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内容摘要: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毒品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来综合体现的。毒品犯罪人犯罪心态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的产生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是遗传素质和社会环境、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心理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的蔓延,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以贩养吸心态分析

一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

(一)毒品犯罪的定义

毒品:是指滥用后易形成瘾癖性因而被国家依法管制的精神药物和麻醉药品。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 ,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健康适动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毒品犯罪的概念可表述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特点在于:一是明确了毒品犯罪触犯了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不区别是违反国际公约还是国内立法,是违反国内刑事法律还是行政法规;二是强调毒品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区别上述管理法律规范中的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三是明确了涉及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犯罪和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犯罪均是毒品犯罪。

(二)我国毒品犯罪案件现状

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自上而下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过转变为毒品郭靖宇消费并存的受害国。毒品犯罪日益猖獗,且呈蔓延膨胀之势,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和武装化,社会危害越来越大,毒品犯罪问题相当严重。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一下四大显著特点:一是涉案毒品的数量增多、危害增大,即毒品犯罪大要案增多。从收案情况看,涉案毒品数量越来越大,毒品数量通常有上千克,过“吨”的案件也屡有发生;毒品犯罪有团伙化、家族化、集团化趋势;毒品犯罪再犯的比例也在增大。

二是毒品种类增多,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除海洛因外,制造、贩卖“冰毒”、“摇头丸”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同时,新类型毒品如氯胺酮(K粉)、美沙酮、安眠酮、三唑仑、盐酸丁丙诺啡(又名舒美啡)、普鲁卡、苯巴比妥、麻古(含甲基苯丙胺成分)、卡苦(主要含鸦片成分)等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

三是毒品犯罪形式多样化,呈现内外勾结态势。我国西南地区毗邻世界主要毒品产地“金三角”,国内外贩毒集团利用这种地理位置及交通网络上的便利条件,将大量毒品从“金三角”地区取道我国境内转运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把我国作为毒品倾销地,大肆进行毒品贩卖活动。周边毒源地渗透加剧,生产、制造毒品类案件也不断增加。国内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进行双向走私毒品犯罪活动,形成制造、贩卖、运输、走私毒品“一条龙”。

四是特殊群体从事毒品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利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贩卖、运输毒品的现象,参与人员逐年递增,并呈组织化、集团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她们多数人受过一些反审讯训练,一旦被抓,则假报姓名、住址或以语言不通拒绝回答审讯,且以恶劣手段阻碍检查。

二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虽然毒品犯罪尚不包括吸毒者,但吸毒行为十分严重,现实中产生一些以贩养吸吸毒的违法行为,所以我们研究毒品犯罪心理时,不能忽视吸毒者的心理特征。吸毒的原因很多,心理状况也很复杂,我们分析和了解心理原因是为了提高警惕,不再上当受骗,远离毒品。

(一) 好奇心理:这部分人都是年轻人,他们对毒品缺乏应有的认识。有些贩毒者开始免费为他们提供毒品,待他们成瘾后便开始向其贩毒。有的人是边吸毒边贩毒。有的人看了朋友吸毒,感到好奇,便也拿来尝尝,几次之后便成了毒品的俘虏。

(二)享乐心理:去是社会上的豪富子弟以吸“白面”为享乐。现在则是个体户、演艺人员、腰缠万贯的“富裕”者等寻求刺激的目标。有些人对跳舞、打麻将感到“腻”了,便想尝尝“白面”的滋味。他们认为,获得毒品产生的快感是一种享受,于是毒品就像毒蛇一样将其缠住。几十万、几百万元的个体户为此而倾家荡产。

(三)冒险心理:个别从事戒毒工作的医疗人士及缉毒的“勇士”,明知毒品有害,但心里总想冒险地尝试一次,尝尝毒品究竟是什么味道。却没有想到不管你意志多么坚强,只要一沾上这东西就离不开它了。

(四)受骗心理: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的人身上,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对毒品也有戒心和警惕性,但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朋友相让盛情难却,便感到不吸不够义气,并且过度自信,认为自己不会成瘾。但是,只要第一道防线被突破,就会成为毒品的俘虏。

(五)依赖心理:有些慢性病患者,常感身体疲乏、肢体疼痛,听说吸大烟能立即消除病痛,于是就吸上了海洛因。海洛因确实有短暂消除疼痛和催眠的作用,但它是毒品而不是药品。有病不求医用药,而依赖吸毒,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六)错误观念:有些演艺人员错误的认为吸毒可以刺激灵感。没想到毒品却恰恰阻碍了创造力。不仅如此,更损害了自己得健康和事业。

