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案电荷守恒以及库仑定律

经典教案电荷守恒以及库仑定律
经典教案电荷守恒以及库仑定律

龙文教育学科辅导学案

教师: 学生: 年级: 日期:2013. 星期: 时段: 学情分析

课题库仑定律

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学习目标:

一、电荷守恒定律

二、库仑定律

考点分析:

学习重点

学习方法讲练说相结合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电荷守恒定律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不带电的物体内存在电荷,且存在等量正、负电荷,在物体内中和,对外不显电性。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元电荷:电荷量为1.6×10-19C的电荷叫做元电荷。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

3.点电荷: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当带电体本身的几何尺寸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很多时,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可忽略,可以用一个带有相等电荷量的点来代替,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做点电荷。

4.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但总的电荷量保持不变。

a.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抵消平均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5.起电的三种方式

(1)摩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通过摩擦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感应起电:电荷经过静电感应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接触起电:净电荷由带电体经过接触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使之带电。

例题

1、正电荷是具有的电荷

2、负电荷是具有的电荷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电荷:

原子结构及原子为什么表现为电中性?

1、摩擦起电:

原因:

本质:

2、感应起电:

原因:

本质:

3、接触带电

原因:

本质:

总结:带电的实质就是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

A.空气中的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B.空气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C.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D.橡胶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

验电器:

结构如图

工作原理

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保持不变。

思考:1、电中性物体中有无电荷存在?

2、所谓“电荷的中和”是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3、对于“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中的“电荷量的总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例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正电荷6.4×10-9C、负电荷

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元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国际单位简称符号

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复制值

2、元电荷:,用表示

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任何物体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元电荷的电量e=________C,

3、比荷:,电子的质量kg。

电子的比荷e e

m =_________c/kg 。 例3、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 =1.60×10-19C

D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实验测得的

二、库仑定律

1.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吸引。

2.库仑定律的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直线上。

3.公式:22

1r Q Q k F 。(式中k=9.0×109N ·m 2/c 2,叫静电力常量)

4.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5.两带电体间的库仑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例题

、库仑定律

1.内容:

2.库仑定律表达式:

3.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a :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

b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c :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

d :库仑定律给出的虽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一带电体都可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据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则就可以求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大小和方向.

(2)K :静电力恒量。重要的物理常数K =9.0×109Nm 2/C 2

,其大小是用实验方法确定

的。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 、Q 、r 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F : 、Q : 、r : 。

(3)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计算时,点电荷电量用绝对值代入公式进

行计算,然后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判断方向即可。

(4)库仑力也称为静电力,它具有力的共性。它与高一时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并列的。它具有力的

一切性质,它是矢量,合成分解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与其它的力平衡,使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加速度。

(5) 22

1r Q Q K F ,F 是Q1与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 是Q1对Q2的作用力,也是Q2对Q1的作用力的大小,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能理解为Q11Q2,受的力也不等。

课内练习与训练

作业

一、电荷守恒定律

1、在我国北方天气干燥的季节,脱掉外衣后再去摸金属门把手时,常常会被电击。这是为什么?

2、在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中,最终A 带上了-10-8C 的电荷。实验过程中,是电子由A 转移到B 还是B 转移到A ?

A 、

B 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各是多少?

3、A 为带正电的小球,B 为原来不带电的导体。把B 放在A 附近,A 、B 之间存在吸引力还是排斥力?

4、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带电小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 .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 .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5、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 带正电,靠近验电器B ,则( )

A .验电器金箔张不开,因为球A 没有和

B 接触

B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

C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

D .验电器金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这说明( )

A .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荷导走了

D .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

B .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05.5倍

C .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

D .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

8、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是用摩擦的方法将其他物质变成了电荷

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将一个物体中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D.通过摩擦起电的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可能带有同种电荷

9、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 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 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 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 端和A 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 端和B 端移动

二、库仑定律

1.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 ]

A .真空中两个带电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B .真空中任意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C .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D .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则可应用库仑定律

2.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带电量之比为1∶7,相距为r,两者相互接触后在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则它们间的库仑力可能为原来的( )

