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txt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因其不同的缺陷程度和原因而有比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与正常儿童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身高、体重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没有明显差别。据日本的一个研究,10岁男童的平均身高为

131."9厘米,女童为

132."2厘米,而10岁智力落后男童和女童分别为

129."4厘米和

130."5厘米;10岁男童的平均体重为28千克,女童为

28."5千克,而10岁智力落后男童和女童分别为

26."6千克和

27."1千克。

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会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的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儿童。迈耶恩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从外表上看,大多数智力落后儿童没有特殊的面貌,只有小部分特殊类型或伴有严重大脑损伤的儿童才显示出特殊面貌。例如,在培智学校常见的先天愚儿童就有较显著的外部特征:

眼距宽、脸圆而扁、鼻梁塌陷、通贯手、扁平足、手指、脚趾短而粗,舌头常伸出口外等。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征

(一)感知觉特征。

关于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目前大都集中在感知的速度和容量上。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速度缓慢,容量较小。

在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速度方面,最经典的实验当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列索茨卡娅所进行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市盲、聋、智力落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学生视知觉速度慢,3~5年级(多数年龄9 --15岁)的智力落后学生视知觉速度大大低于聋童和普通学校一年级(5--7岁)的学生。武杰的实验也发现,培智学校一年级智力落后儿童视听反应时的平均值几乎接近同年级正常儿童的两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时逐渐缩短。智力落后程度越轻,这种缩短越明显;智力落后儿童感知速度的缓慢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观察到,'例如,他们不爱看画面转换太快的动画片。

在感知觉的容量方面,智力落后儿童比正常儿童要小得多。有人用速示器呈现不连续、无意义的单词或符号,时距秒,正常儿童可正确感知7±2个单词或符号,最多的可感知15个,而智力落后儿童常常只能感知3至4个。万翼的双耳分听测试对照实验的结果也显示,智力落后儿童双耳辨别成绩低于正常儿童,且差异十分显著,说明智力落后儿童听知觉的容量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

除了上述两个特征外,智力落后儿童还表现出视知觉不够分化,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不够分化,感知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

(二)记忆特征。记忆的缺陷是影响智力落后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在学习新知识时,智力落后儿童只有在多次重复练习之后才能掌握,且很容易遗忘。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智力落后儿童学校目前还在使用普通小学的课本,但教学进度比普通小学要慢一

半或一半以上。即使这样,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健全学生也无法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记忆的这个特点不无关系。还有人对该特点的研究更深入,认为智力落后儿童记忆的缺陷主要存在于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上,他们无法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其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运用适当的复习策略。二是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只是依据记忆材料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去记忆,不善于有目的地去发现记忆材料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记忆。有这样一个实验很说明问题:

给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呈现同一组图片(狗、桌子、楼房、狼、小屋、椅子、草房、猫),要求他们看几遍以后记住。正常儿童在记忆过程中往往会将图片顺序打乱加以归类整理,这样很快就记住了。而智力落后儿童几乎不会归类整理,只能进行简单重复,记忆效果很差。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他们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和缺乏记忆方法等有关。

(三)语言特征。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要迟缓一些。正常儿童通常1岁左右开始说话,入学时基本上掌握了口语交际技能。能比较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智力落后儿童总体水平低得多。有的儿童两三岁才会说出一些单个的词,五六岁才会说简单的内容贫乏的句子。有的儿童上学以后,连自己的家庭地址都不会说。在所拥有的词汇量方面,智力落后儿童也要少得多,且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另外,他们在语法方面也有很多问题。智力落后程度越严重,上述问题就越突出。

除此之外,相当数量的智力落后儿童还存在着构音、声音和语流方面的障碍。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多数儿童说话时常出现音素的替代、省略、歪曲或添加现象。

声音障碍表现为儿童说话声音过大或过小,音调缺少抑扬顿挫的变化,声音嘶哑,有气声、假声甚至失声,鼻音过重或无鼻音等。语流障碍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儿童口吃。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缺陷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智力的发展,因此,提高语言能力,矫正语言缺陷是开发其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思维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

