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论文 518

贾平凹论文 518
贾平凹论文 518

江西师范大学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jia pingwa’s works

姓名:

学号:0605010290

届别:2010届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冯昊

完成时间:2010年4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3)

一、贾平凹笔下女性的归类 (4)

(一)美丽圣洁的女神 (4)

(二)固守传统的女性 (4)

(三)都市文明下的女性 (5)

二、贾平凹笔下女性的通性 (6)

(一)美丽 (7)

(二)痴情 (7)

(三)坚忍 (8)

(四)善良 (9)

三、贾平凹笔下女性的缺憾 (9)

(一)对女性的理想化 (9)

(二)解构女性悲剧 (10)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贾平凹,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位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他创作了很多富有叛逆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在他构建的一个个乌托邦世界里,都离不开一个个的女性描写。一个个子虚乌有的女性都是复杂的,包括她们的形体和灵魂。

在贾平凹作品中,写的多是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孝顺温柔,坚忍……可以说她们汇聚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一切优秀品质。但她们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往往会受到感情的伤害。作者多从男性角度出发,以男性的视野来描写女性。这多表现了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这使他笔下的女性缺乏个人人格,没有独立的精神品质。所以说这也是作者笔下女性形象的缺憾。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形象,感情,缺憾

On the female images i n jia pingwa’s works Abstract: Jia Ping-wa,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 literary people and literary genius. He created a lot of highly rebellious and creative works, built one by one in his utopia world, are inseparable from a description of a woman. Non-existent one by one female are complex, including their physical and soul.

In the Jia Pingwa works, mostly written by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women. They are beautiful and kind, gentle and filial piety, perseverance ... ... can say that they brought together all the traditional qualities of women. But they are often not a good outcome is often hurt from their feelings.The writer from the male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the male-female perspective. This is mor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masculinist aesthetics and value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ale power. This makes his characters, the lack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spirit of independence.So this is depicted by the image of women defect. Keywords:Jia ping-wa;female images; feelings ;regret

引言

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其中多篇作品在国内外获奖。他的作品质量优者居多,曾屡屡获奖,并先后译为多国文字,影响甚大。这种创作实绩与同辈乃至上辈作家相比,恐怕都罕有匹敌。

贾平凹的小说中有很多出色之处,其中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都比不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来得光辉。他塑造了很多出色的女性形象,如《远山野情》中的香香,《浮躁》中的小水,《小月前本》中的小月,《高老庄》中的西夏等等,她们的身上有着闪闪的光辉吸引着读者。他笔下的女性从如花似玉的少女,到风韵犹存的少妇,再到饱经风霜的妇人;或是农村的,或是城市的;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她们往往美丽,痴情,善良,但她们又是婚姻、爱情的不幸者。不论是从众多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如小月(《小月前本》)、烟峰(《鸡洼窝的人家》)、兑子(《佛关》)、小水(《浮躁》)西夏(《高老庄》);还是单本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如《废都》里的牛月清,唐宛,柳月和阿灿这四位,她们都和男人有一段段纠缠不清的感情纠葛。

作者笔下的女性究竟是怎样的呢?她们有着怎样的通性,又有着怎样的缺憾?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本文将重点分析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贾平凹的选材内容广泛丰富,无论是从自然景色还是到生活之景,其大多都离不开女性这个话题。在贾平凹的作品世界里,或直接以女性为主人公,或间接以女性为烘托。总之,可以说女性支撑了贾平凹的小说世界。贾平凹笔下的女性有美丽圣洁的女神,有恪守传统的女性还有城市化的女性。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构成了一副美女图,堪比《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

一、贾平凹笔下女性的归类

(一)美丽圣洁的女神

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观多被赋予了女神的形象。他笔下的女性过于理想化,这些女性都是男性心中的神。“五魁心中女人是圣洁的菩萨,她比南海竹林的观音还纯净美丽,对她五魁心中何曾没有冲动,几乎数次都要干出越轨的事体,但他没有,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不配。”[1];初见四姨太时,柳子言便“被这女人镇住,女人的目光罩住他如突然从天而降在面前的太阳,乍长乍短的光芒哲得难以睁眼,一时自惭形秽站不稳了”[2];吴三大见了香香,“忙放沉脑袋,低了眼皮,慌乱中手在怀中,装作捉虱。”[3]在男主人公心中,这些女性都上升到神的境界了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的形象。《满月儿》中的满儿,月儿。《天狗》中的师娘。《远山野情》中的香香,《浮躁》中的小水,她们都有美丽而博大,神圣而苦难,平凡而难以企及的特征,是男主人公生命奋斗的动力和苦难的避风港,皆具作家理想中的“女神”之德,她们的所作所为已超乎凡人,作家也正是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浸染在这些女性形象之中。

