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集群

东莞产业集群
东莞产业集群

东莞产业集群“独中三元”

2011年12月22日08:22 阳光财经网

备受关注的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以下简称“采购中心”)评定,已基本尘埃落地,目前进入公示阶段。根据日前省经信委公布的结果,东莞的厚街家具市场集群拟认定广东家具国际采购中心,虎门、长安分别为服装、模具国际商品采购中心重点培育对象。由此,在此轮全省范围内的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选秀中,东莞独中三元,仅次于广州,位列全省第二。

东莞产业集群入选数居全省第二

今年8月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我省将建设一批以广东省优势产业的产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龙头性现代交易平台。按一个产业培育一家省级国际采购中心的原则,到2012年,认定5家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一批培育对象,到2015年,建成并认定20家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

由此,我省拉开了广东省国际商品采购中心认定的首场争夺战。经过几个月的专家评审和现场评定,省经信委日前公布了广东省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评定结果,目前已进入公示阶段。记者从省经信委拟认定的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及重点培育对象名单观察发现,此次广东省认定为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仅有6个,我市的厚街家具市场集群突出重

围,成功入选广东家具(厚街)国际采购中心。

而在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重点培育的对象中,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中的虎门服装市场集群、长安五金机械市场集群也携手入围。通观整个广东省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及重点培育名单,记者发现,广州以5个产业集群入列位居此次评定中的第一位,而东莞以三个产业集群入选位居全省第二,省内的深圳、江门、惠州等城市各有一个产业集群入选。

中山大学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林江分析认为,此次东莞在评定中能够一举拿下3个名额,体现了东莞产业集群的实力。“东莞产业集群一直都是在业界闻名,但是,过去的名气是一种自发的传播,而此次政府层面的认定,将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走向规范化,高端化。”

大朗毛织拟三年争创国家示范基地

“28条”中第18条提到,要“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支持大朗毛织、

松山湖电子、厚街鞋业、大岭山家具、长安模具等产业集群组织申报商务部和省外

经贸厅的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支持我市为外贸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

申报商务部和省的专项扶持资金。”

记者从市外经贸局获悉,目前大朗毛织服装基地、松山湖电子信息基地已成为

“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大朗镇副镇长傅秩恩接受采访时进一

步透露,大朗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莞两产业集群获批省示范基地

大朗毛织服装基地和松山湖电子信息基地,在我市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日前,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关于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公告”中,全省27个基地成为“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27个基地中,东莞占两席,即大朗毛织服装基地和松山湖电子信息基地。入围的基地都将获得省级资金支持。

虽然“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东莞只占两席,但长安五金模具、虎门服装、大岭山家具等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也广受肯定。2010年10月,广东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全省61个产业集群进行考核时,东莞7个全部通过。其中,虎门服装、大朗毛织产业集群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前10位。

大朗拟三年内争创国家示范基地

入选“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之后,大朗毛织示范基地在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工作上更迈进了关键一步。

大朗镇副镇长傅秩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大朗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目前,在以大朗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使用数控织机超过20000台,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贸易、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一条龙产业配套。

此外,大朗还通过建立研发设计平台、毛织质检平台、人才培训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信息咨询平台、展销物流平台等六个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提升“六种能力”,助推毛织产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28条”中的第18条措施,并不是东莞今年助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唯一动作。今年11月上旬出台的《东莞市关于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也已提出,将通过推广企业联盟标准等措施,实现技术提升,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走访

大朗镇:

借“升级”刺激出口新增长

在大朗,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额约占全镇出口总额的35%,远远高于全市15%的平均水平,而出口的民营企业产品中毛织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大朗镇副镇长傅秩恩表示,今年11月大朗毛织获批成为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大朗计划用三年时间,将示范基地升格为“国家级”,通过做强做大毛织产品产销平台,刺激大朗外贸出口新一轮的增长。

外贸出口毛织品举足轻重

外贸出口增长放缓是事实,不过大朗已经想出了对策,傅秩恩认为,要刺激外贸出口增长,大朗应该打好“毛织牌”。

“与其他镇街明显不同的是,大朗出口产品中,民营企业的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傅秩恩说,大朗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额约占全镇出口总额的35%,这远远高于全市15%的平均水平,而出口的民营企业产品中,绝大多数为毛织品。

事实上,大朗毛织已成为全省主要的产业集群之一,大朗周边聚集了3000多家毛织企业,每年有12亿件毛衣在大朗集散,全球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人穿大朗毛衣。

刺激出口要打好“毛织牌”

“上月,大朗毛织获批成为全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傅秩恩告诉记者,成为省级基地后,大朗毛织将获得更优越的产销平台,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大朗企业的出口水平,也将带来大朗外贸出口的新一轮增长。

“目前大朗生产的毛衣,大概只有一半留在大朗出口,其他都分散到别的地方出口。”傅秩恩表示,成为省级示范基地,将有利于吸引原本分散到各地出口的大朗毛衣,重新回归到大朗基地出口。同时,大朗还将成为周边地区毛衣出口海外市场的“跳板”。

