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伟大的悲剧》课例鉴赏

该课获2017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执教者:张岩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

观察者:蒋新海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把握内容。

2.了解人物传记生动、真实的体裁特点。

3.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南极,冰雪的故乡,风暴的摇篮,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探险事迹,这里上演着震人心魄的英雄壮举,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幕《伟大的悲剧》。

出示课件:

(南极图片)

【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1. 学习用浏览法提取信息,理清情节。

2. 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3. 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出示课件:

(学习目标1.学习用浏览法提取信息,理清情节。 2.了解人物传记的体裁特点。

3.领会“伟大悲剧”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师:声音真洪亮,接下来让我们带着目标走进课文。

三、知识链接指导阅读

师:课文较长,同学们可以用“浏览法”来读,阅读的时候可以扫描,一目数行;也可以跳读,有所舍弃,摘录关键词语。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属于记叙类的文章,那它的重点信息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出示课件:

(知识链接1.浏览法:可以扫描,一目数行,提取主要信息;也可以跳读,有所舍弃, 摘录关键词语。2.重点信息筛选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初读课文感知“悲剧”

师: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文中语句,找出在这些时间、

地点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开始。

出示课件

①1月16日南极雪原

② 1月18日南极极点

③ 2月17日夜里1点钟屠宰场营地

④ 3月2日下一个贮藏点

⑤ 3月21日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的帐篷

⑥ 3月29日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的帐篷

学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

师:好,同学们,谁来说第一个?

生1:1月16日,白色雪原上,发生的悲剧事件是“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师:你找的又快又准,能不能告诉大家“他们”指的是谁?

生:“他们”指的是斯科特一行人。

师:非常好,请坐。阿蒙森先到了,也就意味着斯科特一行人晚到了。请同学们动笔,和老师一起来批注这个悲剧事件。

【板书】晚到(学生跟随在书上批注)

师:谁来说第二个?

生2:第二个悲剧事件的时间是1月18日,地点是南极极点,悲剧事件是斯科特一行人接受了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师:好的,你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请坐。青同学们继续来批注。

【板书】做证(学生跟随在书上批注)

好,接着来说第三个,后排男生。

生3:在127页,时间是2月17日夜里一点钟,地点是屠宰场营地,“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师:这位英国海军军士的名字是什么?

生3:埃文斯。

师:也很准确,请坐,谁发现3月2日,下一个贮藏点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生4: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悲剧事件是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师:嗯,燃料稀少,很好,请坐,继续来说。

生5:3月21日,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发生的悲剧事件是“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四十摄氏度。”

师:这个时间、地点发生的悲剧事件还有补充吗?

生6:但暴风雪刮的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sì]的。

师:注意“似[shì]的”这个词的读音,请再读一遍。

生6:似[shì]的。

师:好的,纠正过来了。

我们看3月29日,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不到20公里的帐篷里发生了什么悲剧事件。

生7: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

师:此时此刻,所有的队员全部死去。

【板书】死亡(学生跟随在书上批注)

师:让我们来关注一下从1月16日到3月29日,时间跨度多少天?

生:73天。

出示课件:

(时间地点事件动态图)

师:长达73天的煎熬,他们要忍受着失去首位、接受做证的悲痛,在返程的途中,困难重重,艰难的跋涉中,幸存者还要亲眼目睹自己的队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去,而最终他们自己的性命也难保,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题目中哪两个字?生:悲剧。

五、品析人物理解“伟大”

(一)语段精读分析人物

从8、9、10自然段中找出对奥茨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

师:3月2日至3月21日之间,有一个人的死亡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他是谁?

生齐答:奥茨。

师:的确,作者在文中对奥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可以选择他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也可以选择具体细小的情节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接下来,请同学们在8、9、10三个自然段做勾画,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奥茨的精神品质。

出示课件:

(品析人物:找出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品质。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也可以选择具体细小的情节。)

学生默读课文8、9、10三个段落,圈点勾画。

师:谁在第8段有发现?

生1:“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走路”,我从这一情节看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即便是脚趾冻掉了,还是坚持行走。

师:非常简洁,请坐。第9段有发现吗?

生2:“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我能感觉到奥茨对朋友的情谊很真,他不想拖朋友的后腿,所以做好了最后的抉择。

师:你能说一说你找的是人物的什么描写吗?

生2:心理描写。

师:真准确,请坐。

师:8、9、10三个自然段,还有对奥茨的描写吗?

