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

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帕累托原理

1、帕累托改进(社会改进的标准)

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改进的三种情况:(理解)

(1)全体社会成员福利都有所改善,此时改革最理想,是可取的。

(2)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其他人福利并未减少,是可取的。

(3)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影响,此时改革是否可取,难以确定。

●帕累托改进的两种类型:(理解)

一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我们叫做效率式改进(EI);

二是社会政策变革有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而不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我们叫做罗尔斯改进(RI)。

2、帕累托最优

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帕累托最优的三种类型

1、生产领域中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下无论如何改变投入要

素组合,要使一种产品产量增加,就必然使另一种产品产量下降。

2、交换领域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有消费方式和商品总量下,无论如何改变交

换比例,在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下降。

3、双重帕累托最优:既要达到生产资源配置的最佳化,又要实现商品组合的最优化,

就是达到了双重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

第二节帕累托最有条件与资源配置效率

3、帕累托最优下纯交换条件

在纯交换领域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注意:纯交换领域是只有商品交换的领域,不涉及生产或其他活动。

●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

契约曲线(帕累托集):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了帕累托最优均衡交换点。

阴影部分:共同偏好区

A 、

B 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点:帕累托最优状态点。

此切线斜率——边际效用替代率: MRS 1=MRS 2

P18例题1:如果MRS 1AB =1、MRS 2AB =2,则1和2应如何调整A 、B 的拥有量才能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MRS=边际效用替代率)

解:MRS 1AB =1,说明MU 1A =MU 1B ; MRS 2AB =2,说明MU 2A =2MU 2B ; 也就是说此时A 与B 对一是无差异的,而对2来说A 的边际效用是B 的两倍,因而A 的价值更大,即2更需要A ,因此2将以B 与1交换A ,直至MRS 1AB =MRS 2AB 为止。

4、帕累托最优下生产条件:

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通过调整投入要素组合能够实现最大产出组合的条件。

5、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

:

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和一定的交换方式下,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以最大效率的生产实现消费者最大福利的产品组合的必要条件。

6、生产可能性曲线:(PPC)

在既定的资源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存在一条生产契约曲线,也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7、效用可能性曲线:(UPC)

在现有消费方式和商品总量下,存在一条生产契约曲线,也就是效用可能性曲线。

8、总效用可能醒曲线:(GUPC)

生产和交换的联合帕累托最优组合点轨迹成为总效用可能性曲线。

P20例题2:如果MRS AB=1,MRT AB=2,帕累托最有条件能否满足,如何调整使得资源最佳配置?(MRT=边际转换率)

解:因为MRS AB=1,MRT AB=2

所以MRS AB≠MRT AB,故帕累托联合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

由于MRS AB=1,所以消费者对A、B产品来说,边际效用相同;而MRT AB=2,表示A与B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2,即减少一单位A的生产可增加2单位的B的生产,因此可将原来用于生产A的资源转用与生产更多的B产品,这样就会使得MRT AB下降,直到MRT AB=1为止。当然,还可以通过交换,改变MRS AB 的大小以等于边际转换率。

第三节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9、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是指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结论:(理解)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结果不仅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而且也反映了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领域和方向。

2、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最有效的,因为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价格信号进行灵活调节,并且市场决策由市场主体自主自发进行,具有时效性、目的性以及相关性等特征。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缺乏灵活性和自发性,其资源配置是低效的、僵化的。

●政策启示:

1、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

2、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对交易者的禀赋进行征税并不能改变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始于任何初始商品禀赋的交易都会导致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禀赋,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配置依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10、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任意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均衡实现。

●结论:(理解)

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效率无关。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累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第三章补偿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节补偿原理的主要内容

1、卡尔多补偿标准:

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2、潜在帕累托改进:

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地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地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

3、希克斯补偿标准:

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4、双向检验标准:(即西托斯基补偿标准)

即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检验标准。

●符合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的政策变革的两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不会相交。也就是说,变革之后的效用可能性曲线整个地落在

变革之前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上方。

●连续两次使用次托付斯基补偿检验标准,标准就失效了,因此,西托夫斯基的检验标准不具有动态一致性,应用范围就有

很大局限性。

5、李特尔补偿检验标准:

(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如果通过卡尔多检验或希克斯检验中的某一个,并且再分配是好的,那么变化就是一种改进;

●如果没有通过卡尔多检验或希克斯检验中的某一个,并且再分配是不好的,那么,变化就不是一种改进;

●其他情况,无法判断。

?李特尔标准实际上基于两个标准:

(1)帕累托改进标准,即一项社会变革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改善的同时不影响其他人的福利水平;

(2)收入分配标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分配更合理,则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李特尔标准对帕累托标准和分配标准这两个标准的使用是相对独立的,在先判断满足了效率标准之后,

