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婚前需要问对方的十五问题

中国版:婚前需要问对方的十五问题
中国版:婚前需要问对方的十五问题

1.我们要不要孩子?什时候要?生孩子时会选择顺产还是剖腹

产?生完后主要谁负责?如果妻子全权负责,是否愿意放弃现有的工作选择家庭主妇?会不会让父母参与小孩的教育?

如果育儿观念有冲突,怎么处理?要不要生二胎?一胎生完后计划多久要?孩子可以跟女方姓吗?

2.在哪座城市安家,怎么买房?全款还是贷款?买房需要双方

父母资助吗?房产证如何署名?

3.房子如果父母资助,是否愿意与出资多的一方父母一起生活?

如果父母干涉婚后生活,怎么办?双方的父母有钥匙吗?可以不打招呼随便来吗?

4.如果任何一方需要离开其家族所在地陪同另一人到外地工作,

做得到吗?彼此在职业发展上相互阻碍的话,可以放弃到什么地步?一方遇到低谷,另一个可以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鼓励吗?

5.要不要签署婚前协议?我们的家庭财政谁来负责?如何合理

地安排家庭的支出?

6.家务谁做?是分工,还是让父母来,还是钟点工?买车装修

意见听谁的?双方父母每年给多少过节费?每年除夕怎么安排去谁家过年?父母若出现重大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由谁照顾?

7.是否愿意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性的偏好及恐惧?以及

是否愿意交换对方的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

8.如果一方不能生育或者生育困难,是否还接受继续婚姻?如

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先天性疾病,是否有信心一起面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经济压力?

9.如果父母见到伴侣的反应没有如预期满意,怎么做通父母的

思想?如果做不通,是否会放弃伴侣?

10.你们喜欢并尊重对方的朋友吗?如果不喜欢伴侣的某个朋友

怎么办?你们能容忍对方拥有异性朋友吗?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异性朋友介绍给对方?

11.你们对出轨的定义是什么?精神出轨具体指哪些?肉体出轨

具体是哪些?你能接受精神出轨还是肉体出轨?还是都不能接受?

12.我的家族最让你心烦的事情是什么?

13.假如吵架了,是否可以适时中止?真的可以冷静下来倾听对

方诉说,并公平对待对方的想法和抱怨吗?是否可以原谅对方?是否可以接受对方的建议,反省和改善自己?

14.我永远不会因为婚姻放弃的东西是什么?

15.我们是不是充满信心面对任何挑战使婚姻一直往前走?突破

什么底线,会让你放弃这段婚姻?

2020年【心得体会】传统文化十二讲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十二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沧桑,日久弥新,越来越焕发出它的魅力和活力。传统文化十二讲,一遍一遍听完以后,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它的内容太广博了,它不只是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不只是汉赋秦韵;更不只是唐诗宋词。它不只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它不只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更不只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我们炎黄子孙都在过,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年年都不同,让我们的日子有了停顿,生活有了节奏感;中国传统文化是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粽子,让我们在粽叶和米的香甜里,体会了浓浓的爱和思念;中国传统文化在每年八月十五的圆月里,月圆人团圆,千里共婵娟,我们在十五的月光中可以和我们的先人们对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空阔浩渺,无边无际。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声声秦人吼出的秦腔里,带着先人们对善恶美丑的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在一桌桌满汉大席里,烧煮炒烹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辈辈传承的味道,舌尖上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那就是中国的味道;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张张精致的水墨字画里,我们站在它面前,就能和我们的先人们对话,一张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道不尽北宋东京(今天河南开封)的繁华和闲适,我们通过画面,和先人们一起游玩,仿佛和千年前的先人们有了一次邂逅;一张黄公望

