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歇后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歇后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歇后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西汉戴圣在《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东汉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清方苞在《请定经制札子》中也写到:“民以食为天,而耗谷最多,流祸之最甚者,莫如酒”。在源远流长的“以食为天”思想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创造了许多饮食器具以及与饮食有关的各种动作动词。关于烹饪方法就有:烹、蒸、煮、炸、炙、烤、炖等;饮食器有锅、碗、瓢、釜、甑、镬、鼎、鼐等;关于饮食的动作动词有:品、饮、尝、吃、食、嚼、咬、吞、咽等。连经典菜系也分别分为“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由此可以说对饮食的文字表现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同时语言对社会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标本”、“化石”。对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实质。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实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不能背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社会成员凭借着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念,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

雅各?格林曾说:“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殖、工具、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正是由此,中国历来推崇的饮食文化在成语、歇后语、俗语、日常用语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一方面相沿习用,成为人们的一种语言习惯;另一方面又保持相对的

稳固性和保守性,成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内涵的书面或口头用语,反映出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这里说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由奴隶主、地主掌握,他们不仅占有劳动人民大量的劳动成果,甚至连失去自由的奴隶、雇佣农等也作为财产加以占有。吃饱、穿暖成为当时人民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在普通下层人民(奴隶、雇佣农、自由农)眼中能吃饱、穿暖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幸福。人们也就习惯从饮食来辨别家庭贫富、生活好坏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饮食来喻人的贫富,比如饱食暖衣、食前方丈:吃饭时摆了一尺见方的食物,形容极为奢华。靡衣玉食:穿着华丽之衣,吃着精美之食,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缺食无衣(缺衣少食):缺吃少穿。比喻非常贫穷。

孔子曾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孔子从颜回饮食简单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行,将饮食与人物的品行联系起来,以饮食来喻人的德行的词语也很多,比如酒囊饭袋:盛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的人。膏粱子弟:膏粱,肥肉和细粮。指无所用心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弟子。饕餮之徒:饕餮,传说中贪吃的猛兽,形容贪吃的人。拿酸作醋:对别人的请求故意表示为难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鱼肉百姓:用暴力欺凌残害老百姓的行为。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衣食住行”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四个字,也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在汉语里也有许多以饮食来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做事、做学问要精细。贪多嚼不烂:吃多了消化不了,比喻盲目求多却难以运用。众口难调:

原指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人都感到可口。比喻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无米之炊:做饭却没有米,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不可能出成果。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添油加醋:比喻夸大事实,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在歇后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饮食文化的沉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些汉语固有词语,它在反映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汉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反映,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特色,为一般外国人所不熟悉。”这些与饮食有关的歇后语和谚语往往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蕴涵着更为深刻的比喻意义。

(1)歇后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2)谚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吃什么斋念什么佛

煮饭要有米,说话要有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不吃黄连不知苦,事非经过不知难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日常用语里只说一个非常特殊而有意思的字——“吃”。

“吃”最基本的意思是:在嘴里咀嚼食物后咽下去。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里几乎什么都可以用“吃”来表示。如:可以用来表示禁受、承受,所组成的词有:吃苦耐劳、吃官司、吃不消、吃得消、吃惊、吃亏、吃罪(承受罪责之意)等等;用来表示消灭对方的力量,所以下棋时叫“吃车”、“吃炮”;用来表示某一物体进入另一物体,表船体入水的深度叫“吃水”,金属切削时工具切入工件叫“吃刀”……这样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吃”文化已经被中国人发展到了极致,把“吃”和对社会、对人的感情融合到了一块,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

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小小的饮食部分就对语言有如此之大影响综上所述,作为世界农业最早分布点的中国,我们的先民不仅学会种植水稻、蓄养家禽,酿造美酒,形成异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他们也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了语言,其中的大部分又通过书面的文字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日常用语中表现出来,组成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其内容角度看到语言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附录:有关食的词语:

1、吃亏——和别人交往中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2、吃力——担负的任务繁重而感到力不从心。

3、吃紧——情势紧张。

4、吃香——受人欢迎。

5、吃苦——过重的身心负担使之感到痛苦。

6、吃惊——意料之外的感受。

7、吃请——被人邀请赴宴。

8、吃牌——麻将术语,用上家的出牌做成自己的一付牌。

9、吃碰——办事受阻,碰壁。10、吃醋——嫉妒。11、吃罪——担当罪名。12、吃租——收取租金。13、吃贿——接受别人的贿赂。14、吃荤——肉食或正常以外的男女之事。15、吃货——占便宜。16、吃嘴——过分的爱吃17、吃透——对问题了解透彻。18、通吃——全部收归己有19、口吃——说话结巴。20、食言——说话不算数。21、尝试——做新的探索。

