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是中央在边疆保有政治权威的体现。如若边疆少数民族出现国家认同危机,那么国家政权的权威必会面临巨大挑战。不仅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会遇到重重阻力,而且法律和政策很可能被误解或有意曲解,由此增大法律和政策贯彻与实施的行政成本,甚至直接导致国家法律的权威完全让渡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性权威,从而消解国家权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出现国家权力真空[1]。

第二,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自觉地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精神基础。而要实现民族融合的关键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也就是增加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2]。如果边疆少数民族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少数民族就会淡化对国家的文化认同,甚至抵制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这就会导致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和传播,妨碍各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秩序与政治统一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优先于国家认同的情况下,边疆少数民族在遭遇各种现实利益冲突时,就会有意将一般性利益冲突与民族关系纠结起来,使问题的处理变得盘根错节,极大地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直接威胁到边疆的稳定[3-4]。同时,在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被强化的的情况下,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情绪就会获得滋生和传播,如果被不怀好意的分裂分子蛊惑和煽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和情绪就可能迅速蔓延,分裂主义的思想和运动就可能乘势而起,这必将严重地威胁国家的政治统一[5]。所以,无论从国家认同危机的消极意义而言还是从国家认同建设的积极层面来说,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事实上,如何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在少数民族认同结构中的优先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建设强大民族国家的根本任务。

二、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挑战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都保有对国家的基本认同,这是我国政治统一的心理基石。但具体来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在其认同结构中的序列、程度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各少数民族的内部支系及成员之间的认同也千差万别,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不过,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急剧变化,边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极度高涨,国家认同渐入不断弱化的困难境地,这为我们进行国家认同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一定能

有效提升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与国家的有机组合及协调发展。因为诸如新疆的民族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冲突正是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

展的背景变得紧张起来的。不同民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所不同,而一些致富的少数民族精英可能提出更高的利益诉求,当这种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时,就会促成国家认同的流失[6]。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边疆不仅是地处国家的边远地区,也是经济福利辐射的边缘区。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部分民族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式”地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却十分显著,其经济发展明显处于依附的、不平等的地位。这种经济发展不平等极易诱发少数民族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处于边境地带的跨界民族,因其长期保持着跨国民族的交往,如果因其中国公民的特殊身份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与邻国边民比较上处于明

显劣势时,就会导致少数民族产生一种心理的剥离感,极易造成国家认同危机[7-9]。

第二,基础教育的滞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非常薄弱,教育水平相当落后,甚至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教学点的教师竟没有具备高中文凭,不会讲普通话,其教学质量备受质疑,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线上,大量学生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一些地区试点推行以少数民族文字编写的教材进行授课,这一举措无疑有益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但是,由于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本已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课业学习负担已然繁重,增加少数民族文字的学习无异于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未来的升学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上述两种情况都致使边疆新一代少数民族不能便利地融入主流的公民文化中,促使少数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缺乏共同的交流平台和话语体系,心理的疏离感自然就会得到强化。特别是当少数民族部分群体试图进入主流文化社会而又被排挤时,他们就会主动回到民族群体中寻找心灵的宽慰。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地发展,就会导致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疏离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就会逐步降低。

第三,现代化的冲击“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10]

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演进,虽然更加地畅通了边疆少数民族融入中心领域和主流文化的渠道,但同时又矛盾地产生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外部的政治社会体制疏远的潜势,甚至伴随着他们参与中心区域发展的期望不断增高而更加强烈。边疆少数民族在进入现代化阶段之际,不断感受到自身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外来先进文化一体化的情绪化抗拒。强烈的族群认同也就自然成为渲泄痛苦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结果,为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纯洁性、连续性及优越感,形成了对民族同一性的强烈追求———“尽管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府力图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尽可能广泛的意义上

传输给全体国民,但这种理想在中央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边缘地区总是难以实现……日后的外来因素即使在构成对边缘文化自下而上的危险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刺激,促进边缘地区民族集团采取相应的集团行动来保卫传统文化和地方惯例。”此外,伴随着现代化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族群民族主义并没有伴随着政治与经济发展而枯萎。实际上,高度的政治参与与迅速扩展的CNP 常常在给予民族主义集团新生活的同时,使得他们更加寻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因此,现代化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尤其是国家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较容易催化其内部民族的分离倾向———因为现代化的过程也许对于此民族团体是有利的,对于另一民族团体可能就是不利的。这些不同影响往往激起某些民族团体有遭受相对剥夺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因为现代传媒技术而得以扩大。民族团体间的隔阂随之加大,最后必然导致国家认同的弱化。