综上所述,有些吸毒者吸毒几年甚至十几年后,认为抽这东西没意思了,开始寻求各种方式戒毒。但往往因各种歪曲的心态造成毒瘾难以戒断。有些吸毒者意识到了吸毒的危害,并有戒毒的愿望和决心,但每当看到毒友在吸食毒品或者看到吸毒工具时,自己就控制不住而去吸。有的人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强戒或劳教,期满出来后,认为在劳教所受了那么长时间的罪,得犒劳犒劳自己,因而很快复吸。有些吸毒者由于长期吸毒,出现了许多躯体疾病,而吸毒时这些疾病往往被掩盖,一旦停用毒品后这些疾病就会暴露出来。吸毒者认为是因为戒毒才出现这些病症,所以就不想再戒毒了,最终导致戒毒失败。

三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毒品犯罪者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牟取暴利,满足贪婪的物质欲望,由于毒品价格的地区差异悬殊,高额的收益,对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犯罪人极具诱惑力。这使他们往往冒着杀头、坐牢的巨大风险,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制造、贩运毒品。一些毒品犯罪人,法制观念模糊,他们把毒品犯罪活动叫成做生意,认为不偷不抢,无非是赚点钱,不认为是犯罪行为,致使毒品交易泛滥成灾;一些人因为无知好奇,想体会一下吸毒是什么感觉,结果短短几天便吸食成瘾;另一些家庭破裂、学业事业失败、生意破产的人在强烈的挫折感驱使下,采用吸毒的方式逃避现实,麻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为炫耀自己有钱而吸毒的。这种人将吸毒作为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标志。吸毒者吸毒以后,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态度变得消极,原本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毒品,他们不在乎生命是不是很短暂,也不考虑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毒瘾发作带来的极端痛苦,和吸毒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多数吸毒者在初级阶段对这种痛苦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突如其来产生的药物依赖,使他们原有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另一方面道德的谴责、朋友的歧视、经济的压迫使他们对毒品的期望有了新的内容,希望借毒品来排解苦闷,获得瞬间的解脱,于是陷入了吸毒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吸毒成瘾后,为了获取毒资,不惜任何代价,偷盗、抢劫、贪污甚至杀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毒品犯罪人的单纯牟取暴利心理

从我国毒品犯罪的发生状况看,毒品犯罪呈现高发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强烈的物质享受欲望在长期低水平生活条件下使得毒品犯罪人的心理急剧膨胀,毒品犯罪人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贫困状况,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进行非法的毒品犯罪活动,以牟取经济上的暴利。这种贪欲心理使得毒品犯罪人的成员组成具有复杂性,甚至包括家庭成员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或怀孕、哺乳的妇女。这些毒品犯罪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经济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其心理状态除牟取暴利的心理共同性外,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复杂性。

(二)毒品犯罪人的以贩养吸、满足身心需求的心理

在毒品犯罪案件中,部分毒品犯罪人由于自身吸食毒品,其自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毒品具有长期依赖性。即这类毒品犯罪人的生活离不开毒品,而且对毒品的来源渠道及流通方式较为熟悉,其毒品的来源有几种渠道,出资购毒吸食、居间介绍他人贩毒后获得少量毒品吸食或直接贩毒养吸。这种“以贩养吸”的心态,在毒品犯罪案件中就是“以贩养吸”,其中包含了两种行为:一种是贩卖毒品的行为,一种是吸食毒品的行为。其贩卖的目的是挣点钱再买进毒品以供自己吸食,正是由于自身对毒品的需求的原因而使得其以贩养吸、满足身心需求的心理产生存在必然性。1.为吸毒而撒谎、欺骗。许多吸毒者将原有的财产“吸”光,为了筹集

毒资经常说瞎话,欺骗亲人、亲属、朋友等。他们对亲人情感淡漠,冷酷无情。在毒瘾发作时,如果家人不给钱,他们甚至灭绝人性地杀害亲人。2.不断追求“飘”的感觉。吸毒成瘾者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所有追求只为一口“烟”。为了追求“飘”的感觉,他们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吸毒剂量,或由原来烫吸的方式改换为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有些人的吸毒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找不到原来的感觉,就会到自愿戒毒所戒几天毒,然后再吸毒重新找回“飘”的感觉。这些人往往因吸食毒品过量而中毒死亡。3.为吸毒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许多吸毒者吸食一段时期后,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也试图摆脱毒品的束缚,但是往往经过多次反复后丧失信心,认为这辈子戒不了了,于是为吸毒找多种理由来自欺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三)毒品犯罪人的冒险和侥幸心理

