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大纲要求

1(词语注释

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

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师资童蒙错简碎文敷畅宿夷夏惟徽属

2(句子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擞,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成分。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重点及难点提示

1(词语

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

2(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

1(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2(“且将升岱澈,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

3(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内容精讲

1(释:有两个意思,一是放下。《韩非子》:“因释其耒而守兔。”“爱不释手”的“释”也是这个意思。二是解除。《战国策》:“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本文中作“解除”的意思。“注释、诠释”也是其引申义,解除疑惑之义。

2(仁寿:《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古人认为仁者安静故多寿,所以把“长寿”称为“仁寿”。

3(三圣:指伏羲、神农、黄帝。据说相传伏羲创造了针术,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内经》托名黄帝所作。

4(其人:指适合的人。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5(蒇:作动词时指“完成、解决。”《左传?文公十七年》:“寡君又朝,以蒇

陈事。”形容词用来形容“完善、完备”的事物,把事情做完,办好事也叫“蒇事”。

6(行不由迳二句:语见《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迳,非公事,

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室也。”“行不由迳”本指走路不抄小路捷径。王冰引此谓出行不沿循道路。

7(龟镜:古人卜龟甲以占吉凶,照镜子以见妍媸,故以龟镜喻借鉴。《北史?长孙绍远传》:“照烂典章,扬摧而言,足为龟镜。”

典型例题分析

例如,词语注释: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冰,像冰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词类活用的例子,名词作状语。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本文这里表示比喻,译成“像……一样。”如果表示处所或工具,如:“道听途说”,要译成“在……上”。