此外,成为省级示范基地,还将有利于大朗企业降低成本。傅秩恩说:“我们将做好毛织企业出口服务,加强与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快出口退税工作,缩短企业资金积压时间,降低经营成本与风险。”

成为省级示范基地只是大朗毛织打通外销渠道的第一个环节,傅秩恩表示,大朗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刺激该镇外贸出口快速增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只有准确认识产业集群的特征,才能从产业集群自身的规律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是弹性专精、地理集中、中小企业为主、根植性强和相关组织与机构密集。 关键词: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中化并存的时代,而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大量企业、中间机构和组织等围绕同一产业形成的分工细致、联系紧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产业形象突出的空间有机聚合体。产业集群依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创造了大量财富,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并且引导着国际资源的流向,因此世界各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出台政策与优惠措施,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准确认识产业集群的特征,才能从产业集群自身的规律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弹性专精 产业集群表现为在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内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集中于某一特定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集中于产品的某个零部件或者工艺的某一个环节,形成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是与生产技术的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其实这也是产业集群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精细的分工,以紧密的协作与联系为前提。集群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了生产的灵活性与多样化。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它有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这种生产特点适应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生产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模式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资本主义制造业发展的象征,它以大批量、少品种、流水线生产为主要特征,适应于工业社会时代较低的消费水平与简单的消费结构。福特制辉煌了半个多世纪以后,进入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皮奥里和萨贝尔(1984)认为,这种衰退是以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福特制生产方式走到尽头的表现,而弹性专精的生产表明这种生产可以随时根据消费需求和竞争的变化而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

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文献号】1-724 【原文出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0304 【原刊页号】35~38 【分类号】F3 【分类名】工业经济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 ——以青岛家电电子业为例 【文章日期】2003-09-09 【作者简介】胡昱,刘文俭,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 266071胡昱,男,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刘立俭,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探索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分析产业集群的发生条件与决定因素,对于创造产业集群的区域环境,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家电电子业的发展为例,就产业集群形成模 式及其原因和条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政府在内源型名牌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模式形成中,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创造 公平竞争环境的作用;企业正确的战略选择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摘要题】产业组织 【关键词】青岛/电子家电/产业集群/模式 【正文】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3)04-0035-04 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特别是探索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找出产业集群的发生条件与决定因素,对于创造 产业集群的区域环境,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青岛市家电电子名牌企业 的发展,就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及其原因和条件进行探讨,以期对其它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参考。 一、青岛家电电子产业集群模式:内源型品牌带动模式 产业集群又称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 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集群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一般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三种模式: 一是市场创造模式。即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的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的建设与发展

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的建设与发展 杨国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 一一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三而文化最核心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创造力,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三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理念和实践,它推崇创造力,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通过创造力使文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企业二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里,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三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竞争优势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四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相关企业二专门的供应商二服务商二关联产业中的企业二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二标准制定机构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性集聚,它们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集群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其本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也获得区域性的整体竞争优势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它产业组织形式难以比拟的三它的崛起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其自身对文化资源和创意的依赖三 1.创意集聚的 爆米花 效应三在集群的核心元素 创意的发展环境上,作为个人思想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创意一旦融入这种集群式的互动交流平台,便能形成 头脑风暴 ,把小创意变成大创意二单纯创意变成复合创意二单个创意变成系列创意,创意在聚集条件下产生的这种不规则扩张式变化已经无法用传统的 乘法效应 加以描述,我们姑且称之为创意集聚的 爆米花 效应三对于集聚区中的创意企业来说,除了能够在产业源头获得这种创意集聚的 爆米花 效应,还能够在后续业务发展中共享集聚区提供的行业基础设施二政策资源等软硬环境,以及相对完备的产 四761四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2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对于特定产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一般称之为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亦或区域集群。而在意大利称之为新产业区,中国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广东省称之为专业镇。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M?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1998),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与协会(Poter,2002)。然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的概念拓展至国家层面,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 结合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本文给出如下定义: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为了完成某类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外研究状况 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 Smith,1776)就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近几十年来,经济地理学、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 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1)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胡佛等。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概念,并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韦伯(Weber,1909)进一步将外部规模经济分为本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其中,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关联产生的收益增加或者成本节约,城市化经济是指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获得其他企业配套、便利的公共设施、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等外界的支持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胡佛(Hoover,1937)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2)经济地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传统空间经济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新经济地理学家保罗?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_1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具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进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进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别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展特点,制定产业进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经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经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那个品牌。 2.建设一具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向来没有启动,希翼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要紧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并且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能够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可以落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并且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依照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进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并且,要积极鼓舞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进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进展一具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落低产业灵便性和习惯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落、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落。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坚韧。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别够。 4.哺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降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治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治理模式,向现代企业治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创造业进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并且对有进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哺育名牌产品。鼓舞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别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可以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可以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进展的直观范本和进展目标。所以,一具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进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关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落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举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并且鼓舞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进展态势良好,是一具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现状与发展