冒险心理是指冒着被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风险去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心理体验。侥幸心理是犯罪人明知实施犯罪行为可能会受到惩处,而试图蒙混过关的一种心理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侥幸心理具有自慰和自我欺骗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在毒品犯罪人身上都很常见。其共同性在于:毒品犯罪人自以为自己从事的毒品犯罪活动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有的毒品犯罪人认为偶尔从事一次毒品犯罪活动不会有风险,从而产生了毒品犯罪的侥幸心理;更有一些毒品犯罪人在多次从事毒品犯罪而又侥幸成功后,自以为自己对做毒品生意熟悉,又赚钱快,有点风险不算什么,由于这类毒品犯罪人具有丰富的犯罪经验,无论这些经验是自己积累的,还是行内听说的,这些犯罪经验便在成功的信息中稳固下来,形成了一个个恶性的冒险心理积淀。如:毒品来源渠道、价格行情、毒品质量的优劣、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毒品的称量工具和方法、“上线”“下线”之间的交易术语、毒品成交方式、毒品的销货渠道等等。这些恶性的冒险和侥幸心理伴随着牟利心理同时隐藏,一旦外界诱因和机遇出现,其冒险和侥幸心理随之表现为贩毒意识和付诸行动,再加上牟利需求的无限性和不满足性,使得毒品犯罪人侥幸和冒险并存的心理恶性循环,无法杜绝。

(四)毒品犯罪人的失衡、攀比、虚荣的心理

在毒品犯罪案件发案率高的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人们思想意识落后,法制观念淡薄,只看到毒品犯罪带来的富裕生活,如有些毒品犯罪人用毒品犯罪获得的财富娶妻生子、买车修房,有的人出现了羡慕心理,有的人是默认心理,更有甚者出现了效仿心理,在这种扭[曲理念氛围的影响下,会促使一些人失去心理平衡,而产生毒品犯罪心理,也会促使一些人想依靠进行毒品犯罪活动而获取巨大财富,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心理和与别人攀比的心理。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经济欠发达、法律意识淡薄的地区,有的家族成员都靠毒品生意致富了,虽然有人被判刑坐牢或被处死,但不乏侥幸逃脱之人。毒品犯罪人的这种失衡、攀比、虚荣的心理的出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五)毒品犯罪人的极端报复心理

在大部分毒品犯罪案件中,毒品犯罪人员往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如:亲戚关系、老乡关系、朋友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等,他们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利害关系,彼此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有些毒品犯罪人为了进行报复,从而产生了利用毒品进行报复的心理;还有个别毒品犯罪人因其对社会及他人产生不满,也会因此产生利用毒品进行报复的心理。这种毒品犯罪心理的产生具有极端性。

(六)毒品犯罪人的无奈心理

在毒品犯罪案件中,有些毒品犯罪人受到他人的胁迫或者被他人强迫吸食、注射毒品,如:由于有些黑社会组织或贩毒团伙意图将毒品犯罪人拉入其犯罪团伙中,采取逼其嗜毒成瘾以便于控制,以便使毒品犯罪人按其指使从事毒品犯罪活动;有的出于卑鄙的恶作剧心理,喜欢看别人吸毒成瘾后嗜毒如命、以贩养吸的丑态;有的是弱势人群被胁迫后不得不去进行贩毒活动等。这种在他人的授意下和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产生的毒品犯罪心理在毒品犯罪案件中也比比皆是。

在毒品犯罪案件中,不同的毒品犯罪人因年龄、经历、个性等诸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实施毒品犯罪活动心理状态各自不同,而同一毒品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也会有差异。深入了解毒品犯罪个体心理发展、变化轨迹,准确把握毒品犯罪人在实施毒品犯罪过程前后的心理状态,对于有效分析毒品犯罪发生的成因和危害程度,探寻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祝铭山主编:《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郦毓贝主编:《毒品犯罪司法适用》【3】毒品犯罪刑事辩护网:《剖析吸毒者的内心世界》【4】刘邦惠:《犯罪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7-1【5】

