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绿色建筑理论引入到中国以后,绿色建筑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但国内人们长期以加强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

来实现绿色建筑,过程设计没有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过程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绿色建筑多学科整合设计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转为如何提高设计与规划过程的效率和更合理使用技术。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方法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论;并行设计过程模型

1 绿色建筑

世界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得“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从社会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于城市和建筑来说,由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节能环保型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的概念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于20 世纪60 年代首先提出,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现在这一概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少国家得到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现在在国际上已有了许多成熟的评估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C、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 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国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在2006 年6 月推出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法律和标准上规范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200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从概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点:

(1)节约资源,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主要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2)保护环境,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4)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一个概念或象征,有些专家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3 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

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物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筑的节能设计成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用最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据粗略估算,采取周密、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降低2/3~3/4 的建筑能耗。从社会和经济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也必将得到高度的重视。

3.1 建筑规划与整体设计

建筑的规划与整体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如果选址不当或者设计不合理将会在建筑后期运行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此阶段,建筑师应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能源分析专家和环境专家紧密配合,达到从策划、选址到设计都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具体的措施如下。

3.1.1 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

选址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文化、经济、交通、能源供应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最为经济、合理的效果。

3.1.2 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

建筑外部环境对建筑能耗也有影响,如在建筑周围布置植被,水面等以改善局部微气候,避免热岛效应从而达到减少建筑内部能耗的目的。

3.1.3 合理设计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设计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及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等,在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以减少建筑对设备的依赖。

3.2 围护结构的设计

建筑的围护结构包括门、窗、墙、屋顶、遮阳设施等,它们的设计对建筑耗能、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国外资料表明,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所增加的投资,完全可以由节省的能源费用来补偿,一般情况下改善维护结构节能性能所增加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8%,而节约的能源可达20%~40%。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起承重或分隔作用的单一材料墙体往往难以同时满足较高的保温隔热要求,因此,复合墙体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复合墙体不但解决了内外墙热桥的问题,而且具有增加室内实用面积,方便室内二次装修等优点。目前,主要采用的有模压或挤塑聚苯板、岩棉板、玻璃棉板、聚氨酯发泡等保温材料的复合墙体内外保温体系。窗的传热系数比外墙、屋面等围护结构大得多,住宅热损的35%是由于门窗与室外热交换造成的,使用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低辐射玻璃代替单层玻璃是在建筑中降低门窗热耗的有效措施。屋顶保温技术应用较多的是加气混凝土,也有使用水泥聚苯板、水泥珍珠岩、浮石砂或采用架空保温屋面的。围护结构的设计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而发展,新型保温隔热、蓄热功能的墙体材料及复合化应用材料,高效热辐射材料,新型保温和密闭材料等,都会大大提高建筑节能功效。

3.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空调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我国采暖空调和照明所用能量的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能量增长的速度。只有高能效的空调、照明系统与上述措施并行,才能真正的减少建筑能耗。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首先,应根据建筑的特点、功能和当地的气候特点,设计高能效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如: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等。然后,在使用中采用高效的能源管理和监控系统监督和调控室内的舒适度、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等情况。以在2006 年6 月在清华大学落成的我国首座超低能耗节能示范楼为例:节能楼中使用的是水循环空调,采用这种系统后能源消耗比普通空调系统减少30%。该楼中每个房间都安装了感应装置,人离开房间后感应装置自动关闭光源,停止供应冷气和热气,比同等规模的建筑节能约70%左右。另外,节能楼中还配备了雨水和地渗水收集系统,可将这些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次利用,用于冲厕和景观用水[5]。虽然节能建筑的初期成本的投入比较高,但其投入使用后的运行成本确比高耗能建筑低许多,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其经济效应将更加显著。

3.4 新能源的利用

在绿色建筑中,新能源的利用对节约传统能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能源危机在世

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量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非常规、可再生并且绿色无污染的能源成为发展的趋势,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目前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有:①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吸收太阳辐射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此系统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②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能居室采暖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但需要外在能源启动运行,并需借助电扇或泵等装置来转换和传递太阳能,以此获得生活热水或提供居室供暖;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提供室内设备用电或接入市政电网送电。此外还有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和太阳能干燥系统等。地热能的应用主要有:①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②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的利用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英国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但在建筑领域,较为常见的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风方式。总体而言,新能源的利用规模还不大,技术上不完善,商品化程度也较低,仍需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

4 研究设计方法论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研究在技术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体系化,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转为如何提高设计与规划过程的效率和更合理使用技术,实现集成优化。当前在设计整合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上。由于人们长期以加强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来实现绿色建筑,而忽视了设计方法论层面的研究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过程设计没有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过程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绿色建筑多学科整合设计的实现。因此,如何从设计方法论的层面改革绿色建筑设计过程是真正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问题。