A. 4/7

B. 3/7

C. 9/7

D. 16/7

3.A 、B 两个点电荷间距离恒定,当其它电荷移到A 、B 附近时,A 、B 之间的库仑力将 [ ]

A C B

A.可能变大 B.可能变小

C.一定不变 D.不能确定

4.两个半径均为1cm的导体球,分别带上+Q和-3Q的电量,两球心相距90cm,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现将它们碰一下后,放在两球心间相距3cm处,则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变为 [ ]

A.3000F B.1200F

C.900F D.无法确定

5.真空中有两个固定的带正电的点电荷,其电量Q1>Q2,点电荷q置于Q1、Q2连线上某点时,正好处于平衡,则 [ ]

A.q一定是正电荷B.q一定是负电荷

C.q离Q2比离Q1远D.q离Q2比离Q1近

6.如图1所示,用两根绝缘丝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不带电的小球A和B,此时,上、下丝线受的力分别为T A、T B;如果使A带正电,

7.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______,式中的比例常量叫______,其数值为______,其单位是______.

8.两个点电荷甲和乙同处于真空中.

(1)甲的电量是乙的4倍,则甲对乙的作用力是乙对甲的作用力的______倍.

(2)若把每个电荷的电量都增加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倍;

(3)保持原电荷电量不变,将距离增为原来的3倍,那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______倍;

(4)保持其中一电荷的电量不变,另一个电荷的电量变为原来的4倍,为保持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应变为原来的______倍.

(5)把每个电荷的电荷都增大为原来的4倍,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必须变为原来的______倍,才能使其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

9.将一定量的电荷Q,分成电量q、q'的两个点电荷,为使这两个点电荷相距r时,它们之间有最大的相互作用力,则q值应为______.

10.如图3所示,把质量为0.2克的带电小球A用丝线吊起,若将带电量为4×10-8

库的小球B靠近它,当两小球在同一高度相距3cm时,丝线与竖直夹角为45°,此时

小球B受到的库仑力F=______,小球A带的电量q A=______.

11.大小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量的值分别为Q1、Q2,且Q1=1/3Q2,把Q1,Q2放在相距较远的两点,它们间的作用力大小为F,若使两球相接触后再分开放回原位置,求它们间作用力的大小.

1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小球A和B。分别带电10Q和-Q, 球心间距为R,将它们用绝缘支柱固定起来,现用第三个一样的不带电的金属球C反复不断地和A、B轮流接触,最后移开C,A、B间的作用力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学生收获

你这次课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请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要优化

教师签字:

学科组长签字:

龙文教育教务处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叶其武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是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同时它也统领了整个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等各个章节。学了这章的知识,对于变力等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学了这章的知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也要开阔,对物理问题即要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功和能关系的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知道功,能,动能,势能,重力势等概念。掌握了重力能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规律;会计算恒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在能力方面已近学过许多物理规律的推导,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他们比较熟悉和习惯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③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已有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能量转化的经历,提出如何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体会验证性实验的探究过程。 ②.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并加以控制,例如各种阻力。会纪录,分析和处理数据。 ③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一、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 D.两个带电的金属小球,不一定能将它们作为电荷集中在球心的点电荷处理 2.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A.增加B.减少 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 3.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 A.真空中两个带电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B.真空中任意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C.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D.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则可应用库仑定律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 带正电,则[ ]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6.A、B两个点电荷间距离恒定,当其它电荷移到A、B附近时,A、B之间的库仑力将[ ] A.可能变大B.可能变小 C.一定不变D.不能确定 7.两个半径均为1cm的导体球,分别带上+Q和-3Q的电量,两球心相距90cm,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现将它们碰一下后,放在两球心间相距3cm处,则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变为[ ] A.3000F B.1200F C.900F D.无法确定 8.真空中有两个固定的带正电的点电荷,其电量Q1>Q2,点电荷q置于Q1、Q2连线上某点时,正好处于平衡,则[ ] A.q一定是正电荷 B.q一定是负电荷 C.q离Q2比离Q1远 D.q离Q2比离Q1近 9.如图1所示,用两根绝缘丝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不带电的小球A和B,此时,上、下丝线受的力分别为T A、T B;如果使A带正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习的内容: 1、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如何使物体带电?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是谁命名的?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命名的,他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物体带电 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

