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

一、沿岸的处理方式

许多城市中最具生命力、最富魅力的地方,并非城市中规整的街区,而是市区中不规则的水岸空间与许多不规则的绿地所串联出来的绿廊。例如纽约曼哈顿南端之中国城与砲台公园、波士顿市中心婉蜒的查里士河。我国有许多自然风景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被铲平,成为新区、开发区、居住区或商业娱乐场所,许多借水岸整治之名而重新规划设计的河川地,变成所谓“水岸公园”,设置了大面积以硬铺面为主的广场、亲水步道等等“非常景观”。现在,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以及对于各地风土资源特色的挖掘,我们是否应留给城市一片自然原真的水岸空间。水岸的整治再生应还原土地的自然风貌,并提供给鸟类、两栖动物、水生植物等滋生的栖息地。

现状堤岸处理的主要问题有:

形式单调:目前水岸类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斜坡式护砌,一种是垂直式护岸,很多部分都年久失修。护岸目标单一—防洪功能,不具备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功能;更不具备城市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功能与视觉审美上的河道景观功能。

景观单调:许多堤岸设计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硬质护坡、高筑河堤等,使河道本来的自然风光与亲切感消失。堤岸给予人一种不安全的恐惧感,不能得到良好的亲水性。

物种单调:这种典型的“U”字型与“V”字型硬质河道,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岸边的水生植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种类单调。

绿化单调:河、湖作为城市中的绿色廊道,是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

的场所,两岸绿地景观建设也是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河、湖岸边现状绿地面积很小,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

在我们设计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为:

最小的干扰,在驳岸稳固的前提下,水际处理的越简单越好。

保持水流平稳,避免阻碍水流和水波的运动。

应用耐恶劣气候和耐水性强的材料。

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污染源应被截留和处理或提前过滤。

二、水体净化和湿地技术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概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目前世界最廉价的低投资、低能耗、行之有效的处理与利用污水的系统工程,是在长期应用天然湿地净化功能基础上发展的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处理技术,脱氮除磷效果明显,可作为污水二级处理的替代技术。经世界上的广泛研究,目前对人工湿地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利用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基质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关于人工湿地中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对有机物、N、P、SS、重金属、病原体等详细的处理作用,国内外已经有众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人工湿地系统分类

按照工程设计和水体流态的差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三种主要类型,各类型在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诸多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表面流湿地不需要砂砾等物质作填料,造价较低,但水力负荷较低。该类型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典等国有较多分布;

水平潜流湿地的保湿性较好,对BOD、COD等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去除效果好,受季节影响小,目前在欧洲、日本应用较多;垂直流湿地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但其建造要求较高,至今尚未广泛使用。

三、植物的选择

至于水生植物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一般以耐水植物为主。目前研究、运用较多的水生植物有芦苇、灯心草、宽叶香蒲、浮萍、风眼莲、茬芝等类型。研究表明,不同的植物类型对不同的污染物质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芦苇对N、P 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宽叶香蒲对Pb、Zn、Cd等重金属有较好的去除作用,植物的选取还要参考成活率(当地的植物类型成活率高)、经济价值、衍生的微生物种群等方面。

四、湿地处理系统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进水,采用阶梯进水可避免处理床前部堵塞,使植物长势均匀,有利于后部的硝化脱氮作用;回流式可对进水进行一定的稀释,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并减少出水中可能出现的臭味;出水回流还可促进填料床中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采用低扬程水泵,通过水力喷射或跌水等方式进行充氧;综合式则一方面设置出水回流,另一方面还将进水分布至填料床的中部,以减轻填料床前端的负荷。

人工湿地与其它单元处理工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优势,使整个工艺在最优化条件下运行,实现整体优化。

三、滨水空间的调整和控制

滨水空间的建设与城市形象紧密相连,对滨水区规划设计中需要处理和明确的内容,重点包含2个控制性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素。本区内的滨水空间分为自然和人工界面两大类,人工界面主要集中在区内西部的中央景观水带,自然

界面主要围绕在双凤湖周边,两者空间协调过渡自然。

1、生态要素

水体的质与量对滨水区景观品质意义重大,不同的水质决定可供开展的水上活动的内容,不同的水量决定对人的吸引力。因此,对本区内水面开阔的双凤湖和中央景观水带要与河道渠道相互联通,保证水的流动与置换,还可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调蓄水体水量,减少浪费,通过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

对于西部修建防洪堤的滨水地段,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生态特征,避免水岸大面积渠化,通过各类植物的精心选择和组织,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水生态系统。东部大部分采用自然式河岸代替混凝土和石砌土墙河岸,推广生态驳岸。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此外,对于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也有重要作用,使生活在水边的人们能够享受到舒适宜人的休闲观景空间。

绿地与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本区的绿化和水体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在绿化设计中以乔木为主,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 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和本土化, 保证其自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双凤湖本身的自然形态与城市的人工环境相结合,形成生态绿色的景观效果。中央景观水带水面收放有致,驳岸建设与城区景观、人文特色和城区功能相协调,具备多种功能,如休闲、健身、人文、历史、景观、旅游等,采用硬质驳岸,部分水段驳岸采取阶梯型供人们亲水近水。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成为完整连续的景观绿廊。

2、景观空间要素

滨水区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部分可考虑一二层架空,使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通透。建筑高度从临水边界向后应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能够观赏水面的景观。考虑到对岸景观的效果,建筑与环境形成的天际线需做认真研究。

利用滨水地区本身的地形条件(如丘陵)设置景观节点,从高处或临湖的观景平台提供多角度的视景视野。或于平坦地形设置标志性建筑,构筑人工视线焦点。朝向水面的建筑应高低错落,后面的建筑立面可采用较大面积的观景玻璃,以保持建筑内部空间与水体之间的视觉联系。

临水的曲线形岸线适当开挖、延伸、扩展水体,对塑造滨水区整体水环境效果十分重要,尤其是中央水景带休闲娱乐区的景观建设。以河水为主体,在其中轴线上通过适当拓宽河床, 形成相对宽阔的水体中心, 并设置亲水广场,成为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非泄洪通道的河道如新慧公园的驳岸可多做曲折,增加观赏性和游览性。

四、河道绿廊的建立

启动区内连接双凤湖主要有滁河干渠、中央景观水带(与新慧公园南部打通的水道相连通形成环形水道)、以及东面连接张桥水库的河道。沿河建设的绿廊及带状绿地,不断改善沿河的生态环境,营造绿化景观,丰富了城市特色,起到了生态传输的功能,穿插于城市之中,构筑了城市的生态格局。开展水景营造工作,维持自然的河流形态,形成独特的自然水景,增强整个河道走廊的景观显著性。

规划具有开放性的生态绿廊,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对滁河干渠实施升级改造,建设防护林带。沿河绿化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在河道沿

