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目录

I. 前言: (4)

II. 背景: (4)

III. 单纯性和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5)

研究的一般考虑:

A. (5)

B. ........................................................................................................

入选标准:7 排除标准:

C. (8)

药物剂量及用药方案:

D. (9)

评价:

E. (10)

疗效分类:2

F. (11)

统计学考虑:

G. (13)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 前言:

本指导原则是一系列旨在帮助企业开发治疗感染的抗微生物药品的指导原则中的一个。本指导原则提供的信息可帮助申请人规划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方案、正确执行并适当监控临床研究的实施、收集可用于分析的相关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类与分析。参照本指导原则设计及开展的临床研究应能为管理机构在判断所研究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特定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提供必需的信息,对于与本文相关议题的基本信息,读者可参考题目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已于2008年在SFDA网站公示征求意见,目前正待颁布)。

本供企业用指导原则重点关注于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的开发。

II. 背景:

近年来,管理机构已经针对创新性抗菌药物研发时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讨,并撰写完成了“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该项指导原则已于2008年在SFDA网站公示并征求意见,其最终修订稿正待颁布。该项指导原则系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性指导原则,但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难以在该指导原则中针对特定病种的重要技术内容进行一一反应。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该类疾病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在病例入选、分组、病原菌的收集和处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特殊性,因此,本指导原则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的一个分支,旨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具体特点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临床研发提供参考。

III. 单纯性及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

A. 研究的一般考虑:

1. 研究特征:

建议通过满足统计学要求且良好对照的多中心试验来阐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类似于或优于已批准药品的有效性)。患者的总数中应保证下列各种感染的患者的比例不少于20%:单纯脓肿、脓疱病皮损、疖、蜂窝织炎。研究治疗这些感染的试验药品的临床试验方案应建立十分明确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疗效定义,应将临床疗效作为供此类感染使用的主要疗效参数。至少应对50%的临床可评价患者同时进行微生物学评价,以获得足够数量的携带特定致病菌的可评价病例,来评价针对特定致病菌的总体有效性。

采用仅对一个或两个特殊分类的单纯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进行了研究的临床研究进行NDAs申请,则应仅批准其用于这些特定感染的治疗。

请注意以下四个提示:

●在菌培养中观察到仅有一过性的或寄植于皮肤的细菌单纯生长的患者不应

作为可进行微生物学评价的患者。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适应症及用法的章节中所列出的致病菌应是提交的数据中所证实的致病菌,且提交的数据同时也能够反映目前已知的这些致病菌在这些类型的皮肤感染中的致病性。另外,应获得符合要求的微生物学培养样本,从而可根据数据做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结论。

●研究中大多数无法进行微生物学评价的患者应是具有在低致病菌痊愈为标

准做出诊断的患者(如,蜂窝织炎)。通过采用前瞻性的严格病例定义,可支持此类病例作为可能的细菌性感染病例。

●分析这些感染的治疗效果时,应按照是否采取治疗性外科干预措施来进行分

层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由于研究药物的失败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方法作为辅助或后续的治疗方法以成功治疗单纯性皮肤感染,此时,该病例应作为治疗失败的病例接受评价。

●数据分析通常应能证实(通过与独立的95%置信区间检验的指示进行比较)

总体临床可评价患者、以及可接受临床及微生物学评价的患者亚组的治愈成功率。同时,分析应能够在可接受临床及微生物学评价的患者亚组中建立临

此外,应提交能够充分支持研究药物治疗某种疾病的临床有效性的微生物学数据以及人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数据。此类研究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如组织分布研究,该项研究应证实,在NDA申请中的给药方案下,研究药物或其它经过验证的替代标记物渗透入皮肤及表皮结构组织中的量能在足够时间内达到并超过预期的药物敏感致病菌的MIC90。

如果某位申请人选择在某一适应症进行一个以上的充分的良好对照的试验(如,通过研究建立供药品使用的充分的总体安全性数据库),则与该适应症相关的、特定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数据通常不是必须提交的。

2.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研究特征:

建议通过满足统计学要求且良好对照的多中心试验来阐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与已批准的用于治疗这些类型感染的药品或某一治疗方法相比,具有类似或更好的有效性)。在这个适应症的研究中,应纳入患有感染性溃疡、烧伤、以及严重脓肿患者或其它接受抗微生物药物但还需要外科干预治疗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深部软组织感染的患者。研究中入选的患有上述各种类型感染的患者的数量应能够保证该适应症被批准。采用仅对一个或两个特殊类型的感染进行研究的临床试验进行NDAs申请应仅被批准用于这些特定感染的治疗。治疗此类感染的研究药物的试验方案应具有十分明确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疗效定义,临床疗效应作为该种感染的主要有效性参数。

尽管如此,至少应同时对70%的临床可评价患者进行微生物学评价,以获得足够数量的携带特定致病菌的可评价病例,来评价对特定致病菌的总体有效性。在这些感染中的治疗结果分析应按照是否采取治疗性外科干预措施来进行分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由于研究药物的失败而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方法作为成功治疗这种感染的辅助或后续的治疗,此时,该病例应被评价为治疗失败的病例。

3. 病种的定义:

由于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多种多样性,因此很难对每一种疾病分别进行研究。此外,由于很多类型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常常是由相同的致病菌引起的(例如,浅表皮肤软组织感染,脓疱疮,丹毒,蜂窝组织炎、以及单纯脓肿,

均主要由化脓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且对相似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产生相似的效应,因此可在对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研究中对该系列疾病进行研究,或可在两种宽泛类别中进行研究。分类的名称为“单纯性皮肤及浅表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单纯性类别的感染包括诸如单纯脓肿、脓疱病皮损、疖、以及蜂窝织炎。在临床试验中应不包括通过简单外科处理即可治愈的感染,如孤立(意指单一孤立区域的感染)的疖肿或毛囊炎。

复杂性类别的感染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或需要有效的外科干预治疗的感染,如感染性溃疡、烧伤、以及大的脓肿或那些可能使治疗应答复杂化的重要基础疾病下。在某一解剖部位的浅表感染或脓肿,如直肠区域,由于厌氧菌或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累及该部位的风险较高,故应被视作复杂性感染。

