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

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

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

“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律赋:

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

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

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

同楚辞相似,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

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

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

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

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下划线的同义词: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

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

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

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

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

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

对“而”)。

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

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符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代称:“白首”代年老。

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

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

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

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

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

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

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

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

【译文】

如今像太子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记忆力强的人,乘机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放纵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

八、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

●四六格式:

●原文及四六格式: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译文】

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亲,有的心中记得先王的言语重托,有的在宫中接受过先王的遗命,所受之言还在耳畔,心中怎能忘掉忠诚?先帝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嗣位的新君又在何处托身?

如果能够化灾祸为好事,忠于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勋,不辜负先君的遗命,那么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赏,可共同指山河为誓。如果有人留恋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观成败而看不清形势,一定会遭到以迟后为罪名的诛伐。请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

●宣室:汉末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于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事。这里是用

典,指皇帝的宫殿。

●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

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

●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指继位的新君唐中宗李显,当

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后至之诛:传说夏禹北伐共工氏,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处以死刑。这里是用典,

号召人们积极响应,警告那些怀有坐观成败想法的人。

九、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离骚》序王逸

【标点】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

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译文】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谗言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

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伤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试卷1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时代是()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新石器时代 2. 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又、及、取、行 B.犬、下、益、伐 C.口、甘、莫、菽 D.目、耳、嵩、嶺 3.下列各组形声字中声符都相同的一组是()A. 濉J、銅、鐵 B. 馮、凋、凌、冰 C.祖、福、祁、視 D. 條、倏、脩、修 4.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未、又、曰、目 6.“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 A.先禮后兵 B.窮兵黷武 C.短兵相接 D.兵不厭詐7.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8.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句中,“股”的词义发展为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9.《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中“狐狸”属于() A.联绵词B.单纯词C.合成词D.词组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無乃爾是過與?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D.客果有能也。11.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 C.作状语D.作定语 12.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C.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D.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 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4.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A.所殺大臣,多吕后力。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諾,恣君之所使之。D.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15、下列复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并列 B.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王——递进C.由也兼人,故退之——条件 D.虽悔之,亦无及己——选择 16、下列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郑人军.其郊必不诫。 C.左右欲刃.相如。 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17、下列各句中的“直”字用的是本意的一项是()A.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C.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18、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童音进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 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同源字 19、下列各项中的“而”字属于并列关系的是()A.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B.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D.任重而道远。 20、下列各项中的“则”字属于条件关系的是 A.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B.治则治矣,未可以战也。 C.年十岁,则诵古文。 D.入者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纷缊B.愤懑C.匍匐D.薛荔E.囫囵2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 B.子爲父死亡所恨。[恨:遗憾] C.下流多謗議。[謗: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 E.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愤怒]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第一人称代词的有() A、朕.在位七十載, B、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C、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D、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E、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有() A、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C、(云)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D、吾是以务全.之也。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古代汉语试题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 1豕;象形:象猪形 2字;会意:从从子 3荆;形声:从刑声 4刃;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 5牧;会意:从攴从牛 6闽;形声:从虫门声 7车;象形:象车形 8豫;形声:从象予声 9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 10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1、行:象形:象道路形 2、颍:形声:从水顷声 3、逐:会意:从辵从豕 4、豫:形声:从象予声 5、寸: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 6、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7、益:会意:从水从皿 8、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 9、好:会意:从女从子 10、鱼:象形:象鱼之形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并写出其今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2、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供 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闲娴 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 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反返 古代汉语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肖 B服 C 期 D朔 4、下面全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A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的是()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方言》的作者是()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和()。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和()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 7、采取()或()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完整版)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 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 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 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 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 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 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 ,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 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 学时,共计108 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 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 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 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 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古代汉语》王立本与郭锡良本比较

摘要 古代汉语教材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自于古代汉语教材,因此,教材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众多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开山之作,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则是近年来教材中的优秀之作。对此,我们以这两本教材为例,通过对两家教材的结构、语法和编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尝试得出当今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古代汉语;结构;语法;教材;比较研究 1952年,各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实施院系调整后,陆续设立了古代汉语课。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定,随意性大。直到1962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的问世,才结束了古代汉语教学没有教材的历史。此后,很多优秀的教材相继问世,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1988年版)、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1992年版)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中郭锡良先生编写的教材不仅对王力先生所创制的传统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体例有所继承,还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这部教材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王本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文选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术语不用文言。总体内容详细具体。 郭本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三个单元,每单元都有文选、古代汉语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文选大体上按体裁编排,上册是各种体裁的散文,下册是先秦诸子和骈文、辞赋、诗词。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和文体的语言特点。同一题材的作品,按时代先后排列。每篇选文前面都有作家或专书的简要介绍以及选文内容的简要说明。同一作家或专书第二次出现时,不再重复介绍。文选的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除注释词义外,还适当的做了一些串讲和语法分析。注释词义一般是注该词本身固有的意义。 一、排版结构比较 1、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的学习讲求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要依靠大量的文选的学习,因此文选是古代汉语教材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王本选择了247篇文章,郭本比王本少。作为后生教材,这显然违背了以文选为纲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但事实上,就文选的编选而言,郭本包括诗、词、曲在内的文选,涵盖了各种体裁,覆盖了各个历史朝代,而且加入了很多王本所没有触及的典籍文章。数量的差距就在于王本选择了更多的诗词曲。 事实上,除诗词曲外,郭本其他类型的文章比王本多,拓宽了文选的范围。郭本收录的文选将时间提前到远古时期,增加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这样编选的原因在于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等是用远古文字写成的,远古文字是古汉语的源。另外,郭本还选择了较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今京不(度) 17无(生)民心 18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 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52徐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53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5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55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5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57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5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5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6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6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62(之)二虫又何知。 63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6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66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67七月(流火) 6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69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70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71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7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4(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上入执(宫)(功) 77(朋)酒斯飨 78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79(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80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8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82(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古代汉语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C ) A会意 B形声 C假借 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D ) A莫、休、甘、武 B炎、寒、贼、朱 C从、信、秉、亦 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 )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 ) 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D)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8、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

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 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D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D )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_文字学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张相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特殊语辞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_ (“裁”无“衣”)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字形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手拾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勉励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外交使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