再来判断是否满足分配标准。至于效率和分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有一定的替代,李特尔标准则未予以考虑(不是完善的标准)

第三节补偿原理的应用

6、商品税与所得税的比较

商品税是指针对商品或服务营业额按一定比例或数额征收的税收;所得税是指对企业等单位或个人所获得的净收入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收。因此,商品税一般会改变市场比价关系;而所得税智慧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影响市场比价。两种税收的影响区而已用补偿原理来加以分析说明。

如图所示:

●D为需求曲线,S为供求曲线,S’为征税之后的供给曲线,t

为税率。

●A点代表征税前的均衡点,B点代表征税后的均衡点。

●征税前的总收入为R0 = P0Q0,征税后的总收入为R1 = P1Q1 。

●征收商品税之后,社会福利总损失为TSL = S p1p0BA + S

p0p2CA ,其中政府税收为S p1p2CA ,因此社会福利净损失为

S BAC 。

●从补偿原理角度来看,征收商品税的补偿收入为TSL,而政府实

际所得税收为S p1p2CB,这就意味着政府征收S p1p2CB 商

品税相当于征收TSL数额的所得税,故征收商品税的福利效果劣

于所得税。

7、公共品定价问题:阶梯水价

如图所示,如果实行较低水价,则居民和企业用水会加大;

如果提高水价,则居民和企业用水量会减少。

图一:直接提高水价

如果直接提高水价到某一较高水平,尽管可以明显缓解用水

紧张,但是自来水用户的福利大大减少,超过自来水供应部门

的直接收益和节约水资源的潜在收益。

??

?

图二:实行阶梯水价

阶梯水价可以是自来水用户的福利受损减轻,相对于直接提高水价会增加两个小三角形面积的消费者剩余量。因此,从补偿原则看,阶梯水价更为有效,既能够在不是自来水用户福利受损较大情况下,使水资源得到有效节约。

←←←

第四章经济剩余分析

第一节经济剩余的含义

1、消费者剩余 p52

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金额之差。也就是说他希望拥有某种东西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部分。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 (以下理解)

● 消费者在确定购买一定数量的该商品之后,购买的最后一单位该商

品的边际效用要小于之前的每一单位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每一单位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与最后一单位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差的累积和就是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两种情形对比的差额:

(1)不允许购买该种商品的任何量; (2)在某一价格下购买该种商品相应的量。

● 在理解消费者剩余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第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此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意付出的价格也高,但此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的实际所得和其期望所得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生产厂商总体以超过他们的包含平均利润的价格出售商品

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理解:

● 生产者供给产品的数量一旦确定,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供给边

际成本要大于在他之前的各单位产品的供给边际成本;而所有

单位产品的消费价格均按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来确定,

这样有所销售的给单位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的差额的累

积和就形成了生产者剩余。

第二节 经济剩余的计算方法

3、补偿变差CV p54

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1)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需要给其补贴;

(2)当价格下降时,就需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

补偿变差反映了当价格变化时,以货币形式度量的福利变化量(或

消费者剩余)。

图解:AB 线表示初始预算线,AE 表示价格下降之后的预算线,CD 表

示发生补偿之后的预算线。纵轴表示货币收入,横轴表示X 商品的购买

量,故AC 这段距离代表补偿变差的大小,即CV=AC

4、补偿剩余CS p54

补偿剩余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1)当价格下降时,应从消费者手中提取货币;

图解:

● A 点代表初始均衡点,C 点代表价格下降后的均衡点。

● 过C 点作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交初始无差异曲线与D 点。 ● D 点与A 点再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因此效用相同。同

时D 点的购买量与C 点相同,根据补偿剩余的定义,CD 这段线段的长度即表示价格变动的补偿剩余。课件,补偿剩余主要强调购买量的限定,主要衡量当限定产量或购买量时价格变动的福利效应。

5、等同变差 EV

等同变差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当价格下降时,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必须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 (2)当价格上升时,要取走一定的货币量。

图解: ● CB 线代表初始预算线,CE 线代表价格变动后的预算线,

AD 线代表在现行价格基础上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的预算线。 ● 因此,等同变差就相当于AD 线与CB 线两条预算线所代表

的收入水平的差,在图中以AC 线段的距离表示。

6、等同剩余 ES

等同剩余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如果价格下降,就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 (2)如果价格上升,则要取走一定的货币量 图解:

● C 点代表初始消费者均衡点,D 点代表价格变动之后的均

衡点。

● 过C 点作横轴的垂线交价格变动之后的无差异曲线于A

点,A 点与D 点效用水平相同。

● AC 线段则表示限定购买OB 数量的X 商品的等同剩余。

7、几种福利度量方式的比较 p56

CS < CV < MS< EV < ES

第三节 经济剩余的应用(案例)

8、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P58 自己分析理解)