罗大华、何为民:《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思考[

从心理批评角度分析

从心理批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 摘要:《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巨著,是英国天才女作家唯一一部小说。本文从心理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心理内涵,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从而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关键词:心理批评人性三我复仇回归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极其复杂,有时兼具几个矛盾甚至对立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主角人性的扭曲和回归的历程,所以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小说就成了最适宜的途径。所谓心理批评就是从作家、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的心理角度分析作品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新的、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一、小说中的作者的心理内涵 艾米莉常年离群索居又内向孤僻,再加上她从小就生长在荒原上,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外部世界,所以《呼啸山庄》可以说是她分裂的自我在内心情感世界里的种种冲突的宣泄和心灵孤独的投射。她把写作当作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以及对爱的渴求的唯一途径。她把爱情的痛苦、欢乐和残酷无情表现得如此强有力,这也是她的爱情观,浓烈而绝望的爱,弄够给人希望,也能够给人绝望,能够使人毁灭也能让人新生。《呼啸山庄》有很大的缺陷,但这些缺陷是无关紧要的,正如横倒的树杆、滚落的石块、飘拂的雪花,可以阻碍,但不能堵塞高山激流一泻千里的流势一般。你无法把《呼啸山庄》同任何一本别的书相比,你只能把它同埃尔-格莱科的一幅伟大绘画相比。那幅画里,在晦暗、荒凉的景色里,蕴育着雷霆风暴的阴云笼罩下,细长、消瘦的人形表现出各种扭曲的姿态,他们正屏住呼吸,被一种非人间的情绪镇住了,一道电光穿过铅色的天穹,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的人物从小生长的广寂的荒原、如狂风暴雨般的爱情和仇恨,无疑是艾米莉所生活的场景的投射,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最熟悉的环境就是荒原,所以小说中不可避免的有大量的荒原场景。艾米莉读过许多的书但是生性孤僻,她的内心中有一个宽广、孤寂的荒原,她虽然孤僻、内向,但是却渴望如暴风骤雨的爱情,她的内心是孤寂的就如同那寂寥的荒原,但是她的情感却是复杂而浓烈的。 二、从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分析人物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可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潜意识的一部分, 其中充斥着人类被压抑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它以快乐为惟一的行为准则, 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显意识的一部分, 源自于“本我”。而“超我”亦是意识的一部分, 是理想化的自我, 它总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行事。“自我”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趋利避害, 将那些不能被社会接纳的东西压抑和储存到无意识中去, 为“本我”寻找一个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 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精神伤害, 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 因而“自我”总是试图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在小说中希斯克里夫暴躁、野性是“本我”的代表,凯瑟琳则是“自我”,而林顿则是“超我”。“自我”源自“本我”,大多数时间总会倾向于”本我”。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身上都洋溢着一种原始的野性美, 他们粗野、狂暴, 如同荒原上恶劣的气候。“超我”在社会道德规范下形成, 比原始野蛮的“本我”看起来似乎更文明、更高尚。所以当凯瑟琳第一次来到画眉山庄时, 就被这里安详、文雅、富足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住了, 而在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映照下,

毒品犯罪

关于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 被世人称为“社会毒瘤”的毒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宁,毒品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在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犯罪形态的判定常出现认识不一的情况。针对毒品犯罪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打击毒品犯罪对策,可以更加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 一、毒品犯罪概述 (一)毒品犯罪概念 毒品犯罪作为犯罪学上的一个概念,它与刑法学上的毒品犯罪概念相似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它是指与毒品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毒品犯罪既是国际公约规定的一种国际犯罪,也是各国国内法规定的犯罪。但是当我们考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和有关禁毒立法时,均未有毒品犯罪概念的界定,而只是对毒品犯罪的种类作了具体规定,同样我国1997年《刑法》第347条虽然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但也没有对毒品犯罪下定义。 目前,关于毒品犯罪定义有着5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通常是一种跨国性的犯罪,对国际上的毒品犯罪定义,主张援用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3条的规定,认为,在中国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关于毒品管制法规,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第二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以及从事与上述毒品犯罪直接相关的或者与毒品有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论者还认为毒品犯罪也是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犯罪。[2]第三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以及与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直接相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行为。[3]第四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触犯《决定》,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4]第五种观点认为,所谓毒品犯罪,就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制造、使用毒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与此直接有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危害公民身心艰苦和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5]纵观上述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毒品犯罪划分为国际上的毒品犯罪和中国的毒品犯罪,并将毒品犯罪的定义关键强调在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其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概括出毒品犯罪的全部。第二种观点将毒品犯罪分为三类,即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与其直接相关的犯罪,以及其他与毒品有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这种界定,从表面上外延涵盖了所有毒品犯罪,但实际上没有周全外延,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直接相关以及其他与毒品有关的犯罪行为,其范围和犯罪种类仍不能确定。例如,盗窃毒品,抢劫、抢夺毒品的犯罪,非法持有毒品是否是属于直接相关的犯罪或者与毒品有关的犯罪?以毒品犯罪行为方式出发概括毒品犯罪定义,无法周延所有毒品犯罪。第三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法规,并同样可以成为犯罪嫌疑人行为是否具有刑事犯罪违法性的依据,其局限在于,毒品犯罪是违反了《刑法》及有关禁毒法规的刑事违法性,在定义的表述上,以列举毒品犯罪方式界定毒品犯罪显得冗长且无法包容所有毒品犯罪。第四种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反复强调所有毒品犯罪都必须触犯《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以下简称《决定》),这将导致我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我国有义务予以管辖而《决定》未予规定的国际毒品犯罪被排除在毒品犯罪的范围之外。第五种观点在界定毒品犯罪时出现了一个表述失误,即“非法走私、贩卖、制造、使用毒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中,“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是毒品犯罪的一种,显然是不妥当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毒品犯罪可以定义如下:毒品犯罪,是指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当前毒品犯罪的特点 1、毒品犯罪的集团化、职业化趋势明显 世界上凡大批量的贩毒活动,几乎均系职业性的犯罪集团所为。从我国已破获的毒品犯罪案件看,集团化、职业化趋势非常明显。犯罪分子结成集团、团伙,或境内外勾结,或跨省区勾结,他们长期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职业性犯罪体系。他们有秘密联络点存储毒品,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联系,有专车运输毒