尽管贾平凹以仰视角度来观察女性,以谦卑态度来书写女性,但作品中这些男主人公心目中的圣女最终成为了剩女,终多以悲剧收场。《五魁》中女人跳下悬崖,《黑氏》中的黑氏由一个弃妇最后演变成婚外恋,《远山野绪》中香香最后的离家出走,《废都》中阿灿的最后毁容……

(二)固守传统的女性

贾平凹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商州民情风俗的浸染,对传统有着深厚的依恋之情。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创作,因此其女性形象塑造,过多保留传统风韵,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废都》中的牛月清——庄之蝶的结发妻子,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把丈夫的事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把丈夫的天空当成是自

[1]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1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一52页。

[2]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1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3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己的天空。她是一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代表着作者心中所向往的传统文化的根。牛月清,这个庄之蝶的合法夫人,扮演了一个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竭力打起道统大旗,孤军奋战,却显得那么可笑、无趣、不近人情,最后以沦为弃妇惨败收场的传统妇女角色。另一人物烟峰的大胆突破传统羁绊的个性,可是还未脱得了传统型妇女勤劳、善良、温柔,对丈夫体贴和依附的性格本质。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出生和成长,对乡土文化有特殊的依恋,传统文化从小开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内心。他的母亲又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母亲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地对贾平凹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急剧的现代化进程对贾平凹内心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但由于从小受到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他始终保持着一份传统文人的习性。关于这一点,连作者也承认,在接受采访时,贾平凹谈到:“在对待女性的看法上,我有传统的文人气性,但绝对没有作贱妇女那种,起码认同贾宝玉对女人的态度。”

(三)都市文明下的女性

贾平凹在对“女神”崇拜之后,又以玩世不恭、任意调侃的态度再现了都市文明下的女性。这类女性中又分为两类,一是以《废都》中的柳月,唐宛儿为代表。她们千姿百态,媚态横生。以她们的美色去填补自己的生活。这里的女性都处于沉迷状态下,她们懒得睁眼看看这个世界,更懒得站在镜子面前审视一下自己他笔下的人物也由过去视女人为玩物的男权社会,走向女性崭露头角的都市生活,所以,女性不再是大家闺秀,不再是深闺之女,她们也有了要求和名人接触的心理。

唐宛儿是小说当中最瞩目的女性。她长得非常靓丽,皮肤白皙,身材迷人。她出自乡土,但却追求“现代”。她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农村,善于用自己的美丽来吸引男人,利用自己的先天条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女人最善于制造婚外恋,她了解男人的心思,懂得调整自己去适应男人。“你与一般人不一样,你是作家,你需要不住地寻找什么来刺激你的艺术灵感。”

[1]为了消除庄之蝶背叛妻子的内疚和不安,为他的喜新厌旧寻找借口,她说道:“人都有追求美好的天性,作为一个搞创作的人,喜新厌旧是一种创造欲的表现。”面对如此靓丽和风情万种的女性,一般的男性很难拒绝,因此她很容易就把男人的心理和道德防线消除。正是凭借她这种能力,周敏心甘情愿抛弃家室与她私奔,庄之蝶甘心冒着名声被毁的危险,第一次背叛妻子,做出越轨行为。唐宛儿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跻

[1]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身上流社会,不惜一次次地破坏别人的家庭。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女人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很多女性同胞对她们恨之入骨。一般的女性认为她们非常下贱,是家庭的破坏者和社会的麻烦制造者。女权主义批评者认为贾平凹描写这一形象,是“借着唐宛儿的口说出自己所认同的女性思想,认为女人只有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男性、取悦男性才具有价值。”

柳月,她的出身和经历与唐宛儿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柳月出身农村,以保姆身份进入庄之蝶的家庭。与唐宛儿一样,她对庄之蝶的爱慕夹杂着强烈的功利意识,她与庄之蝶的性关系也是建立在“名”之上,“庄之蝶是名人,经过的事多人多,若是真心在我身上,凭我这个年龄,保不准将来也要做了这里的主妇,即使不成,他也不会亏待了我,日后在西京城里,或许介绍去寻份正经工作,或者介绍嫁到哪家。”[1]进入庄之蝶家后,她清醒地知道一切来之不易,不放过任何一次往上爬的机会,最终嫁给了市长残疾的儿子但她后来发现,自己不过是男人的玩物,是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转让的“物品”。在付出了青春和身体,得到了一直以来所盼望的原以为是最美好的东西时,柳月没有丝毫开心和兴奋,反而陷入了无边的痛苦当中。“是你把我、把唐宛儿都创造成了一个新人,使我们产生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但最后又把我们毁灭了……”柳月是一个野心家,利己主义是她信奉的唯一准则,她没有牛月清的原则,也没有唐宛儿的痴情,情欲也在掌控之中,她的唯一目标是向社会的更上层前进。

