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权威阐释

《瑜伽经》权威阐释
《瑜伽经》权威阐释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第一章瑜伽及其目标

1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2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3 这样,人就能保持其真实本性。

4 当人不处于瑜伽状态时,他仍会认同于心的意识波动。

5 意识波动有五种,有些是痛苦的,有些并不痛苦。

6 这五种意识波动是:正知、谬误、分别知、睡眠和记忆。

7 知觉、推论和经典是正知。

8 谬误是虚假的认识,不由实相而来。

9 语言与实在不符,就产生了分别知。

10 睡眠是有关虚无的意识波动。

11 记忆是未遗忘又回到意识中的感知对象。

12 通过修行和不执着可以控制它们。

13 修行即不断地作出努力以永久控制住心的意识波动。

14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诚心专心,修行基础将非常稳固。

15 不执着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之物的欲望。

16 一旦认识阿特曼,人对自然的任何表象都无欲无求,这就是最高的不执着。

17 专注于单一对象将经历四个阶段:检验、分辨、喜悦的平静和简单的个体意识。

18 另一种专注是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痕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着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

19 当这种专注没有不执着相伴并因此继续留下无明时,修行者将达到无身之神的状态,或融入自然的力量中。

20 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

21 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22 根据修行手段之弱、中、强,达成瑜伽的快慢有别。

23 通过诚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

24 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

25 在自在天那里,知识是无限的;而对其他人而言,知识只是胚芽。

26 自在天是最早的导师的导师,因为他不受时间的限制。

27 表达自在天的词是“OM”。

28 常念此词,并冥想它的意义。

29 由此人们可认识阿特曼,并使此种认识毫无障碍。

30 疾病、懒散、疑惑、冷漠、懈怠、欲念、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类精神涣散都是认识的障碍。

31 精神涣散常伴随着悲伤、失望、身体颤抖和呼吸不匀。

32 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

33 心的平静来自对德行的培养:对幸福的人友善,对不幸的人慈悲,对有德的人喜乐,对邪恶的人冷漠。

34 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

35 那些能导致特异感知的专注形式会使人心稳定。

36 把心固定在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上,也能达到专注。

37 或者冥想摆脱了一切欲望的觉悟者的心。

38 或者把心固定在梦中或深度睡眠的体验上。

39 或者把心固定在自认为是善的神圣形式或象征上。

40 瑜伽师可以专注于任何尺寸的对象,小如原子,大至无限。

41 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心清楚了意识波动时,就会达到与专注的对象同一。这个对象可能是粗糙物质,也可能是感官,或是我慢。这种与专注对象的同一被称作三昧。

42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掺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昧。

-

43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被称为无寻三昧。

44 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有伺三昧和无伺三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区别。

45 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最初因。

46 这类三昧被称作“有种”三昧。

47 在无伺三昧中,心会变得纯粹。

48 在这种三昧中,知识可以说是充满真理。

49 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一种。但从三昧中获得的知识更高级,它超越了推理和经典。

50 由三昧加于人心的印迹将抹去过去所有其他印迹。

51 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时,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第二章瑜伽及其修行

1 苦行、研读和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走向瑜伽的起步。

2 因此我们可以培养专注的力量,消除引起痛苦并阻碍觉悟的障碍。

3 这些障碍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我见、执着、厌弃和对生命的贪恋。

4 无明产生出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

5 把无常、不净、苦和非阿特曼(非我)认同为常、净、乐、阿特曼(自我),这就是无明。

6 把意识本身认同为意识的反映者,这就是我见。

7 执着就是总想着欢愉。

8 厌弃就是总想着痛苦。

9 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人或智者皆与生俱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

10 当这些障碍被减弱到残留形式时,就可以通过把心分解成它的最初因而将之摧毁。

11 冥想可以克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出现的障碍。

12 一个人的潜在习性是由他过去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并会在今生或来世结出果实。

13 有因必有果:如再生、或长或短的生命以及喜乐和痛苦的经验。

14 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分别是善行和恶行的结果。

15 但具有精神分辨力的人会把所有这些经验都视作痛苦。即使当前喜乐的享受也是痛苦的,因为已在担心会失去它。过去的喜乐是痛苦的,因为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迹会再度让我们渴求它。如果快乐仅仅依赖于我们的心情,它怎么能持久心情总在不断变化,因为相互敌对的三德之一种或另一种总会轮流操控着我们的心。

16 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17 这些痛苦是因为将经验者错误地认同为被经验对象。它是可以避免的。

18 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活动和懒惰----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如心、感官等)以及被感知的对象(如物质元素)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够经验到它,并由此获得解脱。

19 三德要经历粗糙的、细微的、最初的和尚未发展的四种状态。

20 阿特曼(经验者)是纯粹意识。它似乎可以改变心的色彩。但在本质上,它是不变的。

21 经验的对象仅仅为服务于阿特曼的目的而存在。

22 尽管对解脱的人来说经验对象是不真实的,但对其他存在者而言它仍然是真实的。

23 将阿特曼(经验者)认同于原质(经验对象),是为了认识原质和阿特曼二者的真实本性。

|

24 这种认同是由无明引起的。

25 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

26 摧毁无明的方法是唤醒阿特曼的认识,直到没有幻相残留。

27经验者获得这种认识要经历由低到高七个阶段。

28灵修实践(瑜伽“八支”)一旦除去所有的不净,人的精神是向给予光明的阿特曼知识开启。

29 瑜伽八支是:持戒、精进、坐法、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

30 持戒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31 这些戒条是行为的基本准则,应当不受时间、地点、目的或等级规定的任何限制予以践行。

