸福忘我工作,直至献出生命。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始终体现出一个先锋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孔繁森对党无限忠诚,他总是用“咱是党的人”,“咱是公家人”来告诫和约束自己,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了他人幸福,自己节衣缩食,挨饿受冻,继承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对事业鞠躬尽瘁,不怕苦、不怕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自

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干劲改变着阿里地区的落后面貌。他以身殉职时,留给群众的是振兴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留给自己和爱人的只有8块6毛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壮烈誓言。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领导干部的楷模,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居官自律,清政廉洁,以权谋公,恪尽职守,是孔繁森同志的工作价值观,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阿里地委书记……这个称谓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履历,更是一份责任,一副担子,我身负党的重任,不能顾小家,舍大家,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他献出何止是汗水,何止是鲜血。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具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他淡泊名利,淡泊权势,两次援藏,三赴边疆,在雪域高原奋斗十余年,将党的宗旨镌刻在世界之颠。 孔繁森是高尚的,纯粹的,又是普通的,具体的。他的事迹和精神既感人至深,又真实可学。他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他为榜样,对照自己,鞭策自己。孔繁森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真切的,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权力。

孔繁森先进事迹

孔繁森先进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有感精品

【关键字】活动、行动、地方、作风、开拓进取、开拓、建设、发现、正气、信念、理想、精神、环境、特色、进取、塑造、开展、鼓励、服务、教育、宣传、实现、核心 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有感 近日,我有幸来到山东聊城,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纪念馆内设一个纪念厅和三个展览厅。纪念厅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六个部分,展出图片二百七十余幅,陈列实物千余件。第一部分“齐鲁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期间,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汗洒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十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情系高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第四部分“廉洁清政”,展示了孔繁森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已奉公的高贵品质;第五部分“深切怀念”,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山东、西藏及全国各地深切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以及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活动的崭新气象。 一提到孔繁森,大家都不陌生,但直到参观了他的纪念馆之后,我才真切深刻的体会到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真正感到他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他是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

孔繁森 生平、事迹资料——拼音版

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 繁 森 k ǒng f án s ēn 孔 繁 森k ǒng f án s ēn 与y ǔ 家 人ji ā r ?n 的de 合影h ? y ǐng 人物r?n wù 概述gài shù 孔 繁 森kǒng fán sēn ,出 生 chū shēng 于yú 1944年 7月nián yua,山东 shān dōng 聊 liáo 城 ch?ng 人r?n 。1961年nián ,17岁suì 的de 孔 繁 森 kǒng fán sēn 光荣 guāng r?ng 参军cān jūn , 在zài 部队 bù duì连 年 lián nián 被 评 为bai píng w?i “五wǔ 好hào 战 zhàn 士shì ”。1966

年9 月nián yua,孔 繁 森kǒng fán sēn 光 荣 guāng r?ng 地dì 加入jiā rù中 zhōng 国 gu? 共 g?ng 产chǎn 党dǎng 。1969年nián ,他tā 从c?ng 部队bù duì 复 员fù yuán 后h?u ,先 xiān 当 dāng 工人gōng r?n ,后h?u 被 bai 提拔tí bá 为w?i 国 家gu? jiā 干 部gàn bù。1979年nián ,国 家gu? jiā 要yào 从c?ng 内地nai dì 抽调chōu diào 一yī 批pī 干部gàn bù 到 dào 西 藏 xī zàng 工作gōng zu? ,时shí 任ran 地委 宣 传 部dì wěi xuān chuán bù 副部fù bù 长 cháng 的de 孔 繁 森 kǒng fán sēn 主 zhǔ 动 d?ng 报名bào míng ,并 bìng 写xiě 下xià 了le “是shì 七qī 尺chǐ 男儿nán ?r 生 shēng 能 n?ng 舍shě 己jǐ、作 zu? 千 秋 qiān qiū 鬼 guǐ雄 xi?ng 死sǐ 不 bù 还 乡huán xiāng ”的 de 条幅tiáo fú 。 1979年nián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第一次dì yī cì赴fù 西藏 xī zàng 工 作gōng zu?,担任dān ran 日 rì 喀kā 则z? 地dì 区qū 岗gǎng 巴 县bā xiàn 委wěi 副fù 书记shū jì。在zài 岗gǎng 巴 bā 工 gōng 作zu?3年nián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跑遍 pǎo biàn 了 le 全 县 quán xiàn 的 de 乡 村xiāng cūn 、 牧区mù qū,与yǔ 藏 族 zàng zú 群众qún zh?ng 结ji?下xià 了le 深厚shēn h?u 的de 友谊yǒu yì 。 1988年nián ,山东省shān dōng shěng 再次zài cì选派xuǎn pài 进jìn 藏záng 干部gàn bù ,组织上zǔ zhī shàng 认为ran w?i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在 zài 政 治zhang zhì 上shàng 成ch?ng 熟 shú 又 y?u 有 yǒu 在 zài 藏 záng 工作gōng zu? 经 验jīng yàn ,便 biàn 决 ju?定 dìng 让ràng 他tā 带 队dài duì 第二dì ar 次cì 赴 fù 藏 záng 工 作gōng zu?。进 jìn 藏 záng 后h?u ,孔 kǒng 繁 fán