的富春山居图,把我们带到了几百年前,我们似乎和先人们手牵手,徜徉在美丽的富春山,呼吸着山间新鲜的空气,看着云雾缭绕中的山水,听着百鸟的鸣唱。 中国传统文化,说不尽,道不完。它是孝道,百善孝为先,人若不知孝敬双亲,别人和他交朋友都不屑;它是善良,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不是天护佑了你,而是你自己将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它是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团结一心,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功,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将指日可待;它是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生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人生其乐无穷。它已走远,它就在眼前,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已融入我们的身体,已与我们同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先人们一代一代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它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不论我们身在何方,但那永远不能把我们与之隔绝,中国文字的美:就看一个“人”字,两笔划相互支撑,相互依赖,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刚刚好,谁能做到刚刚好,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总有一天你也会做得好,刚刚好,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中国先人们想让你成为的一个人,能够在地球上站得住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全部否定,我们应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同时宣传、使其影响越来越大。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为别的,就为地球村的和谐、文明、富裕、就为让所有地球村的人,和中国人一样,共同富裕、文明、和谐、共同奔小康,共同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端午节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端午节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一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讲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赛龙舟。只见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着数十只龙舟,不仅每条龙舟的装扮各有特色,而且龙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颜色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十足。“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龙舟竞赛开始了。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时快有时慢,而划船的人听踩着鼓点跟着节奏划着浆,河面的水随着桨的划动而频频跳动,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龙舟在众人的配合下飞速地前进着。大伙儿你追我赶划向终点。岸上的人也为他们助兴,高呼“加油,加油!”并用照相机拍下这精彩的瞬间。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这时一条大红色的龙舟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突然加速,一下超过了其他龙舟。其他龙舟见了纷纷加速追赶。我的心也随着一下提到嗓子口,双手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担心大红色的龙舟被不人赶上。“哦”一声欢呼,大红色的龙舟冲过了终点,夺得了第一名。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在人们此起彼伏的欢呼雀跃声中,龙舟竞赛结束了。赛龙舟竞赛真是有味极了。端午节那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桌上摆的、街上卖的、人们谈的,几乎差不多上粽子。粽子,大概就是端午节的象征。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由的,有如此一个典故——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闻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不已,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人们怕水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将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自己动手包粽子,已变成传统文化新风尚。可不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要紧分三个步骤:首先,要预备粽叶,将其刮毛、洗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预备粽馅,要紧是以米为主,将米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花生绿豆之类的豆类,再配些肉块或蛋黄,搅拌均匀,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按45度角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导入粽叶卷成的漏斗里,再将粽叶卷起来包裹住粽馅,完全密封并裹紧,然后用绳子捆紧,粽子就包好了。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在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围绕着肉香,直钻你内心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吃粽子看龙舟赛,是我每年过端午节的最爱。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只听一声巨响,一条条龙舟箭似的飞射出去,一个个粽子皮齐刷刷地被剥开,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飞速划船,台下观众全神贯注地看着竞赛——1号舟往前冲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号选手超越了对手,大人们松了口气也停下来吃粽子,接着观看落后的3号舟,小朋友乘机也吃一块……舟冲,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个粽子,就在这惊心动魄的不经意间吃了个精光。端午节,真有味。充满了民族特色,布满着浓郁的水乡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们缅怀先烈忠贞爱国,代代相传、继承发扬,未动分毫祝愿祖国美好人人幸福安康。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作文三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尽管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今天是端午节,大伙儿明白端午节的来历吗?!不明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讲一讲他吧!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非常有学咨询。他在楚王周围做官,以形象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一、填空题 1.()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议定,租界制度由此产生。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城市管理方面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制度。 4.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官办、管商合办和()。 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以()为第一任巡抚。 6.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 ),该书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7.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华中一带发动了以“勤王”相号召的()。 8.()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 9.1903年夏发生了震动一时的(),章炳麟、邹容先后入狱。 10.由()担任总理的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1.()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平等条约。 2.1853年10月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实行(),该制度阻碍可商品经济的发展。 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军军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防军和()。 4.()年后,经容闳等人建议,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5.1894年11月,日军进攻旅顺,守将中只有()一人积极率部抗敌。 6.强学会成立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就中国政治改革想光储皇帝提出了名为()的意见书。 7.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 8.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宣布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9.夏曾佑在190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史教科书——()。 10.1913年5月,共产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合并组成了()。 二、判断题 1.里金制度分为两种,一种行商的交易税,一是坐商的货物通过税。该制度的实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崇厚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正式出使西方的官员。() 3.19世纪60、70年代,赫德先后向清政府呈递了《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条陈海防章程》,对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4.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赶美留学。() 5.中法战争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慈禧借故前线作战失败,将恭亲王逐出权力中枢,从此军机处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醇亲王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 6.租借地制度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攫取租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 7.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制造了海蓝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 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 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 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 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 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 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 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 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 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p6) (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p6-7) (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形”、“内/外”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p10-11)中国则非“肉体/精神”、“神性/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p11) (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p13) 三、思考题 .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 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最新整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复习课程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嘉定区南苑中学贺红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的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