课文精讲

1、释缚脱艰: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缚,捆绑。

2、黎元:百姓。古代称禄而有土、仕而有爵者为百姓,称庶民为黎。

3、仁寿:长寿。语本《论语?雍也》。

4、尚书:上古之书。秦以前称书,西汉时称尚书,后人称书经。

5、革:更改;变迁。

6、其人:志同道合的人;适合的人。

7、师氏:古代主管贵族子弟教育的教官。此指主管教育的官员。

8、候:指变化的证候。

9、幽明:指无形和有形的事物。

10、斯:句中助词。

11、契:符合。

12、忒(tè特):差误。

13、宗:祖。此指本源。

14、奉生:养生。

1、天机:天赋的机谋。指天资。

2、、迅发:敏捷聪明。

3、蒇(chǎn产)谋:完备而周密的见解。蒇,完备;完善。

4、生知:指生而知之的人。

5、标格:风范。此指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

6、诂训:即训诂。

7、、行不由径:原意为走近道而不抄小路。此指走路却不遵循道路。

8、刻意:指专心致志。

9、真要:指经文的精义要旨。

10、目牛无全:喻技术纯熟精湛。

11、动则:即动辄。动,常常。

12、赞:帮助。

13、命世奇杰: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

名世者”。命世,犹“名世”。奇,大。 14、蒸人:众人。蒸,通“烝”,众多。 15、华叶递荣:像鲜花绿叶递相茂盛。喻事业兴旺不衰。 16、副:符合。

17、著:显著。此指显著的成就。

18、假:借助。

1、弱龄: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2、式:用。

3、龟镜:亦作“龟鉴”。古人以卜龟甲来占吉凶,照镜子来见妍媸。喻借鉴。

4、纰缪(pī miù披谬):差错。

5、伦:次序。

6、披会:翻阅领会。

7、淹:久。

8、都:总;合。

9、且:句首语气词。

10、岱岳:即泰山。又称岱宗。岱,泰山别称。 11、扶桑:神话中以为日出之处。

12、适:往。

13、并:确实。一说,兼,同时。

14、臻(zhēn真):达到。

15、理要:条理要领。

16、询谋:咨询,访求。

17、得失:义偏于“得”。收获。

18、遂心:如意;顺心。

19、斋堂:书房、书斋。

20、一:一旦。

21、末学:即后学。

22、师资:原指传授知识的人。此指授学的依据。 23、勒:刻石。在活字印刷术发明前,刻石是主要的印书方法。一说,指统勒,汇总。

24、冀:希望。

25、童蒙:昧于事理的幼童。此指初次学医的人。

1、别目:另立篇名。

2、错简:书简次序错乱。

3、碎文:指零乱的文字。

4、圣旨:皇帝的命令。此指《内经》要旨。

5、敷畅:铺叙发挥。

6、玄言:指《素问》的深奥理论。

7、列宿(xiù秀):众星宿。

、奎张:二十八宿中的奎宿和张宿。此喻经文井然有序。 8

9、鳞介:水族中的有鳞类、甲壳类。

10、夭枉:即“夭横”。

11、夷夏:外族和汉族。夷,古代原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12、工徒:指医生。古代称医生为治病工。

13、惟:句中助词。

14、徽音:德音。此指百姓健康的福音。徽,美。 15、累属(zhǔ嘱):连续承继。属,连接。

16、大圣:至圣。无事不通曰圣。又,佛家称佛或菩萨为大圣。又,泛指神灵。此指《素问》。

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意在强调( )

A(天资之聪明 B(知识之完备 C(见解之周密

D(训诂之重要 E(天资之重要

2(“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的“趣”意思是()

A(趣味 B(旨意 C(兴趣

D(趋向 E(通“促”

3(“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的“命世”义为( )

A(命名于世 B(命世人 C(闻名于世

D(使世人 E(命名世人

4(“惟”不属于范围副词的是( )

A(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B(惟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

c(学者惟明,至道流行 D(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E(惟其事之难也

5(“岁月既淹,袭以成弊”的“淹”义为( )

A(滞留 B(长久 C(淹没 D(埋没 E(败坏

二、多项选择题

1(含有使动义词语的句子是( )

A(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 B(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C(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 D(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E(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2(属于异体字的是()

A(“兼《灵枢》九卷,适其数焉”的“遁” B(“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的“蒸”

C(“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的“华” D(“且将升岱岳”的“岳”

E(“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的“阙”

三、词语注释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

2(拯黎元于仁寿

3(孔安国序《尚书》曰

4(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5(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

6(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7(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8(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 9(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10(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11(华叶递荣,声实相副12(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13(篇目重叠,前后不伦

14(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15(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16(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17(方臻理要,询谋得失

18(文字昭晰,义理环周

19(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20(寻注会经,开发童蒙

21(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

22(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

23(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24(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

25(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

26(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27(学者惟明,至道流行

28(徽音累属

29(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郜 30(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

四、句子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成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3(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

文义悬隔,施行

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4(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成分。君臣无

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 2(“且将升岱搬,非径奚为?

3(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 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

《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教学参考资料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二、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会面。(“悟_______通___晤_____,____面对面________) 2. 实词 (1)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一:若合一契()其致一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觞一咏()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4)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守战之具()(5)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期(jī)年之后() 君与家君期日中() (6)次:列坐其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3. 虚词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4.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_____________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以为 ..流觞曲水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5.所以 ..游目骋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一世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 ..之盛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品的种类 5.词类活用(类型+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古文

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 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 3.故当死。(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 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 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 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 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 《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 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 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 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 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7.属使勿逐。(同“嘱”,嘱咐。) 《养生论》 1. 凡所食之气。(同“饩”,食物。) 2. 榆令人瞑。(同“眠”。) 《伤寒论》序 1. 知之次也。(同“智”,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华叶递荣。(同“花”。) 《串雅》序 1. 食厚奉者。(同“俸”,俸禄。) 2. 动色相戒。(同“诫”,告诫。) 《大医精诚》 1. 长幼妍蚩。(同“媸”,丑。) 2. 差—— (同“瘥”。) 3. 羞—— (同“馐”。) 《不失人情论》 1. 五藏各有所偏。(同“脏”。) 《与薛寿鱼书》 1. 医之效立见。(同“现”。) 《医话四则》 1. 如火薪然。(同“燃”,燃烧。)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兰亭集序》补充资料 1、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明?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5、《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6、《世说新语?赞誉》注引《文章志》:“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 7、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8、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9、《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译文: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名叫王骀的人,随之变化。) 11、《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12、《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3、唐?王勃《滕王阁序》: “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14、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西汉?刘彻《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东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北宋?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5、《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6、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之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夫随时行乐,正是看破死生者也;乐极生悲,正见此会不可多得,乃文章反衬之法。” 17、清?林云铭《古文析义》:“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3篇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3篇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