九年级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一: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练习题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专门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专门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专门小的电荷 D.两个带电的金属小球,不一定能将它们作为电荷集中在球心的点电荷处理 2.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A.增加B.减少 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 3.库仑定律的适用范畴是[ ] A.真空中两个带电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B.真空中任意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C.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D.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则可应用库仑定律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觉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先的带电情形可能是[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差不多上相互吸引的,假如A 带正电,则[ ]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6.A、B两个点电荷间距离恒定,当其它电荷移到A、B邻近时,A、B之间的库仑力将[ ] A.可能变大B.可能变小 C.一定不变D.不能确定 7.两个半径均为1cm的导体球,分别带上+Q和-3Q的电量,两球心相距90cm,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现将它们碰一下后,放在两球心间相距3cm处,则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变为[ ] A.3000F B.1200F C.900F D.无法确定 8.真空中有两个固定的带正电的点电荷,其电量Q1>Q2,点电荷q置于Q1、Q2连线上某点时,正好处于平稳,则[ ] A.q一定是正电荷 B.q一定是负电荷 C.q离Q2比离Q1远 D.q离Q2比离Q1近 9.如图1所示,用两根绝缘丝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不带电的小球A和B,现在,上、下丝线受的力分别为T A、T B;假如使A带正电,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质教案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

10.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风陵渡中学王佩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的能,各种 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进一步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意义 3.运用公式△U=W+Q 分析有关问题并具体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进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冷—措施(搓手,运动,哈气,烤火…)—引出改变内能两种方式 师: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生:做功,热传递 师:很好。既然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内能,那么,功、热量跟内能的改变之间遵循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教学 问题探究 1.一个物体,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 ①如果物体对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开启易拉罐碳酸饮料瞬间,气体冒出,体验感觉—温度降低) ②如果外界对物体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有机玻璃筒放棉花—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点燃) ①内能减少W ②内能增加W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物体做功,物体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物体吸收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水吸收热量) ②如果放出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电暖宝充好电放热) ①内能增加Q ②内能减少Q 3.如果物体在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U与热量Q及做的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一、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 1.元电荷、点电荷 (1)元电荷:e =1.6×10-19 C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其中质子、正电子的电荷量与元电荷 相同,但符号相反. (2)点电荷:当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起电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3)带电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 (4)电荷的分配原则: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两者带同种电荷时,电荷量平均分配;两者带异种电荷时,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平分. 3.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原因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 (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当有外加电场时,电荷向导体两端移动,出现感应电荷,当无外加电场时,导体两端的电荷发生中和. 二、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F =k Q 1Q 2 r 2,式中k =9.0×109 N·m 2/C 2,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1)在空气中,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近似等于真空中的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公式. (2)当两个带电体的间距远大于本身的大小时,可以把带电体看成点电荷. 基础检测 1.[对电现象的理解]关于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过程 B .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中性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带负电,失去电子就一定带正电 C .摩擦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D .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种电荷同时消失 2.[对库仑定律适用条件的理解]关于库仑定律的公式F =k q 1q 2 r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距离r →∞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力F →0 B .当真空中的两个电荷间的距离r →0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力F →∞ C .当真空中的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r →∞时,库仑定律的公式就不适用了 D .当真空中的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r →0时,电荷不能看成是点电荷,库仑定律的公式就不适用了 3.[库仑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使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分别带上-3Q 和+5Q 的电荷后,将它们固定在相距为a 的两点,它们之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 1.现用绝缘工具使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再将它们固定在相距为2a 的两点,它们之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 2.则F 1与F 2之比为 ( )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本节分析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从微观分析带电现象的原因.有了对物体带电原因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科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可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2)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转移.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转移了电荷.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世界. (2)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 教学重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等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与探究法相结合,并辅以问题法、演示法、归纳法等.物理实验与多

