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涉及了四个比较重要的基本规律:获得、消退、泛化及分化。具体来说:(1)获得是指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在本实验中,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这个过程就是获得。?

(2)消退是指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在本实验中,已经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此过程即为消退。

(3)泛化是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机体对与之类似的刺激也做出相同的反应。在本实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狗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4)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和消退是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里,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只在1000赫兹的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四个基本规律中,获得与消退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泛化与分化是相对而言的。大家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可以对比着来处理。

说完经典条件反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内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着名的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因此,也把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或行为学习理论。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着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白鼠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白鼠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学习的实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同样涉及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基本规律,即强化、消退和惩罚。其中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下面我们将以一个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几项规律的基本内容。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而消退和惩罚,都会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这里面中公资深讲师着重强调一下负强化,它最终导致的是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而非减少。

以上就是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内容。那么,对比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者之间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一)相同点: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都有消退的现象;

(二)不同点:

(1)在经典条件发射中,刺激物(即强化物——食物)是在行为(分泌唾液)发生之前就呈现的,即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即强化物——食物)是在行为(按压杠杆)发生之后呈现的,即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2)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天生就有的,具有被动性的特点;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行为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且具有主动性的特点。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具有被动性;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去)产生的,是随意的,具有主动性。

通过以上描述和分析,相信大家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都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相似的知识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请看“长工揖驴”的故事: 古时有一个地主,对长工们凶狠无情。长工们都气愤不已,皆在想办法要捉弄一下他。有一位为地主照料牲口的长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每天向地主经常骑的一头驴作揖,然后狠狠地抽这头驴一鞭,连续数日。后来有一天,地主要骑驴出门,这位长工送地主,向其作揖,驴惊跳起来,地主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例子。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是用狗做的实验。但这个例子和巴甫洛夫的如出一辙。那么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在哪里?先来做一下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A:作揖驴漠然 (中性刺激) 鞭打惊跳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B:作揖+鞭打惊跳 C:作揖惊跳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数次,原来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无条件刺激的效果,这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条件情绪反应 华生和雷纳(Rayner)1920年对一个约1岁大的小男孩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个原本十分喜爱小白兔的男孩后来见了小白兔就大哭,并扩展到看见任何白色的玩具动物都害怕。他们的做法是:在小白兔出现的时候,发出一个足以令小男孩恐惧的巨大声响。 这个例子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通常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几点说明 1.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结合时的时间顺序 为了让中性刺激最后变成为条件刺激,最理想的结合方式是中性刺激在前,无条件刺激紧接着呈现。当然,两者同时出现也可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中性刺激具备信号预示的作用。不可让中性刺激在无条件刺激结束后再呈现。 2.高级条件反射的形成 另一中性刺激与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相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高级条件反射。如,对前面故事中的对作揖产生惊跳的驴,又可以这样做: 作揖惊跳 吹口哨 + 作揖惊跳 吹口哨惊跳 3.条件反射的消失(消退) 当条件刺激反复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射就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消费者研究中的应用及区别 美合日古丽 21 在消费活动中,我们在不自觉中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消费,或者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是激活消费者的目标导向,使他们采取某些行为或回避某些行为。消费者学习是一个消费者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这些知识经验可应用于将来的相关行为中,它的范围包括从简单的几乎是反射式的反应到抽象概念与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消费者学习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作为最近获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学习不都是一个有计划的探索过程。一些偶然的经历或没有任何意志努力也能获得经验而产生学习。 与市场营销联系密切的两种行为主义理论是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有时也称刺激—反应理论,它们都基于这样的假定:如果存在对特定外部刺激的可观察的反应,则意味学习已经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太关注学习的过程,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输入和输出,即关注消费者从环境中选择的刺激与产生的可观察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即:当一个中性刺激与另一个会引起某种反应刺激成对出现时,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那么该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时候就产生了条件反射学习。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发现当狗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给食之前摇铃,那么一段时间之后,狗在听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也会流唾液,这样就出现了条件反射。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消费者可被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搜寻者,他们利用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知觉联系,连同自己的预期,形成一个有关世界的复杂描绘。现代条件作用理论把经典条件作用看作是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不是一个反射性的行为,而被视作是认知关联学习;不是获得了新的反射,而是获得了有关世界的新知识。条件作用可以使人增加某种反应在未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篇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简介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此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篇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条件反射不是与生具来的,是个体经后天学习获得的。 例如向动物同时提供两种刺激,一种是非条件刺激如食物,一种是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二者多次结合后,单独给灯光或铃声也可引起动物分泌唾液,灯光或铃声便成为一种信号刺激或曰条件刺激。 实验动物形成了对无关动因(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种形成条件反射的方式是经典的,它是使个体更好适

