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 0.1 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

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声

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 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程

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第三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