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知识点归纳及典例解析)

核素(知识点归纳及典例解析)
核素(知识点归纳及典例解析)

第3课时 核素

[目标导航] 1.了解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2.了解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并了解同位素的重要作用。3.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各种微粒数的关系。 一、原子的构成 质量数 1.原子的构成及表示方法 (1)构成

原子(A Z

X)???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2)表示方法

例如,12 6C 表示的是C 元素中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原子;16

8O 表示的是

O 元素中质量数为16、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的原子。 2.质量数

由于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符号为A 。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点拨 原子或离子中各微粒间的数目关系

(1)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3)质子数(Z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质子数(Z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议一议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2)原子的种类大于元素的种类()

(3)某种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8,则其质量数是35,核外电子数是17()

答案(1)×(2)√(3)√

二、核素同位素

1.核素

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2C、13C、14C就是碳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

2.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H、2H、3H三种核素均是氢元素的同位素。

3.同位素的两个特征

(1)同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2)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即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是相同的。

4.同位素的用途

(1)146C在考古工作中用于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2)21H、31H用于制造氢弹。

(3)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等。

提醒(1)同位素中“同位”指几种核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同位素属于同一种元素,但不是同种原子。例如:11H、21H、31H是三种不同的原子,但都是氢元素。

(2)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远小于原子的种类数。

议一议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同元素的核素的质量数一定不同()

(2)146C和147N互为同位素()

(3)23592U与23892U是同一种核素()

(4)14C可用于文物的年代鉴定,14C与12C为同种单质()

答案(1)×(2)×(3)×(4)×

2.下列8种化学符号:11H2、21H2、146C、63Li、2311Na、147N、73Li、2412Mg。

(1)表示核素的符号共________种。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3)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的核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6(2)63Li73Li(3)2311Na2412Mg

解析(1)11H2、21H2为分子不属于核素范畴。

(2)63Li、73Li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

(3)2311Na和2412Mg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同。

一、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和联系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1H、21H、H+和H2是氢元素的四种不同粒子

B.4020Ca和4220Ca、石墨和金刚石均为同素异形体

C.11H和21H是不同的核素

D.12C和14C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解析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A项中的四种微粒是氢元素的四种不同粒子,

1

H和21H是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不等的不同的氢原子,它们是不同的核素;12C和14C由于1

其质子数均为6,而中子数分别为6和8,故它们互为同位素,同理,4020Ca和4220Ca互为同位素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金刚石与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

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 B

归纳总结

1.区别

特别提醒(1)在辨析核素和同素异形体时,通常只根据二者研究范畴不同即可作出判断。

(2)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目远少于原子种类的数目。

(3)自然界中,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变式训练1下列互为同位素的是()

A.H2D2B.14N14C

C.16O17O D.金刚石石墨

答案 C

解析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的互称,只有C项符

合。

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 区别

例2 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测定的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760,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已知锑有两种以上天然同位素,则121.760是( )

A .按照锑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数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B .按照锑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C .一个锑原子的质量与12C 原子质量的1

12的比值

D .锑元素的质量与12C 原子质量的1

12

的比值

解析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答案 B 归纳总结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含义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同位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与12C 质量的1

12的比值。

(2)计算公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该原子的质量

一个12

C 原子质量×

112

(3)常用关系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①含义:根据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它们在原子总数中所占的组成分数计算的平均值。

②计算公式

M r=A·a%+B·b%+C·c%+……

其中A、B、C分别为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b%、c%分别为自然界中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的含量或原子个数的组成分数,M r是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③实例

如氧有三种天然同位素,它们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各同位素原子含量(即原子个数百分比)的数据分别为

16

O15.99599.759%

8

17

O16.9990.037%

8

18

O17.9990.204%

8

则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r=15.995×99.759%+16.999×0.037%+

17.999×0.204%≈15.999。

(2)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可根据各种核素(同位素)的质量数按上法计算。

特别提醒(1)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而不是该元素的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已知某元素的一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无法求解该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变式训练2氧元素有三种核素16O、17O、18O,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分别为a%、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16O原子的质量为16 g

B.17O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7

C.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17+18

3

D.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a%+17b%+18c%)

