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之后,苏联现今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然而,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一个首先实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工程并积累了70多年的正反实践经验的国家.一个先后经过二次模式转换过程并在最后—次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所提供的关于苏联模式社会义体制的改革和演变的无比丰富的历史材料,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功的珍贵财富。本文在上述各章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史无的例的复杂工程

马克思一生主要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而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之上。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而且这种革命带有世界性质,将会同时发生。然而,马

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发展的道

路也进行认真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他首先破除了把他的理论教条化的做法,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

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马克思针对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定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们一切肯定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俄国革命政权吸取资本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利用俄国农村公社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封信的草稿中谈到.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他认为,如果俄国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团素,变为使俄国比共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③。由此可见,

马克思从理论上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断,开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长征。但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前提条件在当时的俄国均未成为现实:第一,西方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第二,俄国农村公社没有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起点”,十月革命胜利,欧洲革命运动曾—度高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急切盼望这种革命运动发展成为世界革命,以便给俄国革命以有力支持,当时在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看来,没有欧洲革命的支持,俄国革命的成果难以保存下来。但是,这种革命没有到来,列宁不得不考虑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开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长征。

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初期曾寄以希望,想把这些公社改造为共产主义公社。“在解决由谁支配土地的问题上我们优先考虑农业公社”,‘我们鼓励建立公

社”、。“农村公社是个很响亮的名称,是与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联系的”,然而列宁的希望没有变为现实农民并不热心加入“公社”,于是产生了强迫现象”。不久,在新经济政策培育的市场力量的冲击下,农村公社迅速解体,1919年在俄国的集体经济中,农村公社占31.7%,到1929下降到6%。

列宁是俄国开始实施“跨越卡夫丁大峡谷”工程的总设计师,然而,他是在没有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前提下实施这一工程的,即在—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历的国家,既没有“取得胜利的西方国家无产阶级的援助”,又没有从过去遗留的农村公社得到现成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起点”,甚至“连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也没有”,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下,实施这—伟大工程的。其特殊,其难度,其复杂,是人们可以想象的,甚至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列宁说:“十月革命的优点、是没有空想成分”。实际上,这是这位伟大的总设计师的优点列宁面对这种无比困难复杂的局势,不是从空想出发,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实际出

发,边试验,边验证,“摸着石头过河”,在短短的七年中,试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两种模式,实行了第—次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转换。贯穿列宁总体设计和一系列政策及其转变的,始终有三条基本思想:坚持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这是列宁时期制一切政策方针和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列宁构筑跨越卡夫丁峡谷工程的—个法宝,足留给世界社会主义者,特别是留给在落后国家中建设社会丰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无价财富。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功史上是光彩夺目的。然而。构筑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伟大工程.列宁只是开了—个头.尽管是个良好的开端。列宁去世以后,这个伟大无比复杂的工程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尚未解决的课题,包括:如何在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商品经济,如何巩固工农联盟,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等,这些课题如何解决。能否成功地解决,这是决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前途与命运的关键因素和重大问题。

依据列宁的实践和思想,我们发现,马克思提出关于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的观点,这是对人类未来社会所作的富有历史眼光的瞻望。马克思这里是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这种同家必须保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充分吸取资本个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否则是不可能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成熟的。这是马克思的—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功和遭到的失败,以及由此提供的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都证实了这个观点的科学性。我们要努力维护和坚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列宁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与改革”的社会,这—特征对跨越资本文义制度而向社会入义过渡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发展来说,更加突出。不断的改革,及

时地转换模式,是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其特有的历史现象。

恩格斯曾经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这是出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摆脱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人的积极性和才能可以得到最全面的发展,成为生气蓬勃的创造力量、推动社会迅速地前进。随着社会的迅速前进,必须经常地进行改革。这完全是合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的。

苏联7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对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来说.经常变化和改革这一特征更为突出?落后国家是从较低的经济文化水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如列宁所说,要经历—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其中要经历一系列小的过渡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至于这个过渡时期要经历多少小阶段,这取决于国际国内的条件。资本土义愈不发达,过渡的时间就愈长而每次过

渡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体制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第—。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依靠—定的国际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指望“取得胜利的西方国家无产阶级的援助”.但这一期望没有实现,苏维埃俄国面临的是资本主义包围和经常的战争威胁,而当战争和战争威胁减弱的时候,和平时期或相对和平时期就会到来。每当战争时期(或备战时期)与和平时期(或准和平时期)交替的时候.政治经济各方面体制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和改革。苏联的三次模式转换,均与此有联系。这是第二。

