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不可闲论人非/《〈论语14.29〉解析》

【原文】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fú)我则不暇②。”

【注】① 方人:议论人的短长,指品评他人的过失。

② 暇:空闲。不暇:没有空闲时间。

【译】子贡喜欢讥评他人的过恶。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自己做得就很好了吗?我可没有这种空闲时间去议论别人。”

【解析】有一些自诩(xǔ)直爽的人,看见不顺眼的事,不怕得罪人,或当面就笑话人家,或转过脸逢人就议论,把数(shǔ)说他人的过错或恶行当作快事。孔子的原话是“方人”,“方”在川鄂一带的方言中至今还使用着,意思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暗含而未表达的意思是:他有什么了不起,得罪了他又能咋得?

像子贡这种有作为的人,大多是心直口快,眼睛里容不得一粒砂子,肚子里藏不下一点点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憋得慌。说出来就发泄了,发泄完了就舒服了,而且话说得越尖酸越刻薄越痛快。其实,痛快是痛快了,后果就不考虑了吗?虽然你不怕得罪人,但得罪人已经成为了事实,隐患已经埋藏下来了。这种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呢?从自身这一方面来说,主要是看别人总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他时刻都在寻找人生的缺陷和他人的不足,总想在抢白他人之中以标榜自己的能耐,而不知反身观照自己。从对待他人来说,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宽容之心。别人讥评你几句你是什么感觉?己所不欲,为什么偏要施与他人?从人际交往来说,这种人缺乏“留一条大道给他人走”的胸怀,凡事得理不饶人,甚至自以为有理实则无理也要狡辩三分。

批评别人的错误是应该的,但应该使用和风细雨的态度而不是讥讽于人。批评他人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他人改正,而不是把人家搞臭。况且君子要尽量“不论人非,不谈人过”,

尤其在背后评论他人是君子之大忌。孔子倒没有过多讲道理,而只是告诫子贡:你就做得十全十美了吗?我可没有这个闲工夫!正如俗话所说的“你的屁股就那么干净吗”?想来聪明

的子贡定会从孔子的批评中有所醒悟:当发现他人有某种缺陷的时候,首先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有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当一个人在张嘴讥讽别人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给别人留一条行走的大路。得罪人是不可怕的,但不该得罪人而得罪人就应该吗?

人们啊,多关注一下自己的修为吧,不要整天忙忙叨叨地去做评判师。看别人这也不顺眼,那也不满意,劳则无功不算,甚至还会招来误解和怨气。

论人的法律需要

论人的法律需要 「内容提要」法律需要即人们基于对法律这种特殊社会调整措施的特征和功能的认知而对运用法律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期待和欲求。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需要。法律需要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法律需要的生成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到国家,从群体之间竞争到兼具合意与暴力因素的协调的过程。法律需要可以划分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会自我保存的需要,社会交往与合作的需要,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维护国家公权力的需要和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等。「关键词」需要/法律需要/法治人的活动始于人的需要,是人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人的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和扩展。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也是为了满足人的不断丰富着的、永无止境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回避人的需要便不能对人的活动规律和人性有更深入的把握,同样也不能对作为人的活动重要方面之一的法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入的把握。我们研究法的问题时,应当把人的法律需要作为问题的起点。人的法律需要是一个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范畴和问题。法律需要这一概念内涵丰富,且围绕这一概念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法的价值序列、法律中的利益分配、法的形成和运作的动力机制、人的权利和义务等。 一、法律需要的概念 法律需要是人的需要的一个方面,它应当具有需要的一般特点。理解人的法律需要,应当先了解一下需要的概念和特征。学界对需要