22、糊口——谋生。23、饮弹——被子弹击中。24、饮羽——箭射入人体,深至箭羽。25、饮恨——含恨而没有办法发泄。

26、饮泣——泪流入口。27、咬钩——中计、上当。28、独吞——个人侵占了共有财产。29、吃皇粮——为皇家办事的人。30、吃公家——公款吃喝。31、吃供应——计划经济时代,农业人口由自己种田养活自己,非农业人口由国家供应口粮,称为吃供应。32、吃老本——过去的积累。33、吃得开——在社会上混得好。34、吃不开——在社会上混得不好。35、吃豆腐——占异性的便宜。36、吃军粮——当兵打仗。37、吃不消——承受不起。38、吃得消——能够承受得起。

39、吃味道——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40、吃败仗——打败仗。

41、吃小灶——特殊待遇。42、吃偏食——特殊照顾。43、吃独食——不顾伙伴,独自得利。44、吃软饭——靠女人生活的人。45、吃硬饭——打家劫舍。46、吃大户——讨有钱人的便宜。47、吃官司——成为被告。48、吃家什——倒霉。49、吃野食——正规利益外的利益。50、吃白食——不付出却死气白赖地讨收获。51、吃黑食——非法获得利益。52、吃夜食——夜晚行窃。53、吃枪子——被子弹击毙。

54、吃回扣——不正当商业竞争行为,卖方虚高价格,买方当事人从中得到利益。55、吃发球——接不住对方的发球而丢分。56、吃闲饭——没有工作或劳作而由别人供养。57、吃耳光——被人煽了耳光。

58、吃花酒——集体和性工作者一起吃喝玩乐。59、吃死人——盗墓等不法勾当。60、黑吃黑——用非法手段对付非法手段而获得利益。

61、啃老族——自己不工作,依靠父母收入生活的一类人。62、吃喝玩乐——美食香醇玩耍以寻求快乐。63、吃苦耐劳——不怕艰苦,不怕劳累。64、吃政治饭——政治工作者。65、吃技术饭——以出卖手艺和技术为生者。66、吃闭门羹——遭人拒绝,冷落。67、吃哑巴亏——吃了亏还有苦难言。68、吃青春饭——靠年轻才能赚钱的工作。

69、吃里爬外——本是东家的人,为了私利却为西家做事。

70、吃回头草——返回来重操旧业或重归原地。71、吃窝边草——欺负祸害自己的邻里或周围的人。72、吃了火药——脾气火暴,语出伤人。73、吃奶的劲——使出全身的劲。74、寅吃卯粮——经济拮据,提前或挪用资金。75、坐吃山空——钱财再多,只出不进也会花光。

76、生吞活剥——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和文辞。77、秀色可餐——女人美丽动人,可使人忘却了饥饿。78、打了饭碗——丢掉了工作。

79、囫囵吞枣——对知识没能消化,笼统接受。80、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得一次教训,长一分见识。

谚语俗语100条__歇后语100条

谚语俗语100条歇后语100条 (一)谚语俗语100条 1◆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2◆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6◆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7◆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8◆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10◆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11◆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12◆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13◆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14◆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15◆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16◆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17◆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18◆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9◆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20◆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21◆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22◆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23◆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24◆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25◆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26◆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27◆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28◆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29◆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0◆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31◆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32◆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33◆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34◆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35◆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3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7◆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38◆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39◆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40◆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41◆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42◆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 有什么区别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着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Introduction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歇后语俗语等的运用

1.歇后语填空 (1)姜太公钓鱼——。(2)肉包子打狗——。 (3)和尚打伞——。 2.谚语填空 (1)留得青山在,。(2)不听老人言,。 (3)路遥知马力,。 3.连线题 请将意思相同的两项用直线连起来。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志者事竟成。 (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满招损,谦受益。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 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2、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如: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3、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4、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等作比方。 如:借荆州——只借不还; 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2、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3、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是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的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形容肚子饿。 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1、气象 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点,都可以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妨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么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阶段,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经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因此,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也很大,这种事情似乎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最深。朝鲜适应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说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受中国饮食文化妨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创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算是受中国的妨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依照自己的饮食适应作了一些改进,并进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妨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妨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味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妨碍。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所以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妨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有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日子习俗大为改观。并且,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进展。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妨碍也很大,其中