岸地区引入大量树林,通过地方性树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种植,在河道沿线形成连贯的林带景观,通过林带将沿河人工空间融合在自然景色中。结合水系形成水绿相间、共生协调的水绿生态网。中央景观水带定位为城市生态景观带,用绿水结合、以线穿点的景观布局方式形成一条绿色廊道,水系廊道绿地应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其它城市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本区内的道路绿地、铁路的防护绿地、线性公园绿地等皆可构成联系通道。

在河道自然化改造过程中,在水、岸过渡处发展丰富的水际植被群落,形成由水生植被向陆上植被逐渐过渡的景观地带,将水景与绿景充分融合,增加沿岸地带的自然趣味。形成湿地与森林结合的生态植被景观,作为鸟类和其它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在实现活水、清水、亲水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堤防整治,堤岸绿化和景观建设,实现水生态、水文化和景观、旅游的和谐统一。

五、生态驳岸的推广

驳岸是既具有水域特性,又具有陆地特性的水陆两地交界区域。生态驳岸是在保证驳岸结构稳定和满足生态平衡要求的基础上,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向往的舒适宜人环境。水体生态驳岸的设计可以兼顾自然发展和人类需要的共同需求,使人类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本区驳岸的选择: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双凤湖东部和北部部分湿地生态岛屿,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沿岸有步道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城市中央水带采用人工硬质驳岸,建造重力式挡土墙,部分地段可采用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并设亲水台阶和平台。岸上可种植多层次绿化,水中则种植池杉、荷花等水生植物。

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

六、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健康的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点,结合本区内的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规划,提出以下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1、滁河干渠

其两侧划为严格控制区,不做开发建设,保留一条生态廊道,种植防护林带,绿化堤坝,使其不仅是一条“清水长廊”,也是一条“绿色长廊”。

2、河道

保证水系的畅通,截污治污,提高水系的水环境质量,配合水体生态复育的过程,确保其调蓄、景观等综合功能的发挥,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同时进行河道基底进行优化维持生态功能,使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聚集,通过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来改善水质,构建河堤桃红柳绿、河岸绿草如茵、河水清澈见底、蛙声成片游鱼成群的生态河道。中央景观水带的河道的部分护坡可采取网格设计,在网格内种植绿色植物,河岸河中应增加绿化,加强城市地表蓄洪、植物拦截、土壤下渗的功能。

3、湖泊、湿地

对湖泊形态进行控制,杜绝对湖泊的侵占现象,严格按照规划的开发强度进行建设。对水质进行保护修复,提倡在湖中适度养殖鲢鱼、鳙鱼,消化湖泊富营养,控制蓝藻水华。在截污、处理污水进一步降低氮磷入湖总量的前提下,在深水湖底种植黄丝草等水生植物,构造“水下草原”,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形成良性循环。采取科学调水、合理控闸等措施,加快双凤湖与周围水库、渠道的循环交换。

湖边湿地有净化功能,是控制面源污染的缓冲带,本区应该保护原生态的湿地,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干扰,湖岸沿线大面积植树种草,保留并增加水

面及其水生植物、湿地植被,保持水土,建立水生植物系统,使其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4、综合治理工程

从上游治理,从源头抓起,稳步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增加林草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实行雨、污水分流,杜绝各类污水直接排放至水体。通过建立泵、闸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保证水量有一定的置换周期。培养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保证水体的内部循环。

“中水回用”价格高江苏小区建雨水利用系统

江苏省暨南京市第十个“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昨天拉开序幕。市供节水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不少上马“中水回用”项目的小区已将设备关停,而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小区应当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规定,则有望在今年纳入新建小区建设规划要点。

在我市,“中水回用”曾被一些新建楼盘作为卖点大加宣传。市供节水管理处负责人昨天介绍,不少上马中水回用设施的小区,已经将设备关停。该负责人说,中水回用就是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建成一个中水回用系统,要占用大量的空地,前期投入大,投用后成本也过高,对于规模较小的小区来说,一度中水售3—4元,比自来水还贵,居民用了不合算。中水回用比较适合10万人以上的大型小区和耗水多的工业企业、单位、高校及污水处理厂。

与中水回用项目相比,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更适合在居民小区发挥作用。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较简单,在小区房屋基建时,在屋顶增设排放雨水的管道,地下建一个蓄水池就行了,其后期的运行管理也不复杂。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小区绿化、景观,既环保又经济。

目前我市已在进行系统调研,细化各种雨水收集系统的标准。此外,供节水管理部门也在与规划部门协商,计划将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小区配套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的规定写进小区建设规划要点。

中水回用技术简介

其特点为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对工业所排出的废水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达到工艺要求的水质,然后回用到工艺中去,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下面就两种最主要的回用技术作一介绍:

(一)冷却水技术

节约冷却水是工业节水的主要途径:

1、改直接冷却水为间接冷却水

在冷却过程中,特别在化学工业中,如采用直接冷却的方法,往往使冷却水中夹带较多的污染物质,使其失去再利用的价值,如能改为间接冷却,就能克服这个缺点。

2、降低冷却要求,减少冷却水用量。

3、采用非水冷却。

如在某种工艺生产中,采用空冷或油冷,达到冷却的目的。

4、利用人工冷源或海水作冷却水,减少地下水或淡水用量。

5、合理利用冷却水。

对已使用过的冷却水可以进行一定的降温措施后,反复使用,也可以在第一次作为冷却水使用后,用于其它对水质、水温要求较低的场合。

在采用这个办法时,要注意各车间供水系统的密切配合,加强冷却水的管理,避免因

一个环节出问题而影响其他车间供水。

6、冷却水的循环利用

这种冷却水利用技术主要是经过冷却器变成的热水经过冷却构筑物使水温降到回

用水水温,从而循环使用。

冷却水在循环使用时,应注意水中细菌的繁殖、水垢的形成、设备腐蚀、水压、水量变化等问题。

(二)、一水多用或污水净化再利用

由于生产工艺中各环节的用水水质标准不一,因此将某些环节的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重复利用或用于其它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环节中。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可先将清水作为冷却水用,然后送入水处理站经软化后作锅炉供水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生产、生活等。

下面就生活中水做一简单介绍。

生活中水,主要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使用标准后,用于冲厕、绿化、景观、喷洒路面以及冷却水的补充等杂用。中水水质应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下面就生活中水做一简单介绍。

1、中水水源

选择中水,应首先选用优质杂排水,一般可按下列顺序取舍:

A、冷却水

B、淋浴排水

C、盥洗排水

D、洗衣排水

E、厨房排水

F、厕所排水

2、处理工艺

当以优质杂排水和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以物化处理为主的工艺流程,或采用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的工艺流程。

当利用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二段生物处理,或生物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流程。

3、中水设计建设规定

凡建设项目都应按规定同时配套设计中水设施,属以下情况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套设计建设中水设施:

A、宾(旅)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住宅等建筑的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

B、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

C、住宅小区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或中水回用量在750立方米/日以上)。

有关中水设施的管理按照建设部发布的《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中水设施的设计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中水回用技术可行性研究方案

