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抗日战争

人教版高中老师必修1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抗日战争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平津相继失守,成为全国______①______的开端,日本全面侵华。

2.实现:1937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②________,实现全民族抗战。

3.概况

(1)敌后战场:1937年8日,中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2)正面战场

战役:国民党组织了_____③_____、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结果: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大片领土失陷;粉碎了日本三个月_④_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杀害全村中的一千二百多人。

3.研究细菌战:成立“七三一部队”,利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出击日军。

(2)地位:是中国军队____①____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入缅作战

(1)背景: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为确保___②___畅通,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2)战况:救出被围在缅甸的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_____③_____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为世界反法西斯_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____④____。

参考答案:

全民族的抗战

①抗日战争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淞沪会战④灭亡中国

抗战的胜利

①主动出击②滇缅公路③反对外来侵略④国际地位

要点精析

要点一:多角度探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有利时机: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

【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问题:结合四则材料,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有利时机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侵华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每则材料的主旨。结合材料一一回答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有利时机即可。

答案: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抗日战争 394519 例题讲解】

2、“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抗战。本题的关键词“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通过关键词可知本题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中国近代哪一次侵略战争能够体现全民族抗战呢?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体现了全民族抗战。故选D。

答案:D

【典型例题】

1、(2015 辽宁大连期末考)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红军的建立,材料中红军

接受国民党军的番号,这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背景下,A 项正确;党内合作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方式,B 项错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C 项错误;国共合作抗日之后,共产党的军队主要开展敌后抗战而不是开辟正面战场,D 项表述错误。故选A 。

答案:

A

2、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为了

A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 .建立中华民国,反帝反封建

C .反帝反封建军阀,抗击日本侵略

D .抗击日本侵略,完成祖国统一

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实现国家统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故选C 。

答案:C

要点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 394519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 394519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典型例题】

1、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 .百团大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中重要战役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经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排除B 项;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排除C 项;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排除D 项。故选A 。

答案:A

2、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Array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远征军在抗战时期开辟国外战场的知识。从图片上看,此处为中缅交界,我国政府派出军队开赴这一地区,主要是为确保滇缅公路这一国际交通线,以确保国际战略物资的供应。此处与太平洋战场无关,这次军事上的行动由于英军没有形成配合而失利,日本的投降与此也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

答案:B

3、胡锦涛曾经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

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

的是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作用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解析:分析材料和结合对所学内容理解,A、B、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所学,C项说法

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我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进行作

战。

答案:C

要点四:抗日战争的特点、胜利原因和意义

1.特点

(1)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

的自卫战争,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抗战具有两重意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战争。既是日本侵华活动达

到极盛和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的战争。

(3)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长期并存,是中国抗战与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一个明显区别。

(4)抗日战争是落后大国反对帝国主义强国入侵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5)是亚洲大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这个战场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贡献最大。

2.胜利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2)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是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

3.胜利意义

(1)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典型例题】

1、(2015 河北正定校联考)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是相同的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是相同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两个战场应该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两个战场在抗战不同时期的战略地位不同,在抗击日军时的战略战术也是不同的,C、D两项错误;两个战场的力量对比在抗战中发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在抗战胜利后影响了中国的政局。故选B。

答案:B

2、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之所以能够战胜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多方支援

B.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英勇抗战

C.国民党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了全民族力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A、B两项属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才是抗战的主战场,抗战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才是主战场。

答案:D

3、“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战争”

A.促成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觉醒 B.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果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家地位 D.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意义。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个战争”指的是抗日战争。促成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觉醒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A项错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果是开展国民革命运动,B项错误;抗日战争之际,新中国没有成立,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故选D。

答案:D

思维拓展: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及原因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抗日战争中国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因素主要有:1.从领导因素来看,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求和;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打击,逐步粉碎了日军的侵略计划。

2.从民众动员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斗争,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

3.从战略战术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从国际环境看,甲午战争时,日本侵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列强共同的愿望,列强偏袒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典型例题】

(2016 福建厦门期末)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二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材料二发表于哪一历史时期?你如何理解中国“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种觉醒取得了什么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两种途径。

答案:

(1)原因:腐败严重;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疏于国防;军备落后;慈禧挪用军费。

危害: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理解: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成果:抗战胜利。