生3:第九自然段:“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我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他们的团结,也读出了奥茨的勇敢。

师:勇敢。这个词用得多么的精辟。同学们看看第10段对奥茨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生4:我找到了语言描写。“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我觉得这个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不怕死的精神和替朋友着想、不想成为朋友的负担的品质。师:分析的很好。有个字音读错了,谁来帮他纠正一下。

生5:战栗,应该读作 [lì]

师:好,你来纠正一下自己的错误。

生4:战栗。(读音正确)。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非常细心,他找到了奥茨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请同学们看屏幕,揣摩一下,奥茨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会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请大家在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词语。

出示课件: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

师:你会填什么呢?

生1:我想填“坚决”。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外面是暴风雪天气。奥茨之前向朋友们提出过要与他们分开,但是被朋友们拒绝了。我想,他这一次说的时候,一定是很坚决的语气。

师:说的真好。能不能带着这种坚决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出了坚决。还可以怎么填?

生2:我觉得应该填“悲伤”。因为他不想和朋友们分开,但又不想成为朋友们的

负担。他一个人走出去了。所以,我觉得是悲伤地说。

师:好。把这个词代入横线中读一读。

生2读。

师:还可以怎么填?

生3:平静地。因为奥茨这时候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不想再连累朋友们,让团队获得生存的可能。所以就选择一个人走出去。我觉得他是很平静地说这句话。

师:真厉害。老师很佩服你能填这个词语。请你用平静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生3读。

师:不错,请坐。同学们填的词语各具特色,表达的情感就丰富多彩。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面对奥茨的死亡,朋友们的反映却是一致的。我们来大声读一读这几句话。

出示课件:

(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奥茨就要永远地离开大家了。朋友们为什么“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怎样理解“不敢阻拦”?

生1:因为他们知道他已经心意已决。他前后已经两次表示不想拖累大家了。师:你就像他的朋友们一样理解他。此时此刻,朋友们理解了奥茨的心意,想给他留下最后一份尊严。我们再来解读下一句,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生:……

师:大胆说自己想说的。握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2:离别时握手。

师:来,咱俩握握手。再见!握手告别。这个时候的握手,代表着大家和奥茨永远地分开了。大家不愿意和他分别。所以,这句话体现了朋友们对奥茨的不舍。师:大家既舍不得奥茨离开,又没有办法留下他。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2:矛盾。

师:对。所以,我们朗读这句话时,语速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慢。

师:语调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生:低一点。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段话。

生3读。

师:好,有点味道了。还可以再慢一点,尤其是“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这句,要慢下来。你再来试一试。

女3再读。

师:有进步。我注意到你特别重读了“一个人”这个词,朗读就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句子,在这个句子当中,哪一个词语强调了大家的心情?生齐:敬畏。

师:哪一个词语表达了大家对奥茨的钦佩?

生齐:英雄。

师:朗读时这两个词语要重读。而且,这两个词语蕴含的情感不是悲惨,也不是悲痛,而是……

生齐:悲壮。

师:好,带着这种悲壮的情感,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4读。

师:很有气势,语速是不是快了?好,慢一点,重读“敬畏”和“英雄”,再来试一试。

生4再读。

老师范读。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谁再来试一试?你来,勇敢者!

生5读。

师:真好,孩子。

(二)畅谈感受领悟品质

找出其他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精神品质。

师:这就是奥茨,无私无畏的奥茨,为了伙伴、为了团队主动选择死亡的奥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英雄。还有谁打动了你?请找出细节,谈谈感受。

出示课件:

(品析人物:找出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品质。)

生自主品读。

生1:第13自然段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从这句话中我可以感觉到斯科特上校知道自己陷入绝境而坦然地面对死亡。

师:“坦然”这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2:第14自然段,“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从这句话中,我读出斯科特和威尔逊他们都是不畏惧死亡的,他们也许心里悲伤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选择死去时互相安慰,紧紧地拥抱着。

师:紧紧地拥抱着,多么温暖的举动。

生3:我从第6自然段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这句话可以读出他面对死亡还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

师:说得很好。注意“雪橇”的“撬”应该读一声。不过,瑕不掩瑜,你已经品读的很好了。

生4:第13自然段第一句:“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从这句话中我读出斯科特已经知道死亡离他很近了,但他把死亡置之度外,坚持在死亡前的最后一刻给他最爱的人写信。

师:你分析得好,读得也特别有感情。还有谁来分享?