垄断导致市场竞争程度下降,损害经济效率。垄断企业一般代表一个行业的供给,也面临着整个行业的需求。因此,垄断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

9、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方案的比较 (p59 自己理解分析)

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有:

(1)人为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农产品保护价格体系,由政府收购过剩产品; (2)提供农产品价格补贴,使农民单位产品收入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3)直接限制产量,是产品卖价高于市场原均衡价格。 关于这三项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可参见下图

S ea p p CV 10=S S ecb ea P P CS -=10S bg P P EV 10=S

S

bg

afg

P P ES 10+=S

ba

P p MS 10=

分析: D 线代表农产品需求曲线,S 线代表农产品供给曲线,其市场均衡的是e 。均衡价格为P 0,均衡产量为Q 0 第一种方案:

实行高保护的价格P 1,结构需求量下降为Q ’ ,供给量上升为Q ’’ 。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经济剩余净增加为S △aeb ,而政府支出为S abQ ’Q ’’,实际社会福利净损失:S abQ ’Q ’’—S △abe = S aebQ ’Q ’’

第二种方案:

第三种方案:

结论:

● 第一种方案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最大,可以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相比,第三种方案结构要大(图中三角形面积可得出)。而这两个对角三角形面积大小主要由供求曲线的倾斜度或弹性大小来决定,因此第二个方案福利损失少于第三个,是由于需求曲线较平稳,而供给曲线较陡。也就是说,供给曲线的弹性要小于需求曲线的弹性。

●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因而方案三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会更小,应选择方

案三发展农业。

10、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的比较 (p60页 自己分析理解)

还是直接提供房租津贴呢? 图解:

● 纵轴代表货币收入,横轴代表租房面积,c 点代表初始均衡点,A 代

表给予房租补贴后的均衡点,B 点代表直接给与货币补贴的均衡点。 ● 由C 点到A 点的变动代表了事实房租补贴的结果,其福利变化量可以

用马歇尔消费者剩余MS 来表示。

● 而与房租补贴等效用的货币补贴量应该以等同变差EV 来衡量。我们

一直,针对同样的政策变动不同福利度量方式结果是不同的,其中MS

● 这说明了以房租补贴形式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水平比没有提供货币

补贴更有效。??

第五章市场失灵的福利效应

第二节市场失灵的福利效果

1、公共物品难以有效供应

消费者会隐藏自己的消费偏好,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因为所有的人都来消费公共物品,那么每一单位公共物品要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来定价,而每个消费者都是从利己主义观念出发,都非常害怕自己说的价格要比别人说的高,从而要负担更多的成本。结果可能是大家都少说自己的主观评价,甚至都说自己的主观评价为零。而这样,既然每个消费者都认为这一公共物品分文不值,生产厂商当然不会生产供应。

2、垄断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损(p70)

垄断带来了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品,促进新技术发展,但垄断同时存在低效率,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为垄断必然造成价格高、效率低下、社会缺乏公平等等。

垄断产生的非效率分为三种:

(1)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D为行业需求曲线,MR为边际收益线,LMC为长期边际

成本线,LAC为长期平均成本线。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供求均衡产量为Q1,价格为P1。

●但是在垄断条件下,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

决定的产量为Q’,价格为P’。我们会发现垄断产量

Q’小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产量Q1,这说明垄断带来

资源配置失效。

●我们还注意到,当产量Q1减少到Q’时,价格由P1上升

到P’,消费者剩余由gP’ t,减少了P’ P1tE个单位,

这样一来,从生产者剩余的收益中扣除消费者剩余的损

失(P’ P1tF —FSE —P’P1tE),社会福利净损失

(2)资源运用的无效率。有人将前者称为静态效率损失,后者称为动态效率损失。

(3)寻租成本。即不从事生产性活动,而从别人那里分得来的收入,即纯分配性收入。如果人们发现不用劳动也能够获得收入,他们就会放弃劳动,专门去寻找利润。

3、外部效应对社会福利的危害P72

外部经济: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实际产量低于社会需要。

有vp(cp-vp)

外部不经济: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实际产量高于社会需要。

有cpvp>cp,(cs-cp)>(vp-cp),

●外部经济效应的特征

1、外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

2、外部效应是无意间产生的。

3、外部效应影响到别人的福利,别人主观上感觉到好或坏,否则只是一种客观事件,不成为主观上的福利影响。

4、外部影响是相互的。

5、外部效应的范围一般限定在局部范围。

●外部效应的分类:

1、生产上的外部有利影响(养蜂者)

2、生产上的外部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废水排放)

3、消费上的外部有利影响(看烟花)

4、消费上的外部不利影响(抽烟者与不抽烟者)

结论:

导致外部影响的根源在于有关双方都需要投入的资源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如果产权明确,双方可以通过市场协商将外部影响内化为私人利害。

外部影响对帕累托效率的影响:

(一)消费上的外部负效应分析

第三节市场失灵的应对措施

1、纯粹的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只有同时满足公共个物品三个特性条件(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的产品,才可称作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如灯塔、基础(义务)教育、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城市绿化等

2、政府对垄断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1、对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产品差别、店堂差别、品牌差别、服务差别应予支持和保护,不桁架干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2、对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如串谋、非法兼并、价格歧视、低价倾销、恶意伤害等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

3、对于经济技术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或政府经营,或企业自营、政府监管,或允许进入,形成潜在竞争,从而一方面限制行业里企业数量维护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防止企业界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减损。

4、对于因特殊原因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要注意有针对性,随时评估政府保护的时效和必要性以及利弊,该削减实际是削减,不能随意扩大政府保护的范围和时间。

3、消除或控制外部效应的措施

(一)规定产权

产生外部效应的根本原因是部分资源的产权不明确或者说是公共产权,所以私人能够解决外部效应的前提条

竞争性

排他性

件必须是能够使公有的产权明确归私人所有。(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 (二)政府行政干预 1、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行政管制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容易产生外部负影响的经济行为规定限制措施并监督执行,以减少外部负影响。

行政指导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本行业进行规劝,提出合理规模,以防过度投资出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征税或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指当政府不能确定合理的庇古税率时,可以让生产外部污染的企业去竞拍污染许可证,谁出价高,谁就获得相应污染量的污染排放权。政府用此笔钱治理污染或补贴受害者。 (三)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 1、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2、市场私利的自我满足

第六章 公共物品与社会福利

1、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了解)

第一步,分析该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肯定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有可能是公共物品或是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 第三步,

(1)如果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

(2)如果该种物品的受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该物品必然是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市场机制在这个领域是要失灵的。

(3)如果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这时要进一步分析该物品在排他时的成本问题。如果排他成本很高,那么该物品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如果一种物品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而实现排他的成本有比较低的话,则属于拥挤性公共物品。 这样,我们就大体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

(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粹的公共物品 (2)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粹的私人物品 (3)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 (4)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2、社会贴现率

一般可以把公共物品的生产项目所采用的贴现率成为社会贴现率。社会贴现率的概念,它表明人们对将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有多重视。一个高的社会贴现率,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责任感减弱,说明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商业上的毁约,政治上的失信,对设备保养掉以轻心,对环境破坏无动于衷,对下一代人不负责任,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社会贴现率高所表现的心态。

3、影子价格

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对那些无价可循或有价不适的商品或劳动所规定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替代价格。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影子价格来计算某一个项目的社会利得。

第七章收入分配的平等与效率

第一节平等与效率的基本含义

1、洛伦茨曲线p123

洛伦茨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洛伦茨曲线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

一般说来,越是靠近对角线的洛伦茨曲线表示收入分配状况越平均;越是远离对角线的洛伦茨曲线,表示收入分配状况越悬殊。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指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分配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分配状况的百分比,可用来准确概括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仑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A / (A+B). 如果A为0,则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绝对平

均;如果B 为0,则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的。

●<0.2表示绝对评价0.2~0.3表示相对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

大0.6以上表示收入悬殊

第二节收入在分配的规范分析

3、个人收入分配的次序

1、在市场领域,企业创造出经济收益以后,向资源投入者进行的分配,这是初次分配或叫第一次分配。

2、初次分配不管怎么做,总会出现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如果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且程度较大,会导致社会不安定,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状态进行政府强制调节,这被称为个人收入的再分配。

3、在个人收入的再分配之后,还有一种是民间的个人之间出于道德至善论考虑的志愿的慈善捐赠,这被有人称之为第三次分配。

●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看收入再分配(了解)

社会福利函数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叠加,会得出不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点。

帕累托最优只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均衡点,它可以和不同的收入分配状况相配合,得出不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点。这就为政府强制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为强制调节财富分配,以便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起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收入再分配的支出政策分析

4、支出归宿概念

所谓支出归宿是指转移支付政策影响居民个人的实际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效果。

●影响支出归宿确定的因素

1、收入的计量口径问题。

2、考察单位。

3、公共物品的收益评价

4、支出转移效应

5、考察支出归宿的具体方法

5、追求平等的代价

●平等分配的代价——“社会大漏桶”

A——极端分配不公,存在社会大漏洞,BC低于帕累托效率

B——极端分配公平

●社会漏洞何在:

1、管理费用

2、履行费用

3、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4、造成储蓄和投资减少,影响生产增长

5、其他潜在社会成本

6、社会救助方案和工作积极性的关系

(一)社会救助方案中的隐含税率

补差式救助:先划定贫困线,然后调查申领人的家庭人均收入,当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时,就按其差额进行补助。

(二)隐含税率对工作积极性影响的分析

个人工作和休闲的经济学模型

引入社会救助以后的个人工作、休闲模型。

引入社会救助以后,个人的劳动决策均衡点

7、减轻社会救助方案对劳动供应影响的措施

●负所得税制度(重点)

