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案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案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案

教案一:《迷失野外如何来辨别方向》活动方案

一、设想: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实用性很强,和我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气象、水文、建筑等。方位的辨别也是地理知识的范畴、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当迷失野外该如何来辨别方向呢?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提高他们对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

2、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的习惯。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待定)

四、活动形式:以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形式

五、参与人员:全体同学

六、活动流程:

1、活动的前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等各类方式收集有关方法。

2.把学生分成4组,以小组的形式派代表发言。

3、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指导并作最后的课堂总结

附:野外辨别方向常用的几种方法: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利用星星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

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教案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明确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季风气候及成因。

?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梅雨的诗,搜集季风气候带来的寒潮,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现象及影响。可以上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上网查阅。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设备。

设计思路:

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本次综合性活动一定要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课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并做好记录课后进行整理。进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全班分成A、B、C、D四个小组学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讲故事,生细心听)

相传有这么一个笑话。两位秀才闲聊,一位说黄梅时节多雨,所以古人有句诗“黄梅时节家家雨”。一位说,不然,古人也有句诗“梅子黄时日日睛”。两人争执不已,只好请官府判断。县太爷颇有才情。他说,你们两人不要再争,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古人还有句诗“熟梅天气半阴晴”。课前热身:

请同学们体会这三首,说说产生三种不同天气的原因是什么?(投影展示: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诗;曾纾的《三衢道中》诗;戴复古《夏月》诗。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充分利用地图及气温降水图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冬季与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通过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气候的特点为复杂多样。

?四边互动

互动1:

师:黄梅时切家雨”指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区的降水?

生:分析汇报。

师:评价与纠正。

生明确:黄梅时节一般是指六月中旬,江淮地区梅子成熟之期。

互动2:

为什么三首诗对梅雨时的天气有不同的看法?

“明确”三位诗人是在不同的地点或是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写的诗。

互动3:

师:梅雨季节时,经常下雨,而且持续时间长,这种降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师评价与交流。

生明确: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季风带来的,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亚欧大陆的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的热力差异及纬度位置使我国深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互动4:

师:读图: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图,分析夏季风与冬季风的特点。

生:填表

师评价。

互动5:

师;江南的梅雨从降水形成来讲是什么雨?

生:自主回答。

师:评价与补充。

生明确:当北方的冷气团从南方业的暖气团交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就会被台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地降低,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去致雨,这种雨就叫锋面雨。

夏季风每年4、5月份到达东南沿海,形成雨还,5、6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再向北移动,到9、10月份开始逐渐退回海洋。所以在6月时,东部地区的各地天气状况也不相同。互动6:

师:这几位诗人描写的会不会是西北地区呢?

生讨论,师指导,得出结论,师评价。

明确: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句诗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西北部地区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互动7:

师:我国季风气候最为显著,季风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讨论后汇报结果,师评价并交流。

生明确:有利方面:在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我国气候的一大特征:雨同期。即同时满足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两个条件,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有利。

不利方面:季风来临的早、晚或是太强、太弱都会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洪涝,干旱。这些自然灾害虽然防不胜防,但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还是能降低灾害程度。

互动8:

师:我国除了季风气候外,还有没有其他气候类型呢?

学生读图,比赛说出结果,师评价补充。

生明确: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互动9:

师: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师:评价与补充。

生明确;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达标反馈:(小组竞赛形式分四组)

?必答题。

A组:影响我国夏季风的风主要是()

?西南季风(2)西北季风(3)东南季风(4)东北季风

B组: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地形复杂多样。

?面积大,所跨纬度广。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C组:我国既不受冬季风影响,也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云贵高原

?藏北高原

?塔里木盆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D组:夏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容易出现()

?南涝北旱

?北涝南旱

?西涝东旱

?东涝西旱

?抢答题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盆地是()

?每年6月份,一般发生的现象是()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下列哪个地区气候湿润全年皆夏()

?吐鲁番盆地

?海南岛

?云贵高原

?南方沿海地区。

?风险题。

A组:阿位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但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B组:说出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特点。

C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的天气?

D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天是指?

学习小结:

我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热力差异使我国深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复杂的地形特点,更加使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你还能找到反映梅雨的诗吗?

