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现代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如光、电、热等)及其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

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础,并借助于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仪器,

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方法。

2、光(学)分析法:就是利用待测组分的光学性质(如光的吸收、发射、散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进行分析测定的仪器分析方法。

3、光谱:由光波按其波长或频率有序排列所组成的光带。

4、光谱分析法:就是利用物质吸收光、发射光、散射光所给出的光谱波长与强度进行定性与

定量分析的方法。

5、单色光:只含有一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6、复合光:含有多种频率或波长成分的光。

7、分析光(线):指负载了样品结构与组成信息的单色光(或复合光)。

8、杂散光:指定波长外的光,为干扰光,干扰负载信息的测定。

9、色散:将波长很宽的复合光分散开来,成为许多波长范围狭小的“单色光”的过程。

10、光的吸收定律(即Lamber– Beer定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与吸光样品的浓度c 及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 A=κ c L,κ为摩尔吸收系数, 就是在一定温度下光吸收物质的一个特征常数,就是物质对光吸收能力的量度)。11、能级:即具有不同能量的电子层或轨道。

12、基态:能量最低的能级。

13、激发态:比基态能量高的能级。

14、能级跃迁:物质粒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过程。

15、激发:物质吸收光子后,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16、原子光谱:就是由气态原子发生外层纯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线状光谱,

17、分子光谱:主要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与振–转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带状光谱。18、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能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特定(λ或υ)的光子

之后,由基态被激发跃迁到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光谱。

19、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后,跃迁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时所产生的光谱。

20、(主)共振吸收线:原子的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

收线。

21、极大(峰)值吸收系数(K0):基态原子对波长等于中心波长(特征波长)的光的吸收系数。22、原子化:被测元素由试样中转入气相,并解离为基态原子的过程。

23、标准曲线:就是待测物质标准溶液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测定)信号的关系曲线。

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待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

24、化学干扰:由于被测元素在原子化过程中形成稳定或难溶的化合物,而不能完全解

离出基态原子所引起的干扰。

25、(主)共振发射线:在共振线中从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26、等离子体:指具有相当电离程度,且宏观上呈中性的气体。

27、自吸:由弧焰中心(高温区)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辐射

强度降低的现象。

28、自蚀: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

时,谱线中心完全被吸收的现象(使原来的一条谱线分裂成两条谱线)。

29、原子荧光: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光致激发后,在跃迁至低能级过程中,所发射的光辐射。

30、共振荧光(线):气态原子光致激发后,激发态原子再发射出与吸收线波长相同的荧光(线)。31、紫外线:波长在200 ~400 nm范围内的电磁波。

32、紫外-可见吸收曲线(光谱):以波长λ(nm)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A-

λ曲线。

33、发色团(生色团):指含有不饱与键,能吸收紫外可见光并产生n→π* 或π→π*跃

迁的基团。

34、助色团:含有未成键n 电子,本身不产生吸收峰,但与发色团相连时,能使发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35、红外线:波长在0、78~ 1000mm范围内的电磁波。

36、红外吸收曲线(光谱):以波数σ(cm-1)为横坐标,百分透光率T%为纵坐标作图,得

到的σ-T%曲线。

37、基频峰:即由基态振动能级(υ=0)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υ=1)时,所产生的吸

收峰。

38、化学键力常数(k) :含义为将两个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至单位长度时的恢复力。

39、特征峰:凡就是能用于鉴定分子官能团存在并有高强度的吸收峰。

40、相关峰:与特征峰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佐证的吸收峰。

41、色谱分析法:就是先将待分析的混合各组分在两相(即流动相与固定相)中进行分离,然

后顺序分析各组分含量的方法。

42、色谱流出曲线: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信号强度(mv,为纵坐标)对时间t(横

坐标)的曲线。

43、基线:只有流动相而没有组分通过检测器时的色谱曲线。

44、保留时间(t R):在色谱分析中,组分从进样到色谱峰出现峰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5、分配平衡:色谱分析中,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所达到的平衡。

46、分配系数(K) :指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该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

的浓度之比。

47、分配比(容量因子k’ ):指组分在两相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

量之比(或分子数之比)。

48、恒温气相色谱:就是指在一个GC分析周期内,柱温恒定在某一个温度值。

49、程序升温技术:即在一个GC 分析周期内,柱温随分析时间的延长呈线性或非线性地升高,

使沸点不同的各组分都能在最佳柱温下流出色谱柱。

50、极性:指流动相(溶剂分子)与样品(溶质分子)之间的四种作用力的总与。

51、溶剂强度:就是指用作流动相的溶剂,将组分从色谱柱上洗脱下来的能力。

52、梯度洗脱技术:指在HPLC分离过程中,随时间函数程序地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即程序地

改变流动相的溶剂强度(极性、pH值、离子强度)。

53、质谱分析法(MS):利用电磁学原理,将化合物电离成具有不同质量的离子,然后利用带电粒

子质荷比(m/ z)的不同进行分离、测定的分析方法。

54、分子离子峰(母离子峰):试样分子受到离子源的作用(如高速电子撞击)后,失去一个电子生

成的正离子(即分子离子或母离子),

55、质谱线谱:以质荷比m/z为横坐标,相对强(丰)度为纵坐标,各条直线表示一个离子峰。

56、总离子色谱图(TIC):把每个质谱的所有离子相加得到总离子强度作为纵坐标对应离子

出现的时间作图。

57、质量色谱图(MC):质谱对色谱中的每个峰扫描后,以一定m/z的离子强度对应离子出现

的时间作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