“设计方法论”与“设计方法”仅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去甚远。设计方法是实现建筑的具体手段。会随着客观世界复杂性的增加而提高;而“设计方法论本身并不为建筑设计提供具体方法,它主要是把建筑设计这一种活动领域作为对象。”设计方法论是针对设计活动本质的研究方法。以方法论为基础,人们才能进一步提出各种具体设计方法。可以说,设计方法会不断更新,但始终要依托于设计过程。正如只有将各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融入到合理的设计过程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关键。

5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与其基本认知模型

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从引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学科成果,到建筑设计领域引发设计方法论运动开始,设计过程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信息科学更是成为设计过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建筑设计方法论就是从信息科学角度出发,以对信息的认知来分解建筑设计过程的分析方式。可以从文献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于设计过程所作的研究总结中,我们可发现信息及其流动过程形成了研究建筑设计活动的基本认知模型(图1)。该基本模型表明了设计活动中最重要的顺序性、交互性和叠代性,而我国传统建筑设计过程意图复杂的建筑设计过程则被概括为分析、综合和评价三种基本的思维活动。其中,分析的作用是根据事

物的功能需求,把客观世界简化为模型,把问题分解到可以解决的程度;综合的作用是把元素组合成一个能工作的整体,提供多个备选方案:评价的作用则是检验设计方案是否能实现既定目标“圆。因此,建筑设计过程可以看作是建筑信息的流动过程。简而言之.绿色建筑设计活动的基本认知模型是分析设计过程的基础和单位。掌握了基本认知模型,我们才能够清晰地分析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具体层次,从而利用新的方法论.把不同的设计阶段

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合理的、具体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融入设计过程之中。

6我国现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曾表示:”要使建筑节能的推动模式真正运转起来,其关键是给出建筑能耗指标,建立起建筑能耗评估体系。“在我国,节能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既是正确评价建筑节能效果的标准,也是指导绿色建筑设计的依据。通过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方法,我国现行用来指导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类:按规定性指标、按性能性指标和年能耗对

比评定法。着眼于设计过程,“按规定性指标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中.整个设计过程与传统设计没有重大差别”;按建筑性能性指标设计的基本设计步骤。与传统建筑设计过程相比增加了反馈过程,但没有突破性的改进,年能耗对比评定法的设计过程与按性能性指标设计的过程基本相同,只是激发反馈的评价标准有所改变。

运用信息科学中的信息流模型分析上述绿色建筑设计过程,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从传统建筑设计过程改进而来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仍保持着按要求顺序逐步完成任务、解决设计问题的线性思维方法。过程中由于专业分割明显,多数专业人员不能参与整个设计过程,无法掌握全方位信息。于是设计信息与信息反馈分散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无法保持完整和统一,造成信息与操作的片断性。这也致使建筑设计程序前后脱节,存在明显断层,不能进行有效信息反馈。另外,设计过程中如果更改设计,则需大量重复设计过程,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这种各个环节相互脱节、典型的“抛过墙”式的设计过程明显无法适应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

7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重构的新方法——并行设计方法

N-拉森在《绿色建筑——走向可持续》一文中提到了建筑设计过程的整合,并给出了他理想中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框架。在框架的内容中,他一方面强调了建筑设计中信息反馈的重要性.即通过实时的能耗评价与计算,形成信息反馈以进行方案的优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强调建筑师、设备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进行横向协调配合。这种观点清晰准确地将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与传统设计过程区分开来,具有借鉴意义。如果将其过程中的信息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可被视为一个循序渐进并且不断反馈的过程,因此,目前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并行设计方法可以成为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手段。并行设计方法的特点是“集成”与“并行”。相对于传统的串行设计模式而言,并行设计中的同一时刻或时段内可以容纳更多的设计活动: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更强调过程集成。即优化和重组设计项目开发过程。“环节重叠和压缩环模型”可以直观描述并行设计过程。并行设计充分体现了一种宏观上并行、微观上顺序的机制,是一种集成的平行的处理设计及其相关过程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设计固有的顺序性和并行设计要求的并行性协调起来,通过信息的实时反馈来实现多个设计主体的协作。比如,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将其分成多个阶段,并分解出各阶段包括的子任务,其中每个子任务分别工作于不同设计主体。由于在并行设计过程中不一定要等所有子任务完成后才开始后续设计活动,只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描述设计对象的方式,使得提前进行的下游环节子任务仍然有他们所需的完整信息,那就完全有可能把设计过程中子任务按其处理对象重新组成一些彼此相对独立的工作循环,并使这些工作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并行进行,从而实现信息实时反馈和缩短设计周期等一系列目标。