第四,民族政策的负面效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国家意志的形态。但是,民族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没有改变,仍然基于对少数民族同情、关心、帮助甚至是还债的心理来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首先,国家仿效苏联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被确认的少数民族,都获得了法定的族称、法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以及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赋予的各种权利。于是,少数民族的种类、数量、名称以及族际界限也就制度化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别意识得以强化;其次,国家出台并实施了一批帮扶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但也促成了以民族身份为资源的利益抱团,促进了少数民族从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认识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加强了民族间的分界意识。近年来兴起的民族文化热和民族文化产业热,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环境,也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了族群认同整体性的增强及民族意识的不断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格局。

第五,境外环境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在复杂的边疆环境中,一方面,国家的一些边疆照顾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很多惠民政策未能及时惠及边疆少数民族,使其国民意识有所消减,而邻国则采取了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吸引我国边民,这对边民的国家认同造成了消极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境外的敌对势力通过削弱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来达到其分裂中国、破坏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在我国边境地区开展了各色各样的宣传和渗透活动,许多慈善活动、传教活动还有赌博活动的背后常常隐藏着险恶的政治用心,这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对策

尽管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危机,也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方式来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他们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探索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国家认同建设的道路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我国必须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来探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的有效路径,妥善地解决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带来的问题,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国家认同建设的核心,则是协调好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国家认同保持较高的水平,并在认同序列上保持优先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边疆稳定和谐的政治认同结构。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

第一,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

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关键其实是淡化族群意识,推广汉语和普通话,提升少数民族融入主流文化的能力。如果少数民族不能掌握汉语和普通话,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少数民族大搞扶贫,不仅需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竞争力,普及普通话。所以,一方面要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管理环境;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改善教学师资结构,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待遇,输入并留住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严格规定教师再课堂教学时必须以普通话授课,还需狠抓基础教育,着力打造少数民族之间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动交流的基础性话语平台,提高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主流文化的能力和信心。

第二,转变边疆治理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的边疆治理一直十分强调政治稳定,忽略了边疆发展。在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边疆治理思路惯性作用下,导致了边疆发展的严重滞后性,致使边疆经济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发生了明显反差。部分边境村寨还没有实现“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样的边疆发展局面不仅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彰显,而且边疆少数民族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也难以生成。边民长期与临界其他国家的居民(主要是指跨界民族)互相往来,如果在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其对国家的认同就很难培养起来。长期存在的这种边疆治理思路极大地妨碍了边疆的发展,导致了国家认同的流失,急需转变边疆治理的基本思路,把推动边疆发展作为维护边疆稳定的根本途径。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边疆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极力推动边疆发展的同时,必须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这样才能培养边疆少数民族较高的国家认同,维护边疆的长治久安。

第三,调整民族政策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政策都是以对少数民族还债、赎罪的心理制定并实施的。我国持续推行的民族政策都对少数民族给予了特别的照顾,其在现实中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这样的政策取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随着这种民族政策逻辑的不断延伸,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将原有的“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转变为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一是解决“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未来不可预见的冲突,培育国民意识;二是建构价值取向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民族政策体系;三是要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保持协调,建立民族意识调控机制和狭隘民族主义预警机制,使多民族国家内各

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国家的国民意识保持协调。

第四,拓展利益表达渠道

近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导致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少数民族的利益和意见没有得以表达的畅通渠道,各地的民宗局和信访局很多时候只是矛盾纠纷的缓冲带,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边疆少数民族的现实利益诉求。当少数民族的利益诉求十分突出,而政府又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时,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就会随着对政府的失望而消退,群体性事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政府必须拓展边疆少数民族的利益表达渠道。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传统利益表达渠道的功能和作用,如信访、民主恳谈等;另一方面,要拓展利益表达空间,提高政府回应边疆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的能力,加强政府与少数民族传统权威的密切联系,及时关注并回应少数民族的利益诉求,将问题与纠纷消解在萌芽状态。

第五,强化国族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建设。具体而言,首先是在肯定中华民族建设对于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意义的前提下,确认民族融合的价值。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基础;其次就必须破除那些人为地设置于各民族间的樊篱,溶化民族界限的坚冰。长期以来,中华各民族间的界限和区分已经被人为地强化,进而又在各民族中唤醒了民族间的界限意识和区分意识,即民族分界意识。这些显然无助于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是民族融合的障碍,必须加以破除;再次,还必须挖掘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文化内涵,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长期以来,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比较,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构建相形见绌,所以必须大力构建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国族意识的发展。总而言之,加强并不断推进边疆少数民族

的国家认同建设,保持国家认同在边疆少数民族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国家意义。虽然我国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的国家认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塑造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宽松政治环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很多深层次的国家认同危机仍旧存在,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依旧任重道远,是我国边疆治理过程中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361.362.