这些围绕庄之蝶的女人,对庄之蝶都有一种崇拜之情,而这实际上是对男人的一种崇拜。因此在她们心中唯一所思虑的是如何恋爱,如何掠获男人以及与此有关的事情而已。所以她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说她们是精神上的近视者更为恰当,她们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似乎男人成了她们的外衣,以他们为荣。

另一类是以《高老庄》中的西夏为代表的现代女性。西夏是一位完全成长在现代大都市的新型知识女性,文化修养深,待人处事有独立见解和主张,拥有自由不羁的思想及行为,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女性。她爱朋友爱家人甚至爱菜老黑这样之类的仇人。她关怀子路的儿子石头,她理解子路对前妻的感情,与菊娃相处融洽。她美丽有知识,宽容,大度,富有同情心,可以说她是完美的,可正是因为这般完美,就显得不真实。她是作者理想的代表,最后她被遗忘在高老庄了。

二、贾平凹笔下女性的通性

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从村野少妇,到传统女性,在到现代女性,她们往

往是美丽的,痴情的,坚忍的和善良的。她们是作者理想化的化身,寄托了作者的情与爱。而这些女性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一)美丽

他在散文《关于女人》中说:“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世上来就是贡献美的”“女人之美的愉悦是男人共有的”[1]小说中人物也在不断宣扬美对于女人的重要性:“女人活的就是一张脸嘛!”“女人……长的不好,晚上连蚊子都不来咬的。”贾平凹笔下的女子,几乎个个都是美的,小月“不收拾就好看,一收拾简直是画儿上走下来的”[2];香香是“清朗自然,目有神采” [3];兑子如同“黑石崖上开了一株山桃花,妖妖地烂漫”[4];白香“鼻子长的是地方,眼睛长的是地方”是“我们平生见到的最美丽的女人”[5];还有如月亮一样“丰盈多情”的师娘(《天狗》);像“嫩骨朵儿”一样美艳的四姨太(《美穴地》);有着银盆大脸,正宫娘娘像的小水使“任何青春少年都视她是菩萨,又觉她是一个可人的小兽”

[6],就连作家不甚认同的英英也“周身都散发着青春气息,……显得毫不做作,气盛的可爱。”[7]这些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堪比唐伯虎笔下的《九美图》。

这些理想化的美丽女性形象都是作者从男性视觉出发的,单从外表来说,这些女性足以让男性销魂了。“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从古至今,男性对女子的赞美从来基本都是从外表说起的。而女子,也会因为有个好的外表而成为自身的资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都是赞美女子的,而这些赞美词都只是从外表来赞美,如是说,女子好像只有有个好的外表才能迎合男性的欲望,女子好像只有有个好的外表才有存在的价值。这样看来,外表是男性对女性美的首要要求,基本要求。同样的,美色也成为女性取悦男性的资本,这些窈窕淑女最终为的还是君子好逑,这些女性最终为的还是悦己者。当男人把她们视为尤物,当作衣服时,她们没有马上站起来反驳,她们没有说,“你把女人当衣服,可是我是你穿不起的牌子”。她们反而去迎合男性,将美色进行到底。

(二)痴情

贾平凹笔下的女性都离不开一段段的婚姻和爱情。并且她们都是一个个的痴

[1]贾平凹:《贾平凹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2]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2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3]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3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4]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3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5]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第2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

[6]贾平凹:《浮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7]贾平凹:《浮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女子。

四姨太钟情风水先生柳子言,曾轰轰烈烈地追求过爱情,却因美色被老朽的掌柜与粗横的土匪一再企图不轨,最终在自己美艳的脸上划出四道长长的裂口,才得以与柳子言长长久久地在一起(《美穴地》);菊娃与子路己离婚,却走不出子路的阴影,一颗心还紧紧系在他身上(《高老庄》)。

贾平凹将一个个活脱脱的痴女子就这样呈现在读者眼前,赚取读者的大把同情。作为旁观者,这些一个个的痴女子就是傻,并且傻人未必都有傻福,飞蛾扑火式的爱情最后只是自寻死路。可是,男子多半是希望钟情于自己的女子是痴情的吧。贾平凹作品中的“痴情”有别于传统文化所定义的“忠贞”,它并非指对于自己的丈夫“从一而终”,而是指对于自己的爱情矢志不移,痴心一片。从而表现了更多人性的美好色彩。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快餐式的方便爱情,这些痴情女的形象就这样高大起来了,她们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贾平凹赋予这些女性更多的同情色彩,笔者从人性角度,从女性自身角度肯定女性应该享受生活赋予她们的权利。从而使观众更同情这些女性形象,也更认可这些女性形象。女性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这就给她们更添一份魅力。

(三)坚忍

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多有坚忍的性格特点。波斯诗人萨迪说:“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子,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古语有云:“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答曰“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作者笔下的女性受尽一切苦楚,一切以男人为重,从来都是卑微地活着。