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注:对于需要的概念和结构的分析,可参见李淑梅:《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5期;李文阁:《需要即人的本性》,《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赵科天:《需要哲学导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版;陈志尚、张维祥:《关于人的需要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陈华兴:《论需要的理性实质及其意义》,《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人作为生命物质的最高形态,有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需要,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马克思说:“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动物的需要只是一种维持生存的直接的肉体需要,而有意识、有实践能动性的人的需要则远远不只这些,人真正使自身成其为人的需要恰恰在于他按照自己所规定的尺度而创生的社会需要。只是在从单纯的动物性的需要即自然需要中超越出来的时候,真正属于人的需要才逐步显现出来。人的自然需要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如不能超越这种需要则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人。真正展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需要,人的自然需要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社会化了,被纳入到社会需要的范畴之中,一个社会的人如脱离开社会,其单纯的自然需要也很难实现。这便是自然需要的“人化”。当我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与人类意识关系的哲学讨论剖析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与人类意识关系的哲学讨论 人工智能,英文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缩写为 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 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 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 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 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小到电脑游戏里面的 NPC ,大到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计算机“深蓝”,这都是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产物。 意识,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 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 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 从这两大 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在众多好莱坞电影大片中得到了体现。其中 一部名为《 I , Robot 》的大片将背景设定在 2035 年,一个地球上每十五人就拥有 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工人、机器助理无处不在,它们甚至渗入家庭生活,担当起保姆,护理的责任,人们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技。而每个机器人都严格遵守着“机器人三大定律”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2、机器人应服从人类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3、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由于机器人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只靠电与程序生存的“人” ,他们会严格地遵守这“三大定律”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机器人 都被认为是无害的。但一旦机器人拥有了像人类一样的感情呢?随着故事的发展,其中的某个机器人发生了“进化” ,拥有了像人类一般的“感情” , 也就是“人类意识” 。 它可以进行像人类一样的逻辑判断,可以选择性或者完全不遵守所谓的“三大定律” , 俨然是机器人里面的“王” 。如果它觉得机器人在这个世界上得不到平等的对待, 而领导其它机器人发动革命, 不知道以人类的力量能不能与之抗衡。虽然它最后和人类做了朋友。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都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

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的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当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思想统治的工具之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的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但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

人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①生理、②安全、③社会、④尊重和⑤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会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

谈谈你对机器人的认识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的发展史: 认识机器人首先先了解下robot机器人这一词是怎么来的。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从此,“robot”以及相对应的中文“机器人”一词开始在全世界流行。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开始出现了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意为“万能自动”。尤尼梅逊的样子像一个坦克炮塔,炮塔上伸出一条大机械臂,大机械臂上又接着一条小机械臂,小机械臂再安装着一个操作器。这三部分都可以相对转动、伸缩,很像是人的手臂了。它的发明人专门研究了运动机构与控制信号的关系,编制出程序让机器记住并模仿、重复进行某种动作。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认为汽车制造过程比较固定,适合用这样的机器人。于是,这台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就应用在了汽车制造生产中。 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应用成绩,其种类也不胜枚举,几乎各个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更是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在这期间,机器人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机器人只能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来工作,这时它好像只有干活

儿的手,不懂得如何处理外界的信息。打个比方,如果让这样的机器人去抓会损坏它的东西,它也一定会去做。第二个阶段中,机器人好像有了感觉神经,具有了触觉、视觉、听觉、力觉等功能,这使得它可以根据外界的不同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如果再让它去抓某些东西,它可能就不干啦。第三个阶段,机器就真正长大成人啦,这时它不仅具有多种技能,能够感知外面的世界,而且它还能够不断自我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来决策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第一阶段的机器人,是小孩子,人们称它为“示教再现型”;第二阶段的机器人是一个青年,人们称它为“感觉型”;第三阶段的机器人则是成年人,称为“智能型”。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在一次性接受由计算机输出的无线遥控指令后,自己找到目标物体并实施对该物体的某些动作。1969年,该研究所对机器人的智能进行测定。他们在房间中央放置了一个高台,在台上放一只箱子,同时在房间一个角落里放了一个斜面体。科学家命令机器人爬上高台并将箱子推到地下去。开始,这个机器人绕着台子转了20分钟,却无法登上去。后来,它发现了角落里的斜面体,于是它走过去,把斜面体推到平台前并沿着这个斜面体爬上了高台将箱子推了下去。这个测试表明,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现、综合判断,决策等智能。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迅速发展并进入实用和普及的阶段,而第三代机器人在今天也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它能够独立判断和行动,具有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在自身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与应对策略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 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 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 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 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 原则。 我镇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调研,采取座谈、入户走访、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方式,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困难群 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表现 形式:一是隐蔽型。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 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只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二是普通型。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 育的主要群体。三是离退休的干部。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 多数,主要是中老年以上。四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一部分还是文肓。 根据大量的走访调研,认真梳理归纳,分析出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 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这就导致部分意志薄弱、党性不强、 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部分基层组织软弱,不关心群众疾苦,不 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三是文化建设滞后、文 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 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这就使得一部分党员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 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 理论的接受,更有少部分党员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针对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帮助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 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的界限。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又易于向社会普及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