[2]宋新伟,陈占芳.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状况调研报告[M].2014年5月第42卷第3期

[3]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报,2005(2):8.

[4]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郑晓云.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J].中西文化研究,2009(上半年刊).

[6]《学术界》(月刊)总第155期,2011.4

[7]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J].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8]钱雪梅.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9]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

[10]郝时远.加强跨国民族研究促进边疆稳定发展[J],中国民族2005年第1期。

The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Yang Ling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country to maintai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riority through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But the construction about the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 national identity i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wardness, education foundation weak, Modern impac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national policy, outside forces permeate etc. We should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civic culture, the change about management idea of frontier, adjus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expanding interests express channel, strengthe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 on.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ies; national identity; identity crisis;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课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国际竞争的实质。 2、能力目标:(1)能选用历史和现实的实例,说明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能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培养表达的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了解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立志成才。 教学重难点: 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不断更新,永往直前!然而,科技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状况,思考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学习新课: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板书) 1.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板书) (多媒体显示)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欧美一些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它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次次机遇。 补充材料: 1.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提法最早见于美国参议院1991年的《高性能计算机法规网络案》,1996年美国制订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发展计划,旨在把计算机、广播电视、电话三种设备结合起来,同电子通信网沟通,组成信息的高速传输通道,用交通公路来比拟,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这个计划逐步接近现实。 2. 信息市场 21世纪头10年中,将有5亿台人工操作的机器和数不清的装配在各种器具、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中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用于购买、出售和自由交换信息、信息服务。2003年,通过因特网交易的总额上升到4亿万美元,占世界工业经济产值的1/4,交易业务主要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完成。 3. 纳米技术 1965年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发表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即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微处理器的工作速度也是每18个月翻一番,在30多年来的计算机产业发展中得到了证明。目前最高密度的芯片已可容纳3200万个晶体管,采用纳米技术后,密度还可大大提高。纳米技术将是21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nm)等于十亿分之一米,1万纳米大体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粗细。应用纳米技术后将出现1亿兆位、条宽只有100纳米的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原来的微电子技术是基于晶

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3 周 平 内容提要:边疆是用以标志国家与边界相连区域的概念。在我国,边疆概念有着特定的 历史文化环境所赋予的丰富内涵。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有效地解决了面临的边疆问题,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资源。今 天,我国的边疆问题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影响深远,这就需要对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反 思,并根据新的形势调整边疆治理的方式,构建新的治理结构,加强边疆治理。 关键词:边疆;边疆问题;边疆治理;族际主义;区域主义 我国的边疆,面积广大,资源丰富,民族众多,人口结构复杂,战略地位重要,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对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边疆的状况,还会影响到我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战略的实现。因此,如何把边疆治理好,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同现实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则明显滞后,鉴于此,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的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我国的边疆治理。 一、边疆与边疆治理的概念 “边疆”是用以标志国家与边界相连区域的概念,既有地理的意义,也有政治的意义,还有文化的意义。然而,边疆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中,其涵义并不完全一致。我国的边疆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语境中,边疆之“边”,既有边缘之意,也有边远之意;边疆之“疆”,则既有边界之意,也有国家管辖的土地之意。因此,从字面上解释,边疆乃一个国家的边界性的疆域,包括陆疆和海疆,不过更多的时候指的是陆地边疆。然而,实际的边疆概念,却取决于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看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边疆的看法和理解有很大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边疆观。 传统的边疆概念是在秦统一中国后逐步形成的。秦统一以后的中国,并非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是建立在一定民族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即民族国家。那时的中国,实际上是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是一个在王朝统治区域上形成的政治实体,即王朝国家。 王朝国家是以其统治的中心区域来界定边疆的,按照这样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进行界定,边疆就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是王朝国家统治范围内的一个特殊区域,是国家的外防区域和腹心区的缓冲地带,拱卫着国家的中心地带,但发展程度较低,有待于开发;其次,它是王朝国家统治范围内的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范文精选篇推荐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范文精选篇推荐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你对这只美丽的蝴蝶熟视无睹时,它也会知趣的飞到别人面前,而你就会因此而失去一次考验、一次成功,或者是你最宝贵的生命。 我曾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我对那只蝴蝶不理不睬,我认为机遇是一件平常的事,不靠它也无大碍。那一次是班中选团员,老师叫我写一份申请书。可当时我正跟班上的团支书闹矛盾。她用绝对自信地语气说:“你有本事就别写申请书也别入团!”我也用绝对强硬的语气回答她:“不就是一份申请书吗?我不写照样入团!”于是当着她的面把那份申请书撕得粉碎。她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我是逞了口舌之快,可我也失去了那次机会,失去了当团员的资格,以致于到现在还只是个少先队员。我因呕气而没有在乎这只蝴蝶,其实最终最无奈的不是团支书,不是蝴蝶,而是我。 当你不在乎机遇时,机遇一定不会光临你。但是,当你看重机遇时,机遇也不一定属于你。请记住,当你触到蝴蝶的翅时,不要手软,而要紧紧地把它握在手心。因为有时即使你抓住它,它也会从你的手心逃走。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班由民主选举,选出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可只有一个名额,经过再度筛选,我顺理成章的代表班

