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5.社会福利与社会保护

(1)社会福利

定义: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基本含义:一,社会福利是以非商业化的方式为社会成员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二,福利性项目应该有公共资金的支持,因此能够无偿或低偿地提供给受益者。)

(2)社会保护

基本含义: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涵: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权利。

6.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1)国家宪法和法律

(2)行政法规

(3)国务院部门规章

(4)地方性法规

(5)地方政府规章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1.需要的基本类型(布莱德萧):

(1)规性需要

(2)感觉的需要

(3)表达的需要

(4)比较的需要

2.马斯洛的需求七层次(以本门课教材表述为准):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四个层次

最低层次——社会整合

第二层次——追求秩序

第三层次——社会稳定及和谐

第四层次——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注:传统社会中,社会整合主要通过共同的情感和;工业化之后的现代社会主要通过劳动

分工实现整合,但按照涂尔干和帕森斯的观点看,社会分化基础上的社会整合,还必须有一种团结的集体所具有的共同情感作保证。)

4.社会问题

含义: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1.社会政策的主体

定义:是指发起社会政策行动或提供相关服务的行动者。社会政策行动是由“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两个方面构成的行动过程。其中提供服务的一方的行动者即为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而接受服务一方为社会政策行动的对象。

社会政策主体的三个层次:

(1)责任层次

(2)角色层次

(3)公共行政层次

2.如何理解“制度化的行动者”?

社会政策的主体是一个制度化的行动者体系,在其中每个行动者都被要求按照一定制度规而担负一定的责任,扮演一定的角色,并具有易逾期责任和角色相适应的权力。

3.各种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政府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的总称。

非政府组织(NGO):国际上通常将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民间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None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官方话语中,对这类组织更多的称呼为“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特点:

(1)民间性(区别于政府组织),它们一般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有权在法律规定的围自我管理和独立活动;

(2)非营利性(区别于企业组织),民间组织不专门从事商业性活动,即民间组织不包括企业组织,而是主要包括各类政治、文化、社会服务及其他类似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NPO):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通常只被用到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而不包括各类民间的政治组织和其他非社会服务性组织)

——Non-profit Organization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等商业性服务组织比较:服务容比较接近,都是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服务产品;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以营利为目标。

非营利组织特点:

(1)最大特点: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标

(2)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

(3)公共性

(4)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4.第三部门

研究者对非营利组织的别称。所谓“第三部门”指的是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在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企业)之外的另一个部门,即各种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

5.社会政策的对象

定义: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的人。

6.社会政策对象的分类

一.从基本原则上看,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对象;

二.从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上看,可以分为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7.普惠型福利模式: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

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都有没满足的需要。

优点:

(1)对象面宽

(2)操作比较简便

(3)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因被贴上“穷人标签”而自卑或受到歧视)

(4)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各类群体间因福利分配差异而导致的矛盾

缺点:

(1)福利开支巨大;

(2)给并不真正困难的人提供福利服务,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效率和具体效果不及预期

8.选择性福利模式: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

有特殊困难,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优点:

(1)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从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

(2)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

(3)选择性福利专门针对困难者,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

缺点:

(1)需要专门的受益者选择机制,因此操作一般比较复杂

(2)一旦受益对象选择失误,即可能导致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的人被排除在外

(3)难以避免“贫困烙印”现象

10.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大多数

社会政策都有其特定的受益者指向。

直接受益者与间接受益者分析:

(1)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指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直接帮助的对象。例如:社会保险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参加保险的劳动者,社会救助的直接受益者是获得救助的贫困家庭。

(2)社会政策的间接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实际获得好处的其他个人和群体。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往往不仅使其直接的对象受益,而且会给为直接受益者提供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带来好处。例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增加将使高校扩大招生,这不仅将使大量的学生受益,还会使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受益,同时,教学用品的供应商、学校附近的服务行业等多方面的组织和个人也将获得一定的利益。

11.社会政策的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受损者的分析(哪些人是受损者)(理解):

在各种不同的福利模式和税收制度中,各类群体的受益和受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得失的感觉也不同。

(1)在“高福利”的社会政策模式下,庞大的支出需要高税率来维持,因此工薪阶层负担很重,尤其是在累进制度下,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中产阶层更有可能感到较重的负担;(2)如果政府的社会政策更多的倾向于中产阶层,那么低收入阶层会感到利益的缺失;(3)如果政府将很多福利经费投向帮助贫弱群体,其他阶层的人也可能因自己能享受到的社会服务太少而感到利益受损

(4)一些组织也会在社会政策过程中有利益得失,比如企业组织对政府税收、社保项目等的变动都非常敏感

(5)政府福利开支的变化还可能对一些专业服务机构及相关产品的供应商带来影响

12.弱势群体

什么是弱势群体?(概念的含义)

(1)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2)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3)这里的弱势是针对这一群体总体状况而言,并不意味着其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弱势;(4)只有那些由于不可克服的能力障碍或社会因素而导致弱势的群体才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那些由于本身不正当行为而导致地位低下的群体(如罪犯、吸毒者、非法移民等)一般不会被纳入到弱势群体畴;