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周围有城市污水厂管网的,生活污水进入城市污水厂管网,由城市污水厂进行处理;另一种是无法进入城市管网的生活污水就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进一步处理达到中水回用的目的。在此主要讨论最后一种形式。

将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杂用水,其水质指标间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称为中水,相应的技术称为中水技术。对于淡水资源缺乏,城市供水严重不足的缺水地区,采用中水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使污水无害化,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长时间内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

一、中水水源及其杂用水水质

1、中水水源

中水水源包括:冷却排水、淋浴排水、盥洗排水、厨房排水、厕所排水、城市污水厂二沉池出水等。一般不采用工业污水作为中水水源,严禁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污水和放射性污水作为中水水源。对于住宅建筑可考虑除厕所生活污水外其余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对于大型的公共建筑、旅馆、商住楼等,采用冷却排水、淋浴排水、盥洗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公共食堂、餐厅的排水水质污染程度较高,处理比较复杂,不宜采用;大型洗衣房的排水由于含有各种不同的洗涤剂,能否作为中水源须经试验确定。

2、中水水质

中水作为生活杂用水,其水质必须满足下列基本条件:(1)卫生上安全可靠,无有害物质,其主要衡量指标有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悬浮物量、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等;(2)外观上无不快的感觉,其主要衡量指标有浊度、色度、臭气、表面活性剂和油脂等;(3)不引起设备、管道等严重腐蚀、结构和不造成维护管理的困难,其主要衡量指标有PH值、硬度、溶解性固体等。我国现行的中水水质标准有:《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生活杂用水标准检验法》(CJ25.2—89)。

二、中水回用处理工艺的选择

1、中水回用工艺流程

为了将污水处理成符合中水水质标准的水,一般要进行三个阶段的处理:

(1)预处理该阶段主要有格栅和调节池两个处理单元,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杂质和均匀水质。

(2)主处理该阶段是中水回用处理的关键,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的溶解性有机物。

(3)后处理该阶段主要以消毒处理为主,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保证出水达到中水水标准。

2、主处理的方法

按目前已被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1)生物处理法利用水中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处理,一般以好氧处理较多。

(2)物理化学处理法以混凝沉淀(气浮)技术及活性炭吸附相结合为基本方式,与传统的二级处理相比,提高了水质,但运行费用较高。

(3)膜处理采用超滤(微滤)或反渗透膜处理,其优点是SS去除率很高,占地面积与传统的二级处理相比,减少了很多。但目前对此工艺在实际应用上还存有一定争议。

3、工艺流程的选择

确定工艺流程时必须掌握中水原水的水量、水质和中水的使用要求,应根据上述条件选

择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的处理工艺;在选择工艺流程时,应考虑装置所占的面积和周围环境的限制以及噪声和臭气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中水水源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目前大多数以生物处理为主处理方法;在工艺流程中消毒灭菌工艺必不可少,一般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中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取决于中水水源和中水的用途,中水水源不仅影响处理工艺的选择,而且影响处理成本,因此,中水水源的选择十分关键;目前,我国主要以小区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所处理的中水主要用于浇花、冲厕、洗车等。

当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物化+消毒工艺,具体如下:---> ---> ---> ---> ---> --->

源水调节池过滤池消毒池储水池排放

当以小区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生化+消毒工艺,具体如下:

---> ---> ---> ---> ---> --->

源水水力筛调节池生化池过滤池消毒池

---> --->

储水池排放

上述工艺设施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设计成地上式或地埋式结构。

4、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

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是将中水回用处理的几个单元集中在一台设备内进行,其特点是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一般的处理量小于1500吨/天,主要适用于某一单体建筑的生活污水处理,一般人口少于3000人。当污水量和水质波动比较大时,需要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节池,此时调节池一般为构筑物,不包含在中水回用设备中。常用的设备如下:

(1)组装式中水回用设备

将不同的处理工艺流程段设计成单体,如预处理器、好氧处理单体、厌氧处理单体、气浮单体等,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处理深度要求,选择不同的单体进行连接,如同拼积木,组成一个完整的工艺。此设备可根据现场情况设计为地上式或地埋式;材质可采用钢筋混凝土,也可采用钢板(做防腐)或玻璃钢等材料。目前,此类设备已有定型产品销售。

(2)MBR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又称MBR生物反应器,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工艺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系统。膜生物反应器从整体构造上来看,是由膜组件及生物反应器两部分组成,应用于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膜是微滤膜或超滤膜,结构型式多采用中空纤维式、平板式等。目前,此类设备已有定型产品销售。

膜生物反应器有以下几个优点:出水水质好、工艺参数易于控制、设备紧凑,占地少、易于自动控制管理。同时,与其它工艺一样,MBR工艺也存在问题,主要是膜污染问题,膜污染主要归结于膜的外部污染,即有机物在膜面的吸附、难溶无机物在膜的沉淀以及微生物细胞在膜面的黏附。膜污染问题也是目前影响该技术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注:如果将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中的后处理部分去掉(一般包括过滤、消毒等),所排放的废水为达标废水,一般生活污水处理以此类处理工艺较多。

中水回用方案简介

方案简介:

1.细格栅:自己制作为细网状或直接向厂家定做

2.调节池一般设计为1.5-2.0h的水力停留时间,并向其内曝气(为了减轻调节池发生厌氧反应而产生的异味),一般采用水下曝气机。池底设有放空管,池顶设有溢流孔。

3.沉淀池一般设计为0.5-0.8h的水力停留时间,池子以斗形为宜,池底设有放空管或设一流量较小的排污泵亦可,池顶设有溢流孔,调节池与沉淀池的污水经过地下排污沟排到排污池经排污泵排入市政管网。

4.毛发过滤器,以小孔径的毛发过滤器为宜,截留原水中的毛发等大的颗粒物,为保护后续膜设备而设,其自设反洗管管路,可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钟。

5.加压泵为一备一用而设(本工艺采用流量为16m3/h,扬程80m,功率5.5Kw,南方泵业CDL16-100)为后续系统增压而设。

6.消毒设备(本工艺消毒设备为专利技术,市场很难买到,其主要作用是去除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等对人体有害菌)可采用臭氧强氧化剂。

7.膜处理系统,主要采用中空纤维膜(本工艺中采用8根Φ200的中空纤维膜,其进水流量维持在12 m3/h,出水维持在10 m3/h左右,本系统原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但实际运行2个月后,效果不理想,改为每小时反洗10分钟,保护中空纤维膜),以后设计在前期设计的水要经过十分精细的过滤,这样不会使膜堵塞,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运行压力为0.1-0.3MPa。

8.活性炭吸附,由膜出来的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去臭、去味还可吸附水中的胶体物质(如果活性炭吸附系统前置在膜系统之前则1公斤活性炭处理水量8-12吨,活性炭的寿命会很短,很快更换活性炭,而其后置则为前置的20倍左右,提高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活性炭后置脱氯1公斤活性炭处理水量30吨左右,做直饮水时亦如此)本工艺活性炭罐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钟,罐体设计为Φ1600,有效高度为2000,净高2800,实际装填量为75%。