(3)途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全民族团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说明腐败严重,“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说明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说明疏于国防和军备落后;“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说明慈禧挪用军费;第二小问危害,可以从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列强的野心扩大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时间,“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可以看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小问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分析;第三小问成果,可以从抗日战争的结果回答。第(3)问,材料一体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侵略,材料二体现了全民族抗战,因此近代中国实现救亡图存的两种途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和实行全民族抗战。

课外拓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1.八一宣言:1935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正式提出。

4.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6.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7.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8.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9.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变为八路军,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0.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日本的滔天罪行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越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

仁安羌大捷

1942年3月,中国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4月17日,中国远征军前往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军。经过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收复仁安羌,解救了7000余名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主动进攻日

军取得的重大胜利。此役英军得以脱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名言名句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解读:1943年夏,中国远征军厉兵秣马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英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国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大后方的千万青年被感动,短短数月就有近10万大中学生投笔从戎、舍家为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九一八”纪念日(9月18日)

为铭记国耻九一八事变而设立。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七七”抗战纪念日(7月7日)

为纪念国耻七七事变的发生设立。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用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战争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奋勇杀敌的史实;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认识国共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学习。 3)、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音乐、图片、讨论、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加深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认识,激发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应该向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奉献的仁人志士学习,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准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根据“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三十万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一千二百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漫画表达的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上海画报》的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该报出版于公历(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南昌起义时 B.九一八事变前 C.秋收起义中 D.七七事变后 4.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淞沪会战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南京大屠杀 5.201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要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是对抗德国的主要力量 6.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

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 A. 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 B. 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 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8.1932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通令:“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各国租借也规定举凡有“九一八、一二八”等字样以及有中国东北地图的影片一律不许在租界上映。但仍有一批宣传反侵略的电影如《恶邻》(1933)、《逃亡》(1935)、《壮志凌云》(1936)等推出。这反映出 A. 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 B.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 C.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D. 抗日救亡成为民众的呼声 9.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这说明抗日战争 A.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B. 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10.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1.1940年11月,《力报》报道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详解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详解关于历史时间轴和知识大框架是学会生关心的问题,下 面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必修一的时间轴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 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 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 互迁 .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 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 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伟大的抗日战争》在必修一专题二中单独成节,凸显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本节知识点多,内容琐碎,要在一课时的时间内讲授本节内容难度很大。因此,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成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设计过程中,以战争的普遍性的演变规律为主线,围绕主线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分别获取有关战争原因、进程、结局、影响等方面的主干知识,并加深对战争原因、结局成因、深远影响等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获取这次战争的相关知识后,通过一道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的随堂练习,有效训练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培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具有问题意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二、教材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本专题的最后一节,前面两节分别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列强侵华史包括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包括三元里抗英斗争、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日战争放在本专题的最后一节,从教材安排的逻辑顺序上突出了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这一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进程包括三个重要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进程包含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进程、战争的结局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就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而战争发生的深层起因、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作用、战争结局的必然性、战争的深远影响等则是需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这些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思维活跃,极富个性。他们头脑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很多,但大多来自于影视剧,是碎片化的、艺术化的东西,而初中教材中所介绍的抗日战争则是以趣味化为主。作为一名高中生,既要能够掌握关于抗日战争的系统性的知识,又要能够理性思考抗日战争的有关问题,这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同时要合理运用初中知识以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问题思考的切口,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在教学流程上要有大胆创新,突出与初中阶段的显著区别,以新颖的设计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抗日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要史实;分析和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作用、抗日战争的结局及成因、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战争的五个普遍性的规律为主线,紧扣每一规律设计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在师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获取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正确历史认知。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随堂训练,提升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中国的抗战是正义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必然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战胜利对中日两国的国家命运都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防止战争发生、避免战争灾难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五、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2.日本发动战争的背景因素。 3.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试题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全民族的抗战1、3 2 抗战的胜利4、5、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国民大革命开始 C.抗战的全面爆发 D.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 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

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南京 B.上海 C.太原 D.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 中央军。这说明( ) 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d3172129.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精华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材料题】 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说课稿全套 高中历史说课标准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首先,我说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必修第单元第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主要史实,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老师启发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大量史实、图片等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授……,培养或激发学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基于本课的特点,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复习检测】 1.“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八七会议 【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史实 3.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1】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1937年,中共制定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建立。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4)结果:①虽取得、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中国大片领土失陷。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巩固练习1】 1.“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 C.华北事变D.八一三事变 3.电视剧《特殊使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堂笔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