?实践探索:

调查:季风对你的家长有什么影响?(农业产业及人们的生活)。

教师板书:

三、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的成因

2、冬夏季风的特点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4、季风气候的利与弊

四、气候复杂多样

教案三:“统计人口数量”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

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二、案例描述

上课时,全班同学按学习小组,讨论如何调查统计学校及所住小区人口数量。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要统计人口数量的范围(校园为主)。

⒉用什么方法统计。

⒊统计人口数量时会遇到的问题及预解决方案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校园、所居住社区人口数量的统计。

(二)统计数据: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汇总(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使所得统计数据尽量精确。

(三)最后上网查询保定市人口总数量。

师生共同讨论统计数据中几个易出现的问题:统计学校人口时注意将教师及后勤人员进行统计;统计小区人口时最好采用向小区物业询问的方式统计;所住没有物业小区人口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如需上门统计,一定要在白天,并要结伴而行,且尽量统计自家邻居及熟识之人,注意安全;最后可利用网络查询保定市总人口数量。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我以前对人口数量没有概念,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人口数量在目前还是很多的,基数很大;有的说:我爷爷奶奶说之前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鼓励生育,人口增长的特别快;有的说,我查数据是还知道了现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呢!有的同学不住感慨怪不得上下学人多车多,就是保定的人太多了!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有的还向家长询问其所在单位的人口数量;还有的小组将学校人口在统计时分性别统计,给出了学校的男女性别比。

三、案例评析

学生刚升入初中后逐渐成长,懂得思考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对学校、所住社区人口数量的调查,间接了解到现在的人口数量大,懂得思考人口过多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并认识到人口也需

要可持续发展,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的必要性。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家乡的热爱之情。

此活动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和探究中主动学习,既掌握了课标要求的这部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探究、联系实际等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活动探究、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教案四:《地球上的大气》

所谓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与地理课的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不能互相代替。没有第一课堂,就不能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第二课堂,就会使“因材施教、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受到影响。

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学好地理这门科学。

依据上述精神,结合初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我设计了以下的第二课堂。

一、活动目的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懂得多渠道收集课外资料,

懂得展示美的事物,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也越来越强。

二、活动方式

根据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3—4人为一组,组内选择主要负责人。内容有两个,一是地理教具DIY,二是争当天气预报员。每一组只能选做其一。

活动内容

1、地理教具DIY

1)目的: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制作关于地理方面的教具,既能感受DIY的乐趣,又可以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地理知识、原理,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挂图。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与高、低压、地转偏向力的关系,效果应该不错。

2)工具

剪刀、铅笔、钢笔、彩色笔、颜料、硬性纸张等。学生可以自由创意,自由选取工具进行创作,版面美观、立意新颖的队伍取胜。

3)要求:

围绕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为主题,设计相关的挂图。自由创作。

4)奖励:

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胜奖。颁发奖状。一等奖的作品将挂在教室展览。

2、争当天气预报员

1)目的: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联系实际巩固学到的气象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同时,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气象观察能力。

2)形式

参赛的小组称呼为气象观测小组,根据当地气候气象谚语:让小组成员观察预报当地的气候、天气,如气候预报,“雷打清明后,洼地能种豆”。“春雨渐暖,秋雨渐寒”。气象预报:“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要来到”等等,

3)要求

各小组积极搜集气候气象谚语的资料,越多越好。资料统一交给组长进行参赛。(参赛前资料要注意保密哦)

要求参赛者参赛时能脱离资料,并要求参赛者对自己提出的谚语进行简单的解释。以搜集的资料丰富度,参赛者对谚语的解释清晰度为主要评判标准,最重要的还是看谁说的谚语最多者取胜。

4)奖励

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胜奖。颁发奖状。一等奖的小组将获得丰厚奖品。

教案五:“绘制学校平面图”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见附录二),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三、案例评析

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认识还不够全面,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之后,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此活动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和探究中主动学习,既掌握了课标要求的这部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探究、联系实际等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活动探究、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教案六:保护地球,爱护家园

活动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家园

历经时间2013、2----2013、3

活动背景我镇历年干旱,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目标1、用水来源;

2、植被覆盖情况;

3、环境污染情况。

活动准备:1)收集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

2)考察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设计教师指导设计

一、准备阶段

(一)引出主题

1、导入

2、提出问题

3、分组讨论

4、汇报方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壮观的星球――地球,并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提出活动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家园。

本次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什么要保护地球?2、制定“拯救家园计划”。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小组内研讨,最后全班推荐一组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教案七:爱护公物人人有

责(一)放眼看世界:

引导学生在学校、社区搜集公物被破坏的现象,做好图片和资料的搜集。 (二)讨论宣传策略

1.分小组讨论,如何以“爱护公物,人人有责”为主题,在社区或学校宣传。讨论落实人员的分工、职责、宣传形式等。

2.学校宣传组:制作宣传图片在全校展出,撰写“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演讲稿,在全校演讲,向每位学生散发宣传单、制作警示牌等。

3.社区宣传组:为公物“换脸”(把被污染和破坏的公物修复完好)以警示世人爱护公物,向社区居民宣传爱护公物的好处,制作宣传卡、警示牌、责任格言

等。

(三)学生分组进行宣传实践并填上实践活动记录表 “爱护公物,人人有责”宣传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二、实施阶段