孔繁森纪念馆观后感

孔繁森纪念馆观后感 暑假假期即将结束就在这一天我接到学校的通知,聊城市绿林青年志愿者协会邀请我校几位优秀学生和协会长期资助的学生参加“红色记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主题公益活动我有幸参与了本次活动。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纪念馆内设一个纪念厅和三个展览厅。纪念厅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六个部分,展出图片二百七十余幅,陈列实物千余件。第一部分“齐鲁赤子”,展示了孔繁森同志在山东生活、工作期间,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汗洒雪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十年间,为西藏的建设和繁荣,恪尽职守、忘我拼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情系高原”,展示了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为民解难、无私奉献的满腔热忱;第四部分“廉洁清政”,展示了孔繁森同志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克已奉公的高贵品质;第五部分“深切怀念”,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后,山

东、西藏及全国各地深切悼念孔繁森同志的感人情景;第六部分“光耀神州”,展示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以及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活动的崭新气象。 一提到孔繁森,大家都不陌生,但直到参观了他的纪念馆之后,我才真切深刻的体会到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真正感到他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他是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然而他却十年如一日,一腔热血洒高原,做人民群众的好儿子。他家有90高龄的老母亲、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却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他囊中羞涩,在藏工作十年间几乎没给家里寄过钱,却对藏胞十分慷慨大方,用自己的工资为藏胞买药、为扶养藏族孤儿竟多次卖血换钱。那是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他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当年大的12岁,小的才5岁,都与他同吃同住。用他的话说,“西藏的老人就是他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他的孩子,西藏的土地就是他的家乡”,的确,他为藏族人民可以奉现自己的一切。1994年11月29日,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一场车祸中,时

孔繁森孝敬藏族老人的故事

孔繁森孝敬藏族老人的故事 孔繁森原是聊城地区的一位领导干部。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两次入藏,历时十年,支持西藏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西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不幸以身殉职,被党和人民誉为 九十年代的焦裕禄 , 领导干部的楷模。 无情未必真豪杰。孔繁森虽然一直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他心中也有对亲人深深的爱,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情。 组织上基于工作上的需要,选派孔繁森第二次援藏。他是个孝子,平时只要工作不忙,总要抽空与老母亲聊聊天,与妻子争着照顾老人家。可这时,孔繁森的老母亲已经八十七岁了,因为生病,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儿女都希望他留在山东工作。孔繁森也渴望留在老母身边照料老人,但想到西藏更需要党的干部。他毅然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临走那天,孔繁森默默走进母亲床边,望着母亲那稀疏的头发,沉默了好一阵,才轻声地说: 娘,儿子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 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舍不得他走。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 想到这一去可能再也见不到年迈多病的母亲的面了。孔繁森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娘,您多保重! 说着,他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一个响头,眼泪夺眶而出。 孔繁森来到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每当夜深人静孔繁森总会想起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亲人的感情深埋在心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把藏族人民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一次,孔繁森冒着刺骨的寒风到拉萨的一所敬老院探望那里的老人。他拉着老人们的手热情地嘘寒问暖。当走到一位叫琼宗的老人面前时,发现老人脚上穿的鞋子破了。孔繁森弯下腰去,脱下老人脚上的鞋子,发现老人的脚冻得又红又肿,他心痛地把老人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敞