级参赛。这时候的我已经触到了蝴蝶的翅,可我以为自己已抓住了它就放松了警惕。 也许是上天不垂怜我,在我比赛的前一天下着大雨,而我是一个喜欢在雨中漫步的女孩,我固执地不打伞,享受着和雨亲密接触的感觉,结果第二天比赛时,我嗓子哑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师只好让那个女孩替代我比赛而结果无功而返。同学们都怨我不为班集体着想,我也很难过。 是啊!因为自己的固执,放走了那原本应属于自己的蝴蝶,留下的只有遗憾。 蝴蝶长了翅膀,它会飞。机遇也长了翅也会飞,当它飞到你面前时,不要犹豫,要紧紧地抓住它,不要让机遇从手中溜走,不要让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挑战与机遇并存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需要挑战才会获得胜利。就如一叶帆船那样,经历过风雨的磨炼,海浪的洗礼,终于到达理想的地方。就如一棵岩壁上的植物,勇于独傲一方。她凭的是什么?正是它那勇于挑战强大对手并将其战胜的决心。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你将来想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需要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人生,因为那样才能充实自己。“现在的社会正是如此,而我也保持自己观点,有挑战才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原创)

6、中国古代边疆政策:(1)特点:①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 ②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③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 ④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 (2)两汉王朝的边疆政策 ①根据不同的边疆形势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②设立了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主干, 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③根据不同的边疆民族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3)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 ①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特点的边疆管理体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北方的突厥故地有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在朝鲜半岛,联合新罗消灭高句丽和百济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而在西南交州方向又设置了安南都护府) ②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 ③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④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⑤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4)元朝的边疆政策 ①建立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行省、宣慰司都元帅府、驿站制度) ②设置专门管理系统以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统治。(帝师和西藏宣政院) 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确立治边政策。(设置土司制度管理少数民族)(澎湖巡检司)(5)明朝的边疆政策:1368年明朝取消了元代在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作为专管西藏事务的机构,以及封赠西藏僧人为帝师的制度,建立了一套僧官制度,其最高级别的僧官称“法王”。法王和元朝帝师不同,不驻京,无管理全国教务的职权,也无固定领地,品级属荣誉性质,虽有高低,但互不统辖,且都不管政务。法王之下的僧官封号为“王”,他们各有领地,分别统辖一定区域,但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 (6)清朝的边疆政策 ①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基本内容A.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 B.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 C.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②举措其内容要点如下: A.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笼络安抚首重蒙古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并取得了有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政治效果。(西藏方向,设置了驻藏大臣,与班禅达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在新疆方面,设置了伊犁将军。在蒙古地区,清朝设置盟旗制度) B.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7)在认识古代中国边疆政策时,有两个问题需予重视。 ①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几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无形却有形的强大的向心力。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并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政策思想定势,推动了我们民族的整体发展,同时在推动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清代的边疆治理。实现了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古代中国范围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内边”,所以古代中国传统治边主要是针对边疆内部的问题。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 (8)原因: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新挑战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3 周 平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关键词] 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整合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9)01-0011-07 从国家的民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①而国家的“多民族”性质,在边疆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我国的边疆也被称为“边疆多民族地区”。②边疆的各个民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又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这两种认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所处地位,对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何处理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的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边疆的纠缠 “认同”一词来自于英语的“identity”(用来表示身份、属性等方面确认或同一性),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以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特定主体与特定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中,“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每个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来说,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由于汉族主要生活于内地,所以在论及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时,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对自己与所属民族的同一性关系的认定或确认,是少数民族成员与民族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过程。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归属感、情感依赖、政治效忠、责任意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民族形象的爱护,以及为所属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和奋斗的实际行动。