9.中水回用池设计为3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在中水回用池底设有放空管,顶部设有溢流孔,中水回用池上部设有自来水补给管道。

10. 提升泵,本工艺供给4座办公楼冲厕用水,有高层和低层,故选用南方泵业型号为CDL4-60与CDL4-140(立式泵)并选用CDL4-140一台做为前面的几个系统的反洗泵。

电器控制部分:

电器控制部分可分为控制加压泵运行、提升泵运行以及反洗几个方面。

① 加压泵受沉淀池和中水回用池内的液位控制器来控制:<1>.若沉淀池内水位达到设计要求而回用池内水位较低,加压泵运行;若沉淀池内水位未达到设计水位,回用池内水位较低,加压泵不运行,自来水补给阀门打开。<2>.沉淀池内水位未达到设计要求,而回用池内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加压泵不运行;沉淀池内水位未达到设计要求,而回用池内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加压泵不运行。

② 提升泵受各楼中水水箱内的液位控制器的控制以及中水回用池内液位控制器的控制:<1>.中水回用池内处于低水位时,提升泵不运行;<2>.中水回用池内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各楼中水水箱内水位处于高水位时,提升泵不运行,处于低水位时,提升泵运行。

③ 反洗方面,在系统正常工作时,毛发过滤器、膜系统以及活性炭系统的正常出水的电磁阀打开,反洗电磁阀关闭,每天设定的反洗程序启动,毛发过滤器、膜系统以及活性炭系统的正常出水的电磁阀

关闭打开:<1>.首先是活性炭罐的反洗阀门打开,进行反洗;<2>.其次是膜系统的反洗阀门打开,进行反洗;<3>.最后是毛发过滤器的反洗阀门打开进行反洗。

④ 排污坑内设一液位器,来排掉从调节池、沉淀池、回用池以及从毛发过滤器内排出的污水。

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分类

中水回用系统按其供应的范围大小和规模,一般有下面四大类:

1.排水设施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本系统内杂用水和优质杂排水。该排水经集流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清洗车、绿化等。其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本建筑内部或临近外部。如北京新万寿宾馆中水处理设备设于地下室中。2.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城市排水体系不健全的地区,其水处理设施达不到二级处理标准,通过中水回用可以减轻污水对当地河流再污染。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该建筑韧的排水净化池(如沉淀池、化粪池、除油池等),该池内的水为总的生活污水。该系统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室内或室外。

3.小区域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的中水水源取自建筑小区内各建筑物所产生的杂排水。这种系统可用于建筑住宅小区、学校以及机关团体大院。其处理设施放置小区内。

4.区域性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本系统特点是小区域具有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中水水源可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或利用工业废水,将这些水运至区域中水处理站,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供建筑内坤洗使器、绿化等用。

园林生态驳岸的基本形式

园林生态驳岸的基本形式 园林生态驳岸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理念是:除满足其特殊的安全性功能外,还要兼顾其景观功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的原则,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目的。为游人提供人性、美观、舒适的游憩环境。生态驳岸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利用喜水植物发达根系固堤,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枫杨、池杉、水杉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尽可能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较强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

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 4、梯田式人工自然驳岸 梯田式人工驳岸是我单位在做较大面积水域的设计时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设计思想来源于海拔高度上千米丘陵、山地区域种植水稻的梯田。在高水位和低水位时,都能够获得亲水的效果,都能够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并且在高水位时候完成水体之间的交换。 根据不同的场地特征和影响限制因素,可能采取不同的岸线处理方法,但提倡生态驳岸的设计,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保证湖岸和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抗洪强度。

干货!景观设计之驳岸处理的方法!

水是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古典园林中人们很早就形成了“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的观点,现代园林中水景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景观驳岸作为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并且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的效果是否独到或是否人性化。驳岸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多样,怎样合理处理其与水体、周边环境的关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美的表达,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驳岸设计的美。 驳岸处理主要分为规则驳岸和不规则驳岸 (一)规则驳岸 立体驳岸 这种驳岸一般用在水面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驳岸。一般采用木平台或混凝土堆砌的平台。

(二)不规则驳岸 不规则驳岸中,则具体分为阶梯入水驳岸、砌石驳岸、生态驳岸、复合式驳岸和自然式驳岸。 1.阶梯入水驳岸 满足游人亲水需求,是有互动性的景观。要求驳岸(池岸)尽可能贴近水面,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最佳,水质要有较高要求。 2.砌石驳岸 砌石驳岸是园林工程中最为主要的护岸形式

3.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采用软式稳定法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式河岸,其恢复后具有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复合驳岸 多采用在居住区和公园内 5.自然式驳岸 适当运用块石、鹅卵石、木桩等营造一个岸线曲折,岸坡起伏的状态,可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景观呆板、僵硬,使其趋于自然,实现生物多样性。

(完整word版)城市生态驳岸设计专题

城市生态河岸设计: 1 河岸的概念 河岸一般是指同河流水域濒陆的陆地边缘地带,是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河岸作为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通常呈现与水边平行的带状结构,本身具有活跃的物质、养分以及能量的流动,同时作为城市滨水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区和富有吸引力的开放空间,在生态与景观方面具有多重价值。 2 目前我国城市传统河道河岸的 3 种模式: 2.1立式河岸 这种河岸一般用在水面 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 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 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 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河 岸。 2.2斜式河岸 这种河岸相对于直立式 河岸来说,容易使人接触到 水面,从安全方面来讲也比 较理想,但适于这种河岸设 计的地方必须有足够的空 间。 3.3阶式河岸 比之前两种河岸,这种 河岸让人很容易接触到水, 可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但 它很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 工化感觉,且驻足的地方是 平面式的,容易积水,不安 全。上述做法虽能立竿见影, 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 洁、漂亮。但是,它忽视了 人在水边的感受。传统的河 岸主要基于经济安全、节约 土地的目的下进行使用的,具 有很强的防洪功能,但是人工 痕迹太重,对河流的干扰很大, 不利于河流自身系统的发 展。虽然河流自身具有调节 功能,但是对于这种人工痕迹 太重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很难 适应,如今已经逐渐转向生态 型河岸的设计使用。

