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高质量PDCA管理系统循环案例示范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高质量PDCA管理系统循环案例示范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高质量PDCA管理系统循环案例示范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

优质标准满分(分)质量缺陷减分

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 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

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

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

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

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

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

断:减5分

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

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

5分

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

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

/盖片与切片、载玻片

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

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

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

减5~7分

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

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

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

减5分

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

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

合计100

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

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

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

发现问题:今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总体达标,但6、7月份常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分别仅为90%、93.3%(见表2),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切片质量要求,6月份刚达标。按照《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的病理切片质量要求,C级标准为常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90%,A级为优良率≥98%。对照A级标准,常规切片质量未达标。

组成团队:成立病理科常规切片质量持续改进小组。

组长:科主任。

组员:XXX等。

原因分析(见图1):2012年1-5月病理切片质量一直较高,但6、7

对常规切片制备的理论、流程和实际操作水平较低等因素有关,具体

目标设定:通过实施常规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以期常规切片优良率≥98%。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划(Plan):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执行(Do):就是具体运作,以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检查(Check):对执行计划的结果总结,分清对与错,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行动改进(Action):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于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需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计划(Plan)

一、制定病理科常规(HE)切片制作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二、制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评分基本标准和分级标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组织切片制备的基本要

求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

三、成立病理科质量管理小组:成立病理科质量管理小组(名单见表3)

表3 病理科质量管理小组名单

质量管理小组人员随机抽取30例病理切片,先由技术组XXX和XXX进行阅片自评,然后由诊断组戴文斌进行阅片评价,如果两组评级不一致的,由XXX主任做最终评价。

四、通过科内小讲课分阶段学习常规(HE)切片制作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理论和组织切片制备的基本要求及评分标准。

五、按照SOP,年资高的病理技术员对年轻技术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六、通过学习和培训,今年11月份之前常规切片优良率≥98%。

七、形成一整套常规切片制备学习和培训方法,完善常规切片制备的标准操作规程。

改进时间:2012年7月至10月。

D(执行)

一、前期工作学习与培训:2012年3月开始制定人民医院病理科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2012年5月7日开始学习和正式实施。2012年7月开始对新进技术员和进修生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和实际操作培训。主要由XXX,XXX,XXX等负责学习和培训。

(一)2012年5月11日科室进行“病理科管理制度”学习。主讲人:XXX主任。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病理科工作制度、活体组织接收、取材等工作制度。

(二)2012年5月18日科室进行“病理科管理制度”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差错事故及其管理制度、病理科岗前培训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制度、上级医师会诊制度、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等。

(三)2012年5月25日科室进行“病理科管理制度”学习。主讲人:XXX主任。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病理科质量保证措施,病理医技人员考核与上岗资格审查制度、病理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2012年6月8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主任。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病理申请单填写规范、病理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标号、登记和预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病理标本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规范、常规组织切片制备的基本要求规范。

(五)2012年6月15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组织的固定和固定液的配制标准操作规程、组织脱钙标准操作规程、常规

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制备标准操作规程、快速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制备标准操作规程、冷冻组织切片的制备标准操作规程。

(六)2012年6月22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病理科针对不同组织的处理流程等制度。

(七)2012年6月29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特殊染色标准操作规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准操作规程、免疫荧光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八)2012年7月6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规范、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及其签发规范。

(九)2012年7月13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BMJ-B 型组织包埋机使用操作规程、BM-Ⅶ型组织包埋机使用操作规程、BM-Ⅷ型组织包埋机使用操作规程、病理组织包埋冷冻台使用操作规程、病理组织漂烘仪使用操作规程。

(十)2012年7月20日科室进行“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SOP”学习,主讲人:XXX。参加人员:XXX,XXX等。主要学习内容:TSJ-QD 全自动封闭式组织脱水机使用操作规程、SHANDON EXCELSIOR ES全自动封闭式组织脱水机使用操作规程、Shandon Cryotome FE﹠FSE 冰冻切片机使用操作规程。

二、2012年8月1日科室召开“持续改进病理切片质量,不断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动员会议。讨论认为影响常规切片质量的主要问题有:1.组织固定不佳,尤其是大标本;2.脱水机试剂更换不及时,经常出现组织脱水不佳时蔡更换;3.新技术员对一些脂肪组织,骨组织,血块等组织切片处理经验不足;4.有捞错片的现象。针对这些影响常规切片质量核诊断因素作了分析。主持人:XXX主任。参加人员:XXX,XXX等。

三、2012年8月6日XXX主任进行“病理取材与记录规范”理论讲课,石XXX进行取材实际操作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四、2012年8月10日XXX主任进行“苏木素配制与染色标准操作规程”理论讲课,XXX进行苏木素配制与染色示范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五、2012年8月17日XXX进行“伊红配制与染色标准操作规程”理论讲课与操作示范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六、2012年8月24日XX进行“常规石蜡切片操作方法”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七、2012年8月31日XXX进行“常规切片石蜡包埋操作”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八、2012年9月4日XXX进行组织脱水机更换试剂操作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九、2012年9月7日XXX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标准操作培训。参加人员:XXX,XXX等。