反过来说,当少数民族的成员形成了对所属民族的归   2009年1月 第41卷第1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n.,2009 Vol.41No.1   3 ① ② [收稿日期]2008-1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编号(05J ZD00036) [作者简介]周 平(1959—),男,云南大姚人,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民族政治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判断,是从国家的民族结构角度得出的。如果从国家形态来看,我国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于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族国家构建的基本完成。该观点的进一步论述,可参看本人《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文(载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作为描述性的概念,“边疆多民族地区”显然比“边疆民族地区”更加符合边疆的实际,也更加准确。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乡镇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当前的乡镇人大工作确实有了明显改进和加强,但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解决。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工作经费紧缺。近年来,代表活动经费由财政划拨,确保代表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但边疆县乡镇财政普遍困难,人代会经费紧缺,平时的经常性工作更是难以正常开展;二是工作重心不到位。除民族乡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外,其他乡镇只设主席一人,主席团办公室没有设立专门的秘书岗位,秘书都是兼职。由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多,人大主席要担负很多中心工作,没有精力从事人大工作;三是履职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平时组织代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缺乏计划,重点不突出,导致代表活动开展不正常。到年末也做不出几件有典型和有影响的工作;四是抓监督有一定难度。乡镇的中心工作多半是党委政府共同决策,乡镇人大主席不仅要参与决策又要抓落实,监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五是领导重视不到位。部份乡镇存在着党委对人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人大摆上应有的位置,对人大开展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制约了乡镇人大作用的发挥;六是认识还不到位。有的乡镇

存在人大主席对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干部群众对人大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工作深入开展;七是主席团平时不主动与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和交流工作,不利于县人大常委会对工作的联系、指导和法律监督;八是工作程序需加强规范。由于人大主席和副主席大多数是从党政岗位转岗过来,其思想、工作方法一时难以适应人大工作所特有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对人大工作的程序意识比较淡薄,不大习惯按法律要求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凭经验办事,工作程序方面还有一些与法律法规不相符合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解决问题对策分析 就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人大工作实际,乡镇人大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正确处理好与同级党委的关系。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中必须自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向党委请示,将人大的各项工作自觉置于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委的重要决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把党委的意图与群众的意愿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加大宣传。乡镇人大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乡镇人大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提高代表的法律水平和议政监督能力;积极宣传乡镇人大工作,树立乡镇人大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doc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基珀精益生产启动大会演讲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消费者从“粮票排队时代”到足不出户就能选购所需的商品,还能够为自己设计独特的产品特性。同时“中国制造”的概念开始响遍全球,令13亿中国人感到自豪,以致于开始让很多反华人士感到担忧,“中国威胁论”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反对者担忧大量优秀制造企业转入中国,影响本国的就业率和社会稳定。 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我想所有中国人都有信心实现这个理想。但是,我们离此目标还差很远,我们现在最多只能说是制造大国,要变成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企业,其中很多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在深入企业了解过程中让我惊讶和震惊。在我原来的概念中,这种企业属于那种基本没有生存能力的组织,但他们却活得很好。(很多人肯定问我,为什么呢?)那这些年,这些企业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总结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靠产品(指产品本身拥有的广阔市场),二是强大的销售队伍和销售能力,三是廉价的劳动力。未来几年内这些优势都将失去,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方面来分析。一、靠一个产品发家致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够胆量去做,成功的机会很大,因为市场空缺大。现在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极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进入“过剩”的阶段。虽然很多人积极在“红海”中想要发掘“蓝海”,但“蓝海”客观存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对销售产生了抵抗能力,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管你多么强大的销售能力都将碰壁,强行推销的方式只能导致失败,很多企业库存积压和不能满足顾客交付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企业只有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交货期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三、廉价劳动力一直是吸引外资和产品低价格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竞争力。但这种优势也将逐渐失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薪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沿海甚至是内陆地区,即使工资在普遍上涨,人员招聘也越来越困难。大量人员的流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薪资待遇问题。(其实,我们基珀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再则即使员工工资要求不提高,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还很多,他们的劳动力可能更廉价,如果有一天他们搞开放了,我们是否也意味着将失去这种优势呢。 总之,前面三点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都将逐步尚失,那我们凭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舞台呢?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应如何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这样的话题大家一听可能要失去兴趣,老掉牙了,但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可是至关重要。当然,要避免“口号主义”和“形式主义”,要真正地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口号”和“形式”一直是中国特色地两大误区,很多企业有很漂亮地使命、方针,但这紧紧停留地“口号”层次(比如:邮政服务的遭遇)。很多企业大厅里可以看到很多证书和奖状,比如很多企业通过ISO体系认证,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些究竟改变了企业多少内涵,是不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第四次工业革命概述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