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现状与发展探究摘要: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在世界产业经济转型、国民经济 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理论研究正在逐渐完善。本文通过对近年国内外创意产业集群理论的体系现状探究,以期为创意产业集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其实践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文中指出已有研究亟待解答的整合与深化的阶段性发展问题。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集聚区 abstract: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the worl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ts theory research is gradually improv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he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provides guidance bas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to be solu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eepening the phase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clusters; creative gathering area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宁波北仑的港口产业集群分析

产业经济学作业题目:宁波北仑的港口产业集群分析 完成时间:2012年11月23日

宁波北仑的港口产业集群分析 摘要:当今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竞争已经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一个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可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产业集群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力和协同效应,强调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的重要作用,追求适合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使区域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本文的通过产业集群理论,分析北仑发展港口产业集群的原因及其机理。 关键词:北仑港口产业;产业集群;机理 一、引言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通过价值链发生关联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它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个特定的地域内,一定数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地域的范围一般限定在能够使企业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第二,这些企业并非是互不关联的,而是围绕某些产品的生产,沿着产业价值链发生关联。从国展产业集群的历程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点面模式,这以各种形式的产业园作为产业的生长点,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梯次推进的策略促进区域内业园的联系与互动,从而形成特色产业区,产业区再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向周边扩散,形成特色产域布局。第二类是产业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中,产业园区的地域界限相对模糊,园区内的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带,并以此为基础与周边的产业带相联,形成跨区域的带。第三类是卫星群模式,特色产业点和产业带各自形成中心区、扩散区和辐射区,其中某一个周边区域有明显的优势,成为知识和技术的主要辐射源。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以企业集聚为基础,没有企业集聚和龙头企业培育,就不可能形成强,辐射面宽的产业集群。客观地看,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北仑引进了一批颇具实力的临港产业奠定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条件。 二、港口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 1、基于港口的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资源禀赋 产业集群是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地方产业集聚现象,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初始条件和比较优势,即必须具备支撑产业集群的资源禀赋,包括地方自然资源、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本期导读: 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 ※动态资讯※ 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 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 成都市具有悠久的制鞋传统和历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成都市制鞋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鞋业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一系列包括鞋材、鞋业设计、鞋革与鞋业生产、鞋业销售等产业链也逐渐迁入中西部省市,促进了成都市鞋业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生产女鞋为主的大型鞋业产业集群,2005年12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 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 (一)鞋业产业集群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核心聚集了周边市、县的制鞋资源四川省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是我国重要女鞋生产基地。目前,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经过几次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了武侯区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的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市县的鞋业产业集群。武侯区是集群的核心集聚区,其主导产品为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占全市制鞋企业总数的80%以上,产量占全市鞋产量的90%以上。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县市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其中,崇州是四川皮革生产基地,集中了一批鞋革、鞋材生产企业;温江的童鞋、三江的布鞋也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新津、双流也聚集着一些鞋业加工配套企业。 (二)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女鞋产业基地 2005年,成都市已有制鞋企业1500余家,包括制革、鞋底、鞋楦、鞋材、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等配套企业3000多家,注册商标和品牌300多个,其中20多个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等称号,从业人员近10万人,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过70亿元的规模产业。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武侯区聚集了成都80%以上的制鞋企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 * 张振鹏 马 力 [摘要]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伦敦、东京和迪斯尼公司产业集群的案例解析可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优异的环境、功能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根植性三方面的共性特征;从竞争、资本积累和交易成本节约三个角度,可以归纳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生机理。因此,政府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辅以配套的制度安排作为外部推动力,以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内生机理;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G124;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012X (2011) 02 0176(05)[作者]张振鹏,副教授,硕士,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马 力,教授,博士,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意便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在现代生产价值链上,创意处在龙头地位,创 意在现代经济的各个产业中几乎无处不在。[1] 应运而生的文化 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发展规模和水平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各国或地区之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概念的诠释或理解的不同,致使发展思路不统一,发展模式也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对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参与,都以强烈依赖当地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的生产者密集网络为基础,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型总是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相联系。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 坎宁安(S t uart Cunn i ngham )在文章 从文化产 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 中分析了产业发 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多样化,并提出了集群理论(C l uster T heory),这一理论正在成为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参照。 集群 这一概念常常是通过像都柏林、谢菲尔德、纽卡斯尔、奥斯汀、赫尔辛基和安特卫普等城市对原有工业改造来实现的。城市原有的特征,如制造业的基础设施和作为业余消遣的音乐收藏,就成了通过文化和创意的融合推动新经济 发展的崭新动力。[2] 由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成为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新趋向,同时也成为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个产业从出现到繁荣都有其自身繁衍的轨迹,政策扶持可以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但决不是产业发展的唯一主因。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一种最为经济的模式,发展模式都具有独特的形成机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不是一个盲目的偶然的选择,也不是对时尚潮流的追逐,而是其产业特点决定的。我们可以从成功的国际案例中发现文化创 17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企业衍生与创新网络演进的互动系统研究: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视角 (10Y J A 63011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09CJ G Z66)和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 科技型企业衍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互动机制研究 (BS2010SF003)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