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说课稿

《诗词五首》说课稿
《诗词五首》说课稿

《诗词五首》说课稿

《饮酒》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分析教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

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

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

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

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

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

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三)赏析诗歌

1、读首先是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进

行诵读比赛,要抓住节奏,读出韵律。

2、议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梳理诗歌内容,师生给予评

价,学生对诗歌也会择优理解。

3、赏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一二句深情而

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4、研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

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

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

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

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5、背背出情感、背出内涵

6、练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五、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春望》

《春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从古到今,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还原作品所营造的意境,领悟作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今天在《春望》一课中的说课所要做的努力。

说课形式:课前说课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与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开始集中编排文言文课文。《春望》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意义。

就教材而言,《春望》要继续探索、创新教法:如何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诵读训练。它还是第六单元的探路者。第六单元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就本课而言,《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风格的转折点,和《望岳》《石壕吏》一起勾勒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语文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

这一首诗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引出对诗歌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领略诗人的赤子情怀。为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我这样教,学生又如何学呢?我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理解品味诵读法(2)圈点勾画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4)成果展示法本课计划用时一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设计了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抢答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然后,教师过渡: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板书课题,作者。

2、学生汇报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用抢答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写作背景方面我让学生侧重搜集杜甫战乱流离的中年际遇。这也是杜甫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的高峰期。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出示学习诗歌第一招——多读以及读诗的技巧。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

3、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由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理解诗意。

教师过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后,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达到初步感知诗歌的目的,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学习。

第三个环节:赏读诗歌,知诗识人

1、出示学习诗歌第二招——多思。

(内容、情感……)”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例子:国家:(破)——风雨飘摇的国家,满地废墟,断瓦残垣,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

3、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交流,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2、请学生用“诗人?望?到了来修饰。我从中读到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我将课堂交给学生,引领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修饰语,运用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诗句的物境。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当全诗品析完毕,一个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杜甫也出现在眼前。这样,本环节通过形象品味和诵读感悟,较好地把知人论世和情境体验融合在一起。

第四个环节:品读诗歌,情景再现

课件出示

1、你从每句诗里发觉诗人都望到了些什么?可以用生动诗意的语言描绘,可以赏析(从修辞,语言,情感等角度),也可以用图画或者其他方式,只要能再现诗句的情景的方式都行。

2、学生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抓住意象和修饰语是将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拆下来赏玩,那“情景再现”就是将珍珠用情感的线牢牢地串连在一起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根据从意象和修饰法中感悟到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这样,古诗教学“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有序呈现,层层深化。

第五个环节:教师寄语,心灵碰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大多数人疲于奔命甚至苟且偷生时,杜甫,从危难的时局出发,循着历史的脚印,去透视命比纸薄的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文字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现实的交锋,成就了字字血泪的《春望》。悲愤的《春望》,渗透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丈量着世间人性的高度,因此不朽!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 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青海一中李清 “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预设六个方面,对我的构想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及地位。 《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型为精读课。学生对杜甫的基本情况和本诗大的社会背景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为本诗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诗中,诗人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亲历了一场差役夜捉人的惨事,通过对老妇陈辞的白描,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并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教授本诗的时候,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立足文本,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朗读、品析、感受。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说学情。 (1)、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2)、阅读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3)、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文体特征,我将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3、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4)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 为了很好地完成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深入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因此我采用:1、情境教学法。2、以读促悟法。3、提问讨论法。来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采用的学法拟定为:1、合作探究法。2、诵读感悟法。3、自主赏析法。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从“导入---朗读----品析---感受”四个环节,用时一课时来组织教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新人 教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坡羊·潼关怀古》。现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元曲。学习本单元旨在结合自己体验评价古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要深刻体会到古人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体会曲的艺术感染力。《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他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精辟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耳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八年级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诵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曲,重在诵读。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 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

《诗词五首》说课稿

《诗词五首》说课稿 《饮酒》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分析教材《饮酒》是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 在读懂本诗中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渊明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 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 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 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容,然后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三)赏析诗歌 1、读首先是老师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进 行诵读比赛,要抓住节奏,读出韵律。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24 诗词五首 春望 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②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③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④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再举例来说,我教的两个班,两个班都很活跃,相比之下,a班里有独立见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风格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会鼓励有主见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说课稿

《石壕吏》说课稿 “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预设六个方面,对我的构想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及地位。 《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型为精读课。学生对杜甫的基本情况和本诗大的社会背景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为本诗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诗中,诗人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亲历了一场差役夜捉人的惨事,通过对老妇陈辞的白描,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并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教授本诗的时候,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立足文本,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朗读、品析、感受。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说学情。 (1)、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2)、阅读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3)、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文体特征,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3、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4)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深入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因

第30课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九下)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诗人的感情作者简介:凉州词 【唐】王翰注释: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我国,军中弹奏琵琶常在马上。诗歌简析:《凉州词》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厚的边塞军营生活色彩。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赋的形式以了景写哀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主题鲜明深刻,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豪迈。诗文以边塞生活为体裁,但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却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先写美酒宝杯,次写欲饮不能尽兴,由平静中一下转入紧张激昂的气氛中去了。第三、四句的潜台词,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沉痛的心情,显示出诗人旷达的胸怀。疑难解答 1. 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 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说说你对后两句的理解? 4. 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参考答案: 1. 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中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仍是属于诗的范畴。 2. 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豪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有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

了边关即热闹又紧张的、悲壮的氛围。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喝醉了躺卧在沙场上,你们也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能够返回?今朝有酒就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也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的豪放和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 4. 该诗描写边塞生活,即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咏煤炭于谦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咏煤炭 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赏析】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2020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3.5 山坡羊.潼关怀古 优质说课稿