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犯罪心理学试题1

1.下列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2.下列研究方法中属于因果研究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3.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莫兹利《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出版 B.龙勃罗梭《犯罪人论》的出版 C.科雷《犯罪人》的出版 D.格罗斯《犯罪心理学》的出版 4.下列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是( ) A.本能 B.人格 C.罪恶感 D.追求优越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阿德勒 D.班杜拉 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B.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C.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D.犯罪生物学因素是根本因素 7.下列不是犯罪心理形成模式的是( ) 20 年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6585401 犯罪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A.渐进式 B.突发式 C.机遇式 D.跳跃式 8.罪犯在犯罪前经常有自我辩解心理,如把犯罪团伙结盟比作“桃园三结义”属于 () A.合理化 B.比拟 C.投射 D.补偿 9.下列不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的是() A.定型化阶段 B.准备阶段 C.个性化阶段 D.职业化阶段 10.下列不是犯罪动机的功能的是() A.激发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和调节功能 D.减弱功能 11.青少年比较容易出现的犯罪是() A.预谋性犯罪 B.激情犯罪 C.贿赂罪 D.贪污罪 12.下列对犯罪人格描述错误的是() A.犯罪人格的本质是一种反社会人格 B.犯罪人格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 C.犯罪人格就是注定要犯罪的人格 D.犯罪人格是外显行为与内心心理的统一 13.关于男女两性犯罪手段的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A.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更多的运用暴力 B.女性比男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C.男性比女性犯罪具有更高的逆变倾向性 D.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主动性 14.下列关于初次犯罪者的犯罪动机表述错误的是() A.好奇 B.习惯 C.寻找刺激 D.自我显示 15.诈骗犯罪的目标多为() A.骗财 B.骗色 C.满足虚荣 D.练胆 16.下列强奸犯中比例较高的是()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方法,是在某种目的支配下,对研究对象实施的某种行为,它是实现人的日的的手段c 方法——方面受到作为客体的研究对象属性的规定、同时又要受到作为主体的研究者的观念的指导和制约c 文学心理批评的方法,一方面要受到文学心理活动特性的规范,一方面又要受到批评者文学观念、心理观念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上它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中某些常用的方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已经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厂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 1 个案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与“法则研究法”分别属于心理学中两条刘立的研究路线c法则研究法日的在于建立起有关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和原理,以求普遍地适用一切心理活动现象。ST代理它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大丛的受试者,将他们看作是最接近于“人类平均数”的代表物,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学处理.求取一个普适性的“标准值”来n这样的研究往往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存在,显然不适合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个案研究方法则强调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剖析了解,以个体存在着的人为核心。在它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灰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则,不应当将他削足适履地强纳入人为的“共同法则”中c在文学的领域,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路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每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个绝大仅有、不可重复的典型,因此个案分析的方法便成厂文学心理批评的基本方法。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来得出他“这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活动的特征。作家的作品更应当是肘个案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内容,因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总是包含着主体意识中或潜意识中丰富的心理因素,如气质、个性、动机、欲望、懂惯,以及知觉、直觉、冲功、情绪等。通过对于这些精神产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往可以清理出创作主体心灵活动的历史轨迹,进而洞察到其文学心理活动的深层奥秘; 2.心理发休学方法:任何一种具体存在着的现象和事物都有着它的起始和发展过程,复杂的文学心理现象也是这样。有一种相当有影响的说法:了解到一件事物最初是如何发生的、也就差不多厂解了它的基本属性。皮亚杰的心理学被称作“发生认识沦”,即因为他的理论征许多方圆部是求助于发生学方法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p也带有明显的发生学的件质。他认为人格中各种心理素质的模式,在该人“成人”之前,即6岁左右就已经基本成型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6岁左右就已经fT好了自己的“人的初稿”c一个文学家的艺术个性,往往需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甚至是婴幼儿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于省些文学作品的创造来说,某些题材早在作家被世人所知之前就已经开始积累了。因此诗人、作家的早期经验往往会成为心理批评得以展开的契机。 心理发生学的方法也常常被运用到刘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中,比如,弗洛伊德及尺弟十L·琼斯(EmeM J‘mes)对哈姆雷特性格特征的分析,即求助于心理发生学。在他们看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杀死他的仇敌克劳狄斯时表现出的迟疑不决,正是冈为在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年时隐秘的潜意识中,也曾萌动过与克劳狄斯所犯罪行类似的”猫父娶母”的欲念,即所谓“俄狄浦斯情结”,杀死克劳狄斯就等于在心班1:杀死了他自己:W在另一些批评流派小,如在“原型批评”的实践小,这种发生学的追踪甚至超越了个人心理进入文化人类学的领域,发少的源头被迫溯到人类的童年,被拓展到作家所在种族、地域的集体无意识的层面。 3.话语报告的方法:届心理学中的“内省法”,即要求被研究的对象自己讲出自己心理活动的状态、过程和结果,可以rJ头讲,也可以书面答c批评家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有日的、有计划地向作家或读者征答,然后根据获得的答案再加以统计“、整理、分析、解释、综合、论述,从而得出某些结论——这样的方法又叫做“问卷法”。在文学批评中实施话语报告法并不困难,这是因为作家、诗人们总是乐意或多或少发表一点