所谓负所得税制度是将社会基本救助额不加区分的给予所有没有收入的人,同时所得税率实行不加区分的统一比例税。

好处:

(1)这一方案不分类别,一视同仁,减少对贫穷人元的资格审查程序,对贫穷人员较为尊重和人道。(2)由于政府不必一一审查救助对象的别的条件,可以大大节约行政管理费用和履行费用。

(3)这一方案有助于全国范围统一实施,逐步缩小地区差别。

弊端:

(1)不加区分的救助,会扩大救助面,这样虽然会使救助对象劳动供应的影响程度减轻,但会使影响面扩大,进而政府财政社会福利支出会扩大。

(2)设计负所得税方案有一个基本难题是如何平衡基本补助额和边际税率及社会净纳税线三者的关系。

基本补助额=社会净纳税线*边际税率

●以工代赈(了解)

含义:是把接受救助和强制劳动联系起来,要求体格健全的人必须接受政府提供的工作机会进行劳动,作为享受福利救济的条件。

缺陷:(1)行政管理费用高

(2)劳动岗位不合适

(3)劳动者接受强制劳动,但工资收入很低和其工作能力及工作量不相适应。

(4)有损劳动者人格尊严。

8、货币支出和实物支出比较评价(了解)

实物救助为什么不能全改为货币救助呢?

1、家长主义作风。认为穷人的消费偏好不合理,穷人的消费结构对自己的健康不利,所以政府规定一个被认为是最优利于穷人的健康消费结构,然后强制穷人消费。

2、实物救助有利于减少救助中的欺诈行为和假公济私行为。

3、事物救助能体现爱心和便于扩大捐赠。

4、很受救助物品生产商的欢迎。

第三节收入在分配的收入政策分析

一、税收归宿(理解)

●税收归宿:是指谁是真正的税收负担者的意思,又叫税收的经济归宿。

●税收转移: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的一部分税收转移给别人去负担的现象。

●税收实际负担者:又叫负税人,是指由于存在税收转移,使得某些非法定的纳税人却实际负担某些税收。

●发生税收转移的税种: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依纳税人的净所得额和积累的财富为征收对象的税收。

●间接税:是指依纳税人的产品销售额或营业额或销售量所征收的税收,故间接税又分从价税和从量税两

种。

●税收转移的原因:商品税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从而因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不同

会使其购买者的收入及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发生增减变动。

●税收转移的方式:

(1)前转:商品税导致该行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在需求量保持不变或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上升幅度时,会使得消费者负担全部或一部分商品税。

(2)后转:是指商品税导致该行业的生产要素需求下降,要素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此类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供应者承担一部分税收。

●依商品税转移的程度可以分为:

(1)部分转移:即前转时商品价格的上涨小于税收额;或后转时要素价格的下降值小于税收额。

(2)完全转移:即前转时商品价格的上涨等于税收额;或后转时要素价格的下降值等于税收额。

(3)超额转移:即前转时商品价格的上涨超过税收额;或后转时要素价格的下降值超过税收额。

税收归宿的简单经济学分析(了解)

1、从量税的税收归宿分析。所谓从量税是指按商品的销售数量按比例征收的商品税。

(1)当税法规定消费者负担时,供给曲线为45度斜线不变时。

A. 假定需求弹性无穷大,意味着需求曲线为水平线。

B.假定需求弹性为零,意味着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线。

C.假设需求曲线斜率为-1,意味着需求曲线为一负45度下斜线。

(2)当税法规定生产者负担时,同时假定需求曲线为负45度斜线不变。

A.假设供给弹性无穷大,则供给曲线为水平直线。

B.假设供给曲线为45度斜线,而需求曲线假定为负45度斜线。

C.假设供给弹性为零,则供给曲线为垂线。

●结论:

(1)从量税的税收归宿与税法规定的是向消费者课征还是生产者课征无关。

(2)从量税的税收归宿取决于供应弹性和需求弹性。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弹性越大,消费者负担的税收越少,反之依然。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负担的税收越少。

(以下了解下)

价格效应:对劳动所得工资征税,相当于闲暇价格变得便宜,由此产生的效应成为价格效应。

替代效应:因为价格便宜或上升而使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替代效应总是负的。

实际收入效应:因价格便宜或升高,而使该消费者的同量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增加或减少,从而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价格的收入效应是正是负要看该物品是正常物品还是低档物品。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是负的,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是正的。

结论:

工资所得税最终使消费者增加还是减少闲暇取决与价格效应和货币收入效应的比较,若价格效应大于货币收入效应就会增加闲暇;若价格效应小于货币收入效应则会减少闲暇。

第八章社会选择理论

第二节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及其应用

1、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两个条件:

(1)各类变量都是可以完全描述清楚的

(2)考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所有可能达到的社会状况都有一定的选择顺序。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两个基本要求:

(1)进行选择的人数大于1

(2)公共的选择顺序基于个人的选择顺序

●阿罗不可能行定理五条准则:

(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

(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则

(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

(5)不存在个人独裁

(二)一致同意规则(了解)

含义:是指全体有关当事人必须一致同意投赞成票之后才能决定方案的投票规则。

优点:在于其规范意义,也就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唯一途径,它可以保护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免受其他成员的强制,保护他们不会因集体行动而受损。

缺点:不现实地假设每个人都投诚实票,忽略了当事人的策略行为。决策成本很好。

(三)多数投票规则及其悖论(了解)

1、简单多数规则

每人一票,对提案进行赞成或反对的投票,有1/2的人投赞成票,则通过提案。如果有多个提案,那么简单多数投票规则意味着,两两地加以比较这些方案,通过传递性公理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

2、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

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应用(p155 详细看书)

1、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

峰值:把关于公共产品量或公共支出量的议案按顺序排列,则其中必有一种议案所获得的偏好较大,这种偏好较大的议案称为峰值。

Ps:有悖于条件4,所要做出这样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它限制了投票人表达自己的偏好。

2、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

Ps:不同的投票顺序,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投票规则就会授予控制着极大的权力。

这种方法违背了条件5,不存在个人独裁

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

Ps:这种方法违背了条件2

4、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

Ps:这种方法违背了条件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5、中位投票人理论

6、用脚投票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全)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4版 声明 作为项目管理协会(PMI)的标准和指南,本指南是通过相关人员的自愿参与和共同协商而开发的。其开发过程汇集了一批志愿者,并广泛搜集了对本指南内容感兴趣的人士观点。PMI 管理该开发过程并制定规则以促进协商的公平性,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写作,也没有独立测试、评估或核实本指南所含任何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本指南所含任何判断的有效性。 因本指南或对本指南的应用或依赖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任何人身伤害、财产或其他损失,PMI 不承担任何责任,无论特殊、间接、因果还是补偿性的责任。PMI 不明示或暗示地保证或担保本指南所含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也不保证本指南所含信息能满足你的特殊目的或需要。PMI 不为任何使用本标准或指南的制造商或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担保。 PMI 出版和发行本指南,既不代表向任何个人或团体提供专业或其他服务,也不为任何个人或团体履行对他人的任何义务。在处理任何具体情况时,本指南的使用者都应依据自身的独立判断,或在必要时向资深专业人士寻求建议。与本指南议题相关的信息或标准亦可从其他途径获得。读者可以从这些途径获取本指南未包含的观点或信息。 PMI 无权也不会监督或强迫他人遵循本指南的内容,不会为安全或健康原因对产品、设计或安装进行认证、测试或检查。本指南中关于符合健康或安全要求的任何证明或声明,都不是PMI 做出的,而应由认证者或声明者承担全部责任。 前言 本指南取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 3 版。自第 3 版发行以来,项目管理协会(PMI)收到了数以千计的关于改进 PMBOK指南第 3 版的宝贵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经过审阅,并适当地采纳到第 4 版中。 根据这些建议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本身的发展,PMI 的志愿者对PMBOK指南第 3 版进行了更新。 PMBOK指南第 3 版更新项目的章程是: 1.修订本标准以避免与 PMI 的任何其他标准存在矛盾。 2.确保本标准概念连贯、语句清晰;确保术语定义恰当,且与其他出版物中的术语保持一致。3.研究生命周期在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或扩充。 4.检查项目管理的 5 大过程组和 44 个过程,确定是否需要合并、删除某些过程或增加某些新过程,以使本标准更清楚、明确。 5.确保对知识领域的更新与标准小组所定义的过程、输入和输出保持一致。 第 3 版与第 4 版的主要差异概括如下: 1.所有过程名称都采用动宾结构。

29775文化学概论

高纲151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75 文化学概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文化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以及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考生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述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人与文化以及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人与文化、民族与文化、人类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把握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于文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本能以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文化与劳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倡导和建立,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文化”的词源、文化的结构、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文化现象(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家庭制度的发展。 2.掌握:物质生产文化的分类、物质消费文化的分类、氏族的演变和定义、民族和国家的定义。 第四章文化现象(下)

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计划概述——第六章 预测与决策)【圣才出品】

第四章计划概述 一、名词解释 1.PERT(中财2010年研) 答: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是指网络计划方法,又称计划评审技术。 网络计划法是指运用网络图的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它的优点是:能缩短作业时间、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2.计划(武大2011研;中山大学2011研;首都经贸大学2008研) 答:计划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它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 (1)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①指计划管理工作。管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②指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其实,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2)计划的分类。企业计划根据计划的广度,可分为战略计划、操作计划;根据计划的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根据计划的层次,可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等。