答案 B

解析 1 mol 16O原子的质量近似等于16 g,A错误;某一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其质量数,B正确;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O、17O、18O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而“16a%+17b%+18c%”是氧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C、D错误。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6《蝙蝠和雷达》知识导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文知识点 一、多音字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蒙细雨)měng(蒙古族) 二、理解词语 清朗:凉爽晴朗。本课指夜空晴朗。 隆隆:拟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本课指飞机飞行的声音。 启示:启发提示,使人有所感悟。本课指蝙蝠的行为启发人们研制出雷达。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人们怀疑蝙蝠的眼睛灵敏。 揭开:揭露。本课指科学家揭露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本课指阻挡超声波向前的东西。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000赫)的声波。近似做直线传播,在固体和液体内衰减较小,能量容易集中,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的屏,X射线、紫外线等照在荧光屏上能发出可见光,有的还可以变为图像。本课指雷达接收无线电波的屏。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屋子里拉的绳子多而杂乱。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夜间探路的雷达。 四、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2.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此处问句起什么作用? 由蝙蝠夜间飞行,联想到“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进而产生“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的疑问,引出下文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试验。 4.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8章人体的营养 思维图导航 人体的营养 考点一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生理 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无机盐: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 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构成细胞,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考点二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变量是唾液,设计了有唾液和没有唾液(等量清水)这一对对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 2.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 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位于消化道外,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消化腺胰腺:位于消化道外,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1)营养物质的消化(小肠的结构与小肠吸收相适应的特点:小肠长(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可增大表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酶(胰液、肠液)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初步消化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2)营养物质的吸收(只有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 小肠:吸收所有能够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考点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每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1.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 )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

. 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 .8689米 B .9003米 C .8999米 D .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 .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点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包括隐函数求导)、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与最值、方程根的个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在物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曲线渐近线的求法。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的计算及判敛、变上限函数的求导和极限、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 4.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等。该部分一般不单独考查,主要作为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基础。 5. 多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多元函数极限存在、连续性、偏导数存在、可微分及偏导连续等问题、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有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另外,数一还要求掌握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积分换序。此外,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种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7. 无穷级数(数一、数三) 重点考查正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敛散性判别、一般项级数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求法以及幂级数在特定点的展开问题。 8. 常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 重点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此外,数三考查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数一还要求会伯努利方程、欧拉公式等。

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做好知识点复习

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做好知识点复习导读: 人们常说: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生物常常被比喻成是理科中的文科,因为这门学科知识的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生物,不能死记硬背,要将知识灵活运用。掌握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好的学习方法不是只有一种,个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知识特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如简化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等。开始坚持做学习思维笔记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收到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旦成为学习习惯,就能终身受益。 小编这里给出一份生物必修一的思维导图给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制作一份适合自己的生物学科思维导图每个知识点。

学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总结,比如深入了解生物细胞的结构特点,物质运输的过程等等。我们常听很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通常遇到这些情况: 1.将导图变成知识归类的工具,将时间花费在知识归类上。 2.知识梳理变成麻木的抄课本,不会运用导图。

3.学生所列内容只有定义、章节内容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出现,关于个人对知识点梳理词语却很少提及。 4.导图全是文字内容的梳理,没有能够加深记忆的元素。 导图的另一个作用是对于知识间的联系有帮助,尤其是不同的课程讲的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多种手段加深印象才进行信息整理归类,通过图像传达情感刺激。所以学生创建生物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勤于思考,多动手翻看课本,并尽可能详尽(对于繁杂的可写出关键词),在绘制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印象,这样以便日后对所有知识进行有效记忆复习。 总之,在复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己复习,还是教师上复习课,运用高中生物思维导图,在加强知识的系统化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学习思考记忆的能力。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复习课效率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效率 ——在六年级复习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南充十中附属小学杨冬丽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一般新课的教学有所不同,具有容量大、时间紧、密度高的特点。复习课的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同遗忘作斗争,弥补知识缺陷,温故而知新;二是通过对知识梳理,在头脑中建构起系统知识的网络结构,促进后继学习;三是促进认知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知识点整理—题型练习—教师点评”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在实施上使师生都感到疲惫而低效。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注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工具。而在复习课中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思维导图”在学生脑海中对学过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方法解决复习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查漏补缺,把复习课的课堂还给学生,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图表,是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整体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符号、颜色等建立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在进行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归纳能力的提高,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课的意义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催化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的插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乐趣,在图中找情境,在图中求真知。学生自己开拓思维,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1 / 10 《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指向标(5)北方(6)南北(7)东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提升、拓展)例题解析 基础知识点一、学会阅读地图 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辨误区:地图和照片的区别 地图和照片是有区别的,地图是把某一区域的景物进行选择和综合,并且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来代替真实的景物;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展现景物的真实面貌。 (1)比例尺 ①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③表示方式(以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千米为例): 数字式:1∶100 000或者1/1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 ④大小比较:比较几个比例尺的大小时,可以先把不同的比例尺统一成同一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 比较数字式比例尺大小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例1-1】下列关于地图及其构成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图是照片的复制,二者没有区别 B.地图的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C.地图的构成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和大小 D.地图都是反映在平面上的图形 解析:A地图和照片是不同的,见上面的“辩误区”,B正确,这称为地图的三要素;C地图的大小不是地图的要素;D地图不一定都是在平面上,有时也做成立体地图。 答案:B 【例1-2】李阳是树园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家住晶晶小区,每天步行上学。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阳家所在的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 A.西北方 B.东南方 2 / 10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思维导图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 万(4)5.1 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知识点解析 (1 例题解析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 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个两极稍扁、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 知;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答案:D

