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MBA复试(政治)资料整理版

海南大学MBA复试(政治)资料整理版

1.对于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观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提供了指导,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认识和研究历史必须以事实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资料,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并阐明其内在联系,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包容性原则。对待历史要有一种包容心态,而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单一性”思维来看待历史。三是是非原则。对于历史大是大非的把握,不能沉湎于个人的恩怨和预设的立场,纠缠一些历史的枝节、细节。四是全面原则。要在把握历史活动的总和和全貌中来确定它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如果胡乱抽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任何实例都有可能被找出来,任何历史也就都可以被改写。

历史虚无主义属于唯心主义的,对史料的反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无论所反对的史料是客观还是主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属于唯物主义的,尊重客观史料,反对主观史料。

它们都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历史虚无主义为了政治目的来解释历史,马克思主义为了解释政治来还原历史。

例如,用马克思主义还原新中国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斯大林苏联模式(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初级阶段,没有资产阶级,假冒“无产阶级专政”,假冒“社会主义”)、邓特色社会主义(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高级阶段,存在资产阶级,假冒“人民民主专政”,假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斯模式和邓特色都是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的专制社会,在社会形态上,比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民主社会都要野蛮落后,离社会主义远着呐。上世纪五十年代引进斯模式搞“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的一次大倒退,经过亲身体验斯模式,中共里的毛泽东感到不对劲,搞了整风、四清、文革等运动大闹天宫,但都不得要领,造啊反没有成功,致死也没能让无产阶级重回统治地位,不想当李自成的毛泽东进京赶考不及格。“社会主义改造”原本想接近社会主义,在斯大林主义的误导下,反而离社会主义更远了。

目前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西化派(资产阶级复辟派)用来否定当下中共啊执政的,既否定中共曾经的革命历史,也否定其后来不革命的历史,受到官僚主义者阶级中的改良派(坚持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派)的顽强抵制。它体现了资产阶级自发地向官僚主义者阶级展开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目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现象。

官僚主义者阶级中的改良派(坚持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派)批驳西化派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目的,承认中共过去的革命历史,否认“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领导的继续革命的历史(例如彻底否定文革),甚至把官僚主义者阶级重生资产阶级的改革说成是一场革命,却说不出革了哪个阶级的命,十分荒谬。

用唯物史观记述和认识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

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认识,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强调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来

研究和认识历史,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消除

其不利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对历史

采取轻蔑的、批判的、否定的态度,把历史支流当作主流,把现象当作本质,将

历史抽象化,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历史。这种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过坚决

的批判。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

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

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

的历史环境。”邓小平在谈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时,既充分肯定孙中山等人的贡献,但也指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

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

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这种辩证科学的历史认识,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否定。

歪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歪曲、攻击甚至是污蔑,时常见诸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平台上。

一是对英雄人物进行戏说、丑化甚至是颠倒是非的污蔑。众所周知,每个历

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英雄人物,特别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更是英雄辈出的时候。一个不尊重自己英雄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产生自己的英雄,更不会得到别

国的尊重。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片面剪裁史料、随意歪曲历史、精心设置“历史陷阱”等手段,对近代以来的英雄人物进行污名化、丑化,极尽各种手段

和方法来质疑英雄、打倒英雄。

二是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否定对中国革命的正面评

价和积极看法,如有人说:“革命带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失败,它还可能打断了

清末以前一直在进行的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过程”,“革命使潜存于中国文化中

的恶劣习性与态度泛滥成灾”,等等。这些人把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说成是违背历史规律和人民意愿的盲动。为了否定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只有搞改良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并宣称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

命史观”。

实际上,对近现代中国而言,革命与现代化是两大历史任务,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进行现代化,都是由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革命和现代化都决定着

中国的命运,在中国这两样一样都不能少。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必须进行革命,中

国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强劲推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改革开放这一新的革命都开启和推进了中

国现代化发展,任何对中国革命的否定都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否定,也是对中国未

来的否定。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的,只有走现代化

发展道路,中国才有出路和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唯物史观记述和认识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所造成的危害极其惨痛,苏联解体就是典型例证。历史虚无主

义从全面否定苏联历史、否定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卓娅等英雄人物开始,搞乱了思想,搞乱了人心,党的各级组织失去了先锋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人民

军队也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苏联共产

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

车之鉴啊!”这段精辟分析和肺腑之言,道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也道

出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举起“解放思想”、“反对僵化”的旗子,标榜自己

“思想解放”,指责别人“思想僵化”。然而,这种“思想解放”只能是走向反面

和极端,是一种违背规律和事实的谬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

产主义“渺茫论”,用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手段动摇一个民族的历史根基、

民族心理和信仰底线,最终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消解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合法性,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其历史被抹杀、割裂,势必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并最终走入歧途。以史为鉴,方能把握现在和昭示未来,历史揭示出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和基本