(3)计划编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动计划→确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二、选择题 1.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把计划分类为()。 A.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答案】C 【解析】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2.下列关于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与业务计划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业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财务计划服务的 B.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C.人事计划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答案】A 【解析】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业务计划服务的,也是围绕着业务计划而展开的。 3.关于计划的实际效果,许多管理学家都进行过仔细研究,其基本结论是()。(中山大学2009年研)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优缺点

浅析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的优劣 数学组朱国民 我们市十五中通过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详细地分析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内容,对其优点和课程上的不足分析如下: 高中数学教材历来在编排上重视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也存在内容跨度大,结构不合理,应用重视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如下优点: 1、教学新思想 新教材提高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与旧教材相比较:旧教材对学生学习规律研究得不够,缺少启发性和趣味性,有些学生把教材当成查找公式的工具书。而新教材则加入了一些插图和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文字叙述通俗易懂,知识的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习题的设计层次分明,灵活多样,同时删减了部分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记忆,如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只给出了最基本的三个公式,柱体、台体、锥体的体积公式只给出了结果,而对蕴含了“微积分,极限”等数学思想的球面积及体积公式给出了详细推导过程, 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新意识 新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新教材的正文一般都注意概念从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提出。例题,习题多增加联系实际的背景。如数列中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储蓄,函数中联系增长率的变化,直线和圆的方程中增加线性规划初步知识,圆锥曲线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等。

二、新教材相比有如下不足: 1、内容跨度加大 新教材中,数学的应用比以前重视了许多,但跨度似乎大了一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距离,比如高一(下)按知识体系就要上必修4、5、2共3本书,而且还要调整在上必修5线性规划前先讲必修2的直线的方程;高一(上)讲必修1集合的运算前要进行初高中衔接,补充讲解一次、二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又在必修5。另外,应用题或者数学建模题很大部分需要用到计算机或者计算器才能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不好操作。 2、教学进度难以把握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很多教师都感觉到新教材知识点多、内容广,教学进度不好把握,新增的一些知识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新教材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不牢,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强,不如原来的老教材的知识体系。 总之,我们认为如果将新教材的理念溶入到老教材知识体系中编写出来的导学案就能结合二者的优点,扬长避短,更有利教学,我们现在就是按照这种思路编写十五中导学案进行教学的。

福利思想概论

福利思想概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 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 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孔子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7、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主张。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12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13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14、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提出了“限民名田”论。 15、王符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 16、董煟的代表作是《救荒活民书》。 17、董煟的救荒论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8、李贽的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9、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夺是百信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20、龚自珍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1、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 福利思想。 22、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最为系统和深刻。“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23、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还应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 24、顾炎武设计的理想社会构图是:“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25、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6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27、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述 二、文化的几种定义 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 3、价值认定性定义 4、结构分析性定义 5、行为取义性定义 6、历史探源性定义 7、主体立意性定义 三、文化界定 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 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 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 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 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 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 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 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 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 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 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4、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 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 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 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二、文化构成的形态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项目管理9大知识体系和5个具体阶段

项目管理9大知识体系与5个具体阶段驱动21世纪新型商务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有人答曰:项目管理。的确,项目管理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之快已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美国Fortune杂志甚至预言,项目经理将是21世纪的首选职业。让我们共同走近项目管理。 “金字塔工程”到“北极星导弹计划” 论起项目管理的起源,其实很早。古代诸如金字塔、长城等著名的伟大工程项目的成功, 都得助于当时对工程项目进行的严密和科学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在著名数学家华罗 庚教授的倡导下,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了我国,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试点应用,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统筹法”。之后,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还牵头 成立了“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改革开放后,项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开始被大量地应用起来。2000年底,联想在“天麒”、“天麟”两款计算机产 品的开发过程中,结合业务对项目管理的需求,配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编制软件方案,使该项目在8个月的时间内便全部完成,并达到了国际上PC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 现代项目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美国的Booz-Alle n Lockheed 公司首次在北极星导弹计划中运用了PERT技术。同一时期,美国的Dupo nt and RamintonnRand公司创造了CPM方法,用于研究和开发、生产控制和计划编排,结果大大缩短了完成预定任务的时间,之后它们分别被称为“计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径法”。现代项目管理科学便是从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后来发展起来的WBS工作分解技术、蒙特卡罗(Monte Carlo )模拟技术和EV挣值分析技术,形成了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计划等都是采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而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 9大知识体系与5个具体阶段 早期的项目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成本、进度(时间),后来又扩展到质量。最近十几年间, 项目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9大知识体系、5个具体阶段的单独的学科分支。9大知识体系包括: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夏建中精品文档10页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本章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本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 知识包括集合的 有关概念、表示、集合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用集合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简易逻辑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意义,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本章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它内容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教科书在“集合”与“简易逻辑”之间插入了“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两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 答:这两小节属于不等式的内容,学生学习不会困难,并且安排在这个位置上至少有以 下两个优点: (1)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2)为下一章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作必要 的准备。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另外, 又要控制不等式的难度,对一般学生来说,不要超出教科书的要求。 2、在新教材中为什么要增加“简易逻辑”? 答: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任何科学都要使用 逻辑,而以“严 谨性”著称的数学,因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推理,就更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新教材中新增了“简易逻辑”这部分的内容。