高考化学备考: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考化学备考: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掌握铝的氧化物(Al2O3)、氢氧化物(Al(OH)3),及其重要 盐(KAl(SO4)2)的性质; 2、准确理解氧化铝(Al2O3)和氢氧化铝(Al(OH)3)的*,会书写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Al(OH)3的制备,会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Al3+、 Al(OH)3 、AlO2-的转化(铝三角),并能够用 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知识网络】 【学习内容】 一、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熔点(2054℃),沸点2980℃,难溶 于水。 2、化学性质: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中。 *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l2O3是*氧化物。(金属 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用途 ① Al2O3是工业冶炼铝的原料

② 常作为耐火材料,例如,有氧化铝坩埚。 ③ 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各种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在宝石中 含有一些金属氧化物的表现。如红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铬元素而显红色,蓝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铁和钛元素而显蓝色。 【例题】 1.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H2SO4反应, 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是①NaHCO3②Al2O3③Al(OH)3④Al()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全部 2、对氧化铝的分类中准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 C.*氧化物 D.不成盐氧化物(像CO一样)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Al2O3难溶于水,不跟水反应,所以它不是Al(OH)3对应的氧化物 B.因为Al2O3是金属氧化物,所以它是碱性氧化物 C.Al2O3能跟所有的酸碱溶液反应 D.Al2O3能跟强的酸碱溶液反应 【答案】D 【解析】Al2O3虽然难溶于水,但是2Al(OH)3 Al2O3+3H2O, Al2O3和Al(OH)3中Al的化合价相同,所以Al2O3是Al(OH)3对应的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没有必然 的联系。Al2O3是*氧化物,Al2O3与强酸、强碱反应,与弱酸、弱碱 不反应。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汇报

文档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

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 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 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 文档

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文档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图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思维导图 《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定义:表示—⑴—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形式: 大小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数字式) 比例尺的选择:范围大,比例尺小;范 围小,比例尺大 比例尺 一般地图:⑶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⑷判定方角, 指向标一般指向⑸ 有经纬网的地图定方向;根据经线指示 ⑹方向.纬线指示⑺方向 方向 图例学 会 阅 读 地 图 地 图 的 阅 读 选 择 适 用 的 地 图 地图的种类 根据使用冃的.正确地 选择不同类别的地图 根据需要,选择比 例尺合适的地图 答案:(1)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 1 / 10

指向标(5)北方(6)南北(7)东西 二、知识点解析 2 / 10

析规律:室外辨别方向 在室外看地图,应手持地图,面向北,背向南,这样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就一致了。 ②有指向标地图上的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指向标一般是一个箭头, (2)从晶晶小区到树园中学约550米,如果这段路在图上显示的长度约为 5.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B. 1 : 10000 C. 1 : 100000 D. 1 : 1000000 解析:第(1)题,判读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本题属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 上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东西方向垂直于南北方向。由此可知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西南方。第(2)题,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5厘米/550米=1/10 000。 答案:(1)C (2)B 【例1 - 3】下列表示铁路的图例是()。 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 比较数字式比例尺大小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 (2)方向 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有多种: ①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的方向。 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 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如下图: B.东南方 (1)O A.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 如下图: A. 1 : 1000 3 / 10

最系统的初中各科知识点思维导图归纳

最系统的初中各科知识点思维导图归纳 3、汉字1、字音 2、字形 4、含义 5、色彩 9、词语6、近义词辨析 7、熟语 8、关联词语 12、标点符号10、点号 11、误用辨析 27、基础知识15、修辞13、常见修辞格 14、辞格辨 16、词类 20、语法17、短语 47 18、复句 初19、辨析修改病句 中21、作家作品 语24、文学文化常识22、名篇名句文23、文化常识 26、语言表达——25、简明、连贯、得体

28、常见实词 45、知识体系31、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29、常见虚词 34、古代诗文阅读32、实词、虚词30、一词多义 33、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断句) 35、文体知识 36、依据作品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37、作文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鉴赏 38、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态度的评价 44、现代文阅读39、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40、重点词语的理解 41、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2、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43、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46、中考复习 1、有理数(正数与负数) 2、数轴 6、有理数的概念3、相反数

4、绝对值 5、有理数从大到小的比较 7、有理数的加法、加法运算律 17、有理数8、有理数的减法 9、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0、有理数的乘法、乘法运算律 16、有理数的运算11、有理数的除法、倒数 12、有理数的乘方 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代数式14、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2、列代数式15、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23、代数式的值18、单项式 27、整式的加减20、整式的概念19、多项式 24、合并同类项 25、去括号与添括号 26、整式的加减法 28、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29、方程和方程的解、解方程 198 32、一元一次方程30、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初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3、代入(消元)法 中3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4、加减(消元)法 数193 36、相关概念及性质 学数39、二元一次方程组37、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举例 与38、一元方程组的应用40、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1.3《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指向标(5)北方(6)南北(7)东西

二、知识点解析 .