如《故里》中的赵云受疑心重重、苛刻暴躁的丈夫虐待,却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始终下不了离婚的决心;《天狗》中的女人,丈夫瘫了,女人就得招夫养夫;《黑氏》中黑氏明知自己的男人另有新欢,也在无限哀怨中一再履行妻子的义务;《古堡》中的小梅不愿嫁光大,为了两个哥哥,也强作欢颜;《野山情调》中的香香即便是最后和吴三大走了,但还不忘为玻子丈夫留下一幢气派的新房。

古话说的好,逆境所需要的美德就是坚忍。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是要这些女性忍让的原因却是让我们这些读者所愤懑的。她们的生活重心就是男人,一切为了男人。可是这些男人却把这些女人对他们的容忍当成了他们不要脸的资本。这些男性一而再的挑战着她们的极限,而这些女性的忍让似乎永远也没个尽头。女人何苦为难自己,这些都是男的给逼出来的吧。《黑氏》中的黑氏在捉奸中,她还处处为她那小男人的女人考虑。试想一下,这到底需要多大的忍让能力啊!可能有些人会把这种坚忍认为

是麻木,但是她们的坚忍都是为了男人,并且这些坚忍终究让她们败倒在那些男人脚下。她们的坚忍是给逼出来的,她们会为了自己的男人不管对错都会义无反顾的将坚忍进行到底。她们的牺牲可以说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到底是什么铸就了她们爱情不幸婚姻不幸的悲剧?真是哀其不幸。她们的以德报怨,可以说是十足的好人,可是“好人好报”的说法在她们身上又是一个永远的童话。她们的这种奉献换来的只是同情而已。

(四)善良

贾平凹的创造的一个个子虚乌有的女性形象除了有外在美,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善良。善良让一个个拥有美丽光环的女性形象更添一份魅力。

《黑氏》中的黑氏可以说是一个命苦的女人。有嫌弃他的小男人,有为她坐过牢的木犊,还有一个一直关心她的来顺。她在捉奸时也处处为他那男人的女人考虑,在小丈夫一家倒运时不计前嫌,伸出援手。可是最终还是被遗弃了,被遗弃后还没要丈夫家的一砖一瓦。《天狗》中的师娘在丈夫瘫痪后对丈夫还是不离不弃。

这类女性在道德上可以说是完美的。她们,是男性理想的化身,是应男性需求而产生的。她们的善良,是男性对这类奉献型女性的向往。可是,与其说她们体现的是人性善的一面,不如说她们身上带着一份奴性。这些女性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思想,她们在男人的羽翼下生活,为男人付出一切。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人并非生来就为女人,而是变成为女人。”[1]自古以来,社会对女子要求就是“三从四德”,其中“出嫁从夫”体现的十分明显。她们默默地承受着,她们全身心的投入家庭,把生活重心放在男人身上,丈夫就是她们的天,可能是“男尊女卑”的心理在作祟。她们会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规范,她们的这些善良一切都是依附于男性的。这些女子的善良体现了一种以母性美为主体的“圣母情怀”,是中国妇女传统品格的理想化身,因而深受男性青睐。

三、贾平凹笔下女性的缺陷

(一)对女性的理想化

“遗存与中古男性意识的弱化共同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后期阴盛阳衰的性格走势,所以,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更强调其救助性和依赖性,即母性。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女性无论她是什么角色,都必须带有母性倾向”[2]

[1] 索菲亚·孚卡,瑞贝卡·怀特:《后女权主义--西方文化图文速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年版,第197页。

[2]周仪:《母性意识与生存意识——关于<生活秀>的两个话题》,载《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第 3期。

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是他寄予了理想与依托的乌托邦载体。她们承载了作家的情与爱,被美化为一个个理想化的美丽形象。勤劳善良、温柔多情、忍辱负重、爱子女、孝公婆等品质几乎成为他笔下诸多传统女性的共同特征,而这些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正体现了作者的女性崇拜意识。他塑造的女性不论命运如何性格如何,但她们内在的光辉总是震撼人心,闪闪发光。贾平凹在女性身上发现了世界的意义,在女神崇拜中发现了生存的力量和净化污浊的决心。

他作品《满月儿》写满儿、月儿的纯净、美丽和她们对人生的天真向往。《小月前本》中的小月,泼辣干练,个性鲜明,她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并敢于坚守信念,大胆对抗胁迫自己的力量,勇于做出真正护爱生命的选择。《天狗》中的师娘、《远山野情》中的香香,都为了一份似乎不可理喻的偏执之爱,牺牲自我感情,忍受折磨……她们的蒙难是心甘情愿的,她们的爱表面看来是一种忽视、践踏自我生命的行为,但其深层动力惊心动魄。这些一个个的女性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寄托了作者的情与爱,可是却过于理想化。他多以赞美女性的角度去塑造女性,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在每个女性形象身上找到闪光点。

