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解说词

徽州文化解说词
徽州文化解说词

徽州文化解说词

乡愁就象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在那本《胡适口述自传》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接下来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位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从历史行政区划上来看,他长期领有:歙she、休宁、黟、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六县。安徽省名就是清初由安庆、徽州两府名各取首字合成。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着过去的六府一县,而且还应该包含对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将歙州改为徽州,他希望这一块地方可以享受太平安宁,甚至能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

徽州北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被称为五大道家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群山环绕中,秀美的新安江穿流而下,峰峦叠翠、村落绵延,如诗如画。由于数百年较少战火和兵燹(显),这里遗留着相当完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更显清幽静谧。

早在南宋淳熙年代,《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正是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

徽州不受干扰地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化。这个看起来比较封闭的地方,曾经相当开放,因为河流,徽州人很便捷地走出了大山,他们远贾gu异乡,奋战商场,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造就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徽商现象,因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徽州变成了财富的聚集地。

在明清时代,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从而拥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曾有人在看过徽州地图以后,形象的比喻说:徽州看起来就像一把巨大的伞,黄山是伞轴,徽州文化则是伞骨,而徽州美丽的风光以及散落在自然之中的文化现象则是伞面。

当年的胡适博士,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研究徽州文化的徽学一下子成为与敦煌学、藏学相提并论的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显学之一。每天有无数游客以及文人学者涌向徽州,为这里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所陶醉,叹服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迷恋当地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徽州的真正内核,寻找她的精神和历史内涵,寻找她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里有着优美无比的自然风貌,有着风格独特的民居村落,有着影响中国思想界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在近现代

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江戴朴学,有着曾经称雄中国经济界五百年的徽商,有着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派盆景……

可以说:徽州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保存完好的近古历史博物馆,它闪烁着文明的光晕,体现着岁月的痕迹,蕴含着曾经的田园理想。

对于很多人来说,徽州的一切就像是一个梦,只有在梦里,才会见到那么美丽的山水,见到那么灿烂的文化。

徽州文化又好像是一面有着岁月的铜镜,虽然布满绿色斑点、破败衰落,但在这些历史的痕迹中,人们仍能发现一种独特的美丽。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9A文】徽州文化尔雅课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徽州文化有哪些特色