临床上也存在一些难以归类至以上两大感染类型中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不属于这两种类型的情况:烧伤患者中活动性感染的治疗或在相同试验组内感染的预防性治疗等。一些罕见的感染(例如,坏死性筋膜炎),因为存在那些可能影响某抗感染药物疗效正确评价的基础病情(例如,异位性皮炎或湿疹的二次感染)、或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例如,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中出现坏疽深脓疱病)、或者与修复(prosthetic)材料相关的感染(例如,导管隧道感染)等,而使感染复杂化的情况,均不应包括在关键的临床研究中以支持新药的批准。尽管在此类病情下与某一药物疗效相关的数据是十分有价值的信息,但罕见性和/或涉及到的复杂因素将使研究药物的正确评价变得十分困难。某些浅表性的损伤应是广泛程度达到需要接受抗微生物药物治疗要求的病情。

4. 病种的分解:

申请人在进行单纯性或复杂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的研究时,应努以纳入更广泛种类的病种。因此,为了充分评价某一药物抗单纯性皮肤感染的疗效,申请人应入选数量具有可比性的患有小脓疱疹损伤、单纯脓肿、以及蜂窝织炎的患者。当进行复杂性皮肤感染治疗的研究时,应入选相似数量的感染性溃疡、复杂性或广泛性脓肿、以及深层软组织感染的患者。由于涉及到的致病菌和病理生理不同,故应分别研究这两类疾病(单纯性和复杂性)。在申请人尚没有完全了解所研究病种的情况下,在药品说明书中通过明确说明哪些病种已在足够数量的患

者中进行了研究的方法来反映出此种情况。

5.其它考虑:

该适应症是一个微生物学相关的适应症,且应尽力来确保治疗前样本培养有足够的阳性率。存在治疗前培养样本中显示有致病菌生长的患者的百分比低的情况,如在蜂窝组织炎中见到此类情况。但是,其它情况下,治疗前培养阳性百分比通常较高。

对于单纯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而言,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是两种最常见的致病菌。实际上,由于其它微生物无法被确认为该适应症的致病菌,而更适合被看作是定植菌或污染菌,因此,传统上,该适应症仅包括了这两种致病菌。如果申请人考虑在该适应症(单纯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中增加另一种微生物,则应提供科学依据,以证明为何将该微生物被视为这些感染中真正的致病菌。

对于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而言,可能的致病菌数量具大,且取决于临床病情、损伤/感染的部位、患者个体的既往病史等因素。另外,由于相同的微生物可以二者之一,而现有临床设施的情况,通常难于从某一致病菌中分离出寄植菌,因此,准确获得微生物学样本、并且在研究方案及报告中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是十分重要的。

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另一个问题是其致病菌也许不是通常所发现的任一微生物。因此,列于该适应症中的微生物应依赖于总体研究结果,并应反映出哪个微生物最常被发现。之前,当该适应症得到许可时,可同时加以陈述,如“在数量低于10例的临床病例中对该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以警示临床医生,某一特定微生物的实际治疗经验可能不够充分。

当研究单纯性或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时,纳入满足要求的各种临床病情是十分重要的。这将有助于获得足够的微生物学数据以助于合理地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B. 入选标准:

若要被入选入某一评价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研究中,该患者应具有与上述两类中任意一个相符的某一感染:可以是单纯性皮肤及浅表皮肤软组织感

染,也可是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入选的患者应同时包括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开始治疗研究前,所有患者应接受微生物学样本的采集。

申请人也应对下列信息进行说明。这有助于SFDA的审评人员了解患者病种的情况。

●感染的解剖学部位;

●感染的程度(即长度、宽度);

●表层或深层的累及情况;

●实际感染部位的描述,包括红斑、肿胀、压痛、发红的程度、发热等;

●感染的原因(即创伤、自发性感染、咬伤等);

●基础疾病状态(如,糖尿病);

●所研究感染先前采用的药物/外科治疗;

●感染部位的照片(可选项,但可能有帮助)

C. 排除标准:

包括以下几个考虑要点:

1. 通过单纯手术切开(如孤立的疖)或积极的局部皮肤护理(如轻微的皮肤感染)后,即有高治愈率的感染不应被入选;

2. 除非所获生物样本的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持续存在,否则,即使此患者先前接受过抗感染治疗且到入选当日也应被排除。由于许多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例如,蜂窝织炎)中的炎症恢复缓慢,因此,仅凭临床表现而无阳性培养结果,则入选先前已经进行了抗感染治疗的患者是不妥当的。

3. 对于复杂性皮肤感染,应考虑到有些疾病状态使疗效难以解释(如湿疹的二重感染,即使在细菌被成功清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炎症表现可能仍很明显)或疗效可能发生改变(如,免疫缺陷患者)等情况,且当存在上述情况时应排除此类患者。

4. 考虑到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是一个与临床和微生物学均相关的适应症(即,药物的批准需要得到其对两者均有效的支持),治疗前未进行生物样本培养的患者应被排除。但是,阴性培养结果不应使患者停止治疗。该患者应被继续随访,以评价临床疗效。

D. 药物剂量及用药方案:

1. 试验药物:

临床上,抗微生物药物的活性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研究评价这一问题。例如,当治疗脓肿时,某一在酸性环境下其活性降低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药物)可能需要给予较高的剂量。

2对照药物:

由于这些感染存在多种表现且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使用多种治疗方案,这导致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某一临床试验可能没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对照药物足以与试验药物进行比较。鉴于此,申请人应明确规定试验中使用的对照药物(或规定一个或两个对照药作为备选药物)。

另外,对经不同途径给药的药物进行比较也是适当的。例如,可将局部使用的试验药物与某一获得批准的一线口服药物进行比较,或可将口服试验药物与某一获得批准的静脉给药的一线药物进行比较。在上述各种情况下,申请人应首先就研究设计与SFDA进行讨论,以解决诸如设盲等方面的问题。

3. 辅助治疗:

在单纯性及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中,常常使用辅助治疗。其中包括:每日换药;使用局部用溶液,包括诸如聚维酮碘(商品名Betadine)的抗微生物药物;每日清创等。因为上述措施被认为是“标准治疗”,因此,如果取消这些接受辅助治疗患者的资格,则可能会导致很大的病例入选问题。因此,申请人应明确规定哪些辅助治疗是被允许的、哪些可能导致患者被取消资格。为达到正确的设盲以及随机化,研究药物组及对照药物组中的辅助治疗的使用情况应具有可比性。

4. 最小治疗疗程:

需要的治疗的疗程依据病情的不同而变化,且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可能需要较长的疗程。选择的治疗疗程应基于相应的临床前数据以及在研究启动前与管理机构的讨论结果。

5. 治疗中的转换:

申请人应在研究启动前确定允许从静脉给药药物转换为口服药物所必需的标准。该标准通常依据转换前的未发热时期(例如,患者在24或48小时内持续

未发热可允许进行转换)、以及确定的临床标准(例如,红斑的程度、肉芽组织的形成等)等。在研究启动前应与SFDA就这些标准进行讨论。在转换前,应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价(包括样本培养)。

E. 评价:

1. 治疗前访视:

微生物学检测:在入选时,所有患者(不管疾病类型)均应获得相应的生物样品培养检定的结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浅表皮肤感染、开放性脓疱病、以及开放性浅表伤口感染,在对感染区域进行严格清创后,从病变的基底部取一拭子并送需氧菌培养即可。但是,如果这一损伤所处解剖部位的潜在致病菌为厌氧菌(例如,直肠区域损伤或当手术后伤口有恶臭味分泌物时)时,也应进行厌氧菌培养。对于分离的潜在致病菌应进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验。

对于蜂窝织炎及丹毒,应获取前沿穿针刺吸出物培养标本,并送需氧菌培养及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验。另外,还应获得两套需氧培养的血标本。

对于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应在感染的烧伤、溃疡或伤口等邻近区域获得深部培养标本(如来自于活检、穿刺针吸出标本、手术获得的标本或体液/脓液)。拭子是不能被接受的。根据临床表现的提示,将标本送需氧菌、厌氧菌、分枝杆菌及真菌培养。对于厌氧菌培养,应遵守正确的厌氧运输方法。另外,在给药前应获得两套血培养标本(需氧和厌氧)。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应进行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在确定患者的微生物学可评价性时,只有被认可是致病菌的微生物才被视为有效。治疗前培养仅生长出一过性或常驻皮肤菌群的患者应被判定为微生物学无法评价的患者。在研究启动前,申请人应制定一份可接受的致病菌目录,并应与SFDA进行讨论。这对于潜在致病菌数量巨大的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各种情况下,标本的革兰染色是有帮助的,应当鼓励。在先前使用了抗感染治疗的病例中,这显得尤其重要。

安全性研究:所有细节请参见“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先前使用了抗感染治疗:如前所述,如果培养显示致病菌持续存在,即使入选前的抗感染治疗持续至患者入选当日,仍可接受。由于许多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例如,蜂窝织炎)的炎症恢复缓慢,在没有阳性培养结果下,单凭临床表现来入选先前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者是缺乏充分依据的。

2. 治疗中访视:

治疗期间的评价:更详细信息请参见“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指导原则。应注意的是,研究期间评价的次数及时间点可能因研究药物及诊断结果(单纯性或复杂性)而异。另外,如果研究方案明确限定了使用限度,也允许同时使用其它干预措施(例如,每日清创、换药等)。此类干预应被视为标准护理,且仅当可能对研究药物的有效率产生帮助时不能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干预措施的采用应被视为临床治疗失败的征象。应就这些情形的定义与SFDA进行讨论并在研究方案中列出。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是治疗开始后数天未曾计划的脓肿切开及引流(I&D)。

在静脉给药药物可转换为口服药物的情况中,申请人应在研究启动前与SFDA讨论患者需要符合哪些标准才可以换药。常用标准是根据无发热期及皮肤感染的表现。在进行转换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获得微生物学标本进行培养和革兰染色)。

3. 治疗结束的访视:

医疗相关问题:详细内容请参见“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指导原则。关于药物研究,需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点:

a. 患者应接受80-120%的推荐疗程;

b. 可能经常出现患者接受的疗程较方案规定的疗程更长。一般情况下,如果接受的疗程大于方案规定疗程的120%以上时,该患者应视为无法评价。但是,如果治疗延长的情况(指大于拟定疗程的120%)经常出现,则可能要求申请人推荐一个较长的疗程。

c. 如果研究方案明确规定,且患者被正确地随机化,那么每日换药及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如,聚维酮碘,商品名Betadine)是允许的。

4. 治疗后访视:

时间:检验是否治愈的访视时间(该访视的评价应用于评价临床及微生物

学效应)应当至少在试验药的组织浓度降至预期致病菌MICs值下之后的7天。因此,对于多数抗感染药物,治愈检验随访的适当时间窗应在治疗结束后的7-14天。对治疗结束后数天内组织浓度仍较高的药物,14-21天的时间窗可能更合适。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见“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章节。

评价: 所有在治疗前访视和治疗中访视时进行的临床评价应在随访访视中进行。如果病例报告表或表格仅允许研究者声明患者是否被治愈/改善/没有被治愈,而没有留出空间报告临床评价情况,则SFDA保留将所有这些患者判定为无法评价病例的权利。

如果有病灶可获得标本培养,则在随访访视时应当获得所有患者恰当的微生物学标本。如果皮肤感染已经愈合至无法获得微生物学标本的程度时,那么这些患者应被视为假定清除病例。所获得的标本应当按照治疗前访视时相同的方法进行培养。所有随访培养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考察是否出现对试验药物的耐药性。因此,如果随访培养中分离出的致病菌,应进行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是否需要安全性研究,以及所需安全性研究的类型应取决于试验药物,并应在研究启动前与SFDA讨论。

F.结果分类:

试验药物获准用于治疗复杂性或单纯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需要有临床及微生物学的疗效,为证实这一点,所有患者应进行治疗前生物标本的培养。但是,有一定比例的治疗前培养不可避免地会显示没有病原菌的生长,因此,根据以下介绍的具体情况,可将患者划分为可同时接受临床和微生物学评价的患者,或仅可接受临床评价的患者:

1. 临床结果:

应满足下列标准:

●未违反入选/排除标准;

●获得了治疗前培养;

●提供了患者的感染区域/病变的充分描述(如前所述);

●足够的治疗疗程,即达到方案规定疗程的80-120%(通常以“日”表示,

●没有合并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

●足够的随访访视(达到治愈访视时间点或在该时间点之后),在患者记

录中提供了感染区域的完整描述,并获得了标本的培养结果(如果有适

当的部位可获得培养标本);

2. 临床及微生物学结果:

●符合如上所述的临床标准;

●在适当的治疗前标本培养中存在病原菌的生长,并进行了抗微生物敏感

性试验;

●适当的随访访视,复查标本培养及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如果有适

当的部位可获得培养标本);

3. 有效性结果:

应对每一位患者分别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评价。疗效的选项应是治愈(或微生物学疗效为“清除”)、或未治愈(或未清除),将所有无法评价的患者视为无法评价。

4. 临床疗效:

患者在治愈检验访视中(或患者未能参加此次访视但在较后日期中)观察到下列情况,应被视为治愈:

感染的所有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或上述体征和症状的改善达到某一程度以至于不必采用进一步抗微生物药物治疗。

5. 微生物学疗效:

应在患者和致病菌水平进行微生物学疗效评价。患者在治愈检验访视中(或患者未能参加此次访视但在较后日期中)观察到下列情况,应被视为其致病菌已经被清除:

●治疗后培养未生长治疗前检测到的致病菌、或新的潜在致病菌;或

●由于充分的临床疗效导致缺少可培养材料,而无法获得治疗后培养标本;

所有临床失败病例应复查的生物标本的培养及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尤其是在耐药性不常发生的时期。

6. 临床及微生物学疗效的辨别:

在大多数病例中,临床及微生物学治愈率应当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应提供相应解释。存在以下两种情形:

a. 临床治愈/微生物学未治愈:

在此类情况下,应考虑复查的阳性培养结果是真正的致病菌生长还是定植菌/污染菌的生长。在大多数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如烧伤)中,最长见的致病菌也是常见皮肤菌群,这可能使培养结果的评价变得困难。

b. 临床未治愈/微生物学治愈:

在复杂性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中,基础疾病以及基础疾病过程(如褥疮时所见)中产生的大量炎性物质可能使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临床评价变得困难。在此类情况下,应考虑设定更长的治疗后随访时期。但是,不存在单独以微生物学疗效作为临床疗效的证据。

7. 治疗效果:

这是指综合的有效性结果,被判定为临床治愈及微生物学清除的患者被称为总体治愈。其它所有结果的组合均被视为无效。大多数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是相同的,如有差异,应尽力解释。有关于治疗反映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见“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8. 安全性结果:

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见“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G. 统计学考虑:

分析应包括意向治疗分析、临床及微生物学结果。

几种感染性皮肤病到诊治要点

一、足癣 1 定义 足癣( tinea pedis) 是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 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 2 病原菌 足癣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 包括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中8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 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3 临床表现 足癣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瘙痒( 96.9%) 、脱屑(72.8%)和水疱(55.7%)[10], 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趾间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趾间型、足跖型和混合型, 其中以趾间型最为常见[11]。①水疱型: 在趾间及足底可见针头至粟粒大深在性水疱, 疱壁较厚, 散在或密集分布, 可呈蜂窝状融合, 也可见大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形成鳞屑。发病初期常有明显的瘙痒或刺痛感, 此型易继发细菌感染和引起癣菌疹。致病菌多为须 癣毛癣菌。②趾间糜烂型: 第4、5 趾间最常见。皮损最初表现为浸渍, 常因瘙痒揉擦致表皮破损、糜烂, 可伴渗出, 常发出难闻的异味, 易继发细菌感染, 引起丹毒或蜂窝织炎。致病菌常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③鳞屑角化型: 此型常见, 好侵犯足底、足侧缘及足跟。皮损表现为皮肤增厚、脱屑、粗糙, 冬季易发生皲裂。许多鳞屑角化型足癣并发手癣, 常单手受累, 呈现特殊的“两足一手型”。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 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调查显示足癣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 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 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高达40%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阳性即可诊断足癣。由于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 即使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除外真菌感染, 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足癣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如汗疱疹、掌跖脓疱病、湿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病、连续性肢端皮炎等, 还应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念珠菌病、脓疱性细菌疹和二期梅毒等)相鉴别。 5 治疗 足癣的治疗目的是清除致病菌, 快速消除症状, 防止复发。治疗方法主要有3 种, 即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和二者联合治疗。应根据致病菌种类、临床分型和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丹毒 1 定义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2 病原菌