法学案例分析(毒品犯罪)

案例分析 【问题提示】 行为人购入毒品准备出售,尚未交付即被抓获,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法院可否超越起诉书的指控范围定罪? 【案情】 公诉机关: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A、B 被告人A(浙江开化人)与被告人B(黑龙江集贤人)系无业游民,在浙江杭州同租一屋居住,有共同吸毒史。案发前,被告人A的表哥C(浙江开化人)也曾在两被告人住处吸食过毒品。C回开化后,电话要求被告人A为其购买冰毒10克,约定价格为350元/克。被告人A应承后,即由被告人B从杭州的一个叫“阿风”的人购得冰毒9克,分别装在9个塑料袋中,交易价格为每袋300元。2013年6月3日凌晨,被告人A、B携带9袋冰毒乘坐D(另案处理)驾驶的小轿车赶往开化。早晨6时50分许入住开化开阳饭店8512房间。当日7时40分许,被告人A、B在房内用自制的吸毒工具从9袋冰毒中挑出少许用于共同吸食和日后吸食,其中A装了5个小袋、B装了3个小袋,剩余部分则分装成10个小袋。被告人A将这10小袋装在一个大的塑料袋中,藏匿在房间的垃圾桶内。按事先被告人A与C的约定,准备将这10小包的冰毒以每包350元的价格卖给C。被告人B应D之邀离开住房外出。当日下午17时许,在C到达开阳饭店交易前,被告人A在住房内被开化县公安局民警查获,当场搜缴出毒品。后被告人A 羁押于开化县看守所时,从其裤袋内搜缴出一小袋毒品,上述毒品共计8.229克。经鉴定,上述毒品中均检出甲基苯丙胺。被告人A被查获时供认出同伙B 及毒品买受人C,并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同案犯B和D。 【审判】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认为:被告人A、B违反国家毒品管理规定,运输和贩卖属于国家禁止销售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情节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贩卖、运输毒品罪。公诉机关指控贩卖毒品罪名成立,本院予以支持。归案后被告人A、B主动坦白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有悔罪表现,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一、案情介绍 陈威,男,40岁,著名心理学教授。1960年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1967年母亲因婚外恋自杀,1980年大学毕业,1990年,攻读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2000年,因犯杀人罪被捕入狱,从1990年至2000年,共作案六起,死者都是女性且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作案后还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 家庭情况:父亲,在他7岁时与其母亲离异。母亲,白远,伟大的科学家,在他7岁的时候因婚外恋带着羞辱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7岁的他亲眼目睹母亲的死。妹妹,白纯,在他的教育下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和自己的老师恋爱,毕业前(1990年)因怀孕大出血而死。 二、案例分析 1、犯罪心理结构 陈威是1989年开始作案,也就是他妹妹死的那一年。根据调查了解,他是在妹妹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在那一天他的愤怒到了极点要做点什么发泄一下,在他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后,他获得了巨大的心理释放,平衡的快感超乎他的意料,白纯的死压在胸口的一股气一下排泄而空,他获得了一种快乐的方式,从此就开始杀人。而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的诱因,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在大约4、5岁时已经基本成型而且稳定,陈威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已经30岁了,所以说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诱因。也是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早期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在陈威的童年里有着不好的记忆,这给他留下了阴影。在他7岁的时候,他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一个7岁的孩子怎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他的心目中,母亲白远和妹妹白纯是近乎完美的,但是她们都因为堕落而死,他认为上了学怀孕就是堕落。母亲白远的死是原始诱因,而妹妹白纯的死是诱发事件,他认为要是早一点消灭堕落,母亲和妹妹就不会那样了,于是他就开始了消灭堕落的杀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六名受害者都是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这就是他所谓的堕落。而对于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是因为母亲白远死的时候是赤裸着身体,他为死者穿好衣服实际上是想为母亲遮羞,至于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我认为是他想让死者保护好自己,不要堕落。综上所述,陈威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受他童年经历的影响,而妹妹白纯的死触碰到了他童年时想忘又忘不掉的经历。 2、犯罪心理状态 (1)犯罪前 陈威是在他妹妹白纯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名受害者,因为他无法忍受妹妹的堕落,经过调查,在他妹妹住院到死亡期间,让他妹妹怀孕的男人从未出现过。这就使他的愤怒到了极点,产生了犯罪动机,开始寻找他的目标人物,做好充分的准备。 (2)犯罪中 陈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能力。而且他所作的案是十年后才被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不会表现出惊慌失措,也许每个人第一次作案会表现出紧张和恐惧,而陈威第一次作案时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根本没想其他的。所以我认为在犯罪过程中他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他没有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变态心理学完整大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变态心理学论文作业