他们通常是在日常活动中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不善于分析和综合,很难将已有的知识、概念和表象综合起来。有人曾对30个平均年龄9岁半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物体分类的实验,发现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明显落后于幼儿园大班(6岁)儿童,只接近中班(5岁)儿童。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是智力落后儿童思维的又一特征。这与其神经系统的惰性不无关系。实际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这种特征,如他们进行某项活动时,一旦遇到困难或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就会很快中止下来,转而从事别的活动。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还表现出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特征。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动和想法深信不疑,很少主动地检视自己的行为,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受环境影响,人云亦云,缺乏理智地盲从。例如,在培智学校的课堂里,经常可能出现“异口同声”的情景:

当教师提问时,一个学生回答错了,其他同学也会受到“传染”,重复同样错误的答案。

智力落后儿童思维的上述特征是与认识活动的其他特征相联系的,感知觉、记忆和语言的缺陷能够影响思维的正常发展,反过来,思维障碍也能给感知、记忆和语言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征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认识活动有缺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局限,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易受暗示,固执。

智力落后儿童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时,难以遵循较长远的行为目标,缺乏主动精神。

但有时候又可能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固执性,行为刻板,缺乏应变能力。在对待周围人的影响方面,他们易受暗示,常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驱使。

(二)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感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

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高级情感如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产生晚,发展慢。在智力落后学校中,不少十二三岁的学生,情绪表现和三四岁儿童很近似,明显表现为暴发式的、激动式的,很少有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复杂的高级情感。与此相联系,他们的情感易受外界情境的影响,易变化,不深刻,不稳定。在情感的调控方面,他们主要受机体需要的支配,难以用社会的道德标准来协调。

(三)兴趣单一,稳定性差。

多数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常局限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且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尤其对安全、舒适、金钱、食物或其他物质奖励更感兴趣。还有,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不能持久,容易变化。

(四)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自我观念消极。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长期的失败经验会使他们逐渐丧失自信,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失败预期,不去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

(五)原始性防卫机制占优势。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落后儿童更多地使用较原始的防卫机制,如拒绝、退缩、压抑、焦虑等,且在使用上较机械,缺乏灵活性。

儿童智力低下怎么办-9岁儿童智力低下

儿童智力低下怎么办|9岁儿童智力低下 很多家长对于智力低下的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因此当碰到智力低下的儿童时就不知怎么办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儿童智力低下怎么办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智力低下怎么办 (1)病因治疗:已经查明病因者,如慢性疾病、中毒、长期营养不良、听力及视力障碍,则应尽可能设法去除病因,使其智力部分或完全恢复。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内分泌代谢异常患儿应早期诊断,早期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或苯丙酮尿症特殊饮食疗法,改善其智力水平。社会心理文化原因造成的MR,改变环境条件,让其生活在友好和睦的家庭中,加强教养,则可使其智力取得进步。 (2)训练和康复:配合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训练等措施,按年龄大小和MR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训练,使其达到尽可能高的智力水平,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使其能与正常同伴进行交流,从而适应社会生活。

1)轻度MR患儿,尽早在有组织的机构(如托儿所和幼儿园)里接受持久的综合教育和训练。最好让患儿与正常儿一起照管,这样比分开照管更有益。 2)进入特殊班级或特殊学校,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和言语功能以及简单的文化学习。 智力低下治疗的最佳时段 1.智力低下的治疗关键期212岁 儿童脑发育时期主要在212岁期间,智力低下儿童主要是脑发育受损引起的,因而此时干预治疗将会比后期治疗难度低,所以家长切不可等待,抱有智力低下自愈的想法,不少后期看智力低下的患者,恢复的难度就很大了。把握住智力低下患儿的治疗关键期,是对孩子最无声的爱,也是孩子度过快乐童年的第一步。 2.6岁前属于轻度智力低下,治疗有效

处于发育阶段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能通过不同途径表现出适应能力,特别是许多轻度智力低下儿童,都有提高智能的潜力,是预防工作的重点。轻度智力低下主要与社会文化情况有关,所以预防轻度智力低下重点应放在出生后的诸多因素,如营养、保健、早期教育。在6岁之前,尤其在1岁半到2岁之间最有效。同时对社会和环境不利因素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3.不同患儿有效治疗时间有所差异 在诊断过程中,需详细收集儿童的生长发育史,全面进行体格和神经精神检查,将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指标与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照和比较,判定其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是否患有智力低下。 一般而言,一旦发现为智力低下,应尽快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就诊,并持续治疗直到根治。治疗智力低下是刻不容缓的,千万不可耽误。 哪些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责任感等产生晚、发展慢。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性联系狭窄、不深刻的缘故,常常变换迅速,很不稳定。但有时候又表现为情绪情感的固着现象,行为刻板,缺乏应变能力。 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较常人要多,他们逐渐的就会丧失自信,对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开始,就觉得无法成功.放弃自己的努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不足。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动作,不会按照比较远的目标去行动。 智力障碍儿童有不可遏止的冲动性。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做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很原始的反应,以冲动的、瞬时的行为来回答。 智力障碍儿童易受暗示和固执。智力障碍儿童在接受别人的影响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是易受暗示,另一方面又