企业诊断-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共识摘要 精品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共识(摘要)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20XX年6月8日,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朱学骏、郑志忠等18位专家针对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报特摘选部分内容奉献给读者。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STI)又称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SSSI),是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范畴。 发病诱因及致病菌 SSSI的发病诱因包括生理性皮肤屏障障碍、疾病或创伤所致皮肤屏障破坏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按照感染来源,可将SSTI分为社区获得性SSTI(CA-SSTI)和院内SSTI(HA-SSTI)两大类,其致病菌有一定差别。CA-SSTI较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引起,HA-SSTI则多为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且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比例较高。 常见浅表局限性SSTI的致病菌相对简单和明确,而在特殊来源感染或条件致病情况下, 致病菌可能十分复杂。 诊断 一般过程询问病史、特别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建立诊断及分析致病菌十分重要。体检要全面仔细,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共同表现外,还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有无并发症、是否需外科紧急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萎靡等,以及是否有感染性休克征象。 分级分类诊断分级分类诊断是制定SSTI处理流程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I分为4级:1级—患者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已排除蜂窝织炎诊断;2级—患者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患者有严重中毒症状或至少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危及生命的感染。 按病情复杂程度,可将SSTI分为非复杂SSTI、复杂SSTI及坏死性筋膜炎和坏死性肌炎等。 细菌鉴定应重视SSTI特别是复杂性SSTI的致病细菌鉴定,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更应作细菌学检查。可取溃疡或创面分泌物、活检或穿刺组织、血液等标本,根据病情可同时取创面和血标本,并做药敏试验。标本采集的原则是确保分离鉴定的细菌是真正致病菌。对于复杂SSTI,应尽早获得细菌鉴定结果。 应正确分析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及其意义,如取材时是否发生来自皮肤正常菌群的污染,分离菌株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分离菌株与皮肤感染发生发展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药敏试验提示的敏感抗菌药物能否在感染局部发挥作用等。 治疗 总体原则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 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3.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4. 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5. 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6.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7.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8.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9.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10.严格器械清洗、灭菌。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先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11.严格环境消毒。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后的环境,应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12.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中焚烧。 涡阳县中医院院感办 2015-1-1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前言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 【诊断】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治疗措施】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3.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4.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病因学】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预防】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目录 I. 前言: (4) II. 背景: (4) III. 单纯性和复杂性的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5) 研究的一般考虑: A. (5) B. ........................................................................................................ 入选标准:7 排除标准: C. (8) 药物剂量及用药方案: D. (9) 评价: E. (10) 疗效分类:2 F. (11) 统计学考虑: G. (13)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 前言: 本指导原则是一系列旨在帮助企业开发治疗感染的抗微生物药品的指导原则中的一个。本指导原则提供的信息可帮助申请人规划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方案、正确执行并适当监控临床研究的实施、收集可用于分析的相关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类与分析。参照本指导原则设计及开展的临床研究应能为管理机构在判断所研究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特定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提供必需的信息,对于与本文相关议题的基本信息,读者可参考题目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已于2008年在SFDA网站公示征求意见,目前正待颁布)。 本供企业用指导原则重点关注于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的开发。 II. 背景: 近年来,管理机构已经针对创新性抗菌药物研发时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讨,并撰写完成了“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该项指导原则已于2008年在SFDA网站公示并征求意见,其最终修订稿正待颁布。该项指导原则系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性指导原则,但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难以在该指导原则中针对特定病种的重要技术内容进行一一反应。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该类疾病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在病例入选、分组、病原菌的收集和处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特殊性,因此,本指导原则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的一个分支,旨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具体特点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临床研发提供参考。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一、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积极治疗皮肤病,减少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防止继发感染,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 3、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扁桃体炎、龋齿及手足癣感染。 4、对住院的危重症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产生。 二、新生儿皮下坏疽 1、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2、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其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3、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三、褥疮 1、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勤翻身,保护骨隆起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2、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3、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易发生褥疮的病人应经常检查受压部位; 4、增加营养摄入,增强体质。 四、烧伤感染 1、烧伤患者应安置在有消毒隔离条件的病房,对病情严重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2、烧伤隔离病房内空气保持清新、流通,必要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 3、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前,医护人员应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进入烧伤隔离病房后,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手套,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更换手套,脱手套后消毒双手,视病人创面情况穿隔离衣。 5、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应远离烧伤创面。 6、所有床单位物品,如布类必须高压灭菌备用,病室内固定相应诊疗器具,如听诊器、血压计及体温计等。 7、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8、严格探视制度。 9、患者出院、转院、死亡应进行终末消毒。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管理指南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管理指南 2018年12月14日在线发表世界急诊外科杂志 世界急诊外科协会与欧洲外科感染协会联合发布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SSTI)包括涉及皮肤和潜在的皮下组织、筋膜或肌肉的各种病理状况,范围从简单的浅表感染到严重的坏死性感染。 成功管理严重SSTI患者需要及时识别、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及时的外科清创或引流,并在需要时进行复苏。 SSTI应该如何分类? 术语“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包含了具有广泛异质性的临床病症。在对患者进行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分类时,我们建议应始终独立评估感染的坏死或非坏死特征、解剖范围、感染特征(化脓性或非化脓性)以及患者的临床状况(1C)。 已经使用各种分类系统来描述SSTI,包括诸如解剖位置、致病病原体、进展速度、感染深度及临床表现的严重性等方面。 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将SSTI分为两大类,即单纯性和复杂性,用于评估新型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单纯性SSTI包括表面感染,如蜂窝织炎,单纯脓肿、脓疱病及疖,这些需要抗生素或手术切开以引流脓肿。相比之下,复杂性SSTI包括深部软组织感染,如坏死性感染,感染性溃疡,感染性烧伤及严重脓肿,需要较大外科手术干预进行引流和清创[ 4 ]。 目前仍有采用术语“复杂”和“单纯性”,在Napolitano[ 5 ]报道研究中对SSTI是较为有用的。 除非经过不当治疗,一般单纯性SSTI发生威胁生命的或威胁肢体的感染的风险较低。在单纯性SSTI的患者中,脓疱病、丹毒可以根据最可能的病原体及当地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轻度蜂窝织炎可进行引流和清创,皮肤脓肿可进行简单的手术引流。 复杂性SSTI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的风险较高。对于复杂性SSTI的患者,最重要的是启动适当和充分的广谱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并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以进行引流和/或清创。 2003年,Eron等人[ 6 ]根据局部和全身体征的严重程度以及门诊患者中存在或不存在合并症的情况对SSTI进行分类,以指导临床评估、治疗及入院决策。 在这个分类系统中,SSTI被分为四类: ?第1类:患有SSTI的患者,但没有全身毒性或合并症的症状或体征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共识(摘要)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共识(摘要)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2008年6月8日,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朱学骏、郑志忠等18位专家针对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及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报特摘选部分内容奉献给读者。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STI)又称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SSSI),是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范畴。?发病诱因及致病菌SSSI的发病诱因包括生理性皮肤屏障障碍、疾病或创伤所致皮肤屏障破坏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按照感染来源,可将SSTI分为社区获得性SSTI(CA-SSTI)和院内SSTI(HA-SSTI)两大类,其致病菌有一定差别。CA-SSTI较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引起,HA-SSTI则多为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且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比例较高。 常见浅表局限性SSTI的致病菌相对简单和明确,而在特殊来源感染或条件致病情况下,致病菌可能十分复杂。 诊断?一般过程询问病史、特别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建立诊断及分析致病菌十分重要。体检要全面仔细,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共同表现外,还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有无并发症、是否需外科紧急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萎靡等,以及是否有感染性休克征象。 分级分类诊断分级分类诊断是制定SSTI处理流程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I分为4级:1级—患者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已排除蜂窝织炎诊断;2级—患者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患者有严重中毒症状或至少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危及生命的感染。?按病情复杂程度,可将SSTI分为非复杂SSTI、复杂SSTI及坏死性筋膜炎和坏死性肌炎等。?细菌鉴定应重视SSTI特别是复杂性SSTI的致病细菌鉴定,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更应作细菌学检查。可取溃疡或创面分泌物、活检或穿刺组织、血液等标本,根据病情可同时取创面和血标本,并做药敏试验。标本采集的原则是确保分离鉴定的细菌是真正致病菌。对于复杂SSTI,应尽早获得细菌鉴定结果。?应正确分析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及其意义,如取材时是否发生来自皮肤正常菌群的污染,分离菌株是污染菌、定植菌还是致病菌,分离菌株与皮肤感染发生发展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药敏试验提示的敏感抗菌药物能否在感染局部发挥作用等。 治疗?总体原则 应分级分类治疗,药物治疗与手术相结合,外用药与系统给药相结合。一般流程见图1。?外用抗生素治疗外用抗生素因具备下述优势而在SSTI防治中占较重要位置:①能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对表皮或真皮浅层感染效果最佳;②有不同剂型可针对不同部位和深度的病变;③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长,能较好发挥疗效;④能减少全身抗生素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⑤经皮吸收少,可避免系统给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菌群失调);⑥应用方便。