8 绿色建筑并行设计过程模型的建立

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对于过程的研究也局限于狭义的设计阶段。比较而言,国外的研究相对超前,已经进入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研究阶段,设计过程范围扩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设计过程中的内容,为实现信息时代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并行化,甚至更远的协同化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国外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的扩大使其对于设计并行或者集成的要求比国内强烈得多。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绿色建筑进入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程度后。会导致设计内容的迅速扩大,那么设计过程中效率的提高将是一种必然。经过研究,目前国内较为理想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模型是被动式建筑气候设计模型.其优点并不在于完备性,而在于良好的可集成性,即该城市建筑过程模型本身局限于传统设计过程,但却提供了组织并行设计过程模型的主干。另外,被动优先一直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应成为实现绿色建筑并行设计模型的基础。笔者认为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推荐的绿色设计程序是国外较为理想的设计模型,该程序虽未对设计过程中的技术与方法进行详尽的探讨,但完整地体现了全生命周期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特点。这两个模型将成为重构绿色建筑并行设计模型的重要参考。所谓过程重构定义为“当设计过程在传统设计思想指导下无法取得新的进展或者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就必须对原有的设计过程加以改进和提高,甚至是进行破坏性的改造和变革”。因此.我们的目标即是以新方法论——并行设计方法为指导.重新确定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最佳设计活动次序,从而建立

新的设计过程模型。并行设计中包含两个维度的并行,一方面是横向的并行,即实现绿色建筑设计机构的组织结构并行,无论是协调设计机构内部,还是联盟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并行工程的原理,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过程重组优化,属于纵向的并行。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并行,即设计过程中设计组织与设计过程双向并行,所以必须充分考虑设计主体的因素。

在上述前提下,笔者重构的绿色建筑并行设计模型将以目前主导绿色建筑设计的三个专业(建筑设计、环境、设备)为主线,其中又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主导.在策划、组织、预设计、概念设计、初步设计,直到后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中,从横与纵两个方向开展设计工作。由此建构出绿色建筑并行设计过程模型

9 绿色建筑并行设计模型的特点

绿色建筑并行设计过程与现有的设计过程存在显著差别,一方面,新过程模型的顺序性体现了传统建筑设计的特点.即设计过程依然是分阶段、不断细化深入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并行特性体现了信息时代与技术发展对绿色建筑设计效率的要求,即信息实时的循环反馈。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纵向并行

(1)被动式与主动式节能设计并行整个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实际是在各个阶段针对可能的主动式与被动式策略的配置方案进行能耗分析与比较,从而通过业主与专家评定,确定技术配置方案。因此,将被动式的气候分析与能源选择前置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特点。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被动式节能策略的集成优化必须依靠这两种分析的先行与并行。

(2)重视前期设计准备阶段该阶段包含前期策划、项目预算、合理选择绿色评价标准、组建项目运作初期阶段绿色设计小组,明确发展合作战略等多项内容。目前,我国多数项目

缺少策划程序或者建筑师不能够提前进入到策划工作中去,因此有必要在设计工作开始前增加专门的建筑师为核心的绿色建筑设计小组共同策划任务书的阶段,从而减少建筑师对任务书的后期修改和避免后续工作的失误,提高整体效率。另外,合理地选择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以为后续的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综合考虑场地选择及设计、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以及建筑运行与维护等诸多问题,指导和贯穿整个项目的绿色设计过程,也是设计阶段最为重要的环节。

(3)建筑能耗评价与绿色建筑设计并行经过重构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一方面由于任务不同,各阶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耗模拟所面临的各种信息都不相同;

另一方面,项目深入的同时,各阶段之间又存在联系.通过实时的评价与计算,形成信息反馈以进行阶段修改。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阶段性的结合正是并行设计过程的主要特征。因此针对绿色建筑并行设计的特点,结合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也应是贯穿过程始终的分阶段的反馈式的循环模拟评价过程。

(4)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并行在绿色建筑的并行设计过程中,场地的生态化设计应该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单单要被动地考虑场地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更要通过贯穿绿色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场地生态效益最大化设计,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能力。

横向并行

(1)坚持以建筑设计专业为过程主导建筑专业能够全面了解建设项目的全方位信息,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再到建筑建成并投入运行,可以避免传统设计过程中专业分割导致的信息的片段性。另外,核心作用会使建筑师保持中立.使其既能作为业主的代理人,又是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冲突的中间角色,保证业主利益的同时和对环境的损害减到最小。

(2)兼顾理想绿色建筑设计机构新型组织结构特点我们应综合全面地考虑日益复杂的绿色建筑设计主体的组织结构.保证设计过程中流畅的信息流的形成,进而加强模型的可操作性。研究表明,目前最适合并行设计的组织模式为矩阵式的人员协同集成方法,这种以横向协调为主的模式加强了过程中的横向联系,有助于不同设计主体的信息交换,有利于促进各种专业人员的相互帮助与激发灵感,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该方式是国外建筑设计机构组织结构的主流模式,也是当前国内很多设计机构改革的方向。本文架构的设计模型以三大专业为主导,正是借鉴了这种组织机构方法。