谚语俗语

谚语俗语 理想 人不在大小,树不在高低。 鸟无翅膀不能飞,人无志气无作为。 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 语言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莫学知了爬树梢,东摇西摆唱高调。 没有崇高的理想,青春就将枯萎;没有伟大的志愿,生活就将暗淡无光。人凭志气虎凭威。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好马在力气,好汉在志气。 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谷糠。 一万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 鸟都往高枝上飞。 只有希望而没有行动的人,只能靠做梦来收获所得。 团结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柴多火焰旺,人多办法好。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起山。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脱离机器的螺丝,是废钢铁。 不怕力小怕孤单,众人协力金不换。 孤雁离群凄惨惨,人离集体孤单单。 孤树结成林不怕风吹,滴水积成海不怕日晒。 友谊 谁不懂得友谊,谁就不会生活。 鲜花要靠水浇灌,友谊要靠人珍爱。 和胆小鬼交朋友,会坏事情;同敌人交朋友,会掉脑袋。 炼铁需要有硬火,交友需要有诚心。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买铁锅必须敲打敲打,交朋友必须了解了解。 真正的朋友说真话,说真话的才是真朋友。 宁交那口拙舌笨的实心汉,不交那油嘴滑舌的机灵鬼。 果树不是只结一个果子,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朋友。 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 别把豺狼当猎狗,别把敌人当朋友。 时常批评你的人不一定是对头,时常恭维你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朋友没信用,就是害人虫。 伪善的朋友比公开的敌人更坏。 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和一个好人交往,胜过和十个坏蛋交往。 鲜花要水浇灌,友谊靠人护爱。 钱多不如朋友多。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如果朋友离开你,那是你自己的过错。 朋友要亲,账目要清。 没有朋友的人,就像树木缺掉根茎一样。 勤俭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桃花谣趁东风来,幸福要靠劳动来。 勤劳是幸福的母亲。 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勤劳勤劳,衣暖食饱;懒惰懒惰,日子难过。 要想上天需要翅膀,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勤劳。 懒猫逮不住老鼠,懒人出不了成果。 一勤天下无难事。 宁做辛勤的蜜蜂,不做悠闲的知了。 勤人荒年有饭吃,懒汉丰收饿肚子。 细水长流年年有,好吃懒做福不久。 人勤地出宝,人懒地长草。 勤劳是个宝,人生离不了。

谚语俗语100条 歇后语100条

谚语俗语100条歇后语100条 (二)谚语俗语100条 1◆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2◆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6◆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7◆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8◆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10◆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11◆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12◆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13◆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14◆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15◆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16◆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17◆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18◆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9◆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20◆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21◆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22◆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23◆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24◆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25◆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26◆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27◆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28◆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29◆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0◆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31◆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32◆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33◆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34◆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35◆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3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7◆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38◆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39◆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40◆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小升初语文谚语、歇后语练习(通用)

小学语文中的谚语、歇后 语、名言警句相关练习 一、补充歇后语或谚语 1、包公断案——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夫子搬家—— _______________ 3、君子一言, ________________4 .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把下列各句补充完整 1、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载树,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全靠肥当家。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霞行千里。 5、___________________,不进则退。 6、___________________,枕着馒头睡。 7、读书百遍,___________——________. 8、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多练。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思。12、逆水行舟,____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_______,日久见人心。 14、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运动不健康。15、___________________,节节高。 16、__________________,七上八下。 17、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居上。 18、___________________,摸不着头脑。19、外甥大灯笼——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葱拌豆腐——________________。21、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愿者上钩。 三、写出句子的后半部分 (1) 早霞不出门,_________ 2)路遥知马力,___________ (3)前人栽书,__________ (4)学习如逆水行舟,__________ (5)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_____(6)冬天麦盖三层被,_________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小学生谚语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

小学生必背谚语、俗语、歇后语和名言警句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6、火心要空,人心在实。 7、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8、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9、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10、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1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12、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见真金)。 1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4、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5、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6、自古华山一条道。 17、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鹿茸角)。 18、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1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0、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1、好马不吃回头草,好汉不夸旧功劳。2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5、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26、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27、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8、谦虚的人学一当十,骄傲的人学十当一。 2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1、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3、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34、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35、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 36、种田不好误一年,读书不好误一生。 37、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38、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9、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锻炼不健康。 40、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小学生必背歇后语 1、竹篮打水—―一场空 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5、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7、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8、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9、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10、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11、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12、包拯斩包勉――大义灭亲 13、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14、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15、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措手不及 16、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7、吃着黄连唱歌――以苦为乐 18、窗户眼儿喇叭――名声在外 19、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20、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1、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22、凤凰身上插鸡毛――多此一举 2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4、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25、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26、关公在曹营――心不在焉 27、过河的卒子――有进无退 28、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29、画饼充饥――自己骗自己 30、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量 31、鸡毛当令箭――轻事重报 32、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 33、老鼠钻进书箱――咬文嚼字 34、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35、刘备三请诸葛亮――思贤心切 36、李逵卖炭――人黑货也黑 37、梁山上的朋友――不打不成交 38、梁山的军师――无(吴)用 39、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40、林黛玉的身子――弱不禁风 41、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42、盲人上大街――目中无人 43、棉花里藏针――柔中有刚 4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6、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7、徐庶在曹营――身不由己 48、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49、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50、诸葛亮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51、中国的功夫――名不虚传 52、猪八戒改阵――倒打一靶 53、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54、张飞用计――粗中有细 55、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5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57、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 出”) 58、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59、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 人) 60、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61、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62、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63、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 一袋) 64、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65、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6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11