关于参观孔繁森纪念馆 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活动报告

关于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活动报告 指导教师:张金秀 作者:徐雪莹 单位: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6班 实践单位:聊城市孔繁森纪念馆 实践时间:2011年7月2日

关于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活动报告 一、概述: 2011年7月2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6班“泉水叮咚”全体同学以“庆“七一”,学习孔繁森精神”为主题,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学习孔繁森精神。 二、关键词:孔繁森精神内涵学习 三、活动目的: 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实践创新等能力,我班特此举行此次活动。 四、活动内容: 1,分组收集有关孔繁森以及孔繁森纪念馆的信息,并通过讨论进行整理; 2,进入孔繁森纪念馆进行参观,搜集信息,同时进行拍照,并感受孔繁森精神;3,回校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学习孔繁森精神。 五、活动效果: 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了解了孔繁森的生平,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并为之感动,学习他的精神: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纪念馆内设一个纪念亭和三个展厅。纪念亭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六个部分,展出图片二百七十余幅,陈列十五千余件。 孔繁森同志作为一代楷模,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是很多的。我们要学习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学习他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学习他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学习他那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孔繁森精神就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老西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一再教导我们,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孔繁森是发扬“四有”精神的模范。江泽民号召发扬64字创业

孔繁森资料

1、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焦裕禄。 焦裕禄担任县委书记的兰考县,是个靠国家救济的贫困县。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夜,刚上任不久的焦裕禄和县委领导一班人来到兰考县火车站,看到一群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准备外出逃荒的农民,焦裕禄说:“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害,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呀!”这时,同志们才理解书记把他们带到火车站来的良苦用心,一个个低下了头。 焦裕禄是群众的贴心人,他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在冰天雪地的隆冬,焦裕禄要求干部深入各家各户,指示不许冻坏一头牲口,饿死、冻死一个人。在一个低矮的小柴屋,焦裕禄看到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两口,老大爷长年生病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道:“你是谁呀?”焦裕禄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焦裕禄的手不肯松开。 2、“大爷忘不了你”——李素丽的故事 李素丽,是北京一名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但她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春风般温暖着众人心。 素丽在服务中,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不让乘客别扭着坐在她的车上,更不能让乘客不高兴地走下她的车。那还是素丽在60路当售票员的时候,一天,车驶进磁器口站,李素丽看到站上候车的人群中,有一位拄拐的老人。素丽急忙对老人说:“大爷,您别急,我这就来背您上车!”说着,素丽走下票台,把老人背上了车,安置在靠近车门的座位上。老人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一股呛人的气味,几位站在他旁边的乘客悄悄地躲到了一边。起初老人并没察觉,车过崇文门路口时,老人问身边的一位女乘客:“同志,这是什么地方?”女乘客瞥了老人一眼没说话。 看到这种情景,素丽心里一酸,她赶忙接过话茬说:“大爷,您从前来过北京吗?这儿就是原来的哈德门,现在是崇文门。您再往前看,那就是前门楼子。”老人沉默着,没有说话。素丽知道老人的心里被刚才的事刺痛了。心想,大爷来趟北京不容易,他心里不知道有多么热爱北京呢。我绝不能让老人就这样难过地坐在我的车上,更不能让他对北京人留下个不好的印象。于是,每到一处,素丽都主动热情地向老人介绍名胜古迹。渐渐地,老人的脸上有了笑容,一边听,一边点头。临下车时,老人拉着素丽的手说:“姑娘,你的心眼好啊!大爷忘不了你。” 3、雷锋一生为人民 雷锋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谱写了一曲曲十分感人的奉献之歌。 雷锋每次出外乘火车,总是把座位让给别人,热心地为旅客抱小孩、找座位、拎东西、倒开水,还帮列车员打扫卫生。一次,他碰到一位带孩子的中年妇女丢了钱和车票,就用自己的钱帮那位中年妇女买了车票。大嫂激动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雷锋说:“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一天傍晚,大雨哗哗下个不停,雷锋在回部队的路上,忽然听到一阵孩子的哭声,他赶快寻声找去,发现一位妈妈带两个孩子,肩上背着大包袱,正在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立即跑过去,把自己的雨衣披到那位妈妈的身上,又把军衣脱下,给冻得发抖的孩子穿上。接着,他问清了她们要去的地方,一直把娘儿仨送了回家。孩子妈妈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同志。”雷锋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