应环境,与环境取得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我们这里要介绍的则是与之不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与人类性活动的关系密切。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另一种学习过程,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来强化某种反应方式。 这种学习往往是学会一种操作过程,故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它指的是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变行为发生的频率给予奖赏(强化剂)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增高,给予惩罚就使得将来的行为频率减少。 所以当一个人在实施某种特定的行为(操作)后获得奖励的话,他以后还愿意再做,如果受到惩罚,这个人就不愿意再干下去了。 如果某一行为反复得到奖励,它就会频繁重复;反之若受到惩罚,这一行为就不会频繁发生,以致逐渐消失。 奖励就是一种原始的强化剂,也就是说有的事情本来就有好处。 食物是这样的一种强化剂,性行为则是另一种强化剂。 例如当迷宫出口处有一只动情的性伴侣时,老鼠可以更快地学会穿过迷宫。 所以,性行为对学习理论来说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它也可以是一种受奖励或受惩罚的行为。 另一种奖励则是条件强化剂。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

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 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 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 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狗来 说,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

声)与无条件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形成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无反应 (阶段1) (肉) (唾液分泌) (铃声) 中性刺激(铃声) 形成中 + (阶段2)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肉) (唾液分泌) 形成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阶段3) (铃声) (唾液分泌) (设计意图)回想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填充此表。 (四)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分别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与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的做题有很大帮助“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赵忠莉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形成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1954年斯金钠Skinner提出,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有机体“知道”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依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强化。 强化(reinforcement):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正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增加→具体行为增强 (给予行为者想要的东西) 负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移除→具体行为增强 (去除行为者不想要的东西) 惩罚(punishment):若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一个有害或负面的影响,那么此行为发生的频率将随之降低。 以上就是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内容。那么,对比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者之间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一)相同点: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都有消退的现象: 1、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 2、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 (二)不同点: 1、就条件反射长生的实质(刺激与反映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映”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2、从个体反应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相反。 3、从条件反射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应性行为;二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则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 4、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经典条件反射:将原本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匹配相伴呈现,多次后,有机体就会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从而在中性刺激呈现但没有出现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就做出反应。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后,它就成为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单独引起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射,即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 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并且都会有消退和自发恢复。 不同点: (1)从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早先就有的反应,操作条件作用是新的有效行为(2)从反应的主动性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放射性,操作条件作用自主性的 (3)从强化的顺序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建立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操作条件作用是奖励有效的行为。 (4)从学习的内容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刺激物间的信号关系,操作条件作用特定的反应(5)经典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信号学习,操作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动作技能学习 二、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1、广告商在利用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来设计广告,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条件性的正面情绪。例如在介绍产品时伴以美好画面,或者以美女帅哥代言,将之兴奋与激动联系在一起。2在行为疗法中进行的运用,如运用对抗性条件作用来帮助病人克服对事物的恐惧。还有灌输法和系统脱敏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和惩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以通过微笑赞扬等等予以正强化,对学生进行鼓励等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型条件反射理论异同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2) 3)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事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经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条件反射,也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4)华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11个月大、本来喜欢动物的男孩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的反映。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经过几次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恐惧的表现。此后,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了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现在看到后也会发生恐惧或消极的反应。这就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5)2、操作的条件反射原理 6) 7)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企图逃出迷箱。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开关,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最终,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就是强调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8)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从这个一起的实验中,他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环境的产物。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倚联系。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改变着环境。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现代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源于俄国著名学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衔接会产生出反应的相关性。狗看见肉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刺激产生的反应。而当肉的出现同另一个新的刺激(如摇铃)同时发生时,会引起条件反应。经过多次重复,即使没有肉,一摇铃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这说明,有机体的行为是外部各种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与心理活动无关。由此,巴甫洛夫奠定了学习机制和强化机制的科学基础。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学界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华生推广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原理,提出人的学习行为具有两条主要的规律:频因律与近因律。在华生眼里,心理学必须是严格的自然科学式的,不能关注那些不可测量、不可验证的“内心”,而只能研究可测量、可验证的行为。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研究成果,而且走得更远。他坚信,人类行为同其他动物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所发现的可实验、可重复的规律同样可以用到人身上。经过对有机体行为的研究,斯金纳认为华生所坚守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进而提出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两个概念。如果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才发生的行为,就是“引发反应”;如果没有明显的外在刺激而自主发生的行为,就是“自发反应”。引发反应是先有刺激后有行为,而自发反应是先有行为后有刺激。之所以要区分这两种行为反应模式,是因为引发反应不具有可操作性,而自发反应具有可操作性。在这里,“可操作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准确含义是自控而不是他控。 依据对行为的两种反应的区别,斯金纳提出了人的两种行为模式: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狗。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发生的行为,它是自发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和鸽子(见后)。 应答性行为实际上属于被动行为。它由刺激所控制,刺激的强弱和频率直接制约着行为的发生概率及其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受制于环境,做出行为是为了获得刺激,这就是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实际上属于主动行为,它能对环境做出主动适应,是由行为的后果反过来控制下一步行为的。如果行为的后果能产生积极效应,使行为者获

