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 编号:6 使用时间:2012.2 评价: 课题:戊戌变法

编写人:朱丽平 审核:高二历史组

班级: 姓名: 号数: 第 组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解读】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和条件,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基本史实。重点分析、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出现的历史根源及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分析理解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高超策略和所暴露出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合作探究一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

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

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②建立政治团体:1895年8月,由 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③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补充)

论战焦点:要不要变法(首要问题)、要不要兴民权(中心问题)、要不要西学。

影响:资产阶级同封建和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正面猛烈抨击封建理论基础。

(2)影响:①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②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

⑴直接原因:德国强占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 ⑵康有为的准备工作:

①1898年呈递 ,请求变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1898年4月,在北京组织 ,宗旨是“保国、保教、保种”,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⑶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史称“百

日维新”。

⑷内容:详见教材108页表格

⑸对变法内容的评价:

① 积极性: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

术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②局限性:变法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所提出的、、

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变法的内容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变法内容有缺陷,只是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

4、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1)新政危机四伏:①废除八股取士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②慈禧控制认识任免权,实际上已经做好扑灭新政的准备;③“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④慈禧与荣禄密谋;

⑤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

(2)戊戌政变: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

②将六人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戍边达40多人。

1、失败原因:

⑴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的纲领(采取改良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求助袁

世凯)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⑵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也是一次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意义:

①引发思想巨浪,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

成。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③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④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⑤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⑥开创了新的、和,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4、局限:①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②缺乏艰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

抱有幻想,改革最终失败。

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学后反思】

合作探究二:

1、★(09年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考查学生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考察学生理解、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争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4.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无关的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加深

5.下列属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是: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郑观应⑤谭嗣同()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④ D.②④⑤

6.18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思想影响最大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谭嗣同

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8.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为:()

A.倡民权 B.托古改制 C.社会进化 D.反对专制

9.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10.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创办D.《定国是诏》颁布11.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保国会的成立B.公车上书C.颁布变法法令D.强学会成立

12.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参加学会的有:()①维新派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③洋务派④传教士⑤革命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1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1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16.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

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17.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18.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

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

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1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B.促进了思想启蒙

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 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

20.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解放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22.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如何评价?

23.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材料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材料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材料三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材料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什么?请指出图片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 (2)30什么说图片所暗喻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2分)

(4)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2分)

戊戌变法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合作探究二:

1、(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

2、

二、非选择题21.(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22.(1)①学习西方科学,实行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②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洋务(2)①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②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

(3)①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②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

23.(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 戊戌变法》学案(无答案)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学案: 知识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 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思考、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知道它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实现中国进步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三.学习重点: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预习内容 1.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思考维新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历史 过程。(A层学生完成) 2.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4.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讲案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从而导入新课。 一.公车上书 师生共同分析1.背景 2.时间 3.概念 4.意义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严复对维新变法的突出贡献 三.百日维新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变法内容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关系。 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讲解为主分析变法的意义。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神农”的传说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耕格局 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⑴耕作方法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 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 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 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 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1、赋税: 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2、沉重的力役(徭役) 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高二历史第二周导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及其检测】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和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一”,以为主,调和并吸收和的理论。 3.唐朝:,尊道、礼佛、崇儒;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1)儒家学者展开复兴、抨击的活动。 (2)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又叫。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程颢、程颐(合称 ).:是宁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即理学的核心;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提出“”的认知论。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评价: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朱熹的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其思想传及日本、 朝鲜和欧洲。 三、陆王心学 1.心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陆九渊:“”即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心破坏导致社会动乱,以挽救统治;吸取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和“”学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良知,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2.心学的影响: 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过程】 探究一: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 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探究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 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 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 为圣贤。 探究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 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 显人性的庄严。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08海南高考)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2.(08南通高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4.(08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 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 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5.(2007年青岛质检)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 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 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二、非选择题 6.(07-08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二历史质检试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 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 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 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 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朱子日:“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问,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 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 身上寻起。” ——《续近思录》 【材料三】“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 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 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 【材料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论述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 想? (3)材料二又是怎样论述这种思想的? (4)结合材料三、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6. 答案要点: (1)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2)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元气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整 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3)朱熹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世界的本原就是一个“理”。 (4)①勇于探索天人关系;②它追求天人和谐;③它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 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课后反思】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 想的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 进步思想。 【预习及检测】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第七课《戊戌变法》参考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_____年,当___________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_____和_______,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__________,其机关报是。 4.戊戌变法的时间是_______年,________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_____________”。 5.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派,发动了 ____________,等六人被杀害。 6.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________。 7.思考:“动脑筋”(第34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讨论解决“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3.讨论: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

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 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 D.《中外纪闻》的创办 2.直接导致“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3.光绪帝颁布的变法内容不包括()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5.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帮助光绪帝夺取实权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D.实行民主建立共和国 6.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高二历史选修3专题一至专题三测试题

高二选修3专题一—专题三测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 B.英德矛盾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2.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A.统治者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B.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C.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D.统治者准备用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3.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句话中政治意义的是英国 A.签订《英法协约》B.签订《英俄协约》 C.放弃“光荣孤立”政策D.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4.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A.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B.远程大炮、坦克等一些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一战前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战争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插手、干预,争夺激烈 B.各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纷争不断 C.土耳其帝国长期压榨,灾难深重 D.石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显赫 6.德国在战前制定“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人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7.英国首次使用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是在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东普鲁士战役8.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侵华日军遗留毒气(芥子气)泄漏伤人事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再次提出严正交涉。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下列的哪场战役 A.索姆河战役B.马恩河战役C.色当战役D.凡尔登战役 9.为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一战后期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西线最高统帅是A.福熙B.霞飞C.施里芬D.毛奇 10.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1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彼得格勒发出的冲击力,传到了一切工厂和矿山,引起了王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这种“不安”的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削弱了协约国力量 B.《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有利于德国集中进攻西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