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没有先例可循。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有“特殊件”,但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必须遵守;如何把“特殊性”与—般规律结合起来?苏联的70多年历史经验证明,必须经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在探索中还会出现反复,甚至还会出现大的反复,这种探索的长

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如我们在苏联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见到的那样这是第三,总之,苏联是一面镜子,改革的频繁,包括局部的改革和重大的改革,甚至模式的转换,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改革,不断使政策、方针、体制适应本国的实际情况.适应已经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已经向前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渐建立相完善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苏联的兴亡.是同能否正确改革密切联系的。当正确处理改革的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就发展兴旺,当没有正确处理改革的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停滞,甚至失败。

第三,改革的焦点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经济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政治上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社会主义改革的焦点是什么”苏联7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焦点是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即经济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

场经济的结合,政治上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苏联历史上每次模式转换和改革,都跟这“两个结合”问题密切关联.从十月革命后不久实施的战时共产义,到转向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又到对这一模式进行长期的曲折的改革,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两个结合”问题而进行的,实现两个结合成为—个难以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首先遇到的,从十月革命后就开始发生争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看,社会主主义社会中不存在商品经济的,但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却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可以跨越、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逾越,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首先是战争的原因,实行实物经济。但战争结束.便难以继续下去。转向新经济政策、俄共(布)党内就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实行商品经济,又发生激烈的争论;列宁在这

个问题上的思想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在刚转向经济政策时、他主要是从政治上,即从巩固工农联盟的角度,考虑商品货币和市场买卖问题,认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产品交换),后又提到要退到工农国家监督之下的市场买卖、尤其是列宁晚期的思想是明确的,他是把商品经济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在转向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苏联党内发生激烈争论,其焦点仍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要商品经济。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也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由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苏联的特殊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取得胜利,苏联建立了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当苏联的国际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又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显现出来。战后四十多年,苏联进行的改革,不论是大的改华,还是小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进行的。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仍面临这个问题,他的改

革虽然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但是由于政治路线出现严重失误,改革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失败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的任务最终还是没有解决,遗留下来了。

无产阶级专政如何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的问题,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遇到的又一个重大问题。无产阶级专政既是新型的专政,也是—种新型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对极少数人专政相结合的新型国家政权。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那种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厂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绝对必要的,否则不能捍卫革命政权,但是.正如列宁说的,俄国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少、而且文化素质低下。这样的无产阶级不能作为一个阶级统治俄国,无产阶级群众的大多数尚不具备条件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他们不得不把这—任务委托给自己的先进阶层——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这就形成以党代政、高度集中的政治领导体制。这

样苏联从一开始就面临无产阶级专政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结合。因此,当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行第一次模式转换,即从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变为新经济政策体制的时候,俄共党内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民

件政治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列宁提出的“从战斗命令制转向工人民主制。“划清党与苏维埃的职能”、“改组国家监督机构”等等方针,都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这此政治改革与新经济体制是密切配合的!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的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是高度集中的。在无产阶级专政名义下,搞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破坏法制,滥用职权,在许多方面是以专政代替民主,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

二战以后.人民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呼声高涨,赫鲁晓夫和勃列是涅夫时期,在恢复法制,平反冤狱,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

革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方面做了—些工作。但是,他们没能解决好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问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结束.问题首先出在没有解决好专政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他从—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只讲民主,否定阶级专政,危害到改革,危害到稳定和发展.葬送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历史经验证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目标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不矛盾。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是人民的敌人。因此,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专政的范围会越来越小,民主的范围应越来越大。政治体制改革应坚定不移地向这个正确方向前进。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由于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两个结合”问题。所以向传统模式的改革最终没能成功。这里的教训是深刻的。

第四,改革要成功,必须有理论上的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创新,首先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突破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同时还要突破经典著作的某些个别结论。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朋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改革更是这样。改革要成功,必须要有理论上的突破.思想观念上的创新。

理论突破的对象,首先是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是传统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的反映和概括,这套理论体系实际上是把传统的苏联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了。它有—套全面系统的理论,诸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党政关系理论,还有关于对战后资本上义认识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其中有的只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某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有的则具有明显的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有的则还远落后于世界和时代的变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某些个

