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

刘公岛
刘公岛

威海刘公岛

一、概况

刘公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东西长4.1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距威海市区2.1海里,乘游船15分钟即可到达。

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远望松涛翠柏,郁郁葱葱;近观鹿群结队,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85%。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听涛崖、五花石、贝草嘴等自然景点绮丽多姿;南部,海滩绵延,水清沙洁,是游泳、垂钓的好去处。刘公岛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

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名扬海内外的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海龙王庙、丁汝昌寓所、铁码头等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和近几年修复兴建的刘公庙、甲午海战馆等多处新景观。

刘公岛历来是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建国后,长期为军事禁区。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开发,加强管理,使风景区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两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1997年,刘公岛风景区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公布为“文明窗口示范点”,省建委公布为“文明示范窗口”。1999年,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称号。现已成为中外游客来威海观光游览的必到之处,进岛游客以

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140万人。江泽民、李鹏、朱钅容基、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彭真、万里、杨尚昆、乔石、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总统阿卡耶夫等外国政

要都先后来刘公岛视察指导、观光游览。

目前,驻岛军队和地方单位有20多家,居民近200户,常住人口500余人。

二、刘公岛名称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威海在汉代叫石落村。东汉末年,这里属于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后,就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刘氏皇族的一支为了逃避追杀,便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刘氏到石落村落户以后,以出海打鱼为生,并经常到刘公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那时此岛被人们称之为“刘氏别业”,后来演称为刘公岛。刘公岛的名字由此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三、历史沿革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在刘公岛上生息繁衍。元代发展海运业,货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北上直沽(今天津),刘公岛成为中转站。明代海运业进一步兴隆,到刘公岛停泊的运船日增,岛上居民也随着增加。明代倭寇屡犯我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了威海卫,屯兵驻守。从此,威海卫港及刘公岛便为海防重地。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益严重的外来威胁,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把海防建设作为国防的重大课题,提到建设日程上来。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公岛

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岛上先后建设了铁码头、炮台、北洋海军提督署等一大批军事设施。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除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外,还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此后刘公岛被日军占领达三年之久。

1898年7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刘公岛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年3月,日军第二次占领刘公岛,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伪海军。此时,岛上英军除少数勤杂人员外,大部分撤至香港。1940年11月1日,英军全部撤离刘公岛。至此英国租借刘公岛达42年之久。

1945年,威海解放,刘公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52年,人民海军进驻,此后刘公岛长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公岛由封闭的军事禁区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刘公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加强对刘公岛的管理,威海市政府成立了刘公岛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刘公岛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岛上先后修筑了贯穿全岛的水泥路,设立了邮电局、供电所、自来水供应站、银行、粮店等服务单位。市区至刘公岛的轮渡码头及停车场、候船厅等配套设施完善,拥有21艘豪华型旅游船,客位总数近3000个。多年来,景区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在搞好甲午战争文物古迹、森林等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同时,按照刘公岛分区规划的要求,积极进行旅游项目的

开发建设。昔日的军事重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处集历史文物遗迹与海岛风光于一体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胜地。

四、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使刘公岛名闻天下

刘公岛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与辽东半岛尖端的旅顺,形同京津门户,共扼渤海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泊之所,与以舰艇修理为主的旅顺,共同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此时,这支近代化的海军己拥有大小舰艇25艘,总吨位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北洋海军成军之后,由于海防经费不足,加上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再没有添购新式舰船和火炮,建设陷入停顿,训练水平也有所下降,不久反而被后起的日本海军超过。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就连北洋大臣李鸿章也不能不发出“窃虑难以为继”的感叹。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日本、朝鲜三国都程度不同地遭到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略。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摆脱了殖民势力的控制,很快实现了军事近代化,并显露出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覆没,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地之多、赔款之巨,都开创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最高纪录。它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给中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五、英租刘公岛四十二年

1898年4月,继德国占领胶州湾,沙俄租借旅顺、大连之后,英国政府见有机可乘,便急不可待地以与沙俄保持均势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不敢抗拒英国,只得答应其租借威海卫这一无理要求。直至1930年,国民政府才将威海卫收回。现在,在威海港北侧三角花园内,巍然屹立着一座纯白大理石纪念塔。该塔建于1931年,呈三棱锥形,高32英尺,上部正面刻有“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魏体大字,下部正面刻有“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记”。这座引人注目的纪念塔,是中国政府特别是威海人民争回领土主权的标志,也是英国帝国主义结束对威海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威海卫被收回后,刘公岛又被英国续租了10年。至1940年11月1日英国舰队全部撤离,英国租借刘公岛前后历时42年。

六、主要景点、景观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馆于1985年3月21日,属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特色鲜明的陈列挺秀于中国博物馆之林。其辖属保护管理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包括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铁码头、黄岛炮台、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日岛炮台等共28处纪念遗址,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开放参观的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纪念馆、黄岛炮台与兵器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馆内藏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标本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先后被团中央公布

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

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之一。1994年7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李鹏、李岚清、乔石、刘华清、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

该馆题词。

刘公岛博览园

刘公岛博览园是一处融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于一身,集高新科技与精湛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游览园区,包括六大展区,十余处精彩景观。园内采用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展示手法,讲述了刘公岛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其中包括刘公文化、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园中有60多种植物

竞相生长,树木以黑松为主,整个公园荫天蔽日,流翠滴绿,另外还

有梅花鹿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栖息其中。主要景观有:北洋海军忠魂碑、刘公泉、五花石、板礓石、听涛崖、贝草嘴等。

邓公路景观带

邓公路是刘公岛上以英雄邓世昌名字命名的、集历史文化与自然

风光于一体的游赏主干道,全长1250米。以往,邓公路弯弯曲曲、

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两旁杂草丛生、残墙断壁、破烂不堪。2001年,刘公岛管委会投资1300多万元,对邓公路及周

边环境进行了高标准改造,于2002年“五一”前全线竣工。改造后

的邓公路,以“自然、特色、文化”为主题,路面宽敞平坦,绿化格调清新高雅,仿古路灯、星级公厕配套,园艺雕塑精品迭出,以一步一景点、点点皆文化的靓丽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沿路设臵的海军训练操场、水师花园、观景台三个开放式新景点,尤其是号衣、爱犬、操练三组体现北洋海军训练、生活情景的青铜雕塑栩栩如生,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刘公龙柏

当年刘公为了给过往的船民遮荫休息,特地在刘公岛南坡的岸边,植了三棵龙柏树,一直繁茂地生长了近两千年。人们称之为“刘公龙柏”。这三棵古柏在甲午战争中被毁。岛上居民为了纪念刘公,在原址上又重新栽植了三棵龙柏树。至今树龄己达百余年。如今,这三株龙柏树苍翠茂盛,枝叶交错,层层叠叠,密不透光,宛如一把遮天巨伞。其中最大的一棵龙柏树,树围长约2.5米,树高约7.6米,冠幅达100多平方米。酷暑炎夏,树下却凉风习习,在此乘凉、聊天,观看山光水色,令人心旷神怡。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刘公岛最东端,建于1986年8月,犹如美丽的栈桥,伸向海中。在此垂钓,执杆抛线,百忧皆忘,海碧天蓝,令人乐不思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