(3)重视计算机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通过与绿色建筑设计在多层面的融合,计算辅助建筑设计发展的最理想形式将是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的数字化协同建筑设计平台。基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国内外很多设计机构都开始进行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的建立.但都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理想的计算机平台可划分为两部分内容: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储存功能、多媒体技术及图形图象功能,建立能够结合建筑师构思与技术设计的信息平台,辅助进行建筑设计多类型信息的描述与交流;借助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模拟建筑的能

耗情况.建立计算机能耗评价模拟平台,以同步能耗评价、检验绿色建筑的绿色程度。建立完善的建筑协同设计平台是一项艰巨的研发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但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具备通过数字化来带动建筑生态化、配合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我们应该对其充分利用。

结语

总之,近年来,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促进绿色建筑从设计思维到设计方法上的全面改革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为最终建立以计算机为重要辅助的绿色建筑协同设计平台打下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并行设计方法对于信息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要更加复杂,需要予以计算和量化解决,给出绿色建筑设计过程的量化模型。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要以长远的利益为目标,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在维护生态系统和谐的基础上,打造可持续的建筑系统。本文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体系 传统的建筑体系以人为本,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人工环境体系。其设计目标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分别是是建筑质量、费用和时间。绿色建筑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思想,它把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看得同经济发展、财富积累的地位一样重要。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按照生态发展原则来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应逐步转换为以降低建筑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为中心,这是绿色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在目标体系上的关键区别。绿色建筑是国际公认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标准编制通常是指单体建筑为对象,较少涉及周边的环境、资源、交通等状况。 在确保建筑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可信性的基本要求外,建筑设计将以降低环境压力作为评估各方利益的参考标准。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应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美丽的使用场所。在传统建筑三要素:造价、功能、美学之上,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材料和其他自然资源。传统能源对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对环境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能源利用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传统能源的可持续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②室内外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探索和构建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选择对人的身体没有伤害的材料,控制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辐射,电磁波和有毒气体等,有效进行对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整合光照、通风、换气、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等条件,使用者可以尽情享受自然景观。③环境负荷。包括垃圾、废弃物。转变以往对废弃物直接抛弃处理的想法,培养废弃物就是可再生原料的生态观念。尽可能降低废弃物的危害,避免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应分门别类进行回收,形成再生资源化系统。④地域性。文脉:旨在维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提高城市和社区生活的生命力;灵活性:应预见使用阶段新的需求变化,使用寿命结束后的拆除再利用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技术:绿色设计主张采用适当技术,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二次伤害,创造健康的生活氛围。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