3 生态河岸的概念与功能 3.1 生态河岸的概念 生态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河岸。它具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地,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3.2生态河岸的作用 生态河岸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湿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生态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如下促进功能: 3.2.1补枯、调节水位 生态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3.2.2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生态河堤上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3.2.3生态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生态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岸的坡脚具有高空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 生态河岸设计 4.1 生态河岸的分类: 4.1.1非结构性河岸:指按照自然水岸的模式,运用自然界物质形成的坡度较缓的水系河岸,又可因人为干扰因素的强弱分为自然缓坡式河岸以及生物工程河岸。自然缓坡式河岸无需过多的人工处理,只需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并按每层厚一几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纱、卵石,形成草破、沙滩或卵石滩。生物工程河岸中生物工程技术要致力于在河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河岸坡,当岸坡的坡度超过自然安息角或土质不稳定时,需要对河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可运用稻草、黄麻、椰壳纤维等自然界原生物质做垫子、纤维织物等,通过覆盖或层层堆叠等形式来组织土壤的流失和边坡的侵蚀,并在岸坡上种植植被和树木。这些原生纤维材料会缓慢的降解并最终回归自然,此时岸坡的植被也己基本形成发达的根系保护河岸。其中原生纤维材料中又以椰壳纤维的性能最佳,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以及耐久性,寿命可长达一年。 4.1.2结构性河岸:按照力学原则,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的河岸,包括混凝土构件河岸、干砌块石河岸、金属笼、土工织物垄河岸等。这种河岸将工程技术与生态绿化结合在一起,其中石材、混凝土等高硬度材料的使用可以抵抗较强的水流冲蚀,提高河岸的安全稳定功能而这些护岸材料的空隙及缝隙又能够提

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

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 摘要:本文从园林水景驳岸处理的目标出发,分析了驳岸设计时必须从安全性、亲水性及观赏性3个方面入手,驳岸需要结合周边的环境,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处理手法,因地制宜的营造宜人的水景岸线,最后提出自然式驳岸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景;规则式驳岸;自然式驳岸;生态;亲水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周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造园林水景,这些生动的水景为我们的居住空间增添了靓丽的色彩,给人以舒适安逸的心情,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而如今园林水景的质量参差不齐,而水景营建中最重要的便是驳岸的处理,只有合适的岸线才能营造出宜人的亲水空间。 1 水景驳岸处理的目标 水景驳岸的处理的目标是为因地制宜的营造出宜人的亲水空间,发挥园林水景最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驳岸设计时必须从安全性、观赏性及亲水性3个方面考虑。 1.1 安全性 安全性要求使水景驳岸和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必须满足景观安全的要求。受到水压和流水冲刷引起的岸坡崩塌是水景驳岸的重要威胁,地基沉降、驳岸倾覆和水平滑坡是驳岸最容易发生的岸坡破坏现象。对于园林水景驳岸,解决好这3个问题能满足使用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必须首先对安全性进行考虑。

1.2观赏性 观赏性则要求水景驳岸必须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特征,水景驳岸必须结合周围环境的艺术风格,而不是简单胡乱的堆砌而成。整个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 通过各种营 造手法,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在修筑水景的同时,若忽略了水景本身艺术性的驳岸,将会使整体景观显得生硬而突兀,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 1.3亲水性 亲水性则注重人的参与性,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接近水面的空间。亲水作为一个活动概念,要求参与者通过和水体的亲密接触,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亲水驳岸也可具有戏水、垂钓等娱乐功能,让人真切的和大自然融入一体。 水景驳岸的处理正是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考虑,来满足人们 对水景亲近的要求。 2 驳岸处理手法的选择 笔者认为,人造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 两大类。 自然式驳岸即在水体形成后,仿自然河道,在水体周边种植 植被,并采用天然石材形成生态自然式溪流,自然式岸线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较多应用。

水系生态驳岸处理方法

一、木桩驳岸的施工 木桩驳岸施工前,应先对木桩进行处理,比如:按设计图纸图示尺寸对木桩的一头进行切削成尖锥状,便于打入河岸的泥土中;或按河岸的标高和水平面的标高,计算出木桩的长度,再进行截料。 木桩入土前,还应对原有河岸的边缘进行修整,挖去一些泥土,修整原有河岸的泥土,便于木桩打入。如果原有河岸边缘土质较松,可能会塌方,那么还应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 二、仿木桩驳岸的施工 仿木桩驳岸类似于木桩驳岸的施工方法,并且建成后如同木桩驳岸一样,可以以假乱真。防木桩驳岸施工前,应先预制加工仿木桩一般是钢筋混凝土预制小圆桩,长度根据河岸的标高和河底的标高决定。一般为1~2m,直径为15~20cm,一端头成尖状,待小圆柱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即可施打。成排完成或全部完成后再用白色水泥掺和适量的颜料粉,颜料粉可以是氧化铁红、氧化铁黄等,调配成树皮的颜色,采用工具把彩色水泥砂浆,采用粉、刮、拉灯手法装饰在圆柱体上,使圆柱体仿制成木桩。 三、草皮驳岸的施工 河岸的坡度应在自然安息角以内,这样的河坡不会塌方,也可以把河坡做的较平坦些,对河坡上的泥土进行处理,或铺筑一层易使绿化种植成活的营养土,然后再铺筑草皮。 如果河岸较陡,那么可以在草皮铺筑时,用竹钉钉在草坡上,不使草皮下滑。在草皮养护一阶段时间后,草皮生长入土中,就完成了草皮驳岸的建设。 四、沙滩驳岸的施工 沙滩驳岸是仿照天然海滩的驳岸,是在平坦的河岸边坡播撒白色的砂石或卵石。 施工时,应先做河岸边坡的基层,因河岸边坡面积较大,因此,河岸边坡基层施工时,要放置钢筋,使河岸边坡整体性好,不开裂、不沉陷。其做法是:素土夯实→碎石垫层→素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面层白砂石或卵石。 因河岸坡面积较大,因此在基层施工时要设置变形缝,一般为20~30m设置一条,缝隙宽度为2~3cm,采用沥青麻丝嵌缝。待面层铺筑白砂石或卵石后,即可掩盖缝隙。 五、景石驳岸的施工 景石驳岸是在块石驳岸完成后,在块石驳岸的岸顶面放置景石,起到装饰作用。具体施工时不能照搬设计图,而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根据整个水系的迂回折点放置景石。 景石驳岸的平面布置最忌成几何对称形状,对一般呈不同宽度的带状溪涧,应布置成回转折于两池湖之间,互为对岸的岸线要有争有让,少量峡谷则对峙相争。水面要有聚散变化,

水景──人工湖、溪流与驳岸设计

水景──人工湖、溪流与驳岸设计 一、设计基本要求 1.人工湖、溪流及驳岸的设计应满足美化环境和人们亲水、观水以及戏水的要求。 2.人工湖的设计应考虑:湖区形态、驳岸形式、水深、净水面水体还是与溪流及景观水景的组合水体,以及景观喷水、水源、水质净化处理、排洪、溢流、湖底防水等。 3.人工湖设计应考虑水上及临水构筑物如:景桥、景亭等形式。 4.人工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水生植物及岸坡植物的合理配置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对于要求较高的项目,还要配置灯带及水底灯照明,以增强夜间景观效果。 二、设计控制要点 1.人工湖设计必须确保安全性。人工湖水体的近岸2m 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硬质驳岸、景桥侧面凌空高度大于时,应设护栏,护栏高度大于或等于。 2.对于小型人工湖和造价许可时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硬质湖底和驳岸。湖底具体做法可查阅文科相关项目设计图纸。