变态心理学论文 本学期我选择了变态心理学作为我的选修课,尽管本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时我们都是在看一些关于一些心理变态的电影,但是通过自己阅读完整本课本和看了那么多的心理变态的电影,我对变态心理学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算不上深刻。 首先变态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研究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饿异常表现,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整本心理变态学分为20章,在这里我对于自己理解和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几章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关于第4章中对于变态心理和环境的关系与我起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一开始我就认为变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环境的后天影响,当然前面一张说道的和一个人本身的生理也是有点关系的我不反对,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内向的人可能相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更容易产生变态的心理,但是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行引导我相信会对于一个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对于第八章——人格障碍,书中解释: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对于人格障碍实际上并不能算做事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病因。人格障碍最易发生在幼儿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人

格未发育完全,可能由于不良的环境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尤为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生物学家们还做过一个调查——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缘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个我认为绝对有理:1.亲缘关系越近接触的机会越大,可能就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2.可能血缘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精神分裂这一章我看得最仔细,同样感触最深,理解也最深刻。精神分裂症心理异常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环境脱节;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互相分裂。它的主要症状分为以下几种:1思维障碍2意志行为障碍3感知觉障碍4 情感障碍5 其他异常表现。对于精神分裂症它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可能是生物遗传和化学影响,也可能是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引发,也可能是社会家庭发面的因素。对于这一块的治疗的话。应该及时,尽量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由于病人症状活跃而丰富,内心矛盾冲突明显,情绪不稳,心理活动的各方面不协调。因此此时因以药物知了为主。同时配以心理治疗,渐渐的帮主病人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态心理的问题书中也有写到,不过仅有儿童和老年时期的心理障碍问题,我认为笔者有必要在增加一张关于青年人的心理障碍,因为我认为最主要的人群还是集中在青中年,发生变态心理的也可能会更多的集中在青中年,不过可能对于青中年的变态心理分布比较广泛和前面的一些可能有重复之嫌吧,不想儿童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教育心理学在批评中的应用批评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教育心理学在批评中的应用批评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G40 【】A 【】1009-5071(xx)06-0106-02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一切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管理和班级的管理应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基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批评是一种必要手段,正确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但由于批评的负面性,在使用批评这个手段时,我们要格外的注意,要使批评收到效果,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评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为此,教师平时必需要多关注,多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采用合理的批评方式,让批评成为师生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1 适度地巧“奖励” 适时地给犯错误的学生以特别的“奖励”,既可以让学生在思 想上受到影响,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批评。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爱面子的学生。因为爱面子的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丢丑;对于他们来说面子比什么都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奖励的内容必须是他们不太擅长的。 有一次上课,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又迟到了,他准备悄悄地从 后门进来溜到座位上,他的老师看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对他说:

“你迟到了,我奖励你为我们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在大家的注视下该学生走到教室前面,该生是个羞涩爱面子的学生,所以站到前面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他实在没什么特长,所以不知道表演什么节目,老师说:“你随便给大家表演一下,你会什么就表演什么。”后来该生给大家学了几声狗叫。在大家一片笑声中该生上了位,但此后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 2 “围魏救赵”式的批评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感的为基础。通常个体比较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对群体里其余成员的某个方面进行表扬来激励其中某个成员克服某个缺点。 郭东、李明张和王红艳是三个好朋友,都是喜欢积极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仅互相帮助也互相竞争。郭东和王红艳都是做事非常细心的学生,而李明张却很马虎,老师就经常有意无意的在他面前表扬郭东和王红艳的细心,并且帮助李明张分析他总是做错题的原因,一段时间后李明张逐渐改正了马虎的缺点。

犯罪心理学7个问题案例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要分别说明得出每条结论的依据): 1、案件该怎样定性(预谋作案还是突发性作案、作案目标是否明确等)? 这是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刑事案件,事前选定明确目标。 依据:①被害人夫妇是在厂内宿舍被三名犯罪嫌疑人蹬门入室,蒙面、持刀,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抢劫伤害的。一般而言厂内宿舍是比较安全的,作案时犯罪人蒙面、持刀、穿深色衣服,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有所准备,对犯罪对象以及地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 ②犯罪嫌疑人作案将蒋妻的摩托车开走逃离现场,后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但却能安全转移。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安排好逃离路线,并且对作案地点周边环境熟悉。 ③案犯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由此可见案犯作案目标明确——抢劫钱财。 综上,该案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件。 2、犯罪动机、目的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 依据: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

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 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 据此,作案人带工具主要目的是用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而造成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3、作案人的居住地或落脚地可能在哪里? 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依据: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故至少有一作案人员在本地由居住地或者落脚点。 4、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怎样?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并且跟被害人有密切往来,熟悉厂区以及被害人情况。 依据:①作案人在现场蒙面,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只有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或变着嗓子说话。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后立即退守到门外,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这些迹象反映出嫌疑人害怕被受害者认出的心理,故应是平时熟悉的人。

犯罪心理学试题1

复核总分 复核人 总 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题 分 20 10 10 15 25 20 合分人 得 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查人 1.下列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2.下列研究方法中属于因果研究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3.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莫兹利《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出版 B.龙勃罗梭《犯罪人论》的出版 C.科雷《犯罪人》的出版 D.格罗斯《犯罪心理学》的出版 4.下列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是( ) A.本能 B.人格 C.罪恶感 D.追求优越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阿德勒 D.班杜拉 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B.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C.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D.犯罪生物学因素是根本因素 7.下列不是犯罪心理形成模式的是( ) 20 年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6585401 犯罪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A.渐进式 B.突发式 C.机遇式 D.跳跃式 8.罪犯在犯罪前经常有自我辩解心理,如把犯罪团伙结盟比作“桃园三结义”属于 () A.合理化 B.比拟 C.投射 D.补偿 9.下列不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的是() A.定型化阶段 B.准备阶段 C.个性化阶段 D.职业化阶段 10.下列不是犯罪动机的功能的是() A.激发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和调节功能 D.减弱功能 11.青少年比较容易出现的犯罪是() A.预谋性犯罪 B.激情犯罪 C.贿赂罪 D.贪污罪 12.下列对犯罪人格描述错误的是() A.犯罪人格的本质是一种反社会人格 B.犯罪人格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 C.犯罪人格就是注定要犯罪的人格 D.犯罪人格是外显行为与内心心理的统一 13.关于男女两性犯罪手段的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A.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更多的运用暴力 B.女性比男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C.男性比女性犯罪具有更高的逆变倾向性 D.男性比女性在作案时具有更高的主动性 14.下列关于初次犯罪者的犯罪动机表述错误的是() A.好奇 B.习惯 C.寻找刺激 D.自我显示 15.诈骗犯罪的目标多为() A.骗财 B.骗色 C.满足虚荣 D.练胆 16.下列强奸犯中比例较高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