别结论,这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一种预测:将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们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商品生产是否逐渐消亡,这留给实践去证明,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初的实贱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商品生产,而且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含列宁首先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传统观念。从理论上为从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过渡到时新经济体制开僻道路,没命这种理论突破,就没有新经济歧策。可惜列宁开始的理论突破在斯大林执政时期中断了,赫鲁晓夫开始改革斯大林模式时期,然而他始终未能提出经济模式转换的目标,原冈之一就是他没在列宁达到的认识水平上继续前进,他甚至没有达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列宁已达到的认识水平。

苏联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要深入、要成功.必须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首先,在苏联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理论

前提有很大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主要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他们创立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条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条件,而苏联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遇到的有很大不同,因此,在—些问题上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也只是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力向,并提出—些基本原则;他们反对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设计,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独立解决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体制的任务。

再次,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主义理论起,已过去一百多年,世界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要求我们在改革中要有

新的理论创造,新的理论发展。

第五,改革要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处理好战略目标和策略目标之间,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以及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苏联历史经验证明,改革要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与策略。否则,改革就会遭受摊折、甚至失败。改革的战略与策略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策略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讲改革战略,就是改革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改革策略目标是改革在某一定时期内提出的局部和具体任务。从战后苏联进行的几次改革实践来看,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这与改革缺乏正确的战略目标及为之服务的策略目标有很大关系。改革中具有战略全局性的问题是,对传统模式进行根本改革,建立一种新的模式,还是只对传统模式进行局部改革,对其模式予以“完善”。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他们的改革都未能成功,就是没有处理好战略目标与策略目标之间的关系,赫鲁晓夫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力度和冲击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他两次掀起批判个人崇拜的高潮,改革初期,取得很大成效,然而改革在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他不知道下—步该如何进行,于是改革的政策出现反复、矛盾、摇摆和混乱,这里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改革战略日标,即对传统模式进行根本改革。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只对现行模式进行修修补补,维持现状.追求实现—些策略目标。更谈不上改革的战略目标。这样,改革自然不会有什么重大的举措和进展。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提出要进行“全面的根本改革”.即要实现模式转换.然而他全面否定过去.否定一切,把改革的矛头对准党的领导。要“炸毁”现行模式和整座大厦,实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模式转换变成社会制度转轨,他也没有处理好战略目标与策略目标的关系。