室内设计参考文献摘要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第十期2002 3 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 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新建筑第三期,1994 8 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室内第三期,2001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参考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同济大学建筑系编. 同济大学学生建筑设计作业选2000-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 《大师系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美〕M.萨利赫·乌丁著.美国建筑画.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王晓俊编著.风景园林设计.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美〕M.萨利赫·乌丁著张永刚陆卫东译.建筑设计数字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陈文斌章金良主编.建筑工程制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韩中杰编著.手绘表现图.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李明许谦编著.群星记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吴卫著.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4 陈红卫著.陈红卫手绘表现.福建: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孙佳成编著.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郑曙旸著.室内设计.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罗玲玲主编.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朱会平主编.家具与室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刘芳苗阳编著.建筑空间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郑曙旸著.室内设计.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吴卫著.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孙佳成编著.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朱会平主编.家具与室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多。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结构分析,三是构件设计,四是绘施工图。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是结构设计中的计算阶段,在现代,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一工作,常采用PKPM建模计算。但是,结构的计算并不能代替结构的设计。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2.关于框架结构设计文献回顾 2.1框架结构的优缺点 框架结构体系是由横梁与柱子连接而成.梁柱连接处(称为节点)一般为刚性连接,有时为便于施工和其他构造要求,也可以将部分节点做成铰接或者半铰接.柱支座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可以设计成铰支座.框架结构可以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现浇装配式. 文献[3]中提到:框架结构的布置灵活,容易满足建筑功能和生工艺的多种要求.同时,经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但是,框架结构承受水平力(如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较小.当层树较多或水平力较大时,水平位移较大,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往往由于变形过大而引起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的破坏.因此,为了满足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较大,既耗费建筑材料,又减少使用面积.这就使框架结构的建筑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框架结构一般用于多层建筑和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较少的的高层建筑(比如,层数为10层或高度为30米以下) 2.3框架结构的布置 多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非常的灵活,文献[4]中将框架结构按照承重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横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由于横向框架数往往较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强房屋的横向刚度.同时,主梁沿横向布置还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但由于主梁截面尺寸较大,当房屋需要大空间时,净空较小,且不利于布置纵向管道.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以框架纵梁作为楼盖的主梁,楼面荷载由框架纵梁承担.由于横梁截面尺寸较小,有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探讨 姚佳丽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探讨姚佳丽 摘要:我国人口基数非常的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为了深化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各个行政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绿色 建筑,为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做出贡献。本文对绿色建筑物设 计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技术,旨在为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建设度土地面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 是我国城镇人口的基数庞大,能源的需求量和建筑面积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是城镇 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 下开始注重绿色建筑,且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实践也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 具体体现。文章对什么是绿色建筑设计的进行了阐述,探讨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 技术选择方法。 一、概述 1.1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实施资源、环境、社会综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国际公认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取向。建筑节能设计与我国现行的建筑节 能标准、部分地区的施工节能要点审查紧密联系,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气候 差异和建筑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政策,注重于接轨国际,运用最先进的绿色建筑 设计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中,介绍了建筑能耗的组成部分和节能的基本方法,重点强调了有关节能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依据、要点和技术。说明了建筑 设计中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建筑的效益加以评估,并且对不同地域环境下 的居民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和成功范例。 1.2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是健康舒适原则。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绿色建筑能够满足人对舒适 居住环境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能够让居住者 感受到人性化的一面。良好的通风环境与采光环境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息息 相关,因此绿色建筑应当坚持健康舒适的原则。二是简单高效原则。绿色建筑呈 现出一定的绿色环保理念,采取可再生的高效的环保资源,将太阳光照与自然风 力等环保能源转化为建筑内的能源,可以有效得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环境 污染问题。绿色建筑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其中,加强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三是整体美观性原则。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应促进建筑本 身与周围环境的统一与和谐,达到房屋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处;保护好周边 的人文景观与历史文脉,使建筑位置与所处区域的地形相匹配。四是同步化设计 原则。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能够降低资源的浪费,设计者应将在低碳节能的设计理 念运用到一系列的设计过程中,实现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的统一。 二、绿色建筑设计研究概述 2.1建筑物的选址与走向 在规划建筑物之前,建筑的选址相当重要。居民住所考虑到交通、地势、采光、通风、防寒等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因此在选址时 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将房屋建设在迎风区和干冷潮湿地区,将地址选在相 对封闭的区域,冷空气不易到达,容易形成优化气候的良好空间,可以抵御一部 分的严寒,减小保暖工作的成本投入。其次,房屋的走向也很重要,东西走向或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实施措施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实施措施 发表时间:2017-11-17T15:44:35.0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吴书祥 [导读] 在材料选取方面,也努力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这既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又努力维护了生态的平衡。 淮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公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大家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居住方面来说,传统的简单的使用功能已经不再满足公众的需要,大家更加关注其舒适度与愉悦性,因而对自身所处的居住环境也作出了新的展望。在这种形势下,“绿色”的设计与节能等概念逐步被引入到公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 关健词: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节能;生态环境 1 绿色建筑概念及设计内容 1.1 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节能建筑是为了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所采用的科学手段,是推动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与传统方式相比,绿色建筑在充分尊重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材料选取方面,也努力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这既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又努力维护了生态的平衡。 1.2 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以人、环境、建筑物为主要思考元素,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能够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建筑事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为满足两者共同发展需求绿色建筑设计内容中要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设计原理,并保证其建筑美学、建筑生命周期以及建筑自身的实用价值。