师:你比刚才更勇敢了同学。

生5:第126页(第七段)最后一行,“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从这一段我感觉到埃文斯他们所有人都非常团结,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去,他们不会放弃埃文斯,只会团结起来。

师:说得很好,一个“不”字读的特别的坚定、坚决。

生6:我从第六段,威尔逊博士“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能体现出他的敬业和对伙伴的成果做了很好的保护,能体现出他对伙伴的情谊,对科学的热爱。

师:好的,请坐。你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读做了补充,很细心。

师:这一侧的同学能分享一下令你感动的语句吗?

师:同学们大胆来说。

生7:在128页(第11段)

师:好,我们一起看128页。

生7:倒数第一行“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可以体会到他们很会吃苦,并没有抱怨,我吃的苦太多了,我不想在这坚持了。

师:说的多好哇,不抱怨,而且老师听到了你有一个词读的很好——“始终”,很不错。

生8:在第12段,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从这一句话看出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着他所爱的一切人。

师:好,没有一点考虑的是自己,多么的无私,请坐。

师:同学们找的都是在返程途中的感动人的事件,有没有哪位同学找到了1月18日在南极极点,斯科特海军上校做出的一个震撼人心的壮举呢?

生9:第125页(第二段)“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从“热烈追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即使自己比挪威人来晚了,但还是帮人做证,证明了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来的,可以看出他的诚实、乐于助人。

师:“诚实”这个词说的多好。

师:同学们,文中感人的细节太多太多,英雄们的形象就在我们的品读当中,越来越清晰,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批注他们的伟大品质:“虽然晚到,仍能坚毅前行;接受做证,尽显忠实风范;面对死亡,人人都能无私奉献。”

【板书】坚毅、忠实、奉献。

(三) 合作交流深化“伟大”

诵读斯科特日记,分析作用。

师:同学们记得真认真,老师非常欣慰,这一举动正是大家崇敬英雄的一种表现。然而英雄也有脆弱的时候,请同学们齐读斯科特在日记里的独白。

(出示课件:

“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

“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

“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

生:齐读。

师: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生:悲伤、悲惨、恐惧。

师:这些心理影响英雄的伟大形象吗?为什么?请同学们两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开始。

师:好,同学们,谁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谁来当勇士?

生:我认为不影响。

师:为什么?

生:每个英雄都有脆弱的一面,虽然他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但其实这样写更能表达出英雄的真实。

师:“真实”,说得好,你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请坐。

六、知识链接了解文体

师:这就是传记文学的特点,同学们来看

出示课件:

(知识链接——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生动形象、真实可信。)

师:本文作者茨威格正是根据斯科特一行人留下来的日记、书信等资料,写了这篇人物传记,并把它收录在自己的作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这部书还收录了拿破仑,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人物的历史事件,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到达极点的阿蒙森为他作传,而选择斯科特一行呢?作者在文中给出了答案,让我们齐读第16段。

七、探究主旨拓展升华

(一)明确主旨理解题目

出示课件:

(探究主旨——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生:齐读“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师: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了题目。

师:“悲剧”指的是?

学生:毁灭自己。

师:“伟大”指的是?

生:心灵高尚。

(二)写作练笔赞颂英雄

从五位英雄人物中选择一位,参考示例,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和追思。

师:的确如此,在阴森森的一片白色雪原,始终只有这么五位英雄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他们五人当中选择一位,参照示例,写一两句话,表达敬仰和追思。

出示课件:

(在五位英雄中选一人,参照示例,写一两句话,表达敬仰和追思。示例:奥茨,死神的魔爪只是索走了你的生命,但它不敢正视你无私无畏的灵魂。)

生:依照示例练笔写作。

师:好,听听学生们的表达,你最先举手,很积极。

生1:斯科特,寒冷的冰雪虽然冻住了你的身体,当他却冻不住,你那高尚无比的灵魂。

师:写的真棒,文采真好,请坐。

师:太好了,这一侧的学生能举手。

生2:奥茨,你如蜡烛般心甘情愿,燃烧了自己,点燃了身边队友前进的道路。师:比喻用的好,姑娘,再来一个,你举手了。

生3:威尔逊博士,凶猛的暴雪只是带走了你的身躯,却没有带走你那热爱科学,无私奉献和对祖国那份深沉的爱。

师:“深沉的爱”,用词很到位。

(三)拓展链接升华主题

链接人类探险的事例,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

师:同学们,课堂时间有限,大家的作品不能一一展示,但相信,你们写下的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颂之情,不过茨威格在本文要赞颂的不仅仅是斯科特这一个英雄团体,让我们齐读本课的最后一句话,重音放在“一切时代”。