徽州文化勃兴于南宋以后,繁荣于明清时期,这种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质。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为大批的徽州商人,他们由于远游四方的经历,对各地的文化结晶相容并蓄,从而丰富和促进了徽州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菜等,都成了徽州别树一帜的本土文化。这些都可以从皖南的徽商社会和人事生活中一一体现出来。 徽州历史上非常重视教育,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徽人大多是因避乱而从中原地区迁居的士族,他们以耕种经商为业,却视读书作官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像明代歙商汪海要儿子学经,希望他像叔父一样入太学,为的是光宗耀祖。因为他们是先读书后经商,并把儒学倡导的行为规范作为经商理念,所以被称为儒商。由于对文化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结,使得他们在经商发财后,以强大的经济支援家乡的文化事业,由此培育了大批专家学者,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后人也称之为儒商文化。 中国近代文学家、徽人胡适,曾以“徽骆驼”来形容徽州商人不畏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因缺少资本,往往是小商小贩,从事长途贩运。清代歙县商人江遂志,两次外出经商,虽历尽艰难,却亏本而归,第三次外出经商时,已年逾五十,终于获得成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徽骆驼”精神还表现在生活方面,他们自奉非常节俭,许多富商始终保持创业时的朴素,但对社会公益事业却乐善好施,修桥补路,兴办学校是很多徽商的善举。 徽州人因生存环境所迫,突破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从经营“文房四宝”,以及木、竹、茶等土特产入手,走出深山,求利天下。这种思变的精神,使得他们勇于开拓,加上他们以儒学中的义、诚、信作为经商理念,终获得极大成功,明代一些徽商拥有百万巨资。徽商经营成功后,把巨额资产带回家乡建造精美豪华的住宅,甚至兴建学校、祠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轻商贱商的传统观念的反抗,同时也是他们要光宗耀祖,思恋家乡的一种情感宣泄。 徽州商人大多有着先读书后从商的经历,而且对儒学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情感使得他们与那些先读书后作官的人,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形成了相互支援的感情基础。西递商人胡贯三与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结为儿女亲家;大盐商江春以布衣结交乾隆皇帝;徽商胡雪岩积极为清廷采办军火粮食,成为名扬海内的“红顶商人”。这种官商互济为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 明清时期,徽州教育昌盛,书院、社学和私塾,共计超过五百所。除必修课外,他们亦重视修身养性,延请道德高尚者授道德课。西递“桃李园”曾邀请一位忠君爱民的廉吏黄元治长期任教,这位被百姓称为“青菜太守”的老师,把俸禄大部分捐赠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告老回乡,田无一丘,房无一幢,只得在宗族祠堂里借住。由于重视道德教育,使明、清两朝在西递村便有数百人进入仕途,更没出现一个贪官污吏。 1268年前后,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第三十代孙陶庚四,举家由江西九江迁居黟县,据《陶氏宗谱》记载,陶氏后裔迁居黟县的原因是,“认定黟县是其先祖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境界”。陶氏后裔迁居黟县,在宗族祠堂里悬挂大幅楹联:“承先祖德,以交付儿孙不必田园金玉;读圣贤书,即担当宇宙何分韦布荐绅。”向后人昭示,要把先祖淡泊功名、关心民众疾苦的崇高品德代代相传。这种清廉文化的传播为古徽州培育了大批忠君爱民的廉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关于《徽州文化》课程及徽州文化的一些感悟 这个学期学习了《徽州文化》这门课程,算是第一次正式地了解了徽州文化。以前听到“徽州文化”这个概念,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观念总是“安徽文化”,其实不然,现在对徽州文化的概念总算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 所辖的六县(歙县、黟县、休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徽州府 (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 、绩溪、祁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宁、婺源 (今属江西) 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很多文化学者都在研究这极具特色的文化。他们研究的方向有很多,比如徽州的商业文化、学习文化、建筑、美食等领域。不管在哪个领域,文化本身都异彩纷呈,灿烂丰富。 在《徽州文化》的课上,首先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徽州文化宗族方面的内容。徽州宗族对于研究徽州文化和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姓氏众多。除了徽州本土的姓氏之外,更有其他宗族迁往此地,对于徽州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对此呢,就会想到自己的姓氏起源,以前上过民俗相关的课程,也对自己的姓氏起源做过分析。孙姓的堂号是“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囊萤映雪夜读的典故,而孙姓后人以此为励,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记得某年的清明节,我们孙姓的人都聚在一起,说是“晒谱”,就是把宗谱拿出来见见太阳,并且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我有幸参加了那个活动,才知道我们这一脉的祖先。 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各行各业均有所成就,对徽州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徽商。 徽商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是当时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他们的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等。徽商的商业活动不是单独进行的,他们往往以宗族为核心,以此对外发展。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徽菜,它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一道道美食背后有都严格的讲究: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的原料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善于烧炖,浓淡相宜;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比如“黄山炖鸽”、“红烧果子狸”、“徽州圆子”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由此,我也想到我家乡的美食,虽然没有徽菜这么有名,但也为大众喜爱。当涂大肉面是马鞍山小吃中的新品牌,起源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205国道途经当涂段,故很多面馆都叫“205面馆”,打出广告“正宗当涂大肉面”。我曾经吃过很多次,很多品种。大肉都是肥而不腻的,也有大片瘦肉的,总之面条劲道,面汤香醇,当属佳品。 以上是我自己大致的理解,还有我觉得教学方法很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徽州文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师漏掉的部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徽州文化。比如徽州的古建筑,徽州菜系,徽州民居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熟知所了解所感兴趣的徽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加深了印象,又能让这些文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对于文化的小区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现在一提起徽州文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徽州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瓶颈”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作为古老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徽州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且依然让无数人为之吸引,的确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现代的徽州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中有着许多引以为豪的优秀品质。人们在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已获得了甜头,并从文化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从中积聚了继承发展这种文化体系的信心。比如,其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可以在黄山市的发展中窥见一斑。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作为其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 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在这片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通转楼、马头墙、天井、美人靠和谦让墙,创造了徽菜、徽戏、徽雕、徽墨、歙砚等文化符号,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刻书、徽州漆器、徽州造纸等文化技艺,孕育出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宗族意识、庙会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书香韵味、山野情调,是其它文化流派无法比拟的。 如今,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仍有随处可见的民风淳厚的古村落,可以看到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到处仍是清一色的方言土语,充满了与现代都市迥然不同的人文韵味,在婺源、绩溪的乡间山村,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桥流水的静谧,依然是这片天地的主色调。 但是,在徽文化的开发和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一方面,现在的徽州人一味守旧,只懂得把老徽州的传统文化拿出来反复折腾。这种“啃老本”的发展模式,也许现在还能赚到荷包满满,但是这样的徽州文化,失去发展的活泉,只会日渐枯竭、腐朽,成为一滩死水。另一方面,现代徽州人往往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本着盈利最大化模式进行徽文化旅游开发。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徽州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有些地方把古宅、古祠、古牌坊等拆迁集中为旅游景点,损害了其最宝贵的历史价值;有的村落拆墙开门、大量开店设铺、兴办旅馆饭馆,破坏了古宅的建筑风貌和古村落的宁静氛围;低水平模仿性开发,普泛化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严重地伤害了徽州文化的真正内涵。 徽州文化要开发、要发展,但这种开发、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就如一位徽学研究学者所说,徽州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这样三个前提:一是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如果徽文