第四次工业革命 (详细提纲) 一、概念 (一)四次工业革命概述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第三次工业革命 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4.第四次工业革命 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

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涵 1.核心 ?CPS(Cyber-Physical System) CPS(信息物理系统)包容了与工业相关的智能电网、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建筑、智能调配和智能物流等内容,它将工厂的所有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集成在一起建立网络。CPS 可将所有相关的物理设备(在世界范围内)连接到互联网上,使得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功能。由于CPS 有互联网支持,它创造出智能产品、智能生产程序与过程,构建起新的智能工厂。 国内已有的“物联网”但远远不是这个“物联网”。但是国内已有的互联网成果有可能被引用到中国的CPS 中来,腾讯的微信、马云的淘宝、百度的中文搜索都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 ?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能够管理复杂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干扰,能够更有效地制造产品。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智能产品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被如何使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

试论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doc

试论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 一、如何应对动态的环境 为应对动态的环境,有较好管理基础的企业可以采用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方法。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把企业战略、环境因素、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纳入工作分析中,使工作分析在满足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操作层面,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提倡扩大信息来源,参与人员除了企业内部员工外,还包括企业战略规划者、所在行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等。信息来源的扩大使工作分析结果具有未来发展和实践应用导向,应用周期增长。 对于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应结合企业特点和工作特性选择适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注重对工作分析进行动态管理。在动态的环境下,工作分析的结果: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会促使企业进行相应的变革活动,但企业的变革活动与动态环境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企业应对工作分析进行动态管理,形成定期审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二、团队工作取向的增强 团队以其灵活、高效和问题解决的特定属性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企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快速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团队中的成员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团队建设的学习拓展自身能力,实现个体的迅速成长。但团队这种工作形式是对企业现状的打破,成员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根据任务需要而随机变动,团队这种动态的工作方式对工作分析提出了挑战。 角色分析技术能充分把握团队成员职责静态性和任务动态性之间的关系,特别适用于团队工作分析。角色分析技术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来明确成员在组织中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人对该角色的期望,在成员参与的基础上确定角色职责的技术。运用角色分析技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角色陈述,成员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陈述该角色的工作职责,同时说出对其他成员工作角色的期望。其次,角色讨论,成员对自身及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角色职责发表意见和建议,对工作职责中的不一致之处进行充分讨论,分歧较大时可以引入团队外的第三方进行调解。最后,角色固化,总结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界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中考作文素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考作文素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导读:2017中考作文素材:机遇与挑战并存 成功有赖机遇,英雄出自挑战 机,就是天赐时机;遇,就是我们去闯荡,去感受,去把握。老天爷是公平的,一棵草一颗露珠;天无绝人之路。人生路上,我们会有很多次机遇,或当官,或发财,或发明创造……抓住一个,你就会成功。问题是,我们绝大部分的人总是与机遇擦身而过却有眼不识金香玉,或者机遇面前有心动无行动;到最后,抱怨老天不公平,认为自己生不逢时。 有机遇就有挑战。打从我们一出生便面临各种挑战:学步时,我们摔得鼻青脸肿,却仍然贴着墙根站起来,继续走;学话时,就算咬到舌头,反复千遍,也要把音念准;上学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多年如一日,放弃了兴趣和爱好;……挑战就是我们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每战胜一个困难,我们就前进一步,而新的困难又拦在了我们前进的路上,吆喝,叫阵,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惟有迎难而上。 成功需要机遇,前进必临挑战。“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就是这个理。我们人生之路不总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我们时时要面临窄路、弯路甚至是下坡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好比机遇;窄路、弯路、下坡路好比挑战,他们是相伴相生的,正所谓“困难与希望同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学习上,我们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碰到好老师等,都是机遇,抓住了它们,充分利用了它们,学习就更上一层楼;学习的重担,考试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可算是挑战,我们正视它们,迎难而上,才可取得学习的硕果。 