他在散文《一棵小桃树》里,他把桃树比作“患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苦涩涩地笑着”[1]他感悟自然,体验生命,并且通过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解构女性悲剧

法国作家朱伊说:“如果没有女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将失去扶持的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2]拜伦也曾有几句这样的道白:“在人类呱呱坠地之始,就必须靠女人的乳房始能赖以生长,婴儿的呀呀学语也是出自女人的口中所传授,我们最初的眼泪是女人给我们抑制,我们最后的一口大气也大都是在女人的身旁吐出来……”[3]因此,女性便成为作家笔下的对象,而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多以悲剧结尾。她们有很多优秀品质,但为什么都以悲剧收场呢?

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文学形象塑造还是情节安排,都与作者自身的审美取向密切相关。据西方心理学家的考察分析,而童年时代遭遇到的创伤或形成的心理意向“仍然执著地活跃于许多成年人的内心世界”[4]。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作者多从男性角度出发,以男性的视野来描写女性。这多表现了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带有浓厚的男权

[1]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八卷(闲澹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31页。

[2]叔本华:《叔本华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3]叔本华:《叔本华文集》,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4]赵良:《帝王的隐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意识,是他笔下的女性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个人人格,没有独立的精神品质,没有独立生存个体意识的。

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本来是和男人相对独立的一个个体但在其小说中,女人变成了男人的一个物,是附属于男人的。正如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所言:“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妇女的命运不是发疯就是成为玩物。”在他的小说里,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女性,她们在男人的羽翼下生活,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为男人付出一切。女性将男人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女人活在世上是活男人哩”(《白夜》)。在他的作品里,女人永远是男人的女人,她们存在活着的价值就是为了男人,她们自甘附庸于男人。这些女性分为两类:第一类女人,得到男人宠爱的,如唐宛儿,尼姑慧明,眉子,是聪明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男人”,让他“常看常新”,从而“取得主动,立于不会消失的位置”,这是一种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的高层次依附,她们表面上说要为自己活,要按自己的主意活,心里却认定“这是男人的世界”,自己只有充分迎合男人的欲望才能过的如鱼得水。其实,这也是为男人活。第二类女人,失宠的、被弃的,如牛月清,颜铭,菊娃,一味地按自己的方式去爱男人,不懂得如何去吊男人的胃口,迎合男人的心意,这样低层次的依附,最后只能“活得窝囊,遭人遗弃”,她们的善良,辛劳,隐忍,对丈夫一心一意的爱,都被抹煞,在男主人公的埋怨中,成为“不理解丈夫精神”的妻子,遭到背叛似乎也不值得同情。而贾平凹在一些作品中是这样来描写女性的:虞白体态优美,凹凸有致,“坐在那里,简直像一个提琴”[1];颜铭的“两条长腿如椽一样挺直结实,几乎是全身的五分之三。”[2];西夏是个高个的漂亮女人,“如马一样有长条细腰,滚圆的屁股,瘦劲腿脚和健美的神态”[3]等等。贾平凹对女性的描写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物化。他把女人比喻为“提琴”,“椽”,“马”,这实际上就是说女人对男人是不够成威胁的,女性只是一个物而已罢了。这些女性形象就是为了男性世界而存在,女性常常是作为激励男性奋发的因素存在,而女性的命运似乎也全维系在选择何种男性上面。

另外,因为出生在农村,贾平凹在表现农村女性的价值观念和感情上,不仅仅是同情改造,同时也包含着对农村生活深深的依恋“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想象严重束缚着男性作家新的想象领域”[4],完美的女性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缺乏独立精神的女性群体。在《秦腔》中,白雪是“我”最倾慕的

[1]贾平凹:《白夜》,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2]贾平凹:《白夜》,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3]贾平凹:《高老庄》,太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4]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对象,但她完全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女性形象。准确地说:她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产物。她在夏风追求自己时,明明知道自己“高中都没毕业”的学历,却在世俗观念(夏风有才、有社会地位,嫁给他是一种“福气”)的影响下应允了他的追求。在夏风抛弃她时,她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在她的思想中根本没有抗争、思考、反抗、调整的迹象。似乎女性只是生活的弱者,只能无辜地接受命运或社会的安排。在传统惯性的推动下因循守旧,缺乏生气,缺乏对美的敏感和执着,缺乏对真的体验和感动,缺乏对情的提炼和追求,成为受旧文化驯服的、迷茫的人。这些正是贾平凹女性形象的缺憾所在。

结语

贾平凹,一代文学巨匠。他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美融合到新生活中,古旧文化在新时代被抛弃。