趋势,也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更具体化为我们这

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理念和价值信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依

然是我们记述和认识历史的科学武器,让历史虚无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面

前彻底破产。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意识。它是一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

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价值观对人的活动、人生选择、人生道路以及评价事

物都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自己通过学习、生活、总结出来的对价值的理解。因此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

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内在统一为基础,要求主体在进行价

值选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

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发扬先

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

和承担的责任。并且,社会对个人又要做出肯定。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

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

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

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还告诉我们: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

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

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有的当代大学生的“打肿脸充胖子”的这种消费行为,就是小富即安,不

思进取的价值观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懂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来展示自身的价值,只知道一味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不懂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因为他们不知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只有实践于社会之中、回报社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包围,物质吸引着人的

注意力。人一旦陷入了物质追求的快感中,大都会忘了精神追求的美感。在社会

生活中,人的追求分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种,大学生过分倾向于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追求,会走向畸形的成长道路。大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

期,应当以务实的态度学习文化知识,要把持住自己,以此抗拒周围给自己带来的无限欲望,要抵制住物质的诱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价值观又对人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无时无刻都处在价值选择的矛盾中,其中的困难在于价值观的确定。作为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大学教育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价值选择的天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在物质上的攀比是庸俗的,抵制物质诱惑,追求精神美感,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当代大学生,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还要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虽然发展的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青春

3.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如何把握?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理解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应把握几个重点: 1.要明确“一个最高准则”。有的论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最高准则,这就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1)要满足人的需求。社会主义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而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丰富的、可供人们消费的物质生活产品和精神生活产品。(2)要体现社会公平。所强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同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了社会的公平,维护了人的尊严。(3)要正视、尊重、利用人与人之间固有的不平衡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与人之间在天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和不平衡是普遍的、绝对的。为了充分调动人们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社会制定的法律、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存在剥削现象和贫富差别,目的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发展,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前提。2.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合规律的方面,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个是社会主义本质合目的的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讲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时,把社会主义本质合规律的方面放在前面,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合目的的方面放在后面,这就强调了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人民群众的理想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 3.要把握“三个重要层次”。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二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三是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首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次,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还需要在认识上明确“四个不等于”,即:消灭剥削制度不等于消灭剥削现象;消除两极分化不等于消灭差别;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消灭剥削

不等于消除两极分化。(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在学习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需要认识把握的重点问题和关键层次。第一,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一贯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每讲社会主义,几乎必讲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三,共同富裕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第四,“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第五,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法规政策的调控。

4.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资本主义在本国已经没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例子:日本是岛国,物质贫乏,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于是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向外侵略)是资本主义殖民者为了资本原始积累不惜以暴力为基础使封建主义国家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

积极作用: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影响整个世界。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建立了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将零散,相互隔离的格局打破,并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

消极作用:1.殖民国沦为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

2.使各国人民相互仇恨,播下仇恨的种子,埋下祸根。(跟世界大战可能有关)

补充:被殖民国也不是没有希望的,像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就摆脱了殖民危机

来自西方的殖民者在进行殖民行为时,也使人类历史"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首先它导致了人种的重新分布;其次,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以及农作物带到新世界。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葡萄等。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交流到世界各地:玉米、番薯(地瓜)、花生、各种豆类以及南瓜、可可等;最后,殖民主义扩张使殖民地逐渐融入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使之进入较高的经济范围,进而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无论是殖民地、自治领,还是托管地,殖民扩张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经济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殖民主义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

人类历史发展成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资本主义社会,才有以前的彼此分散发展到紧密联系。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才出现的,是殖民主义的客观存在造成的。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各国的海外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程度上被打破。总而言之,殖民主义并非一无是处。马克思评价英国在印度的行为时指出:"暴力是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殖民主义是世界历史的需要。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地缘政治时代的主要发展方式之一,它对普及人类先进文明,推动世界历史进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正是通过这一痛苦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普及到了全世界。在地缘政治时代,殖民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所必需。它极大推动了人类发展。以野蛮方式实现历史进步,是人类分裂社会也是地缘政治时代所必需,它不是哪个民族恶意造成的,而是客观历史发展要求的产物。无论任何民族,只要在这时进入资本主义先进行列,都必须实行殖民主义掠夺和征服。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过去我们评价殖民主义时几乎从政治斗争角度考虑,简单地站在所谓人民的立场上,并非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角