论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

论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 ****大学 **学院 **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导致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加大。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个别行业出现的问题已经不能由人类自身来解决或者人类解决的风险过大,这些也促进了机器人的发展。由于现代化战争及科技的进步,机器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代替人类完成艰巨的任务。发展机器人应该根据经济的水平和科技的条件适当发展。机器人的发展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减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代替人类完成危险任务,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对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机器人人类关系帮助危害 引言:在发展机器人缓解劳动力压力、代替人类从事危险行业以及减轻人类负担的同时,不仅要看到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友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存在积极地一面,但是如果积极人不被用于正义的一方,而是用来进行不合法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一面,势必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全面看待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 正文 机器人自问世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了极大的贡献,由于机器人的特性,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汽车生产线,42部自动机器人可进行500种不同的加工程序,同时对产品进行检验。到了80年代,日本建立了首座无人工厂,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按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1992年,日本研制出一台带有光敏微型机器人,体积不到3立方厘米,中1.5克。1997年,日本的本田公司研制出高1.6米的机器人,可以照料人和完成多种危险及艰苦工作。近年来由于富士康的员工关系,再加上富士康最大的客户苹果公司订单的减少,富士康在2013年初决定停止招聘员工,改为建造上百万的机器人生产线的计划,以缓解劳动力报酬的提高带来的利润的减少。这些充分说明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对人类的贡献。 在军事领域,机器人由一开始不被军对所看好到各国军队竞相发展和装备无

格言别录

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

论人的需要

论人的需要 原作者:李连科来源:《李连科集》共有196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0)】 人的需要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把发展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视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遗憾的是,人的需要问题并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有些人至今还把人的需要,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混为一谈。有些同志不但不大敢谈人,更不屑谈人的需要,似乎人的需要问题,是个不上经典、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谈论它,不但不使人长学问、增光彩;弄不好,还会惹来一身腥臭。 人的需要是卑劣低下、大逆不道的吗?非也。它恰恰是崇高的、人道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人们行为的主要依据。人的需要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本文并不想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也不是对研究人的需要问题,提出什么方法论原则。本文只是用哲学的眼光,围绕人的本性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剖析一下人的需要问1.一般的需要和人的需要 “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了有机物、人和整个社会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这就是说,需要并不是人类及其社会所独有的范畴,整个生物界也存在需要的问题。 有生命的东西(生物、人及其社会)同无生命的东西,虽说都是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并且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中,但这两种形式却有质的差别。无机界的具体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金属氧化,生出了锈;岩石风化,变成了别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则不同,它通过同化和异化的作用,一方面摄取适合的物质,一方面分解或排泄掉体内废物。可见,使无机界破坏的原因,则成了有机界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要生物体的这种新陈代谢作用一旦停止,即生物机体的摄取外界有用物的作用一旦停止,该生物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如果某一类生物的摄取活动,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停止,则这类生物就要灭种绝根。在这方面人和其他生物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人和其他生物都离不开对外界物的摄取;不同的是,人靠自己的自觉能动性,不满足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靠自己的生产劳动去获取。这里所说的对外物的摄取,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需要;人和其他生物摄取方式的不同,就是人的需要和其他生物的需要的根本不同。 所谓人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的系统中,存在着社会主体的人,在对待社会的价值体系方面的一种特定状态。所谓价值,就是人同周围世界的一定关系;它表明世界的某个客体或社会意识的某个现象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意义。从较狭隘的意义上说,价值就是一定对象为人的生存、福利所必须的存在方式,是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通俗地讲,价值就是指对人是否有用。人的需要,就是对价值的实现;既是实现价值的愿望和能力,又是实现价值的活动和结果。正是人的需要,才保证人及其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得以维持或合乎希望的改变和发展。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的需要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但本文只是从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这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所谓人的需要,既是指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需要,也是指使人成为人,构成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人的需要同人的本性是密切联系着的。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共产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呢?难道这是一个富裕社会的慈善行为吗?绝不是。“按需分配”的原则,是