贾平凹“在以商州为背景的小说中,他关注商州的山川地理,人文风情,特别是描绘了一种有着久远的传统的地域文化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他习惯于塑造多情而有主见的少妇少女形象,外表美丽柔和与内心的坚强奔放一度是他笔下女性人物的共同特征……”[1]通过分析,“商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有传统女性的温柔、勤劳、善良等美德,来寄托自己的情与爱。这些女子或美在诗意、或美在良善、或美在妖娆、或美在不可言传。“她们的形象美、人情美、人性美都焕发着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贾平凹商州世界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犹如山野的清风给人以无尽的艺术遐思和审美享受。”[2]可是这些美丽的女子却大多以悲剧收场。

“作家在对这些人物的审美态度与价值取向,既反映了他们对女性的评判心理,亦成为作家身份的一种判别。”[3]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投射在作品中。他多从男性立场出发,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这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缺乏独立的自主意识,没有独立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缺陷。女人本来是与男人相对独立的一个个体,但在其作品中,女人被当成一种物,女人被当成男人的附属品,她们的生活局限在家庭中,她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男人。

尽管他笔下的女性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但是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永远活在读者的记忆里。

[1]张志忠:《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2]杨欣:《试论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载《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赵德利:《女神与女巫:女性偶像的雕塑与颠覆--20世纪家族小说人物论》,载《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商州,说不尽的故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贾平凹.废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贾平凹.贾平凹文集[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贾平凹.浮躁[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

[5]索菲亚·孚卡,瑞贝卡·怀特.后女权主义——西方文化图文速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周仪.母性意识与生存意识——关于<生活秀>的两个话题[J].昌潍师专学报(综合), 2001,(3).

[7]贾平凹.贾平凹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8]叔本华.叔本华文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9]赵良,帝王的隐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10] 贾平凹.白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11]贾平凹.高老庄[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88.

[12]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3]张志忠.世纪末的喧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4]杨欣.试论贾平凹商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2003,(2).

[15]赵德利.女神与女巫:女性偶像的雕塑与颠覆——20世纪家族小说人物论[J].贵州大学学报(综合),2001,(2).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_1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3966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Jia Pingwa's prose reading experience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 他的短片散文《松云寺》也是我路过那个地方之后才读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时,路过一个地方时我哥告诉我,那个就是贾平凹写过的《松云寺》,只见路旁有个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经被一所小学所包围,中间的确有棵挺大的松树,树冠像一把大伞罩着院子。回来就读了他的《松云寺》那篇短文,文中写到:松树真的像条龙。应该起名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叫松云寺正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云从,云起龙升,取的是腾达之意哈。后来我自己也去近距离看过松云寺,院子很小,松树很特别,树干很粗,树皮像龙鳞,树冠几乎将整个小院罩住,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院中石碑上说,当年王莽追杀皇族刘秀,刘逃进商洛山,躲在这棵松树下化险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岭一条沟》,说在莽岭山脉,有条沟没有路牌,也从无有人丈量,里数由人嘴说,有说六十里的,有说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准确:十六家。这十六户人家,一家离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来,拐弯抹角都是些亲戚,谁也知道谁的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女儿。读着这么几句,我忽然想起我一个亲戚说过的,正是这种情形,他家就在我们那儿的大山沟里面,他们那几条沟相距十几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有几口人啦,谁和谁家是什么亲戚关系啦,随便在哪儿碰见都像见了亲人一样,都要聊上半天,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例如《丑石》,贾平凹在写“丑石”时,可看出他对于丑石是有感情的,他在用他的感情来述说哲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看起来像一篇叙事散文,但实则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哲理寓意不是从长篇的大道理中说教出来的,而是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给人们的,这样的“哲理散文”看起不恶心、不作呕,很舒服。平平谈谈才是真。看多了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来点“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三、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

贾平凹散文《泉》阅读

贾平凹散文《泉》阅读 泉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的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幺也不能做,劈成木材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不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了,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夭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的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开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村柱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车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柱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蛘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

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 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现成。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在当代散文家中,没有谁的散文会像贾平凹散文那般浓重地浸染着道禅味了。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灵异的奇光。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说是在书卷中作美的参禅,你获得的十二分快感,三分是艺术品味,七分是人生顿悟,还有两分是嗒然失身的灵的徜徉。这种浓浓的道禅意识,不仅表面在贾平凹的文艺观上,更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月迹》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月迹》收入的是作者1980年前后的作品。此时,作者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入世”阶段后,由于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驳杂,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发现了民性的愚昧麻木,世态的反复多变,人情的冷暖无常等等,以前对人生的光洁单纯的眼光,适足以加剧他此时的悲观、失望,甚至使他涌动着浩茫的痛苦”。“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由于对庄子、陶潜、苏轼的喜欢,这些作家的追求自然,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庄禅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通过妙悟,他认为“人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 的散文 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浅谈贾 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 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 从取材、 手法、 语言、 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 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二是世相篇。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四是风情篇。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 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贾平凹《月迹》阅读与赏析