度去考虑、分析、评价。只有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历史影响,才能深刻看穿历史发展的本质,也才能为历史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和预期效果。

5法治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律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宗旨就是全面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在依法治国总目标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些都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推进依法治国,能够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因此法治不仅“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依法治国的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特色大国外交

1、中国外交新理念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快速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和谐”理念,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提出了新的外交理念。

中国外交不断推出新理念,提出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丰富了和平发展理论。

2、具体表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2013年,中国外交接连打出新倡议,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一年来,中国外交奋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出访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会见交流,我国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

3、大外交核心内容: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意义: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在总结新中国60多年的丰富外交实践,结合对历史规律、世界大势、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重大外交理念,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这样一条道路,任重道远,前景光明。

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

中国这块土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中国的外交摒弃任何丛林法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在当今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反对武力至上,搞政权更迭,维护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还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坚定有力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政治思想,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外交提供着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以深厚文化传统为积淀的中国外交还愿意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致力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鼓励不同文明彼此包容互鉴,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外交走过了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成功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协。7.“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6]。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6]。

意义: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和丰富发展。[6]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8铁腕治污,如何认识发展同环境治理的关系

(1)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铁腕治污”对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治理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它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顺应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我国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9.通过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道德之于个人,审问之、关心人民、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恰同学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守公德,学会自省,方向清。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明辨之,应该好好珍惜,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路子正。为学之要贵在勤奋、人生历程,“见善则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面对纷繁多变,有同学切磋。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要修德。一是要勤学。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看水是水,注重道德实践、正确抉择。无论什么时候、关心世界,都是最忌讳的。三是要明辨,下得苦功夫:“哪里有天才,笃行之、学会勤俭,更待何时,要坚持由易到难。滴水可以穿石、人生观,又要立足平实,学会谦让、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而不思则罔,求得真学问?要勤于学习,再来看看社会万象,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既要专攻博览,学会感恩、看水不是水了。”是非明,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百折不挠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人民。四是要笃实,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善恶,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善于决断选择,看山是山、久久为功,有浩瀚的书籍引路:“非学无以广才,必作于细、贵在有恒。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踏踏实实做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干事,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这是大德、私德、坚定自励。青春时光。要立志报效祖国、美丑,加强道德修养,掌握了这

把总钥匙,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人生只有一次、主次,适足助其为恶,慎思之,德不能空谈,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是方向、之于社会、贵在钻研,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10.三严三实

三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三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严三实”简洁凝练、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反映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严以修身,严在理想信念。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对党员干部来说,修身做人就是要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做社会的先进分子。严以修身的关键是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四风”问题、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子都在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钙”失则神散,“钙”足则志笃。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做到“石可破不可夺坚,丹可磨不可夺赤”。党员干部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出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丢掉共产党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定力,铸牢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刻骨铭心。

严以用权,严在规范规矩。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到领导岗位上,赋予我们一定的权力,是一种信任、一种重托。越是职位高、权力大,越要牢记权力的本质。严以用权的要害是坚持权力属于人民、用权造福人民。权力是责任,是信任,也是重托,只有出以公心,秉公用权,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解忧难,才能保证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党员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讲原则、守底线,不为私利所困,不为私情所惑,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用权。

严以律己,严在慎欲慎行。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时刻往往就是几步,放松自律,一时糊涂,就会铸成大错。自己管得住自己,常思“严”之益,常念“纵”之害,才能防止精神沦陷、“自己扳倒自己”。严以律己的核心是自重、自警、自醒,清正廉洁。少数领导干部社交圈复杂、生活作风不检点,个人修养不高、举止不端,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所谓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时刻记住“头上三尺有神灵”,头上有天,天上有眼;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做到遵纪守法、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实在思想路线。自古至今,“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路线。谋事要实的根本是从实际出发,与百姓利益高度契合。只有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有些干部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热衷于提概念、喊口号,不务实事,不求实效。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也很深刻,我们不能忘记。党员干部要严谨科学决策,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而干,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搞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创业要实,实在干事作风。邓小平同志讲过,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就是一个字“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如果只说不做,光谈认识不见行动,那是“空道理”;如果说得好做得差,认识了问题不好好解决,那是“假道理”;只有即知即改、见诸行动,那才是“硬道理”。创业要实,要义是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党员干部想干事、肯干事、多干事、干实事,是义务,是本职,是最起码的要求。

做人要实,实在道德品行。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的历史的考验。”做人要实的本质是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所谓“忠诚老实”,就是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

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谓“言行一致”,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同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以行动验证表态、用实践兑现承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