绿色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针对环境的一种改变,这就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中所存有的、可利用的节能材料的了解。建筑设计中要对要对建筑自身成本与生态环境能源情况估算加以重视,并将估算成本与实际运营成本之间的误差控制到最低值,而能够满足估算效率,就要对成本合理规划。并将绿色建筑理念作为设计原则,并对建筑节能耗材方面相关内容进行考虑、统筹,规划出有效的耗材应用方案。 2 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住房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需求就出现了许多的建筑企业,许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建筑耗费的资源特别多,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这样的建筑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也很难实施。很久以前我国在建筑方面就有绿色设计的思想,而且也有许多的绿色建筑,但是很多的人利益心特别重,渐渐地绿色建筑设计就很少有了。建筑设计因为这种不好的发展模式而显得特别乏味,也一直都没有新意。渐渐地建筑设计的模式因为创新思维的渗透而慢慢的有所改变。但是设计师也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办法全力进行创新设计。而且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还是和传统的设计思维很相似很难将绿色思维融入进去。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不太了解也不重视绿色建筑,所以还不太能接受绿色建筑。 3 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3.1 注重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 传统的建筑在设计时会优先并注重建筑的标准化与产业化。但每一栋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是不一样这样的建筑标准只会破坏当地的地理环境,对环境造成破坏。绿色建筑应首先考虑到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以设计出最为合理的建筑方案。重庆被称为“山城”,可想而知其中的建筑也大多数环山而建。重庆幻山商业中心区也是该建筑方式充分考虑到地形影响并同时开放绿色空间应用生态空间和水循环技术大大降低了该商业区的能耗。 3.2 设计时注重统筹兼备的布局 传统建筑更多表现现代化、简约风格对于周围环境与当地气候等因素考虑比较少。而绿色建筑在设计时要将经济、文化、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建筑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细节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统一。如此不仅不会让建筑显得非常的突兀还能够减少能耗、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如罗伯托?卓柯瑞设计的位于葡萄牙公园深处的CasaNoGere,就很好做到与周围环境统筹兼备。 3.3 尽可能的多使用节能技术 节能技术可以说是绿色建筑最为明显的特点。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加大了人们对于节能技术的研发。在设计绿色建筑时,设计师会将建筑所消耗的资源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并竭尽所能降低其耗能。目前绿色建筑中常用的节能技术有太阳能发电、水循环使用系统、空调智能调节系统。有些绿色建筑会通过设计采光,来保证建筑及住户对于光线的需求。 3.4 提升建筑材料的绿色性能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建材还是以常规化为主,尽管这类材料可能有效地降低所投入的成本,但在实践使用中所出现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有效地扼制浪费现象,我们要对传统的使用方法进行改进与革新,在这种背景下,设计人员要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导开展工作,从而提升材料的“绿色”性能及利用率。 3.5 空间内部朝向的布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而合理的内部空间朝向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降低能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所以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要对内部空间的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还要立足于建筑工程的具体位置,对各种设计要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展开这一工程的绿色设计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般情况下,从提升采光以及通风效果的角度来说,内部空间结构的设计应以南北朝向为主。 3.6 在建筑工程外围隔离降温的实践分析 好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践形式,主要是根据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设计、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学会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在我国一些省份由于地理环境和经纬度的关系,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5℃~17℃,甚至最高气温可以达到26℃~30℃,阳光充足产生大量太阳能可再生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就需要对建筑工程外围的隔离板,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 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 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 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 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 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 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 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简述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简述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所谓智能建筑,是指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的通讯设备,如计算机、电话、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连接到一个中心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同时能与住宅外部世界联系,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从而给住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方便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性化建筑。智能建筑的出现与发展,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它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智能建筑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引起建筑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造了许多智能建筑,具有相当超前性和智慧性。 智能建筑的内涵是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是高新技术,即计算机技术,并包含有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智能建筑能使住户工作和日常生活更加安全高效,同时采用技术手段优化和保证设备运行,也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智能建筑的特点是首先要确保安全与健康,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智能建筑要求其建筑设计必须具有智能功能与通信手段,创造智能建筑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建筑的选址、体形系数、平面功能、自然通风和采光等对建筑能耗有很大影响,在设计时都必须加以考虑。 绿色建筑则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 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的建筑的绿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立体绿化,而是指一种理念,即指建筑对环境的无害化,其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与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建筑,它的室内布局应是十分合理,并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充分利用阳光,为居住者营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关系是绿色建筑首先是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其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而智能建筑强调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二者都强调节约能源与资源,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绿色建筑离不开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又促进和带动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对智能建筑的需求是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得不到解决,不能有效地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并进行建筑物建设,绿色建筑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以绿色建筑智能化为基础的,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中,必须采集环境、建筑物等各领域的信息,为绿色建筑的控制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绿色建筑的控制多种多样,能利用太阳能提供光和热量,实现低能耗;绿色建筑的管理涉及环境生态、能源、资源、建筑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建筑设计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强.关于既存建筑改造的思考[D].天津大学2010 [2]杨建江,王春梅,刘叶.国内目前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的裂缝检测与分析[J].特种结构.2013(03) [3]黄杰,吴胜兴,沈德建.不同粗骨料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0(03) [4]尹健,周士琼.高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02) [5]杨明.历史风貌建筑木建筑结构分析及砌块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赵永旭.基于武汉某建设公司的招投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刘叶.集装箱组合房屋墙板的抗剪及抗风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8]安明喆,朱金铨,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01(02) [9]高家训,郑乃明,李光宗.钢筋混凝土初应力及徐变应力的研究分析[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5(05) [10]朱伯芳.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度与应力松弛系数[J].水利学报.1985(09) [11]龙炳煌,李书进,孙艳,彭少民.钢筋混凝土结构线差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 [12]钱春香,朱晨峰.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热膨胀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01) [13]郑欣,姚武.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试方法[J].建筑技术.2005(04) [14]田倩,孙伟,缪昌文,刘加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测试方法探讨[J].建筑材料学报.2005(01) [15]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01)

