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矿矿区控制勘探测量的探索和思考

山东金矿矿区控制勘探测量的探索和思考
山东金矿矿区控制勘探测量的探索和思考

山东金矿矿区控制勘探测量的探索和思考

发表时间:2019-07-25T10:05:16.20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5期作者:慕海涛

[导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总结经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为公司黄金生产贡献力量。

龙口市金鑫黄金有限公司265719

山东作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大省,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胶东金矿闻名全国。胶东金矿位于山东的烟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这里发现了金矿储存量有20多吨。随着勘探技术越来越完善,这里依然带给人们不断的惊喜,胶东金矿先后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勘测,发现这里的黄金储量越来越高。

勘探技术越来越先进,可以勘测的深度也越来越深,根据最新的勘测情况表明,这个地方的金属储存量一共1万吨。我国的采矿技术目前不是说特别先进,如今只能开采近百米深度。一些比较完善发达的国家,现在已经能够达到4000米的深度,这是我们非常值得要学习的地方。相信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完善,达到这个深度,也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不过这里的储量丰富,还是有机会等着我们技术开发的。根据专家的估测,假如每天满负荷开采的话,开采时间需要长达40年,才能让这个地方的资源全部枯竭。而且前段时间在,山东威海也发现了一座金矿,探明金金属量31吨。说起来近些年山东在金矿探测方面取得的成果还真是不少,比如去年发现了国内有记载以来黄金史上最大的单体金矿床,550多吨的胶东三山岛矿区西岭金矿,其潜在经济价值达1500多亿元。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山东是当之无愧的,家里有(金)矿的地方。提到我国金矿分布,一个地方一定会提到山东招远。招远被称为“中国金都”,作为中国产金第一大市,其黄金年总产量占全国的1/7,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8。以招远为代表的胶东一带是山东金矿的主要分布区,莱州招远地区是世界第三大金成矿带。

金矿矿区控制测量是根据整个矿区的地物、地貌分布情况,以及矿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选择一些具有控制意义的点组成控制网,采用较为精密的仪器和方法,测出它们的三维坐标,作为下一步地形图测绘及工程测量的基础。在矿区范围内为建立基本控制网而进行的矿山测量工作。矿山建设和生产时,对勘探阶段所建立的控制网、点保存情况和精度要进行检查,已有测量成果要尽量利用。在精度和密度上满足不了要求的,要改造旧网或重建新网。重建新网时应与旧网联测,得出新旧网的换算关系,以便于利用资料。

矿区平面控制网常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边角测量和导线测量方法建立。按布网方法不同,分别简称为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和导线网。前三种网中的基本图形为三角形,各三角形顶点称为三角点。导线网的基本图形是一系列相邻点连成的折线,这些点称为导线点。

为了测量三角点的平面位置,网中一般需有4个起算数据,即两个点的平面坐标或一个点的平面坐标、一条边的边长和一条边的坐标方位角(见方位角)。用导线测量方法建立矿区平面控制网时,要求在多个已知点间布设导线。当矿区面积较大时,为了有效控制测量误差积累,常需要有多余的起算数据。

三角测量是建立矿区平面控制网的基本方法。通过测量网中各三角形的顶角值,用解析几何方法从已知点起推算各三角点的平面位置。三角测量要求每个三角点能与较多的相邻三角点通视,一般要在点上建造觇标,以供邻点照准用,因此人力、物力消耗较多。

三边测量是通过测量网中各三角形的边长,应用三角学的余弦公式计算各三角形的顶角值,再推算各点的平面位置。由于三边网检核条件少,推算得的各边方位角精度较低。

边角测量是测量网中各三角形顶角值和各边长。通过测角可控制各边坐标方位角的误差,而测边可控制边长误差,故布设边角网可提高点位精度,但人力、物力消耗多,因此常常在达到设计要求的精度前提下,以三角测量为主,再测量部分三角形的边长;或以三边测量为主,再测量部分三角形的顶角值。

在矿区地面布设一系列起控制作用的相联系的点,构成平面控制网,为确定网中各点平面位置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矿区平面控制网点是矿山进行各种测量工作的基础,对于地形测图是布设图根控制(见平板仪测图)的起算点,从而能使所测的地形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纸;对于矿山工程测量,常在矿区控制网下布设专用的平面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井上下联系测量和开采沉陷测量的基础。矿区平面控制网具有统一矿区平面坐标系统和限制测量误差积累的作用。

矿区平面控制网一般在国家一、二等大地网下加密或以国家大地网点为起算数据建网。国家大地网主要采用三角测量方法,采取由大到小、逐级控制的原则布设。中国国家大地网按纵横锁系布网法分成一、二、三、四等网。大地测量法式规定,一等三角锁中三角形平均边长为25km,角度测量中误差为±0.7″,起始边长度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350 000,天文经度、纬度和方位角的测定中误差分别不大于士0.3″、±0.3″、±0.5″;二等三角锁中三角形平均边长为20~25km,角度观测中误差为±1.0″~±1.5″;二等全面网的三角形平均边长为13km,角度观测中误差为±1.0″;三等三角网的平均边长为8km,角度观测中误差不大于±1.8″; 四等三角网的平均边长和角度观测中误差视需要而定。矿区首级平面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为三等网或四等网,视矿区范围大小确定;角度观测的精度要求与国家大地网一致;平均边长一般较短,以满足矿山工程测量的要求。

为了控制矿区控制网的长度投影变形,一般均要将观测成果归算到参考椭球面或大地水准面,并采用3°带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以便尽可能与国家采用的平面坐标系一致,有利于成果、成图的相互利用。当矿区地处高原或矿区中部远离3。带中央子午线,且所测得的边长投影到大地水准面和3°带高斯-克吕格投影面后的长度变形过大,不能满足矿山工程测量精度要求时,可采用矿区平均高程面作为投影面和矿区中部的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的地方(矿区)平面坐标系。矿区面积较小并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可将矿区地表面视为平面。

通过CAD等计算机制图方法,练习使用全站仪等现代化、数字化测量仪器,并在工作中倡导应用数字化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在2003年独立领导完成了黄山姚家金矿区0.5方公里的控制测量,并完成了矿区0.5平方公里的地质地形图数字化测量工作,相比以前的地质地形图提高了精度,极大地方便了地形图的使用。为找矿工作提供了高精度的地质地形图。 2004--2005年完成了矿区地下导线15800米的测量工作,将整个矿区的测量工作完成了数字化的转变,并完成了井下各中段的测量和编录工作。2006年参与并协助山东省招远市黄金第六地质队完成了《黄山姚家金矿区地质普查》工作。并在矿区担任主测工作,完成天井贯通工作25例,为矿区矿脉的开采提供了数据。2007年在山岔口矿区做主测工作,测绘各种图件,并且完成两竖井间近1000米的贯通测量工作,贯通误差仅0.1米。获得了同行业同事和领导的好评。2008年继续担任主测工作,完成天井贯通测量工作50例。并且参与协助地质队完成山岔口矿区的地质普查工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