.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 ④大小比较:比较几个比例尺的大小时,可以先把不同的比例尺统一成同一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 比较数字式比例尺大小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 (2)方向 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有多种: ①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的方向。 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如下图: (1)李阳家所在的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 )。 A .西北方 B .东南方 C .西南方 D .东北方 (2)从晶晶小区到树园中学约550米,如果这段路在图上显示的长度约为5.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 A .1∶1000 B .1∶10000 C .1∶100000 D .1∶1000000 解析:第(1)题,判读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本题属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东西方向垂直于南北方向。由此可知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西南 方。第(2)题,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5厘米/550米=1/10

. 析规律:室外辨别方向 在室外看地图,应手持地图,面向北,背向南,这样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就一致了。 ②有指向标地图上的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指向标一般是一个箭头,如下图: 箭头如果不特别指出,一般指北,这样能够判断出和箭头相反的方向是南,垂直于南北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 点技巧:有指向标的地图怎样判断方向? 假如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有A 、B 、C 任意三点(如下图),要判断图中B 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首先把指向标平移到A 点,然后标出其四个方向,这时我们可以得出B 点在A 点的正南方。 000。 答案:(1)C (2)B 【例1-3】下列表示铁路的图例是( )。 解析:常用的图例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题中A 表示水库,B 表示铁路,C 表示河流和湖泊,D 表示国界。答案:B

绘制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要怎样操作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位置,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乐忠于把每章节所学的重要知识点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打印出来进行保存,有人可能会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但是这样会让整个思路更加的清楚,对于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牢记,那怎样绘制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呢?下面是小编经常使用的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工具/原料: 迅捷画图在线网站,能上网的电脑并带有浏览器 操作方法介绍: 1.进入迅捷官网中进行编辑使用,在首页中点击进入画图字样,就可以进行在线编辑使用。 2.这时会直接跳转新建文件页面,在左上角有新建文件四个大字,

点击进去会有四个选项可以选择,在这里我们是要制作思维导图所以自然选择思维导图进行新建使用啦。 3.新建思维导图完成之后会直接跳转到在线编辑页面中,在面板四周是列表栏目,工具栏以及一些操作栏,如图所示。

4.绘制思维导图是围绕中心主题进行展开的,所以第一步就是对思维导图框架进行搭建,在左上角插入主题操作中或者是右键点击中心主题点击下级也可以进行添加。

5.之后是对新添加的思维导图节点内容进行编辑使用,双击节点可以进行操作,这时基本思维导图就制作完成了。 6.在外观栏目中有六种思维导图框架结构模板,可以点击选择适合思维导图内容的框架。

7.在外观栏目里面还可以对思维导图的整体颜色进行替换,每种颜色有两种选择。 8.还可以对思维导图的各层级节点背景颜色进行填充,首先将需

要填充背景颜色的节点全部选中,之后在油漆桶中选择喜欢的颜色进行填充就完成啦。 9.在思维导图标识后面有导出选项,在显示的5种导出格式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就可以点击导出使用啦。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8 / 8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 7)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B______,C______,D_______ 8 / 8

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②等深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深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海底的坡度大小。坡陡的地方,等深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深线稀疏。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一条等高线,海拔比A峰高。 答案:(1)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200 (3)B 此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8 / 8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以《平行四边形章末复习》一课为例 凯里市第十二中学姜宗倩 摘要:在这个知识和信息的时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学生面对无限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得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更加混乱。探索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通过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制作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促进建构性学习和知识整合,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的章末复习一课为例,阐述思维导图在课堂中的应用,并分享学生因思维导图的建构性思维和有趣性吸引,主动地积极参与课堂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思维导图平行四边形 一、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这些现象: (一)、课堂知识听得懂,课后知识记不住。 (二)、课堂知识能理解,课后练习不会做。 (三)、熟悉题型能解决,陌生题型无从入手 这些现象凸显出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没有进行知识整合,没有建立知识体系,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的建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清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自主整合知识,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思维导图,也称心智图。由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世界记忆之父”的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思维导图能够将大脑内部零乱、枯燥的信息运用图文并用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有序的、条理清晰的可视化图表呈现出来,从而充分开发大脑潜能,极大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基于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将知识点梳理整合和强化巩固,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思维导图在教学方面的使用可以帮助老师迅速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对教学策略作出调整,使教学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