是脾气固执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1、感知觉迟钝、缓慢 生活中,只有刺激物十分醒目、鲜明、体积大,并且呈现的时间长,他们才能感觉到,因而单位时间内接受外界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 2、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听讲。 3、机械记忆力尚可 这是智障儿童最好的心理能力,许多需要思考来学习的内容,他们是靠机械记忆力学下去的。 4、语言能力薄弱 语言问题比较大,80%都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说的也是极简单的句型,内容极为贫乏,往往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5、抽象思维能力极差 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如颜色、形状、数等,很难真正学会,往往是靠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来学的,想象力不丰富。如果把他们认识的东西换了个位置,就难以辨认。 6、比较容易兴奋 智障儿童多动、一刻也不停,而且行为无组织;抵制型的儿童退缩、胆小、不合群。这两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

智障儿童家长建议范文

智障儿童家长建议范文 孩子学习不努力,学校班主任要求家长办智障儿童证明,但是孩子没有智障,作为家长怎么办?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可能来分析,当然不同的情况,家长“怎么办”答案肯定也是不同的。 第一种可能,孩子正如家长所言,确实没有智障,一切正常,就是学习成绩不好。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是多因素的,比如,注意力不专注,上课就做不到认真听讲,也不能专心做作业,成绩自然不会好,但是,这跟智障扯不上。 这种情况,班主任让家长办智障儿童证明,完全是就为了排挤差生。可能是学校有规定,有了这个证明,这个孩子的成绩就可以不纳入统计了,有的甚至是只加分子不加分母。老师就是为了自己的成绩和利益,不惜把孩子毁了。家长自然不能同意这种无理要求。 家长可以到智力测试的权威机构,给孩子做个智力测试,这个证明就可以打脸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孩子发展的老师,在测试证明面前,老师再也不敢这样无理要求,要是再要求,直接投诉,带着孩子去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第二种可能,孩子真的有点智障,确实不能在正常孩子的班级读书,但是家长不敢、不愿承认这样的事实,所以面对班主任的要求,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要是这种情况,我建议家长也不要去开什么智障证明,这种证明对于孩子来说,一点作用也没有,只是对班主任有用。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放在这些正常孩子中间,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综上,出于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如果不是智障,要坚决拒绝班主任的无理要求,要开的证明不是智障证明,而是智力正常的数据。如果孩子确实有点智障,也不要讳疾忌医,要早治疗以免延误孩子,同时,应该送孩子去特殊学校去接受矫正和专门的训练。 对于这个问题,友友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拉回文章开头,点击“关注”,欢迎评论留言,跟大家一起交流。 你所说的,孩子不同意进一步考研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讲明利害,让孩子自已做主。 考研的优势在于,进一步对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深入探讨研究,丰富内含,以适应更高更广的用人需求。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中国期刊资讯网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2009-04-1614:52来源:作者:论文库网友评论0条浏览次数194 摘要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有的特别容易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决不能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音乐康复和音乐审美的价值。本文将就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视听治疗课、律动训练课、综合主题课、生态导向课、自主实践课。这些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与普通音乐课程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特殊音乐教育的康复训练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主要特点音乐课程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过程中,智障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关心地面对这个群体,积极地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典型例证:智残人舟舟的智商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甚至不能从一数到十。但他在指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奏《北京喜讯到边塞》、《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音乐才华,赢得了阵阵喝彩。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矫治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把音乐教改的聚焦点集中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时候,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包括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领域,许多老师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或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改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呼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承担了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对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我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教育价值,以及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根据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探讨其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智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残疾,定义多种多样,至今没有普遍公认的定义。美国智障协会(AAMR)对智力障碍进行过多次定义,例如2002年的最新定义是:智力障碍是一种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性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 的和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1。任何国家、种族都有相当数量的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智力残疾下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 从以上两条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智力障碍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低下和适应行为障碍。但是我国的学者认为智力障碍不仅发生在18岁以前,它还可以发生在人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这样的定义就更准确地表述了智力障碍者的特征。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能迟缓协会(AAMD)的智力残疾(现称为智力障碍)分级标准,按其智商(IQ)及社会适应行为,可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和四级智力残疾(轻度)。根据智障儿童等级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就学形式。例如,轻度智障儿童可以选择随班就学,而中度以上的智障儿童可以选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学或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进行学习。本文主要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为研究对象。 一、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特点。