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如何帮助弱势群体):

(1)福利救助

(2)提供机会,如:直接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立法消除就业领域的歧视等

(3)增能。对于弱势群体,还应该提高他们利用机会的能力

13.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

(1)社会集资

(2)社会捐赠

(3)国际援助

(4)志愿者服务

(5)社会网路与社会资本

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1.什么叫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全背)

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社会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收集和分析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最终政策的通过和发布等一系列步骤,并且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来自政府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影响。

2.社会政策决策的容:

(1)是否采取政策行动

(2)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围

(3)福利水平的高地

(4)资源的调动方式

(5)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3.社会政策的决策层次

(1)宏观政策决策

(2)技术手段设计

(3)运行方案设计

4.社会政策的决策模式:

(1)代议制决策模式(人民委托其选举出的代表来做决策)

(2)集中制的决策模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的领导班子集体决定)

(3)精英决策模式(专家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社会政策的可行性,从总体上看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性。更具体的看,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了“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等若干方面的意义,并且可以分为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6.社会政策可行性主要有哪些方面/

(1)经济可行性,即财政上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后果

(2)政治可行性,即社会政策可能对政府、政党或领导人产生的政治影响

(3)技术可行性,即社会政策在技术上的可实施性

7.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

(1)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

(2)利益集团

(3)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

(4)领导人偏好和主管部门

(5)突发事件

(6)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宣传与社会协商

8.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顺序不能记错)

(1)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4)社会政策的试点

(5)社会政策方案的征求意见和修改

(6)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9.社会政策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1)实证性研究与规性研究相结合

(2)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

(3)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

10.社会政策的试点

定义:指决策者为了验证社会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其存在的缺陷,而在正式实施该方案之前先在局部区域或组织将社会政策的方案做实验性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相关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实施的实际效果,以便为修改完善与正式实施做准备。

社会政策试点的要求:

(1)在选点过程中,应该注意所选的点具有代表性

(2)在试点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客观、真实的社会条件

(3)对于试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更应该是实事,全面总结和评估试点工作的结果,尤其要总结试点过程中发现的政策方案的不足之处

11.社会政策的审批(基本要素——审批者、审批模式、审批程序)

审批者:负责审查和批准一项社会政策的机构和个人。我国社会政策的审批长期以来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的特点。

审批模式:审批过程中集中各种意见的基本方式。主要有领导个人审批模式、领导集体审批模式和审批模式。

审批程序(我国国务院):

(1)政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政策法规草案

(2)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行政法规草案

(3)国务院法制机构根据国务院的审议意见,对行政法规草案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报请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

(4)法规公布后一定时间将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1.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制定细则的主要方式:

(1)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2)社会政策规划

(3)政策行动的程序化

(4)附加规定

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容:

(1)受益者资格及其认定方式

(2)对收益标准的具体规定

(3)对受益者即相关机构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

(4)其他配套政策及措施的设计和运行

2.社会政策管理的组织模式包括:

(1)社会政策的主管部门

(2)跨部门的管理机构

(3)社会政策项目的执行机构

(4)社会政策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3.社会政策评估

定义:一般指按照一定的价值和技术标准对一个行动方案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作出判断。社会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1)帮助执行者准确掌握社会政策行动的进程,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使执行者和决策者清楚地看到社会政策方案的阶段性效果,以便能够及时总结经验,为政策的调整、改革或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经验资料

(3)通过政策评估可以对社会政策执行者加以监督,是政策行动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

(1)主体,指评估行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2)对象,指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

(3)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主要有:

(1)行动标准

(2)收效标准

(3)效率标准

(4)事实标准

(5)价值标准

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1.价值中立(理解)

马克思·韦伯为价值中立赋予了两层含义:第一,一旦课题按价值相关的原则选定,研究者就必须把价值放在服从的地位,而遵循事实材料所揭示的指导线索;第二,应把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命题区分开来,并把事实判断作为科学基础,而不能从事实判断推论出价值判断

2.价值关联(理解)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理解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如,社会科学家们在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时,都必须探讨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而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就必须探讨行为者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这就是“价值关联”。

这种价值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在确定课题阶段,价值因素不可避免地要进入研究者对专攻问题的选择过程;第二即使在研究阶段也同样有价值参与;第三,在课题成果的应用阶段,应用的目的性、应用的利益考虑,更是与价值相关的。

3.价值中立与价值选择的关系

总体上看,对于社会科学,韦伯既主价值中立,也主价值关联,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者同等重要。在他看来,社会科学必须涉及价值,与价值相关,但同时社会科学家还应该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区分开来。

4.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世界观以多元主义为总体特征

(2)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

(3)改良主义是改造社会最重要的工具

(4)未来社会的价值原则是“自由、公正、互助”

(5)经济制度上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

(6)国际政策奉行国际

5.“第三条道路”学派社会福利理念的要点

(1)第三条道路对国家制度采取了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它接受新右派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批评,认为福利国家过于官僚化、脱离群众、没有效率等;但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它认为应就此重建而非剔除福利国家。