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验电器和静电计,纸屑,静电感应导体(带箔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富兰克林统一天电、地电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使新课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 ) 请每位学生用自己的梳子梳头发,然后将梳子靠近纸屑

最新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讲解及习题)含答案

第1章静电场第0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知能准备]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 (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 (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 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3)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带电物体,使带电体上的 转移到不带电 的物体上.完全相同的两只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分配规律:两球带异种电荷的先中 和后平均分配;原来两球带同种电荷的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在两球上.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 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60×10-19C.实验指 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 ,或者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称 为元电荷.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用实验测得的. 5.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m q .电子的比荷为kg C m e e /1076.111?=. [同步导学] 1.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起电,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 2.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荷量的代数和总量不变. 例1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解析: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而引起的,物体带电荷量一定为e 的整数倍,故A 错,B 、C 、D 正确. 如图1—1—1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 都带电的是 (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但不与导体球接触,从而使导体球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甲球左侧感 应出正电荷,乙球右侧感应出负电荷,此时分开甲、乙球,则甲、乙球上分别带上等量的异 种电荷,故A 正确;如果先移走带电棒,则甲、乙两球上的电荷又恢复原状,则两球分开 后不显电性,故B 错;如果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甲、乙两球会同时带上和棒同 性的电荷,故C 正确.可以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使两导体球带电,而使棒的带电荷量保持 不变,故D 错误. 3.“中性”和“中和”的区别 “中性”和“中和”反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 图1—1—1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

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3-1)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 D.两个带电的金属小球,不一定能将它们作为电荷集中在球心的点电荷处理 2.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A.增加B.减少 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 3.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是[ ] A.真空中两个带电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B.真空中任意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C.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D.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则可应用库仑定律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 带正电,则[ ]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6.A、B两个点电荷间距离恒定,当其它电荷移到A、B附近时,A、B之间的库仑力将[ ] A.可能变大B.可能变小 C.一定不变D.不能确定 7.两个半径均为1cm的导体球,分别带上+Q和-3Q的电量,两球心相距90cm,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现将它们碰一下后,放在两球心间相距3cm处,则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变为[ ] A.3000F B.1200F C.900F D.无法确定 8.真空中有两个固定的带正电的点电荷,其电量Q1>Q2,点电荷q置于Q1、Q2连线上某点时,正好处于平衡,则[ ] A.q一定是正电荷 B.q一定是负电荷 C.q离Q2比离Q1远 D.q离Q2比离Q1近 9.如图1所示,用两根绝缘丝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不带电的小球A和B,此时,上、下丝线受的力分别为T A、T B;如果使A带正电,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 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 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 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

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七章:7.10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 教案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投影仪、玻璃容器、沙子、小铁球、水、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你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实例。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 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通过学生举例和演示实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不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能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用教材上的话,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曾有人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断做功的机器,即永动机,这样的机器能不能制成?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出下一课题: 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2.能源和能量耗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及库仑定律

《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基础导学 姓名 班级 组别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两种起电方式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 开; 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什么是点电荷; 3、会用库仑定律公式进行计算,牢记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知道静电力 常量。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库伦定律,静电感应难点:电荷的守恒定律,物体带点的 实质 【自主学习】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的电荷叫做电荷。 2、在课文中提及的带电方式有: 。 区别是: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感应起电的实质是 。 3、电荷守恒定律:。 4、元电荷的含义是:。 点电荷的含义是:。 5、库伦定律的表述是:。 表达式为,在计算量个电荷之间的库伦力的时候,可以将二者 之间的的忽略。 6、库仑定律适用条件。库仑做实验用的装置叫做 。库伦做实验的研究方法是。静电力常量为。 【合作探究】 1、(C层)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 们彼此接触。 1)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判断A,B上的金属箔 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2)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3)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判断A和B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4)如果再让A和B接触,A和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重新接触后A和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2、(B层)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规律是什么? 3、(B层)两个完全相同的均匀带电小球,分别带电量q1=2C正电荷,q2=4C负电荷,在真空中相距为r且静止,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1)今将q1、q2、r都加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 (2)只改变两电荷电性,相互作用力如何变? (3)只将r 增大4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 (4)将两个小球接触一下后,仍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如何变?(5)接上题,为使接触后,静电力大小不变应如何放置两球 4、(A层)如图真空中有三个点电荷,它们固定在边长50cm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电荷都是+2×10-6C,求他们各自所受的库仑力,并在图中标明各自的受力方向。 A B C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习的内容: 1、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如何使物体带电?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是谁命名的?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命名的,他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物体带电 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