生活中,朋友的帮助、工资的提高、职位的升迁等,都是机遇,牢牢抓住它们,才能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日夜的奔波,来自责任、抉择、变迁、人际关系的压力,或疾病的困扰,都是挑战,惟有主动面对它们,才能让生活精彩。 总而言之,机遇和挑战是同起同落的。看准机,再去遇;时刻抱有一颗迎接挑战的心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时刻讲究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英雄。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和对策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 挑战和对策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各民族结合些文化是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经验、技能以及习俗的总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的文化资源,既是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祖国统一的基础,对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有效途径是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的出路。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民族文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进入21 世纪以来,民族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视野,无论是“民族文化大省”战略,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被当做出于“民族政策”或“政治稳定”不得不关注的对象,也不再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在机遇的背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现代化进程加快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拒绝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即使有人在滚滚而来的现代化进程面前依然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冯骥才先生就在《紧急呼救》里说:“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拨打110 紧急呼救” 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将无法复制。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民族文化传承提出新的挑战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带来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也随之变化和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也有阻碍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多少数民族青年离开本乡本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名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句子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名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句子 第1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句子 1、挺拔的树,是阻击风雨的胜者,因此才有了人们的感叹。 2、在知识面前,人没有笨拙与聪明之分,只有勤奋与懒惰之差。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在高手云集的中考场上站得住脚。也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有所得。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勤奋的学习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3、我所标榜的人,不一定有健壮的体格,或者不一定有健全的身体,但一定有勇于向上的精神。什么是向上的精神呢?是不甘平庸,努力奋斗,是不怕困难,勇于进取,是不畏痛苦,迎接挑战! 4、自己的困难自己去解决,不能把烦恼告诉家里,告诉了爸妈,那爸妈的烦恼又和谁去说呢,而且现在家里的情况比我在天津的情况坏多了,我要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坚强的去面对一切!一定能做好的!

5、而我们是人,是聪明的,强壮的人。但如果我们不敢向前,遇事躲避,那我们就是失败的。或者说,不愿面对挑战,畏惧困难的人,充其量也只是为吃喝而忙碌的走兽! 6、成功的奥秘在于目标的坚定,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如一艘没有航向的船,只要我们有了伟大的目标,我们就会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7、人生如海,海上无风三尺浪。无浪的海面固然平静,但它是一片失败的海,充其量也只是一潭死水。 8、美丽的花儿,是面对生存挑战并战胜困难的强者,因此才有了人们的惊羡。 9、挑战有时也与失败并存,我们所畏惧的也许莫过于此。可是,你想过没有,纵使你失败了,你还是足可让人敬畏!因为你迎接了挑战,并且尝试了痛苦。失败并不等于输,你仍是生命的赢家! 10、人生如山,文似看山不喜平。平缓的山,固然是一种安逸,但它也是一座失败的山,充其量不过是一座土丘。 11、不惊一番寒傲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初三年,大考、小考,

浅议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铁山区人大高德斌李霞阮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包括参与对本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重大事项的决定,参与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参与选举任免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参与对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保护等。无论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还是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都要执行法律规定的代表职务。这些代表职务是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得以行使权力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权力行使都要通过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来实现。各级人大代表,直接肩负着选民的重托,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人大代表更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献策,投身科学发展建设大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担负的工作限制,他们参与代表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一些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方面做得不够好,不仅影响了