(2)提出了责任与权利相平衡的福利原则

(3)提倡积极的福利,即福利国家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以覆盖那些新型的的风险

(4)主用“社会投资国家”取代“福利国家”,再这样的国家里,福利开支不再完全依靠政府,而是由政府和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

附:政策文件拟定注意点

文:

××××××××(部门全称)

××字【20××】×号

关于下发《》的

通知

各单位:

正文

×××××××××(部门全称)

二○××年×月××日

主题词:×××××××××

抄送:×××××××××(抄送单位名称)

二○××年×月××日印

共印×份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社会政策与法1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别、目标及体系 1、什么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 2、社会政策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社会需要?个人和社会整体有哪些基本的需要? 4、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 5、结合我国情况分析当代社会中有哪些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哪 些作用? 6、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7、社会政策有哪些基本功能? 8、简述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9、分析当代国外社会政策的发展基本趋势? 10、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基本趋势?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1、社会政策的主题是什么?其不同特征是什么? 2、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是什么?它与资源配置存在怎样的关系? 5、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6、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7、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承担哪些主要角色? 8、试比较政策倡导者、服务提供者和行政传递着角色的异同? 9、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其角色的作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什么? 10、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什么应遵盾哪些基本原则?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2、申请和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程序有哪些? 3、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和形式是什么? 4、申请和审批农村五保的程序有哪些? 5、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和形式是什么? 6、申请和审批城乡医疗救助程序有哪些? 7、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与保障形式是什么? 8、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住房的申请和审核程序有哪些? 9、法律援助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10、法律援助的申请与审查程序有哪些 1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2、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3、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14、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15、灾后重建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的政策法规 1、简述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一般性方式方法和具体方式方法? 3、简述妇女权益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1-1:社会政策的概念(P12) 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1:资本主义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P28-29)左派: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 右派:批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想通过向所有人提供普便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应该通过更多地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的准穷人。 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女性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护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2-2: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质疑(P28) 第一,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 第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受到了损害;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高税收和政府借贷; 第四,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 第五,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3:韩国社会政策发展各阶段的重点(P33)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发展社会福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以发展社会救济为重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以发展社会保险为重点。 2-4: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障的三大体系和四大人群(P35) 三大体系:劳工权益保障、医疗健康保险和职业性保障 四大人群:按受保人群分类,可分为公、军、劳、农四大体系。 2-5: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P40) 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行政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在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3-1:米什拉对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 “三长两短”的评价(P46) 三长: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件简单的找不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实务,而是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和他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任务之一。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换言之,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而且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短:其一,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的角色的同时,蒂特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哪项制度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 ) A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省人大选举规程 D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的是省人大选举规程。 第2题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人权公约》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人权保护的基本指导准则。这说明:( )。 A 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组织内部事务的 B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C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性,涉及价值选择问题,其价值选择一方面受社会主导价值倾向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和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D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方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第3题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 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B 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C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D 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党中央向全国党员和共青团员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倡议。20世纪80年代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用法律来调节人口增长。这一现象说明:( )。 A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政策往往要靠法律来进行实施 B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C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先制定社会政策,然后才能转变为法规 D 通过社会政策或者法规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第5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再分配功能方面:通过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应来降低市场性的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 B 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正、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与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和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两种。 关系: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阶段,从实践上看,社会保护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目前,社会保护从内涵上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贫弱群体的保护,而是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决定。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5、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征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在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对后来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这种做法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此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6、《新济贫法》的规定及评价 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微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事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改革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道路。 7、《贝弗里奇报告》 五大毒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8、美国《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它标志着美国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意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0全省国税系统政策法规暨督察内审工作会议讨论材料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2010年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专题报告课题提纲) 2009年国家出台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内容上看既有国税部门管理的税种也有地税部门管理的税种。本调研主要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政策入手,从国税视角审视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结构性减税政策概述 1、结构性减税政策出台背景。包括经济学理论基础、宏观上的经济形势、微观上的税制改革需要等方面。 2、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按照税种简述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 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总体分析 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税收政策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反应。从近两年实施情况看,结构性减税政策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调整结构和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国家减税政策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的。本段为本文之重点,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本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的影响。 1、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收入结构有增有减,税收总

量稳定增长 2、对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1)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2)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税收政策(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征收率从6%和4%统一降为3%,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税收减免)(3)利息所得税减免对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等。 3、对拉动内需的激励作用:(1)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政府债券的税收政策(对企业和个人取得的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券利息所得比照国债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车辆购置税,(3)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 4、对出口的激励作用: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外贸经济的影响分析,包括大(1)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2)积极鼓励离岸服务外包(技术先进型企业)等。 5、优化结构方面:对地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1)自主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2)成品油消费税制度改革,(3)提高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等方面。 6、加大涉农投入支持力度的税收政策:包括(1)提高金融企业对涉农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比例;(2)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值税方面的免税优惠等。 7、对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延长鼓励安置下岗人员的税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社会政策(山大网络教育练习题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 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 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一、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二、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三、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四、社会政策的试点 五、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