贾平凹《月迹》阅读与赏析 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

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月迹》主要内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最后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月迹》原文我们这些孩

贾平凹散文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一) ——《朋友》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

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着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二)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倚阳牧歌 内容提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复杂性

丰富性地域性唯美性 一、思想上的复杂性 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我是农民”。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性格等等的想象,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商州”系列一类的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贾平凹散文在线阅读

篇一:贾平凹散文在线阅读 贾平凹(wā)(1952~),陕西商洛人。当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怀念狼》《高兴》等,以及《贾章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乎凹散文自选集》等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本书是贾平凹自创作以来的新编散文精选集,共收入其散文74篇。包括《丑石》《静虚村记》《哭三毛》等众多名篇佳作。散文内容丰富,涉及世俗百态,人情种种,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求真、善、美,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耐人品读。 篇二:贾平凹散文在线阅读 【导读】:是的经历造就了伟大的。贾平凹就是在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了的亮点。在生活,养就了对贫瘠土地的热爱,也纯朴了他的。读贾平凹的,感觉在人生的上着纯洁的。【贾平凹简介】:贾平凹(jiǎp ng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人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我不是个好儿子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使儿子有,有,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生活的一种答友人书,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印而憾。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争捉之笑。 *地走向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荒野地这原本是庄稼地,却生长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余高,繁荣得蓬勃健美。下没有风,亦不到潮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的穗实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似乎是昆虫在咬噬,静伫良久,跳动的是体内的心一颗。扮演着的是《聊斋》里的人物,更进入亘古的洪荒,遥遥地听见了神对的招引。 *夏河的早晨这是一九九五年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制造些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想,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的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对月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丑石我常常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夏河的早晨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安静,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制造些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想,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孤单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浅谈品味散文

浅谈品味散文 散文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以其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一篇篇或优美或深刻的散文,犹如文学艺术殿堂中朵朵绚烂的奇葩,又如深邃夜空中颗颗璀璨的星星,它们有的诠释生命的价值,有的展示自然的魅力,给我们以最完美的精神的享受。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中考的必考题。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对各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散文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味 散文是一幅铺开的生活画卷。任何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国度、一定的地域,他们的作品总是表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生活。主题的表现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观的制约,想办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社会环境怎样等,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郁达夫的散文就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沈从文的散文,浸润着浓郁的湘西气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表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我们解读散文就是解读一种生活,领略一种风情。茅盾的《风景谈》,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极力赞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但这个主题是如何体现的呢?因为全文从头至尾是赞颂属于“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风景”,而像“延安”、“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等字样却根本找不到,又谈何赞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呢?看来就非得要求助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这是自然的。 二、情感味 散文尤其是中国的散文,往往以抒情为内核,好散文往往是情感的燃烧、精神的闪烁、生命的体验,是作者用心写成的。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用心去体会、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真情。我们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披文入情,用心去体会、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真情。朱自清的《背景》,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此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无限牵挂,那种不忍不舍,催人泪下,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品味出散文的情感美,既要“通其情”,且要“晓其理”。 三、哲理味 含理性的散文,才有生命力。作家在散文创作中,总是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我们要细心捕捉作者在散文中传达的“理”。散文的理可以反映在景中,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运用冷静的直观抒写泰山的水、松、石、雾在“雨”中的和谐统一,

贾平凹《访梅》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与答案(2019年安徽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访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 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 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 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 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 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儿分(),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 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 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 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 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 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 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 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吃惊狐疑疑惑 B. 狐 疑吃惊疑惑 B.疑惑狐疑吃惊 D. 疑惑吃惊狐疑

贾平凹散文精选

《贾平凹散文精选》 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说道:“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来了,就会幸福一生呢。”这是谁说的话() A.爷爷 B.奶奶 C.爸爸 D.妈妈 B 当人们都骂它是丑石,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的时候,村子里却来了一个人说这正是它的美,它是以丑为美。请问这人是() A.天文学家 B.地质学家 C.历史学家 D.文学家 A 贾平凹在《进山东》一文中写道:“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时,”他吟诵的是哪位古人对孔子的赞词() A.米芾 B.苏轼 C.辛弃疾 D.王安石 A 贾平凹在《“卧虎”说》中“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句话是出自谁的画语() A.齐白石 B.袁运甫 C.徐悲鸿 D.张大千 B 贾平凹的《落叶》中,本文写落叶,为什么开头还写绿叶?()A.因为这是生命的历程,从落叶中感受到绿叶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的最初。 B.因为先写绿叶在写落叶,这是正常的一个自然规律。 C.因为先写绿叶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 D.因为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A