十、2012年9月21日XXX主任进行如何保证病理切片质量、病理诊断质量的讲座并讨论。参加人员:XXX,XXX等。

检查(Check)

一、2012年9月7日,质量管理小组人员随机抽取2012年8月份30例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常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为96.7%,甲级片率73.3%,乙级片率23.3%,丙级片率3.3%,无不合格切片。切片质量较6、7月份有所提高(丙级片有所减少),但仍有较多乙级片。通过检查发现仍存在一些影响切片质量的小问题,如个别切片有皱褶,标签粘贴和组织放置不正,伊红染色过红,小组织偶有发白现象,但影响诊断的切片问题有所减少。

二、2012年10月9日,质量管理小组人员随机抽取2012年9月份30例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常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为96.7%,其中甲级片(优)83.3%,乙级片(良)13.3%,丙级片 3.3%,无丁级片。本月常规切片质量有所上升(甲级片增多,乙级片减少),但仍有丙级片。HE切片质量主要存在问题有:个别切片有皱褶、胶质外溢、刀痕及苏木素残渣现象,但影响诊断的切片问题明显减少。三、2012年11月1日,质量管理小组人员随机抽取2012年10月份30例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常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为100%,其中甲级片(优)86.7%,乙级片(良)13.3%,无丙级、丁级片。本月常规切片质量明显上升(甲级片增多,无丙级片)。只有个别切片有皱褶或苏木素残渣现象,但不影响诊断。

经过前期学习、培训和常规切片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常规

切片质量的优良率由6、7月份的90.3%、93.3%,逐步提高到100%(10月份)。详见图1、图2。

图1 6-10月份常规切片优良率(%)

6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10月份

图2 6-10月份常规切片甲、乙、丙级片率(%)

6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10月份

行动改进(Action)

一、制定一套适合于本科室的常规切片制备过程中取材、固

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技术的操作规范(SOP)。SOP附后.

二、保证常规切片质量关键环节:1.与手术科室协定手术切离标本30分钟内必须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5倍于组织),大手术标本送到病理科后及时剖开并补充固定;2.脱水机试剂的更换以28天约脱水3000个蜡块后及时更换并记录,保证组织脱水正常;3.苏木素及伊红每次配800毫升约使用25天左右后更换并记录;4.切片过程中注意对片对号捞片;5.加强对新技术员切片技术的培养。

二、检查和监督常规切片制片过程中上述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

三、针对常规切片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改进。

人民医院病理科

2012年11月8日

pdca护理循环

PDCA护理质量循环模式 1。概述 PDCA管理循环就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得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 2。PDCA得四个阶段??P (计划 PLAN):从问题得定义到行动计划 ?D (实施 DO) :实施行动计划??C (检查CHECK) :评估结果??A(处理 ACT) :标准化与进一步推 广? 3。特点 (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整个医院就是一个大得PDCA循环,护理部就是其中一个中心PDCA循环,各护理单位如病区、手术室等又就是小得PDCA循环。大环套小环,直至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反过来小环保大环,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

(2)阶梯式运行,每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PDCA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每循环一圈就要使质量水平与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呈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得关键在于处理阶段,就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避免在下一循环中重复错误。 4。PDCA得八个步骤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题目; ?强调得就是对现状得把握与发现题目得意识、能力,发现题目就是解决题目得第一步,就是分析题目得条件。 步骤二:分析产生题目得原因; 找准题目后分析产生题目得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得科学方法,把导致题目产生得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与次因就是最有效解决题目得关键、 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与计划就是执行力得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得执行力就是组织完成目标得重要一环。 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您检查得工作,不做您希望得工作"IBM 得前CEO郭士纳得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得重要性一语道破、 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就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得最好方法,也就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得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就是企业治理系统得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步骤八:处理遗留题目。所有题目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得题目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

pdca护理循环汇总

PDCA护理质量循环模式 1.概述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 2.PDCA的四个阶段 ?P (计划 PLAN) :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 ?D (实施 DO) :实施行动计划 ?C (检查 CHECK) :评估结果 ?A (处理 ACT) :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3.特点 (1)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整个医院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护理部是其中一个中心PDCA循环,各护理单位如病区、手术室等又是小的PDCA循环。大

环套小环,直至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反过来小环保大环,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 (2)阶梯式运行,每转动一周就提高一步:PDCA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每循环一圈就要使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呈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处理阶段,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避免在下一循环中重复错误。 4.PDCA的八个步骤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题目; 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题目的意识、能力,发现题目是解决题目的第一步,是分析题目的条件。

步骤二: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 找准题目后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题目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题目的关键。 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 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 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案例26PDCA循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26 PDCA循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摘要:PDCA循环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工艺改进中按照P、D、C、A四个环节来展开并运用相关管理技术是取得实效的好模式。工件的定位不允许过定位,采用球面支承解决过定位现象是常见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 PDCA 产品质量夹具设计球面支承 一、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地进行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①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容; ③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Act)——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率,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