论饮食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从中国地理看饮食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在此,我主要以身边的同学为例,来探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 我来自湖南,众所周知,湖南人爱吃辣。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这是因为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而又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用酸泡菜作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 我的一位室友来自四川,与我一样爱吃辣。而川菜是以麻辣称著,四川地处盆地,更加潮湿多雾,四季阳光少,空气湿度大,这跟湖南的湿润气候很像,吃辣也主要是提神去湿。而我一位山东的同学也好吃辣,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部分地区气候也是湿润多雨,而东北人吃辣更多的原因是用于御寒,因为东北气候过于严寒,吃辣也可以驱寒。 从这些基本可以总结出居住在温湿或严寒地区的人比较喜好于吃辛辣食物。 来到上海就读以后,一开始很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菜肴都偏甜。上海菜,也就是本帮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它吸取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而苏锡菜的特点就是放糖多,对于北方人来说甚至难以入口。这其实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南方的蔬菜瓜果更是丰富多产。南方人被糖类“包围”,因而在口味上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再来说说山西人。山西等地,特别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长年食用,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和南方相反,北方人在饮食口味则偏重于咸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相差较大。这样的气候,使得北方蔬菜的产量较少,因而蔬菜显得尤其珍贵。由此,北方人在蔬菜的食用上选择腌制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得蔬菜的食用时间延长。腌制的食物在口味上就偏咸,从而也就导致了北方人口味上的偏重。 而南北方在主食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南方以吃米饭为主,北方则以吃面食等麦制品为主。这也与南方多雨气候湿润,北方少雨气候干燥有关。这种差异在更早的年代较为凸显,由于如今交通发达,地区交流更多,导致这种主食差异在现在看来不太明显。不过我河南的同学现在也还是以吃面食为主,但是也会把米饭当做主食。 但是在更北的内蒙地区,他们的主食则是肉类。我们班内蒙古的同学也是一日三餐不离肉,吃得也是比较豪爽,相对的身体也比我们来说更为健壮。因为蒙古多草原,而气候也不易种植,使得蒙古族以畜牧业与狩猎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蒙古族一日三餐不离奶和肉。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各不相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菜系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尽相同,这种口味的多样性也是我国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朱明立 10080340123

陕北谚语,俗语和歇后语

陕北歇后语 穿着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 三张麻纸画的个驴头---好大的脸面红萝卜挨刀子---干红不出血 烟雾里撵狼---冒呐喊 寡妇的肚子--上边没人 婊子的肚子--上边常换人 淘来筛子做锅盖--眼睛太稠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苍蝇趴在驴X上-棒着通天柱 肚脐子冒烟---怪事儿 冰糖调黄瓜----干干脆脆 爆竹脾气---一点就响 财神爷敲门---福从天降 笔杆子吞进肚---胸有成竹 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 大风里抖裹脚布---臭名远扬 三十天不出鸡---坏蛋 抱着香炉打瞌睡---碰了一鼻子灰抱着黄莲做生意--苦心经营 踏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瘸子背米送公粮---自动来的 狼趴在狗身上---身不由己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尿尿不抓X---耍的是大辣子 骑牛看唱本---走着瞧 白狗长着黑爪爪---丧家犬 鹚怪子哭娘---自造不祥 骆驼推磨---转的是大圈子 背锅睡在墓圪堆上---不知脚手高低 赤沟子坐砚瓦---墨(霉)透膛了 老雨里砍苜蓿---湿湿(实)喂(为)你出鼻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的亏碌磕砸碾盘——实打实 (石) 驴粪蛋——面面光 驴啃脖子——工变工 雀头炒碟子——尽嘴没肉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千物 老鼠跌到面囤里——翻白眼咧 门神老了——不捉鬼