3.大型人工湖一般选用软质湖底,防水材料可以选用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膨润土防水毯厚度≥6mm,幅宽可达6m;湖底具体做法可查阅文科相关项目设计图纸。 4.膨润土防水毯在阴、阳角部位可采用膨润土颗粒、膨润土棒材、水泥砂浆进行倒角处理,倒角时阴角可做成30~50mm的坡角或圆角,阳角可做成30mm坡角或圆角,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如不进行倒角处理,会导致转角部位出现剪切破坏或膨润土颗粒损失,影响整体防水质量。防水毯的搭接宽度应≥200mm,搭接缝应涂抹膨润土密封膏或铺撒膨润土粉。 三、设计常见问题 1.设计中未注明防水毯为“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及厚度要求。 2.驳岸,园桥侧面临空高度大于,未设置达到安全标准的防护栏。 3.近岸2m范围内的水深大于。 曲折优美的岸线延长了亲水空间,水向中心逐渐加深,减少了安全隐患。 岸线呆板生硬,设计风格暧昧不清,岸上植物生长不良,没有亲水空间。

景观设计围栏与驳岸设计

1、驳岸类型(立面、结构) 生态驳岸的推广 驳岸是既具有水域特性,又具有陆地特性的水陆两地交界区域。生态驳岸是在保证驳岸结构稳定和满足生态平衡要求的基础上,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向往的舒适宜人环境。水体生态驳岸的设计可以兼顾自然发展和人类需要的共同需求,使人类和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本区驳岸的选择: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双凤湖东部和北部部分湿地生态岛屿,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沿岸有步道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城市中央水带采用人工硬质驳岸,建造重力式挡土墙,部分地段可采用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并设亲水台阶和平台。岸上可种植多层次绿化,水中则种植池杉、荷花等水生植物。 硬质驳岸与软质驳岸:

现状堤岸处理的主要问题有: 形式单调:目前水岸类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斜坡式护砌,一种是垂直式护岸,很多部分都年久失修。护岸目标单一—防洪功能,不具备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功能;更不具备城市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功能与视觉审美上的河道景观功能。 景观单调:许多堤岸设计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硬质护坡、高筑河堤等,使河道本来的自然风光与亲切感消失。堤岸给予人一种不安全的恐惧感,不能得到良好的亲水性。 物种单调:这种典型的“U ”字型与“V ”字型硬质河道,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岸边的水生植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种类单调。 绿化单调:河、湖作为城市中的绿色廊道,是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两岸绿地景观建设也是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河、湖岸边现状绿地面积很小,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 在我们设计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为: 最小的干扰,在驳岸稳固的前提下,水际处理的越简单越好。 保持水流平稳,避免阻碍水流和水波的运动。 应用耐恶劣气候和耐水性强的材料。

几种常见生态护坡优缺点的对比

几种常见生态护坡优缺点的对比 三维植被网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边坡防护的情况,今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形成了大量无法恢复植被的岩土边坡。传统的边坡工程加固措施,大多采用砌石及喷混泥土等灰色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态护坡技术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一、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 特点:施工简单、造价低兼等。 缺点: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二、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 草施工的。 特点:①施工简单、速度快;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齐一致;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④适用性广。目 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缺点: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形成径流沟和侵蚀;施工者容易偷工减料做假,形成表面现象;因品种选择不当和混合材料不够,后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冲沟。 小记:优点很明显,经常与其他护坡固坡方法搭配使用,比如椰产品。

三、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是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腾剂、团粒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腐殖土、缓释复合肥等一类材料制成客土,经过专用机械搅拌后吹附到坡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层,然后将选好 的种子同木纤维、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缓释营养液经过喷薄机搅拌后喷附到坡面客土层中。 优点:可以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客土与坡面的结合,牢固土层的透气性和肥力好,抗旱性较好,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施工简淡,工期短,植被防护效 果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就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法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岩基坡面、风化岩及硬质土砂地,道路边坡,矿山,库区以及贫瘠土地。 缺点:要求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轻微,边坡坡度大的地方,已经长期浸水地区均不适合。 四、平铺铺草皮: 平铺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 特点: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成坪时间短、护坡功效快施工季节限制少。 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 缺点:由于前期养护管理困难,新铺草皮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灾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 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施工要点: ①种草坡面防护:草籽撒布均匀。在土质边坡上种草,土表面事先耙松。在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上,首先在坡上铺一层厚度为5~10cm的种植土,当坡面较陡时,将边坡挖成台阶,再铺新土,种植植物

生态护坡有哪几种做法

生态护坡有哪几种做法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下面是带来的关于生态护坡有哪几种做法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生态护坡的功能 1)护坡功能:植被有深根锚固、浅根加筋的作用;

(2)防止水土流失:能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截留降雨、削弱溅蚀、控制土粒流失; (3)改善环境功能:植被能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生态护坡的形式 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植物型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生态石笼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袋护坡、多孔结构护坡、自嵌式挡土墙护坡等。 (1)植物型护坡:通过在岸坡种植植被, 利用植物发达根系的力学效应(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和水文效应(降低孔压、削弱溅蚀和控制径流)进行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在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的同时进行景观造景。

优点:主要应用于水流条件平缓的中小河流和湖泊港湾处。固土植物一般应选择耐酸碱性、耐高温干旱, 同时应具有根系发达、生长快、绿期长、成活率高、价格经济、管理粗放、抗病虫害的特点。 缺点:抗冲刷能力较弱 2)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此类护坡分为3 种 a.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护坡:主要由网垫、种植土和草籽3 部分组成 优点:1.固土效果好;2.抗冲刷能力强;3.经济环保 缺点:1. 抗暴雨冲刷能力仍然较弱,取决于植物的生长情况;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 自然河流的存在形式是大自然多种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降雨量、地表径流、土壤的运动、沉积、沉淀、澄清、水流、波浪以及各种生物的作用等,对水体岸线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水域生态系统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化。场地规划时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规划建设项目与原有的生态环境想融合,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良性的生态平衡。自然的排水系统是最经济有效的水体形式,尽量按原有的流向及岸线设计水体,保持两岸良好的自然植被不受干扰。 人类天然的对水边丰茂的植被,水中的动物、鱼类、贝类等有好奇心及亲切感。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亲水的优越性,尽量降低护岸高度或者做非常缓的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传统的规划设计,常常在滨水规定洪水位以上的区域,规划为公共建设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目前,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对滨水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淡化不合理的利用、浪费以及污染会危及滨水生物。 作为参与规划的工程师,要密切关注水的上游及下游的情况。河流附近的某些区域如散落一些局部低洼处,经地形分析,尽可能使其保持现状,塑造成生动的水景,并与河流相连。 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 水面的波光、水色、吹过水面的微风和涓涓的水声等都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保证水域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是规划设计应当考虑的重点。 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