其次.要处理好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

关系。传统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支持,密不可分的整体:改革传统模式必须处理好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政治改革是保障,经济改革是基础。在如何处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关系这个问题上、苏联改革的历史经验留给我们的教训主要有两点:第一政治改革滞后,就不能对经济改革的深入起到配合和促进作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在政治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恢复法制、平反冤狱,发扬民主,实行集体领导等,这对经济改革起到配合和促进作用。但是他的政治改革及其成果没有坚持下去.在执政后期.他搞个人专权,破坏党的集体领导原则,不是集中精力去搞利别尔曼试验,而是忙于划分工业党和农业党.这严重妨碍经济改革的深入。勃列日捏夫初期。只进行经济改革,对经济体制“完善”和修补.由于没有相应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由于种种阻力而陷入停顿。第二政治改革超前,就会完全脱离经济改革。并对其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作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课程论文-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与成长一度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和瞩目。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强大国家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夜之间宣布解体。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这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国家自我解体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苏联执政党内部矛盾的凸显进而加剧苏联国内经济困难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本文着重从经济的角度对苏联解体进行思考,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路径,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以期获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苏联解体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探究 1.基于政治角度的思考 苏联解体原因历来有很多争论,比如存在“经济没有搞好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外部因素决定说”等,而当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其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说”。1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这种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在战时取得快速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伟大成绩,并抵抗且击败了法西斯德国。但是,这种僵化的模式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极度僵化的缺陷,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再加上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教条主义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最后,叶利钦利用这些矛盾蛊惑人心,号召群众,拉拢帮派,大造声势,终于达到了搞垮苏共的目的,使苏联亡党亡国。 2.基于经济角度的思考 政治的失败,很多时候有其经济根源。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当时苏联所处的军事、政治异常严峻的历史环境使得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隐藏着许多矛盾。 首先,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了国家所有制, 又人为地加速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转化。用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排斥市场竞争,忽略商品价值和货币关系, 而把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任务作为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其工作结果的尺度。计划一经制定, 就成为 1参见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11 第4期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一)内部因素: 1.政治原因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解体的最深刻原因,民主制度的破坏使得个人集权制的形成,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走向腐败,走向专横,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形同虚设。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苏共一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不准,思想体制僵化。 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有学者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军事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严重, 经济结构不合理。为了实行对外扩张,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文化原因 苏联时期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 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 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二班0803030045许尔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戈尔巴乔夫用整整十二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从此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二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形成多种观点。本文就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进行再探索。 一、众说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 “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考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1991年12月8日, 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 标志着苏联事实上解体。至此, 曾经尽领超级大国风骚的占世界1/3领土的联盟分裂为15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近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 浪潮中于1991年宣告解体, 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曾经领导俄国人民开启伟大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共在执政中逐渐丧失了先进性,这是其亡党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 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什么时候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 就发展; 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 就停滞不前。苏共丧失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和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领域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在改革过程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失去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正是由于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 2.大国沙文主义统治导致的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另一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沙俄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 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上的失误, 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存在矛盾;加盟共和国民族内部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存在矛盾。而在列宁之后的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使得这些矛盾加剧,这样也就加速了其灭亡。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外部原因。二战后, 西方国家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了扼杀、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同时,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使得中苏间出现冷战,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些都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地缘政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曾经拥有 1800 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短期内丧失政权、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苏联解体距今已经二十年了,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经济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生活水平上的相应的提高。苏联经济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苏联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增长。1928年—1975年,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此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截止到1985年,苏联GDP年均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国。从工业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苏联疆域计算,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9%,而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从经济实力看,这时的苏联已从革命胜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然而,自斯大林开始的经济体制把主要精力集中发展重工业上,这在短期内促使苏联能够从工业实力上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斯大林的继任者们虽然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但是关于重工业的偏重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况恶化,人民群众逐渐消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1、劳动者不能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种国有化”部是“社会主义”。只有当“国有”成为真正的“公有”,即劳动者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并参与分配,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于1922年12月20日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其后又陆续有国家加盟。在其第一任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取得了领导权,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全欧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同时占领了东欧国家,扶持了卫星国。其于1991年解体,由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主要的军事、经济及国际地位。 苏联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本文主要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最最要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苏联成立之后却采用单一的公有制,重工轻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高福利、高消费水平更加导致经济这也就导致上世纪80、90年代,苏联名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更别说与其主要对手美国相比。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局限性也导致了经济的发展。 2、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他在上台之初就推出“辛纳屈主义”政策,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尤其是停止了武力干预。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加速了苏联解体。 3、苏共党组织建设很薄弱,这也是苏共失败的主要原因。党员腐败、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党内建设的组织力量。同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更有许多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到利益。这样的党,是无法引领这个“超级大国”的,尤其是非常复杂的大国。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5、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宪法不足之处就在于一旦遇到困难,我可以自己退出,不受你制裁,导致了苏联解体前期各加盟共和国情绪纷纷低落,彼此依赖性经不住考验,最终导致整个盟体崩溃瓦解。 上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留给了现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不应该只是感慨,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 首先,国家统一绝不容许侵犯。戈尔巴乔夫“辛纳屈主义”政策就违背了国家统一不容侵犯的原则,必要的武力手段是解决分裂的最好方法,而该政策却放弃了,再加上宪法规定的各加盟国可以选择退出,这从一开始久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形容这在合适不过了。凡违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应该坚决制止,必要时采用武力手段。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引言: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启示

红书读后感之:读《沉思录》有感 2010-07-06 14:18 《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的途径因人而异,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也各不相同,正如马斯洛所说:“有人可以表现出体育、艺术或发明创造上的伟大成就,也有人却希望成为一个理想的母亲。”然而,它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者。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并非总是那些令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事业或成就,并非总是某个巨大的、最终难以完成的具体目标。成功可以体现在梦想成真的结果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现了你真实的自我,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战胜各种困难和不利环境的喜悦,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假如你在这个过程中,为后来人探明了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成功的机会,那么,谁还能否认你的成功呢?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希望、幸福和快乐,因为归根到底,成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停) 《青春之歌》读后感 周健 红色书籍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感觉非常的遥远,但是有一本书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