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纸张发明于东汉而普遍应用于两晋。然而“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只有半。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狎缝可见。”(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这也是晋代最有特色的尺牍、文稿流行的原因。 说中国书法,王羲之是绕不开的人物。 《兰亭集序》千古传诵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 长春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素问》序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2.了解王冰撰写此书的目的、经过及意义。 [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羲迩忒蒇俾夙诣滢稽徽 二、繁体字 墜懸斷樹遞機艱華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大济蒸()人。 2、华()叶递荣。 四、重点词语 1、释(缚) 2、黎元 3、仁寿 4、羸劣 5、(代)革 6、趣(深) 7、(之) 候 8、遐迩 9、(斯)契 10、稽(其言) 11、(不)忒 12、(之)宗 13、奉 生 14、蒇(谋) 15、标格 16、诂训 17、目牛无全 18、(幽)赞 19、命世 20、 蒸人 21、(天之)假 22、弱龄 23、夙(好) 24、式(为) 25、龟镜 26、 纰缪 27、(不)伦 28、披会 29、(既)淹 30、袭(以) 31、都(为) 32、 诣(扶桑) 33、(莫)适 34、得失 35、(深)遂 36、童蒙 37、(列)宿 38、 夷夏 39、徽音 40、累属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孔安国序《尚书》。 2、目牛无全。 3、重《经合》而冠《针服》。 4、咸日新其用。 5、退《至教》以先《针》。 6、加字以昭其义。 7、增益以光其义。 8、庶厥昭彰圣旨。 9、群疑冰释。 10、皆朱书其文。 六、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 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 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4、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一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

从王冰_内经_素问注_序_看_内经_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哭闹不休,食少,口中奶臭味,腹部膨隆,便干,矢气臭。舌淡红苔稍厚,脉数。曹老师诊为脾胃不和,乳食积滞。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方选成药保和丸。温糖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3g 。 按语:儿科素称哑科,因小儿无法确切描述发病情况,更要求医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脾胃运化功能尤易受损,其不知饥饱,常常加重脾胃的负担,损伤脾胃。乳食所伤,胃气呆滞,而致浊气不降,故腹膨隆,便干,矢气味臭;浊气上逆,故呃逆,口中味臭。经云:胃不和则夜卧不安。食滞于胃,气机受扰,故患儿少寐,哭闹不休。治以保和丸,其中神曲、山楂、麦芽化乳消积,陈皮、莱菔子行气导滞,茯苓健脾,连翘清郁热。本方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因药性平稳,故名/保和0。 4 少阳热结 王某,男,53岁,1998年4月5日就诊。该患上感一周,曾用大量抗生素,现仍有低热,兼见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夜卧难寐,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暗红苔黄燥,脉弦数。曹老师一见即曰:/此大柴胡汤证也。0即疏方:柴胡、黄苓、白芍各15g,大黄10g,枳实、半夏各15g,加姜枣3剂水煎服。该患服1剂药后即行大便,当夜遂得安眠。其热亦不复发。 按语:此例为外感后致少寐者。伤寒日久,邪热内结,枢机不利。邪居于半表半里,使阴阳不调故夜卧难寐。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同病,交通阴阳,使阳入阴,营卫交而魂魄藏,故可高枕安卧矣。方中柴胡、黄苓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下热结,半夏和中,芍药、姜、枣缓急敛阴。由病机观之,此方实治失眠少寐之良剂,惜人多不察,曹老师临床常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圆机活法,巧妙非常,容日后陆续录出,以供大家参考。 医籍探析 从王冰53内经#素问注4序6 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苏春梅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5内经6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5内经6研究是经典文献研究,与其他经典文献一样出现歧义注释现象是正常的,而在众多的原因中我们不要忘记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素问;王冰;歧义注释 中图分类号:R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4)06-0050-03收稿日期:2004-09-27 作者简介:苏春梅,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1 5内经6研究出现歧义注释是历史和现实都存在的现象 5内经6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当然对5内经6产生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见解,对 它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虽然对它的真实性仍有怀疑,甚至有人认为5内经6只不过是一部伪书。但5内经6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言必5内经60,/法必圣典0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千年来,中医学研究5内经6的努力一直也没有停止。研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医理论述的,也有从文理论述的,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50#AC MP 1December,2004,Vol 132,No 16