景观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

景观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 1不同河道断面的选择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平时河道水量很小。但洪水来时又有较大的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河道无水,景观很差。为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而平时这些滩地则是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于休闲游憩。 美国加州山裘斯格达鲁普河滨公园设计,即在河道断面处理上采取了多种形式:它根据河道断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生态驳岸的选择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的制作方法

图片简介: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包括:护坡结构、填料和植物活体材料,所述护坡结构为人工构筑的坝体,所述填料填充所述护坡结构的孔隙并形成土壤层,所述植物活体材料平铺在所述土壤层上,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方用土壤覆盖,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天然石块,所述框架结构由多个支撑单元相互叠加形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圆木和多个横梁,每一所述横梁搭接在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圆木上,钉入地面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本技术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较小,占地小,投资少,运行稳定,管理维护方便,关注本地物种的多样性及优势状况,生态护岸使用本地物种能够更好维持本地生境状况,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 技术要求 1.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坡结构、填料和植物活体 材料,所述护坡结构为人工构筑的坝体,所述填料填充所述护坡结构的孔隙并形成土壤层,所述植物活体材料平铺在所述土壤层上,所述植物活体材料上方用土壤覆盖, 其中,所述护坡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和钉在地面的支撑柱,所述框架结构内部填充天然石 块以确保结构的坚固和稳定性,所述框架结构由多个支撑单元相互叠加形成,所述支撑 单元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圆木和多个横梁,每一所述横梁搭接在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圆 木上,钉在地面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活体材料由若干本土植物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土植物包括垂柳、香樟、乡土乔木、蛇莓、野豌豆及卫矛一种或一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平均高度为80cm,直径为5-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沙石土壤,所述土壤层厚度为3-4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柳条层,所述柳条层设置在同一侧相邻的所述圆木之间的空间以防止该生态被侵蚀,所述柳条层由若干柳条通过塑钢丝绑扎连接成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横梁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靠近河道的所述圆木的外侧直插入所述支撑柱,并用大石头压实以确保护坡脚的稳定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结构坡度为60度且往后倾斜以将水流引向河床。 技术说明书 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河岸护坡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本地物种的自然型生态护岸。 背景技术

城市水景驳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水景驳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以城市公园生态驳岸设计与施工为切入点,分析了现阶段城市水景驳岸存在的问题,从驳岸的岸线设计、断面设计、材料选择及施工做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城市水景;驳岸;设计;施工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喧嚣的城市里的人们,渴望着回归自然,因此,水景成了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滨水景区不但能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还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驳岸设计和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真正吸引游人,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滨水区作为城市中的生态敏感带,驳岸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滨水区的生态。 1 城市水景驳岸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城市公园驳岸虽然打破了人工硬质驳岸的单一形式,利用水生、湿生植物与硬质铺装结合,力图使岸线更加优美,更加接近原生态景观,但即便如此,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驳岸水陆缺乏整体感 某些城市公园驳岸采用砖石、砖石灌浆和混凝土预制板等建成硬质堤岸护坡,岸边种植水生植物。这种驳岸虽稳定性好、抗冲刷,但它缺乏整体感,将水陆直接分开,渗透性差,阻碍了水土交换,水生植物往往不能很好的生长,鱼虾的繁衍空间受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体污染严重,从而影响到了景观的生态效应。

1.2 空间营造缺乏亲水性 水体是城市公园的主要观赏点,更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驳岸是连接水陆的纽带,对亲水性的营造至关重要。某些城市公园驳岸尺度设计很不合理,材料选择失当,导致亲水性缺失。主要体现在驳岸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吸引不了人们与水亲近;驳岸高度过高于水面,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到水体对自己的威胁,不愿意与水亲近;单一的硬质材料人为地将人与水隔离开来,缺乏软性景观的过度,人工气息太浓。 1.3 违背节约原则 有些公园为了体现“高档次”,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砖石材料,并为追求异域景观,从外地引进景观效果好的置石和名贵植物品种。这种只追求视觉的美感,而没有考虑施工和养护成本的做法,违背节约型园林的原则,也体现不出地方特色。 1.4 忽视多视角景观效果 大部分城市公园对驳岸景观视线的分析不全面,忽视了多视角景观效果。忽视了竖向景观营造的重要性,水陆衔接缺乏过渡,植物配置不够合理,使得岸线垂直景观缺少美感;在水平视域缺少了移步异景的视觉感受,同一类型的大尺度的长驳岸常常出现,给人带来乏味感。 2 城市水景驳岸处理对策 2.1 河道岸线调整

浅谈小区水景处理

浅谈小区水景处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远离了自然界的绿水青山、碧波荡漾,但生活品质的提高,小桥流水、碧波荡漾如诗如画般的生活环境则成为了心之向往。因此,近年来,国内房地产界刮起了一阵“亲水”风,楼盘都以自然或人造水景、湖泊为卖点:像“荷塘月色”、“竹海水韵”、“春江花月”这种美妙的名字、像“山水之间徜徉”、“生活,在水岸停泊”、“水天一色,人日同辉”这种诱惑的标语,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拨动购房者的心弦。 然而,如今诸多报道切表明大多数水景房出现了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小区水景在前期的确可以作为散步娱乐休闲场所,且怡人的景色让人轻松自在、身心愉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期水景发绿或黑臭、滋生蚊虫等问题出现,却让人们唯恐避之而不及。 到底是什么让本来美好的水景变质走样了?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先天设计和后期维护两方面来说。 一、先天设计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设计会避免或减少很多后续问题。不少媒体纷纷报道小区的人造水景成为摆设问题,甚至被戏称为“美丽的负担”,这与设计是脱不开干系的。 比如说,很多小区较浅的水景在夏季会出现干枯现象,这就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夏季蒸发量大,加之水源补充不足,于是“假水景”、“旱河”经常可见,水景形同虚设。 重人工轻自然,这也是小区水景设计常遇问题。有调查显示,在上海的水景小区中,居然有47%的水体是采用的水泥硬质驳岸,这样的设计不仅生硬且难于亲水,而且忽略了驳岸的生物栖息功能,影响水体和陆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妨碍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在小区水景设计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规律。

生态驳岸

一、沿岸的处理方式 许多城市中最具生命力、最富魅力的地方,并非城市中规整的街区,而是市区中不规则的水岸空间与许多不规则的绿地所串联出来的绿廊。例如纽约曼哈顿南端之中国城与砲台公园、波士顿市中心婉蜒的查里士河。我国有许多自然风景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被铲平,成为新区、开发区、居住区或商业娱乐场所,许多借水岸整治之名而重新规划设计的河川地,变成所谓“水岸公园”,设置了大面积以硬铺面为主的广场、亲水步道等等“非常景观”。现在,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以及对于各地风土资源特色的挖掘,我们是否应留给城市一片自然原真的水岸空间。水岸的整治再生应还原土地的自然风貌,并提供给鸟类、两栖动物、水生植物等滋生的栖息地。 现状堤岸处理的主要问题有: 形式单调:目前水岸类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斜坡式护砌,一种是垂直式护岸,很多部分都年久失修。护岸目标单一—防洪功能,不具备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功能;更不具备城市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功能与视觉审美上的河道景观功能。 景观单调:许多堤岸设计采用传统的工程措施,硬质护坡、高筑河堤等,使河道本来的自然风光与亲切感消失。堤岸给予人一种不安全的恐惧感,不能得到良好的亲水性。 物种单调:这种典型的“U”字型与“V”字型硬质河道,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岸边的水生植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种类单调。 绿化单调:河、湖作为城市中的绿色廊道,是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