文献综述范例(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节能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张桐 学号 090350112 指导教师 二Ο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一.引言 1.“节能建筑”是什么? 节能建筑(energy-saving building)的定义为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节能建筑的有少消耗资源,高性能品质,减少环境污染,长生命用期,多回收利用的五大特征。 2.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 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

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同年,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论文(设计)题目: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概论 课程类型:公选课 学生姓名:田璐 学号:07514115 所在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完成日期:2009.12.

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班级:0703 姓名:田璐学号 07514115 自我评分 80 成绩 摘要: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 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内涵既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设计;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应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发,全面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体现建筑的人文关怀。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应用,人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将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 1.1 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巨大,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资源再生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现有建筑面积400 多亿平方米,预计在今后30 年内,还要建设400 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2 以低耗为核心发展中国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土木工程)

办公楼的建筑与结构设计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从组合平面各部分面积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可分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连系部分。使用部分是指主要使用活动和辅助使用的面积。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个房间之间,楼层之间和房间内外之间联系通行的面积。 早期的高层建筑功能上几乎只是单件的办公楼。在办公以外,不过附带一些辅助办公从业人员生活的所谓办公辅助商业设施。然而,现在高层办公建筑与其他功能复合化的情况很多,可与商业设施、住宅、文化设施、宾馆、车站等公共设施复合。综合大楼是指一个建筑物中同时拥有多种功能的办公楼。在这种设计中,重要的是要设定整体的概念,决定如何将不同的用途综合在一起。 决定建筑物在用地中的位置时,重点要考虑的是标准层的平面设计,同一层流线处理的整体性。必须对一层的主流线和物业管理以及服务流线进行整理。在办公楼内,除了白天人和物的出入外,还必须明确夜间和休息如等8小时工作以外的流线和进出的管理方法。 一、平面构成 办公楼的平面构成其基本形式取决于标准层的思维方式。在考虑标准层时要将以下两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一是作为单一空间的办公室空间,另一是被称为核心筒的部分,它集中了如电梯间、楼梯、洗手间和设施等垂直方向重复通用的要素。在决定办公楼的空间时,除了受核心筒类型的影响外,其大致框架也受到办公室的进深尺寸,同标准模数有着密切关系的柱间隔尺寸,以及吊顶的高度的限制。 办公室的进深一般都在12~18m,因为它和标准的对称式办公室容易取得一致。在进行避难流线设计时,要尽量同日常人流设计的一致,并容易识别,以避免在发生火灾等避难疏散时造成混乱,并且为了保证避难通道在火焰和烟雾中的安全。设计要做到火灾发生时,能将过廊和楼梯间同其他部分明确分开。具有使用方式的办公楼,一般情况