《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 作者:孙忠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坡羊·潼关怀古》。现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元曲。学习本单元旨在结合自己体验评价古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要深刻体会到古人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体会曲的艺术感染力。《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他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精辟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耳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八年级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诵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曲,重在诵读。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踌(chóu )蹰(chú)阙(què)兴(xīng)

《水调歌头》说课讲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十分优美。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重点词句学会品味赏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完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课件演示、媒体辅助、谈话点拔等多种形式,发挥远程教育媒体的资源作用,让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 二、说远教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本课的资源取自远程教育模式二,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我找到了适合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图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结合我们接山学生特点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预习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文章写作背景,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课堂 (一)、导入新课----明月诗情、明月有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自然界的事物中,月亮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也最能引起人的情思。所以古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那么学生知道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我的提示引出课题:《水调歌头》) (二)、预习检查----明月抒怀 1、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检查重点字词的写法,发音,字意。 (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讲授新课----明月抒怀、明月有情 1、朗读(首先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朗读课文,并把积累的朗读技巧分享给大家听。然后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朗诵,让大家细细品味。听完了名家的朗诵,学生也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配上音乐让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读给大家听。)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说课稿)第六单元 第25课 诗词五首《赤壁》

《赤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⒈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⒉掌握“戟”的读音⒊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⒍懂得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⒈了解“咏史诗”⒉诗歌结构的分析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 难点: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⒉“二乔”的象征意义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 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导入:导语: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以此引出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们今天呢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赤壁》。这首诗呢作者不再描写眼前的雨景通过借景抒情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临历史的战场。 亮标:让学生対本课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切入:⒈解题:幻灯片展示赤壁的图片并介绍赤壁之战让学生对赤壁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李清照如梦令说课稿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中外短诗五首》说课稿

《中外短诗五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断章》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风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错误》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

24 诗词五首课件

24. 诗词五首

《诗经》知识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又叫《诗三百》,列入“五经”之首,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诗经》分成风、雅、颂三类。《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例: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采薇《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回首往事 本诗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难,抒写了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对比现在 直抒胸臆行程艰难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之情。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远望所见近看所见凄凉破败孤独悲伤 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 和迫害

2016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说课稿语文版

《诗词五首》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 1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2、品读,欣赏出峡美景。 2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欣赏出峡后的美景。 3教学过程 3.1 第三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唐诗三百首》 1、激趣导入,话谈诗人李白。 一曲动听的儿歌,不仅让我们想起儿时背诵过的诗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则更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这个时代,诗歌大放异彩,名家辈出,就曾产生了被人们誉为“李杜”的两位大诗人,他们是李白和杜甫,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李白。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他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个中国。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44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晚年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这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活动3【讲授】朗读诗歌 3、朗读诗歌,感知全诗内容。 ⑴这首诗是李白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仗剑东游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回答)那么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一种豪情、锐气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试着用这种情感读出来。(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⑵倾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体会情感。(放录音) ⑶学生随音乐自由朗读。(放音乐) ⑷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⑸请以诗人李白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⑹诗歌围绕这次出游主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 活动4【活动】研讨诗歌 4、合作讨论,欣赏出峡美景。 ⑴诗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出峡美景的?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写呢?(注意联系“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诗人是如何描绘出峡美景的?试从用词和写景角度等方面作点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试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给你喜欢的画面拟个适当的标题。 ⑷诗人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如此美丽、壮观而神奇呢?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6单元 24. 诗词曲五首说课稿

《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坡羊〃潼关怀古》。现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元曲。学习本单元旨在结合自己体验评价古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要深刻体会到古人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体会曲的艺术感染力。《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他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精辟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耳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八年级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诵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

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曲,重在诵读。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刘开玲 一、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迪,而且都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诗、词,古诗,节奏感强,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朗读和背诵。七年级的孩子长于背诵,而在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尤其是富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在学生熟记古诗内容,理解基本意思,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诵读,读准节奏、重音,读出韵味,当堂背诵;联系背景,品析重点句子,理解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古代诗人们在诗中表达的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四、说重点、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中1、2、3点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点即为重点又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介绍背景,补充资料,反复诵读,比较阅读等方法。 学法:朗读,背诵,讨论等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后三首安排在第二课时,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20课《古诗歌五首》,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和第三首《登飞来峰》。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有位古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知人论事”。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研究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事。提出这一主张的人就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孟子。今天,我们就遵从孟子的教导,在学习本课古诗时,以知人论事为原则,以后,大家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也要主动运用它。(二)新课学习: 《登幽州台歌》 (一)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基本都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但是还不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读的太平淡,没有味,所以指名读,正字音后,教师范读,学生在听读的时候,要求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标出重音,然后练读,体味作者情感,。

200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历史试题

200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下面四幅美术作品中,由他创作的是 A B C D 2.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战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涵义是指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B.神学文化的复兴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3.“它是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使欧洲商道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它”是指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运动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英国工业革命 4.在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表的代表性文献中,《权利法案》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最大区别在于() A.强调自由平等 B.限制君主权利 C.保护私有财产 D. 宣告脱离殖民统治 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李华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的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D.拿破仑战争6.工业革命史人类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它是用机器生产系统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于下列哪个图示的发明 A B C D 7.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父亲来自于非洲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到北美有关的史实是 A.美国独立战争B.三角贸易C.法国大革命D.《1787年宪法》的颁布8.有人比喻英国“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了下列哪一种情况? A.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疯狂屠杀印第安人B.英国在北美进行殖民统治 C.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D.法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