的场所,两岸绿地景观建设也是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河、湖岸边现状绿地面积很小,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 在我们设计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为: 最小的干扰,在驳岸稳固的前提下,水际处理的越简单越好。 保持水流平稳,避免阻碍水流和水波的运动。 应用耐恶劣气候和耐水性强的材料。 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污染源应被截留和处理或提前过滤。 二、水体净化和湿地技术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概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目前世界最廉价的低投资、低能耗、行之有效的处理与利用污水的系统工程,是在长期应用天然湿地净化功能基础上发展的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处理技术,脱氮除磷效果明显,可作为污水二级处理的替代技术。经世界上的广泛研究,目前对人工湿地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利用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基质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关于人工湿地中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对有机物、N、P、SS、重金属、病原体等详细的处理作用,国内外已经有众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人工湿地系统分类 按照工程设计和水体流态的差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三种主要类型,各类型在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诸多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表面流湿地不需要砂砾等物质作填料,造价较低,但水力负荷较低。该类型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瑞典等国有较多分布;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做法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 一、生态驳岸的类型 1、自然原型驳岸 针对坡度缓或腹地较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并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流驳岸的作用。这类驳岸由于容易接近水面,故人流比较集中,驳岸设计时应采用接近自然的材料。要根据河流的特点来考虑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区域。如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这样不仅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而且植被发达的银河系同时也增加了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旳坡岸或冲浊较严重的地段,在种植植被的同时,还通过天然石料、木材的护底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防洪要求高、且腹地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 二、生态驳岸的功能 生态驳岸需要兼具传统工程驳岸的安全防护功能和生态驳岸的渗透调节功能,具有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 2)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

3)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4)调节水源,可渗透性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存储;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5)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植被和其他生物可吸收分解河水中大量的污染物,从而适度净化水体。 三、设计原则 1)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2)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居民的亲水行为得到安全保障; 3)美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 4)可游性,塑造动静、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触水等游环境和设施; 5)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四、设计理念 1)采取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为原型的驳岸形式,根据河流水位季节性变化及防洪要求确定高低驳岸标高:低水位控制标高为2.0米、高水位控制标高为3.2米; 2)科学合理安排居民活动平台的高度:低水位活动平台标高主要2.2米;高水位活动平台标高3.2到4.0米。局部考虑亲水平台和台阶,为未来的水上活动预留出入口; 3)多种驳岸形式合理组合,控制多种形式驳岸的比例; 4)科学选用材料,保证生态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 5)合理布局滨水人群活动空间:平台、台阶、舞台、漫步道、广场等; 6)综合使用多种生态手段:可渗透界面(水和微生物的通道)、凹凸界面(鸟类落脚的地方)、植物缓坡、水生植物的使用、透水铺装等等。

常见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

常见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 1、不同河道断面的选择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平时河道水量很小。但洪水来时又有较大的辽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河道无水,景观很差。为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而平时这些滩地则是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于休闲游憩。 美国加州山裘斯格达鲁普河滨公园设计,即在河道断面处理上采取了多种形式:它根据河道断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生态驳岸的选择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日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揍树以及芦苇、芭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生态驳岸的施工方法

生态驳岸的施工方法 一、木桩驳岸的施工 木桩驳岸施工前,应先对木桩进行处理,比如:按设计图纸图示尺寸对木桩的一头进行切削成尖锥状,便于打入河岸的泥土中;或按河岸的标高和水平面的标高,计算出木桩的长度,再进行截料。 木桩入土前,还应对原有河岸的边缘进行修整,挖去一些泥土,修整原有河岸的泥土,便于木桩打入。如果原有河岸边缘土质较松,可能会塌方,那么还应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 二、仿木桩驳岸的施工 仿木桩驳岸类似于木桩驳岸的施工方法,并且建成后如同木桩驳岸一样,可以以假乱真。防木桩驳岸施工前,应先预制加工仿木桩一般是钢筋混凝土预制小圆桩,长度根据河岸的标高和河底的标高决定。一般为1~2m,直径为15~20cm,一端头成尖状,待小圆柱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即可施打。成排完成或全部完成后再用白色水泥掺和适量的颜料粉,颜料粉可以是氧化铁红、氧化铁黄等,调配成树皮的颜色,采用工具把彩色水泥砂浆,采用粉、刮、拉灯手法装饰在圆柱体上,使圆柱体仿制成木桩。 三、草皮驳岸的施工 河岸的坡度应在自然安息角以内,这样的河坡不会塌方,也可以把河坡做的较平坦些,对河坡上的泥土进行处理,或铺筑一层易使绿化种植成活的营养土,然后再铺筑草皮。如果河岸较陡,那么可以在草皮铺筑时,用竹钉钉在草坡上,不使草皮下滑。在草皮养护一阶

段时间后,草皮生长入土中,就完成了草皮驳岸的建设。 四、沙滩驳岸的施工 沙滩驳岸是仿照天然海滩的驳岸,是在平坦的河岸边坡播撒白色的砂石或卵石。 施工时,应先做河岸边坡的基层,因河岸边坡面积较大,因此,河岸边坡基层施工时,要放置钢筋,使河岸边坡整体性好,不开裂、不沉陷。其做法是:素土夯实→碎石垫层→素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面层白砂石或卵石。 因河岸坡面积较大,因此在基层施工时要设置变形缝,一般为20~30m设置一条,缝隙宽度为2~3cm,采用沥青麻丝嵌缝。待面层铺筑白砂石或卵石后,即可掩盖缝隙。 五、景石驳岸的施工 景石驳岸是在块石驳岸完成后,在块石驳岸的岸顶面放置景石,起到装饰作用。具体施工时不能照搬设计图,而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根据整个水系的迂回折点放置景石。景石驳岸的平面布置最忌成几何对称形状,对一般呈不同宽度的带状溪涧,应布置成回转折于两池湖之间,互为对岸的岸线要有争有让,少量峡谷则对峙相争。水面要有聚散变化,分割应不均匀。旷远、深远和迷远要兼顾。景石驳岸的断面要善于变化,应使其具有高低、宽窄、虚实和层次的变化,如高崖据岸、低岸贴水、直岸上下、礁石露水等。 一、园林绿化工程独有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