条件反射理论带来的思考

条件反射理论带来的思考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用科学实验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了行为的学习途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条件反射的巩固,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比如说老师说要考试了,我们会紧张起来;闻到医院消毒水的味道也会紧张起来;甚至连马戏团的狗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学习简单计算。 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箱实验也给我带来很多方面的启示。他认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所以我觉得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应该吝啬其口头表扬,而中国教育恰恰做不到这点,学生的思路一旦偏离了老师的预定轨迹,老师就会想方设法得把学生的思路“纠正”到所谓:“正确”的思路上。这样的行为导致了学生“不敢想,只会听”的后果,而根据人本主义理论,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阐明了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简言之就是要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自己想学,没有外在因素的制约,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学到东西。此外,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巩固正确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效果律中所提到的那样,当孩子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奖励,以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巩固学习的效果。而且,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在很多情况下,“三个勾”比“七个叉”更能带给孩子正能量。 还有一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做有意义的练习。猫在饥饿的状态下才会拼命挣脱迷箱,寻找食物。若它吃饱了,还会如此坚持么?训狗,寻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永远不要喂饱你的狗,这是训狗人常说的一句话。在学习中同样的道理,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孩子才会有探索的动力,勇于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在困难中寻求解决方法。桑代克在后期研究中发现,无意义、重复的练习并不能增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只有进行了练习并获得奖励时才能增强联结,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题海战术是没有意义的,要让做题目变得有成效有效果其实很简单,给学生做题目,做得正确率与下次的做题量直接挂钩,也即在练习中加入惩罚奖励机制,学生做题的效果才会明显出来。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与操作型条件反射理论异同

1)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事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经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条件反射,也称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华生很早就利用应答性条件作用的知识进行实验,他曾使一个11个月大、本来喜欢动物的男孩对白鼠产生了恐惧的反映。其做法是:每当这个男孩伸手要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就在他背后猛击铁棒,经过几次之后,每当白鼠出现,这个男孩就会哭闹,出现恐惧的表现。此后,进一步发现这个男孩的这种反应又泛化到了其他白色的动物身上,本来他并不害怕兔子、狗等有毛的玩具,现在看到后也会发生恐惧或消极的反应。这就是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2、操作的条件反射原理 正当巴甫洛夫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研究时,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企图逃出迷箱。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开关,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了下来。最终,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就是强调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斯金纳本人也做过许多实验研究,他研制出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从这个一起的实验中,他得出了许多用于行为治疗的原理,如强化原理、强化的时间与方式等。他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2)相同点:1、两者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 2、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 不同点:1、就条件反射长生的实质(刺激与反映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映”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2、从个体反应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