九年级物理下册11、1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11、1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 可以互相转化。 1.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各种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实例,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形式能量的转 化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及课件演示,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能应用能 量守恒定律独立地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讲解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使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 【教学突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模拟单摆从运动到停止的整个过程,分析能量转化守恒问题)、滚摆、空气压 ◆学生准备 玩具小车、悠悠球、细线和小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转化过程。 滚摆实验现象直观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研究兴趣,而且滚 摆自由转动的过程中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滚摆慢慢 停下的过程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二、进行新课课前可以让学生每 1.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人准备一个涉及能量转学生讨论:列举出自己知道的能量存在形式——机械能、内能、化和守恒定律的实验,如光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等。单摆实验等。引导学生思学生活动:分析教材第39页如图11-1-3所示的几个情景中能考实验研究对象中哪几量转化情况,并自己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种能量相互转化,哪种能通过对教材第39页如图11-1-3所示的第三个图的观察,可以量减少,哪种能量增加,发现推动带滚动轮的小车效果更好。以及二者的关系。 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活动:讨论从能量利用和转化角度讲,现代化生活以电为中 心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各种电池、发电机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电饭锅、电动机、日光灯等用电器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 能。 2.讨论交流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40页如图11-1-5所示的太阳能的转化 和利用,讨论人们利用太阳能的过程。 ——太阳能:直接加热物体(太阳能热水器,内能的转移)、太阳 能电池(光能转化为电能)、风能和水能(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动植物生长(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等。 3.能量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做小实验,分析能量转化或转移情况。 学生讨论:打台球时,两颗台球之间发生了动能的转移;人们通 过热水袋取暖,就是热水的内能转移至人体。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或转移情 况。 结论: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灭;当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总量不变。这称 为能量守恒定律。 4.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能量是维持我们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源泉。正是 这样,在历史上,许多人煞费苦心,希望能够制造出一个不需要通过各种各样永动向其提供能量,就能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也就是永动机。然而,机设计的失败,能够使学我们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知道,这样的机器是不存在的。生明确理论指导实践的举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永动机,多媒体展示图片,说明设计初衷。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学科如达芬奇的永动机等。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学生活动:观察永动机图片,展开讨论,分析永动机不能永动的 原因。再让学生分析教材如图11-1-8所示的永动机,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讨论,指出其中的不可能之处。特意指出“完全转 化”往往是不可能的。 教师引导说明:永动机是非常美妙诱人的设想,多少人为了永动 机熬白了头发,甚至耗尽一生精力。但是,在科学规律面前,幻 想终究是幻想。

电荷守恒 库仑定律知识点及习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一.电荷基本概念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正 电荷和 负 电荷. 2.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正 电,获得电子的带 负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反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同 的电荷.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创生 ,也不会 消灭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91060.1-?C .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 的 整数倍 .所以,电荷量e 称为 元电荷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密立根 测得的。 二.起电的三种方式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实质:电荷的转移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A ) A .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 B .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 C .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 D .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 2. 接触带电( 实质:电荷的转移) 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 (1)电中和现象(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接触时,彼此恢复成不带电的状态叫电中和) (2)电荷均分原理(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均匀分配)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 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 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2×10-8C ) 3. 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2)感应起电的实质和规律(实质:电荷的转移。规律:电荷守恒定律) (3)感应起点没有创造电荷 如图所示,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 和B 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 移近导体A ,然后把导体A 、B 分开,再移去C ,则 ( B ) A .导体A 带负电, B 带正电 B .导体A 带正电,B 带负电 C .导体A 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 得到负电荷 D .导体A 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 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 上,故A 、B 带等量异种电荷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3: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课时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 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 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 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 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

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 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板书](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