浅析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浅析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摘要】信仰宗教是人的精神寄托也属于爱好的一种。我将从宗教的产生以及其在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宗教的表现说明之前的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其后我将会通过宗教对美国的影响,进而引出中国失去宗教后的不好影响,从而建议中国应该需要宗教,需要宗教的信仰。 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达到足以形成宗教观念的时候产生的。据有关考古史料证明,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当时,原始人已经形成某种与死后生活相联系的灵魂观念,并产生了氏族成员埋葬死者尸体的仪式。 (二)原始社会时期宗教的发展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不懂得作梦的科学道理,认为梦境里的景象不是人身体的活动,而是独特于人身体外的灵魂活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的万物,又产生了万物都有灵魂观念。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觉得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礼、舞蹈、音乐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之给人类带来"恩赐"。由于氏族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人们幻想中反映的仅仅是对于自然力量的歪曲、恐惧和崇拜。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是原始宗教观念和崇拜仪式的基础。 (三)阶级社会时期宗教的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剥削制度所造成的

颜真卿多宝塔原文及翻译 (2)

《多宝塔》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籙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 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

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 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替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徒度财,功百其倍矣。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

(完整版)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

心理学家论人的本质 本文通过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有关人的本质观点的述评,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揭示了当代西方对人本质的思考。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采用全新的方法论,即从“人现在是怎样”与“人应当是怎样”的统一中来研究人的本质。这就从根本上摆脱了对人本质探讨的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从而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对这一理论及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对我们在新时期研究和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人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古希腊时起,一些哲学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时就把哲学的研究从对宇宙问题的探索转向对人自身的研究上来,开始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人性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告子以为“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荀子则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以后历代中外的思想家无不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末的人本主

义心理学对人的内在价值,内在潜能,人与环境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他们对人本质的观点。在这场人本主义运动中,社会心理学家A·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下面就分别介绍他们有关人的本质的观点。一A·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个方面,如果没有人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然而单纯依据生物决定论是不能解释人的本质的。 马斯洛用一个“类本能”(instinctoid)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本质。人的内在能力、天赋和特质在人的内部都有其生物基础,马斯洛把这个生物基础称之为“类本能”。这些生物内核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原料”,它期待着个体去主动地发展使其显现出来。这个内核不象动物本能那样充满了能量,而是能量的残余,很微弱,很容易受到压抑、约束,同时它也容易被发现和实现。马斯洛认为这一实现过程有心理和文化两个维度,人的潜能一方面形成于家庭,教育、环境和文化;另一方面也由个体自身所决定,受个体的选择、意志所制约。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生物潜能是可塑的,因此,他强调适当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他确信,一个协作的社会一定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条件使人的“类本能”的本质得以自我实现。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允许人的有机体依据主观的选择