《好读书》中“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这是为什么?()A.没钱买蜂皇浆,用脑过度,头发稀落,吃咸菜牙齿好,肠胃虚寒 B.没权住大房间,和孩子争一张书桌,心绪浮躁易忠肝炎 C.没时间,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经衰弱 D.容易得脚气病,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 D 《荒野地》中写出荒野地()? A.荒凉 B.草木茂盛 C.蓬勃健美 D.凄凉 A 《祭父》中,“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A.善于观察 B.善于发现 C.节俭热心.乐观坚强 D.见利忘义.自私自利 C 文章中有一段说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其原因是() A.对我有好感 B.衣服肮脏 C.头发蓬乱 D.衣服纽扣错位 D 《人病》中贾平凹得了什么病?() A.肝病 B.肺病 C.胃病 D.肾病 A 《看人》中口袋中插两支钢笔的是什么人?() A.记者 B.小学生 C.中学生 D.小贩 C

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

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 导语:在图书的海洋中,我最喜欢散文,常常被她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1 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文章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作

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丑,且一无是处。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贾平凹先生,在创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令人感同身受,触物通情的文字啊! 细读贾平凹,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文字。譬如这篇,《我的老师》,主角是位做事说话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孙老师,是个孩子。从他的身上,作者发现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文中这么写道:“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是孩子最纯真的善良,唤醒了大人们即将泯灭的一丝真,以及对美的重新审视。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荡荡,童言无忌,却在无意中保护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一个儿童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向孩子学习,拜孩子为师,就是向真善美学习,回归最质朴的人性。 贾平凹的文章,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导语:《贾平凹 散文 》是一本于 2005 年由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为 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集盘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做个自在人》《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艺术家韩起祥》 内容简介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 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有《月迹》、《心迹》、 《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 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 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 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 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1952 年,

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 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 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 编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 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 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 5 次, 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 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 20 种版本。 关于《白夜》,贾平凹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不是那部“让我灵魂安妥 的书”——《废都》,而是《白夜》,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我的 作品总是一个阶段一组。《白夜》就出在《废都》后没多久,结果我最好的作品 被《废都》的声浪湮没了。”评论界与广大读者对这部被《废都》遮蔽的小说给 予极高的评价, 认为其无论是情节设定、 语言运用、 人物描写都远远超过 《废都》 。 《白夜》 也因其平静中埋伏机锋, 练达处深藏宏义成为华语小说界公认的一部经 典之作。

浅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关键词:立意选材意境文采 内容提要:抒情散文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想写好它并不容易,立意方面要新颖独特、表达上要含蓄自然、巧妙深刻,选材方面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利于产生联想的、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还要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和谐的旋律。只有注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写出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的动人篇章。 浅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兴化市昌荣初级中学韦秀 抒情散文的写作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想写好抒情散文却比较难。今天我们就其立意、选材、意境、文采等方面来谈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善于立意 立意要新颖独特。立意新颖独特,作品才有审美价值,才有生命力。一篇抒情散文若没有新的立意,文字再美也是平庸之作。古人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就是主张写文章要“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丰子恺的《杨柳》,在常人的眼中,杨柳有“知春”和“报春”的特点,因而杨柳便成为春景的一种点缀。可是丰子恺以独特的眼光,从杨柳“下垂”的特点生发出联想,突出表现了它不同于那些“一味求高”的“贪婪之相”的树木。这虽然是作者的主观联想,却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写作的“独特性”和“独具慧眼”的启迪。 抒情散文新颖独特的立意,来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以及在观察、体验基础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的观察,用心去感受、思考,立意才会新颖独特。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也”①就是这个道理。

立意新颖独特,与选择角度有很大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一变,它往往就会呈现一种新面貌。而角度新,立意新,作品才能给人以新鲜之感。 立意要巧妙深刻。所谓巧妙深刻。就是题材虽小,开掘却深,能够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以“小”题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要求题材要小,开掘要深。题材小,容易把握和开掘,也易于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说:“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缁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来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到的秘密!” ②没有这“拆开来看”的开掘精神,就不能发现“小”中的“大”内涵,立意也不易深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作品,虽然只择取了白杨树、茶花这些小题材,但作者能从时代的高度来开掘思想内涵,收到“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善于从很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其深刻含义来。 新颖的立意,还需含蓄自然地表达。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作者内情与外物的融合,而产生“景以情合,情以景合”的复杂过程。我们在写作抒情散文时,旨意常常不直接表露,而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寓情与景,寓意与事是我们写作抒情散文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这个里头蕴含着那个、那个里头蕴含着这个”,“含有象征的意味”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如果我们寓意用得成功的话,可以使作品含蕴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如杨朔的《荔枝蜜》通过养蜂员之口,介绍了蜜蜂勤劳的生活习性,感染了作者,使作者动了情,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把蜜蜂的形象和劳动人民的形象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赞扬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