经典条件反射的运用

(四)经典条件反射的运用 1、有一个普遍困扰全世界牧场主的问题,那就是狼和土狼等食肉动物经常会捕食他们的家畜。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进行了一项无须杀死食肉动物,而是通过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技术解决狼和土狼捕杀羊的研究。首先向狼和土狼提供含有少量氯化锉的羊肉(非条件刺激),这种化学物质摄入体内后可使动物感到不适。这些动物吃了羊肉以后,它们便感到头晕、恶心,并开始呕吐(非条件反应)。待痊愈之后,把这些饥饿的食肉动物与活羊放入同一围栏中。狼和土狼起初攻击羊群(条件刺激),但它们一闻到猎物身上的气味便停止攻击,并尽可能地远离羊群。当围栏的门被打开时,这些狼和土狼竟然迅速地逃了出去(条件反应)!根据这项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现在牧场里普遍采用这个方法,即使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使狼和土狼远离牧群。 含有少量氯化锉的羊肉=====》头晕、恶心,呕吐 (无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应) 羊群+ 气味=====》头晕、恶心,呕吐 (中性刺激) (非条件反应) 羊群=====》逃离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2、应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一个潜在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行为医学。有证据显示应用巴甫洛夫原理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活动。阿德和库恩给白鼠提供一种含有糖精的水(白鼠喜欢这种水)。随后,他们将这种糖水与一种可减弱老鼠免疫系统能力的药物注射建立联系。然后,再给这些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白鼠提供这种糖水时,虽然不给它们注射药物,白鼠也会呈现出免疫力抑制的征兆,即一种免疫力减弱的反应。当前人们正在着手研究反向推理是否也能行得通。给实验室的白鼠提供很强的樟脑气味,然后给它们注射提高免疫系统反应的药物。早期的研究显示,樟脑味作为一种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药物=====》免疫系统减弱 (无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应) 水+药物=====》免疫系统减弱 (中性刺激) (非条件反应) 水=====》减弱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只需通过把人置于非药物条件刺激中,就可以提高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一种条件反应)。比如,你着了凉或得了流感,便可以把有助于提高自己免疫系统反应的音乐CD放入播放机内,音乐响起,作为一种条件反应,你的抵抗力会因音乐的刺激而增强,由此治愈疾病。 3、最近一项尤其引人注目的研究探讨了如何使用巴甫洛夫原理帮助人们改变呼吸的方式,由此战胜因焦虑、恐慌和压力引起的功能紊乱。这项研究开创了治疗焦虑障碍的新途径,被称为呼吸心理生理学,它通过个体有意识地改变呼吸而使身体形成避免恐慌的条件反应。 4、条件反射在广告中的运用 顾客喜欢某价廉物美的商品(无条件刺激),这种好感就是无条件反射,品牌或商标可看作一种条件刺激。该品牌或商标与价廉物美的商品结合起来,渐渐建立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 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分别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与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并且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的做题有很大帮助“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赵忠莉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形成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1954年斯金钠Skinner提出,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有机体“知道”行为与后效的关系,并依据行为后效来调节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正强化—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增加→具体行为增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学前教育科教案首页 班级:“3+2”大专班计划课时数:2个课时 课题: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并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2、能力:应用条件反射原理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三个阶段、重点区分四个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学习现象 教学准备: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实验图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举例法 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科教案续页 导入(实验)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手拿一支粉笔。向学生说明,每当我说“写”时,他就要在黑板上划一条线。(其余我什么也没说)实验开始我站在实验对象身后,每次我说“写”的时候,同时用手拍一下实验对象的肩膀,共做20次。到第21次,我只用手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但不说“写”。(提问)当我用手拍同学的肩膀,但并没有说“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同学划线了没有?在第21次时,我并没有说“写”,只拍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肩膀,他也学会了划线,我们称实验者的这种学习方式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的目的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看、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的过程。 1.实验与解释巴甫洛夫在动物实验中,把食物为引起动物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非条件反射,食物便称为非条件刺激(UCS)。而当食物等非条件刺激和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反复结合后,铃声就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CS)。此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被巴甫洛夫称为条件反射(CR)。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就是在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它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强化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个体无法随意操作和控制条件反射的过程。 2.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 (1)强化(reinforcement):环境刺激使个体某一行为反应增加的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程度随强化次数的增多而增强。 (2)泛化(generalization):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似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称为泛化。这是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种结果,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 (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相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是取消强化作用的结果。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躯体的不愉快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较难消退。这是因为个体在条件刺激引起条件性(恐惧、害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射的同时,还会随之产生回避行为以减轻躯体反应,形成回避操作条件反射,这种回避操作条件反射使躯体反应减轻,增强了原有的条件刺激与躯体反应之间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系,因而不易产生消退作用。 3.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认为任何环境刺激,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影响个体的行为(包括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所以无论正常的或异常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获得。心理治疗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大量运用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改变个体行为的方法,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就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性的松弛反应,来帮助求助者克服的紧张行为反应达到症状缓解或消退的过程。

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 射的区别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涉及了四个比较重要的基本规律:获得、消退、泛化及分化。具体来说:(1)获得是指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在本实验中,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这个过程就是获得。? (2)消退是指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在本实验中,已经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此过程即为消退。

教育学里面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

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唾液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典型范例,包含了可重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且不需要经过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非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则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初始中性刺激,这是需要学习的。且条件刺激与心理学上立即性和长期性的期待、满足与恐惧有关,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条件反射。当非条件刺激重复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随着某个中性刺激,这个中性刺激会成为一个条件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 以下实验俱可简化为三部分: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非条件反应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