浅析在现代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辩论稿

在当今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及场下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方一再表示,我方并不反对宗教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也无权限制他人的宗教信仰,人是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我们承认宗教条例中存在一些不错的启示,但他不是宗教的专属,它独立于宗教,归于人性。今天我方要陈述的是,宗教只是一个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载体渐渐出现弊端漏洞,溯其本源,人类就开始不再需要他,而在今天这个科技,知识,文化,法律都已逐渐成熟的现在而言,人们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通过我方一辩的陈述,我们了解到人们选择信仰宗教的多方面原因。然而宗教看似解决着现在人类困惑的科学问题,那么,实质上呢?人类不知道生命始终,宗教便给出天国一说,谬谈生命轮回;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宗教便制造末世之论,引发人心惶惶;人类放荡不羁,宗教便规定教规教义,禁锢人类以心理的枷锁。恳请对方辩友用心思考,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这只是表面上粉饰太平。今天,我方站在理性科学客观的角度,且对宗教信仰这一绝对主观的思想论说一二。作为智慧型的人类,应探本溯源,直面人生,解决现实问题。归根结底,恐惧是宗教的基础――对神秘、失败、死亡的恐惧。那么,从宗教的起源上来讲,便是消极恶劣的。这样的宗教信仰,还是人之所需吗?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麻痹人的心灵,禁锢人性的发展。不置可否,宗教信仰一直作为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力。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对于拥有宗教信仰比如佛教人士,为了自己患绝症的亲人求神拜佛,请人作法喝符水一事我始终不理解,短暂的心灵麻痹于事无补,医学结果并不会因为喝了一道符水就有所改变。而作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类应该做的是科学求医,与病人一起珍惜最后的时光,在亲人朋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段路。史铁生曾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生老病死,世间常态。宗教其根本要旨都是靠神对人的拯救,是“他救”,而真正人的精神依靠的是自己,是“自救”。我们应当学会坚强。 宗教信仰在某些程度上已与科学发展相悖。达尔文进化论、细胞学说、生命基因等的相继问世…冲击了宗教的核心教义,主流的宗教思想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对日心学的封杀,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围攻等,人类因为宗教信仰抗拒科学真理。这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进步。科学引导我们求真,我们不必再四处去寻求幻想中的支持,不必再捏造并无其人的盟友,我们脚踏实地,凭自己的努力把世界建设成一个比教会构筑的今生与来世都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今天,当我们认识到宗教信仰已愈发脱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时,我们应该站起来,公平地正视这个世界――善的事实、恶的事实、美的、丑的,看清世界的真面目,不必畏惧。我们应坦率地正视世界,尽我们的能力去善用这个世界。假如这个世界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好,它毕竟还是可以渐渐好转。在现代社会,我们相信,凭我们的才智,我们所创造的未来,必定远胜于过去。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在现代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谢谢!

人的需要与价值

论人的需要与价值追求 谭俊杰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题号】B1 【复印期号】1998年08期 【原文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1998年02期第25~32页【作者简介】谭俊杰四川师范大学政法系进修学者,指导教师吴军副教授 【内容提要】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活动过程中生成、发展、创造 和实现的,人的需要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 别。合理的需要能满足并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完善。人根据需要 的“内在尺度”进行价值追求,其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人的需要/主体/客体/价值追求 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与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 种需要。人的价值追求活动,正是在一定需要的内在驱动之下,以主体需要作 为其内在尺度和根据,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弄清人的需要与价值之间的内在必 然联系,对于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确立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实现真、善、美 的有机统一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 种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53页。)从心理学上讲需 要是人的一种匮乏而必需的摄取状态,是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 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它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 状态。在哲学意义上,人的需要则是指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 内在的自觉的指向。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动物的需要完全是无意 识的或本能的,而人的需要更多更主要的是有意识的,是对有利于自身生存、 发展的对象的欲望与追求,是一种自觉的摄取倾向;其二,动物通过本能活动 来维持其生态平衡及生命延续的自然生理需要,永远不会超出与其生命形成直 接相关的范围,其需要对象(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永远指向自然物。人的 需要则不同。人虽然也以食充饥,“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95页。)。人通过自觉的能动性,以积极的、创造地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来 满足,并在各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极大地超越了动物的 自然生理需要,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广阔的内容和属性,有其人的需要的独特性。 第一,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 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 要发生相互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4页。)。人是通 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而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满足需要 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人的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