人大机关的权威性和人大代表的代表性,而且导致了国家权力机关职能的弱化,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客观效果与代表法定的职责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一)履职意识不强。有少数代表未当代表前,抢着当代表,但当上代表后,又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代表觉得自己是经选名差额选举选出来的,当上代表不容易,感到很光荣,具有光荣感,但缺乏使命感,忘却了其肩负责任,人民的期望——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因此,把参加人代会和代表活动看作是“例行公事”,而不是责任,不注意联系选民,不及时反映民意,认为“人微言轻”,决策大事是领导干部的事,不敢对本区域重大事项的决策提出意见;只顾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参政议政缺乏政治热情,成了“荣誉代表”;一年到头就是开开会、举举手、投投票,成了“会议代表”、“举手代表”;一届到头没在审议讨论会上发过言、没有向大会提交过一份较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甘当“哑巴代表”、“无为代表”;有的一年四季没有走访联系过选民,从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反映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也没有参加过代表小组活动或视察、评议、执法检查等活动,成了“挂名代表”。 (二)素质较差,履职能力不足。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虽有所提高,但从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要求看,仍有不少代表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不强。加之,任职后学习培训不够,因而,履行职责的“底气”不足,开会讨论问题时东扯西拉,说不到点子上,抓不到要害处,

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如何应对动态的环境 为应对动态的环境,有较好管理基础的企业可以采用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方法。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把企业战略、环境因素、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纳入工作分析中,使工作分析在满足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操作层面,战略性的工作分析提倡扩大信息来源,参与人员除了企业内部员工外,还包括企业战略规划者、所在行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等。信息来源的扩大使工作分析结果具有未来发展和实践应用导向,应用周期增长。 对于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应结合企业特点和工作特性选择适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注重对工作分析进行动态管理。在动态的环境下,工作分析的结果: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会促使企业进行相应的变革活动,但企业的变革活动与动态环境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企业应对工作分析进行动态管理,形成定期审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二、团队工作取向的增强 团队以其灵活、高效和问题解决的特定属性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企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快速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团队中的成员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团队建设的学习拓展自身能力,实现个体的迅速成长。但团队这种工作形式是对企业现状的打破,成员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根据任务需要而随机变动,团队这种动态的工作方式对工作分析提出了挑战。 角色分析技术能充分把握团队成员职责静态性和任务动态性之间的关系,特别适用于团队工作分析。角色分析技术是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来明确成员在组织中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人对该角色的期望,在成员参与的基础上确定角色职责的技术。运用角色分析技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角色陈述,成员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陈述该角色的工作职责,同时说出对其他成员工作角色的期望。其次,角色讨论,成员对自身及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角色职责发表意见和建议,对工作职责中的不一致之处进行充分讨论,分歧较大时可以引入团队外的第三方进行调解。最后,角色固化,总结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界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角色讨论是角色分析技术的关键,由于讨论结果关系到工作职责的界定问题,成员会充分考虑哪些职责是自身必须承担的,哪些职责是属于与自身工作有关联的同事,处于角色边界处模糊的职责问题会得到充分的讨论,避免了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和搭便车现象。 三、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工作分析

全业务经营后骨干队伍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全业务经营后骨干队伍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全业务经营后骨干队伍面临的机遇、挑战及 对策 【内容概述】本调研报告采取调查问卷和到各单位现场访谈的形式,在对公司28个部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进入全业务经营后公司在加强员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以及营造良好环境方面的经验,同时对目前员工队伍建设中面临的观念滞后、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缺乏科学评价方式、基层员工待遇偏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加快培养“领军型”高级专家、建立促进和规范技术人才流动相关政策、完善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增加投入的建议。本调研报告全面系统的展示了太原电信队伍建设情况,其中一些建议措施已经作为加强公司队伍建设的办法在公司各单位施行。 【主题词】员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议问卷调查为配合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2010年公司人力资源调整优化队伍结构的有关准备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公司队伍建设方面的情况,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安排,由靳建勇总经理和综合部、服务督察部组成调研组,先后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形式对公司6个职能部门和22个生产单位,就公司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认真听取中心组学习讨论,各单位汇报,召开中高级主管、班组长座谈会,公司领导和中层干部解放思想大讨论,同部分干部、员工进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公司队伍建设的现状、公司在

队伍建设培养、选用、评价、激励、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在吸引、留住技术人才方面采取的措施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 目录 一、员工队伍现状.............................................. - 4 -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情况及简析......................... - 4 - 三、骨干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 11 - 四、加强骨干队伍建设的对策之环境建设......... - 14 - 五、加强骨干队伍建设的对策之人才培养......... - 19 - 六、几点启示................................................... -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