2016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考题及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单项选择题(3*10=30分) 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氯霉素类 2.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归类分线情况,属于二线药物的是(): A.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B.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C. 阿奇霉素分散片 D.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3.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生素。 A. 碳青霉烯类 B. 氯霉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氨基糖苷类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 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6.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A. 疝修补术 B. 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 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 A. 青霉素 B. 头孢拉啶 C. 头孢哌酮 D. 万古霉素 9.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的是() A. 免疫抑制剂应用者 B. 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 C. 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 D. 以上都是 10.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A.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二.判断题(3*10=30分)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2.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可局部滴耳。() 3.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中需要追加的情况见于手术时间长(>3小时)或术中失血量大(>1500mL)。() 4.新生儿禁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5.确定为肠球菌感染,不宜再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6.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要求Ⅱ类切口的停药时间为3至7天。()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 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2. 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换药 3. 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4. 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6. 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7. 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

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8.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10.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11.严格环境消毒。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后的环境,应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12.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中焚烧。

【良心出品】201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磷霉素的适应证,错误的是C、磷霉素钙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 2.下列哪些品种不属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ADE 3.关于脓胸的治疗原则,叙述有误的是ACDE 4.实施淋巴管造影术的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类抗菌药物1次B、第一代头孢菌素 5.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真菌性心内膜炎疗程需()或更长,以降低复发率D、6~8周 6.以下属于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的是E、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7.使用四环素治疗无效的是A、变形杆菌 8.使用()时,应注意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肠炎的发生,如有可疑应及时停药B、克林霉素 9.治疗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肺脓肿,宜选药物为A、青霉素 G 或青霉素 V 10.下列关于吸入炭疽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C、宜选磺胺类治疗 11.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可采取()给药D、一日一次 12.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B、两性霉素B 13.下列关于性传播疾病说法正确的是D、同时检查和治疗性伴侣 14.红霉素不能作为下列哪种疾病的首选药物BDE 1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疗程为C、4~6周 16.经验治疗气性坏疽的宜选药物为B、克林霉素+大剂量青霉素 17.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超过()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C、7 18.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以()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 80%E、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19.万古霉素对以下哪些微生物敏感A、葡萄球菌、链球菌 20.下列关于立克次体病说法正确的是A、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科,柯克斯体科,巴通体科中的多个属、种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

IDSA 实践指南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

2014 IDSA 实践指南: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转载) 发表者:潘荣峰188人已访问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2014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理指南,对2005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指南旨在为不同种类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包括从表浅感染至危及生命的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可行的建议,并强调了临床技能在促进SST的诊断、鉴别病原体和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方案等方面的重要性。相关内容于2014年7月发表在《临床传染病》(Clin Infect Dis)上。 目前,SSTI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若干研究显示,在过去的治疗中,SSTI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这些感染的病因学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IDSA召集10位专家组成指南制定小组,旨在更新2005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指南,专家组采用建议的评定、制定和评估分级(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制定了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理新指南。更新指南主要就SSTI诊断和管理的24个重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皮肤脓疱病和臁疮的合理评估和治疗 取脓疱病和臁疮皮肤病损处的脓液或渗出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以帮助 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β-溶血性链球菌是否为感染的病原体,但是针对典型病例的治疗并没有合理的研究来支持(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对于大疱或非大疱脓疱病,可以采用口服或局部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口服疗 法推荐用于有大量皮肤病损或暴发流行而对其他人造成影响的患者,以减少 感染传播。对于臁疮,需用口服抗生素治疗。 ①对于大疱或非大疱脓疱病,需用莫匹罗星或瑞他莫林治疗,用法为:2次/d,连用5 d(强建议,高证据质量)。 ②脓疱病和脓疮的口服疗法疗程为7 d,使用活性药物(常推荐口服青霉素)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除非培养基中只有链球菌(强建议,高证据质量)。因为导致脓疱病和臁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群对甲氧西林敏感,因此常推荐采用双氯西林或头孢氨苄治疗。当怀疑或已确诊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则推荐使用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或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X-TMP)(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③全身用抗生素需用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暴发流行的治疗,以消除导致肾炎的化脓性链球菌(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化脓性SSTI(皮肤脓肿、疖、痈和炎性表皮样囊肿)的合理评估和治疗 3. 推荐取痈和脓肿的脓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但是针对典型病例的治疗并没有合理的研究支持(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4. 不推荐取炎性表皮样囊肿的脓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5. 针对炎性表皮样囊肿、痈、脓肿、大面积的疖和轻度化脓性SSTI,推荐切开引流(强建议,高证据质量)。