出示课件: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生:齐读“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师:一切时代则意味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见作者赞颂的是整个人类不惧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板书】人类探险

师:这样的事例,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

出示课件:

(图片)

师:这是美国的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他在升空后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

出示课件:

(图片)

师:这是我国在南极设立的科学考察站,科学人员首次在南极建站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签订了生死契约,带去了装尸体的袋子。

师:这就是英雄,全人类的英雄,应为他们始终以高度的自尊心、责任心、事业

心,锲而不舍的对人类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出示课件:

(图片)

师:《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让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矗立起五位英雄的高大形象,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念出他们的名字。

生齐读:斯科特、奥茨、威尔逊、埃文斯、鲍尔斯。

师:五人行,皆为铮铮硬汉;共生死,留得朗朗乾坤。

八、推荐书目阅读提升

1.查找阅读斯科特日记和书信

2.推荐书目——《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师:英雄的事迹不朽,请同学们课后:

出示课件:

(推荐阅读 1.查找阅读斯科特日记和书信。2.推荐书目——《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师:查找阅读斯科特日记和书信,并且阅读这部作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师:好,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名师观察】

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春城无处不飞花”,教材其实就是师生面前的一座春城,只要“盘”得好,就会春光常在,春花长开。《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4000多字的文章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弱势。不论什么样的“长文短教”,课始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文意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解决方法是,在课堂上进行一点有关内容的讲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求更好地对所需教学的内容进行覆盖。

本节课中,教师结合人物传记可作为记叙类文章来读的体裁特点,巧妙地将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进行提取、组合、提炼、选择,给予了学生六组特定的时地坐标,请学生用浏览

法,圈点勾画出对应的悲剧事件,以此缕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此环节的设计快捷省力,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对长文的厌倦感,又符合七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短速高效地完成了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彰显了教师处理教材时的“盘”的基本功。

“悲剧”已清晰,深入品“伟大”。“长文短教”也讲究对教学内容的剪裁和选择,或选取课文最精致的一部分、最核心的一部分、最难以理解的一部分等。教师选取了课文8-10段,确定一个品读角度——分析文中对奥茨的细节描写,达到“品味伟大”的短教目的。

这个过程中又水到渠成地融入了“朗读体味”的教学细节。在对奥茨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时,以补填词语的方式,把“朗读”和“体味”合二为一,将朗读与奥茨形象的分析、朗读与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体味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呈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轻松处理,切入教学内容十分快捷,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跃,着力突出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等语文实践活动,实现了以训练朗读技能和分析技能相结合,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的目的。

一个好的“主问题”形成了课堂的重要活动板块,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了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实际上“找出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品质”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这一“问题”牵动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也正是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课堂的波澜,酿造出课堂的高潮。

教师在教授本课时的一个可贵之处还在于紧扣文本的文学体裁——人物传记,这是以往诸多课例没有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个要素,然而它恰恰是本文在教学中需要得以重视的一个关键点,为学生初步了解传记特点和培养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阅读兴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中的“读”与“写”向来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仿写例句的微型写作是最常规最通俗最平实的教学手法,教师安排的这次活动出现在课文教学的最后阶段——探究主旨阶段,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出文中“悲剧”即毁灭自己,“伟大”即是心灵高尚的内涵后,教师顺势而作,自然而然地运用“微型写作”的手法,由此改变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的氛围由动到静,由所想所感到所写所见,由对“伟大”的理解,到对“伟大”的歌颂,这样的集体活动真是一座学习活动的富矿,正是这样小巧灵动的环节设计,让学生的写作成果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又使学生对“伟大”的理解上升到了更深刻更实际的层次。

教师的创意还有一处在于“以句带篇,扣住一词”,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本文的主旨显而易见,执教者扣住“一切时代”这四个字引领学生探究本文的深意,这是一个角度细腻的活动,是视点集中、线条单纯的活动,一句一词的理解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妙在这一句”使学生的眼光从斯科特一行人走向了全人类的探险者,由对南极世界的探险认知延伸到对所有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求,以达到自然迁移,润物无声的短教效果。