引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中华文化第十二讲 事死如事生

第十二讲事死如事生 一、形神关系 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① 二、生死与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② 三、祭祀的意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③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荀子?礼论》) 四、传统与反传统④ ①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淮南子·原道训》)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牟子理惑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人之遭邪伤病,而不遇供养良医者,或强死,死则肌肉筋骨,常若火之顷刺风而不获救护,亦道灭,则肤余干长焉。(桓谭《新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面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而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囊橐无复有形,精气散亡,何能复有体,而人得见之乎?”(王充《论衡》)“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神灭论》) ②“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③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孟》) 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晋书?阮籍传》)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选修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上很多文化发祥地和它所创造的辉煌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先后渐趋式微;只有古老炎黄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依然如黄河长江一样,繁荣兴盛,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核心力量。之前对于中国文化的审美没有深入的探究,通过学习王老师的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其与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原指以文教化,而今天我们所说“文化”这一概念.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滚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关涉着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后来的学者对当时的文化格局有“十家”之说,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十种学术流派。在这“十一家”之中,可以称为哲学的有“儒、释、道”三家,所以历来也被称为“三教”,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化影响致深致远,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以人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这里重点谈儒家文化扮演的角色。儒家文化影响民族审美心理是中庸为用,中和为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征,比较注重实际,重视人际关系,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典章制度仪式礼义为结构,以忠爱仁义为内容,以温柔敦厚为意态,以天下安和为功用。”中和之美能体现着儒家文化精神的美的形态,比如儒家在哲学思想上,追求的天人合一;其次,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恪守礼法,要适中合度,止于至善,这样才能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儒家认为人们只有实行了中庸之道才能有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不同的传统文化流派,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异,“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孔子会把“见义勇为”作为美德,而老子认为“见义勇为”是愚蠢,孔子启发人们“励精图治、积极入世”,老子则推崇“无为而

中国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反复论证的主题。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和面目出现,总是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哲学思考的出现,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有序化的开始,是人类自然意识的觉醒。当人们从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并把自然宇宙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认识对象为思考,并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牵制它的时候,那种由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给人类造成的不安和困惑,就有可能转化为对自然宇宙进行哲学思考的动力。这样,过去人们对自然的那种不自觉的意识观念,才有可能走向清晰明朗的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时期,先秦哲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多方面的思考与争鸣,奠定了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自然意识结构的坚实基础。在这一场激烈的大论争中,哲学家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也有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源,而最为有影响力的是著名的“道”本源说。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体系直接衍生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无论在自然意识方面还是在思维方面都与这种宇宙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国艺术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貌,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们对中国特有的、对宇宙自然哲学思考的理解和表现。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中“静”的观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这一点从一些有关中国古代文艺论著中就经常看到。古人吟诗作词讲究“静”,书法丹青讲究“静”,音乐同样也讲究“静”。这种所谓的“静”, 不能简单地、狭义地理解为物理学中与“动”相对的“静”,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从美学的意义上说,“静”既是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观的基本方法,又是艺术所极力追求的美学境界。它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审美风貌。中国艺术家乐于山水之间,不是带着写生的画夹、油画箱,面对大自然,用线条、色彩去模仿感官所把握到的自然物象,也不关心客观事物的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空间的透视关系,不追求物象表现的光影变化和真实效果,而是把自己融入宇宙万物之中,进入物我两忘的“物化”境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本命题。通过静观活动去体味宇宙,以虚静养气的方式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中国艺术家所描绘的事物表象完全不同于西方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感,而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艺术追求“似与不似”的美学境界,强调通过写意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由此带来了中国画的深远、幽静的境界风貌。 在中国哲学中“道”是无法用感官所把握的,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野,超出了感官所能把握的范围,它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就是不能有规定的,既不可能用有限的感官来把握,也不可能用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来表述,可以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来把握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概念或一般性语言来概括的事物,就不是永久性的事物。任何事物只有返璞归真,回归于道,才能永恒,这才是美的真谛。事实上道教所追求的这种“大美”,即“道”之美,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生命形态本身。 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感官无法把握的“道”借助心灵的活动却是可以观照得到的。同样要把握美的本质,也要消除感官的干扰,使心灵达到虚静、忘我 中国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 荩李鸣

附北京市暨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方案

附:北京市暨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方案 一、竞赛目的 吸引、鼓励广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文、史、哲、艺术及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阅读人文经典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文理交融,强化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意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 二、竞赛主题与内容 (一)本次竞赛的主题是“关乎人文,化成天下”。 (二)命题内容 1.文史哲的基础知识; 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3.必要的艺术修养; 4.科学史与自然科学常识; 5.北京历史文化常识(北京市有考察,华北五省联赛没有)。 三、参考书目 《道德经》,英译者:(英)威利(Arthur Wale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论语》,英译者:(英)威利(Arthur Wale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唐宋词一百首》,英译者:许渊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唐诗三百首》,英译者:许渊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中华书局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宋诗词鉴赏》,王步高,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化概论》,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学十五讲》,徐葆耕,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商务印书馆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广西美术出版社 四、参赛流程 各校内部选拔:5月至9月 各校参赛队伍报名截止:9月30日 北京市团队赛初赛:10月19日 北京市决赛:11月2日 华北五省决赛:12月举行总决赛(具体信息另行通知)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 参考答案: 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

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知识讲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

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心得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