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六种表现

在生活中,很多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例子,都是因为早期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注意儿童的异常表现,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所以在此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别让疏忽耽误了孩子的一生。要知道宝宝智力发育迟缓与否是可以提前看出来的,只要妈妈细心就可发现宝宝智力发育迟缓的这六种这症状。 一、哭声异常 如果宝宝总是突然间的高声哭、叫,且收声很快,并且伴随着不断的摇头、眼神发呆、凝视、嗜睡、抽搐等,那么妈妈们可不能耽搁一定要及时的带着孩子前去就医,防止孩子患上了急性脑膜炎,不然的话孩子很可能变成一个痴呆儿。但是如果孩子平时不哭也不闹,十分的安静的话也是属于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妈妈们最好要带着孩子去做一下检查,因为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吮吸能力差 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最早的症状就常常表现为吃奶时很困难,吮吸不到奶水,而且还经常容易吐奶,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脑神经有损伤,如果妈妈们不能提前发现,那么孩子以后的智力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嗜睡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平均一天中的睡眠时间为18~20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中大约会有四到六个小时的时间是处于清醒状态,2个月到5个月时,睡眠时间会缩短到一天17个小时左右,5~9个月则一天要睡15个小时左右,如果宝宝的睡眠和这个规律很不符合,那么妈妈们最好要带孩子做一下检查,以防出现什么不太好的问题。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宝宝有足够的耐心,让宝宝可以很自信从容的面对他想要干的事情,不要轻易打断他,也不要催促宝宝赶快完成。 四、抬头困难 如果已经满百天的宝宝还不能抬头且转动头部都很困难,眼睛总是向里或者是向外偏转,那么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如果经过锻炼依旧不能改善这种情况,那么就要立刻带着孩子向医生求助了,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尽早的解决。 五、表情呆滞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是很活泼的,别人逗一逗就会很开心的笑起来,如果六个月大的宝宝依旧不能轻易的表现出很自然的微笑,而且还经常性的伴随着流口水、双眼斜吊等症状,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宝宝智力方面有缺陷。 六、运动发育落后 宝宝们的身体运动发育的规律一般都是按照俯卧、抬头、坐、站、走的顺序进行的,假如孩子的身体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孩子3个月以上,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发育出现了问题。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是哪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特点是哪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的儿童会有差别,有着自己的情感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特点 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高级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责任感等产生晚、发展慢。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性联系狭窄、不深刻的缘故,常常变换迅速,很不稳定。但有时候又表现为情绪情感的固着现象,行为刻板,缺乏应变能力。 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较常人要多,他们逐渐的就会丧失自信,对从事的工作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开始,就觉得无法成功.放弃自己的努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不足。智力障碍儿童的主动性一般较差,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会主动完成作业。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动作,不会按照比较远的目标去行动。 智力障碍儿童有不可遏止的冲动性。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部的刺激常不能很好地辨认理解和做出合理的反应,以至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很原始的反应,以冲动的、瞬时的行为来回答。 智力障碍儿童易受暗示和固执。智力障碍儿童在接受别人的影响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是易受暗示,另一方面又是脾气固执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1、感知觉迟钝、缓慢