发生在手感染性皮肤病

发生在手的感染性皮肤病(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学骏 手是人类劳动的工具,是跟外界接触最频繁的身体部位,由于在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 可以接触到各种的微生物,如果手有外伤或者其他原因会很容易造成皮肤的感染。所以发生在手的感染性病并不少见。 一、手部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一)疱疹病毒感染 1. 单纯疱疹感染 ( 2 )图片显示的是一个女性病人的右手食指,可以看到有几个水泡像脓泡,实际上这是单纯疱疹感染,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毒感染。 手瘭疽又称为单纯疱疹性指头炎,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单纯疱疹,是由于手指部皮肤破 溃后致使单纯疱疹病毒接种于此,出现潮红、肿胀、疼痛显著,并出现较深的水疱,不易破裂,如( 3 )图片所示。 疱疹性湿疹是在患有湿疹、特应性皮炎或其他某种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 疹病毒而致的一种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皮损区突然发生脐窝状水疱,并伴以全身症状为特征。是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而致的一种皮肤病,如( 4-5 )图片所示。因此,有单纯疱疹感染的患者,千万不要去剥身上的破皮或湿疹,以免造成其他进一步的感染。 2. 带状疱疹感染 ( 6-7 )图片显示的是一个带状疱疹感染的 48 岁的男性患者。患者手上无名指、中指和手掌中间有几个水泡,带状疱疹有针扎样的灼痛感,往往是带状疱疹感染的早期表现,患者脱去上衣后,可见在其左上肢、左前胸甚至后背也有群体的红斑水泡,就可以明确患者为疱疹病毒的感染。 带状疱疹病毒又叫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患者早年往往患有水痘的病史。水痘的特点是向心性分布的,面部、躯干部、四肢都可以发生,主要是面中部跟躯干部为主,

如( 8-9 )图片显示的患儿不光手上有多处皮疹,在其脸上也有一些结痂性的损害,皮疹在身上呈向心性的分布,而且皮疹出现不同阶段,有水泡、有结痂、有坏死。对于已经确诊的水痘的患儿,假如在托儿所或者在小学的一定要将他隔离起来,隔离到他的痂全部脱落为止,否则可能会引起学校水痘的爆发。 3. 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外用药治疗即可。现在常用的抗病毒药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喷昔洛韦和膦甲酸钠等。其中可外用的有阿昔洛韦和喷昔洛韦,一般的单纯疱疹就用这两个外用药就可以,一般 3 、 5 天即可痊愈;对于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患者,可以口服阿昔洛韦,一天两次一次 400 毫克,连续服用半年到一年,可能制止住复发的势头,因为他通过肾脏排泄,所以要求必要时候多喝点水。 ( 1 )阿昔洛韦( , 无环鸟苷):选择性强,毒性小。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为 1520% ,半衰期为 2.5 小时。在肝脏代谢,主要由肾排泄。肾衰患者慎用。带疱: 800,5.7~10 天单疱: 400.5 天。 ( 2 )伐昔洛韦(,维德思,明竹欣,丽珠威):口服后很快转化为.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 65 %。带疱 , 1000, .7 天;单疱 , 500 .3~5 天。 ( 3 )泛昔洛韦()凡乐,明立欣,法昔洛韦:是的类似物,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喷昔洛韦抗病毒活性持续时间长 , 血药浓度高。 73 %以喷昔洛韦由尿排出.带疱:500, .7 天。单疱: 125 .5 天。 ( 4 )注射用喷昔洛韦():静脉滴注 , 0.25g / 次 , 每 12 小时 1 次,疗 程 7 天。每次滴注时间应持续 1 小时以上。加灭菌注射用水 10 使溶解,再用氯化钠注射液 100 稀释。 ( 5 )膦甲酸钠:主要是静脉点滴用的,效果也不错。 (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1. 扁平疣 扁平疣,又称为“扁平瘊”,是由人乳头瘤病毒 -3 型和 10 型引起的病毒感染,好发于青年人颜面、手背和前臂,呈针头至黄豆大的扁平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有轻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 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是一系列旨在帮助企业开发治疗感染的抗菌药物的指导原则之一,所提供的信息可帮助申办者规划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方案、正确执行并适当监控临床研究的实施,收集用于分析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与分析。参照本指导原则设计及开展的临床研究应能为管理机构在判断所研究抗菌药物治疗特定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时提供必需的信息。 本指导原则重点关注治疗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的开发。 二、背景 近年来,管理机构已经针对创新性抗菌药物研发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并撰写完成了“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该项指导原则系抗菌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性指导原则,但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难以在该指导原则中针对特定病种的重要技术内容进行一一反映。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治疗该类疾病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在病例入选、分组、病原菌的收集和处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特殊性,因此,本指导原则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的一个分支,旨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具体特点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抗菌药