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

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7-11-20T09:49:35.1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叶景留 [导读] 绿色建筑设计这一概念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建筑设计方式。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环保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绿色建筑设计在为人们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意义 1、绿色建筑设计的阐述 绿色建筑设计这一概念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建筑设计方式。利用绿色建筑设计,不但能够有效地节约对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同时还能增加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围,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驱动作用。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初衷。所谓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并且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尽量降低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同时最大程度的提升居民在所设计的建筑中生活的健康舒适,另外也要计算到建筑在被拆除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使之降到最低。总的来说,绿色建筑设计要把绿色的观念贯穿始终,以人为本,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及资源的浪费,来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并且把可持续性发展观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当中去。其次,绿色建筑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对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居民的生活质量要求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基础,从而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仪器实现这种设计,为当地的居民创造一个符合他们要求的生活环境。另外,绿色建筑设计的诞生也与人类的健康环保意识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在整个的执行过程中会非常复杂,所以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方案能够顾及的更加全面,同时配合有效的科学技术,最终实现一个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 2、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2.1 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 我国一直坚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绿色环保的理念,进行相应的节能建设和环保建设。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行动,还有利于建筑企业提高社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使用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还是企业降低成本费用,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途径。 2.2 绿色建筑设计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經过建设选址、平面设计以及材料选择等环节,在建设的过程中,绿色建筑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联系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布局、建筑形状、建筑走向、表面面积系数、体形系数、室内设计等等的因素。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材料像建筑门窗、建筑屋顶、建筑墙体、建筑室内外墙面等都属于材料消耗的主要内容,绿色建筑需要使用最为环保的、节能的材料,建设绿色高效的空间。 2.3 绿色建筑有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较为人性化的考虑,特别是对人们的健康方面。近些年来,伴随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的绿色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使用健康的材料,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 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 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材料是建筑的使用与设计基础,只有在绿色建筑设计之中加强并且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才能够为整体的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奠定基础。环保材料在定义上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已经拆迁的建筑,对于建筑材料进行回收改造,同时再进行相应的使用。另一种就是使用高科技的环保材料,实现可再生材料的有效利用。事实上这两种环保材料也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应用中较为常用的基本材料。第一种回收改造的旧建筑材料能够较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成本,可以花费比可再生材料较少的成本,实现建筑的有效建设,而且同时能够避免大量的建筑垃圾的产生,给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影响。第二种环保材料则是积极利用了木材、纤维以及废纸等可再生材料,能够较好提升建筑的质量,并且对于材料实现多级的有效利用,但是唯一的应用问题是,对于回收这些材料并且改造这些材料从而达到建筑标准的可能性与应用性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未知性,缺乏系统规范的回收与利用的标准与监管体系。所以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建筑物的使用者都需要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加强绿色建筑的设计,注重环保材料的有效使用。 3.2 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需要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够盲目照搬照抄。一般情况下,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建筑绿色的设计工作,其策略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联系当地实际的自然因素、气候条件以及地域因素,在建筑的采光、集热、通风以及制冷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使用自然条件,有效减少在采光、供暖、通风、降温的过程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污染和能耗消耗。一般来讲,对日照条件比较良好的西北地区,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加强调对太阳能的使用,而对于一些降雨比较多的湿润地区,使用太阳能就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效果。还有,对北方比较寒冷的地区来讲,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建筑自身的保温性能,所以,需要在保温材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南方一些气候比较炎热的地区来讲,就需要更多地考虑遮阳板的角度和方位的设计工作,避免因为太阳的辐射而出现眩光的情况。 3.3 实现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绿化 绿化也是绿色建筑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能够满足绿化标准指标的制定,同时也能够优化建筑物周围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可以利用具有透气性的材料代替水泥进行建筑物周围地面的铺设,这样也能够保证地下渗水,另外创新手段,不仅仅是地面上需要实现绿化,同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问题 宋胜男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宋胜男 发表时间:2019-01-02T16:54:16.913Z 来源:《红地产》4月作者:宋胜男[导读] 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社会因素。建筑行业作为当前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随着当前人类环保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节能环保已成为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然而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一些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使得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花费了极高的代价,还影响了施工质量和工程 效益,未能取得预计的设计效果和节能环保要求。 1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共生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本着相互间相互共存的原则,绿色建筑在生态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调整生态系统平衡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2)反馈性原则。在企业进行绿色建筑施工时,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把社会和人们对绿色建筑需求信息及时反馈,通过向社会做好传承和倡导,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建筑,喜欢绿色建筑,也让绿色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占领广阔的市场。(3)整体性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把握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原则,在细节上要符合绿色建筑的整体要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互相共存。(4)可持续性原则。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平衡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才是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规律。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类与生物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为自然资源长足发展提供需要和保障。 2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解析 2.1 建筑布局设计 一个好的建筑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得热和改善室内的环境质量,采用以下措施可使建筑的布局得到优化。 2.1.1 使用现场已存在的树木或其他植物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 2.1.2 根据当地的纬度和主要风向,对建筑物的朝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他形式的自然能源。 2.1.3 利用已存在的地形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可以减小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2.1.4 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以利于建筑物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节能。 2.2 建筑形体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系统不但是节能建筑的必要构成条件,更是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本质表现。建筑形体和和室内空间的热能耗有着密切关系,而建筑热工性能又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筑热工性能之一,是通过建筑体型系数(k)=建筑的外表面积(A)/建筑体积(V)计算出来的。建筑体型系数小,则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通过外界面的热工损耗,反之体型数大则便于组织自然通风。合理把握建筑的形体系数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可多引入别墅理念。利用别墅造型中屋顶、门窗、阳台、线角、建筑饰面肌理丰富多样,和完美地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的特点,能够表达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朴实原则,而且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有利于建构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此在设计中,应该打破传统住宅板楼给人以单一的行列式的印象,利用变化的坡屋面争取阳光,减少雨水渗漏;在坡度的选择中尤其注意到住宅日照问题的影响;在窗户、阳台造型设计中一方面,可利用大块玻璃为室内补充阳光,不仅可减少渗透损失,另一方面利用框格、门窗多样统一的变化手法创造类似别墅的建筑语境,可给人亲切、宜人、舒适的心理感受;在建筑外墙的处理上,可运用面砖大小、排列方式、颜色有序渐变等手法形成对比、和谐、统一的感觉,能够强化建筑外立面的适居性、亲和性、自然性;在建筑色彩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季节长短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吸收太阳能。 2.3 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 2.3.1 新风系统设计 是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手段,要想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势必加大新风量的使用。无论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在炎热的夏季,从外部环境进入建筑物内的空气(新风)的温度与室内环境空气相比,都有较大的温差,较大的新风量意味着对新风的处理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 2.3.2 自然能源的使用 绿色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节能,一般绿色建筑的能耗水平大约是同类普通建筑的1/4~1/2,绿色建筑的要求是在节能的同时,又不能降低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自然能源的利用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至关重要。 可以利用的自然能源大体包括以下几种:太阳能是不需要耗费成本的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意义重大。目前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有: 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吸收太阳辐射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此系统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能居室采暖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但需要外在能源启动运行,并需借助电扇或泵等装置来转换和传递太阳能,以此获得生活热水或提供居室供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提供室内设备用电或接入市政电网送电。此外还有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和太阳能干燥系统等。地热能的应用主要有: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的利用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英国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但在建筑领域,较为常见的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风方式。 3 结语 绿色建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余茹,浅析如何有效开展绿色建筑设计[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01),13-14. [2]刘健,王瑞.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