二百五脑 (杠)棒棒——疙兴兴打晃晃 马跑哩,兔窜哩——各有各的打算哩 蚂蚱蚱吃大腿一一自吃自 蚂蚁尿在书木——识(湿)不了几个字尿脬(音“pao”)打人不疼——臊气难闻荞麦皮打浆子——自不然 (粘) 扫帚顶门——叉叉多 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 三张麻纸糊的个驴脑 (头)——好大的面子三个钱买的个蛤蟆——越看越鳖 杀猪杀屁股——另一把起手 送人的听门——丢了一个截的人 卖豆芽不拿称——冒抓 棒槌挑牙——不嫌夯口 脱裤放屁——多费一层手续 秃子脑 (头)上的虱虱——明摆着 六月挽黑豆——凑空哩 拦羊打酸枣——捎带 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一碗水倒地——揽不起了 枣核改板——没两句 (锯) 狗尿石板——渗也不渗(藐视)猫咬猪尿脬(音“pao”)——空喜一场 狗看星宿——不识个稠稀 投灶里打喷嚏——寻灰哩 狐子戴毡帽——假装善人 花椒喂牲口——不是好料 萝卜拌豆芽——粗细不匀 麻袋绣花——底子太差 炭猫子砸腿——小事一宗 秤锤碰碌砖——硬对硬 土地爷穿黄袍——由人做造 黑脑抻打官司——三八两勺 淘米筛子做锅盖——眼眼太多 合流咀家办事哩——有的直当有哩 头上害疮脚把把流脓——坏透了 哈巴戴串铃——假充大牲灵 哈巴啥本三字经——假充斯文 蛤蟆上了花椒树——蹄蹄爪爪全麻咧 黄连树上挂苦胆——苦得没法说 桶箍打得环——还是个还 (环)(指努力白费,状况没改变) 提上夜壶坐大堂一一脏官 歪嘴子吹喇叭一一偏偏的遇上个端端的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多种多样。饮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 活是很重要的一环,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自然也是“千锤百炼”,经历了各种 各样的影响和变化。民族性是饮食中很突出的一个特性,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 的民族,饮食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在后续的交流中,民族融合的出现 也对饮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融合;饮食文化;影响 引言 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强调物质、精神文化共同发展,并着力推动少数民族 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对推进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维护各民族团结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餐饮业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饮食类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占的 比例进一步提高。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中,出现 了“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 艺等70多种制作技术。更多饮食类项目也出现在各地区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中。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对饮食文化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 论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有着独到的制作技术和深厚的文化 意蕴,应该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饮食不仅是食品,也是生活方式和 文化体验的一种体现,中国很多老字号餐饮酒店都保留着几道传统的、正宗的菜品,这些食品彰显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蕴含着自身的饮食习俗文化。他还通过收 集文物和文献等,用照片、文字或者视频的方式将民族饮食及对应的习俗文化保 存下来,申请了专利或者成立专项基金对此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中国以行 业协会为主,以当地民族美食为纽带,联合相关餐饮企业建立了传统饮食产业化 基地,以促进民族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些饮食产业基地在地方政府 的支持下建立并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集群。 2 民族饮食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战乱、动荡、朝代更替等变化,中原是经济文化 发展相对发达的地方。周边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的蓬勃发展,自然会心之向往。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就有关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记载,这些少 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人一同生活,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为中原带去新的菜品、烹饪手段等。同时,他们也会受到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同理,在社会动荡 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也会朝着四周扩散,在少数民族区域与之一同生活时,也会 带去新的变化。正是在这种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民族融合,饮食文化自然 也随之受到影响。 3 民族融合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内容 3.1 深入探究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伴随人类一直在发展演变的,是最能代表地方性、民族 性的文化。保护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很难实现民族饮 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以更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1、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

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 一、【常见俗语】 八字没一撇 半斤对八两 饱汉不知饿汉饥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先飞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没吃到羊肉,惹了一身臊不打不相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费吹灰之力不分青红皂白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占着茅坑不拉屎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拆东墙,补西墙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车到山前必有路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不了兜着走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船到桥头自然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打掉门牙往肚里咽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肿脸充胖子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丈夫能屈能伸 刀子嘴,豆腐心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丁是丁,卯是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其道而行之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赶鸭子上架 隔行如隔山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挂羊头卖狗肉 贵人多忘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常见谚语】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

通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汇总整编

常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整理一、【常见俗语】 买了便宜柴,烧了夹生饭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字没一撇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没吃到羊肉,惹了一身臊不打不相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占着茅坑不拉屎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拆东墙,补西墙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车到山前必有路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不了兜着走 吃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