徽州的文化

今日徽州的概念不同于今日黄山市的概念,黄山市是以行政手段切割了文化徽州的一个行政区域;而徽州(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祁门)是文化血脉长期联系在一起,任何人力也分割不开的一个文化区域。 地灵出人杰,徽州灵秀的山山水水,使徽州人才辈出。徽州的黄山、白岳、新安江等奇山异水孕育了不少领一代风骚的卓异人才。有明一代,徽州进士有444名,载入《明史》本传的进士出身的官员有四十多人。休宁一县,从宋嘉定十年(1217年)到清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状元的即有19名,居全国之首。徽州历代学者、科学家、医生、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工艺家等数以万计,著名的数以千计,特别杰出的数以百计。徽州在不同领域,领一代风骚的几位巨人:朱熹、汪机、程大位、胡雪岩、戴震、胡适、陶行知和黄宾虹。 徽州文化需要宏观地了解其全貌,只有这样,才不致于把局部当作整体,以致专作细枝末节之繁琐考证。但更需微观地探索其各个方面的内涵与底蕴,使对全貌的了解不是蜻蜓点水,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悉其本与末、源与流、肉与灵、形与神。首先得了解徽州文化的由来与发展,徽州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徽州文化阶段和前徽州文化的山越文化阶段、与新安文化阶段;也可再从山越文化阶段分出一个古越文化阶段,成为四个阶段。徽州文化的发展四阶段,相当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徽州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正是在这里,出现了儒、释、道会通交融,理学与心学会通交融,汉学与宋学会通交融,绘画的南宗与北宗汇通交融等等;更有中西学术与科技等的会通交融;从而使徽州文化因不断出现新质而有新的发展,对促使与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徽州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领域的各个层面。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科教文层面、学术层面,到文学艺术层面,真的是浩浩瀚瀚、洋洋大观。人文精神是一种使人藉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徽州文化所培育的具高质量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根据徽州的地域特点与徽州文化的独特个性,这种精神还可以分为形象化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精神,这就是:徽州骆驼精神、新安江水精神、黄山云雾精神。不张扬,不卖弄,沉沉默默而实实在在地以大量的看不见的水分,隐隐地滋润生灵,滋润万物,使生灵万物得以生存、成长与繁荣,正是黄山云雾精神的特点;广泛吸纳万山丛中徐徐流出的涓涓细流和山村野寨旁边缓缓流淌的悠悠河水,形成泱泱大江,汇成汪洋大海,此之谓新安江水精神;像骆驼一样,甘于寂寞,不畏荒凉,耐得饥渴,无惧风沙,能在茫茫沙漠中,坚毅沉稳,一步一个脚印地负重远行,昂首前进是徽州骆驼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于做人。徽州人,不管是杰出人物还是平凡百姓,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精神。 “徽学”曾经是“新安理学”与“徽州学术”的代称,也曾经是“徽州府学”的缩写。而真正意义上的“徽学”,则应该指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新学科。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南宋到清末的徽州一府六县(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祁门)的历史文化,但时间可上伸到徽州有史以来,下延到民国;空间应扩大到曾隶属于徽州的各县以至扩大到徽州人及徽州文化所曾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