生活中,只有刺激物十分醒目、鲜明、体积大,并且呈现的时间长,他们才能感觉到,因而单位时间内接受外界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 2、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听讲。 3、机械记忆力尚可 这是智障儿童最好的心理能力,许多需要思考来学习的内容,他们是靠机械记忆力学下去的。 4、语言能力薄弱 语言问题比较大,80%都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说的也是极简单的句型,内容极为贫乏,往往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5、抽象思维能力极差 智障儿童对抽象概念,如颜色、形状、数等,很难真正学会,往往是靠形成的条件反射、记忆来学的,想象力不丰富。如果把他们认识的东西换了个位置,就难以辨认。 6、比较容易兴奋 智障儿童多动、一刻也不停,而且行为无组织;抵制型的儿童退缩、胆小、不合群。这两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 7、意志力差 遇见很小的困难都会哭或者去找老师,他们没有办法独自努力去做有难度的学习,如折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 低于70为弱智。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3)发音、构音迟缓、异常;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9058053.html,/article.php?articleid=4997 无论是哪一种感知觉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实践锻炼,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都无法发展。人们认为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手特别灵,其实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一、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特殊性,因此,在生活中,儿童的感官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进行了感知觉的锻炼和训练将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我国盲校,笔者看到这样一个孩子:由于从小就跟随奶奶一起生活,而年迈的奶奶不知如何抚养这样一个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奶奶只把她放在床上,哪都不去。孩子13岁才入小学一年级,可是仍然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与同龄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差异。她不能定向、步态异常;无法自己穿衣、叠被子;如果没有老师帮助,鞋永远是反穿着……究其原因,与早期的感知觉没有得到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早期为视觉障碍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施以科学的感知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得到充分发展的视觉障碍儿童一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就。海伦?凯勒及我国在美获得医学博士的李雁雁就是良好的例证。 二、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原则 根据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感知觉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1.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 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将难以弥补。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又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大量视觉障碍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儿童发展的异常。例如,儿童行走能力的关键期在1岁左右。由于视力残疾和教育环境的不利,视觉障碍儿童行走技能的形成大概要延迟一年。但如果家长能在早期为儿童提供正常的行走环境,培养儿童的行走能力,不过度地保护和限制,视觉障碍儿童仍能形成正常的行走技能。 2.在视觉障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及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发展感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相同。心理的发展都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儿童的感知觉训练要在活动当中,以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另外,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不能与实际社会生活脱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或自身的自卑心理而剥夺了儿童很多的活动及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把孩子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周围,这不是保护,而是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剥夺,对视觉障碍儿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在活动中进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活动当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发展儿童的感知觉。 3.感知觉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运用 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表象和概念脱节、概念掌握缺乏感性支持的现象。因而,感知觉训练中,应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词与所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儿童边感知边与相关的语言结合起来。训练者也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提供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感性经验,也可以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感知觉训练当中把语言和训练相结合,还有利于儿童对感知对象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受触觉感知局限性的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往往在触摸过程当中很难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关系。因此,在触觉训练中,训练者注意语言的指导,将会使视觉障碍儿童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4.感知觉的训练应“因材施教” 视觉障碍儿童受失明的原因和时间、所处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感知觉的训练应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在感知觉训练中注意培养儿重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影响的过程。因为视力残疾的影响,儿童探索世界的能动性比较低。因

