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 1)

1-4

一、判断题( 每题2分, 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 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 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 企业是第二主体。( ×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 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 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

9.在区域经济学中, 一般见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 A )

A建筑业B农业 C采掘业D 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 每题2分, 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 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

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 。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

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 。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进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 。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四、名词解释( 每题3分, 共12分)

1.区域经济学( 狭义) :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2.产权: 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3.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经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区域产业结构: 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简答题( 每题8分, 共32分)

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 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经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六、论述题( 每题16分, 共16分)

论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 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 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 开放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二

一、判断题( 每题2分, 共20分)

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

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 √)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 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

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

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

8.经过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 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 形成分工协作, 达到效益最优, 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 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 × )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 )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共10分)

1.( D ) 不属于新产业区。

A.新工业区

B.现代农业区

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经济特区

2. ( C )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 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A.要素禀赋

B.要素强度

C.要素密集度

D.要素消耗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