(一)活动准备 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

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

(二)过程整合 1、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

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我镇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

2、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成功经验,各小组制定“拯救家园计划”。

(三)拟定汇报方式

1、各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2、推举一小组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三、总结阶段

(一)成果展示 (1)、各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生态环境忧患的资料

(2)、展示“拯救家园计划”

(二)活动拓展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施“拯救家园计划”,不能“只动口,

不动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活动反思

活动地点

活动方式

参与人员

活动记录和体会

(四)课堂交流

1.各组汇报宣传体验的情况和遇到问题,以及实践体验后的反思。

2.在这次“爱护公物,人人有责”实践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这么多公共设施遭到损坏,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当你看见有人破坏公物时,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你觉得自己尽到责任了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还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呢?在家里有哪些责任?在学校有哪些责任?在社区又有哪些责任?

3.现实生活中,自己哪些方面还没做好?今后决定该怎样做?

4.全班讨论并制定爱护公物公约。

(五)拓展实践

1.从我做起。在班上成立一个自愿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对身边遭到破坏的公共设施和环境进行维护。填写好维护活动记录。让活动取得长效性。

2.写一篇谈“责任”的文章。择优张贴在宣传栏里。

(六)资料收集

什么是责任?

责任就是应尽的义务和分内应做的事。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比如说,为人父母,责任就是养育和教育下一代。为人子女就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国人就该报效人民,尽忠国家。当然还有作为爱人、作为朋友等等,有不同的义务。关键就是认识到你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到这点的话就无从谈起责任了。

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履行人生义务的一种态度或意愿。责任感既包括对自己言行和人生道路承担责任的态度,又包括对自己履行职责的过失和责任的态度;既包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包括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识。责任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可以派生出诸如敢担当、自律、守信用、忠实于信念和感情等许多健康人格特质。对自己份内的事情非常清楚,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当代社会,孩子缺乏责任感是很普遍的,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们的代理控制和过分保护,前者让孩子习惯于让父母替自己做决定,没有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后者让孩子缺乏锻炼丧失了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虽然父母在孩子责任感缺失中负有首要的责任,但是父母们却认识不到,最后还要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培养责任感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从家庭中为自己负责和关心他人开始,到集体荣誉感和社会公德,都是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的品质。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让烦恼走开(一)走进烦恼屋

1.教师用导语“人不是神仙,在这个世界上,再健康的人,再乐观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种种烦恼,有些人被烦恼压垮,有些人却能摆脱烦恼,轻松愉快地生活、学习着,同学们,让我们打开‘烦恼屋’。”引导学生想想自己的烦心事。

2.教师将学生引入活动情境中,这时可以提问,如:同学们,你们最近遇到了什么烦恼的事

情没有?可不可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来处理的?效果如何呢?

3这时候,学生可以开始举手回答问题

我的烦恼是

我是这样处理的

4.学生回答完成之后,教师这时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烦恼的案例,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进行自我对比,以帮助学生深入认知和讨论。

(二)心理诊疗室

1教师可将上一环节中学生所涉及的诸多烦恼,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4个方面:A学习方面

B与父母关系

C与同学、老师关系

D其他方面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小组成员存在的烦恼属于哪个方面,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让同学们个个都尝试做一名“小小心理咨询师”。

(☆这个环节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把生活当中存在的烦恼勇敢说出来,让小组成员为其出谋划策,互相帮助。)

(三)快乐金钥匙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赶走烦恼一些好的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准备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2小组选出代表1至2人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内容主要是该怎么去面对烦恼、赶走烦恼,比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方法会很多:比如找人倾诉,寻求他人的帮助;坚定信念,尝试其他方法;自我调节,让自己心情愉悦等等;)

交流完成后完成下表:

你的烦恼

处理办法

同学的建议

老师的建议

(☆在学生的探究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烦恼,不要逃避困难,学会自我反思,通过自己的努力赶走烦恼忧愁。)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珍爱自己,理性面对烦恼,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内心世界,达到心灵和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四)活动评价

通过这个活动,你知道如何面对烦恼了吗?请你讲出活动后的感受。

面对烦恼,我会

通过活动我懂得

如何解决烦恼的案例

1我是一个优秀的中学生,极少犯错,这次课堂上被老师当众批评并罚站。原因是他在读别人的作文时,我把作文拿给别人改,但我并没有说话,可老师说我不尊重别人,班干部还带头说话。我很伤心,无心向学,面对9号的考试,我失去了信心,怎么办呢?