32 精进是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

33 要摆脱扰乱瑜伽的思想,就要培养与之相反的思想。

34 阻碍瑜伽的障碍,如暴力、不诚实,可能会直接产生,或被间接地引发和赞同,它们以贪(贪婪)、嗔(嗔怒)、痴(利己)为动机,无论其强度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不断带来苦难和无明。人们应当铭记于此,并以此来克服令人涣散的思想。

"

35 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

36 当一个人不再说谎时,便获得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善行的福报的能力。

37 当一个人不再偷盗时,一切财富就接近他了。

38 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能量。

39 当一个人不再贪婪时,他就会认识其生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0 纯净会使人疏远身体,厌恶与他人接触。

41 并使人心洁净,心生欢喜,心注一处,控制情欲,得见阿特曼。

42 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快乐。

43 由于苦行,不净得以清除,身体和感官因此会获得特殊的能力。

44 由于研读,人可看见他选定用以崇拜的神的面貌。

45 通过敬神,可获得三昧。

$

46 坐法必须安稳自如。

47 控制身体的自然习性,对无限者进行冥想,坐法便安稳自如。

48 这样,一个人不再受感官经验二元性的困扰。

49 掌握坐法后,就要通过呼吸的停顿进行调息。

50 呼吸的停顿可以在外、在内,或完全静止不动,因地点、时间和固定的呼吸次数加以调节,因此停顿可长可短。

51 第四种调息是由专注于外部或内部对象而引起的呼吸停顿。

52 这样,内在光辉的遮蔽物就被除去。

53 心获得了专注的能力。

54 当心脱离感知对象,感官也会脱离各自的对象,因此便被说成是仿效人心。这就是摄心。

55 于是达到了对感官的完全控制(制感)。

第三章力量

&

1 专注是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

2 冥想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

3 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

4 专注、冥想和三昧这三支合在一起就是专念(总制)。

5 通过掌握专念,可获得知识之光。

6 这种掌握必须循序渐进。

7 这三支比前五支对体验有更直接的帮助。

8 但即使是这三支对无种三昧也没有直接帮助。

9 当低级三昧的念头被有意识的行动抑制住时,心便不再存有任何想法或念头,这就达到了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

10 持续地抑制住意识波动,心潮就得以平静。

11 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专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

;

12 当类似的意识波动连续不断地产生时,便心注一处了。

13 在这种状态中,心将超越在粗糙物质、细微物质和感官中产生的三种变化:形式变化、时间变化和状态变化。

14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复合的事物总具有属性且会发生变化。

15 各种进化都是由这些持续不断的变化造成的。

16 专念于这三种变化,可获得过去和未来的知识。

17 人们通常将一个词的声音、对其意义的感知和对此产生的反应这三者混为一谈,通过专念于此,人可懂得一切生物发出的声音。

18 专念于以前的意识波动,可获得前生的知识。

19 专念于他人身体上特殊的标记,可认知他人的心的本质。

20 但不是他人的心的内容,因为那不是专念的对象。

21 如果专念于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可阻隔对他的感知,将他的显现力与目睹者的视力分开,这个人的身体将隐而不见。

22 这样,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

23 通过专念于或快或慢两种业报,或通过识别死亡的征兆,瑜伽师可得知他离开身体的准确时间。

24 专念于友谊、慈悲等等,便可发展这些品质的力量。

25 专念于各种力量,如大象的力量,便可获得那种力量。

26 专念于内在之光,便可获得细微、隐秘或遥远之物的知识。

27 专念于太阳,便可获得宇宙空间的知识。

28 专念于月亮,便可获得星系排列的知识。

29 专念于北极星,便可获得星系运动的知识。

30 专念于肚脐,便可获得身体构造的知识。

31 专念于喉咙,便可中止饥渴。

32 专念于胸腔中的管道,便可绝对的静止。

33 专念于后脑中的光辉,便可看见天体。

34 如果人心通过净化自然而然地获得启迪,便可得到所有这些知识的力量。

35 专念于心脏,便可获得有关心的内容的知识(知道他人内心的想法)。

36 喜悦的力量来源于无法区分阿特曼和光明,但它们是全然不同的。光明仅仅是阿特曼的工具,而阿特曼则是独立自存的。专念于阿特曼的独立性,便得到阿特曼的知识。

37 由于自我生成的觉悟,人会获得知识,并获得超自然的听、触、视、味、嗅的能力。

38 在世俗状态下,它们是力量,但对于三昧他们是障碍。

39 一旦松开了业对心的束缚,通晓神经流活动的瑜伽师便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瑜伽师可以进入一个死亡的身体让它起来活动,而当时他本人正在另一个身体中活动。或者他能够进入一个活人的身体,控制他的思想和器官,并暂时地通过他的身体行动。)