智力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 1、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表现于概念、社交和实用适应技能方面)的显著缺陷。这一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美国智力和发展障碍协会(AAIDD,2010)定义的要点1:智力的明显缺陷2:适应行为的明显缺陷3: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障碍的成因1:产前原因:遗传、毒素、孕妇腹部受到冲撞、母亲患有可能导致智力障碍的疾病 2:产程原因:胎盘机能不全,分娩过程异常,助产导致的外伤,感染,出生时的头部损伤3:产后原因:脑外伤,感染,退化病,癫痫,毒素代谢失调,营养不良。 约3/4脑瘫儿童伴有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分类—智商分数 2、智力障碍学生的特征 智力障碍人士也是有着独特才能和潜能的个体 一、注意力:有意注意缺陷明显;注意稳定性差 二、知觉理解:难以快速、有效、全面地感知信息 用抽象的语言去解释感官所得到的信息时存在困难 三、记忆力:记得慢,忘得快;易记住形象直观的内容,难以记住抽象复杂的内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能有出色的记忆力 四、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缺陷明显,表现表现为概念形成、判断、推理等方面的困难;思维混乱、缺乏连贯性、条理性;思维刻板,缺少变通,缺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言语:部分智障儿童口齿不清;语言表达不准确;语言理解能力有限 六、情感:智障儿童的情感是正常的;情感状态较为笼统、简单;情感表达较为直接 七、意志:缺少目标;缺少对自身行为的监督与调节能力;缺少主见,易受暗示 八、品质:轻度智障儿童单纯善良;中重度智障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关心他人的意识 九、社交:认知、言语方面的缺陷影响到他们与人的交往 十、自我意识:轻度智障儿童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中、重度智障儿童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个性等难以形成体验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常用教学方法(借鉴参照)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常用教学方法 虽然智力障碍儿童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但他们与正常儿童具有相同的学习顺 序、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鉴于此,一个普通教育机构的通用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智力障碍儿童。但是,智力障碍儿童毕竟存在大脑损伤和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所以他们在认识事物、理解和感受外界刺激、思维与表达方面还是有别于正常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征、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或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实现教学目标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任务分析法 所谓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地掌握该行为或技能。任务分析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价值非常高,该方法几乎可以覆盖所有技能类教学内容。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在学习比较复杂地进行操作性技能时不能对操作步骤进行有效观察、分析和记忆,而最终导致操作困难。为帮助智力障碍儿童看清楚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规范操作程序,教师常常对相对复杂的技能进行动作技能的分解,即将复杂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容易观察、容易模仿的细小操作步骤,通过帮助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操作实践,使他们掌握技能完成的要点,最后将每一细小步骤连缀成一个 完整的操作技能。任务分析法符合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的小步子教学原则。 (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又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基本形式。谈话法既可以用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时间:2010-10-08 来源:育宝网浏览: 269次 导读: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 时间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 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时间 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 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好的发展 机会。就失明的年龄而言,5、6岁被看作是一个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之前失明,其视觉表象较易消失掉,而在这个年龄之后 失明,则儿童早期的视觉经验可望保持住,这对其后来的学习将发 挥积极的作用,可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 失明给盲童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概括说来,盲童 表现有下列一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1.盲相或称“盲态”,是盲人的一种特殊行为型态,通常在儿 童期已发展。表现为快速地摇头,按揉眼睛,偏着脑袋,以自己的 手在眼前晃动做出光影摇曳的样子绕圈子转,表情呆滞,虚笑,行 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摇摆身子等。但这并不是在所有盲童身上 都得到同等程度的表现。盲童的这些动作被一些学者解释力是盲童 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Eiche1,1978)。 2.视动协调及行走定向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无法或难以掌握其 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而这种对于空间概念的缺乏,又使其按预定 的目标行动的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盲童及其家长为了安个而过多 地在行动上予以限制,这也将影响独立行走能力的正常发展。视觉 障碍对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也有不良的影响。 3.知觉能力根据沃伦(Warren,1977)的研究,发现盲童在质地、重量,以及声音方面的知觉辨别能力,与眼明者差别不大,这可能 与对视觉的依赖较少有关。而在形状辨别,空间关系以及知觉运动 整合等较复杂的知觉任务方面,则逊于明眼者。 4.感觉补偿这是弥补感官组织缺陷的一种平衡作用。通常藉着 增强其他感官的功能,或是利用受损器官未损部分的功能,使得有机

智力障碍儿童的表现

智力障碍儿童的表现 智力低下也称为智力落后或精神发育不全。一般是指在发育年龄阶段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指智商或发育商<65,智力低下是发生在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更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它的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六大方面。 1.面容、体态异常。有些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宝宝在面容体态上就有异常表现。比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国际脸”.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身材特别矮小,苯丙酮尿症的皮肤异常白,毛发颜色特别浅等。 2.运动发育缓慢。智力低下的宝宝比正常宝宝明显运动发育迟缓。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要晚。往往要到2.5~4岁或4~5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 3.各种水平发育迟缓。语言水平、思维水平、记忆水平等均差于同龄宝宝。 4.呆滞,漠不关心。正常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对环境中的人、事开始感兴趣,只要醒着,他总要东张西望。不过智力落后的婴儿却对环境漠不关心。整天非常安静,很少哭闹。这类婴儿往往因为其过度安静而受到表扬,一般很容易被忽视他的智力问题。 5.无法理解的多动。和过于安静的婴儿相反,多动也是某些智力落后宝宝的一个特点。很多智力落后的宝宝不能安静地呆一会儿,无时无刻不在活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2.5-5岁的儿童身上。这种多动

