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

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

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

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

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

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去反思,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风格,只有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到学生的精彩纷呈。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讲解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1、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 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3、积累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破题法。 破题法是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根据文章的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2)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寻究法。 寻究法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光华服装厂计划4月份做西服1500 套,前天平均每天完成5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60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余下的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生:先求余下要做的套数和剩余的天数。 师:要想求出余下要做的套数,必须先求什么? 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 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出的套数? 生:把前5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 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评价法,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明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考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出现了几种算式。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4、发散法。 发散法,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如,在关于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提问37-18的含义。 生1 :被减数是37,减数是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2 :总数是37 ,一部分是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生3 : 37比18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4 : 18比37少多少? 师:很会动脑筋。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5 : 37减18还剩多少?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这是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都相对较强的科目,而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学会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好听说读写的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可以采取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猜谜语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导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的时候,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从网上下载很多的图片,让学生直接的去感受课文中的景色,弥补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想象,为之后的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置于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以一个平等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表达,在互相思考和表达中谈论和进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刺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意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学习氛围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影响。 二、促进对于学生的日常训练,从训练中提高 练习,这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绝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印象的唯一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练习,但是不可过分的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布置作业这种单一的方式,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都可以是进行练习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去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去感受,当然这种阅读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也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生活环境,也可以将自己当成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阅读课外的过程基本是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当然,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少部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3-05-17T08:25:27.20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4月供稿作者:李曼[导读] 21 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张扬个性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河北省巨鹿县小吕寨镇校区小吕寨中心小学(055250)李曼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课改以来,有很大的变化存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在这新旧、模式大碰撞中,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在学与教的关系、课堂模式的改变与创新、评价的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1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对九年义务教育之下的学生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文道统一的规律,在对小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幸福观,审美观等。因此,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致力于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阅读、感受、欣赏、评价语文作品的能力,致力于为现代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与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开拓出语文阅读成功之路,常言道:教都是为了不教。我们强调课堂教学优化,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永远跟着老师学,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才能终身受用”。可见,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更具深远的意义,因而要把教学重点从“教”转到 “学”上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反之,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锻炼科学的思维素质。 所以,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不断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完善。 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努力使语文阅读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真正源泉。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存在,不仅存在于课堂,更存在于家庭、社会中。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学习语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感悟人生真谛,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见静态的语言文字材料,缺乏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缺乏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因此,在品味作品的韵味、高超之处就有欠缺。这时,教师可借助于社会这个大的教学媒体,大的时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缩短他们与作者心灵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探寻。 重视朗读的指导。传统阅读教学也很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更多的是教师一种强化的、硬性的给予。例如,用高兴的语气读;要读出伤心的样子等等。而没有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情感,情感才能由心而发,自然流露。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独立创造的新的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融知识趣味于一体,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中的创造因素,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的力量,在阅读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 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形成阅读期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寻找、阅读课本,才能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阅读期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在导入新课时注意做到形式要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要积极激发、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的生命个体,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就说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也要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新课改要求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自主学习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流于形式的自主是假自主,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自主学习与教师营造的活跃的课堂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 4 结语 总之,21 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张扬个性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科学地审视和研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海波.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周坤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周坤河 发表时间:2019-04-08T11:24:19.38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作者:周坤河 [导读] 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周坤河江西省广丰区排山小学 334616 【摘要】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216-01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教师、学生和课堂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课堂提问的效果和教师授课的效率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授课中课堂提问还有很多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提问的互动性策略 数学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问题的提出不仅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还是 促进学生互动讨论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让学生彼此可以进行借鉴性的学习,营造出更加活跃的学习气 氛,数学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借鉴性学习,这样课堂学习气氛很容易活跃起来。例如,在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在你身边能发现哪些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和整理。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思考,而且可以让 学生学会相互帮助,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三、课堂提问要目的明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会先综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再拓展知识进入新的教学课程,最后总结课堂内容。而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对应的学习目的和提问的内容。在知识导入的阶段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先复习上节课《方程的意义》在黑板上列出几道等式,看看有什么发现,由上节课的知识自然的导入到本节课。然后,在拓展知识时更多的时候是要让学生自主的探讨和了解新的知识,形成大体的学习框架,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在让学生观察等式后,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发现,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在总结课堂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了解知识框架,启发性的教学。例如,在探讨了各自的发现后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引导性总结会比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效。所以,提问是要把握好教学进程,联系课堂内容和课堂目标,明确提问所达到的目的,有针性地提问。 四、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在多位学生板演多条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了。果然,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余数小于除数”。 所以,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授课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它不止是教师授课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找出最优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刘末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学周刊,2013(17):25. [2]鲁翠仙.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9-83.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泰安学校孙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课堂提问对老师来说很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首先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也是设计问题的根据。总之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化直为曲、铺垫引导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提问不可取。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感到索然无味,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老山界》时需要学生分析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提问:“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应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同学甚至可能无从思考。但如果我们不直接问,变换一个角度,“曲”问:“‘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难度就会降低,几乎所有的同学立刻就能作出否定回答并积极思考理由。此时我们再适时进行铺垫启发:“既然大家都作了否定,那么‘抢’字到底该如何理解呢?例如小华今天早晨起床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饭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就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华的‘抢’说明了什么?”教师设置“曲问”,举例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抢”自然就理解了。 再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由此可见化直为曲、铺垫引导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很有帮助,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最新文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语言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尝试、评价和反思,认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当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 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偏向一方面,否则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应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详尽落实。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借助音乐、录像、图片,或用富于文采、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阻抑、调和、同等的对话;或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细加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或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声传情,通过诵读美读逐步培养语感。这都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详尽落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课堂上,家常课甚至是许多赛课中,例外程度地存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忽视现象。如该要学生实实在在书写的生字以书空代替。崔峦先生在某次赛课评课中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上重视不够,有蜻蜒点水的感觉,是做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应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练习书写。”该让学生动笔写写的片段或小练笔以口头回答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内部的规律则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缺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意识和有用的训练。 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这些语文的“硬功夫”就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00521122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金土完小冯新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 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 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 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 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 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 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1任务答案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20 简答题 一、简答题(共10 道试题,共100 分。) 1. 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参考答案: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 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每个小点各2分) 上传附件 文件操作 2. 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6分)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 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4分) 上传附件 文件操作 3. 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2分)培养以理解语 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1.5分)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1.5分)培 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2分)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1.5 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5分) 上传附件 文件操作 4. 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 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 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 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 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 语文工具的掌握。(3分)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 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 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 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 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3分)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课堂提问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许多老师备课时往往忽略课堂提问,上课时讲到哪儿,问到哪儿。结果一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明显,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也一塌糊涂。而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他们既注意设计大问题,又注意设计为大问题服务的一系列小问题,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各问题之间就会具有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能很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升。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设计问题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学生能“想得到、够得着”,力求问题圆满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钻研可谓深刻,理解也算透彻,在问题设计上也力求新颖,但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口中的答案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计太高,教师又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搭梯引导,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生的能力展示台。所以对于难易不同的问题,应该让不同阶段的孩子去思考、回答,也可以给每组同学分配一到两个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好学生带动差学生,教师再适当给予引导。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大又空的大问题,又要防止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和无价值的现象:一是表现在问题少而空,教师灌输、学生接收,课堂死气沉沉;一是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长期下去,学生养成不思考的恶习,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教师应该做到课堂提问的大小适中、适量,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豁然开朗”的愉悦。