一个好的课例必定凝聚了执教者的付出和心血,每一个在40分钟内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都隐含着教师内心波澜起伏的惊天动地,对于教学设计,就一种方式而言都是偶尔可用,不可常用的,只有深入研读课文,优化处理教材,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才能让教师们的课程不落俗套,不显平凡,才能让每一个语文人总有新的追求、新的尝试,新的进步。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鉴赏能力。通过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之对比,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恨歌》导入。 二、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三、初读课文 1.自生自由阅读并划分节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 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在,是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之间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昔日的荒淫就没有今日的落难,作者通过对比,点出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与学重点 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与学难点 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 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峰峰矿区羊渠河学校 马明老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峰峰矿区羊渠河学校马明老师 《伟大的悲剧》说课程序 一教材、教法二学情、学法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流程 一、教材、教法 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本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法: 1、阅读发现法: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初步发现解决问题。 2、自主、小组合作法:解决基本的知识技能问题。 3、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4、讨论法和点拔法相结合。 二学情、学法 本课面向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这类探险类外国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我这样设计了《伟大的悲剧》。 1、学生课前预习,熟悉生词,并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自主理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2、学习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难点: 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二)介绍作者检查预习(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拓展深化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案人教版

21.伟大的悲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风餐露宿,毛骨悚然,精疲力竭”等词语。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斯》等。 2.了解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要做到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进行浏览,每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并注意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导航]:1~3段,写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发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而返;4~13段,写探险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4~16段,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尊敬。 2.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拽() diān()狂雪qiāo() 凛liè()吞shì()销shí() 羸()弱步lǚ()告罄() 遗shuāng() 踉踉()跄跄() mèn mèn()不乐 广袤无yín()鲁mǎng()大胆 yáng yáng()得意疲bèi()不堪 语无lún()次 jīng()打细算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21 伟大的悲剧 公开课优质教案

21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的形、音、义; 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自读课文,概括要点,梳理脉络;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难点: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学法】复述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探访南极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欣赏图片南极冰川冰山鳞虾南极地衣乔治王岛上的苔藓南极的夜晚南极的极昼与极夜南极光长城湾中山站全貌 南极探险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 阿蒙森 - 斯科特站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资料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文学常识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2.文章思想内容 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他们,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3.重点词语 拽zhuài:拉。 无垠yín:没有边际。癫diān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lǐn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shí:消损腐蚀。 羸léi弱:瘦弱。 姗姗(shānshān 都是一声)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开心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wú)宁:与其……不如…… 4.重点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闽侯荆溪中学徐道彬 教案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案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教案难点 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了解南极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位队友却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1 / 5 这堂课我们学习《伟大的悲剧》,它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这篇文章与其他人物的传记文章共同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集子里。 二.作者介绍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字词教案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 凛冽(lǐn 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 2 / 5 四、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写表格。 地点人物及事件时间白色雪原1912.1.16南极点1912.1.18埃文斯死1912.2.171912.3.2无

(完整版)马嵬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 教师在教授本课时要注意布置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快速阅读课文,毎分钟争取不少于400字。基本问题设置方面要注意提示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这篇课文贯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悲剧”的含义。斯科特和伙伴们的精神令人感动,可以重点突出他们团结合作、为他人业绩做证,勇于探索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伟大的悲剧》自学资料。 一、故事导入: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o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完整版)《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了解南极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位队友却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这堂课我们学习《伟大的悲剧》,它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这篇文章与其他人物的传记文章共同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集子里。

二.作者介绍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字词教学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 凛冽(lǐn li 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 四、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写表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细节中的情感。 4、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学习重点与难点: 1. 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体会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坦然和勇敢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 2. 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走进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罗曼罗兰》《精神疗法》;传记《三位大师》《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背景追溯】 本文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点聚焦】 伟大的悲剧“悲”在哪,伟大在哪? 悲壮、伟大;①失败之悲——精诚团结;②作证之悲——诚实守信;③孤独之悲——坦然乐观; ④死亡之悲——赤子之心;⑤世人之悲——超越极限. 【难点突破】 题目中的“悲剧”与“伟大”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题目中的“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题目点明主旨。 【图解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21 伟大的悲剧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的形、音、义; 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自读课文,概括要点,梳理脉络;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难点: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法学法】复述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探访南极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那么,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欣赏图片南极冰川冰山鳞虾南极地衣乔治王岛上的苔藓南极的夜晚南极的极昼与极夜南极光长城湾中山站全貌 南极探险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 阿蒙森 - 斯科特站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等。 三、检查预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教案设计 李商隐[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苏版初一下册(部编版)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内阅读练习

苏版初一下册(部编版)第21课《伟大的悲剧》 课内阅读练习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答: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 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 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阅读第二段后回答: 1.为什么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答: 因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南极 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3、〝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写出了什么? 答: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夺眶而出〞写出了他们委屈绝望的痛苦心情。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表达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 复杂感情? 答:作者在此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 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 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咏史怀古诗阅读 一导入新课: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 二诗文解读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 怀人伤己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 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 (1)马嵬之变:

初一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所有生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所有生字词解释 新手报器材信息 10级分类:中小学作业被浏览5026次 2013.05.22 javascript:; jghjghjdf 采纳率:57% 10级 2013.05.23 拽(zhuài):拉。无垠(wú'yín):没有边际。癫狂(d iān'kuáng):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吞噬(tūn'shì):吞食;并吞。销蚀(xiāo'shí):消损腐蚀。羸弱(léi'ruò):瘦弱。步履(bù'lǚ):指脚步。告罄(gào'qìng):指财物用完。遗孀(yí'shuāng):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某人的遗孀。坚持不懈(jiān'chí'bù'xiè):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千辛万苦(qiān'xīn'wàn'kǔ):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fēng'cān'lù'sù):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夜不成眠(yè'bù'chéng'mián):晚上睡不着觉。精疲力竭(jīng'pí'lì'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闷闷不乐(mèn'mèn'bù'lè):因有不开心的事而心里不快活。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 ):形容很害怕的样子。耀武扬威(yào' wǔ'yáng'wēi):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洋洋得意(yáng yáng déyì):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怏怏不乐(yàng'yàng'bù'lè):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姗姗来迟(shān'shān'lái'chí):形容来得很晚。忧心忡忡(yōu'xīn'chōng'chōng):忧愁的样子。疲惫不堪(pí'

伟大的悲剧(优质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步伐一起走上这条探险之旅。 二、速读,整体感知: 1、走进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作品有《罗曼·罗兰》等,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 2、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完成这个句子:“茨威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的故事。”并从文章中找出依据,读一读。 三、研读,探究赏析: 我发现:聪明的你,在阅读中是否发现“悲”之所在? ①假如你是斯科特探险队中的一员,当你发现失败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你的心情会如何? ②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③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悲”之所在: A 死亡之悲:在归途中全部队员牺牲了 B 失败之悲:阿蒙森一行已先到达南极 C 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你了解南极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位队友却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这堂课我们学习《伟大的悲剧》,它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这篇文章与其他人物的传记文章共同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集子里。

二.作者介绍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字词教学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 凛冽(lǐn liè)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步履(lǚ)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 四、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写表格。 五.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复述故事内容。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1.转换诗面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3.夹叙夹议 四、小结咏史怀古诗 1、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陈迹为题材,借怀念古人、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引发出对自己身世或时局世事的感慨。或怀人伤己,或借古讽今,或理性反思,以寄托哀思、感慨兴衰、讽喻时政等。 2、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语言风格:含蓄蕴藉、苍凉深沉。 3、鉴赏咏史怀古诗基本方法 1、准确把握诗意。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2、弄清史实、典故。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3、对接诗人、时代。要知人论世,为判定主旨做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伟大的悲剧

第五单元 21.伟大的悲剧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根据语言材料,独立理清、分析、判断事件过程;通过精读文中一些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来理解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 3.结合文中的语句,体验探险者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理解课文中“悲剧”的伟大意义。 ●重点: 1.把握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伟大精神及悲剧意义。 2.传记文学是一种文学性较强、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它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通过人物生平和业绩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时代生活。一般采用散文体,有的近于小说。 3.给加点字注音。 毛骨悚.然(sǒng) 遗孀.(shuāng) 凛冽 ..(lǐn)(liè) 吞噬.(shì) 步履.(lǚ) 鲁莽.(mǎng) 忧心忡.忡(chōng)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毛骨悚然: 形容十分恐惧。(2)海市蜃楼: 形容虚幻的事物。 (3)怏怏不乐: 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4)姗姗来迟: 慢腾腾地来晚了。 5.

问题一:复述课文。(几个人合作,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历经艰险,在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了,于是只好丧气地踏上归途。归途中,由于遭受了突然到来的恶劣天气,他们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最后一个一个悲壮地死去。(复述有简略,有详细,还有创造性复述,学生可通过多种复述方式来熟悉课文) 问题二: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请你说说他们的姓名和身份。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 鲍尔斯 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 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问题三: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了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着,有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们的祖国和人民。 问题四: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具有“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对你有什么启示? 例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那些像刘胡兰、董存瑞一样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宇航员全部罹难。学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伟大精神,不忘他们的功绩。 问题五:再次阅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最令你激动难忘,并指出这些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令人难忘的细节,如①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②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进行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③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④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 作用:细节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见《导学测评》P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