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做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做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在师范大学的校园,随处可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句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德”指老师的思想品德,“身”指老师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更需要对这种信念身体力行,真正实践、活现在师德的范畴里,而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句话,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知识的,那么为什么不是以知识的丰富程度、技术的精湛水平来作为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首要条件,而是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的第一核心素质呢?这就要从我们的“人才观”谈起。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种对人才的分类法:同时具备高品德、高能力的人是真正的人才;高品德、低能力的人是可以着重培养的对象;而能力强但是品德差的人是最具有破坏性的。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会给社会和团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心术不正的人手中,它时刻有可能成为组织前进的障碍,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因此,新时期我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高校学生,培养优秀的德与行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

学生如何学习德与行呢?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高校教师自然肩负起了做学生的引路人的重要任务。“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在我做高校学生的那些年里,真正吸引我的是一些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从心底里想要成为那样的人。这种吸引力不需要老师口头讲,而是因为老师真正践行优秀的师德、师风,在教育和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才能日积月累在自己身上培育出来。孔子曾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上要做到推崇追求知识、追求理想,有道德反省精神和自觉意识,能做到“三省吾身”的自我约束,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新时期的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他们所处的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么纯粹的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短视频和直播成功嵌入人们的生活,社会风气浮躁化、追求物质化。据说在2018年,有媒体曾做过一个95后就业观的图解,其中提到许多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做主播和网红。作为一种职业,主播和网红固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其中折射出学生的心理:“如果做网红就可以赚钱,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努力学习知识?”这种做事情追求轻松、短平快而不追求精进的态度对社会是非常具有危害的,没

有人想做数十年苦守科研的科学家,没人想做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和警察,没有人想去做这个国家最需要最基础最有价值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的理性思维,也还没有在实践中锻造出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在高校这一关为学生把好关,做好指引。人生的快乐有两种来源:一种源于消耗资源,例如吃美食、购买心仪的物品等等;另一种源于创造,而创造带来的快乐远大于消耗带来的快乐。当然,如今社会已经不再具有一味强调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社会风气,我们需要做的是以身作则,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魅力、逻辑思维的美感、创造价值的成就感,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而不是被看似轻轻松松就能获得财富和名望的“网红”吸引,认为那就是奋斗的全部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他在青年时代就读过大量《联邦党人文集》《仲夏夜之梦》《飞鸟集》等经典作品,也喜欢了解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以及华盛顿、林肯等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这些阅读和思考给予了他很深的人生启迪,也极大地开阔了个人视野和格局。在培训期间,我也体会到,川师的很多老师课堂非常丰富,看得出来老师们课下的阅读量非常大。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爱反思的好习惯,促使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籍、文化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从而做最优秀的青年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