40 通过控制支配肺部以及上半身的神经流,瑜伽师可以在水面、沼泽、荆棘或类似物体上行走,也可以随意死去。

41 通过控制支配普拉纳的力量,瑜伽师周身可放出光芒。

42 专念于耳朵与以太的关系,可获得超自然的听力。

43 专念于身体与以太的关系,或冥想棉花的轻盈,瑜伽师可以在空中飞行。

44 专念于脱离身体的心----即著名的“大无身”状态----的意识波动,对知识之光的所有遮蔽物将被清除。

\

45 专念于元素的粗糙和细微状态,专念于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其中固有的三德,以及它们提供给个人的体验,便可掌控元素。

46 由此人可获得让身体小至原子的力量以及所有类似的力量:这一完美的身体也不再受这些元素的障阻碍。

47 身体的完美包括美丽、优雅、有力和金刚石般的坚硬。

48 专念于感官接触对象时的转化,专念于启迪感官的力量、我慢、构成感官的三德以及它们提供给人的体验,便可掌控感官。

49 这样身体便获得像心一样飞速移动的力量,以及在身体之外运用感官的力量(千里眼和顺风耳),从而掌控了原质(控制自然)。

50 专念于光明与阿特曼之间的分别,便全知全能。

51 放弃这些力量将摧毁罪恶的种子(无明),获得解脱。

52 当受到无形的高级存在者的诱惑时,瑜伽师既不要受诱惑,也不要受奉承,因为他可能由此再次陷入无明。

53 专念于刹那以及刹那在时间中的连续,便能获得分辨的知识。

54 因此可以区分两个极其相似的事物,就算它们的种类、特性、标志和空间位置都一样。

55 这种分辨的知识可使人摆脱无明的束缚,可从事物存在的每一刹那及其所有变化中,同时领悟所有的事物。

56 当心如同阿特曼本身一样纯粹时,就臻达完美。

第四章解脱

1 超自然力量可能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药物、念诵曼陀罗、苦行以及专注获得。

2 生命形态的转变,是由于本性的流入。

3 善行或者恶性都不会直接引起转变。它们知识除去了本性发展的障碍,就像农夫清除水道里的障碍物,以便让水自然流过。

4 唯有我慢可以产生心。

5 尽管被创造的不同的心的活动多种多样,但那个原初的心仍控制着它们。

6 在各种心中,只有经过三昧净化的心才摆脱了所有潜在业力和一切欲望。

7 瑜伽师的业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其他人的业则有三种:白的、黑的及两者的混合。

8 由这三种业所产生的习性,只有在条件有利时才显现出来。

9 由于我们对过去习性的记忆,即使时间、空间、物种发生了变化,因果之链也不会中断。

10 生存的欲望始终存在,因而我们的习性没有开端。

11 潜意识的习性依赖于因果。它们的根基在于心中,并受到感觉对象的刺激。如果这些全部消除,习性便被摧毁。

12 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为“过去”,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作“将来”,二者始终存在于对象之中。它们随着时间----过去、现在或将来----发生变化。

13 它们依照三德的本性,或显明,或细微。

14 既然三德在形式和表现的每次变化中都会发挥作用,因此万物都是统一的。

15 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因此心必定不同于对象。

16 不能说对象是依赖于单个人的心的感知而存在的。因为如果是这样,当单个人的心不在感知它时,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

17 对象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取决于心的状态。

18 因为心的主宰阿特曼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总能知道心的波动变化。

19 心并不是自明的,因为它是感知的对象。

20 还因为它不能同时感知主体和客体。

21 如果假定有第二个心来感知第一个心,那么就必须假定有无限个心,这会导致记忆混乱。

22 阿特曼的纯粹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当这种意识反映到心上时,心就采取了阿特曼的形式,并看似有了意识。

23 心能够感知,因为它既反映阿特曼,又反映感知对象。

24 尽管心中有无数的印迹和欲望,但心的作用只是服务于另一个东西,即阿特曼,因为作为一个混合体,它不能为了自己而独立行动。

25 那些有分辨力的人不再把心视为阿特曼。

26 当心专注于分辨修习时,它就向解脱迈进。

27 人心对其分辨修习哪怕稍有放松,也会因为过去的习性导致精神涣散。

28 可以用消除觉悟之障碍的同样方式来克服精神涣散。

29 即使拥有了所有超自然力量却依然心定,这样的人因其达到了完美的分辨,而获得

了被称为“德云”的三昧。

30 从此断除了无明和苦难之因,并摆脱了业力。

31 如此,与摆脱了所有障碍和不净的无限知识相比,感觉认识的整个宇宙及其所有对象便显得微不足道。

32 三德的连续变化由此结束,因为它们的目的已经达成。

33 这一连续的变化发生在每一刹那,但只有到一个系列结束时才能被感知到。

34 但三德不再为阿特曼服务时,它们就分解成原质。这就是解脱。阿特曼作为纯粹意识,在其自身的纯洁本性中放射出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