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感受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课前预习】

1、词是__________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__________,59—90字为___________,91字以上为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说出“我所知道的李煜及其诗歌”,以词为证,例词要朗读,感受解说要简明。

【教师补充归纳】:

李煜为偏安一隅之一国主,晚年被俘。他即位时,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内外危机深化,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15年苟且偷安的生活,纵情生活,侈陈游宴,但这时他也感觉到无法摆脱的没落的命运,故其前期词在华艳温馨中时时流露出些许哀愁;而后期他在亡国的惨境中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李词可分三个时期:一是幼年到964年,他生活美满幸福,精神适意,物质方面备极奢华,其词华艳温馨,多写调情、幽会、惆怅、欢愉、清歌、曼舞,写对人生的眷念;二是964年至975年亡国被俘北迁,李煜痛失爱妻娇儿,国势日衰,其词由乐观变为悲观,黯淡萧索,顿感人生无常;三是975年至978年被害,囚徒生活使他备受艰辛与侮辱,其词歌咏孤独、梦和对人生的厌倦,使他的词有哀怨凄绝的“以血书”的特色,写出了士大夫们人人感到而苦于说不出的悲哀。本词《虞美人》为这一时期词的代表作。

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那么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呢?

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看到词牌名大家可否想起什么?

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垓下之围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虞姬的悲剧故事。

(2)、学习诗词,要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3)、朗读时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声调曲折有致

《虞美人》学案(二)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感受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复习指导】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研读文本,找出文中的对比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背诵全词体会本文表达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的?

2、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鉴赏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析本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1921年毛泽东仿写了一首《虞美人》写新婚乍别的离愁别绪: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

【课后练习】

我们也不妨仿照《虞美人》(李煜)以《虞美人》为词牌作词一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