最新简要谈谈你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的主要收获汇编

从教10年,今天自己再次研读语文课标依旧深思不断。虽然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有根据课标的精神指向在进行教学设计和上课,但是越往下看越是发觉自己的教学需要反思的地方其实很多。 1.写字教学中对生字的间架结构搭的不够好,很多学生书写生字时不大注重间架结构。今后教学应该多注重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生字教学多引导学生对生字书写时中间架结构的观察和注重,提高书写质量。 2.朗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在于身为人师的我自己朗读水平不高,总是依靠一些外在的形式去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够,自然在朗读时的情感方面会不到位。当务之急是要提升自我的朗读水平,在今后的朗读教学中多辅以字词的品味、情感的迁移、想像的介入来提升学生的美读。 3.虽有大力推动班级的课外阅读,但一直收效甚微。平时教学中课堂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做得或许不够。今后也需多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 4.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块比较欠缺,只是单纯的依托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起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 参加工作三十余载,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每次自己在新学期都要好好将语文课程标准仔细阅读,在自己的教学中严格按照每个年段实施自己的教学。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慢慢理出一点头绪,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要增强了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指导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的准则。目前,尽管我国全国上下使用的语文教材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在同一个教学大纲的引领下的语文教学。我明确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更明确了现行小学语文教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改变课堂入手。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课堂师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因而提问的有效性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师都把提问当作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些课堂提问的效率极低甚至是无效的,主要表现在: 1、无意义的提问多,真正切中教材要害的真问题少;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多,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穴位”的问题少;课堂提问设计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频繁问答。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 ,“不是”,“对”,“不对”等。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有显示,课堂教学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灌输式”教学无异。 2、问题设计难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选择恰当的切入视角;问题的组合也不能围绕教材的核心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层层铺垫不断深入的思维框架;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 “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

自答,唱独角戏,造成了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3、教师的提问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同时,在问题与回答之间,缺乏必要的引导、交谈和推理,难以生成高质量的或者融入自我理解的有个性的答案;提问表达不明确,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所提问题难度只要相对巧妙,注意引导,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提问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3、赏识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是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出自身的体系,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4、现代教育理念。在课堂提问中尽可能多的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审视自己的学习过 程、修正自我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南阳里小学谢璧珊 内容提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有些教师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 二、开放探究的提问点拔。 三、重难点的巩固深化提问。 四、总结延伸的后续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有些教师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以下是本人进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昨天,班上三位同学代表三个组参加口算比赛,现在把结果公布如下: 师:哪个同学最棒?你是怎样想的?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许口小学王道往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与学生对课文的自学得不到落实,教师提问的内容只能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 3、地位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对话中,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