与正常儿童的活泼、淘气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目的,仅仅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而已,碰到什么就摸什么,碰倒椅子和凳子,也不知扶起来。 6.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落后宝宝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们比正常宝宝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到5-6岁时,集中注意某个东西的时间也不超过5-6分钟。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有助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全面正确理解视障儿童教育教学理论,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说来,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目的体现在: 一、正确理解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视觉障碍儿童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视觉功能,使他们对事物认识缺乏真实感,对知识的接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来补偿他们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另外,视觉的损伤,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必须考虑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并且能够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学会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都不高,智力和品德方面长进不大。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就是要使从事视觉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学会正确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呢?首先,要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亦须区别对待。如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明显的区别,新授课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有强烈的自尊心 视力障碍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视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2、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人们。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3、容易自卑、缺乏自信 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4、渴望幸福 视力障碍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视力障碍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5、渴望与人交朋友 表面上看他们很难相处,其实,他们也渴望像我们一样有人和他们做朋友。 一般地说,听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并非所有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 一、感知觉方面 由于听力损失,听力障碍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①。听觉损伤限制了儿童的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 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使他们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不能同步进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多,会说的很少。二、认知方面 1.语言与思维 听力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影响(Hallhan&Kauffman,1998;Kirk,Gallagher & Anastasiow,1998)o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经常是不通顺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由于缺少了听觉的帮助,不能适时形成口语,很多儿童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外,听力障碍儿童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以及看话(亦称看口、唇读)作为与正常人的交流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活动因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缓慢受到影响,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即人的思维发展整个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儿童有正常的智力,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符号系统来进行非口语测验时,这些儿童会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很好( Schlesinger,1983)。但多数听力障碍者在学业成就方面有严重缺陷。尤其是与语言有关的语文能力。 2.观察力与想象力 听力障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听力障碍儿童往往借助于“唇读”来捕捉语言信息。视觉补偿在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所以他们常常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和缄默状态。 听力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会有不易交友的问题和寂寞的自我感觉。他们容易聚集在一起,彼此提供归属感与自尊心,而形成聋人文化(Moog & Geers,1991)。 三、情绪与行为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他们常

智力障碍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 弱智儿童就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儿童。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 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显得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 记忆方面:再现中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意义和联系;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缺乏分化,不稳定。 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词不达意。 思维方面:判断力差,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简单的计算亦难完成。 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难于分配注意。 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从上述说明可见,弱智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指由于大脑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体位困难、视力听力困难、交流学习困难。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视觉障碍本身并不妨碍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事实上,出生后 几个月内,视觉障碍幼儿运动技能与正常幼儿并无多大差异(Warren,1984)。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征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迟缓 随着婴儿机体的逐渐成熟,在正常环境下,普通儿童运动能力 自然而然地有了迅速的发展。而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看不见自己周围 的物体.失去了够抓物体的动力,因此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能随肴机 体的成熟而自然地发展,因此有可能出现早期身体运动发展迟缓的 状况。特别是那些先天失明的盲童,更可能出现早期运动技能迟滞。格瑞庭(Grign,1984)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出生后就失明的儿童 对其运动技能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延缓早期运动技能的 获得。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先天失明的儿童喜欢俯伏在某一 个地方,以求保证自己的需要和安全。然而.长时期俯伏在某一个 地方,通常会引起运动技能,特别是身体移动、手的协调及健全肌 肉的发展迟缓,导致行走所需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使得行 走技能发展滞后或行走拙笨,延迟走路的年龄.最终影响体格的正 常发展。

谈到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视觉障碍 儿童的所谓“盲态”问题(blindism)。所谓的“盲态”,是指有些 盲人的特殊动作或习惯,如经常性按摩眼睛、挤眼、摆动身体、绕 圈子转、注视灯光和玩弄手指等。但伯林厄姆(Burling.ham,1964)及沃伦(Warren,1984)却认为这个术语是用词不当,因为这些习癖(mannerisms)也可以在其他残疾儿童,特别是自闭症儿童、智力落 后儿童及情绪障碍儿童身上发现,甚至有些正常儿童也有类似的行 为表现。 笔者认为,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特别是视觉障碍兼有其他残疾 的多重残疾儿童确实存在着这种“习癖”,但由于这些“习癖”不 是视觉障碍儿童所独有的,也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所共有的,因 此最好不要称其为“盲态”,而以“习癖”代之。导致这种“习癖”的原因有许多种推测,综合起来可能有下述几种原因, 其一,盲童缺乏足够的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以至于 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刺激和活动(Warren,1984;Scott,1969); 其二,盲童因为旅行和身体活动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容易 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改变自己的环境,以满足身体的需要(Merry,1933;Hoshmand,1975);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