兰亭集序学习笔记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李充、孙绰、谢安、支遁、太原王蕴、许询、广汉王彬之、高平郗昙、余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1]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2],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之”字有20多个,变化迥异,没有一个相同,如有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3]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唐太宗得到真迹,即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临摹翻刻,分赐皇子、近臣,世称“唐人摹本”。王书原本据传已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但唐太宗昭陵曾于五代时被温韬所盗[4],而被盗物品名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兰亭集序》现存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今存的摹本以“神龙本”最为著名。该帖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颇得原本神韵,被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郭沫若根据1965年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等墓志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5],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王智永所依托,高二适则发表《驳议》反驳这种说法,于是双方打起笔战[6]。1972年郭沫若在《文物》上发表《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残卷》,再次认定《兰亭序帖》必然是伪迹。 注释 1.《太平广记》引《法书要录》:“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公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广汉王彬 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罢重熙、太原王(王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修袚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2.王羲之《临河叙》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 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3.宋?赵构《翰墨志》 4.《新五代史·杂传·温韬传》记载,后梁王开平二年(908年),“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 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5.《文物》1965年第6期 6.郭沫若:《〈驳议〉的商讨》,《文物》1965年第9期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353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古今异义

《兰亭集序》备课资料

兰亭集序 【备课资料】 一、立意深远,文笔清新 ——《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如下: 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间,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在第二段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达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第二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第三、四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出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大纲要求 1(词语注释 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 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师资童蒙错简碎文敷畅宿夷夏惟徽属 2(句子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擞,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成分。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重点及难点提示 1(词语 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

2(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 1(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2(“且将升岱澈,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 3(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内容精讲 1(释:有两个意思,一是放下。《韩非子》:“因释其耒而守兔。”“爱不释手”的“释”也是这个意思。二是解除。《战国策》:“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本文中作“解除”的意思。“注释、诠释”也是其引申义,解除疑惑之义。 2(仁寿:《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古人认为仁者安静故多寿,所以把“长寿”称为“仁寿”。 3(三圣:指伏羲、神农、黄帝。据说相传伏羲创造了针术,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内经》托名黄帝所作。

兰亭序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

医古文考试重点

医古文考试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古文考试重点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3.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 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3.故当死。(通:固,一定。)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 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栗,战栗,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 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

《兰亭集序》集字联

《兰亭集序》集字联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 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得永年。 日利千万曾祥;大吉阳宜侯王。 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人。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同参文字禅。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新色满城辉。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

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旧书百读无新意;古事重论感世情。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四面江山尽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四壁春烟无燕到;一窗云影有龙飞。生当稽古右文日;老作观山乐水人。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老可情怀常作竹;少文乐事在游山。老爱江山成独住;醉搴民物入衷吟。老骥伏枥千里志;短锥处囊半寸锋。压角旧仪烦阁老;译经新谛出高僧。有血性人能共事;无身家念可居官。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岂因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竹环窗外图书润;花落池中砚水香。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启看云眠。自古在昔有述作;当今之世咸清贤。论心只觉宜狂士;得句常疑复古人。论文古人可平等;瞰窗明月能自由。尽日山游得风趣;一生浪迹契天随。尽日言文长不倦;与人同事若无能。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部风波此地稀。观水期于无情地;生天当是有情人。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红豆山前云出岫;绿杨烟外水横舟。红树暗藏殷浩宅;黄花尚醉葛天民。昔时尝品惠山水;异日期为少室游极清闲地是兰若;观自在春于竹林。述古期同彭不作;临风若遇惠之和。吟余搁笔听啼鸟;读罢推窗数落花。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