解决方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你的眼睛,而不是世界!有点唯心,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放宽心,接受然后认可,然后就让它过去!其实你看重的并不是被批评了,而是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不是吗?呵呵,记住,有些事你等它过去了,再回头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当时其实自己是不需要那么紧张的哦!真的!

2学生自身学会调节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我的拙见,调节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不

与学习冲突的条件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比如多读一些有意趣的文学书籍,培养自己正确的兴趣爱好,多与同学家长沟通,或是在节假日里进行郊游与健康活动等等,都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良药。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厌恶学习,要把学习也当作是自己的一种快乐。这样才能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烦恼也就自然走光光了!

一位名家指出: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掌握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质量;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甜美的笑容。

在今后的生活中,怎样才能减轻痛苦甚至消除烦恼呢?

第一,不要总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伤口上,如果某些烦恼已经发生,那就应当正视它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把它放在记忆里,更不要念念不忘。

第二,放弃不切合实际的愿望,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第三,要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有许多遇事想不开的人,都是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但是其他方面很可能是很幸运的。请记住一句名言:我在遇到没有双脚的人之前,一直为自己没有鞋而感到不幸。

因为人不是神仙,在这个世界上,再健康、再乐观的人,也会在生活上碰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压力,要不怎么会说不如意的事常八九呢,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烦恼和压力,有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和应付。大多数烦恼都有对策,只是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得面对现实了。有的烦恼会在心里形成阴影,不能忘记过去不高兴的事情,就不能摆脱阴影,学会向前看吧。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摘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学校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点: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动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水平、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和基本的科研方法。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使用知识的水平。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增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水平。”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其培养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因而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以分科教学模式实行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去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呢? 一、转变教育观点 1、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即使是素质很差的教师,他在学生面前也依然的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希望研究探索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白锐 杨集二中 个人行为习惯与健康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为响应学校提出的养成十个好习惯,所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什么是习惯?理解优良的习惯与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好习惯很重要。 二、活动的总体目标 1、通过自查、调查等途经,了解自己习惯中存在的优缺点,了解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2、能从身边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活动流程 确定主题→主题分解→方案策划→实践活动→总结反思 习惯与健康 ------主题确定课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递进的课题是:《养成十

个好习惯》、《习惯与身心健康》、《习惯养成的好处》。《养成十个好习惯》主要是通过自查、反思、观察、讨论等,认识习惯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好的习惯。《习惯与身心健康》主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养成好的习惯。《习惯养成的好处》学生通过调查反思,找到养成好习惯的好处,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 四、活动实施 课题一:《养成十个好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自查、合作等方法了解自己在习惯养成中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2、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现,培养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确立研究专题 课堂确立研究课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开学校长提出的养成十个好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1、十个好习惯都是什么? 2、哪些我们做的好? 3、哪些我们还要努力做好? 4、怎样自觉养成好习惯? 5、这种自觉的行为能持续多长时间? (二)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1、按照学生兴趣和活动要求组成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XX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

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三、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1)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相关条例,检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教研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 (1)活动基地建设: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学校校园内的绿化带、东南镇社区农田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选2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清洁家园、美化环境” 活动目的1透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透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想象潜力。 3透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潜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活动准备: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都说五(1)班的同学十分优秀,这天我也十分荣幸能到你们班来上课。期望这节课我们能够相处愉快。”一、计算导入:(算一算)“这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在上课前,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但是我也相信凭你们的聪明,必须能够简单解决它。” 1、出示题目:你们班约有个同学,如果每个同学每一天丢一张纸屑,那么1天之内,你们教室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整个五年级个同学计算,一天又会产生多少纸屑呢? 如果以整个校园个同学计算,我校每一天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五(1)班人350000张 五年级人10500000张

全校人127750000张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我校一天之内学生产生的垃圾量,那么对于世界来说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我们校园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地球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贴上垃圾覆盖的效果。“这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齐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这个问题但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是否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一、看录象:(看一看)“我们就从自己熟悉的校园,我们的身边来开展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录象和一些照片中去看看我校产生的垃圾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1学生观看录象、照片。 2“看了刚才的录象、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我校正在争创“省绿色校园”,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垃圾散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它们来影响我们校园的形象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二): 礼貌礼仪伴我行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以必须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资料。 “为营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成为礼貌礼仪的示范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将针对校园内普遍存在的一些不礼貌现象,例如大声喧哗、衣冠不整、课桌文化、厕所文学、长流水、长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2020年整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1].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我校深入开展 第三小学路建平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2、课程体系: 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2)个人活动, 5、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目前,不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小学,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一般每周二三课时,学生全员参与,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班级或活动小组的活动。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7、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 (1)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以探究为核心,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自然现象(问题)研究和社会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体现了其基本理念。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 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

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自从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起来。 1、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

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重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的必经途径。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 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尽管美国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 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中学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