徽州文化 一、徽州概述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1、年表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 2、古代教育 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办学。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同时,也有少数官办。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 二、徽州文化概述 (一)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

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二)徽州与徽州文化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1990年,黄山荣列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0年,西递、宏村加盟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还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渔梁古坝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它们的殊荣显示出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徽州文化也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引起海内外更多学者的强烈关注,为众多旅游者趋之若鹜。 (三)地理概况 1.自然

3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范松 10应化 21007031011 特点: 徽州文化来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那时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在外谋生,或走仕途,或精商道,或仕商兼通,当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绰有余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贾之后,便投资故里,或建筑家宅、或购置田地、或修筑桥路、或捐资办学、或建祠堂庙宇、或树碑立传等,一来光宗耀祖,二来博取名声,三来修身养性。 徽文化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徽派建筑与山水融合,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 徽州人具有深厚的学术内涵。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 徽文化成就辉煌,影响深远。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与其门人创立的新安学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新的高峰,朱熹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不仅长期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广泛影响日本、朝鲜、越南、东南亚各国乃至西方世界。始创于江永,集其大成于戴震的徽派朴学,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徽派学者踵武戴氏,在古代文献考据、训诂和义理推阐诸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徽派朴学其治学思想、方法和所取得成就,影响一个时代,与现代学术的诞生直接相关联。 徽州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研究价值。现存的徽州文化是艺术的、高档次的,充实着非常丰富的中华古文化的,是非常了不起的财富,现存的徽州文化,是现存中华文化的袖珍缩影。徽州文化的现存,不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医学、艺术,还是从旅游、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具重要的价值。现存的徽州文化弘扬着中华文化,是历史的印证,现存的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思想渊源分析的基本材料,现存的徽州文化是发展现代文化、经济、旅游的现成极优条件。我们现在的艺术、医疗、教育、建筑、民俗、语言等,都无不继承和发扬或“拿来”了徽州古文化的东西。徽商的开放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正成为我们当今发展经济的推动力。

徽州文化特点

徽州文化特点 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 精神的中心问题。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 其他学者还有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阐述的,种种论述统计起来恐怕有几十条,真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徽文化精神内涵之广大,也令人叹为观止。 我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徽文化精神,应找到贯穿于徽文化全部精神的本质的东西。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并不乏开放、进取精神和冲破“停滞不变的社会”的能力,中华民族有能力创造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精神,体现在一大批从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贤们的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徽州作为“程朱桑梓”,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指导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我们相信随着徽精神的多层面开拓和探究,人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徽文化的认识,了解它的地位,取其精华为现代化事业服务。

历史文化独特之处,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历史文化独特之处,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安徽省是我国北方的一个省份,简称“皖”,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历史上。时至今日的安徽也有着不一样的特色,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又是什么呢? 那么,本期地区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差异性使安徽文化显示出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趋同性则表现为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交融。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这与安徽地域经济重心的变迁和行政建置演进脉络相吻合。 “通变”精神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超越地域的文化现象广泛存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 古皖文化源远流长,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

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物质文化主要有徽州历史地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城镇、徽派建筑、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文物、徽州文献、徽州文书等。非物质文化主要有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歙砚、徽墨、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类(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 第一个文化圈: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补充回答:来自手机问问第二个文化圈: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历史上浙江涡安、江西骛源都属徽州(过去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这个文化圈,内容极丰富,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朱熹自称”新安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学,著作甚丰;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 补充回答:来自手机问问第三个文化圈:皖江文化。这个文化圈甚广。实际上包括整个皖西南(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汉代庐江郡,西至九江,东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的文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