物的临床研发提供参考。 三、单纯性及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一)研究的一般考虑 1.研究特征 建议通过能满足统计学要求且有良好对照的多中心试验来阐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即类似于或优于已批准药品的有效性)。总样本量中应保证下列各种感染患者的比例不少于20%:单纯性脓肿(simple abscesses)、脓疱疮、疖和疖病、蜂窝织炎。研究治疗这些感染的试验药物的临床试验方案应有十分明确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疗效定义,应将临床疗效作为该类感染的主要疗效参数。至少50%的临床可评价患者应能同时进行细菌学评价,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特定致病菌阳性的可评价病例,用以评价针对特定致病菌的总体有效性。 采用仅对一个或两个特殊类别的单纯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进行了研究的临床试验进行新药上市申请,则应仅批准其用于这些特定感染的治疗。 请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在细菌培养中观察到仅有暂居菌或定植菌生长的患者不应列 入细菌学评价。在药品说明书中【适应症】项下列出的致病菌应是提交的数据中确证的那些致病菌,且该数据也能反映在这些类型皮肤感染中致病性的当今观点。此外,应获得符合要求的细菌学培养样本,以基于该数据得出具有细菌学意义的结论。 ●试验中大多数无法进行细菌学评价的患者通常是那些病原学 诊断阳性率低的疾病患者(如蜂窝织炎患者)。通过预先采用严格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2009版)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临床上常见而复杂,涉及众多学科,治疗策略和方法尚待规范。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于2008年6月8日在北京针对SSTI诊断及治疗进行专题研讨,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1.定义和范畴 SSTI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SSTI临床十分常见,涉及范围广泛,从浅表的局限性感染,到深部组织坏死性感染,甚至肢残、危及生命。除化脓性细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的范畴。 2发病诱因及病原菌 2.I发病诱因 2.1.1 生理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小儿皮肤薄嫩。防御功能尚不健全,致病菌可直接侵入外观正常皮肤引起感染。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局部皮肤干燥,加之皮肤合成抗菌物质能力下降,也是易发生SSTI的原因。 2.1.2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大疱性皮肤病、足癣等,均因皮肤炎症或疾病本身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继发细菌感染。 2.1.3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擦伤、刀割伤、手术切口、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部位细微的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某些物理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离子治疗、放射治疗等,或外科疗法包括化学剥脱术、封包疗法、皮肤磨削术、刮除术、切割术、皮肤移植、毛发移植等均可诱发SSTI。动物或人咬伤也可以发生SSTI。 2.1.4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SSTI。 2.2常见感染源及与病原菌的关系 常见引起SSTI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按照院内外感染来源,可以分为社区获得性SSTI(community acquired—SSTI.CA —SSTI)和院内SSTI(hospital acquired-SSTI,HA—SSTll两大类.在HA—SSTI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且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比例较高。常见浅表局限性SSTl.其病原菌相对简单且明确,主要是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特殊来源感染或条件致病的情况下,如糖尿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药瘾者、手术后伤口感染、艾滋病患者以及动物和人咬伤的情况下.其SSTI相关的致病菌就十分复杂,条件性或少见的致病菌常常成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甚至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刚。 3诊断 3.1一般诊断 询问病史,尤其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SSTI的诊断和分析可能的病原菌十分重要。体格检杳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外.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以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是无并发症SSTI,还是复杂SSTI,是否需要外科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有无感染性休克等征象。 3.2分级、分类诊断 分类诊断是帮助制定SSTI处理程序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l分为4级,l级: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但须除外蜂窝织炎;2级: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中毒症状重,或至少有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感染危及生命。按SSTI复杂程度分为单纯SSTI和复杂SSTI(cSSTI),后者指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或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及答案(2016医博士)

医博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答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CDAEE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0)答案不确定o A、24小时 o B、24~48小时 o C、72~96小时 o D、48~72小时 o E、48~96小时 ? 2.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下列哪类药物为浓度依赖性(20)答案不确定 o A、青霉素类 o B、头孢菌素类 o C、碳青霉烯类 o D、氟喹诺酮类 o E、糖肽类 ? 3.以下哪种类型的感染通常不推荐给予较大的给药剂量(20)答案不确定 o A、单纯的下尿路感染 o B、血流感染 o C、感染性心内膜炎 o D、骨髓炎 o E、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4.以下哪些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0)答案不确定

o A、普通感冒 o B、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o C、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 o D、心力衰竭 o E、以上都是 ? 5.下列哪些情况可先予以注射给药(20)答案不确定 o A、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 o B、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 o C、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o D、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o E、以上都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ECCBA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目的不包括下列哪项(20)答案不确定 o A、预防手术部位浅表切口感染 o B、预防手术部位深部切口感染 o C、预防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o D、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o E、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 2.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0)答案不确定 o A、疝修补术 o B、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严重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2020完整版)

严重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2020完整版) 介绍 在美国,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STIs)是患者寻求住院和门诊治疗的一个常见原因,每年有1400多万人次的门诊病人以及将近90万的住院病人。SSTIs的病原菌分离受现有诊断技术的限制,并且受宿主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经验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变得复杂。尽管经验治疗存在困难,严重SSTIs患者通过手术清创来控制感染灶是必不可少的。本综述总结了严重SSTIs治疗的显著特征。 软组织感染严重程度的定义 SSTI严重程度与受累皮肤组织的深度关系不大,尽管在严重程度评分系统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本综述将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坏死性筋膜炎或气性坏疽/肌坏死界定为严重SSTI。此外,任何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标准或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qSOFA)≥2分的SSTI 患者亦被认定为严重SSTI。表1列举了严重SSTI的一些常见病原体、及其特点和推荐的抗菌药物。

各种类型的严重软组织感染 对所有SSTIs来说,免疫状况、暴露史(动物、水、创伤)和旅行史(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的地区)对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都是重要的。严重化脓性SSTIs、蜂窝织炎或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应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包括抗MRSA抗生素,当存在高风险时],并且合适时控制感染灶。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TSS是一种暴发性感染,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引起,尽管类似症候群亦可见于B族、C族、G族链球菌和梭菌属。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aTSS)的年发病率为0.5/10万,而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eTSS)的年发病率为0.4/10万,尽管地区间发病率可能有所不同。月经期SaTSS死亡率小于5%,非月经期SaTSS死亡率为5-22%,SeTSS 死亡率为30-70%。梭状芽胞杆菌中毒性休克罕见且其发病率不详。 当怀疑TSS时,经验性治疗必须覆盖耐药菌。基于回顾性研究和体外数据的专家意见强调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连用或单用利奈唑胺作为可 能的治疗方案。萘夫西林或苯唑西林是甲氧西林敏感的SaTSS的良好选择,但必须与克林霉素联合应用,因为单用萘夫西林会增加毒素产生。克林霉素或利奈唑胺在治疗中是必要的,因为它们降低了SaTSS 和SeTSS 中超级抗原的产生。当获得药敏结果时,抗生素应该降级,同时还需包括一种能抑制毒素产生的药物,直到临床稳定为止。治疗梭菌TSS应使用克林霉素和青霉素,尽管指导该综合征治疗方面的数据有限。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非特异性结合和灭活超级抗原,限制TSS 中的细胞因子风暴,但其临床益处仍有争议。征集IVIG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是困难的,因为TSS发生率太低。一项研究发现应用IVIG或克林霉素治疗SeTSS可明显改善患者死亡率。IVIG在SaTSS中研究较少,尽管在一项研究中五例确诊病例接受IVIG治疗均成功治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