3、怎样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 答:“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可兼有”,即“a或b”是 指a,b中的某一个,但不是两者,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如“你去或我去”,人们在理解上不会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另一是“可兼有”,即“a 或b”是指a,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如“”,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x也可能属于B但不属于A,x还可能既属于A也属于B。在数学书籍中一般采用后一种解释,即“可兼有”,我们在解题时都要遵循这一点,还要注意“可兼有”并不意味“一定兼有”。4、大纲中没有真值表这一知识点,教科书中讲真值表是否超纲? 答:不算超纲。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或”、“且”、“非”三个逻辑联结词的意义,但对于“p或q”形式的复合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引进真值表是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真值表在这里只是一种数学语言,由于采用了表格形式,比较形象,容易接受。 5、教材中把“集合”与“简易逻辑”放在同一章中,这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答:简易逻辑与集合有着密切的联系,简易逻辑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集合的观点用集合思想来解决。 (1).三个逻辑联结词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的关系。 ①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或 中的“或”,它是指“x∈A”或“x∈B”中至少有一个是成立。 ②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 且中的“且”是指“x∈A”和“x∈B”这两个条件都要 满足。 ③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中对应于 集合P,则命题非P就应对应着集合P在全集U中的补集CuP。 (2).用集合观点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①若p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p 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设A={x|p} B={x|q},如果A B,就是x∈A则x∈B,则A是B的充分条件, 即p q。如图: A

社会福利法

第十四章社会福利法 第一节社会福利法概述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社会福利是指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减少社会病态和预防社会问题恶化所采取和发展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事业。 社会保障是各种国民生活保障措施的最高级概念,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专指民政部门负责的各种福利事务和传统的由单位包办的职业福利以及价格补贴等。这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概念。 社会福利的主要特征: 1、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社会福利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特别是以所有公民为对象的项目,公民无须履行任何义务,其他项目也只是法定范围上的限制。 2、社会福利的普惠性。有些项目以不特定所有公民为对象,有些内容以法定范围内的公民为对象。社会福利向低所得层倾斜。 3、社会福利待遇标准一致性。 二、社会福利法的种类 根据享有社会福利对象范围的大小,社会福利可以划分为下列类型:公共福利、职业福利、特殊人群福利等。 公共福利包括住房福利、卫生福利、教育福利、文化康乐福利等。 职业福利包括最低工资、职工福利、单位福利等。 特殊人群体福利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军人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立法概况 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修订)

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 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年修订) 1994年《母婴保健法》 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04年《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11年修订) 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 2012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二节公共福利法 ?公共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兴办的公益性设施和提供的相关服务。 ?(一)福利住房供给制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通知要求,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具体时间、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有的地方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要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住房福利 住房问题的解决路径:自购和租赁;保障性住房;“自由放任”;“既不给自由又不给福利”。 住房福利的特性 (1)住房是一种复杂的商品 (2)住房的空间固定性 (3)住房价格昂贵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 第一章概述 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围是什么? 文化学的研究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是什么? 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是达尔文和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的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二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法国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法国学者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杜尔干的贡献在于:一是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二是他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分别为《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他们比较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莱德·凯·玛本·克拉克洪。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除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外,还有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林顿的《人的研究》、,克拉克洪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社会福利与保障概述

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 社会保障的萌芽或开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标志着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了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社会保险的起点——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这种保障活动变成了由政府强制实施的制度安排)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专业设置、学科研究、实践探索……(代表人物: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功成教授) 课程性质: 《社会保障概论》是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可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开设。 第一章绪论 §1·1 社会保障的含义、特征与构成 一、概念————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功成教授:)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概念涵盖的层义:中心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对象: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责任主体:主要政府(国家) 社会保障目的: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企业、个人缴纳;社会成员捐助。 受保障者收益:有的取决于投保和缴费的多少;有的取决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1)保障性:国家给予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经济制度。 (2)强制性:通过立法强制确立国家和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性:保障的覆盖围是全体社会成员。 (4)互济性:社会保障的统筹和管理,充分体现了人类互助互济的原则。 (5)公平性:社会保障的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公平分配。 (6)福利性:社会保障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容 1.层次划分法 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 2.容划分法 国际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我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 广义围:另有社会互助保险、个人储蓄积累保险、商业保险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容——社会保险制度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