机器人与未来人的生活

浅谈机器人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生活前言:生产力在不断进步,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与革新,以建立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力劳动已经逐渐被机械所取代,而这种变革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时至今天,机电一体化,机械智能化等技术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对机械的利用效率,使之为我们创造出愈加巨大的生产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在利用机械进行社会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下面我谈一下就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要发展机器人?那么简单说,机器人有三个方面是我们必要去发展的理由:一个是机器人干人不愿意干的事,把人从有毒的、有害的、高温的或危险的,这样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机器人可以干不好干的活,比方说在汽车生产线上我们看到工人天天拿着一百多公斤的焊钳,一天焊几千个点,就重复性的劳动,一方面他很累,但是产品的质量仍然很低;另一方面机器人干人干不了的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机器人发展的一个理由,比方说人们对太空的认识,人上不去的时候,叫机器人上天,上月球,以及到海洋,进入到人体的小机器人,以及在微观环境下,对原子分子进行搬迁的机器人,都是人们不可达的工作。上述方面的三个问题,也就是说机器人发展的三个理由。 机器人的研制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有类人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等。这些机器人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触觉装臵,它就像老鼠和海豹的胡须一样,可以感知周围的物体。研究小组还成功测量了另外一种塑料胡须的弯曲动作,它们像海豹的胡须一样,可以精确地反映出流水的变化。 今天,大多数机器人是通过电缆、太阳能电池板或电池获取能量。但是,在未来,机器人将不必依靠电网、日照,也不需要人工协助。 专家认为,和野生动物觅食的方式一样,未来的机器人也可以自己觅食,满足能量需要 现在有些科学家正在从事一项研究,他们将为智能机器人植入一种“人造染色体”,这样机器人与人类一样将拥有自己的“基因代码”,进而与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 当机器人有了“性别”,也就有了雌雄机器人“相爱”的可能,它们“染

演讲稿: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演讲稿: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首先,我想谈谈我为什么选这个话题作为今天演讲的主题,这是源于上周五晚我与原来在武冈师范学校任教时曾教授过的一个已毕业的学生通话,他说:“李老师,您知道吗?我现在对您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我们刚进入校园时,您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当时我不知道意思,但是我现在把它当成我的座右铭。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我总是会用这句话来自勉,回味一次,都会觉得成长一分。谢谢您!”听了这席话我感触良多。是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是对教师最高的评价。作为公务员培训讲师的我们是不是更应如此?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授课时间相对较短,但也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行也能得到潜移默化。所以,我选定这句话作为今天的演讲主题。其实,“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也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在新学期赠给我们的座右铭,虽时间已过去了18年,但是这句话,不论是对当时作为学生的我,还是之后身处任何工作岗位中的我,影响都非常深远。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未免迂腐,可是,仔细想想,它却有很值得我们推崇的地方。它告诫我们每个人不仅要清醒的认识自己,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对他人要心存善意,和睦相处。“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反省的功夫。我们假如常能在静下来的时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亏欠的地方,自然就减少了对别人抱怨嫉恨甚至报复的心情;也同时由于明白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一些警惕,以后将不致再犯同样的过错。这是前人劝我们静坐常思己过的真正含义。至于“闲谈莫论人非”则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把谈论别人是非的精神用来“常思己过”,既可减少得罪人的机会,又可随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的确,每个人都难免有不足或过错,说话办事会有瑕疵。 (演讲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也就难免要被别人议论或去议论他人,但要看这种议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公正还是狭隘。虽然客观的、实事求的、公开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很有必要,我们每个人也愿意接受。可是在生活中也难免有人好发议论,数落别人的不是,将他人评得体无完肤。这些人虽满足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可是于人于己又有何益处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传入被说者的耳中,引起人家的忌恨,既伤害了同事之间的感情,搞得大家有隔阂,互相孤立,又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设置了障碍。在我们面试带队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看着学员的一天天进步,我们倍感欣慰。但是在面试结束之后会发现,总有一些学员不能通过,面对质询的目光时我们总会用以下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比如学员素质不行、分校招生把关不严格等等,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答案,会发现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自己应该多思索自身存在的原因,多找寻自己的短板,并付出行动。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静坐常思己过!对自己抱持一个“严”字,对别人抱持一个“宽”字;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尽情欣赏别人的长处;从严纠正自己的缺点,从轻原谅别人的不足,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田老师经常跟我们强调:考德上要有家的氛围!确实如此,每次当我外出授课归来,特别是从踏进考德上的大门开始,一股股家的感觉扑面而来,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缕缕家庭的温馨,感觉分外亲切,分外舒心。我,一个阔别已久的游子,终于回到了家的怀抱!在这里我见证了所有家庭成员的付出与努力,师资部任劳任怨,络部默默付出,研修班积极向上,行政部细致入微、客服部热情大方……我也更加领略到了亚东老师的激情、合年老师的亲切、志刚老师的幽默、双清老师的豁达、安威老师的谦逊。。。。。等等,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年轻同志学习的楷模!“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